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舊事賊為什麼偷東西
1. 《城南舊事》中「蹲在草地里的人」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1,他是個賊,因為他偷東西
2,他是個好人,他對英子講自己的身世,還說他要給弟弟賺學費。
3,他是一個值得同情的人,他是被那個時代遺棄的人,為了生計,他被迫去偷.
4,他是英子的朋友,所以他們要一起"看海去"
2. 城南舊事那個賊是好是壞
這個賊從他為了讓弟弟有書讀,寧願自己去偷這個角度看,是個好人;盡管這是出於無奈,但畢竟這是違背做人的最基本准則,是違法的,賊總歸是個賊。
3. 《城南舊事》我們看海去 里的小偷是好人還是壞人 人物小傳 點評 快急急急
總體來說是個好人,因為他是為了幫助自己的弟弟上學才迫不得已去當小偷的,這一點也可以從他沒傷害小英子,反而跟英子成為朋友中看出。
從文中描述可看出,主人公小英子無意中撞見了一個小偷以收破爛掩飾自己,又時常躲在草叢里,他做小偷也是為了養家糊口,供弟弟上學,雖隱約感覺出對方的身份,但在幾次與他接觸後直覺又告訴她,他不是一個壞人。
(3)城南舊事賊為什麼偷東西擴展閱讀:
《城南舊事》以深摯的情懷和筆觸追述20世紀20、30年代北京城南的舊事,敘事結構包括兩層,表層結構是串珠式的,以成長為線,將小英子童年經歷的五個故事集合在一起。深層結構是作者心創作情感的表露與寄託,小說以不斷的"離去"來組織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
在外兩層結構的結合與互補下,小說得到了完整的表達與闡釋。包含了作者綿延不絕的鄉思鄉愁,是公認的鄉愁文學力作。
4. 城南舊事為什麼英子為賊的被捕而傷心
《城南舊事》的作者是林海音,他以老北京小英子為視角寫了老百姓的故事,其中有一個賊 他經常偷盜,但是他的出發點就是供他弟弟上學,因為他弟弟學習特別好,但是呢又是沒有錢 供他上學,所以他經常偷盜。當小英子看到這個人的時候,他當然很矛盾,他分不清這個人到底是好還是壞 所以當有一天這個賊真被抓的時候,小英子還是感到很傷心的,他的出發點卻是為了弟弟,所以小英子對這個角色人物始終持模糊的態度,分辨不出是什麼樣的一個人,但依舊傷心難過。
5. 你們覺得城南舊事里的小偷他是怎樣的人
在電影《城南舊事》中,小偷只是一個被生活所迫的普通人,至少在小英子心裡不是壞人,至少不是受世人唾沫的壞人。他心地善良、淳樸,但在生活所迫下,他只能選擇了做賊來養活全家與上學的弟弟。雖然他是一個不光彩的人物,但我覺得他不像那些聲色犬馬之徒,他知道養活自己的母親,一心一意甚至用盡全力幫助弟弟上學。當他在草叢中與英子談話時,也流露出了深深的懊悔,我理解他,他出於家境所迫,自己又是長子,出於無奈,只能做了賊。
小偷是一個為了弟弟甘願付出的好哥哥,盡管他用以支持弟弟實現夢想的方法是不光彩的,但是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他也是被逼無奈才走到這一步。而且,他還告訴英子許多道理。所以說他是一個愛自己的弟弟,為了自己的弟弟可以付出一切的哥哥,他是一個負責任的人,他是一個甘願付出的好哥哥,總的來說,小偷是一個好的無可挑剔的哥哥。
6. 城南舊事》英子在草叢里碰到的哥哥常偷東西,他為什麼這么做
主要內容:
主人公小英子無意中撞見一個小偷,以收破爛來掩飾自己,又時常躲藏在草叢里。他做小偷是為了養家糊口,供自己的弟弟上學,雖隱約感覺出了對方的身份,但在與他的幾次接觸後,直覺又告訴她,他並不是一個壞人。後小偷被抓,英子很傷心。
《城南舊事》是著名台灣女作家林海音最具影響力的成名作。本書以其以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集,於1960年出版。全書通過作者英子童稚的雙眼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講述了一段關於英子童年時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故鄉的思念。1983年上映的由吳貽弓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在幾十個國家播放過。
