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至於學教育為什麼找不到了
❶ 有沒有學習心理學,有志於做幼兒教育的
國家職業資格三級,需具備以下條件之一者:
1、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醫學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含畢業學年學生)。
2、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醫學專業大專學歷,經心理咨詢師三級正規培訓達規定標准學時數,並取得結業證書。
3、具有其他專業本科以上學歷,經心理咨詢師三級正規培訓達規定標准學時數,並取得結業證書。
國家職業資格二級,需具備以下條件之一者:
1、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醫學專業博士學位。
2、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醫學專業碩士學位,經心理咨詢師二級正規培訓達規定標准學時數,並取得結業證書。
3、取得心理咨詢師三級職業資格證書,連續從事心理咨詢工作滿3年,經心理咨詢師二級正規培訓達規定標准學時數,並取得結業證書者。
4、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醫學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業任職資格,經心理咨詢師二級正規培訓達規定標准學時數,並取得結業證書,連續從事心理咨詢工作滿3年。
這是國家規定的報考條件,但是每個地區可能存在不同限制,這個建議還是咨詢當地的報名機構條件。不過隨著心理咨詢師報考條件越來越嚴格,國家的條件還是基本參考點。
❷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二二十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勵志做學問,三十歲就能有所成就,四十歲的時候遇見事情不會感到迷惑,五十歲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歲能聽的到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就順從自己的意願,不越過法度」。
出處《論語·第二章·為政篇》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
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復章節出現。
(2)北京至於學教育為什麼找不到了擴展閱讀:
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❸ 孔子說他15有志於學,為啥是15才有志學
原因如下:
大致是因為15歲之前沒有條件。因為這年他母親過世了,他歸宗成為貴族。以前他過的是農家生活,跟學習沒關系。貴族要文武兼通,武是貴族的發家之本,更基礎一些,所以才有條件學習。
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❹ "十五有志於學
(孔子說):「我15歲時,立志於學習,30歲能自立於世,40歲時遇事就不迷惑,50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60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了70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做什麼便做什麼,也不會超出規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自立於世;四十歲時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宏觀視角上孔子思想生成軌跡透析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解讀
江蘇省儀征中學 姚國平
摘 要:本文以解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
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背景,試圖從宏觀視角上對孔子一生以及表象層面思想的動態生成軌跡作一簡要透析,以使普通讀者從一般意義上去了解孔子及其思想.
關鍵詞: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表象
層面思想,動態生成軌跡,宏觀透析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不逾矩"這幾句古訓,早已作為一種文化積淀,深深地滲透到東方儒家文化圈人們的文化心理結構之中,形成了一種文化遺傳基因.
這些古訓是孔子晚年總結自己思想歷程所說的,即"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1]這里就孔子一生經歷,從宏觀視角上對這些古訓所折射出的孔子表象層面思想的動態生成軌跡作一簡要透析,以饗讀者.
孔子父親叔梁紇是春秋時魯國的低等貴族,任鄹邑宰(鄹邑,今山東曲阜東南,宰,魯國地方官),故孔子被人稱為"鄹人之子"[2].孔子母親姓顏,名征在,傳說是叔梁紇的第三夫人.據史載:"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3],所謂"野",是指沒進行正常的禮聘,"野合"即未經媒聘而自由同居.在禮教未嚴的古代,不經媒聘而自由同居是可以的,但這種自由結合,也難免帶來男女關系的隨意性.在婦女地位低下的社會條件下,這種隨意性又會給她們造成不幸.顏征在生下孔子不久,便同孔家關系破裂,帶著尚在襁褓的孔子離開孔家居娘家曲阜.這樣,棄婦,孤兒給孔子的幼年投下了陰影.顏征在曲阜雖然能得到同族親友的關照,但無高門顯貴可附,主要靠自己謀生糊口.因此孔子年少時雖然有機會參加當地在農閑舉辦的平民學校學習,但多數時間不得不幫母親種稼,種菜,放牧等.孔子後來回憶自己少年生活時,曾感慨地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4],所謂鄙事,即老百姓從事的各種勞動.生活的擔子過早地落在這位貧苦少年身上.更為不幸地是在他十五歲時,顏征在患了重病,兩年後便離開了人世.這樣,尚未成年的孔子在15歲時便被迫結束了自己的學校學習,並且在沒有任何親人照料的情況下安排自己的生活和自學.
