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淘寶為什麼找不到
Ⅰ 求《浮生六記》布萊克譯本,牛津大學出版社,電子版或紙版皆可,哪位高人幫幫忙,急!
你可以通過淘寶代購,在國際亞馬遜上找到給淘寶賣家。國內的國家圖書館在裝修,也復印不到。而且這個沒有電子版,國外網站上都有的,你有朋友在國外,可以讓其帶過來。
Ⅱ 哪裡能找到南康的朗讀版《浮生六記》
古籍書店!
Ⅲ 浮生六記的白話文版本哪裡有的買啊
你是外國人嗎還是小學生?要看白話文的干什麼啊,別人都是搶著要看文言文的,原汁原味有味道。
Ⅳ 有沒有南康的 《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一】
老公是頭豬,工作不到一年胖了二十幾斤,喝涼水都長肉。大學時瘦瘦高高的身材嚴重變形,小肚腩也出來了。
逼著他減肥,他不願意,總說男人胖一點才有威嚴。我說:「我最喜歡大學你瘦瘦的,行動時如弱柳扶風,一走路身上九道彎,千嬌百媚,春天在你身上拴根繩都能當風箏放。現在呢,一走路身上肉直顫,每天晚上一翻身床就咯吱咯吱響。你再不減肥,肚子一天比一天大,總有一天你會脹得像氣球,然後就飄走。」他哈哈一笑,左耳聽右耳冒,掐掐我的臉說減肥是自虐。
我嚇唬他要分手,他一邊看足球一邊哼哼哈哈地說:「分吧分吧,東西和錢都歸你,我什麼也不要,只要你走的時候別忘了帶上我就行。」
※ ※ ※
老公到底在我的鐵血政治下開始減肥,每頓只准吃兩碗。為了安撫他,我也陪著一起減,由原來兩碗減到一碗半。他吃得快,我吃得慢,往往我一碗沒吃完,他已經吃完了自己的配給。每到這個時候,他就坐在桌旁,一邊敲飯碗一邊瞪大眼睛看著我吃,不說話。害得我食不下咽,心中充滿罪惡感,只好將自己的飯撥出來一半,他一邊說你怎麼辦一邊吃得飛快,吃完了再瞪大眼睛看著我,只好又撥給他一半。
一星期後驗收成果,我基本無變化,他長了二斤。
※ ※ ※
受了刺激,我決定每天只准他吃兩頓,晚飯沒他的份(中午他在公司食堂吃),老公見我狠了心,也不坐在桌子旁看我吃了。坐在客廳里用他的破鑼嗓子凄凄慘慘地唱:「小白菜啊,地里黃啊……」害得我一口飯全卡在嗓子里。
半夜醒過來,老公不在身邊,聽到客廳里有動靜出去看,只見老公蹲在冰箱前就著冰箱里的燈喀嚓喀嚓地啃蘋果,一隻手還拿著個西紅柿,都是他不怎麼愛吃的水果。看見我出來,他不好意思一笑,說:「吵醒你了?」
我心裡酸酸的,拿過西紅柿放回冰箱里,給他煮了碗面,看著他狼吞虎咽地吃完。
減肥計劃不得不終止,按老公的話說就是他還在發育餓不得。
※ ※ ※
老公在公司里八面玲瓏,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回到家就整個人都鬆懈下來,獃獃的,往沙發里一萎,兩眼無光、神遊物外。我常常挑准了這個機會欺負他。
有一天,他照舊坐在沙發里,我拿出一付牌說:「我們來玩二十一點,打耳光的,我做莊。」
「什麼?」
「二十一點。就是每人發牌,然後比誰的點數大。」我發給自己兩張牌,又給他兩張。一翻,我十七,他十。我解釋說:「現在我的點數大,我可以打你耳光。」然後我挑出三張牌,左右開弓,給了他兩耳光。
老公還是傻傻地「噢」了一聲。
我心裡暗笑,又每人發兩張,這次還是我大。我把牌收回去,再發,這次平點。我說:「現在點數一樣,莊家贏。」然後又給了他兩個耳光。
老公興趣上來了,問:「那我什麼時候能打你?」
我發牌,這次他終於贏了。我指導他說:「現在你的點大,你就可以打我了,就像這樣。」然後又給了他兩個耳光,問:「會了嗎?」
「會了。」
「會了就好,以後再玩吧。我去做飯了。」
往廚房走時回頭看看,老公在那裡咬牙切齒。
浮生六記【二】
看電視的時候,老公打了個大呵欠,被我順手抄起桌上的梳子塞到他嘴裡,頓時睡意全消。
這個游戲我百玩不厭,無論何時何地,只要老公打呵欠,我會抄起身邊任何東西往他嘴裡塞。