7. 城南舊事賞析
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 ,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後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巡警抓走了這個年輕人,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裡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城南舊事》: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述懷
——《城南舊事》讀後感
讀了《城南舊事》後,感覺到有一種現實世界所缺少的東西——真善美。這本書不但道盡了小孩子間純真的友誼,家人間誠摯的親情,在娓娓動人的真摯敘述中抒發了對童年的緬懷和對人間溫暖的呼喚,親切動人。還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窮苦,人與人之間各種瑣事、隔閡,還有社會封建制度的黑暗。
英子——本書的主人公,以自己童年的獨特視角觀察了在北京胡同特有的生活。以時間順序,展現了自己從「六歲」到「讀小學」直至「小學畢業」時生活的點點滴滴。
六歲的時候,英子結識了朋友妞兒和「瘋子」秀貞。英子在與秀貞的交往中,發現她不是瘋子,而是一個丟失丈夫和女兒的可憐、孤獨的人。而英子也發現妞兒是個得不到溫暖的孤兒。秀貞和妞兒向英子敞開心扉。最終,英子陰差陽錯地發現妞兒就是當年秀貞的孩子小桂子,兩人團聚。然而,事與人違,當她們急匆匆地踏上尋父之路時,悲慘地命喪火車。在這里,英子不僅和「瘋子」、「孤兒」在一起,還將媽媽的手鐲贈給秀貞做盤纏,看到死訊時整整昏迷十天,對遺物的懷念,對舊家的眷戀……英子的心靈在震撼中開始成長。「那麼我就要放開蒙在臉上的手了。」
很快地,英子上了小學。家人開始管她,約束她,教導她。在給男同學撿球的時候,她遇見了「蹲在草地里的那個人」。在和他的接觸中,英子發現他很喜歡、很佩服自己在上學、學得好。而他很「沒出息」。還有瞎子媽媽和有志向的弟弟。他們之間還有了約定:「我們看海去。」可是,在英子一次無意的「點引」下,他被抓了。英子很痛心失去一個好朋友,因為社會現實逼良為盜。傳統的文化教養和不堪負荷的生活壓力導致了他的所作所為,使他在偷盜別人錢財的同時承受著巨大的精神折磨。「長大了,我們看海去。」
除此之外,在小學生活中,蘭姨娘——這個依附別人生存的人,作為別人家的姨太太被趕出去後,最終和德先叔——這一進步青年走在一起。「英子,好好地念書,可別像上回那麼招你媽生氣了,上三年級可是大姑娘嘍!」
在小學畢業的時候,爸爸的去世對英子的打擊很大,但也使英子懂得了長大的意義,了解了自己對媽媽和弟弟妹妹的一份責任。可見,爸爸對影子的成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在全文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宋媽——像保姆一樣忠心照顧英子等人。為了掙錢,她拋下了自己的小栓子、小丫頭子,一直在英子家照顧「我」和弟弟妹妹,幫爸爸媽媽的忙。從她讓英子代寫書信中,可以看出她對兩個孩子的思念。可是,她的丈夫——「黃板兒牙」竟狠心地「賣掉」了小丫頭子,「間接地」害死了小栓子。最後,兩個孩子都離她而去。這樣的打擊讓她承受不了,樂觀的她也「蒙著臉哭」。媽媽說:「兩件事一起發作,叫人怎麼受!」宋媽在回去的路上,還是千叮嚀萬囑咐,看來她對「我們」還是放心不下可惜,兩邊都是孩子,究竟該如何抉擇?最終,宋媽選擇了回去和丈夫「算賬」。可是,真正的宋媽,會是這樣的嗎?迫於生計又失去了孩子,宋媽又「何去何從」?
