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找不到永定通寶圖片
① 銅錢幾個,真的假的及價格
第一張圖的四個錢是景德元寶,咸平元寶,天聖元寶,祥符元寶,每枚大約在3元左右。
第二張圖的第一枚是開元通寶,唐朝的;第二枚是篆字的熙寧元寶,第三枚,第四枚都是元豐通寶,每枚也都在5元上下。
第三張圖是第二張圖錢幣的背面。
第四張圖分別是永樂通寶,咸豐通寶和嗣德通寶,其中嗣德通寶是安南銅錢,永樂通寶大約價值在15元,咸豐10元,嗣德通寶20-30元。
② 永樂通寶的介紹
永樂通寶是明成祖朱棣鑄造的年號錢。明初推行紙鈔為主的貨幣流通制度,使用大明通行寶鈔,銅錢鑄禁無常。朱棣即位後,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外交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改革舉措。外交政策上,朱棣一反明初閉關政策,實行「懷柔遠人」的對外開放政策。出於外交和對外貿易的需要,永樂六年(1408年)開鑄永樂通寶錢,「至九年又差官於浙江、江西、廣東、福建四布政司鑄永樂通寶錢」,用於對外貿易和賞賜。
③ 請問這枚永樂通寶對不
永樂通寶是明成祖朱棣鑄造的年號錢。明初推行紙鈔為主的貨幣流通制度,使用大明通行寶鈔,銅錢鑄禁無常。燕王朱棣即位後,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外交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改革舉措。外交政策上,朱棣一反明初閉關政策,實行「懷柔遠人」的對外開放政策。出於外交和對外貿易的需要,永樂六年(一四0吧年)開鑄永樂通寶錢,「至九年又差官於浙江、江西、廣東、福建四布政司鑄永樂通寶錢」,用於對外貿易和賞賜。 鄭和下西洋就攜帶了大量的永樂通寶錢。鄭和龐大船隊每次都達二00多艘船,二.漆萬多人,船上滿載金銀寶貨、絲綢和青花瓷器。金銀寶貨以銅錢為大宗,因當時西洋、南洋許多國家流通使用中國銅錢,《瀛涯勝覽》曰:「爪哇國通用中國歷代銅錢,舊港國亦使用中國銅錢,錫蘭國尤喜中國銅錢,每將珠寶換易」。有些國家還專門大量輸入中國銅錢,如鄰國日本就輸入許多明錢,以洪武錢和永樂錢為最多。 永樂通寶錢成為當時對外貿易的主要貨幣。永樂通寶錢在國內出土的數量不多,甚至許多明清時期的錢幣窖藏不見一枚。但在南海和國外很多國家地區卻有大宗發現。二0世紀漆0年代在東沙、西沙群島的水下考古發現,被認為是鄭和下西洋船隊的沉船所遺下的銅錢,永樂通寶錢數量非常巨大。如西沙群島第一次清理古錢,約吧0漆0陸枚,其中永樂通寶四9陸吧四枚,占陸一%強。第二次清理能看清文字的銅錢有一995枚,永樂通寶一二一5枚,占明錢的9一%。在東沙群島清理古錢,發現明錢有大中通寶、洪武通寶、永樂通寶三種。國外考古中也有大量發現。如一9三0年入田整三對日本四吧處所發掘銅錢的分析統計,總數有55四漆一四枚,中國錢佔99.吧%,其中永樂通寶有二9二二5枚。南中國海及環印度洋周邊國家和地區,從肯亞、坦尚尼亞到阿曼、伊朗,從斯里蘭卡、印度到泰國、馬來西亞,都有出土發現永樂通寶的記錄。 永樂通寶錢書法絕倫,鑄工精湛,整齊劃一,是中國貨幣史上精美的貨幣之一。這些鑄造精整的永樂通寶錢主要用於對外貿易,為明初對外開放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陸00年前的國際貿易硬通貨。鄰國日本、越南等也曾大批仿鑄使用永樂通寶錢,現在所見永樂通寶錢背「治」、「木」等字的皆為日本所鑄
④ 這枚永樂通寶真假。
永樂通寶
光背銅寶
大五帝錢之一
包漿字口穿口都到位
應該是真品古銅錢
市場價100元左右
⑤ 永樂通寶母錢的特徵
永樂通寶母錢特徵(以三錢為例):
永樂通寶背三錢,折三形制,鑄制精整、青銅材質、穿正闊圓、貌相俊美。錢文清晰,書體正宗、錢體完好。觀錢文,粗字版,楷書端莊,筆意敦厚。永字末筆,收筆頓園。寶蓋橫書,末端上翹。通字甬頭,間隔明顯。貝字末橫,未接橫折。背面穿右,「三」字粗壯,「錢"字敦厚。
永樂通寶背三錢是明成祖永樂年間鑄造的一種標明錢幣重量的紀重錢,傳世只有兩枚。它的發現,不僅填補了史書的闕失,對研究明初錢制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永樂通寶背三錢現藏於上海博物館。事實上,永樂通寶背三錢,泉著上有載:「其泉處於樣錢階段,未行用,稀少」。
據載,明代官爐所鑄制錢相對較少。明洪武實行紙鈔,而制錢僅作輔幣。查洪武至隆慶二百餘年間,歷12帝,洪武、永樂、洪熙、宣德、弘治、嘉靖、隆慶7代有鑄幣,而建文、正統、景泰、天順、成化5朝未發現鑄錢。
在鑄錢的7個朝代中,除洪武、嘉靖以外,均鑄量較少。其中成祖朱棣在位22年,年號永樂,一以貫之。永樂鑄錢,文字俊美,字體一貫,鑄工精細,工藝考究,形制規范,實屬量少質優,不可多得的古錢。