老公抱怨說和我在一起都讓他變笨了。我笑笑不理他,我們也試過雜志上說的那種精緻的生活,談談詩詞、聊聊法國新浪潮的電影,可惜老公不合作,他寧可看足球。我試過幾次也是全身不對勁,意興闌珊地放棄。
會趁著超市打折搶購,還搶得興高采烈,說:「嘿,又省了二塊五。」
兩個人一起去吃路邊的麻辣燙,吃得嘴裡冒火,還捨不得放下,從不吃西餐,因為覺得那一套禮儀無聊透頂,肉永遠帶著血絲。
看電影只揀最火爆的動作片。看歌劇,那個女主角在台上張大了嘴「啊啊啊」,我們在下面用望遠鏡專看她的舌頭。
插句題外話,老公常說『不臭怎麼叫男人』,於是抖動著自己的襪子說『聞一聞,疏筋活絡、抖一抖,精神抖擻』(寫出來才發現—惡~~)
理直氣壯地對雜志皺皺鼻子說:我就是俗!
※ ※ ※
有一次談起人與人之間的緣份,我說:「真可怕,你生在陝西長在甘肅,我生在遼寧長在內蒙,相隔了幾千里。中國有十三億人口,而我們竟然考入同一所大學,住同一個宿舍。算一算,機率小得嚇人,萬一哪裡出一點錯,我就遇不到你了。」這么一說,便覺得生命中多了點玄學的味道。冥冥中是不是有一種神秘難解的力量指引著我們,兩個圓在某一點交錯,我們便相遇。或者,一切都只是偶然。
老公推推我腦袋,笑我愛胡思亂想。自己也想了想,然後不在意地說:「就是沒有你,我也會遇上別人,說不定他比你還好。」
「啪」的一聲,感傷感恩的氣氛盪然無存。我垂頭喪氣地瞪著他,人家本來還在那裡感動莫然,准備拼了命也要維護這份感情的說。
※ ※ ※
可是老公也有感性的時候,出現的機率和哈雷慧星差不多。
大一上學期快結束時,彼此間都明明白白地感覺到那種吸引,卻矜持著、恐懼著,不敢向前跨出一步。偶爾一個眼神交匯,心中波濤洶涌,臉上卻還是若無其事。
放寒假,他回家我留校。
接過幾次電話,語氣也是淡淡的,兩個人拿著話筒發呆,不知說什麼好,也捨不得放下。
寒假結束,我在午夜出去接他,沒有公交,沒有中巴,捨不得打車,於是走了兩個多小時,將近三十里去火車站。
看見他從出站口向我走來,忽然覺得很害羞,笑笑不說話。怕被他看見臉上的紅暈,就一直將頭扭了四十五度,給他一個後腦勺。
老公也訕訕的,勉強說了幾句,結結巴巴,辭不達意。打車回學校,黑暗裡,他忽然伸過手在我頭上撫了一下,低聲說道:「小毛孩,想我了沒?」
一瞬間,眼眶發酸,既想哭又想笑。
半夜兩點,空無一人的大街,三十里路,冷風,一切都值得。
※ ※ ※
我看書很雜,言情推理、玄幻紀實、耽美情色,來者不拒。就連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陳舊的社會小說也能看得津津有味,從《儒林外史》到《官場現形記》以及後來歸到社會小說名下的種種紀錄體,結構鬆散,散漫到一個地步,連主題也不統一,閑聊似地隨便講給別人聽。用老公的話說就是「專看垃圾」。
我經常向他推薦,為他講解這本書哪裡寫得有新意、哪裡是老舊的橋段。老公像大多數男生一樣,對於太敏感細膩的東西不屑一顧,對瓊瑤更是敬謝不敏。
我也不喜歡,自認很有包容力,但對瓊瑤的小說就是讀不進去,嫌她的故事太不食人間煙火,天真得令人發指。可是有一句話還是於我心有戚戚焉,「你的過去我來不及參與,你的未來我不會再錯過。」文藝腔到讓人覺得矯情,初初讀到時,牙齒發冷頭皮發麻。
遇到老公以後才明白,這種心態確實是有的,被瓊瑤寫砸了。
歸納起來不外乎四個字:相見恨晚。
※ ※ ※
今年六月,和老公去了他的家鄉——天水,以同學的身份。
一下火車,便對這個城市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親切感。藍天、土地、人流、高樓,彷彿都沾染著老公的氣息。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市。
可是心中也有種莫名的嫉妒。我們二十歲相遇,之前的日子便是空白,他不知道這世上還有一個我。
他的歡笑、眼淚、成功、失敗,都由別人來見證,沒有我的份,於是我嫉妒。
如果能再早些相遇那該多好!
