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把所有的物品泛指為東西
1. 為什麼所有物品都叫東西
因為我國古代把木、火、金、水、土稱為"五行"(分別代表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把甲、乙、內、丁、戊、己、庚、辛、千、癸稱為"天干",又把"五行"、"天干"對應起來,組成"五方",即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京壬癸水、中方戊己土。從上面可以看出,東方屬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樹木、蔬菜、莊稼等;西方屬金,代表一切金屬礦物,如金、銀、銅、鐵、錫等等;南方屬火,火是一種化學現象;北方屬水,中方屬土,由於水、土和火是最常見的物質或現象,以致被古人忽視。而木(植物)和金(金屬礦物)最受人們的重視,可以代表一切有用物質。於是,人們就把代表"木"和"金"的兩個方向聯在一起,組成一個詞——"東西",用它代表世界上的所有物品。現在我們這個習慣已經延續了幾千年,所以現在仍然把所有物品都叫做東西
2. 中國人為什麼把物體叫做「東西」
買東西」的由來
答案一
南宋大學者阿朱熹,一次造訪其友盛溫如,適逢盛手挎籃子上街。朱問:「此刻你欲何往?」盛答:「上街買東西。」「買東西?」朱熹很奇怪,又問:「那麼南北也可以買嗎?」盛曰:「不可,我這籃子只裝得金類木類,水類火類是裝不得的。」朱熹聽罷連連點頭。原來古代的「五行」木金水火土,是與東西南北中相配的。其東方屬木、西方是金、南方屬火、北方屬水。
這一語言現象,實際上是基於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衍生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我們在前人發現,上述五類物質經過混合加工,可以構成世間許多新的物質來,因而就產生了以這五類物質作為宇宙間萬物的基礎這一觀念。據此,人們把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歸納於這五類物質之中,而這五類物質由此成了具體事物的抽象化的代名詞。這就是中國古代的五行觀念,代表著當時歷史條件下前人對世界的認識水平。按照五行觀念推衍,東西南北中,與金木水火土具有兩兩對應的關系,即東代表金,西代表木,南代表水,北代表火,中代表土。而古人認為,我們生活中使用的所有物體差不多都是由金和木兩物質做成的,因此,順乎其然地便把"東西"二字當成了用來泛指物質、物體的代名詞了。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今人對世界的認識早已有了新而更新的一次次飛躍,但這一語言現象卻被一直沿用了下來。
答案二
也有一說是按五行東西南北中分別對應金木水火土,而金木為實物且有價值,水火為虛故稱之為東西而非南北 。
答案三
"買東西"的由來出自與西安
買東西來自於唐長安著名的 東市 西市 而不是東西木頭市
面積近84平方公里的唐長安城,既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其時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貨物的重要交易區,人口聚集近百萬,擁有龐大的消費群體。由宮城、皇城和郭城三部分組成的城市中,絕大部分面積為里坊建築,分布著貴族宅邸、民居、寺觀和集中著手工業、商業的東、西二市,為城市的生活化和商業的日常化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唐長安的東市和西市跟里坊一樣,四周皆有高大的圍牆,宋敏求《長安志》等記載其規模相當龐大,每個市約佔2個坊的面積,市內有4條大街,圍牆四面各有2個門,這在對兩市遺址進行全面勘察與測量時得到證實。"作為長安城乃至全國最主要的市場,西市進行的是封閉式的集中交易,也就是將若干個同類的商品聚集起來,以'肆'(或相當的'行'、'店')為單位組成的,市內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市局和平準局。交易區也都是集中在一個四面有牆、開設市門的較為封閉的場所內。"
根據考古發掘成果,西市遺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1031米,東西927米,面積0.96平方公里,其范圍在今西安蓮湖區東桃園以東、糜家橋以西、東桃園橋以北、中國航空器材公司西北分公司以南。發掘時,西市的北面、東面尚有夯築的圍牆基址,牆基皆寬4米多。西市內有南北向和東西向均寬16米的平等街道各兩條,四街縱橫交叉成"井"字形,將整個市內劃分成9個長方形區域,其中東西向二街相距327米,南北向二相距309米,各街兩側均設有水溝,在水溝的外側還發現有1米寬的人行道。
西市的9個區域四面均為街道,這樣每個區域的周邊都臨街,便於交易。每個區域內還有便於內部通行的小巷,在有的巷道下還有磚友砌的暗排水道與大街兩側的水溝相連。臨街部分出土的商業店鋪遺址表明,房屋的規模不大,面闊4至10米,進深3米多,均沿街毗連;而出土的同類物品相對集中的現象,也證明了某一類型店鋪的存在,如珠寶商的店鋪就多料珠、珍珠、瑪瑙、水晶等製品,鐵器店鋪就出土了為數不少的鐵釘、鐵棍與小鐵器殘塊等。"
唐長安城東市的情況和西市差不多,東市分布在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學以西、西安鐵路局以北的地方,其街寬都近30米,約是西市街寬的1倍。唐政府對長安城市場特別是東、西兩市實行嚴格的定時貿易與夜禁制度。兩市的大門,亦實行早晚隨唐長安城城門、街門和坊門共同啟閉的制度,並設有門吏專管。
這種封閉式集中交易的市場形式在春秋晚期已形成,在唐長安城時發展到極致。唐初政府是不允許夜市的,開成五年(公元840年)時仍有禁止夜市的事情發生,但至晚唐時便逐漸鬆弛,一些里坊內也開設了一些店鋪,市場的交易呈現自化,並有夜市出現。因封閉式市場與發展中的經濟活動相悖,在唐末五代時臨街開店已成合法行為,至宋代商品經濟高度發展,居民坊巷裡的店鋪等已形成"全城皆市"的局面 .