看《城南舊事》,心頭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因為她不刻意表達什麼,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那樣地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地純凈淡泊,彌久恆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雜意。現在的我們生活富足,但卻缺少了像英子一樣的一顆心。《城南舊事》反映了祖國老北京的民俗民風,豐富多彩。所以,熱愛生活,熱愛我們的祖國,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8. 城南舊事的一些賞析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六歲的小英子是在《驪歌》的旋律中,在楓葉瑟瑟的秋天坐在馬車上向自己的童年告別的。《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1982年,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鷹獎)幾乎是圍繞著「秘密」與「謊言」來完成敘述的。英子似乎天生就是一個懷疑主義者,她喜歡質疑,喜歡刨根問底。她問當教授的父親:「賊幹嘛要偷東西?」父親的回答讓她更糊塗:「他要吃飯,可又沒錢。」她問家裡的傭人宋媽:「為什麼宋媽的孩子不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為什麼掙的錢又給人家(宋媽的丈夫)弄去?」宋媽的回答是:「說了你也不懂。」英子的小夥伴妞兒告訴她自己的父母不是親的以後,她更是不明白了:「自己的父母不是親的?」英子的膽子也很大,別人都不敢搭理的瘋女人秀貞,她不僅沖著她笑,還經常跑到她那裡去玩。
英子童年生活的三個重要段落都是以離別來結束的,第一個段落是一場大雨,英子送走了母女團聚的瘋女人秀貞和妞兒(她們結伴去找妞兒的父親),自己大病了一場,然後她也搬了新家,上了小學;第二個段落,英子無意中在荒草堆里發現了被埋起來的贓物,從而她也結識了一個人——「他」,他說自己有個好弟弟,年年考第一,可他自己沒能耐,為了供弟弟上學,才幹了這一行,他還問英子他是好人還是壞人。英子的回答是:「我不懂。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們有一課書叫《我們看海去》,可我沒看見過海,也分不清海跟天,分不清好人跟壞人。」後來,在學校的畢業典禮上,英子看見考第一名的同學上台領獎,下來後把獎狀交給了一個人,正好就是草叢中的那個「他」。過了幾天,英子聽見有人喊賊被抓住了。「他」被警察帶走,英子含著眼淚目送著「他」遠去。影片的第三個段落,父親去世。宋媽坐著小毛驢回家(她的兒女一個死了,一個被丈夫送了人),英子趴在馬車的後座上,向那個為了帶自己和弟弟,連自己的親生孩子也顧不上的宋媽作別,也向童年作別。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一) 80年代中國電影「詩化風格」的扛鼎之作
中國電影「詩化風格」的傳統若隱若現地延續著,在激烈的民族斗爭、階級斗爭的大環境中艱難地生存著。80年代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圍為電影藝術家們的探索提供了難得的創造空間,「詩化風格」傳統也因而獲得了新的發展。吳貽弓的《城南舊事》便是這一時期對「詩化風格」作出了最好闡釋的一部經典之作。
