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找不到一個潼關
① 函谷關和潼關在哪函谷關和潼關是一個地方嗎
說到函谷關和潼關其實我們是有經常性的聽說的,這個兩個關卡十分的有意思的,話說函谷關和潼關其實是不同的兩個關卡的,但是很多人又以為他們是同一個關卡了,那麼有的人要問了,這兩個個關卡到底是不是同一個關卡呢?下面我們不妨就著這些事情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吧,感興趣的網友別錯過!
函谷關和潼關不是一個地方,且歷朝的函谷關也不在同一個位置,至於關中的關,指的是關中四關,即:東面的函谷關(東漢後被潼關取代)、西大散關、南武關和北面的蕭關。居四關之中的地域,被統稱為關中。
先說說函谷關。最早的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市以北十五公里處的王垛村。這個地方現在交通便利,附近有鐵路和高速公路經過。但當年卻是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隘。它的東面是弘農河,西面是函穀道。只要扣開了函谷關,中原地區的軍隊就可以源源不斷的向關中開進。
這里有朋友可能要問了,難道從中原到關中就不能繞開函谷關嗎?從東漢末年之後,函谷關確實可以繞過去;但是在先秦時期,函谷關確實是繞不過去。這是因為,先秦時期的函谷關修在一道稠桑原的一條裂縫中,這條稠桑原的高度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並且原上都是大樹,古代步兵想從山上翻過去是不可能的。而在稠桑原的北面又緊挨著黃河,河水緊貼著原壁流過,所以東來的行人要進入關中,沒有其他道路可以走,只能從這條裂縫通過。
根據史籍記載,這條裂縫長十五公里,絕岸壁立,寬不過數米,可謂是「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鞍」。
這是函谷關的模型。兩邊高地即稠桑原,中間裂隙即函谷,關城建在裂隙口。並且在關前還有一條弘農河(模型中沒有)。先秦時期的關東六國伐秦,必須先渡河,然後才能扣關。即使打進了關,還要經過十五公里長的谷縫,行軍風險極大。
只是因為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以從春秋時期開始,這里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最早的時候,晉國曾派人駐守此地,以遏制秦國向東的擴張。後來晉國衰落,分為趙魏韓三國,而瓜分了此地的魏韓兩國又抵不過秦國。最後函谷關被秦人奪去,成為後來秦國進可攻,退可守,不斷蹂躪關東六國的前沿陣地。
那麼如此重要的函谷關,為什麼後來會被荒廢掉呢?這是因為在西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劉徹把函谷關向東挪動了三百多里,挪到了現在的洛陽的新安縣。於是先秦時期的函谷關就變成了漢朝時期的弘農縣,而弘農縣城就設在函谷關的關城之上。至於漢武帝要把函谷關挪到新安縣,這個眾說紛紜。不過按照當代學者的看法,漢武帝是想擴大關中的領地,畢竟西漢的核心地帶在關中地區。
於是從漢武帝開始,後來所說的函谷關就不再是先秦時期所說的那個函谷關了,而是新安縣的那個新函谷關。
但是這個設在新安的函谷新關,歷史上基本沒起到什麼防禦作用。因為舊函谷關,是一條絕境,而新函谷關不是。具體可以參考下面兩張地圖來體會。
從地圖上可以明顯看出,舊函谷關往東,有兩條崤道可以到洛陽。而新函谷關只是設在北崤道上,如果關東軍想西進關中,根本就不用經過新安縣的新函谷關,直接從宜陽縣的南崤道便可以繞過去。比如新莽末年赤眉入關中,就是兵分兩路,直接繞過了函谷新關,會師於弘農縣,也就是舊函谷關。但是由於舊函谷已經荒廢,赤眉軍輕輕鬆鬆的便攻入了關中。
東漢建立之後,鑒於函谷新關在軍事戰略上不能完全取代故關,所以對弘農縣,也就是舊函谷關重新開始重用。但是畢竟東漢離先秦已經過去了兩百多年,舊函谷關的自然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比如說,舊函谷關的原壁是貼著黃河而走,不留一點空隙。但是到了東漢,由於黃河的河道不斷下切,導致黃河水位也隨之不斷降低,原來緊貼著原體的河道就會裸露出來,形成河灘。而這個河灘就函谷關的天險不復存在,因為關東的軍隊可以直接從河灘上走過去了,不需要再擠那條函谷關的裂縫了。
