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為什麼發展粵東西北
『壹』 廣東未來的發展靠哪三座城市呢為什麼呢
廣東的未來發展要靠深圳市、廣州市、東莞市。
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廣州和深圳的許多企業紛紛湧向東莞。華為將研發和生產從深圳轉移到東莞松山湖就是有力的證據。東莞是華僑之鄉,引進外資更為有利。東莞和佛山都是製造業大城市。東莞最好轉型為製造業強市和高新技術產業。因此,廣州、深圳和東莞的發展前景最好。
『貳』 廣東將重點投入這三類大學振興粵東西北高校
「廣東將啟動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工作計劃,重點解決全省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省教育廳廳長 景李虎
廣東省教育廳廳長景李虎在記者會上透露,省委、省政府按照十九大的精神要求,將重點解決廣東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原來高水平大學、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基礎上,對全省的高等教育進行統籌規劃,整體推進。不久前,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關於2018-2020年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工作計劃及資金安排的方案》,全省高校將組成「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三個組團。
三個組團,都有哪些高校?
「沖一流」就是原來高水平大學、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高校,作為沖一流梯隊。這些高校在原來三年建設基礎上,繼續加大力度、加快發展,要在全國、在世界爭一流。這些高校有:
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南方醫科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中醫葯大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汕頭大學、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廣州大學、廣州醫科大學。
「補短板」就是「粵東西北高校的振興計劃」。廣東高等教育和經濟發展的特點類似,粵東西北高校的綜合實力相對較弱,所以要把這個短板補起來。這一類高校主要包括了粵東西北地區的高校以及珠三角邊緣地區的高校,比如:
廣東海洋大學、韓山師范學院、嘉應學院、廣東醫科大學、嶺南師范學院、韶關學院,還有廣東石油化工學院、肇慶學院、惠州學院等粵東西北地區和珠三角邊緣地區高校。這些高校將會獲得明顯的加大投入。
「強特色」就是支持行業特色非常鮮明高校發展。這些高校要把特色做得更「特」,把特色做得更「強」,在自己所在的學科領域里佔領制高點。這些學校包括:
廣東財經大學、廣東葯科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星海音樂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廣州體育學院、廣東金融學院、廣東警官學院、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廣州航海學院、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等。 ;
『叄』 中共廣東省委、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中提出的發展定位,淡淡的你的見解
幾十年過去了,終於開始發展粵東西北,但是目前省政府的資金流向,還是建議公開,那些部分前往什麼市
『肆』 廣東省粵東跟粵西未來發展偏向哪一側
(汕頭澄海區)
由此可以看出,過去幾十年來,廣東的發展重心一直是珠江三角洲地區。非珠三角洲地區完全處於放羊的狀態,讓他們自己玩自己的。而且我相信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仍然會持續這種狀態。廣東省向中央爭取到的政策,以及廣東省自己出台的優惠政策,基本都是放在了珠江三角洲地區。
在廣東能做的,也就是鼓勵一些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往非珠地區轉移。其實這個做法的效果是很有限的。
『伍』 如何進一步推動粵東西北落後地區農村發展談談你的看法<政治說法>
全國最富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的這句話,是廣東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生動寫照。
