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的審美為什麼不同
❶ 東西方審美的差異是什麼
東西方的審美觀念還是有著很大的差異的,一般來說東方都是喜歡那種內在美以及傳統美,所以說比方說一個人的素質等等以及它的教養都是美的一種,而西方一般來說講的都是時尚美,所以說和我們東方的美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
❷ 西方審美觀與東方審美觀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區別呢
在研究中、西文化差異的選題上,不少學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乃至畢生的精力去進行深入而細致的研究。向西方介紹中國,向中國介紹西方,為全球一體化的思維格局作出了不朽貢獻。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經驗從不同角度向我們介紹了西方文化特徵和藝術思想的構成。對我們了解外埠世界,了解西方文化的審美理念,提供了不少可以借鑒的理論依據,為我們研究自己民族的審美理念和融入西方審美思想對我們的賞石活動具有十分積極地意義。
這是一個大題目,它涉及到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世界各個民族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的生活習慣,物質條件,地理位置,氣候環境,光照時間等眾多因素,直接影響著一個地區和一個民族的文化習俗。本文旨在就審美意識方面作點闡述,願它能對我們的賞石活動有點積極意義。
現代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區域,確有潛意識領域的存在。這種奇特的潛意識功能的發現,不僅校正了以往無法解釋的神話觀念,而且更科學的解釋了人腦進化的客觀規律。人腦的這種潛意識領域,可分為先天的遺傳和後天的沉積,理論上把它區分為種族潛意識和個體潛意識兩大類。據W.薄萊爾的實驗報告表明:人的感覺能力有一種連續性。新生兒在出生之前大腦中就寫上了復雜難讀,甚至不可辨認的特殊記號。這種記號是來至遠代祖先的許多感覺刻痕,有人便稱其為種族潛意識或曰遺傳基因。個體潛意識則是人的後天所有經驗和理性意識在大腦層皮留下的記憶痕跡,是現實生活中對人影響最深刻,觸動最大的歷史事件存留的痕跡。這些庫存在大腦層皮中的所有記憶,會在潛意識中留下一觸即發和條件反射的不同反應,並主導著人的所有行為意識。
中國的奇石鑒賞家和藝術家,應該是對事物感受能力比較敏感並具有超前審美意識的一類。當他們在現實世界裡看到某種事物最初的原貌時,會因此發生很強烈的情感活動。雖然還無法從科學的理論上解釋對某一事物的思考能力,但我們完全可以肯定的說:他們對事物的感知能力與一般人是有所不同的。當他們發現有一種特別而又值得注意的物質現象時,便熱心而好奇的攝取到自己的心靈中來。從最初感覺的那種獨立形象,經過潛意識的孕育培養,再與其它事物進行有機結合,從而創造出思維典型。這種典型思維的意義是鑒賞家以前觀察到事物現象的再現。
一種物質現象,如果它可以形成並表現時代的審美動機,他們便能擺脫個體狹窄的認識圈子,對整個物質現象投射以格外的審美注意力。能夠強化自身的活動意向,並去認真觀察、體驗、捕作和揭示自己時代的審美特徵,將這些現象納入自己的視野,從而構成整個審美創造活動中穩定而完整的實際內容。同時,在審美個性的整體結構中,比較穩定而又差異較大的則是鑒賞家對觀察,感知、分析、想像的不同層面而有所不同。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土壤里,不可能開放出古希臘時期那種表現人體健美,體格強悍,袒露胸腹的藝術之花。也不可能有象維納斯那樣裸露肌膚的女性形象和像大衛那種全裸的男子雕像。西方的藝術創造是一種入木三分的細膩肌肉塊狀和骨骼關節靈活的直觀再現。東方藝術則是充分利用外在條件的包裹意象影射著人體內在的那種氣質和想像。中國的人物畫和雕塑從一開始就沒有一個標準的比例,歷史上沒有一件作品可稱為正比和採用黃金分割的科學方法進行藝術構思。直到近代,西安兵馬俑的出現才讓我們見到了二千多年前人物比例的正確性。但依然是重甲包裹,服履靴形。即使這種比較科學的人物比例,也沒有被後來的藝術家採納。在中國封建社會里,藝術家不可能親見直觀的人體,更不允許宣洩人體藝術的原形。說到底,是對人體美的藝術形象不懂和禁忌。在中國禮教中,女不露皮,男不露臍的教化,成為一種約束人的意思行為,禁忌自我了解的桎梏。在中國歷史上認為大逆不道的事,在西方,從他們的祖先開始就已經習以為常了。只是到了近代,中國美術界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精華,似乎重新認識到了人體是世間最美的一部分?
