只狼為什麼功德箱沒有東西
⑴ 宗教活動場所功德箱統稱為什麼箱
南無阿彌陀佛
應該叫福田箱,行善肯定有福報,不一定有功德。
凈空法師---放一點錢進功德箱了,,你的惡有沒有滅?你的善有沒有生?不見得,與這個毫不相關,所以應該是種福,廣種福田,不是功德。
【滅惡故言功。生善故言德。】
『功』就是功夫,功夫就是斷惡。功德這兩個字的解釋也要辨別清楚,現在很多學佛的人把這兩個字搞錯了。在佛門裡面出點錢、出點力叫做功德,這個錯了。甚至還有寺廟的面前擺一個箱子叫功德箱,大家放一點錢就是功德箱了,你丟一點錢進去,你的惡有沒有滅?你的善有沒有生?不見得,與這個毫不相關,所以應該是種福,廣種福田,不是功德。
當年達摩祖師剛剛到中國來,梁武帝是佛門的大護法,自以為功德很大。他以國家的力量替佛教建了四百八十多座寺廟,凡是喜歡出家的人,他一律都護持,所以不知道度了多少人,自以為功德很大。達摩從印度來,所謂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大家都很尊重他,向他請教,就提出他替佛門做的事情,問他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回答他一句'並無功德',他所做的都不是功德的事情,所以以後梁武帝對達摩祖師很冷淡,沒有護持他,這是話不投機,沒有緣分。實在講,梁武帝所做的是福德,他如果問福德大不大?達摩一定說很大很大。功德是斷惡生善,所以戒定慧是功德,功德要自己修,別人沒辦法代修,功德也沒有辦法給別人。福德可以給別人,我有福,我可以分一部分給別人享受,功德不行,斷惡生善是自己的事情。
⑵ 往功德箱里放錢真的有功德嗎
凈空法師----容易讓人混淆不清的,是佛門許多寺廟道場都放一個箱子,讓一般人把錢丟到裡面去,那個箱子叫「功德箱」。
功德跟福德有區分,我們不能不知道。福德,果報在三界,在六道裡面享福,福很大;功德,能幫助你超越三界六道、超越十法界,功德重要!
學佛的同修,關於這一方面許許多多人混淆不清,誤以為福德就是功德,這個鑄成很大的錯誤。福德跟功德在相上是非常相似,這個相似是某些形相里頭相似,讓一般人產生誤會了。最容易讓人混淆不清的,是佛門許多寺廟道場都放一個箱子,讓一般人把錢丟到裡面去,那個箱子叫「功德箱」。人誤會了,我們對於三寶拿一點錢財去供養,這就是功德,錯了!如果這樣是修功德,梁武帝為佛教建立四百八十座的道場,規模都很大,供養幾十萬出家人,他問達成摩祖師:「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告訴他:「並無功德」。那是什麼?是福德。如果他要問:「我這個福德大不大?」達摩祖師一定說:「甚大!甚大!」你修的是福,你來生享受大福報。人間沒有那麼大的福報,那你就到天上享天福去了。天有二十八層,看你福報的大小,福報會把你不斷往上抬升,上則為天王,福報大的到天上去作天王去了。
功德,有一些功德一分錢都不要花的。譬如修布施,布施到底是對治什麼?對治慳貪。慳吝的心斷掉,沒有了,貪心斷掉了,對世出世間法都沒有貪心,你布施波羅蜜圓滿,這是功德,這不是福德。有沒有福報?有,那個福報超過人家修福的,超過梁武帝。為什麼?梁武帝修的福報是有限的,你把慳貪煩惱斷掉了,那個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你這個是稱性的,稱性的福報是永遠享不盡的。持戒也很容易混淆,我看過有一些出家人嚴持戒律,持戒很嚴,他修的是什麼?福德。五戒十善、菩薩戒分真做到,戒律清凈,怎麼知道他是福德,不是功德?他惡念沒有斷,持戒是對治惡業的。惡業怎麼沒有斷?他瞧不起不持戒的人,「某個人不持戒,某個人犯戒,某個人破戒」,這個念頭他不斷,他心不清凈,所以他是福德,他不是功德。
怎樣持戒是功德不是福德?持戒清凈,惡念都斷掉了。不但惡的行為沒有,惡的念頭也沒有了,念頭沒有了這是功德。所以我們看到一些持戒持得很嚴的人,他身雖然沒有犯,他口還有犯,從口裡面批評的,我們就曉得他意惡沒斷。後面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亦復如是,這個東西要細細去講求,你才真搞清楚、搞明白。換句話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地一定要跟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相應,相應而不著相,那是真實的功德;相應著相,依舊是福德。不能不知道,不要誤把修福當功德。功德有了,福在其中,哪有沒有福報的道理?福報現前的時候,未必具足功德,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成就一切佛功德海」,佛是證果的人,他的功德成就了,普賢在此地為我們示現,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我們要知道如何來修學。
