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為什麼刀叉吃東西
Ⅰ 為什麼西方文化是用刀叉而不是筷子
我們在西餐廳吃飯的時候,總是看到上來的餐具是刀和叉,而不是我們傳統的筷子,為什麼西方人用吃飯的時候用刀叉呢?
餐具的變化源自於英國。19 世紀的英國,四尖齒的叉子已成標准形式。餐叉的演變影響了餐刀的演進。既然餐叉叉取食物的功能已經很完善,無須再用餐刀取食,餐刀就逐漸變成我們所熟悉的鈍頭刀。17 世紀晚期和18 世紀早期的歐洲刀叉,大致決定了現在歐美餐具的形式。餐叉必須配合餐刀切割食物,才能將合適大小的食物送入口中,二者各盡其責缺一不可。
西方的刀叉只除了能夠簡單的食用肉,免除用手抓的尷尬之外,幾乎沒有什麼代表的意義。兩者相比,高下立判,真的不明白他們那些歪果仁到底有什麼高傲的,裝樣子的禮儀也認為是高人一等「優美」。你是不是也這樣認為呢?
Ⅱ 東方人喜歡用筷子,為什麼西方人喜歡用刀叉呢
這里所指的東方,是指中國、朝鮮、越南、日本四個漢文化圈的國家,西方指的是歐美國家。通過電影和網路,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到西方人的生活,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在餐桌文化上有所體現。大家都知道,東方人都喜歡用筷子吃飯,而西方人更熱衷於刀叉,同樣是張嘴進食,為何東西方會有此差異呢?
手上一對木製的筷子,它造價不高,只是用廉價的木材製成,它看似普通,在中國隨處可見。但就是這么兩根細木頭,承載了中國三千年的飲食文化,華夏文化確實是博大精深啊!
而刀叉在西方真正普及開來,實際上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現在竟有人仰慕刀叉的優雅,而覺得筷子太過普通,這難道不是捨本逐末、丟西瓜撿芝麻的事嗎?
刀叉與筷子,沒有孰優孰劣,你習慣的和你喜歡的,就是最好的。用刀叉還是用筷子,取決於餐桌上的食物,和你吃飯的習慣。用刀叉吃米飯著實拙劣,用筷子吃西餐也有點可笑。
Ⅲ 中西方文化差異大,中國人為什麼用筷子吃飯,西方人用刀叉呢
中西方文化差異大,中國人用筷子吃飯,西方人用刀叉,原因是:東西方步入文明時代之後,在進食時工具的使用方面有著不同發展軌跡;東西方飲食結構的差異,造成了西方習慣用刀叉,中國人用筷子;這又形成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繼續對未來產生影響。
三、這又形成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繼續對未來產生影響
現在東西方飲食文化業已成型,這一相對穩定的傾向,形成自己獨特的體系,也正以此為源泉,繼續影響這未來的人類的發展。
Ⅳ 外國人吃飯為什麼要用刀叉從什麼時候開始興起的
外國人吃飯喜歡用刀叉是因為它們的飲食習慣,是從公元十世紀開始使用的,是通過游牧民族傳到西方。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其實使用刀叉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因為根據很多考古發現在一些古老的墓地裡面就發現了刀具這種東西,而且還有叉子。我們古代的祖先他們吃飯的時候一般也是使用刀叉的,不過後來貴族的時候,由於有廚師專門為他們烹飪出美味的食物,而且這些食物已經用到給切割出來了,沒有必要再用刀具去進行切割,所以貴族們就形成了一套吃飯的禮儀,那就是必須使用。筷子因此我們貴族使用筷子的時候就結束了古老的飲食文化,接下來就給他好好地講解一下,外國人吃飯為什麼要用刀叉。對於這個問題你要是有什麼好的想法,歡迎寫在評論下方,我們一起討論吧。
Ⅳ 為何西方人吃飯不使用筷子,而是使用刀叉呢
紳士之徒在敲開別人國門燒殺搶掠的時候。請問他們的禮儀跑哪去了。所以嘛!還是那句老話,怎麼方便怎麼來。不就吃個飯而已。不過是把米飯換成肉肉而已。別上綱上線。體驗異國飲食有不懂的我一般就問服務員,盡量用當地的方法,因為這樣很有樂趣,如果確實影響我用餐,那就要雙筷子過勺子,自己怎麼舒服怎麼來。但實際上,只有西方人會把用刀叉吃西餐作為一個「文化尊重」的標准去要求非西方人,而從不要求自己遵照其他地區的習俗。
Ⅵ 為何中國用筷子,西方用刀叉
應該說不僅僅是我國,包括東亞地區其他國家,比如說日本和韓國都是喜歡使用筷子的,因為在古代漢族也是農耕民族,所以說大多數主食都是以麵粉和米飯為主,一般來說吃肉的話都會把肉切成小塊,所以說用筷子就更為方便了,而西方人主要是以畜牧業為主,他們一般吃牛排比較多,菜式的做法也比較簡單,因此刀叉就更適合吃西餐了。
而西方人大部分都是畜牧業,他們大多數人和古代游牧民族一樣,也是喜歡在草原上面生活的,所以他們隨身都帶著刀,有肉就直接割下來吃,吃的肉也是牛羊肉為主,一般來說他們比較喜歡把肉大塊煮,或者是大塊烤,吃的方式也是直截了當,因此刀叉吃起來就更為方便了,如果用筷子的話就非常的麻煩,根本切不動牛排,而日本和韓國這些國家因為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影響,所以他們也比較喜歡用筷子吃東西。
