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尋物指南 » 傷痕盧新華為什麼找不到

傷痕盧新華為什麼找不到

發布時間: 2022-10-20 17:45:19

① 請問短篇小說《傷痕》的作家 盧新華是男還是女。。

是男的啊,沒錯
盧新華,原籍江蘇如皋,1954年生人,198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1989年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獲文學碩士學位。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傷痕》,中篇小說《魔》,長篇小說《森林之夢》、《細節》、《紫禁女》等。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為全國第四次文代會代表,上海市青年聯合會常委,上海作協理事。

32年前,復旦大學中文系一年級學生盧新華發表小說《傷痕》,由此引發了一場「傷痕文學運動」。近日,沉寂文壇32年的作家盧新華又以一部新作《財富如水》,首倡「合天道、衡人慾」的財富觀。

這個報道上還有他的照片呢。。。。就是個老男人

② 傷痕文學和那個時代的電影,為什麼現在很少出版放映了

傷痕文學是20世紀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曾經在中國文壇上面占據了一定的地位的文學現象,當時這種文學類型是得名於盧新華在中國某個特殊時期中的知青生活作為題材創作的小說《傷痕》。這種文學類型在那個時代是非常流行的,也是很多人都用這種題材進行創作,但是現在很少有這種文學創作和電影出現,應該是因為這種題材與現在的主流價值觀不同所導致的。

但是因為傷痕文學一定程度上是違背了現在的主流價值觀的,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所以當代社會也是不再去提倡這種文學的創作,關於那個時代的電影現在也是很少有在電影院裡面上映了,畢竟現在人們的生活已經漸漸變好,對於過去的痛苦還是漸漸遺忘比較好,不過不可否認的就是傷痕文學對於文學創作的影響是巨大的。

③ 傷痕文學代表作家及作品

傷痕文學的主要代表作及作家有以下:
1、劉心武的《班主任》。
2、盧新華的《傷痕》。
3、張賢亮的《靈與肉》。
4、古華的《爬滿青藤的木屋》。
5、襲巧明的《思念你,樺林》。
6、陳建功的《飄逝的花頭巾》。
7、張弦的《被愛情遺忘的角落》。
8、王安憶的《本次列車終點》。
9、宗璞的《我是誰》。
10、馮驥才的《啊》。
11、從維熙的《大牆下的紅玉蘭》。
傷痕文學是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文壇占據主導地位的一種文學現象。它得名於盧新華以知青生活為題材的短篇小說《傷痕》。

④ 《傷痕》作者盧新華 1978年發表的 網上哪裡有全文在線閱讀、電子書下載都行!

閱讀:
http://blog.163.com/wenmingli1988@126/blog/static/38066645200822477283/

⑤ 哪裡有 盧新華的短篇小說 傷痕

http://207.152.99.250/xys/ebooks/literature/novels/wound.txt

⑥ 分析盧新華的<<傷痕>>

廿年前的一九七八年八月十一日,文匯報發表青年作者盧新華寫的短篇小說《傷痕》。小說發表後,被全國二十多家省、市廣播電台先後播發。新華社、中新社先後播發新聞,法新社、美聯社的駐京記者對外報道說:「文匯報刊載《傷痕》這一小說,說明中國出現了揭露『文革』罪惡的『傷痕文學』。」

一篇短篇小說,為何引起如此強烈的反響?當時我是文匯報的總編輯,發表這篇小說的前前後後,勾起我許多回憶。

作者盧新華是復旦大學中文系一年級學生。小說《傷痕》的主要內容是:女主人公王曉華,九年前對張春橋定她媽媽為「叛徒」的冤案、假案信以為真,痛苦而無奈地和她媽媽「決裂」、「斷絕關系」,初中還沒有畢業就上山下鄉了。在農村生活和勞動中,和她建立了親密關系的男青年蘇小林,又由於小王的家庭成份問題不能上大學,一對青年被迫相互中止往來。在漫長的九年裡,王曉華一直在孤獨、旁徨和痛苦中熬煎。粉碎「四人幫」後,被嚴重摧殘而患了重病的媽媽,經上級領導部門甄別後,徹底平反了。她渴望著見上女兒一面,可當小王趕回家探望時,媽媽已離開了人間。

作者描寫王曉華母女生離死別和她與小蘇愛情生活悲歡離合的情節,有力地控訴了「四人幫」對老幹部和年輕一代的迫害,真實地反映了廣大幹部和人民在「四人幫」法西斯統治下的苦難。媽媽在臨死前給女兒的信中說:「雖然孩子身上沒有像我挨過那麼多『四人幫』的皮鞭,但我知道,孩子心上的傷痕也許比我還深得多。」王曉華在痛苦地回憶這些年的不幸遭遇後,也默默地想:「親愛的媽媽,女兒永遠不會忘記您和我心上的傷痕是誰戳下的。」

作者在文匯報上談他寫這篇小說的體會時,說了這樣一段話:「魯迅在《祝福》中說,人世間的慘事,不慘在狼吃阿毛,而慘在封建禮教吃祥林嫂。這句話引起我的深思。我腦子里涌現起無數個受『四人幫』精神上毒害的青年形象(其中也包括我)以及被『四人幫』路線迫害致死的老幹部形象,逐漸凝結成『四人幫』給我們社會留下的最深的傷痕,還是在精神上思想上心靈上。當我構思到曉華離家九年,而回家見到母親已離開人間的時候,淚水打濕了我的被頭,我被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悲劇感動了。」(見一九七八年十月十四日文匯報)粉碎「四人幫」後,復旦校園的空氣開始活躍起來,盧新華的這篇習作,是張貼在一九七八年四月上旬中文系一年級同學辦的《百花》牆報上。它是眾多作品中吸引讀者最多的一篇,轟動了全校。