※ ※ ※
我們談到死亡。
現在日子,年青力壯,每天活蹦亂跳,迫不及待去見識新的人新的事物。死亡仍是太遙遠的事。
偶而也會想到五十年後的情景,兩個白發蒼蒼的老頭互相扶持相依為命,也滿期待。老年不可愛,但可以做個可愛的老年人。
對我來說,死亡最大的威脅還是:人死如燈滅,無知無覺,我還沒看夠老公呢。我不怕死,但我怕死了後再不能像這樣愛他。
於是我對老公說:」我們要一起活到很老很老,老得走不動。然後我們換上干凈衣服,手牽手躺在床上,我說『死吧』,我們就一起死了。」
老公吻了我一下,沒說話,不知道他願不願意。
Ⅳ 《浮生六記》讀後感
天將本心酬浮生——讀《浮生六記》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罕有文人的愛情傳說可以感動我。比如,李隆基楊玉環的悲劇華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趙明誠的顛沛流離只使我可憐,蔣鹿潭黃婉君的貌合神離只讓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難過……
但,我感動於沈復與陳芸的愛情。我贊慕著他們的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傾心於他們的真摯恩愛至死不渝,我仰望著他們一生平凡卻心胸磊落,心無羈絆,超然脫於塵俗。
沈復,字三白,清乾嘉年間蘇州人,出生於衣冠之家,父親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爾後家道中落。雖是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家計清貧,有段時間甚至是飢寒交迫,他和妻子陳芸卻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們吟詩,作畫,郊遊,聚友,烹餚,興趣昂然,意興飛逸。 而後來,終於因為封建禮儀家教之害,歷盡坎坷,最終天人永隔。芸死後,三白「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
若不是貢生楊蘇補於冷攤購得他的手稿《浮生六記》並於光緒三年(1877)付梓,後世則無人知曉世上曾有沈三白其人、其事。
而那時,《浮生六記》只殘剩了四記,後二記已無蹤影。
《浮生六記》,分為《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後兩記疑是偽作《中山記歷》和《養生記逍》。這是一本自傳體散文集,四記穿插相聯,所記所敘雖然都是日常瑣事,平淡無奇,然情真意切,一點沒有忸怩作態,更無學究之氣,惟是靈秀沖淡,讀來如一縷嫣然清風徐徐拂面。
翻開《閨房記趣》,沈三白描繪了一個清麗靈妙的女兒形象:「其形削肩長項,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一種纏綿之態,令人之意也消。」 這是他年少時初見陳芸的情景。 那夜,芸給他吃自製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時,芸堂兄擠身而入,戲謔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給,原來是專門給你夫婿准備的!」 呵呵,當時沈陳二人就臉紅了。讀此處我亦莞爾微笑,美滿姻緣一粥引之。
此後便是兩人成親,一段最幸福美好的時光。我一遍遍地被他們的真愛感動著。他們的愛情並不驚天動地,也非曠世絕戀,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為他們最平常最細微的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而深深感動。
夫妻飲茶談詩論詞,芸曰:「杜(甫)詩錘煉精絕,李(白)詩瀟灑落拓;與其學杜之深嚴,不如學李之活潑。」
春光,三白欲攜芸遠出郊遊,芸巧扮男裝,見人問則以表弟對之。呵呵,竟無人識辨。
夏日,芸頭戴茉莉花,三白戲謔說佛手為香之君子,茉莉為香之小人,何以親小人而遠君子,芸亦笑說:「我笑君子愛小人。」 夫戲妻謔,笑俗為雅。
讀著讀著,我忍不住羨慕沈三白,他有著那麼美妙高超的妻,更情不自禁連聲贊嘆陳芸,芸於日常細瑣之事,也處處透露著靈慧巧妙,體現著匠心獨裁,詩情畫意。這是多麼穎慧的可愛的女性啊!