另外稠桑原上的森林由於砍伐過度,使得原體之上變成了禿瓢。沒有森林的阻攔,也使得函谷關的天險不再。關東軍可以從原上直接爬過去,也不需要再經過函谷關了。
於是到了東漢末年,曹操征伐關中時,就乾脆下令讓許褚在舊函谷關以北十里處,也就是在河灘上鑿建新路,並在那裡建立了新關城,史稱魏函谷關。
隨著魏函谷關的修建,舊函谷關的戰略重要性再次大大降低,其後也就不再重視。到了隋朝時期,隋文帝把弘農縣城也舊函谷關的關址移走,移到了黃河邊上。從此之後,縣城就一直在黃河邊上,直到解放後,因為要修建三門峽水庫,才將縣城向南遷移到今天的地方。
說完函谷關再說潼關。潼關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之上,大概是漢末時期,曹操與馬超的關西軍的潼關大戰。所謂割須棄袍於潼關,奪船避箭於渭水,都是發生在這次大戰中。因此潼關的戰略價值,應該是在東漢末年開始才被人所重視的。
潼關的地形跟函谷關很像,也非常險要,它位於渭河與黃河的交匯點,對面就是黃河的重要渡口風陵渡。在黃河的南面,有兩條河流,西面的那條潼水(這也是潼關之名的由來),東面的那條叫遠望溝,在兩條河水中間有一道山塬,寬有兩公里,高七百米,由於兩側常年被水流沖刷,因此峭壁陡立,非常險峻。在塬的北面就是黃河,和函谷關一樣,黃河緊貼著塬體流淌,沒有任何空隙,使得每個向西行進的人,都必須通過原上,而再無其他路可走。而要登上塬,就只有一條路可以通行,叫做黃巷坂。
這黃巷坂和函穀道一樣,寬僅數米,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峻之地。而沿著黃巷坂上了塬,就到了潼關。
前面問了函谷關能不能繞過去的問題,答案是早期不能繞,後期可以繞。那麼潼關是不是也是如此呢?答案是肯定的!
漢朝初建潼關時,潼關北面的黃河也是緊貼著塬體流淌,要想通過潼關,就只能登上高原過關。但隨著黃河不斷沖刷河道,使得潼關北面的黃河河床不斷下降。於是到了唐朝時期,潼關也出現了一片裸露出來的黃河河灘。這就導致潼關的山垣天險不在,唐朝只得將潼關也從塬上移出,搬到了河灘上。
而當唐朝將潼關從山塬上搬到了河灘後,舊潼關就廢了。轉而代之的是十二個關隘,稱作十二連城,平時由官兵駐守,禁止普通老百姓通過。但是唐朝後期,制度腐敗,居然不在十二連城處設防,導致黃巢的起義軍直接從舊潼關的塬上繞到了設在河灘上的潼關的背後,前後夾擊攻破了潼關。
這也說明,再雄壯的關隘,守軍是廢柴,一切都是白搭。
總的來說,函谷關和潼關是繼承關系。最早的時候,秦國以關中為根據地,對關東六國進行攻伐,因此設立了函谷關,那個時候還沒有潼關。到了西漢武帝時期,出於某種目的,舊函谷關被徹底廢掉,由新函谷關取而代之,但效果並不明顯。於是割據關中的政權開始修築潼關,並且一直延續到了民國時期。那麼這兩個關隘,孰優孰劣呢?
我覺得如果從地形上講,函谷關是要優於潼關的。因為函谷關地形更狹窄,它的正面只有一個方向,沒有繞過去的可能性。並且在歷史上也從來沒有人從函谷關繞過去過;相比之下潼關在這方面就不如函谷關了,除了唐末黃巢繞過了潼關之外(從禁溝),明末的李自成也從可以從秦嶺南麓直接繞過了潼關。就連曹操當年與馬超開戰,也沒有直接攻潼關,而是從山西的蒲津渡口渡河,從北面繞過了潼關。
然而盡管潼關的地形不如函谷關,但潼關取代函谷關卻是必然的。因為時代在變,地理環境也在變,以前函谷關仗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成為天險之地。但由於黃河的河道下沉了,稠桑原之上的森林消失了,導致函谷關的天險地形不再,失去了唯一通道地位,函谷關就已經失去了軍事上的意義,所以它必然要被潼關所取代。雖然後來潼關也出現了黃河河道下沉的問題,但潼關勝過函谷關的一點是,它不必依賴於森林對關隘的防護。所以潼關的地位,取決於是什麼一幫人在駐守。
豬隊友,給他們再好的關隘都守不住。神一般的隊友,有漏洞也不怕。所以能不能利用關隘進行防禦,關鍵在人。人不行,關再險峻,終究也是白搭。
② 真三國無雙3怎麼沒有潼關之戰
蜀傳無雙模式中,第四章不選洛城之戰;在成都壓制戰中,由玩家擊破敵援軍馬超(馬超解鎖後是龐德)。第四章結束後潼關之戰出現。