影片《城南舊事》創作拍攝於1981-1982年間。是根據台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由著名導演吳貽弓執導的這部影片,以其獨具特色的內涵、風格及藝術探索,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成為走向世界的具有民族氣派的中國電影名片。《城南舊事》先後曾榮獲第三屆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第二屆馬尼拉(菲律賓)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第十屆基多城(厄瓜多)國際電影節二等赤道獎。
1、 影片內容
《城南舊事》表現的是小女孩英子在20年代舊北京的所見所聞,即英子童年時代的一些生活片斷。影片由三個大的段落構成,這就是英子與秀貞及妞兒、英子與小偷、英子與宋媽的相聚與「離別」。
第一段落講的是英子偶然認識了一位叫秀貞的「瘋女人」,秀貞的男人是一位大學生,因從事革命活動遭到當局逮捕,從此再沒回來。二人的愛情結晶小桂子一出生即被當作私生子,送到齊化門城牆底下,從此不知下落,秀貞也因此「瘋」了。英子從秀貞那裡還得知她一直在尋找她的小桂子。
妞兒是英子結識的一個小夥伴,被狠心的「父親」逼著唱戲,經常被打得渾身是傷。一次妞兒告知英子自己是撿來的,她要去找她親生父母。聰明的英子看了妞兒脖子後面的青痕,覺得與秀貞說的小桂子的特徵一樣,便冒雨將妞兒領到秀貞家中。激動不已的秀貞便把妞兒認作自己的小桂子,二人帶著行李箱沖到夜色沉沉的大雨中,說是乘火車找小桂子她爸,在火車呼嘯的煙霧中,秀貞與妞兒的身影就此消失……
英子搬進了新簾子胡同的新家,不斷聽大人們說起附近鬧賊的事。一次在荒草地玩耍時碰上了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好奇的英子便與他交上了朋友,從他那裡聽到一些似懂非懂的話和故事。後來英子看到他參加他弟弟的畢業典禮。一次找他玩,順手將他藏在荒草中的一件器物拿出,被大人發現。不久,英子便看到巡警把他抓走,人們都為這個小偷、這個「賊」被抓到而高興。英子用驚訝的目光又送走了一個「朋友」。
宋媽是英子家的傭人,出身貧苦,靠當老媽子養活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英子家幾年後,宋媽才得知自己的兒子早已病死,女兒也被丈夫賣到不知什麼人家去了。
英子的父親既嚴厲又慈愛,是個大學教授。他經常在家裡接待從事革命活動的進步學生。由於積勞成疾,患上肺病,不幸辭世。父親去世後,英子全家便遷離了北京。
影片最後一幕是,英子與媽媽和弟弟祭掃了英子父親的墓,在秋風瑟瑟中,乘上一輛馬車告別了北京,而宋媽和丈夫則坐上一頭毛驢,朝相反的方向,回她窮苦的鄉下去了。英子與宋媽淚水漣漣,一步一回首地默默對視著,在灑滿了紅葉的蜿蜒山路上,漸漸離去……
2、 影片風格
本片導演吳貽弓在影片風格的追求上,非常明確而自覺,他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來概括本片的總體基調。
「淡淡的哀愁」,體現為主人公小英子與周圍人們從相識相交到離別分手的一個個故事。小英子天真單純的童年生活中,由於相遇了這樣一些「朋友」而添加了許多有趣味有意義的內涵,但這些「朋友」各自不同的悲劇性生活,也使小英子為之不解或驚訝,而一個個「朋友」在小英子不舍的目光里離她而去,卻又增添了許多的傷感與心痛。同樣的故事,在另外導演手下,可能被處理為具有濃烈悲劇性、強烈情感性的風格,而吳貽弓則既落在「哀愁」處,又盡可能將這些較為強烈的悲劇沖突點、情感爆發點「淡淡」的處理,使之「引而不發」,保持很強的內在藝術張力。如三個段落的結束處本可以賦予強烈的戲劇性效果(小英子與三個「朋友」分手離別的場景),但影片卻在抒緩、靜默的情調中慢慢展開。