夫妻二人同親戚掃墓山中,芸撿回一堆巒紋白石,拿回家,在宜興長方盒中疊成一峰,若臨水石磯狀。自己動手種植白萍,石上植蔦蘿。到深秋,岩間蔦蘿懸壁,水中白萍大放,好一幅「流水落花之間」,卻不見斧鑿痕跡。
三白小酌,不喜多菜。她用二寸白磁碟六隻,自製「梅花盒」。啟盒視之,如菜裝於花瓣中,一盒六色,二三知己可隨意取食,食完再添。
書樓夏天太曬,芸用數根黑柱橫豎搭錯,中間以舊布條裹縫。既可遮攔飾觀,又不費錢。
三白和朋友於外觀花,發愁飯菜冷熱。芸靈機一動,從城中雇來餛飩擔子,推來烹茶暖酒熱飯。酒餚俱熟,坐地大嚼,各已陶然。眾曰:「非夫人之力不及此!」大笑而散。
瞧,好個秀外慧中的芸娘!她的聰明賢淑說不盡啊!難怪林語堂先生極力地贊美陳芸,「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賢達美德」,說她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
然而,我很奇怪的是,這樣一位見識高超,有自己獨到審美觀的芸娘,卻漸漸失去了夫家人的喜歡。
細讀全書,方自明了。芸雖思想高超,卻在處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盡人皆知,小夫妻的恩愛往往成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禮儀很嚴肅的,父母,兄弟媳婦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處處小心翼翼,後來漸漸放鬆了,在公開場合也和三白並起並坐,當然就有人看不順眼,慢慢起了閑話。
有一年,三白隨父親在外任職,沈父說芸能筆墨,就代沈母寫信。後來家中有了些閑言,沈母以為芸寫信不清楚,就不讓她寫。沈父怒道:「想汝婦不屑代筆耳!」 芸怕沈母不高興,便不解釋。
三白在真州任職寄住時,弟弟啟堂向鄰居借錢,叫嫂子芸娘做擔保。鄰居索要,芸寫信告訴三白此事,啟堂反而怪嫂子多事。沈父也誤以為是芸自己借錢卻毀謗小叔子,又拆信見信中稱姑(沈母)為令堂(你媽),翁(沈父)為老人(老頭),更是勃然大怒,斥責芸大逆不道。芸怕傷啟堂感情,竟不作解釋。 讀到此處,我既是同情她,又不免要責怪她,或許私下稱呼「令堂」、「老人」便罷,於文字信中卻實在不該。而對借錢之事不作解釋,怕兄弟失和,想委曲求全,我也不贊同,該解釋的就要解釋,何必左右顧盼。超然大度的芸娘,獨在家事上唯唯諾諾!可見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三白是個識情重義的人,也正因如此,反令自己陷入困頓。他幫朋友做保借錢,朋友卻捲款而逃,不知所向。債主找上門來,擾攘終日。沈父怒不可遏:「我本衣冠之家,如何欠得小人之債!」此事難以釋然,的確無可奈何。如此三五事,終於將三白和芸娘一同遣出家門,寄居於友人家蕭爽樓。
移居蕭爽樓兩年後,沈父又接他們回家。然而,家道逐漸衰落,又加上納妾憨園之事,芸經受打擊身體衰弱,家人厭煩,她不得不悄悄隨友人去鄉下調養。而這一去,她竟病愁難融,終客死他鄉! 讀到《坎坷記愁》中,芸乘夜舟去鄉下,與兒子逢森告別,逢森忽大哭叫:「吾母不歸矣!」,後竟真成永訣!那一幕,直叫人扼腕悲嘆,慘然淚下!