以下所有外傳進入方法
魏傳
第一章 亂世之奸雄:黃巾賊擊退戰→黃巾砦攻防戰→黃巾之亂
第二章 反董卓包圍網:汜水關之戰→虎牢關之戰
黃巾再起——黃巾殲滅戰:第一章只打「黃巾之亂」,放走張角或只打倒張角;第二章只打「虎牢關之戰」
第三章 曹操的台頭:下邳之戰→宛城之戰→官渡之戰
關羽千里行——關羽千里行:第一章只打「黃巾之亂」;「汜水關之戰」在袁紹問誰能打倒華雄後擊倒華雄
袁家的執念——冀州之戰:「虎牢關之戰」擊倒呂布;「官渡之戰」放走袁紹
第四章 劉備掃討戰:博望坡之戰→長坂之戰→赤壁之戰
逆襲的呂布——呂布逆襲戰:「虎牢關之戰」擊倒呂布;第四章完成「博望坡之戰」、「長坂之戰」;「赤壁之戰」中成功阻止東南風
錦馬超——潼關之戰:第四章只打「赤壁之戰」,成功阻止東南風
第五章 孫吳的末日:樊城爭奪戰→石亭之戰→合肥之戰(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祈禱失敗)
第五章 蜀漢的末日:定軍山之戰→街亭之戰→五丈原之戰(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祈禱成功、火計成功)
董卓的復活——冀州防衛戰:「虎牢關之戰」放走董卓;第五章只打「合肥之戰」或「五丈原之戰」
第六章 三國時代終焉 孫吳的末日路線:定軍山之戰→街亭之戰→五丈原之戰→成都之戰
第六章 三國時代終焉 蜀漢的末日路線:樊城爭奪戰→石亭之戰→合肥之戰→建業之戰
吳傳
第一章 江東之虎:黃巾賊擊退戰→黃巾砦攻防戰→黃巾之亂
黃巾再起——黃巾殲滅戰:第一章只打「黃巾之亂」,放走張角或只打倒張角
娶二喬——二喬奪還戰:吳傳通關一次;「黃巾砦攻防戰」中打倒張寶;「黃巾之亂」中打倒張角
第二章 反董卓包圍網:汜水關之戰→虎牢關之戰
皇帝之印——玉璽爭奪戰:第二章只打「虎牢關之戰」
第三章 小霸王:劉表奇襲戰→吳郡攻略戰→江東平定戰
虎仇——荊州鎮壓戰:第三章只打「江東平定戰」
第四章 赤壁合戰:夏口之戰→南蠻防衛戰→赤壁之戰
第五章 蜀漢的末日:南郡之戰→南蠻夷平定戰→夷陵之戰(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祈禱成功)
第五章 曹魏的末日:樊城爭奪戰→石亭之戰→合肥之戰(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祈禱失敗)
武神關羽——麥城之戰: 「赤壁之戰」祈禱成功;第五章只打「夷陵之戰」
董卓的復活——長江防衛戰:「虎牢關之戰」放走董卓;「赤壁之戰」祈禱失敗;第五章只打「合肥之戰」
第六章 三國時代終焉 蜀漢的末日路線:樊城爭奪戰→石亭之戰→合肥之戰→許昌之戰
第六章 三國時代終焉 曹魏的末日路線:南郡之戰→南蠻夷平定戰→夷陵之戰→成都之戰
蜀傳
第一章 桃源之誓:黃巾賊擊退戰→黃巾砦攻防戰→黃巾之亂
黃巾再起——黃巾殲滅戰:蜀傳通關一次;「黃巾之亂」,放走張角或只打倒張角
第二章 反董卓包圍網:汜水關之戰→虎牢關之戰
英傑集於漢——汝南之戰:蜀傳通關一次;第二章只打「虎牢關之戰」,放過呂布,擊倒董卓
關羽千里行——關羽千里行:第一章只打「黃巾之亂」;「汜水關之戰」在袁紹問誰能打倒華雄後擊倒華雄
第三章 劉備逃亡戰:博望坡之戰→長坂之戰→赤壁之戰
第四章 天下三分之計:雒城之戰→荊州攻略戰→成都制壓戰
憤怒的馬超——潼關之戰:「成都制壓戰」中擊倒援軍馬超(或龐德)
第五章 孫吳的末日:樊城之戰→南蠻夷平定戰→夷陵之戰(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祈禱失敗)
第五章 曹魏的末日:定軍山之戰→街亭之戰→五丈原之戰(完成博望坡之戰並且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祈禱成功)
天水的麒麟兒——天水之戰:不進入「博望坡之戰」;「赤壁之戰」祈禱失敗
董卓的復活——漢中防衛戰:「虎牢關之戰」放走董卓;「赤壁之戰」祈禱成功;第五章只打「五丈原之戰」
第六章 三國時代終焉 孫吳的末日路線:定軍山之戰→街亭之戰→五丈原之戰→許昌之戰
第六章 三國時代終焉 曹魏的末日路線:樊城之戰→南蠻夷平定戰→夷陵之戰→建業之戰
我們可以看出,潼關之戰有兩個,魏和蜀都有出現過.兩個全為外傳.具體打法參照上文.