「沉沉的相思」,意味著影片對於社會生活的理性思考。這既是基於原小說作者強烈的思念故土之情,也是導演對世事滄桑、歷史變遷的哲理性思考的體現。「相思」——對故土、對童年、對一個個永遠逝去、不可再現的生命的追憶,通過小英子的眼睛展現給觀眾,同時這「相思」也不是激烈的、激奮的,而是「沉沉」的,即主人公心靈深處的。如三個段落中與小英子相識相交的「朋友」——「瘋女人」秀貞、小偷、宋媽各自不同的生活際遇,讓我們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真實的生活境況,盡管不是正面描摹革命、貧窮、人生的苦痛,但卻從這些「朋友」的生活中深切地感受和把握了這些內涵,而且這些內涵又伴隨著主人公小英子的成長,在小英子不斷追問「為什麼」中得以較為深刻的表現。
導演吳貽弓曾對《城南舊事》的影片風格作了一番形象的描繪,認為它應當是「一條緩緩的小溪,潺潺細流怨而不怒,有一片葉子飄零到水面上,隨著流水慢慢地往下淌,碰到突出的樹樁或堆積的水草,葉子被擋住了。但水流又把它帶向前去,又碰到了一個小小的漩渦,葉子在水面打起轉轉來,終於又淌了下去,順水淌了下去」(見吳貽弓:《城南舊事》導演闡述,《城南舊事》資料,中國電影家協會藝術理論部編)。不論是「淡淡的哀愁」,還是「沉沉的相思」都追求著這樣「行雲流水」般的效果。
(二) 視 聽 語 文 讀 解
影片《城南舊事》在電影畫面「意象」的選擇與創造、音樂音響的設計與運用,及「藝術重復」技巧手法的採用上,均有獨具匠心的探索。
1、 電影畫面「意象」的選擇與創造
所謂電影畫面「意象」,指的是那些為烘托影片氣氛、表達特定思想、情感、情緒,可以引發觀眾的想像、聯想的人、景、物等形象,這些「意象」原本可能是平常的人、景、物,但進入影片內,住往往被賦予特定的情感、思想、情緒,有的「意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獲得豐富性、多義性、多解性。
影片《城南舊事》的「意象」,豐富多姿,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
作為「意象」的人
影片最令人難忘的「意象」便是主人公小英子的「眼睛」。且不說這雙「眼睛」在確立本片的「視角」、結構本片的段落等方面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單就這雙「眼睛」本身所蘊積的豐富內涵,就足以令人稱道。這雙「眼睛」在本片中傳達了小女孩的天真、純潔;也傳達了小女孩的善良、真誠;又體現了小女孩的敏銳、機智;還體現了小女孩的憂郁、多思……總之,本片所內蘊的思想、情感、情緒,或直接或間接地通過這雙「眼睛」作為載體。影片《城南舊事》的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在成功地選擇、創造了小英子的「眼睛」為這一「意象」。
宋媽的「皺紋」,也在多個場景、段落中以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景別反復呈現,讓人們從那「皺紋」中讀出了勞動人民的朴實、寬厚,又讀出了那個年代下層人物的辛酸、悲慘、苦難和不幸。
作為「意象」的「景」。為了體現20年代舊北京的風情,更為了營造全片「歲月流逝感」、「世事滄桑感」、「往事追憶感」,本片主創人員絞盡腦汁,搭設了井窩子、盧溝橋等場景,其中井窩子、學堂操場、小偷躲藏的荒草地、布滿紅葉(楓葉)的山路等,給人印象最深。
作為「意象」的「物」。與「景」的功用一樣,影片中的駱駝、歸鴉、小油雞、鞦韆、夜雨、火車、毛驢、水車等既來自小說原著,又進行了「二度創造」,使之與場景、特別是與片中人物的活動、情感、思索、情緒等結合在一起,使觀眾能夠藉以想像、聯想,喚起每個人的歲月記憶,並從中領悟、感受、口味人生的真諦。
2、音樂音響的設計與運用
影片《城南舊事》的音樂音響設計與運用取得了突出成就。