而憨園之事,是我最不可理解的——芸娘居然要主動給三白納妾!
我真的不知道芸娘是怎麼想的。難道是太愛三白,於是盡其所愛以愛之? 當她向三白提起納妾事時,三白先是一臉茫然,然後極力反對。而芸居然興沖沖地拉著三白跑去探視一個她看好的歌伎,名字叫憨園。反復推卻不成,三白只好准備納憨園妾。可是後來另一有錢勢人將憨園納走。芸痛悔不已,而姑翁盡責:「勾結娼家,敗壞門風!」
唉,芸為三白納妾實是庸人自擾,無聊之舉,後人未必認為她這是大方寬容。何況,她與三白的感情深厚,志趣相投,而三白又不是富豪,一般的伎女懂什麼才情風雅呢?
憨園之事,讓我聯想到清朝《水雲樓詞集》作者蔣鹿潭與其妾黃婉君的愛情悲劇。黃婉君也是個歌伎,蔣年近五十時納為妾,雖然家境貧困,倒還算和諧。可惜後來蔣借錢未果,愁病交加,投水自殺了,一幫詩人朋友也沒放過婉君,以「貧苦不安於室」為理由,逼她自殺徇夫。唉,看來,愛情需要物質基礎,窮才子難以企望完美的愛情。
中國文壇里,有許多飢寒交迫的文人,如杜甫、柳永等等,則是這群寒士的頭人。沈三白一生,坎坷太多。有段時間他甚至已到山窮水盡的狀態,腰間掛著干餅,鞋濕泥濘,露宿野廟,四處借錢。而他在貧困逆境中仍豁達樂觀,忍辱負重,不屈不撓地對待生活,實是寒士中的佼佼者!
不管是游幕經商,還是奔波勞碌時,他依然興沖沖地,在困頓中保持著樂天,閱歷了無數山水風光。過紹興,游西湖,上寒山,閱徽州,登騰王閣,入廣東,出函谷關,後一記甚至還記載去了台灣。浪遊之愉,不一樂乎!他意興飛逸地繪畫《噗山風木圖十二冊》,石湖看月彈琴吹笛,與友人指點山水,評議風光,激揚胸懷,於眾人贊嘆之風光盛處,清醒地獨出已見。
我滿懷欣喜地讀著《浪遊記快》,心中一遍遍感嘆著,看吧,盡管生活坎坷多磨,這依舊是多悠然自得的浪遊!現代人的生活是多麼地寂寞單調,身在困頓中已是疲憊不堪,何能夠如三白那般超脫,笑看苦難,不亦快哉!
《浮生六記》文字如珠玉般清潔雅緻,無論是在平靜的順境,還是身置坎坷逆境,我讀出他們的艱苦,也讀出他們金石般的意志,更讀出了他們高尚超拔的精神品質。
芸娘對珠寶不在乎,往往大方送人,倒是對破書殘畫極珍惜。收集殘書卷為「斷簡殘編」;收集字畫破損為「棄余集賞」。讀此處,深深嘆服芸娘,不愛紅妝,只專心愛惜文藝,追求著更高的精神境界。
拮據陋室,依舊有著恬淡幽閑,在最平常的柴米油鹽中,營造「夜半濤聲聽烹茶」的小情趣。連一塊臭豆腐,居然也吃出至情至性,便是一種深厚的文化了。經過這種文化的陶冶,連苦難和滄桑都會顯出平和的美麗。只是這種文化,我們幾乎已難企及。
於貧寒生活中,一直保持陶然其樂之心;於喧囂塵世中,始終不失豁達寧靜之心。
「鄉下七月,與芸於柳蔭下垂釣。購菊花植遍,九月花開,陶然其樂。芸喜曰:『他年當與君卜築於此,買繞屋菜園十畝,課仆嫗,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畫我綉,以為詩酒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游計也。』」 看他的文字,知道他是真正脫卻了名韁利鎖的人,記樂記趣真能見到樂從何來,趣由何出。夫婦二人把心力精神悉數放在自然萬物、山籟林泉與及對對方蘭心慧性、解頤妙語的發掘上,反而不在意現實物質生活的享受。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唐明皇與楊貴妃的華麗愛情離我們普通人太遙遠,我們只有遙望羨嘆。而三白與芸娘的愛情卻如此活潑真切地讓我眼眶濕潤。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解悟,於何時何地,都那麼純凈明亮。俞平伯先生說:「《浮生六記》像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製作的痕跡。」 沈三白沖淡靈動的文字,娓娓道來人生之趣、樂、愁、快,於最平常的生活中,解悟了平凡幸福的真昧。
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千年來,有幾人可如此? 而三白與芸娘,真正達到了如此境界!