Ⅶ 為什麼西方人吃飯的時候不用筷子而用刀叉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餐具是和食物同步發展的。西方思想注重個性,在飲食方式的體現就是把食物分配到個人的餐盤里。同時,部分食物西方粗糙的烹飪不能做到一步到位,餐刀自然成為輔助工具了。相對於中華美食的種類和烹飪多樣性,西方食物就顯得貧瘠了,製作加工方式也比較單一,刀叉已能滿足使用需要。所以,不是西方人不用筷子,而是他們還沒做出來要用筷子的食物。不然,你整個泡椒魚頭或者麻辣火鍋什麼的,西方人除了動手抓就只能等喝湯了。
Ⅷ 為什麼外國人吃飯喜歡用刀叉
1,文化不一樣2、外國人吃飯是西餐,一般吃牛排啊,麵包什麼的,因為一個家庭聚餐的同時需要一大塊牛排上桌,同時就需要用刀了,感覺外國人吃飯太麻煩,咱們用筷子感覺很舒服,比如加上個炸花生豆,外國人的刀叉都沒用了吧,只有用筷子咱們吃起來才順手嘛
當時候發明的東西不同嘛!哪能這樣說。就像非洲那邊那樣,他們很多時候是用手的。 吃東西的工具首先是因為第一個人使用的時候,可能是因為物質的限制或貪方便就形成了一個習慣。
Ⅸ 為什麼外國人要用刀叉吃東西
刀叉因為適應歐洲人飲食習慣而出現,它和筷子影響了東西方不同的生活觀念。
刀叉的出現比筷子要晚很多。據游修齡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們馬上生活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後來走向定居生活後,歐洲以畜牧業為主,麵包之類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進口裡。到了城市定居以後,刀叉進入家庭廚房,才不必隨身帶。由此不難看出今天作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樣,既可用來宰殺、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燒熟可食時,又兼作餐具。
大約15世紀前後,為了改進進餐的姿勢,歐洲人才使用了雙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進口裡不雅觀,改用叉叉住肉塊,送進口裡顯得優雅些。叉才是嚴格意義上的餐具,但叉的弱點是離不開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紀末,英國上流社會開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紀才有了四個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並用只不過四五百年的歷史。
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進而影響了東西方人生活觀念。游修齡教授認為,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而筷子肯定與家庭成員圍坐桌邊共同進餐相配。西方一開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後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而筷子帶來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單元,從而讓東方人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
雖然不能將不同傳統的形成和餐具差異簡單對應,但是它們適應和促成了這種分化則是毫無疑問的。筷子是一種文化傳統的象徵。華人去了美國、歐洲,還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們在中國學會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國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筷子刀叉到底誰更先進,各家說法不同,其實各有各的智慧。
筷子的特點是「不變應萬變」,料想方的扁的,長的短的,硬的軟的,統統可以一夾就起來,確實神奇。這一直很讓中國人驕傲,並將其視作先進的象徵。
不過最近卻有學者反思認為:「從真正人類學發展的科學角度來看,筷子是一種極端原始的、天然的工具,多數人種在剛開始學會使用工具時,都懂得用幾根樹枝來取代手夾起食物。不含任何復雜的工藝技術。歐洲人卻率先進化,以石刀替代樹枝,進而發展到金屬刀具,最後又發展出叉子。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繁瑣的西餐禮儀。刀叉正是歐洲人工業文明、理性精神的一種最直接反映,自己動手,獨立性強,重推理,重解析,更有利於鍛煉思維能力。而拿筷子的華夏人則是吃現成的,不必思考,一點東西你推我讓,團團圓圓模稜兩可,凡事愛持模糊概念,所以思維能力不發達,未能產生工業革命。」
Ⅹ 為什麼中國人用筷子,而西方人用刀叉吃飯呢
中國人一開始其實是使用刀叉的,而且刀叉是中國人發明的,這一點可不是空穴來風哦,全世界發現最早的骨質餐具就是刀,而且是在我國浙江的河姆渡遺址中發現的。