如前所述,孔子青少年時期的學習分兩個階段:15歲以前上平民學校,15歲以後轉入自學.對於孔子來說,平民學校的啟蒙教育是很重要的,在那裡,少兒時期的孔子不僅獲得一般文化知識和軍事訓練知識,而且受到傳統禮儀活動的熏陶,為他以後自學打下了基礎.隨著家境日蹙,在無法繼續到學校進行深造的情況下,孔子決心自學.後來他回憶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就是指他從15歲開始進入自覺的自學階段.其自學的主要內容是《詩》, 《書》,禮,樂等.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自學,孔子學業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在當時學術下移的時代,孔子順應時代朝流,開始興辦私學,且因其別具一格的辦學方針——"有教無類";新穎而生動的教育教學方法——"舉一反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悱不發,不憤不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這些使孔子創辦的學校遠勝於同時期和以往尚處於摸索或試辦階段的一切私家之學,成為春秋開創私人辦學新局面的傑出代表.當時孔子才30歲,孔子稱自己"三十而立",就是指他在30歲前後 因辦私學成功而立足於世.
孔子辦私學獲得成功以後,便對三代(夏,殷,周)的禮樂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了解,不僅隨時問人請教,而且先後到宋國,洛邑,杞國等地,對殷禮,周禮和夏禮作實際考察.其考察和研究所得使他發現兩點:一是認為三代禮製表現為一種漸進的歷史過程,即"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5]二是感到夏禮和殷禮由於時代久遠,文獻不足征而不知其詳,唯有在夏禮和殷禮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周禮豐富多彩.他以十分驚嘆的語氣稱贊說:"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6].孔子稱道的周代"鬱郁之文",不僅指周代的禮樂的審美特徵,而且包括它崇尚人倫道德的理性精神,以至包括具有內容美和形式美的一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它們同夏商二代的古典文化相比,屬於現代文化;同落後地區相比,則是先進文化.孔子認為這種超越以往時代和其它民族的周文化,應該優先受到尊崇和發揚.所謂"從周",便是他這種願望的簡要表述.在不同民族文化和三代文化並存的春秋時期,確立周文化的主導地位,對於當時正在進行的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無疑具有極大意義.孔子37歲自齊返魯,又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大約在40歲前後,便樹立"從周 "之願而終生不渝.他稱自己"四十而不惑",所不惑者,當然包括"從周"的信仰,另外也有掌握了各種知識,任何事情都不致於迷惑的意思.
在孔子以前,人們對天命的認識經歷了由天神崇拜轉向理性探討的漸進過程."天命"一語,源於殷人的"帝令","帝令"最早見於殷墟卜辭.帝,以後又作"上帝"," 天帝","天".令即命,古無"命"字,以"令"作"命".在認識自然規律能力低下而致迷信深重的古代,人們相信至上神"天帝"的存在,它是世界的主宰和王權的保護者,天命即其意志的顯現,事無巨細都要佔卜吉凶,以求天意神示.殷末紂王面臨全國眾叛親離的形勢,說:"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7],大禍臨頭還不相信自己受天之命的王權會出現危機.
講究實際的周人,從殷滅亡的教訓中受到啟示,提出"天命靡常"[8],"皇天無親,唯德是輔"[9],認為天的保護作用不是絕對的.這種思想傾向在西周末年的政治動盪中,促使人們對天的信仰發生了動搖,疑天,怨天的情緒普遍增長,所謂"昊天不佣","昊天不惠","昊天不平"[10],"疾威上帝,其命多辟"[11]一類的話,在《詩經》中隨處可見.
時至春秋,天命神鬼觀念在兩個方面受到沖擊:一是由於科技的進步,使人們對天象和其它自然現象的觀察日益豐富,被神秘化的自然越來越多地被人們認識.二是由於人們在生產領域和社會變革中的作用日益增強,使他們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力量,從而影響了天地神鬼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這兩種情況的結合,促進了春秋無神論的滋長,出現很多關於神人關系和吉凶禍福問題的新觀點,諸如"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12],"陰陽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13],"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14].所有這些,實際上否認了天作為人格神的地位,也影響了孔子天命觀的形成.
孔子倡導仁學,強調人為,通曉天文歷法,因而不自覺地形成了帶有時代烙印的天命觀.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15],其大意為"天不發號施令,而四季照常運行,百物照常生長."這同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意思完全一致,天具有自然的屬性.出自這種自然之天的"天命",當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天帝意志的顯現,而不能不具有自然法規或事物規律性的涵義.故孔子稱自己"五十而知天命 ".知天命,即認識自然發展變化的規律,是他這個時期的重要思想收獲.