自從藝術人體在我國小范圍開始運用,始終步履艱難,障礙重重,更是直接怒斥為色情和黃色的渲染。這種對人體自身神秘化的教化結果,導致民族的另類更希望解開這個謎團的主動進攻。人們越是見不到真的人體,越是表現出對未知領域的渴望,尤其是最隱蔽的生殖器官,便成為中國另類最強烈的報復對象。所以,中國人罵人最惡毒最醜陋的語言,莫過於對男人女人的生殖器攻擊。我們所知道外族惡毒語言的攻擊只是強調人格智能的低下和愚昧,他們即使罵人也似乎不像國人如此醜陋和腥嗅。
近二十年來,中國境內人體藝術和那些被稱為裸體的東西多了起來,人們也似乎習以為常了。從最初讓男人們的圓目咋舌,女人們的羞巾捂面發展到現在,似乎也對人體這一最美部分的理論開始有某種程度的認可。
西方繪畫是在畫布上用顏料反復塗模出光影和透視效果。中國繪畫則是在一張白紙上充分利用虛幻而簡略的手法概括具象和景深。中國的文字是一字一意的肯定人類活動印跡,並作為一門獨立的書法藝術進行欣賞,直至解讀遠古的原始文字。西方則是用二十幾個字母反復拼湊來反映人類的社會活動。這些拼音出來的東西,有些用語的意思,時過境遷,後來者就不解其原始的含意了,這一點在不少文章中都得到證實。中國的語言習慣多採用隱喻,含蓄,委婉,曲折的方式表達重要意思。西方則是直接,生硬,高亢,直白的強調重要內容。中國人一個眼神,一句用語的輕、重、緩、急都分別表示不同的意思,西方人則全然不解其意。這當然與生活習慣,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從這些差別中我們可以想像:東、西方的原始初民們,主動和被動的感覺對象,是帶有某些真實和想像去認識更加符合原生形態的表現。物的美醜是依據它與人的關系來決定的。人們會透過這種感覺自然形式所表現的意志,情感和願望,不斷尋找那些與自身相關的審美感覺。這種精神需求的強烈願望,誘發了當代中國社會的書法熱,詩詞熱,收藏熱等曾經失落的文化現象。
東、西審美意識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文化藝術和意識形態。文學、詩歌、戲劇、電影、舞蹈、繪畫、雕塑、建築,美育和價值觀念等方面,都有太多的不同。一部偉大的文藝作品,並不因為個人的禍福而顯示,只有當它能為整個人類服務時才顯得偉大。一種文化現象的發生和發展,是人類長期審美實踐的產物。人的審美知覺在漫長的審美實踐中逐步形成和提高,並通過種族的遺傳而獲得。人腦的很多信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是自己種族的經驗經過無數次反復存留下來的生理痕跡,它組成各種無意識的原型,並成為人人生而有之的天性本能。審美對象一旦將人腦中那些潛藏的原型喚醒,就可以憑借經驗,聯想,本能地獲得這種原型的審美感受。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經驗型的民族,我們的思維也同樣是一個經驗型思維。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孕育出來的意識形態,都會有意無意的排斥和拒絕外來文化的侵擾是不足奇怪的。
中國的盆景藝術和賞石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獨樹一幟的背後,矗立著強大的民族背景。她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和積極向上的心理因素。是民族心理制約以及獨特的民族文化土壤所培育的。
中國的哲學思想,是以中庸謙和為主,把天人合一,物我兩忘推為至高。西方人的基本態度卻是物我對立。在對立思想的支配下,西方人很重視對事物的客觀認識,用概念化推理演繹出把握對象的思維發展到用實驗剖析事物本身,重視對物體本身的實體效果,從而揭示事物規律的理性認識。在審美思想中更強調人為因素和量化微觀。
我們通過以上分析,不能武斷和片面的說孰優孰劣,東、西兩大不同類型的文化系統經過猛烈的撞擊之後,初步形成一種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趨勢。中國先進的知識份子,在近代的一百多年裡,引進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並用以指導中國的社會實踐,已經被實踐證明了很多正確性。西方的審美觀念也給中國的藝術創作帶來了勃勃生機,這標志著一個時代的進步。
中國的審美觀念也逐步被西方人接受和喜歡。喜歡漢學和漢字文化的外國人到中國留學的人也逐步多了起來。近代時興的盆景藝術和賞石文化也通過不同渠道打動著西方人緊閉的心扉。竟管他們賞玩的風格跟中國不一樣,但他們卻從中國人那裡學到了與自然和諧的良好習性。
人類為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境界和自由無羈的生活方式曾付出了巨大代價。在每個人的審美心理結構中,無不融入太多的悲劇意識。這種意識的根源是人類歷史上很多美好的東西曾遭到人為的壓抑和摧殘。世世代代的理想之夢被嚴酷的現實擊碎之後,那種油然而生的凄迷美,能引起整個人類社會的共鳴,這種審美理念讓我們得到了某種心理上的補償和平衡。