答案四
因為最南端是南極,最北端是北極,這兩個地方人煙稀少,沒有指知名企業;而東西方知名企業頗多,商品琳琅滿目,質量可靠,選擇性強,實行三包,售後服務機智健全,市場繁榮.所以買東西叫買東西不叫買南北.
3. 把各種物品叫作東西是基於什麼
主要是唐朝時長安城內有2個大市場,一個在城東,就叫東市,,一個在城西就叫西市。
一般有錢人就到城東,哪裡是現在的娛樂場所,相對西市東市較繁華,平民一般都到西市去,就在現在的西大街附近。
所以現在人們就把物品叫做東西啦!
4. 為什麼漢語里把許多物品都統稱"東西"
1。東西這個詞出現在清朝乾隆年間
從前人家把東西叫物事。有一天晚上,乾隆皇帝微服私訪翰林書院,翰林書生因不被賞識,閑得無聊正在打牌賭錢。乾隆很生氣,心想你們這些知書達理之人竟然知法犯法,該當何罪!待四人收拾賭具放到一隻柳條筐里之後,乾隆進去和他們閑聊。故意問及那柳條筐里是什麼。四人十分緊張,一老翰林不慌不忙回答,「盛東西的」。乾隆沒聽說過這詞,就問,盛東西,怎麼不盛南北?老翰林說,這可不行,東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所以,只能盛東西不能盛南北,盛南就是盛火,要燒起來的,盛北就是盛水,要漏的。這是五行之道,婦孺皆知。乾隆一聽,驚嘆不已。回去以後,乾隆召見全體翰林書生,那四個賭錢的翰林一看乾隆就是微服私訪者,驚嚇不已,連忙下跪,沒想到乾隆誇獎了這幫學士,說自己輕慢了國家棟梁之材。宣布「東西」這個詞從此可以使用,於是,中國詞典里,就有了「東西」一詞
2。稱物體為「東西」的來由
世界上的一切物體,中國人泛稱為「東西」。東,是太陽出來
的地方,西,是太陽落山的地方。用東西兩字泛指世間萬物不是無緣無故的。
太陽出來了,光亮來到了,萬物復甦了,天下躁動開始了。中文與「東」發音相近的字詞,大都取於這個意思,運動的「動」音,痛苦的「痛」,咕咚的「咚」等等,大都是由此引發出來。甲骨文的「東」字是會意字,意指太陽從草木頂端露出來的地方。
太陽落山了,黑暗來到了,休息開始了,不再躁動了。中文與「西」發音相近的字詞,大都取義於休息、安靜的意思。實際上,中國人還保留了最原始的本能反應。如你要制止對方說話而又不被第三方發覺,會用食指擋在嘴邊發出的「唏」的聲音來。「唏」聲,只需齒間輕微的氣流震動就可形成,傳播距離最小。「唏」是表示不出聲,不動作、安靜的意思。死亡的「死」、犧牲的「犧」、夕陽的「夕」、潮汐的「汐」不外乎是這個意思。「西」字在甲骨文也是會意字,把口與上下兩排牙齒畫出來,隱示從齒間擠出「西」聲。甲骨文的「西」字也是音、形、義的絕妙揭示。
用「東」指大陽升起來的地方和用「西」指太陽落山的地方是有其原始含義的。
東西是安靜與躁動的分界點,是時間的分界點,是光明與黑暗的分界點,是生與死的分界點。世界上一切有聲的、無聲的;躁動的、靜止的;光亮的、黑暗的;有生命的、無生命的總和,不就是普天下的所有物體———東西嘛!(羅清明)
5. 為什麼用「東西」指代所有的物品,而不是「南北」
我國古代把木、火、金、水、土稱為"五行"(分別代表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把甲、乙、內、丁、戊、己、庚、辛、千、癸稱為"天干",又把"五行"、"天干"對應起來,組成"五方",即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京壬癸水、中方戊己土。從上面可以看出,東方屬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樹木、蔬菜、莊稼等;西方屬金,代表一切金屬礦物,如金、銀、銅、鐵、錫等等;南方屬火,火是一種化學現象;北方屬水,中方屬土,由於水、土和火是最常見的物質或現象,以致被古人忽視。而木(植物)和金(金屬礦物)最受人們的重視,可以代表一切有用物質。於是,人們就把代表"木"和"金"的兩個方向聯在一起,組成一個詞——"東西",用它代表世界上的所有物體。