至今已經有7000年的歷史,而古之叉子也是在我國西北齊家文化遺址中發現的,距今有4000年歷史,所以說西方人使用的刀和叉是中國老祖宗玩剩下的。
據說是在戰國時期,人們吃飯的時候,首先由廚房你的廚師用刀叉將食物分割,然後再端出來,供王公貴族使用,因為用刀叉分成小塊之後,用筷子夾著就比較方便,但是那時候只有貴族才可能使用筷子,廚子和百姓一般使用的還是刀叉。
只是後來人們發現,使用筷子比刀叉更加方便,所以中國人才慢慢的開始使用筷子,距今也已經有3000年的歷史了。
直到現在筷子已經成為一種文明的象徵,吃飯的時候舉動變得特別優雅,而且中國人是非常注重文化的,筷子又被賦予了很多美好的象徵,據說還象徵天圓地方,而且一雙筷子寓意可就大了去了。
相比中國的西方人的歷史並沒有那麼悠久,他們吃的食物也都是大塊的烤肉和麵包,如果讓他們使用筷子,反而沒那麼方便,刀叉的配合使用,反而更適用於他們的生活,而且在他們國家很難見到特別小的食物。
在中國拿著筷子可以夾到的花生米,這令他們特別頭疼,雖然知道花生米特別美味,但是讓他們製作,肯定做不出油炸花生米,因為他們拿刀叉就無法吃到。
現在有很多外國人喜歡上了中國的飲食文化,也已經慢慢的開始學用筷子,特別是在吃火鍋的時候,刀叉根本就用不上,其實說到底是因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特別是飲食文化的差異。
在東方是以農業為主,所以會產生面條和米飯等食物,如果拿著刀叉的話,反而吃不到嘴裡,而在西方,他們是以畜牧業為主,怎麼樣用筷子吃肉,他們覺得很麻煩,還不如使用刀叉呢。
(10)外國人為什麼刀叉吃東西擴展閱讀:
筷子的來歷:
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約4000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歷史,餐叉直到戰國時仍在用,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
戰國以後,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記載和實物較少出現。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時的分工很明確,勺子用來吃飯,筷子用來吃羹里頭的菜。
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梜」,漢代時已稱「箸」,明代開始稱「筷」。《禮記·曲禮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說:「箸,一名梜,所以夾食也」,《禮記》鄭玄注「梜,猶箸也」。《雲仙雜記》載:「向范待侍,有漆花盤,科斗箸,魚尾匙。」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走堂的拿了一雙筷子兩個小菜碟又是一碟臘豬頭肉。」沈從文《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邊街又有小飯鋪門前有個大竹筒插滿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
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
普通筷子的長度約為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藝品,在設計方面融入了更多的傳統工藝,從而也成為人們收藏的選擇,並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愛。
明陸容《菽園雜記》雲:吳俗舟人諱說,「住」與「箸」諧音,故改「箸為快兒」。因為吳中船民和漁民特別忌諱「箸」,他們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沒生意,他們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魚。
在這種迷信諧音的思想指導下,故見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圖吉利。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語》中說得更明白:「世有諱惡字而呼為美字者,如立箸諱滯,呼為快子。今因流傳已久,至有士大夫間亦呼箸為快子者,忘其始也。」
雖然明代已有人稱「箸」為「快」,但清康熙並不承認民間將快加了竹字頭的「筷」字。這可以從《康熙字典》中僅收錄「箸」而不收「筷」得到證明。
但皇帝也難以抵擋民間怕犯忌,喜口彩的潮流。在《紅樓夢》四十回,在賈母宴請劉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處稱「箸」,兩次呼「筯」,而四次直接寫明「筷子」。
當今社會,筷子的稱呼已習以為常,但專家學者在書法、詩詞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稱筷子為箸或筯,並沒有如《推蓬寤語》所言「忘其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