人的認知思維具有同化、順應兩個對立而又統一的矛盾。同化是把客體納入到主體中去融合。順應是主體對客體的主動,揉合原有審美對象的功能當然易於為對象所同化。這種同化和順應的最終結果,只能是在量上豐富了原有對象的審美水平。文學家,藝術家和與之相關的鑒賞家應該擔負起提高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的使命。歷史上任何一部青春永駐的不朽之作,總是不斷滿足那個時代的審美需求,從而超越了歷史的局限,永不過時的成為全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
❸ 為什麼東西方審美觀差別那麼大
東西方的審美觀有細微差異, 但差別不會太大,所謂什麼呂燕被當做是美女, 根本就沒這回事情, 別人只是決的她很特別, 女人特別就會很可愛, 但她絕對不是標準的美女。 美女最基本的原則? symmetric. 對稱。 每個五官,要放在一起看比例。 北美和歐洲人對面部的審美觀, 最開始來源於希臘美學。 立體。 歐洲,北美的人種,大多為高加索人caucasian,再分的細一些的話就包括日爾曼人germanic, 維金人vikings, 西班牙血統的人hispanic, 歐洲還零星的分布了猶太人jews, 吉普塞人gypsy等游盪民族。 jews鼻子很大, 誇張的大, 眉骨很高, 這些特徵在二戰當中對於鑒別猶太人是很典型的。 vikings and germanic: 維京人和日爾曼人最早是不分家的, 早期的北歐人也就是北日爾曼人, 而德國在二戰中收入很多挪威, 瑞典金發碧眼男子和德國女子生育, 讓德國現在民族基因庫很純(當然也有很多turkish 在德國, 但我想德國人也不會和turkish通婚)。 1。viking and germanic, 通常金發碧眼,灰色或者淺藍色眼睛, 亞麻色頭發和睫毛, 但也不絕對, 比如瑞典王子就是棕色頭發和眉毛。 他們面部輪廓很分明, 特別是男人, 眉毛和鼻子構成一個T字型的骨骼結構。 北歐人的額頭通常很寬闊,飽滿, 非常的漂亮。 北歐人鼻子秀氣, 很高但鼻翼很窄,鼻背也很窄, 鼻腔很長,估計和他們寒冷的氣候有關系。 其實北歐人體毛並不怎麼多, 很奇怪。 我個人認為北歐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種。 東西方對面部審美還是有很大差異。2。 caucasians整體來說(包括vikings, germanic, hispanic, etc) 的審美觀: 一是臉龐要大但要骨感。 模特的臉龐,下顎兩側都很寬,面部要消瘦,顴骨要突出, 這些在亞洲人看來都是缺點, 亞洲人喜歡顴骨低,面部飽滿,臉小而窄。 這是最大的差異。 3。 其實東西方審美還是有很多共同點,也就是黃金分割。第一,額頭到眉毛上, 然後眉毛到鼻子下, 然後人中上到下巴下, 這3個部分要3等分。 第二, 鼻尖到下嘴唇唇峰到下巴底要是一個倒三角型。 第三, 眉骨和額頭基本要在一個平面,否則額頭會顯得不飽滿, 此外眉骨要和顴骨高度一致。 滿足了這三個大原則的人都不會丑到那裡去。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拿尺子量一下。 下面我具體分析幾個重點五官。 眼睛:歐洲人沒有單眼皮,因為他們眉骨很高, 眼睛自然就凹陷。 亞洲人因為眉骨低,眼皮不可能太寬。 鼻子: 歐洲人鼻根從眉毛中間就開始了, 成一個T字。 而亞洲人通常在眼睛之間才開始發鼻根,甚至有塌鼻子。 但歐洲人鼻樑很容易過高, 而亞洲人鼻頭很容易長成圓形很不好看。 不過真的,美完全是一種文化的東西, 沒有絕對。 也許某種意義上, 外表可以表現出個體的基因情況, 比如智慧或者生育能力, 這也就是為什麼男女都很看重外的原因,它並非只是一個皮囊, 我們知道怎麼通過外表(也就是基因的顯性表達)來找到我們認為的優秀基因, 這種能力和直覺是我們祖先在漫長的進化史中就賦予了我們的擇偶能力。 但科學發達的今天,外表的生物學意義確實不那麼大了。
❹ 中西方的審美差異很大,為什麼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及對後世的影響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異性的認識,需要我們進行追溯和比較。比較之前,先要確定一個標准或地基。我引用成先聰先生提出的一個「元文化」的概念,把需要的比較的中西方文化現象站到「元文化」跟前去。這個元文化包含兩個維度和三個向度。兩個維度指:求生存的活動;求生存的意義的活動。三個向度即人與世界的三種基本關系,它們包含在兩個維度之中,分別是人—神(價值)關系,人—人(社會)關系,人—物(自然)關系。在這些活動中人不斷把自己開展出去並存在起來,就是所謂的文化。由人—物關系及在中展開的活動,就有了廣義的「物質文化」;由人—人關系及在中展開的活動,就有了廣義的「制度文化」;由人—神關系及在中展開的活動,就有了廣義的「價值文化」。(一)從人—人關系向度看中西方文化 社會文化中人人的關系很復雜,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言說。總的來講分為兩類:自然關系與非自然關系。