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廟為什麼東西門不開
1. 泰山岱廟中的正陽門和厚載門的文化含義
正陽代表天。在此,正陽是人君的象徵。古人說:「日者,眾陽之宗,人君之表,至尊之象。」正陽門,是帝王之門。以此來命名,與岱廟是天子之廟有關,同時與岱廟內供奉的神是「帝」的身份相適應。
厚載代表地。岱廟北有一門,名曰厚載門,也叫後宰門。厚載取自《易-坤》所說的「坤厚載物。」
2. 岱廟總體布局是什麼樣的
岱廟總體布局規整莊嚴,正南中間為正陽門,東西設掖門,東為「仰高」,西為「見大」。岱廟還有東、西、北三門。東門叫「青陽門」,又叫「東華門」;西門叫「素景門」,又叫「西華門」;北門叫「魯瞻門」,又叫「後宰門」。從正陽門入,裡面是一個院落,正北為「配天門」。門外一對銅獅雄踞左右。由此往東走,通過「炳靈門」,便是漢柏院,六株粗大的漢柏聳立院內,相傳是清乾隆弘歷御制的。
3. 泰安岱廟的建築總體布局是怎樣的
岱廟總體布局規整莊嚴,正南中間為正陽門,東西設掖門,東為「仰高」,西為「見大」。岱廟還有東、西、北三門。東門叫「青陽門」,又叫「東華門」;西門叫「素景門」,又叫「西華門」;北門叫「魯瞻門」,又叫「後宰門」。從正陽門入,裡面是一個院落,正北為「配天門」。門外一對銅獅雄踞左右。由此往東走,通過「炳靈門」,便是漢柏院,六株粗大的漢柏聳立院內。
由漢柏院向北走,通過小花園便是「駐蹕亭」。
4. 泰安岱廟的布局是什麼
岱廟總體布局規整莊嚴,正南中間為正陽門,東西設掖門,東為「仰高」,西為「見大」。岱廟還有東、西、北三門。東門叫「青陽門」,又叫「東華門」;西門叫「素景門」,又叫「西華門」;北門叫「魯瞻門」,又叫「後宰門」。從正陽門入,裡面是一個院落,正北為「配天門」。門外一對銅獅雄踞左右。由此往東走,通過「炳靈門」,便是漢柏院,六株粗大的漢柏聳立院內,相傳還是清乾隆弘歷。御制的《漢柏圖》及題詩石碑,詠贊了漢柏的古雅挺秀。
由漢柏院向北走,通過小花園便是「駐蹕亭」。過去這里是皇帝祭祀岱廟和泰山時居住之地,原名迎賓堂也叫東御座,清乾隆三十五年(1780)始改為今名,現在這里是支物展覽館。
5. 岱廟的建築布局
岱廟其建築風格採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圍環繞1500餘米 ,廟內各類古建築有150餘間。總體布局上按照唐宋以來祠祀建築中最高標准修建,採用了以三條縱軸線為主,兩條橫軸線為輔,均衡對稱,向縱橫雙方擴展的組群布局形式。岱廟南起舊泰城南門,北至南天門中軸線上。
岱廟以其內部建築排列布局來展示儒家禮制觀念,整個建築群以一條南北向的縱軸線為中心,均衡的橫向擴展。位於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有:遙參亭大殿、岱廟坊、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中寢宮、厚載門。仁安門與天貺殿之間有東西環廊聯系,構成岱廟的中心封閉院落。其主體建築——天貺殿位於高大的雙層品級台上,東環廊的中間為鼓樓,西環廊的中間為鍾樓。天貺殿建在中軸線偏後點,面闊九間,重檐廡殿頂,等級最高;後寢宮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低一個等級;配天門、仁安門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為門的形式,又低一個等級。
6. 岱廟的總體布局是怎樣的
岱廟位於泰山之南的泰安市北,又稱泰廟或岳廟,屬於中國古代壇廟一類的建築(亦可歸屬道教),是歷代帝王祭祀泰山舉行大典之地。岱廟總體布局規整莊嚴,正南中間為正陽門,東西設掖門,東為「仰高」,西為「見大」。岱廟還有東、西、北三門。東門叫「青陽門」,又叫「東華門」;西門叫「素景門」,又叫「西華門」;北門叫「魯瞻門」,又叫「後宰門」。從正陽門入,裡面是一個院落,正北為「配天門」。門外一對銅獅雄踞左右。由此往東走,通過「炳靈門」,便是漢柏院,六株粗大的漢柏聳立院內,相傳還是清乾隆弘歷。御制的《漢柏圖》及題詩石碑,詠贊了漢柏的古雅挺秀。
由漢柏院向北走,通過小花園便是「駐蹕亭」。過去這里是皇帝祭祀岱廟和泰山時居住之地,原名迎賓堂也叫東御座,清乾隆三十五年(1780)始改為今名,現在這里是支物展覽館。
7. 求一篇岱廟說明文,急!!!!!!