⑦ 盧新華的傷痕文學

1978年在上海《文匯報》發表短篇小說《傷痕》讓盧新華從此進入中國文學史。那時的盧新華24歲,就讀復旦大學中文系一年級,成為以一篇作品入史的作家又一人。他以這篇小說開啟中國當代「傷痕文學」寫作潮流。

1986年盧新華自費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留學,攻讀文學碩士學位。學習工作之餘,他依然不忘創作,陸續發表了一系列作品,比如《上帝原諒他》《晚霞》《森林之夢》等。經過十餘年的奮斗求存,他終於在洛杉磯站穩了腳跟。隨著1998年在《鍾山》發表中篇小說《細節》,從大陸文壇消失了十多年的盧新華再度進入中文讀者的視野。此後他陸續出版的主要作品還有《紫禁女》《財富如水》《傷魂》《夢中人》《三本書主義》等。

綜觀盧新華的主要作品,有三個重要詞彙成為理解和把握他創作的關鍵,那就是反思、探索和使命感。這三個關鍵詞宛如三條重要文脈,貫穿於盧新華創作的始終。

從《傷痕》開始,反思就成為盧新華作品的一條主脈。後來的《細節》反思中國赴美留學生求學與求存的艱辛、代價及意義,《紫禁女》反思中國文化的禁錮和萎縮,《三本書主義》則囊括了盧新華對個體命運、民族歷史、國家變革、世界乃至宇宙的觀察和反思。

《財富如水》涉及政治、經濟、哲學、歷史、文學、宗教、文化等眾多人文領域,內容涵蓋面很廣,其結尾部分還對西方「文藝復興」以來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作出深刻反思。這部長篇隨筆對財富與人性進行深刻反思,指出人類要像治水一樣去理財,並且要掌握好散財與聚財的「五分之一律法」。書中講述了諸多有關財富與人的故事,顯示盧新華對這一論題的涉獵既深且廣,同時反映出他對財富、社會、人性和人類深沉的憂患意識。

盧新華在《三本書主義》中認為,人的一生應該閱讀三本大書:即「有字之書」(書本知識)、「無字之書」(自然和社會)和「心靈之書」(自己的心靈)。這部文集中還有多篇文章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展開多維度思考,他以資深作家的視角,站在東西文化的交匯點上,靜觀其心靈故鄉,對本民族的過去、當下和未來進行深度省思和反復追問,也對世界和其他民族的品性與本質加以深入探討和思索。

在深入思考的同時,盧新華努力去探索,嘗試為那些問題找到答案,為個體、民族、國家、世界乃至宇宙尋找出路。

《紫禁女》是一部寓言式作品,有強烈的象徵色彩。女主人公石玉是個天生的石女。這部小說有著豐富的象徵意義,石玉為打開自我所付出的種種代價、所經歷的艱難跋涉,燭照出古老封閉的中華民族在走向自我解放與拯救、自我提升與發展的過程中所付出的種種努力、所承受的種種苦難。在為小說主人公探索人生出路的同時,盧新華也在嘗試為國家和民族探索自我更新和發展之路。

除了有著深層的反思意識和強烈的探索精神之外,盧新華的作品中還流露出厚重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驅使他選擇「文以載道」作為自己創作活動的總體坐標,努力准確地把握時代脈搏,做時代的代言人或診療者,盡量表達自己對生活和人性的思考與關注,希望能夠以此警醒世人。

《夢中人》的主人公孟崇仁只是個小小的農民工,本身就屬於弱勢群體,卻想以一己之力去「清污」「拯救失足女青年」。可能在很多人眼裡,他就像唐·吉訶德那樣不識時務,自不量力。但正是這樣一個小人物卻傳遞出可貴的正能量,承載著盧新華厚重的使命感。

在一篇訪談錄中,盧新華說:「我希望我的文字,總能在時代和社會最需要的時候,幫助找到它們的病灶,並試著開出我的葯方。」由此可見,盧新華是有著自覺的使命感的作家。

熱點內容
為什麼我安裝的軟體都是c盤 發布:2025-05-15 13:08:49 瀏覽:452
為什麼微信頭像顯示別人的手機號 發布:2025-05-15 12:56:33 瀏覽:459
為什麼電腦一上線就卡死 發布:2025-05-15 12:36:32 瀏覽:402
嘴巴想吞口水吞的不好為什麼 發布:2025-05-15 12:36:28 瀏覽:428
為什麼網聊對方總要加微信 發布:2025-05-15 12:33:13 瀏覽:127
男生為什麼會在自己家呆一天 發布:2025-05-15 12:15:51 瀏覽:635
虛雲為什麼老是閉眼睛 發布:2025-05-15 12:10:56 瀏覽:725
為什麼我晚上老勃起 發布:2025-05-15 12:05:16 瀏覽:218
oppo和小米為什麼不能一鍵換機 發布:2025-05-15 12:03:59 瀏覽:458
為什麼一咳嗽眼睛就能看見金星 發布:2025-05-15 11:57:40 瀏覽: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