前者包括血緣關系和兩性關系;後者包括契約關系(政治、經濟)和超契約關系(道德、友誼)。中國人把握和處理這些關系的特點在於,把非自然關系建立在自然關系,特別是血緣關系之上,尤其是把道德—價值這一超器樂的關系也建立在血緣關系之上。血緣宗法家庭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最基本的單元和載體。 在中國文化中,家庭的利益和家族的利益是最基本的價值。這種文化的核心部分是祖宗觀念、後代觀念。其他諸如婚姻觀念、貞節觀念、望子成龍觀念、都是從這一核心觀念衍生出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占據主導地位的不是宗教神學,而是尊尊、親親的宗法觀念。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下,是不提倡脫離家庭、家族、村落、社區以及民族、國家等社會群體而搞個人奮斗追求自我實現的。以社會群體為本位的文化價值取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之一。用貫用的「二人」關系來描述,社會關系只有「從屬」與「並列」兩種。那麼中國文化對「二人」關系的理解和界定主要是從「從屬」的方向來進行的。它忽略了並列一式,並把屬此樣式的關系納入從屬關系之中。如此,便把在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變成從屬關系,遮蔽了「並列」的結構樣式。而來源於基督教的西方傳統文化,其基本理念是一種平等的思想。基督教文化源於無產者,源於被壓迫者,以理性法則推演出整個社會應有的規范體系。西方文化則是崇尚個人主義的文化。在西方文化的發展中,人一直是文化的主體。整個西方文化都是以個人自由和競爭發展起來的。在任何情況下,人的存在、自我意識都相當強烈。西方文化肯定人的自由、人的價值、人的地位等,因此必然要求充分發展人的個性、人的自由和競爭能力。這是中國文化與西方相比缺少民主的歷史淵源,同時個人主義盛行的西方社會必然擁有了比較健全的法制體系。 (二)從人—物關系向度看中西方文化人與物(自然)所形成的關系也是多種多樣的。大體上可歸為三種基本關系:實踐關系、認識關系、評價關系。實踐關系指以把自然揭示為資源而以效用的方式來與之打交道的關系,實際體現為生產活動。認識關系指以把自然揭示為特徵、性質、規律而以概念的方式來與之打交道的關系,實際體現為科學。評價關系是指以把世界揭示為意蘊而以體悟的方式來與之打交道的關系。顯而易見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展開最不充分的就是認識關系,這與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密不可分。儒家所持的是:「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德感態度。道家把自然當作審美逍遙的對象,持著美感態度。而釋家認為萬物皆空,則把作為主體的人和作為客體的物一起虛化掉了。不同於中國文化中用評價關系取代認識關系和實踐關系的做法,西方文化則是由認識關系和實踐關系的發展組成的。早期的西方哲學,以及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占卜術,其本質是對宇宙學、天文學、人類學的最初認識。它極少把世界當作一個審美對象,而是作為人所生存的環境,發展所需的資源。他討論關於人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以求認識人與宇宙的關系。這種認識最大限度的促進了科學的發展,和用於經濟的技術的發展。這一方面的事實,從中國四大發明在中西方的不同使用途徑也可看出來。在這里就不展開論述了。二科技革命等科學技術與經濟的飛速發展開始在西方國家也就不足為奇了。(三)從人—神關系向度看中西方文化人—神關系即價值關系。價值系統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包括大大小小的價值規范和這些價值規范的根據即價值之源。價值之源是賦予價值的價值,是最高的價值。對於宗教的精神,還不甚了解。高中時讀過一些關於禪宗的書,但大多是淺顯的漫畫書。講到「佛性」的篇幅中,意思是在闡述,佛性即存在於自身中,「成佛」旨在修養身性,發掘自身中的「佛性」達到神聖。這體現了中國傳統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價值源頭。「審美而不是宗教,成為中國哲學的最高目標,審美是積淀著理性的感性。」(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西方傳統文化是以基督教為主流。基督教是在希臘文明在其解體之後,猶太教與希臘文明融合產生的宗教。基督教是融合了西方兩大重要文明的一種文化形態,一種在基督教早期傳播中不斷融合希伯來文化與古希臘文化、使兩種文化融合成為一種有統一精神力量的文明形態。由基督教的精神而被稱為「罪感文化」或「憂患意識」。它有一個絕對的神聖,即上帝。作為神的選民,希望得到神的原諒,擺脫作為人的可恥。 總體說來中國傳統文化不是單一的文化,而是龐大的社會文化體系,是各種文化的復合體。是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制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與西方文化相比缺少了民主與科學和嚴肅的法治制度,但具有特有的審美性和道德性。