1974年,在西沙群島北礁礁盤上發現的明代沉船處,清理出永樂通寶平錢49684枚。第二次清理,又發現永樂通寶平錢2851枚,5萬多枚永樂通寶並無大錢。
永樂六年(1408)始,先在兩京開鑄,三年後又增加了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四省錢爐。每年鑄量10萬貫左右。永樂通寶三檔四種:小平銅質,小平銀質,二錢鑄母,三錢銅質。小平銅錢主要投入集市流通。
小平銀錢用於宮廷賞賜,二錢跡金鑄母,或少量試鑄,輸出海外。或僅存試樣,並未鑄行,永樂三錢大部隨鄭和出洋,作為禮遇贈品,僅留少量賞賜皇親貴戚、公侯寵臣作為把玩之物。永樂鑄錢目前僅見小平素背和永樂通寶背三錢兩種。
永樂三錢存世不菲,然國內所見不多。蓋因三寶太監二下西洋始,連同瓷器、玉器等,一並選作國禮之故。
已有正式消息報道,近年在東非海岸的肯亞,就曾出土永樂通寶背三錢。錢文明晰,業經六百多年並未嚴重腐朽。而國內尚存部分,大部留作珍藏,長期未能浮出水面。所以,某泉家稱謂「世僅二品」。
⑥ 永樂通寶的版式特徵
永樂時期開鑄永樂通寶的錢局有北京、南京、浙江、江西、廣東、福建六處,其版式的差別,微乎其微,為銅色紫紅,真書直讀,全部為小平錢,光背無文,沒有折二以上的大錢。錢幣直徑2.5厘米,重4克左右。錢面文字「永樂通寶」四字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其文字筆畫清秀。製作上鑄工精湛,整齊劃一,錢文秀逸,是中國貨幣史上精美的貨幣之一。永樂通寶錢中也有折三黃銅大錢(背三錢),其錢徑達到3.4厘米,文字清晰,形態古樸,但傳世僅一枚,為孤品(現存上海博物館),此錢史書上並無記載。而且當時正禁止用銅錢,應屬試鑄品並未發行。「永樂通寶」如今沒有發現有大型的折十錢。
⑦ 方孔圓錢兩千年的明代錢幣
此為明太祖即位前於元代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鑄。背面有「錢數」及「兩數」,每四百文為一貫,四十文為一兩,四文為一錢,這種「稱兩制」仿自元錢。
大中通寶(省局錢):朱元璋平陳友諒後,在江西及各省設專門鑄錢的寶泉局。所鑄錢背面有各省局的名稱。每局所鑄錢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共五等。折二以上的銅錢除局名外,尚鑄有「紀數」,如折二為「二」,折三為「三」等。 明太祖朱元璋登位後,於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起,鑄洪武通寶。洪武八年,頒布「洪武通寶錢制」,分為五等:即當十、當五、當三、當二、當一小平錢。當一重一錢,當十重一兩。並規定百分之百用銅,生銅一斤鑄小平錢一百六十文(十六兩為一斤),實際上大打折扣。背署錢重,並有紀值、紀地等內容。
永樂通寶:明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鑄。洪武二十三年後,推行寶鈔,很少鑄錢。永樂通寶只有小平錢。
宣德通寶:只有小平錢。明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鑄。(其上一代洪熙未鑄錢。)
弘治通寶:只有小平錢。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鑄。弘治以上的成化、景泰、天順,正統各朝均未鑄錢。 這是世宗於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鑄的加重錢幣,每枚重一錢三分(標准錢每枚重一錢),成色百分之九十銅。此錢名目繁多,有所謂金背、火漆、旋邊等等,這是因鑄造加工工藝的不同產生的外觀差異。
嘉靖通寶折二、折三、折五、當十大錢:於嘉靖十三年,仿洪武錢制鑄造。
正德通寶:史載嘉靖三十二年曾補鑄洪武到正德九個年號的錢,但實際上也未見流傳。這種正德錢為私鑄錢。
隆慶通寶:穆宗隆慶四年(公元)年鑄。每枚重一錢三。
萬曆通寶:神宗萬曆四年(公元年)鑄。亦有金背、火漆和旋邊之分,前二種是南京、北京所鑄,後一種為各省局所鑄。萬曆年間,紙幣不行,鑄錢又漸多起來。錢背上又開始鑄上文字。 熹宗的父親光宗在位只有幾個月,熹宗即位後,於天啟年間補鑄光宗的年號錢。
天啟通寶:明末鑄錢漸多且復雜,天啟通寶小錢有數十種。其中有錢背紀鑄錢局名的,有紀地名的,有紀重量的。另有當十錢,錢背亦有上述幾種文字。天啟通寶是熹宗天啟年間(1621——1627年)鑄。
⑧ 永樂通寶一枚,大家看看
好好收藏,應該不錯。
⑨ 怎麼區分國產永樂通寶
永樂通寶
為大明朝永樂年所鑄
紫紅銅錢,真書直讀
全部為小平銅錢
光背無文
沒有折二以上的大錢
錢幣直徑2.5厘米
重4克左右
錢面文字「永樂通寶」四字以楷書書寫
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
錢幣文字筆畫清秀
為中華大五帝銅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