貧富差距大,貧困人口多,已經成為廣東之痛,這個痛越來越成為廣東經濟發展的軟肋和短板,制約著我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結合廣東實際,落實科學發展觀,關鍵是解決好區域協調發展問題」,汪洋強調。
專家認為,為了解決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面臨轉型的廣東率先在全國提出了產業轉移並在實踐中不斷推進,而近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實施的「雙轉移」更讓這一舉措在解決區域協調發展問題中起到了關鍵作用,而以「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的「雙到」扶貧和產業扶貧等政策實施表明,我省正以「復合驅動」模式助推區域協調發展。
粵東西北成增長新亮點
在珠三角取得卓越成績的同時,粵東西北地區發展也得到了提速。粵東、粵西和山區五市生產總值增幅分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0.9和11.5個百分點。粵東和山區五市人均GDP增速分別比珠三角高2.2個百分點和0.5個百分點,粵西與珠三角持平。
不久前,「區域協調」再一次吸引了人們的眼光。在今年前三季度廣東各地經濟運行排行榜上,河源市再創佳績,在連續兩年快速發展的基礎上,經濟又上了新台階。據了解,今年河源GDP增長13.5%,工業總產值增28%,財政收入增24.3%,外貿出口增21%,超額完成了今年任務和「十一五」目標。河源曾經是廣東欠發達地區的縮影,而今,它的崛起又成為廣東區域協調整體成效的標志。
實際上,幾個珠三角邊緣山區市無不呈現出這種迅猛發展之勢。清遠,這個曾經的發展「寒極」,去年以18.3%的經濟增速第三度摘得廣東GDP增速桂冠。僅去年的重點項目慶典暨投資推介會上,就有總投資額逾500億元的221個重點項目剪綵、奠基和簽約。
其實,這兩年,廣東「東西北」地區迎頭趕超、後來居上的證據,不勝枚舉。
今年10月,時任廣東省財政廳長的劉昆在向省人大匯報工作時說,近年來,廣東省區域發展實現了新突破,珠三角與欠發達地區差距正在縮小。其中,珠三角地區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2009年珠三角實現生產總值32105.88億元,突破3萬億元,同比增長9.4%,整體競爭力進一步增強;人均GDP達到67321元,摺合9855.2美元,接近1萬美元大關,同比增長9%,僅比GDP增幅低0.4個百分點。
在珠三角取得卓越成績的同時,粵東西北地區發展也得到了提速。粵東、粵西和山區五市生產總值增幅分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0.9和11.5個百分點。粵東和山區人均GDP增速分別比珠三角高2.2個百分點和0.5個百分點,粵西與珠三角持平。
如今,後發快跑的「東西北」部已然成為廣東發展的新亮點。這些亮點的背後,是廣東省委、省政府推行區域協調戰略的決心和大手筆。
轉移園成協調發展紐帶
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全省34個省產業轉移園已累計吸引各類企業簽訂正式投資協議項目1910個,項目數是2007年底的4倍,協議總投資達到4041億元,是2007年底的9倍;在建及建成項目1554個,投資額約2340億元,其中建成項目1104個,投資額約1074億元,建成項目投資額是2007年底的20倍。
近年來,廣東在「雙轉移」政策的推動下,珠三角一些產業已轉移到了欠發達地區,山區市正是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而形成了一批有較大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提高了區域競爭力。
近年來,珠三角手機產業通過轉移很大部分已集聚於河源,連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吳敬璉去當地考察後都感嘆:了不起!在廣東偏遠的山區居然還有一個從設計、生產到研究、檢測的完整先進的手機產業集群。
目前,在中山(河源)產業轉移工業園電子通訊業的主導產業漸成規模,現已引進手機及其配件企業86家,去年手機產量已達3000萬部,比上年增長近一倍,一躍成為手機生產大市。該手機基地被認定為廣東省手機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今年深圳中興通訊投資100個億的研發生產基地已在河源破土動工。
同樣,以「龍記」為龍頭的模具機械製造產業在河源也形成了規模,去年模具產品產值達35億元,增長28%,銷量居世界第一。
投資200億元的漢能太陽能電池項目,投資60多億元的元恆豪光伏項目,投資4億元的國華太陽能地面電站等項目全面動工,在河源,一個亞洲最大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基地正呼之欲出。