❺ 中西方審美觀的差異
一、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外在表現
1、不同的法制觀念,中國人更重視用道德與禮儀來約束,通過前輩的教誨來提高自身的修養,這最大的缺點就是導致人格不能獨立,對於西方人而言覺得不應該壓制人的原欲,可以通過政治機構或組織進行約束,但道德是屬於從屬的地位。
2、為人處世也存在差異,中國人有自省的習慣,把修養身心看得非常重,但是思想非常保守,沒有創新也缺乏進取的精神,而西方人對公益事業非常熱心,通常把服務社會看做是自己應該做的事。
二、形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
從文化與地理的角度來分析,可以將世界分為兩大區域,就是東方與西方,有很多因素導致了它們之間的文化差異,具體表現如下:首先,經濟制度是一個影響很大的因素,中國的傳統經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人們比較安分保守。因為他們依靠一塊土地可以活一輩子,文化比較內向。而且中國的古代文明,發源於大河流域,屬於農業文明,「農業文明性格」造就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以「和為貴,忍為高」為處世原則。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源於愛琴海沿岸,屬於海洋文明,況且歐洲的農耕遠不像中國的農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比較外向。而且西方國家經過工業革命很早就進入了工業經濟時代,「工業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世原則。其次,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境使中國人的思維局限在本土之內,善於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喜歡「以史為鏡」,而空間意識較弱。這種內向型思維導致了中國人求穩好靜的性格,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對未知事物缺乏興趣。而西方國家大多數則處於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境,工商業、航海業發達,自古希臘時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體,探索自然奧秘的傳統。同時,海洋環境的山風海嘯、動盪不安,也構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個性。
三、中西方文化在語言上的差異體現
1、問候語的差異,見面打招呼問候是最普通的禮儀。但是中西的問候對象、方式、內容卻是不一樣的。
2、稱謂的差異,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里的范圍要廣得多。這在我們中國是不行的,我們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系,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懂禮貌,不符合禮儀。
3、存在差異的告別語,中國與西方國家在告別語中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例如與病人告別的時候,中國人一般都會說早點休息,多穿衣多喝水這樣的話,表示非常關心病人,願病人早日康復。而對於西方人來講就會直接講願你早日康復或多保重之類的話。
4、交談的內容也存在差異,中國人的交談內容都是不拘一格的,想說什麼說什麼,講的話越隱私說明與對方的關系越近,西方國家卻不是這樣,即使是關系非常好的兩個人,也不會講太多隱私的事情,他們非常在意個人信息。
四、中西方審美觀差異的成因和表現
美對於每一個人來講都有各自不同的解釋,圓與直線是柏拉圖認為最美的,畫家霍加斯則覺得波動的曲線是最美的,還有的認為是線性是最美的,對於美這個詞來講,一直存有爭議,中國與西方國家在審美觀上也有不同的看法。從原則的角度來講,中國是以善為美,這是中國人的原則,也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尚善是核心內容,而西方的傳統文化則是以真為美,求真是他們的核心。就美的功能而言,重言志、重德性是中國文化形成的特色,對道德教養非常重視,對於西方來講,藝術的審美更重於道德的功能。從審美的范疇上來講,韻對於中國藝術來講是最好的審美境界,西方則以美作為最高的審美境界,因此,人類的審美感存在共同的特性,也有一定的差異性,文化圈的不同,人文地理及社會政治背景的不同,對人們的審美判斷起到很大的影響作用,並且導致審美感受帶有一定的民族的差異性。