吳貽弓的父親是著名作家、畫家豐子愷的同學,皆為李叔同先生的弟子,因此當吳貽弓著手拍攝《城南舊事》時,其父為他背誦了許多首李叔同先生填詞的,那個時代流行的學堂歌曲。這使吳貽弓大受啟發,並因此重新創作了本片的導演台本,著名作曲家呂其明據此精心創作、設計了本片的音樂音響。
本片的主題音樂。影片選擇了由李叔同先生填詞的著名學堂《驪歌》作為全片主題音樂。「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這歌詞與令人感傷、充滿離情別意的旋律有機地揉在一起,在片中多次出現,一次次將「離愁」之情推向高潮,取得了極佳的藝術效果。
本片的音響。影片對音響精緻巧妙的設計,獲得業內人士調度評價。井窩子邊,嘩嘩滾出的水流聲、歸鴉的呼叫聲、街頭小販的叫賣聲、剃頭挑擔聲、駝隊的風鈴聲匯合在一起,用音響描繪出了20年代舊北京的獨特風情。學堂操場上,放學的鍾聲、孩子們奔出學堂的歡鬧聲;配上《驪歌》的琴聲與歌聲,將一種濃郁的思念、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瘋女人」秀貞將妞兒認作自己的小桂子,拉上妞兒連夜冒雨趕往車站,畫面上一列火車噴著濃濃的白煙呼嘯而來,此時在淡淡的音樂聲中,火車呼嘯的聲音、秀貞與妞兒的喊叫聲、英子的喊叫聲、雨聲、雷電聲交匯在一起,將這暗示著悲劇的一幕演繹得撼人心魄。
3、「藝術重復」技巧手法的採用
「藝術重復」是藝術創造中經常使用的技巧手法,它意味著構成藝術作品的某些因素――語言、旋律、音符、線條、形體動作、色彩等,在同一部藝術作品中的反復多次呈現。作為綜合多種表現手段的藝術、電影的「藝術重復」運用時也許格外困難,如果不能夠起到推進電影展開、強化電影藝術感染力、表現力的作用,則有可能帶來節奏拖沓、進展遲緩、繁瑣屑碎、使人產生觀賞疲憊乃至厭煩之感。
影片《城南舊事》「藝術重復」技巧手法的採用,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恰恰成為它藝術探索最有價值的一個部分。
整體結構的「藝術重復」。影片由三個大的段落結構而成,為保持作品的完整性、整體感,本片緊緊抓住「離別」這個「魂」,每一個段落都按照「相聚→離去」的方式進行敘事、表達、展開。「瘋女人」秀貞與小英子把妞兒領到秀貞家後,秀貞與妞兒(小桂子)便離她而去。小偷與小英子在殘牆斷壁後的荒草地不期而遇,此後二人也成了朋友,常常聚在一起,直到最後小偷被警探抓走,離小英子而去。宋媽與小英子相聚家中,幾乎成了小英子家中的一員,最後也不得不含淚告別,消失在小英子的視野中。「相聚→離去」成為結構全片敘事方式的「藝術重復」,將「離別」一步步展開、深入,使全片成就了統一、完整的藝術品格。
畫面語言的「藝術重復」。小英子那雙會說話的「眼睛」的畫面,從各個角度、各個位置充分地表現,小英子的「眼睛」便成了本片「藝術重復」最多、表現力也最強的畫面語言。而「井窩子」井台打水、學堂操場放學這兩組規模較大、內容也較豐富的畫面,在本片中各重復多次。「井窩子」井台打水,是那個時代的一道獨特風景,畫面中緩緩流出的井水,伴著緩緩走過的駱駝隊,緩緩走過的街頭小販各色人等,造就出「歲月流逝感」和「世事滄桑感」。學堂操場放學則在孩子們沖出教堂、奔向操場、嬉戲在一起的畫面中,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的回憶,造就出「往事追憶感」。而「井窩子打水」、「學堂操場放學」這兩組畫面的多次重復,每一次都伴隨著主人公生活歷程一個小小的變動,或是離別了一個舊「朋友」,或是即將結識一個新「朋友」,或是告別舊居、搬到新家,或是家中出現某種變故(如父親病故)等。這樣的「重復」實際上起到了藝術表現「起承轉合」的作用。