⑶ 只狼遺琢小人沒了怎麼買對空忍殺
關於對空忍殺獲得方法可以參考以下的方法:
在游戲前期玩家能通過和遺冢里的商人交易獲得鐵傘還有對空忍殺技能書,但是如果後期過來就只能獲得鐵傘,對空忍殺技能書卻消失不見了。其實這時候只需要回到最開始的破舊寺廟功德箱處就能購買到一些失落的道具,所以之前錯過對空忍殺技能書的玩家可以在這里補買。順帶一體,白蛇神社裡的忍者先被猴子殺了那他身上的佛珠也能在這里購買,山賊商人售賣的幻之苦無錯過了也能在這里購買。
只狼對空忍殺在這里購買:來到葦名城-遺冢這個地方,出售技法書的商人就在這。花費1200金幣在商人處購買就可以了。
⑷ 只狼貨郎死了去哪買東西
玩家也可以到破寺廟旁的不死武士的神龕處花錢購買道具。想要讓NPC復活只能開下一周目。貨郎屬於NPC,死了就沒了,他手上的東西,像幻影苦無這種東西,就會出現在破廟的功德箱里。
⑸ 只狼火舌需要的材料
磁鐵屑
在游戲後期的時候從閣樓出去繞回到武士等候室,然後佛像的前方會有個忍者,打死後大幾率獲得,同時這里也是後期刷經驗的好地方,一周目1000一隻,二周目2000一隻,佛像休息後上去暗殺回去休息就刷新了,一次就10秒的事情。
金剛屑
傳送到仙峰寺正殿的佛像,然後最後大門開著的地方有兩個穿斗笠的僧兵,這里推薦裝備好血煙術直接沖出去不要潛行,先暗殺右邊的小兵(因為左邊的在你沖去的時候一定會發現你),然後使用血煙術後再將另外一個僧兵暗殺,之後會佛像休息刷新怪物重復步驟就行,這里也是中期刷經驗的好地方。
死蠟瘤和脂蠟瘤
這兩種材料同一隻怪物都會掉,就是源之宮會給玩家上衰老buff的小怪,比較快的路線就是從源之宮水生宅邸佛像開始正門進去後左邊通道一隻,然後直走左邊平台一隻,打完後右前方的小橋上一隻,打完3隻後使用佛像回到最後休息處刷新怪物繼續刷。這里只刷3隻是因為其他地方的小怪旁邊都會有戰斗怪守護,被發現了打死比較耗時間。
雷貢
後期內府入侵時段到傳送到城邑外圍虎口階梯佛像,先暗殺佛像左邊樓塔上的小兵,然後再到樓塔正下方暗殺小兵,接著直走通過大門將前方的小兵暗殺,最後前面走著的火槍兵和雙刀兵選擇一個暗殺另外一個如果被發現了直接連續攻擊也會被破防殺掉。一共5個小兵,殺完後使用佛像回到最後休息處刷新繼續重復步驟,因為雷貢的掉率較低可以通過去敲鍾讓鍾鬼附身提高道具掉落率。
源之琉璃
這是忍具強化需要的最終材料,一周目只能獲得6個,剩下的需要二周目獲得,方法一樣。
首先在源之宮皇宮的正下方有一隻七面武士,將它打死就能獲得一個。
然後場景內的壺之貴人處可以通過使用魚鱗購買兩個,需要總共12片的魚鱗。
接下來的一個觸發喂養魚王的支線,然後和平田宅邸還有源之宮里的壺之貴人對話後獲得特殊的飼料,隨便喂一個後再去沒有使用的飼料的壺之貴人除調查就能獲得一個源之琉璃。
最後的兩個源之琉璃獲得方法最簡單但是難度也最大,需要擊敗隱藏BOSS怨恨之鬼獲得。
愛哭鬼的指環
將無首獅子猿擊殺後,中後期再回到這個地方能碰到七面武士,擊敗後就能獲得。
冒煙松脂
傳送到水生村佛像後去到村子的河對岸,上岸後能看到有個凹處地方有幾個小屋子,在裡面的屋子頂部能獲得。
幻影苦無
中期去赤鬼前的情報販子處可以購買(前提要觸發和他相關的事件),如果沒有觸發到游戲後期也可以通過破舊寺廟的功德箱(那個不死武士旁邊)購買獲得。
以上就是我給你的建議,你可以參考一下,望採納
⑹ 1小時出手44次!男子從寺廟功德箱掏錢當場被抓,此男子為何會這么做
因為他之前也有過一次這樣的盜竊,所以他還想用同樣的辦法來獲取這些功德錢,覺得自己會成功。目前,嫌疑人已被依法行政拘留。
⑺ 只狼功德箱有什麼用
今天給大家介紹只狼功德箱有什麼用,一起來看看吧。
只狼功德箱有什麼用:
其實這個功德箱是供玩家高價購買錯過的道具用的。
比如一些商人死掉後,玩家可以到這里購買他們賣的重要道具。或者後期地圖變化時,那些消失的精英怪的佛珠也在這里。
⑻ 功德箱我看到有人故意把錢放到功德箱口那沒往裡面扔
這些人的本意是故弄玄虛,讓別人注意到我要往功德箱里扔錢了。如果沒有人注意的話,他很有可能再拿回來。我認為這是一種虛偽的要面子的心態在作怪。但你要知道人在做,天在看,拜佛講究的是心誠則靈,你既無心,又怎會得到保佑呢!