中國與西方國家雖然在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別,但是,我們也不能片面的說誰優誰劣,東方與西方兩種文化碰撞後,形成了一種相互融合與交流的發展趨勢。在近代100多年的歲月里,我們國家的一些先進分子,把西方文化的精髓引進中國,對我國的社會實踐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並且被多年的實踐證明是正確的。中國藝術受到西方審美觀念的影響也受到很大的啟發,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是一個時代的標志。而且,中國的審美觀念也在慢慢被西方人所接受,有很多喜歡中國文化的外國人陸續到中國來留學,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的其中一個國家,與此同時,中國文化也是一直被延續下來的唯一的一個國家,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受到它的包容性的原因。雖然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文化在審美觀上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是,現在的時代是全球信息化的時代,中國與西方文化必定會有融合,我們也非常希望兩方能融合的更加完美,撞擊出更美的火花,對於東方與西方的交流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
❻ 中西方審美文化差異
1、中心不同
從總體上說,中西方審美文化歷來各有中心,一是以倫理政教為中心,一是以宗教信仰為中心。中西方審美文化所有的重大問題則基本上都是從這兩大中心引申出來的,或者是從正面發揮,或者是從負面反撥——這一點,可以說是理解中西方審美文化的一把鑰匙。
2、模式不同
在這一點上中西方審美文化仍有區別,即一是削平了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到新時期文學一貫倡導的「思想解放運動」這一充滿人文氣息的深度模式,一是顛覆了西方現代主義所致力建造的「烏托邦式新宗教」這一涌動著崇拜情緒的深度模式。
3、出發點不同
當代審美文化又面臨著重大的抉擇,西方人是以思和詩為上帝的出場做准備,中國人則是以思和詩為現代人文精神的流布鼓與呼,這分明仍與中西方人夢縈魂牽的上述兩大中心問題保持著某種聯系。
(6)東西方的審美為什麼不同擴展閱讀:
人類文化從古而今這一波三折、起伏跌宕的走向又將當代人推到了歷史的緊要關頭,必須又一次地對於自身的前途和命運作出抉擇。
導致中西方審美文化削平深度、趨於平面化這一共同趨勢的不僅是市場權力,而且是技術統治,不僅是「商品拜物教」,而且是「技術拜物教」。
商品消費的極大豐富和便利使人在享受著生活的福祉的同時極易滋長出感性化的傾向,現代科技在推動文明進步的同時往往以物質的力量遮蔽了人類的終極價值。
如何扭轉這一現狀,是擺在當代人面前的一大難題,而中西方人們所作的應答又有所不同,於此可以見出傳統影響的根深蒂固。時下西方人普遍將海德格爾奉為精神宗師,海氏對於商品社會和現代技術的抨擊和關於當今人類得救之道的構想使得西方人看到了一線希望。
❼ 東西方文化不同,它們的審美是否有一致性
東西方不但文化有諸多差異,審美觀上差異也是有的。比如學藝術的角度來看,東方喜歡的是溫柔含蓄且內斂的美女。而西方則喜歡性感大方、熱情奔放的美女。這便是文化不同所帶來的審美觀不一而造成。所以說只要文化和思想理念不同,不光是看美女,對於其他事物的態度也有所不同。三、東西方審美差異總結
西方美女,熱情大方,雖一時光鮮亮麗,但如蠟燭之火,照亮一時,卻很快泯滅。東方美女,含蓄溫柔,並且保養有加,好比太陽之光,永不熄滅。源遠流長。如古時四大美女。現在仍是口口相傳。總之,審美觀點和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東西方既然文化不同,審美當然也是不一樣的。
❽ 為何中西審美觀差別很大
美女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mi n,指容貌姣好、儀態優雅的女子。中國古代關於美女的形容詞和詩詞歌賦眾多,形成了豐富的美學資料。《墨子公孟》:「譬若美女,處而不出,人爭求之。」
很多小事情都不難發現,中國人的審美和歐美人的審美,差別大的不止一點點。就從維密秀選擇的模特來說,模特我忘記叫什麼名字了,只知道長得非常丑,眼睛很小,鼻子很塌,但是,在外國人眼裡,卻是一位超模,非常吃香。因為,外國人說這個女孩長得很特別,不像一般的東方人,當時我心裡看到這個女生的時候,簡直不知道這么丑的人也可以登台,還可以這么受歡迎。由此可以看來,中美兩國的審美差距還是很大的,到底有哪些差距呢?為什麼會有差距?