我想,在這塵煙囂張的俗世之中,依窗點燈,隨著沈三白清澈的書香筆跡,去發現點點滴滴的平常幸福,於熱鬧場中忽開冷眼,於坎坷愁境中豁然開朗,也是一種禪意呢。
後 記:
寫完這篇文章,我突然找不到合適的題目,就如當時寫蔣鹿潭一樣,瞪目相看,竟有些不知所雲。
中國古代文人的愛情傳奇,絕大多數是悲劇。如范蠡與西施隱居太湖、梁祝化蝶等等,多是世人對其不幸的同情,來幻化成美好的結局。
世人的眼目多是關注著著名的傳奇,而如沈復陳芸這樣布衣人家的愛情,若不是記述於書,恐怕鮮於人知。盡管他們的愛情那麼超拔脫俗,終究是渺小平凡的人家。
但,也正是這樣的平常人的愛情,深深打動了我。於最細微無常之處,流露著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美麗境界的追求。
我想起《金剛經》里的一句:「心無所住。」心之廣大,無邊無際,反而不在乎何地停留。
沈陳的愛情便如此,不論身在何處,一樣保持著最純凈的心靈,從容豁達。
所以,我將題目作為《天將本心酬浮生》,無論浮生如何坎坷、哀苦, 本心明澈,是無所住。
Ⅵ 《浮生六記》的哪個版本好
版本具體可分為以下幾種:
1.《中國小說史料叢書 浮生六記》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俞平伯點校本
2.《浮生六記》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第一版 (管貽萼題詞 潘近僧 楊引傳序 王韜跋)
3.《浮生六記》 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第一版 (林語堂序 趙苕狂考 六記足本)
4.《浮生六記》(簡精裝) 西安出版社 1995年5月第一版(曾國藩續 林語堂序 吳言生校點 另有多位名家的附錄)
5.《浮生六記》(精裝) 湖南文藝出版社 1995年2月第一版 (林語堂序 後附作者年表及鄭逸梅文章一篇 六記足本) 大32開本 163頁
6.《浮生六記》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0年5月第一版 (管貽萼題詞 潘近僧 楊引傳序 王韜跋 羅宗陽校點 六記足本)
7.《沈復散文選集》(實乃《浮生六記》) 百花文藝出版社版本選擇:
首選人文社,版本權威,裝禎素凈,注釋詳實,資料豐富。
《浮生六記》知識:
清人沈復生活於清乾嘉、道光年間,由於未曾考取功名,終生只以四處游幕為業(偶爾經商),不曾受到社會關注,此後僅四十餘年就遍訪城中無知者,而沈復常處於經濟拮據的生活也無力使其作品《浮生六記》付梓傳世。直到光緒三年(1877),晚清文人王韜之婦兄楊引傳於蘇州一冷攤上發現《浮生六記》手稿殘本,眾人皆閱而心醉,楊引傳與王韜分別為之做序跋,並將陽湖管貽萼(樹荃)品評《浮生六記》的六首詩《分題沈三白處士浮生六記》與香禪精舍近僧寫於同治十三年(1874)的《浮生六記序》及題詩附錄於卷末,《浮生六記》才得以活字排印出版,時距第四卷《浪遊記快》成稿的道光十三年(1808)已去七十年。
Ⅶ 為什麼在淘寶上搜不到南康的浮生六記
可能這本書有內容有所爭議下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