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東西為什麼都好
⑴ 為什麼別人的東西總是比自己的好大家都會有的心理,這是什麼原理
感覺別人的東西比自己的好,這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或者心裡明白自己東西不夠完美。
⑵ 別人家的東西,為什麼總是那麼好
看別人的就是好的,就算是一樣的有時也會覺的別人的好一點,其實這都是自己的心理心態關系吧
⑶ 為什麼人們總會覺得別人家的飯更好吃
人們總會覺得別人家的飯比自己家的飯好吃,可能是因為自己吃自己家的飯吃得比較多,所以已經吃膩了,再吃別人的飯的時候會感覺到有新鮮感,所以會覺得別人家的飯會比較好吃。現在這種就是一種新鮮感作祟而已
⑷ 為什麼別人的東西都是好的
在外面玩,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好玩,
別的小朋友的吃的好吃,
甚至人家的水都是甜的。
這些玩具,吃的其實家裡都有,在家卻碰都不碰一下。
「寶貝,今天媽媽給你買了樂高積木。」
「寶貝,今天媽媽給你買了小汽車。」
經常收到媽媽送的禮物,孩子把玩具扔的到處都是,不會珍惜。
「媽媽,幫我打開酸奶蓋。」
「媽媽,幫我削鉛筆。」
「寶貝,不要碰剪刀,太危險了,來,媽媽幫你。」
做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吃好的,喝好的,玩好的。為孩子花錢,特別捨得。家裡到處是孩子的玩具,孩子真正喜歡玩的,沒有幾個。為什麼這么多的玩具孩子不喜歡,而在外面玩,別的小朋友的都是好的?
得之不易,才會珍惜
想要的動動嘴、伸伸手就能得到,你會珍惜嗎?不管是不是節日,總能不定期的收到禮物,家裡玩具一大堆,玩都玩不過來,有的孩子會經常摔玩具,他不覺得摔壞了就沒有了,有時恰恰相反,摔壞了,還會有新的玩具玩。
書也好,玩具也罷。有些媽媽不管用不用的著,看到打折,就先屯著。就算要給孩子屯著,也不要全部拿出來,可以在適當時機,如節日,生日等,當做禮物送給孩子。孩子當時玩的,看的,數量不要過多,5種左右為宜,玩膩了再換新的,這樣做孩子玩玩具、看書會有長性,並且總有新鮮感,收拾起來也比較方便。
我在床邊放了三本故事書,二寶(一歲半)每晚會選一本讓我講,直到他不會再去拿或聽過三次以上,我再換新的書。其中有一本《森林裡的餅屋》他特別喜歡,已經被我粘了好幾次,故事我都背下來了,他還是很喜歡聽我講。
別人的東西都是好的,趁機教孩子學會分享
看到別的小朋友吃零食,玩玩具,家裡有,卻還要搶別人的。這時候家長可以趁機教會孩子學會分享,如果你想要別的小朋友的,那麼就拿自己的東西來換。同樣的,別人的小朋友也會覺得你家孩子的東西好,大多數都會同意換的。如果別人不給,不能搶,要徵求對方同意才可以。要讓孩子明白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去拿,要人家同意才行。人家不同意的,就不可以動。
自己動手,家長少包攬
不要因為覺得危險,或是認為孩子做不好,就不讓孩子去做。四歲的孩子已經可以使用剪刀了,我家秋寶十歲了,還用不利落呢。就是因為小時候碰的少,看著他剪東西費勁,我拿過來就幫忙給做了,導致他沒有鍛煉的機會。
元旦,秋寶在商場自己選了一個心怡的轉椅,自己記貨架號,自己找位置,與爸爸一起放到車上。回到家,自己開箱,看說明書組裝。幾次想上前幫忙,但想想他已經大了,還是給他動手的機會吧,如果他需要幫助,自然會來尋求幫助的。最終,他只尋求了一次幫助,爸爸指點了一下,自己把轉椅組裝完成,坐在上面美滋滋的。現在一下學回來,就主動到書桌前寫作業,以前經常不固定地點。
孩子參與並動手做的東西,他會更加喜愛、珍惜。根據自己孩子的年齡,安全的狀態下,讓孩子自己參與購買禮物,自己開禮盒,與孩子一起動手組裝玩具等,孩子會對這份禮物情有獨鍾,從中也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也增進親子關系。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孩子的需求比較容易得到滿足。不像過去,想吃頓餃子,都要盼著過年。不要一味的滿足,來之不易的東西,孩子才會更加珍惜,愛護。學會分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通過努力得到的,才更有意義。
我是秋寶媽,兩個男孩的媽媽,孩子們年齡相差9歲,分享生活中的育兒經驗。文中所有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因無法核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刪除。
⑸ 有人說過一句話,別人的東西都是好的,什麼意思
別人的東西都是好的,就是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得到的東西在你自己看永遠是不值一提的,因為是你自己的。但世界之大,永遠有你得不到的東西,
⑹ 為什麼大家都覺得別人家的東西比自己家的好
為什麼人們都覺得別人家的東西比自己家的好?這是人類和動物界都有的一種行為,得不到的永遠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