⑼ 寺院中的功德箱是做什麼用的
你已經放錢了,說明你知道是放錢的箱子,既然叫功德箱,那放了錢就應該是有功德的了,如果寺廟有真正的出家人,那不管這錢做什麼用,只要是為寺廟,為出家人的用度,你都是有功德的,不過現在有些寺廟沒有出家人,屬於旅遊參觀性質的就不好說了
過去的出家人沒有別的收入來源,完全是靠供養,現在的出家人有些可能是國家發工資,不過供養出家人是供養三寶,功德總是很大的,出家人也叫福田僧,供養僧人就是種福田,放功德箱錢也是一種供養,相信你是功不唐捐的
再對樓主說明一點,叫功德箱就是有功德,是放錢的人有功德,別人亂用是別人造惡業,但你依然有功德,因你是沖三寶去的,不是沖哪個人,對吧
當然了,你也可以不放錢,頂多就是不要那功德了,也免了你不放心的煩惱
****************************************
寺院功德箱里的錢到底是誰的?
三亞南山景區一個孩子在用粘桿偷盜功德箱里的錢
薩蘇先生的這個故事,後來被人改編成下面的版本:
黃昏,寺廟里靜悄悄的,香爐里煙霧彌漫,僧人們正在吃晚飯。
一個男人悄悄地溜進寺廟,來到功德箱前面。白天,男人曾來過一次,他看到很多人往功德箱里放錢。看看四周沒有人,男人便將功德箱放下,從裡面往外倒錢。
在一邊兒,小沙彌和師父看了個一清二楚。小沙彌說:「師父,有人偷錢!」師父說:「我知道。」小沙彌說:「我們去把他抓住……」師父說:「不用。」小沙彌急了:「師父,為什麼啊?他偷了我們的錢,他是小偷!」師父說:「他不是小偷,那不是我們的錢……」「那怎麼不是我們的錢呢?」小沙彌盯著師父。師父說:「那是人們放進去的錢,現在有人需要它,取出來,怎麼算是偷呢?」小和尚聽了默默無語,他眼睜睜地看著男人將功德箱里的錢取走。
等男人一走,小沙彌就跑到功德箱前面,他往裡面看了看,說:「師父,裡面還有錢!」師父點點頭,說:「他只是拿走了他需要的那一部分。如果他是小偷,還會留錢在裡面嗎?」小沙彌點了點頭。
沒想到的是第二天黃昏,那個男人又趁著大家吃晚飯的時候溜進了寺廟,他來到功德箱前面,看看四周沒有人,又將功德箱放下取錢。
這一次,小沙彌和師父依然看了個一清二楚。小沙彌見了,說:「師父,他是小偷,他又偷我們的錢了!」師父說:「人放錢,人取錢,人的錢人花,何為偷啊?昨天他取走一部分,因為不夠,再取走一部分,有何不可?」小沙彌非常生氣,可不敢發作,只好眼睜睜看著男人取走功德箱里的錢。
等男人一走,小沙彌就跑到功德箱前面,他往裡面看了看,發現裡面還有錢,心想男人總算不太壞,便作罷。此後,男人再也沒有來寺廟。
一年之後,男人再次踏進寺廟。男人來的時候不是黃昏,而是上午。男人進了大殿,拜了佛,來到功德箱前面,他打開皮包,掏出厚厚一沓錢塞進了功德箱。旁邊的人都張大了嘴巴--這男人也太慷慨了。
小沙彌看到這一幕,忍不住走上前去,問男人為何這么大方。男人提到了一年前的事,他說自己那時候走投無路,非常需要錢,看到功德箱里的錢,就打起了歪主意,功德箱里的錢讓他絕處逢生,現在他的日子好了,他就來加倍奉還。
小沙彌把這事告訴了師父,師父說:「每個人都有困難的時候,只要我們給別人一條出路,別人就能走出困境,最終,我們也能得到加倍的回報。功德箱,那是人們的功德箱,也是我們的功德箱啊!」
後來,這事傳開了,寺廟的住持便特地放了一個功德箱在寺廟門口,小沙彌專門負責管理這個功德箱。每天,小沙彌都會往功德箱里裝錢,讓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去取錢。開始的時候,白天裝滿錢的功德箱,第二天一早就變少了,可是幾個月後,再也不用小和尚往功德箱里裝錢了,每天早上,功德箱里都是滿滿的一箱錢,小和尚不得不取出很多錢,否則,裡面就裝不下了。那裡面的錢,有人加倍奉還的,也有人捐獻的。加倍奉還的人想感恩,捐獻的人想行善幫助他人。