聲音語言的「藝術重復」。作為主題音樂的《驪歌》,通過不同形式的變奏,在片頭、片中與片尾多次出現,除了結構影片的功能,多次重復帶來的更多是情感、情緒的逐漸積累,對人們情感、心理世界漸次增強的沖擊。可以說,自20年作為學堂歌曲傳唱一時以來,《驪歌》大規模、廣泛地被傳唱,就是在影片《城南舊事》上映之後。藉助《驪歌》的「藝術重復」,影片《城南舊事》獲得了其獨特的魅力,而《城南舊事》多次「重復」出現《驪歌》,也使《驪歌》在新的時代獲得了新的生命。小英子朗讀背誦課文《我們看海去》,在片中也多次重復出現,「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我們看海去……」朗朗的童聲蘊積了創作者們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這濃濃的情感記憶當會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
「節奏的藝術重復」。影片採用了不少長鏡頭和大停頓,當影片進展到一種情緒狀態或一個故事段落之時,常常採用長鏡頭和大停頓,以追求「動」與「靜」、「熱」與「冷」、「馳」與「張」結合,帶來的特有藝術張力。如小英子躺在病床上靜思默想的鏡頭、宋媽聽到孩子死後在廚房木然發呆的鏡頭,都是「大停頓」,同時為長鏡頭。尤其是影片中多次出現的小英子與其他人物「對視」的鏡頭,如小英子與秀貞(談小桂子)、小英子與小偷(小偷被抓走時)、小英子與父親(在父親病床前)、小英子與宋媽(片尾告別各自離去時),加大了鏡頭長度,作了較大停頓;同時每當採用「長鏡頭」、「大停頓」時,鏡頭搖移的速度、鏡頭持續的時間又大致相同,形成了全片既充滿變化,又整體統一的節奏,這種統一「節奏」的多次重復,造就出一唱三嘆,餘音不絕的藝術效果。
4、本片的「視角」及其表現
為了達到影片完整統一的藝術效果,本片的「視角」或「視點」歸結為一個:小英子的「眼睛」。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是通過小英子的「眼睛」捕捉與發現的。影片的鏡頭幾乎全是小英子的主觀鏡頭,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便可以展現在銀幕上。為了使這一「視角」既符合生活邏輯又符合情感邏輯,本片在具體拍攝中多用小英子的低視角拍攝,也就是多拍小英子「眼睛」視野可及的生活,小英子看不到或不可能想到的盡量不拍。「視角」及「視角」表現的獨特,也是影片《城南舊事》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9. 城南舊事小說中為什麼英子為賊被捕而傷心,而大人們卻幸災樂禍呢你認為草叢里的那個人是壞人嗎為什麼
因為那個賊是為了他弟弟讀而揄東西,大人們喜歡看熱鬧,不是,因為他是為了他弟弟讀書而偷東西。
10. 電影<<城南舊事>>觀後感600字
在這部《城南舊事》中,所有的人都很善良,無論是小偷、瘋子還是保姆,其中總是可以看到陽光和光明,有時,一點也感覺不到舊社會的黑暗,然而難過的地方總是有的。那個瘋子本來是個好人,因為丈夫是進步大學生,被政府抓走了,自己的女兒也下落不明,於是就瘋了,其他人都怕她,雖然她最後找到了女兒,又打聽到了丈夫的消息,一家人就要團聚時,卻和女兒一起被火車撞死了。
那個小偷偷東西,也是為供弟弟讀書,最終弟弟拿到了小學文憑,兄弟倆非常高興,弟弟不知道哥哥為他偷東西,結果第二天,哥哥就被警察抓走了。
這兩個人,一個瘋子,一個小偷,都可憐的是,在幸福離他們這么近時,他們卻都永遠得不到了。
宋媽也是個盡職盡責的保姆,在林家賺得的工錢全寄回鄉下的家裡,這一年,她正想回去看自己的孩子時,卻得知兒子掉河裡淹死了,女兒也被賣了,家裡的孩子全沒了,一家團聚的幸福也沒了。
主人公目睹了所有的事,最後父親也積勞成疾而死,一家人又將遷往台灣,在父親的墓上和宋媽告別了。
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幸福也就在快到來時,破滅了,幼小天真的主人公在看到這一切後,也就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