南宋理學大家朱熹,在未出仕前,家鄉有叫盛溫和的好友,此人亦
是博學多才的人,一天兩人相遇於巷子內,盛手中拿著一個竹籃子
,朱熹問他:「你去那裡?」
盛回答
>>說:「我要去買點東西。」
朱熹是以窮理致知研究學問的人,他聽盛的話,很好奇,隨即
問道:「你說買東西,為什麼不說買南北呢?」
盛溫和反問朱熹:「你知什麼是五行嗎?」
朱熹答:「我當然知道,不就是金、木、水、火、土嗎?」
盛說:「不錯,你知道了就好辦,現在我說給你聽聽,東方屬木
,西方屬金,南方屬火,北方屬水,中間屬土。我的籃子是竹做
的,盛火會燒掉,裝水會漏光,只能裝木和金,更不會盛土,所
以叫買東西,不說買南北呀。」
朱熹聽後唉了一聲說:「原來是這樣!」
6. 商品為什麼叫東西
商品叫做東西的原因,有2個說法.
1)清朝乾隆年間,有一位學者龔瑋:在東漢早年,商品的買賣活動大多集中在東京洛陽、西京長安。百姓商人進行交易,需要往返於西京、東京之間,所以「買東西」就成了購物的代稱。
2)宋朝時候,有一位理學家名叫朱熹,他好學多問,愛鑽「牛角尖」。有一天,朱熹在一條冷落的巷子里,偶然遇到了一個精通天文地理的好友盛溫和。朱熹笑問盛溫和:「你提著竹簍子干什麼去呀?」盛溫和見是朱熹,存心要和他開個玩笑,便詼諧地眨著小眼睛說:「我呀,是上街去買『東西』的!」
朱熹想來想去不明白他說的是什麼意思,於是又問:「『東西』怎麼個買法?什麼價?買『東西』?那為何不買南北呢?」
盛溫和聽了不覺失聲笑道:「你呀,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我問你,與金木水火土相配,統稱為『五行』的是什麼?」
朱熹這才恍然大悟,晃著腦袋很有興趣地自言自語說:「哦,哦……金木水火土,東西南北中,東方屬木,西方屬金,金木之類的物品,籃子里都能容納得下,而南方屬火,北方屬水,這水火類放進籃子還不連籃子都被燒掉?」說罷朱熹高興地指著盛溫和的腦袋說:「哎呀,原來你的腦瓜子是轉彎的!」兩個人都樂得哈哈大笑起來。
7. 我們會習慣把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叫「東西」是為什麼
這種常用的口語化表達很難說清其真正的起源和來歷,只能從幾種角度來推測其出現的原因。對於常見的事物為什麼叫"東西",大概有以下幾種說法。一種是“五行說”,我國古代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分別對應了五個方位,"東,西,南,北,中",另外,又有"天乾地支",其中,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也是能和五行以及方位分別對應起來的。對應後,東方是"屬木"的,也就是代表各類植物,而西方是"屬金"的,代表一切礦物金屬。由於水火土都是最常見的自然物質,而“木”和“金”是人們比較重視的,認為是實用的事物,因此將其聯系起來一起說,用來表示生活中的所有事物和物體。
另外還有"史遺說"等說法。由於古代的商人購買物品大部分集中在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因此進貨也簡稱成"買東""買西",後來也將"東西"一詞用來指代貨物。
8. 為什麼我們把物品稱做東西而不是南北
那是因為在以前東西叫做事物,並且在那個時候並沒有東西南北這樣的叫法,所以到現在就逐漸演變成為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