中山(肇慶大旺)產業轉移園,也成為廣東省吸收外資重點工業園區和廣東省山區吸收外資示範區,截至去年入園企業達400多家,其中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企業324家,占入園企業的80%,連續3年位居全省省級開發區首位,累計吸收外資達60億美元。作為大旺核心園區的中山(肇慶大旺)產業轉移園,在肇慶、中山兩市的強力推動下,吸引了韓國現代、韓國SK、美國愛龍威、日本東洋鋁業、中國國電、亞洲鋁業、碧桂園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品牌企業入園建設,初步形成規劃管理科學、基礎設施完善、主導產業突出、生態保護良好、帶動輻射能力強的大型園區。
據了解,今年前三季度,全省34個產業轉移工業園內企業實現產值1196.74億元、稅收70.68億元,與上年相比分別增長112.81%和67.42%,分別是2007年全年的18倍和16倍。
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全省34個省產業轉移園已累計吸引各類企業簽訂正式投資協議項目1910個,項目數是2007年底的4倍,協議總投資達到4041億元,是2007年底的9倍;在建及建成項目1554個,投資額約2340億元,其中建成項目1104個,投資額約1074億元,建成項目投資額是2007年底的20倍。
「不只是要看如何能讓『珠三角』健康發展,而且要看能否實現協調發展、共同富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說,這意味著,成效顯著的產業轉移已讓作為廣東四大經濟發展戰略之一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正在實施中走上快車道。
『陸』 廣東粵東(梅州、揭陽、潮州、汕頭和汕尾)粵北和粵西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對比三個區域,事實上應是粵東與粵西的比較,因為粵北因是山區並且地處內陸遠離海洋,是廣東的生態屏障,不好、也不能搞大開發。而粵東和粵西地理位置優越,擁有很好的海陸空條件,更適合發展。粵東的汕頭是經濟特區,粵西的湛江是沿海開放城市,擁有較好的政策優勢。
對比粵東和粵西,個人認為它們各有優勢、各有所長,粵東在民營經濟上占優勢,而粵西在重化工業方面的優勢更大。
粵東的汕頭是經濟特區,雖然這些年來發展得差強人意,非但沒能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甚至連自身發展也不怎麼樣,的確比較尷尬,但潮汕地區歷來會做生意,把生意做到廣東乃至全國各地,「潮商」也是全國著名的商幫之一。
所以粵東地區還有很多小微企業和小作坊,民營經濟較為發達。如今粵東的汕頭被定位為廣東省的副中心城市,是廣東重點發展的城市之一,未來汕頭也將帶動粵東的經濟發展。
粵西的湛江也是全國最早一批沿海開放城市,但這些年的發展也是差強人意,但粵西湛江茂名一帶卻是廣東乃至全國的重化工業基地之一,石化、鋼鐵等產業實力雄厚。粵西位於北部灣經濟區,面向東盟,毗鄰海南和廣西,地理位置優越,同時湛江也被定位為廣東省的副中心城市,北部灣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一,未來湛江也將會帶動粵西的經濟發展。
『柒』 粵東西北指什麼
粵東西北指的是是廣東東部,廣東西部,廣東北部。
粵東,是廣東省東部地區,包括揭陽市、汕頭市、潮州市三個地級市(從省府向東)。
粵西,是廣東省西部地區的簡稱,包括湛江、茂名、陽江三個地級市。
粵北,是廣東北部地區的簡稱,即清遠、韶關。
拓展資料
揭陽,別稱「榕城」,廣東省省轄市,粵東潮汕三市之一地級市,地處廣東省東部,榕江從市區穿梭而過,東鄰汕頭市、潮州市,西接汕尾市,南瀕南海,北靠梅州市。享有地方立法權。
汕頭,廣東省轄市,經濟特區,亦是東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和粵東中心城市 。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市,西鄰揭陽市,東南瀕臨南海。下轄6個市轄區、1個縣,總面積2064平方公里,2016年常住人口557.92萬人。
潮州,廣東省下轄地級市,位於韓江中下游,東與福建省的詔安縣、平和縣交界,西與廣東省揭陽市的揭東區接壤,北連梅州市的豐順縣、大埔縣,南臨南海並通汕頭市。
潮州是海峽西岸經濟區成員城市之一,對外開放旅遊城市,閩、粵、贛邊韓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全市地勢北高南低,山地、丘陵佔全市總面積的65%,主要分布在饒平縣和潮安區北部。
湛江,舊稱「廣州灣」,別稱「港城」,是廣東省轄的地級市,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雷州半島,廣東省西南部,粵桂瓊三省區交匯處。
全市人口830多萬,面積1.32萬平方公里,轄4個區、3個縣級市和2個縣,擁有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高新區)和3個功能區。
茂名市,廣東省轄地級市,廣東省域副中心城市,粵西組團式中心城市,南中國美麗濱海城市,中國北部灣城市群規劃重要節點城市。
全市陸地面積11427平方千米,約占廣東省陸地面積的6.4%,海域面積75平方公里。茂名市是廣東省人口較多的地級市,戶籍人口803.83萬人(2017年)。