PS:你把文字復制到TXT文本里,看起來更舒服一些. 必須在韓遂和曹操見面後擊敗徐晃,發生韓遂拒絕降曹的事件,就可發現貴重品。要想韓遂不降曹,就必須保持我方的士氣一直比曹軍高,得用最快速度殲滅敵方武將,推薦騎赤兔馬,先擊敗夏侯淵、曹洪、朱靈、典韋,再幹掉曹仁、許褚、賈詡、於禁和徐晃(不殺曹仁可延緩降低我軍士氣的冰城事件和搶馬事件的發生,玩家可考慮)。
③ 函谷關和潼關是一個地方嗎它們之間有什麼關系
函谷關和潼關不是一個地方。但它們之間有關系,而且關系還很親密,可以用爺兒父子來形容它們之間的關系吧。
函谷關和潼關分別在一條長約五十公里的峽谷的兩頭。函谷關在東邊,潼關在西邊,就像一根扁擔似的。
現在的潼關古城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區內有黃河、渭河、女媧陵、潼關古城及眾多的古戰場遺址。
④ 函谷關和潼關是不是同一個地方,函谷關和潼關有什麼關系
函谷關和潼關並不是一個地方,據我了解函谷關和潼關是一條道路的兩頭。函谷關和潼關的距離其實是很近的,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會認為函谷關和潼關是一個地方了。函谷關和潼關是一條天險道路的兩頭,他們防守的地方是一樣的。
如果駐守函谷關的話需要將糧草從關內運往函谷關,而駐守潼關的話則要方便的多。函谷關和潼關之所以險峻是因為他們之間的道路非常的難走不適合軍隊通行,同樣的也不適合糧草的運輸。所以說函谷關比較適合向外進攻,而潼關則更適合防守。
⑤ 倚天找不到潼關啊怎麼去
點自動尋路就能找到啊,你被困在哪裡了?有的時候我會自己在副本但是忘記的情況……
⑥ 函谷關和潼關是一個地方嗎
狹隘關口,歷來是兵家搶先爭奪之地,占據關口,就能體現地理環境優勢,搶先控制戰局,足見有利戰爭部署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的潼關,則是4周各種險要地形環繞,具有極佳的防禦屬性,主動出擊並不佔據優勢,潼關更充當的是關中屏障的作用,兩者在屬性上還是有很大的差別,大家千萬不要混為一談哦!
⑦ 潼關百事通微信公眾號為什麼找不到
潼關百事通公眾號關注方法步驟:
第一、登陸微信,進入微信主界面;
第二、點擊微信的通訊錄選項,選擇「公眾號」點擊;
第三、接著在公眾號界面點擊右上角+圖標;
第四、輸入名稱「潼關百事通」搜索或相關關鍵詞;
第五、選擇合適的公眾微信號點擊進行關注即可。
⑧ 潼關縣隸屬於哪裡
潼關縣,隸屬於陝西省渭南市,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東端,東鄰河南省靈寶市,西連華陰市,南接洛南縣,西北與大荔縣毗鄰,北與山西省芮城縣隔黃河相望。介於東經110°09′32″—110°25′27″,北緯34°23′33″—34°39′01″之間,總面積526平方千米。
截至2021年1月,潼關縣下轄1個街道、4個鎮,有城關街道,秦東鎮,太要鎮,桐峪鎮,代字營鎮,潼關縣人民政府駐城關街道。
(8)為什麼我找不到一個潼關擴展閱讀:
陝西省位於中國中部,黃河中游地區,南部兼跨長江支流漢江流域和嘉陵江上游的秦巴山地區。東隔黃河與山西省相望,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相毗連,西與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相鄰,南以米倉山、大巴山主脊與四川省、重慶市接界,東南與湖北省、河南省接壤。
介於東經105°29′—111°15′,北緯31°42′—39°35′之間,總面積20.5603萬平方千米。陝西轄境南北跨緯度7°54′,最大直線距離863千米。省境最北端在府谷縣劉家坡北面,地理緯度為北緯39°35′;省境最南端為鎮坪縣南緣的杉樹坪,地理緯度為北緯31°41′。
東西跨經度5°46′,最大直線距離約510千米,平均寬度約400千米。省境最東端為府谷縣黃甫鄉段家寨以東黃河主航道中心線,地理經度為東經111°15′;省境最西端為寧強縣青木川鄉墳林壩西側,地理經度為東經105°29′。
網路-潼關縣
網路-陝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