岱廟坐落於山東省泰安市區北,泰山的南麓,俗稱「東岳廟」。它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為道教神府,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岱廟城堞高築,廟貌巍峨,宮闕重疊,氣象萬千。岱廟創建於漢代,至唐時已殿閣輝煌。在宋真宗大舉封禪時,又大加拓建,修建天貺殿等,更見規模。其建築風格採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環1500餘米,廟內各類古建築有150餘間。岱廟與北京故宮、山東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並稱中國四大古建築群。
岱廟佔地面積約9.65萬平方米,雉堞周匝,四隅角樓,四面辟門,廟內的建築可分中、東、西三路。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正陽門、遙參亭、天貺殿、寢宮;東路為鍾樓、漢柏院、東御座;西路為鼓樓、唐槐院、道舍院。
天貺殿是岱廟的主體建築,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大殿共九間,長48.7米,寬19.8米,高22.3米,台基為石築,白石雕欄環繞四周,重檐歇山式殿頂,黃琉璃瓦覆蓋。殿內保存有巨幅宋代壁畫《啟蹕回鑾圖》,長62米,高3.3米,描繪了東岳泰山之神出巡時浩浩盪盪的場面,共有人物630餘名,並繪有各類珍禽異獸、山石樹木、宮殿樓閣等,構圖嚴謹,疏密相間,氣勢磅礴,筆法流暢。描繪了泰山神出巡的浩盪壯觀的場面。畫中人馬,千姿百態,造型生動逼真。是泰山人文景觀之一絕。
岱廟東路末端的仿木結構銅亭,又名「金闕」,是中國屈指可數的珍貴銅鑄大型建築之一。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原在泰山頂峰碧霞祠內,是奉祀碧霞元君之所,1972年移至岱廟內。銅亭長4.4米,寬3.4米,造型端莊渾厚,鑄造工藝極為精湛,堪稱中國古代銅鑄藝術的精品。
岱廟內碑碣林立,保存著歷代的修廟祭告碑、經幢、題名、詩刻等共計151方,一直有碑林的名號。藏於東御座的秦二世詔書石刻,是以公元前209年李斯的篆書鐫刻而成的,是目前中國保存的最為古老的文字石刻之一。藏於漢柏院的東漢建寧元年(公元168年)的衡方碑、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張遷碑、西晉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孫夫人碑和唐神寶寺碑、漢張衡不忘碑等,都是著名的碑刻。
8. 泰安岱廟的布局規劃是怎樣的
岱廟創建年代很久遠了,史書上稱「秦既作峙」、「漢亦起宮」,後來歷朝歷代,進行過無數次的修整、擴建,到明清時,總面積達96000餘平方米。
岱廟總體布局規整莊嚴,正南中間為正陽門,東西設掖門,東為「仰高」,西為「見大」。岱廟還有東、西、北三門。東門叫「青陽門」,又叫「東華門」;西門叫「素景門」,又叫「西華門」;北門叫「魯瞻門」,又叫「後宰門」。從正陽門入,裡面是一個院落,正北為「配天門」。門外一對銅獅雄踞左右。由此往東走,通過「炳靈門」,便是漢柏院,六株粗大的漢柏聳立院內,相傳還是清乾隆弘歷。御制的《漢柏圖》及題詩石碑,詠贊了漢柏的古雅挺秀。
由漢柏院向北走,通過小花園便是「駐蹕亭」。過去這里是皇帝祭祀岱廟和泰山時居住之地,原名迎賓堂也叫東御座,清乾隆三十五年(1780)始改為今名,現在這里是支物展覽館。
9. 中國四大古建築群的山東泰安岱廟
岱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稱東岳廟或泰山廟。位於泰安市區北,泰山南麓。其南北長406米,東西寬237米,總面積9.6萬平方米,是泰山最大、最 完整的古建築群,為道教神府,是歷代帝 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把泰山神的地方。創建歷史悠久,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之載。唐開元十三年(725)進行增修,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再次進行大規模的擴建,據《重修泰岳廟記碑》所載,時有「殿、寢、堂、闔、門、亭、庫、館、樓、觀、廊、廡八百一十有三楹。」金代部分建築被毀,元時又有增修,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廟內大部分建築遭到焚毀,清代再次修繕。岱 廟城堞高築,廟貌巍峨,宮闕重疊,氣象 萬千。岱廟創建於漢代,至唐時已殿閣輝 煌。在宋真宗大舉封禪時,又大加拓建, 修建天貺殿等,更見規模。其建築風格采 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環1500餘米,廟內 各類古建築有150餘間。
天貺(音況,賞賜意)殿 是岱廟的主體建築,為東岳大帝的神宮。 殿面闊九間,進深四間,通高22米,面積近970平方米。為重檐廡殿 式,上覆黃琉璃瓦。重檐之間有豎匾,上書「宋天貺殿」。殿內供奉 泰山神即東岳大帝。民間傳說此神即黃飛虎。《封神演義》中,姜子 牙奉太上元始天尊敕命,封屢樹戰功的武將黃飛虎為「東岳泰山天齊仁聖大帝」,命他總管天地人間的吉凶禍福。
天貺殿內北、東和西三面牆壁上繪有巨幅《泰山神啟蹕回鑾圖》。 壁畫高3米多,長有62米。「啟」是出發,「蹕」是清道靜街,亦作 停留意,「回鑾」是返回之意。描繪了泰山神出巡的浩盪壯觀的場面。 畫中人馬,千姿百態,造型生動逼真。是泰山人文景觀之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