陽江,廣東省省轄市,是1988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地級市,環北部灣城市群重要城市,位於廣東省西南沿海,緊鄰珠三角,扼粵西要沖。
東與江門恩平市、江門台山市交界,北同雲浮羅定市、雲浮市新興縣及茂名信宜市接壤,西接茂名高州市、茂名電白區,南臨南海。享有地方立法權。
清遠,中國廣東省轄地級市。現轄清城區、清新區、佛岡縣、陽山縣、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代管英德市、連州市兩個縣級市,共2區2市4縣,總面積1.9萬平方公里,2010年戶籍人口約402萬。
韶關,簡稱「韶」,古稱韶州,得名於丹霞的名山韶石山,取韶石之名改東衡州為韶州,之後歷朝沿襲。韶關是粵湘贛交界地區商品集散中心,粵港澳輻射內陸腹地的「黃金通道」。韶關是國家規劃發展的一級鐵路樞紐和公路運輸樞紐城市。
『捌』 高中政治:運用整體和部分的相關知識說明振興粵東西北對廣東經濟發展的意義
整體和部分是辯證統一的。整體由部分構成,部分會影響整體,所以要重視部分,搞好局部。粵東西北是廣東的部分,振興粵東西北就是利用部分的發展來推動整個廣東的經濟發展。
『玖』 造成粵東西北部地區落後的原因有哪些
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由於廣東經濟迅速發展,為了重點培育一些能夠帶動周圍城鎮農村發展的中心城市、加速產業升級、加速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省政府對我省的原有的行政區域做了重大的調整:將原來的廣州市和8大地區如湛江地區、韶關地區、肇慶地區等相繼調整撤地設市;將一些重要位置具有戰略意義的大縣如陽江、清遠、揭陽升格設立的地級市;將珠三角一些經濟發展迅猛的縣如東莞、中山升級為地級市。到了90年代中期,廣東的地級市達到了21個,居全國第一。
這在當初而言,下放了職權和職能,分權分治,賦予了一些有條件的地區更大的社會經濟管理和發展規劃的許可權,是為了調動了各地發展經濟的積極性,為各地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同時也成功培育出了一批地區性中心城市,這無疑對我省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非常巨大的推動作用。
世界經濟、中國經濟、廣東經濟不斷變化,90年代的香港回歸、東南亞金融風暴、知識經濟產業熱的出現和消退、世紀初外資北上等等種種新的現象的出現使廣東經濟面臨新的形勢,其中有機遇和挑戰。
設立21個地級市,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就目前而言,這樣的行政區劃布局已經嚴重影響了生產力的發展,成了造成廣東東、西、北部經濟落後的根本原因。
1、區劃發展陷入了無政府主義。進入90年代特別是進入21世紀之後,廣東省這種一盤散沙的政區布局對正從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轉變的廣東經濟模式十分不利,極大地影響了我省經濟的縱深升級發展,提高了政府治理的隨意性和風險,降低了我省的經濟競爭力。在21世紀,經濟發展更看重的是產業的合理分工、區域間的一體化規劃和發展;而我省當前地級政區過多過散無疑是難以對跨地區的發展進行統一的規劃發展,使統一的規劃難以實現、難以實施。
2、增加了成本付出,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本來距離短短的兩地之間,卻要通過長途電話聯系,增加了交往成本,增加了商業成本,久而久之,自然離久情疏。兄弟城市之間,交通卻互相封鎖,造成了出行成本的增加。
3、增加了行政成本,增加了百姓負擔,當地財政成為養官財政。政府佔用的資源過多,直接表現在政府規模的龐大與成本的上升,以及政府對經濟的過細管制與不當管制上。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任玉嶺曾經指出,「我們的官民比已達到1∶26,比西漢時高出了306倍,比清末高出了35倍,史無前例。而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間,我國行政管理費用已增長87倍,而且近年來平均每年增長23%!行政管理費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2003年已上升到19.03%,比日本的2.38%、英國的4.19%、韓國的5.06%、法國的6.5%、加拿大的7.1%、美國的9.9%分別高出16.65、14.84、13.97、12.53、11.93和9.13個百分點。國家審計署中國國庫最佳看門人李金華先生曾說,「政府成本高,再廉潔也是浪費納稅人的錢」,更何況還難談廉潔二字.。這些政府支出並沒有全部用於公共設施上,2005年,公車消費、公款吃喝、公款旅遊三項相加高達6000億元,占國家財政收入的20%,相當於全民義務教育投入的5倍,我國今年教育投資超過3%已經是個不小的成績。 小小的一片土地,養著數量龐大的政府公務員,消耗巨大。難怪這些年老百姓怨聲載道,難怪這些年來廣東民間批評說廣東嚴重內地化。我說,目前廣東這樣的布局,連非洲國家都不如,更不用說跟江蘇、浙江比了。當地財政成了養官財政,又有什麼資金來進行社會的各項事業的建設發展啊?