孔子50歲以後,開始出任魯國宮廷之職,從中都宰平步青雲至司寇行攝相事, 即協助或代理季氏處理國政.由於孔子的政治主張終不能為魯侯所用,孔子見在魯國從政無望,便攜部分學生出國游歷諸侯,但其政治主張仍就不能為中原諸國所用.經過艱難曲折的跋涉,於公元前492年5月,孔子一行抵達陳國.陳國是南方媯姓小國,陳侯對這位中原名人和他的一群高足的到來十分高興,待以上賓,把最好的館舍分配給他們住.孔子也因此獲得生活上暫時平靜和安寧.
這時,孔子已經60歲了.經過長期求索和遭遇坎坷而轉入生活平靜之後,使孔子有時間對自己的求索和體會進行總結.其心得之一就是對中庸的發現和認識,"中",即矛盾相互聯結所表現出來的度,"庸"通"用","中庸"即以中為用.在孔子看來,把握這種度,以促進事物之間的協調發展,應成為修身治國的基本原則.60歲時,對中庸的發現和認識,以及以後對中庸的理論發揮,正如他後來回憶自己思想歷程時所說:"六十而耳順",即經過幾十年的探索,追求,到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了.
60歲以後的孔子,一方面繼續傳教弟子,整理古代典籍,並對中庸加以理論上的發揮;另一方面繼續努力使自己的政治主張能得到應用,以實現濟世安民的宏願.又經過近十年的顛沛流離,最後回到故土魯國.歸魯後,門弟子增多,私學有進一步發展,除教學外,他把主要精力用於文化典籍的整理上.但事情很不盡如人願,為社會發展奮鬥了一生的孔子,晚年的家庭生活是非常凄苦的.繼夫人亓官氏去世之後,他唯一的兒子孔鯉也先他而去,不久,他最親密的兩位學生顏回和子路也不幸亡故.這樣,長期的勞累奪去了他的健康,體內的隱疾由於孔鯉,顏回,子路相繼離世而急劇惡化.
到公元前479年夏歷正月,雖然已進入孟春時節,但外面仍寒意瑟瑟.枯萎的小草帶著殘冬的夢,蜷縮在路旁.唯有庭前三株檜樹,以它素有的蒼翠在寒風中挺立.他扶杖望著這幾株年輕時親手栽種而現已碩大成蔭的檜樹,不禁惋嘆已流逝的歲月.他想起前些時候對學生們所說的那席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深知這席話所折射出來的曲折經歷和艱辛代價.而經過數十年探索和追求,在七十歲以後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不違反事物發展規律,從而能正確指導行動,避免重大錯誤.)這不是很寶貴的嗎!他似乎此時才體會到七十歲對人的真正意義和價值.但是,有誰能理解我呢 "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他慨嘆著.
就這樣,孔子從此便卧床不起,終於在是年夏歷2月11日,溘然長逝,享年73歲.
❺ 以學教育學歷靠譜嗎
自考是社會考生含金量最高的一種學歷形式,需要參加國家統一組織的考試,考試合格後才能拿證的。自考學歷國家認可是肯定的,學信網也是可查的,自考畢業證具有法律效力的,享有和全日制畢業證同等權利。考研,考公務員,評級評職稱,出國留學都是可以的。以學教育,專注於學歷教育、職業教育的教育公司,主營業務涵蓋成人學歷教育、職業 教育與培訓、互聯網線上教育、K12素質藝術教育等。擁有一支經驗豐富的師資團隊,教學服務質量優秀,是一家非常可靠的學校
❻ 孔子十五而志於學,這個學 指什麼意義怎麼對我沒有幫助,沒有用
即使是今人,也不能是「15歲才下決心學習」 。何況是孔夫子!
十五歲:對萬物好奇,求知慾特別強烈。什麼都想學,滿腦子全是問題。吸收新知識特別快。不論什麼東西,只管學。
❼ 中國基礎教育研究會
中國基礎教育研究會是一個非法社會組織。
2016年10月,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主管的中國社會組織網曝光第十三批「離岸社團」「山寨社團」名單,中國基礎教育研究會在名單中。
正規組織:中國基礎教育學會
學會宗旨
積極貫徹雙百方針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本著事業與友誼並重的精神,團結與組織有志於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教育工作者,開展基礎教育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探索基礎教育教育的有效途徑,為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基礎教育教育的全面、和諧和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基礎教育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