中國美學和西方美學是兩種不同思想文化體系的美學。他們各有其不同的社會土壤和文化環境,各有其不同發展史,中西美學是最為古老、最具特色而至今最有影響和活力的兩大美學理論體系。以孔子和老子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美學是經驗美學、倫理美學和社會美學。以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西方美學是理性美學、宗教美學和心理美學。
中西方在審美方式上、審美心理上和審美理想上存在著種種差異。
一、在審美方式上
中國古代在審美思維方式上是實用理性,「貴悟不貴解」主張審美主體要進入「悟」的心理狀態去體驗美和創造美,要求審美主體在「心與物會」、「神與象交」、「情與景合」的渾然統一中,去體悟宇宙萬物的生命意蘊和美的性質。因此,主體在審美觀照中,只注重事物內在的規律性和一致性,對陰晴晦明、風霜雨雪、月落烏啼、水流花謝等種種自然現象,都不採取細致分析的態度,而是以心靈去冥和自然,暢我神思。西方古代在審美方式上是思辨理性,「貴解不貴悟」,強調理解、思辨,主張審美主體要注重理性自身的邏輯性、嚴密性和完整性。
二、在審美心理上
中國審美心理偏重於情感和理智的統一,偏重於內容的和諧。中國儒家美學將美看作是美和善的和諧結合,就是要在審美活動中用來束縛情感,從而將審美情感納入特定的倫理軌道,讓情在理智的約束下有限的活動,從而使先天的情感欲求符合後天的倫理規范。西方審美心理偏重於心靈與理智的統一,偏重於形式的和諧。西方傳統美學將美看作是真與善的和諧統一,強調在審美活動中,要用靈魂束縛肉體,用理性壓抑感情,認為「最高的美不是感官所感覺到的,而是要靠心靈才能見出的」。中國在審美體驗中,往往以理節情,注重向內心和向無限的超越:渴望從有限中發現無限,所以中國人喜歡登高遠眺,喜歡極目抒懷,強調澄懷觀道,帶有很強的主觀色彩。西方更講人的天才稟賦,而中國更重積學修身。中國講「養氣」,重「虛靜」,協調內心,不致過度激烈。中國審美體驗的最高范疇是「暢神」、「悅志悅神」,更重視內在美的人格修養。西方最高的美是上帝,是神,更重視非理性的外在美。
三、在審美理想上
中西方在審美理想上都以「和諧」為美的最高理想,然而不同的是:中國人對儒家的「中和之美」表示認同,從而側重審美主體的心理屬性;西方人對柏拉圖的超驗的和諧理想表示認同,從而側重審美對象的物理屬性。
其實,無論在中國的心理結構還是在西方的物理結構的背後,都還隱藏著深刻的思想內容,這就是中國的「人人之和」和西方的「人神之和」。中國受孔孟儒家思想的影響,歷來把協調人心、穩定社會看成是審美活動的最高理想。西方受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美學思想的影響,強調只有當靈魂受到宗教的洗滌與凈化之後,才可能透過物體和諧直觀上帝的和諧,從而在精神上與上帝融為一體,這種最高的審美理想,就是人與神的和諧統一。在中國與西方審美文化劇烈碰撞之際,審美意識彼此相互融通之時,進行中西審美差異的比較,進而探索中西方人格的差異,不僅有助於我們了解西方的美學思想體系,而且也有助於我們反思自身,從而建立起既符合經驗傳統,又具有現代水平的馬克思主義美學體系。
中西審美差異產生的原因
產生中西審美差異的原因要從中西不同民族的傳統文化以及審美理想的發展演變來看。儒、道思想集中代表了漢文化不同於世界其它民族文化的基本特質。儒家美學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強調以文權體制為中心的宇宙間的一切的普遍和諧,「中和」的宇宙是一個以現實政治和人倫社會為中心的整體和諧的宇宙,它作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極致。儒家美學的最大貢獻是為中國文人提供了一種普遍關懷一切存在的心靈,正是這種心靈決定了中國詩畫中的那種「提神太虛」「散點透視」的空間構造和它的宇宙感,人生感。