4、造成了重復建設、無效建設和相互殘殺。為了加快本地發展,各地搶占資源,進行了各種重復建設,造成了很多無謂的浪費。高付出,低回報,高浪費,勞民傷財!為了爭取僑胞投資,你搶我奪,明爭暗鬥,導致僑胞為了不傷兩家感情,北上投資。想當日,李嘉誠等人,被幾個市搶過來搶過去,為了不得罪人,乾脆不在家鄉投資。
5、沒有中心城市的帶動,到處是中心等於沒有中心,滿天星星沒有月亮等於一窩蜂。缺少龍頭城市帶動的地區,終究難以形成品牌,難於產生聚集輻射作用。難於形成人才高地、資金窪地。難於發展。
6、珠江三角洲得天時地利人和之誼,迅猛發展,帶動了南中國經濟的發展,但是,在珠江三角洲迅猛發展的同時,它也象西遊記里的妖怪的吸瓶,能夠把孫悟空也吸進去。可以說,珠江三角洲的大城市大都市群效應,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在吸引全國、世界資金、人才的同時,也把其周圍地區的人才、資本強烈地吸引進來,從而使周邊地區出現空心化現象。以潮汕、梅洲地區為例,其老百姓移民或者生活、工作在深圳的,就估計達500萬之多,他們帶來了資金,帶來了人才,帶來了資本,帶來了經商的才能,帶來了廚藝、帶來了商鋪,也帶來了人際關系圈、資金圈、物流圈。珠江三角洲周邊地區廣東兩翼及北部地區的人才、資本,在近20年來,迅速向珠江三角洲、向上海、向海外流動,而大學畢業的大學生,又基本在珠江三角洲謀職就業,急劇造成了其周邊地區的空心化、蒼白化,邊緣化局面。
總之,本人認為,廣東設21個地級市是造成廣東東、西、北部地區落後的罪魁禍首!在這廣東落後地區生死存亡的歷史時刻,我們廣東落後地區的幹部群眾,要在省委和中央的幫助下,迅速殺出一條血路來!
趁汪洋書記主政廣東,我們廣東落後地區的發展,迎來了一個難得的機遇。希望汪書記能以敢為天下先的氣概,重新謀劃廣東的行政布局,則有希望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幫助廣東落後地區的發展。誠如此,則廣東落後地區百姓幸甚,廣東人民幸甚,關心家鄉發展的廣大海外僑胞幸甚!
我比較贊同新華網網友的建議,經過修改,整理如下,供廣東新的領導班子參考。盼望能加快速度。因為在當今中國,一研究,5年又過去了!人生有多少個5年啊!毛主席說:「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一.關於廣州、佛山政區調整的方案。
建議將佛山市區、南海、順德、三水劃入廣州市,設立廣州市佛山區、南海
區、順德區、容桂區、三水區;高明區劃入新設立的珠海市管轄,高明區和鶴山市合並設立高鶴市。原廣州市從化市、增城市改設廣州市從化區、增城區、新塘區;在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范圍成立廣州市南沙區;原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改設為廣州市廣開區,同時原東莞市麻涌鎮劃入新設的廣開區。調整後的廣州為廣東省政府駐地,調整後的廣州市總面積10301平方公里,管轄越秀、荔灣、東山、天河、白雲、海珠、芳村、黃埔、番禺、廣開、花都、從化、增城、新塘、南沙、南海、順德、佛山、三水等19個市轄區。廣州市今後的發展規劃定位為中國重要的對外開放城市、東南亞的重要經濟中心、國際化大都會、南中國的交通樞紐。
二.關於深圳、惠州、東莞政區調整的方案。
建議東莞市除麻涌鎮劃入廣州市外全部劃入深圳市管轄,分設深圳市東莞區、虎門區、長安區、常平區、樟廈區;原惠州市全部劃入深圳市,設立深圳市惠陽區、大亞灣區、東江區,保留博羅縣、惠東縣、龍門縣建制。調整後的深圳市為廣東省管轄下的副省級直轄市,調整後的深圳市總面積16560平方公里,管轄羅湖、南山、福田、鹽田、寶安、龍崗、東莞、虎門、長安、常平、樟廈、惠陽、大亞灣等13個市轄區和博羅、惠東、龍門3個縣。深圳市今後發展規劃定位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中國經濟改革的試驗田、大香港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級的製造業基地、中國重要的金融中心、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商貿中心城市。
三.關於珠海、中山、江門政區調整的方案。
建議珠海市、中山市、江門市合並,設立新的珠海市。同時,原三市行政區域將作如下調整:原珠海市行政區域建制保持不變;原中山市市域分設珠海市香山區、石歧區、小欖區;原江門市區改設珠海市江門區;原江門市新會區改設為珠海市新會區;原台山市、開平市、恩平市保持原有建制和管轄范圍不變劃入珠海市管轄;原佛山市高明區與原江門市鶴山市合並設立縣級高鶴市。調整後的珠海市為廣東省領導下的副省級直轄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