一個功德箱,在幫助了千百人的同時,亦得到了千百人加倍的回報。一個慈悲的人,一顆慈悲的心,喚醒了整個世界的慈悲。
微博的帖子和上面這篇編撰的故事,在網路上快速的傳播著,甚至很多學佛的人都在轉發。轉發的人都認為這是一篇「佛教正能量」的文章,殊不知這篇文章會誤導大眾。
自佛陀創建僧團以來,僧團日常生活一直是靠接受信眾的供養來維系的。信眾以清凈信心供養三寶的財物,通常被稱為「信財」。(註:此處的「信財」與七聖財中的「信財」的概念有所不同)佛教早期,僧團每日要托缽乞食,夜宿叢林,所以不需要信眾供養錢財。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備受歷代帝王的重視,封地建寺,僧團有了居住和修行的寺院,托缽乞食的傳統漸漸消失了。隨著時代的變遷,寺院內開始設立功德箱,接受十方信眾的供養。功德箱內的錢物,就是我們常說的「僧財」。
學佛的人都知道,盜取僧財是有很嚴重的果報的。《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若有眾生,偷竊常住財物穀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正法念處經》中說:「若何等人取佛財物而自食用,不還不償,不信彼業而復更取,復叫他取......墮阿鼻大地獄黑肚小地獄......」《大般涅槃經》中說:「若佛滅後,一切信心所施佛物,應用造佛形像及造佛衣、七寶幡蓋,買諸香油、寶花以供養佛。除供養佛,余不得用!用者,即犯盜佛物罪。」《佛說因緣僧護經》中說:「有九種人常處阿鼻大地獄中:一者食眾僧物,二者食供佛物......
或許有人要問了:「佛家不是講慈悲嗎?難道看到別人落魄受苦,也不能去幫助嗎?」當然不是。如法的做法是:文中的那個老和尚走過去,示意盜竊的人不要這樣去偷功德箱里的錢,老和尚從自己的單金(生活費)中拿一些出來接濟這個人,同時要向他說明盜取僧財的果報,這樣可以避免那個人因盜竊僧財而落得不好的果報,同時也能幫助到他。退一萬步說,老和尚即便自己沒有單金去幫助他,那麼老和尚自己拿功德箱的錢布施給這個落魄的人,都好過那個人自己盜取功德箱的錢,因為兩種行為產生的因果完全不同,這是真慈悲。
按照佛家的制度,寺院僧團共有的財物,即便是方丈主持個人,也無權擅自使用,需要經過僧團全體議事決定如何使用。僧人拿寺院的東西送人情,嚴格說來都是不允許的。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歷史時期,僧人用佛門之物救濟黎民百姓,則是沒有問題的。抗戰時期,國難當頭,虛雲大師即曾大權示現,拿出寺院錢糧以濟難民。據《虛雲和尚年譜》記載:「民國十五年丙寅八十七歲近年滇中多事。兵住民房。已不相安。秋收稻熟。民不敢收。畏兵也。予往軍部商。得其允許。如有僧人領導農民收谷者。兵不許阻。因是數千鄉人。共來寺住。始則同食干飯。繼則粥。粥盡則同食糠。飲水。鄉民見僧伽同甘苦如是。為之下淚。及軍事略定。農民乃得返居。此後共同維護寺廟。皆出至誠。」數千鄉人共來寺住,寺僧與民同食同飲,所供飲食都是信施於佛法僧三寶之物,若拘泥經文,則僧俗豈不都在造罪?若怕造罪而忍視蒼生受難而不顧,則又何謂佛家之大慈大悲心懷?——由此可見,虛雲老和尚的做法正是佛家的大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