道家所尊崇的是天地萬物的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道家美學的貢獻是為中國藝術提供了一種審美的境界,它的基本特徵是「虛靜」和「空靈」。莊子主張把自我同化於自然整體,最高的藝術境界是同於自然的一片無我而又充實的虛靈,一種「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的境界。
在西方美學中,希臘文明向西方藝術提供了一種以神聖的形式為中心概念的美學價值,基督教文明則向西方藝術提供了一種以光和色彩為特徵的美學價值,二者相互滲透和彼此共同構成西方美術在美術風格上的總體面貌。
歷經千古,華夏對女人的審美,從《紅樓夢》中女人是水做的,因而美人出浴,如花似玉,在到封建王朝的四大古典美人的傾國傾城,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更引深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風情萬種,寫的是一種典雅,溫柔,嫵媚,賢惠的品牌。
而打破封建傳統的縮影,時下的中國人的審美觀,顛覆了以往「.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局限,更懂得了潮女,美媚,靚女的性感,時尚,和開放形的佳麗。象被國人稱作「神仙姐姐」的劉亦菲,黃聖衣,趙麗穎,全是花瓶式的溫柔典雅型,感觀上的清純可愛,和三從四德的賢妻良母型,依然很受含蓄的中國人的青睞。
說到歐美人的審美觀,會情不自禁想起豐乳肥臀,或活蹦亂放的激情四射的美女。一向,洋氣的歐美男人,很推崇中國的一個女名星,扮像洋氣,奔放,永遠青春不息的女星許晴,那種骨子裡的艷氣十足,很讓歐美人青睞。
無獨有偶,豐腴的性感歌星李玟,那種風騷味千變,野性奔放的風格,和敢作敢當,敢愛敢恨的潑辣性,堅持讓歐美人兩眼放光,愛的死去活來。
雖然說中國人和歐美人的審美觀是「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也雖然說是「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就象中國人愛賢淑型,歐美人愛野性奔放型,但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漸漸拉近了距離,那種即性感,即時尚,即真愛一生的女人,永遠是這兩種不同皮膚,不同區域的人的最愛。
❾ 如何看待東西方人審美差別那麼大
很多小事情都不難發現,中國人的審美和歐美人的審美,差別大的不止一點點。就從維密秀選擇的模特來說,模特我忘記叫什麼名字了,只知道長得非常丑,眼睛很小,鼻子很塌,但是,在外國人眼裡,卻是一位超模,非常吃香。
外國人說這個女孩長得很特別,不像一般的東方人,當時我心裡看到這個女生的時候,簡直不知道這么丑的人也可以登台,還可以這么受歡迎。由此可以看來,中美兩國的審美差距還是很大的,到底有哪些差距呢?為什麼會有差距?
很多小事情都不難發現,中國人的審美和歐美人的審美,差別大的不止一點點。就從維密秀選擇的模特來說,模特我忘記叫什麼名字了,只知道長得非常丑,眼睛很小,鼻子很塌,但是,在外國人眼裡,卻是一位超模,非常吃香。因為,外國人說這個女孩長得很特別,不像一般的東方人,當時我心裡看到這個女生的時候,簡直不知道這么丑的人也可以登台,還可以這么受歡迎。由此可以看來,中美兩國的審美差距還是很大的,到底有哪些差距呢?為什麼會有差距?
總的來說就是,西方人的審美偏向於成熟且老練,東方人的審美偏向年輕且純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