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鳥咬東西是為什麼
❶ 為什麼有些鳥兒叼著食物反復試探雛鳥
觀察很細,但這就是小鳥的習慣和喂小鳥的方法啊。
❷ 養的鳥一直不停地啄自己的羽毛這是怎麼回事
引起啄羽症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鳥兒長時間沒有陪伴,又被困在一個特定的地點,或是近期換了新環境或是新主人,也很容易成為小鳥焦慮或緊張原因,因而引起鳥兒出現啄羽症的症狀。
除了過份忽略,原來平日太寵鳥兒,花很長時間陪伴它們,也很可能會在主人日後陪伴時間減少而咬羽毛。
小鳥出現啄羽情況,會讓它們因羽毛疏落而無法飛行或比以前怕冷。假如家中鳥兒患上啄羽症,除了要多陪伴照料它們,還可以於食物中多補充礦物質、維他命等微量元素,幫助小鳥長出新羽毛;假如它們身上出破皮、出血等情況,則需要為它們做好消毒處理。假如小鳥一直未能戒掉咬羽毛的習慣,建議帶它們尋求獸醫協助。
❸ 虎皮鸚鵡在巢箱內育雛時總是啄雛鳥的毛,這是為什麼呀怎麼預防呢
那是啄羽症,1.因為親鳥要准備產第二窩卵,巢里鋪墊材料不足,為了營巢,時間長鳥兒就會啄小鳥羽毛,你可以從雞毛撣上揪一些羽毛放入鳥窩里,或是多准備些營巢材料,如果還是不奏效,要把親鳥雛鳥分開飼養;2.應該是飼料營養不全,要喂多些品種的食料,也不要喂太多油脂飼料,這類比較難治,可以在飼料里伴些羽毛粉、沙子或是天然石膏,其次缺乏活動也是會誘發啄羽症。這是我個人總結的,你可以試試,希望你家小鳥可以健康成長!我們家也養虎皮鸚鵡O(∩_∩)O
❹ 雛鳥為什麼互相爭搶食物
本能啊,小豬小狗也都是這樣的。
❺ 新手飼養鸚鵡的必備干貨
二、怎樣飼養鸚鵡
要想良好飼養鸚鵡,應該注意到鸚鵡的各方面的細節。其中包括溫度、營養、陪伴和防病害等方面:
1、合適的溫度對鸚鵡而言非常重要,因為鸚鵡是熱帶動物,而人工飼養鸚鵡的抵抗力沒有野生的強,所以它們所處環境的溫度不可長時間低於15℃。尤其是對於雛鳥來說,雛鳥對溫度的要求越高,因為沒毛和有毛的差距是很大的,對雛鳥進行保溫是必須的,直至它們的羽毛豐滿。隨著雛鳥不斷長大,可以逐漸降低溫度,降到與室溫接近後才能讓雛鳥脫離保溫箱。
2、鸚鵡的飲食不能過於單一,以保證鸚鵡營養均衡。鸚鵡在長期缺乏營養的情況下會出現脫毛,精神不好等狀況。飼主每天除了需要給它們提供基本的谷類食物之外,還需給它們備好充足的水分,並給它們補充適當蛋白質食物和蔬菜水果。但是要注意不要給鸚鵡餵食含有油脂的食品,如瓜子等,鸚鵡攝食油脂含量高的食物容易生病。
3、飼主的陪伴對鸚鵡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鸚鵡是一種智商很高的動物,長期缺少陪伴可能會使它們感到孤單或孤獨。有時候鸚鵡的叫聲大或亂咬東西,其實也不過是需要吸引主人的注意,希望主人陪它們玩。此外,主人長時間沒有和鸚鵡互動玩耍,它們還可能會出現羽毛採摘等行為出現,所以給予鸚鵡足夠的陪伴也是必要的。
4、鸚鵡也會生病,腸道感染病、呼吸道感染病、寄生蟲病、皮膚病等疾病都是鸚鵡常見的疾病。鸚鵡腸道病一般伴有消化不良,拉稀等症狀,可以在它們飲水中加入益生菌、酵母等葯物解決;鸚鵡呼吸道疾病的常見病症鼻毛周邊濕潤,瞌睡,顫抖,畏寒等,可以通過飼喂板藍根顆粒給患病鸚鵡治療。
爪爪博士溫馨提示:飼養鸚鵡其實不難,難的是沒有耐心。希望各位飼養者在下決心飼養鸚鵡之前先徹底了解鸚鵡,了解鸚鵡的各個方面之後再決定要不要飼養。
❻ 鸚鵡飼養
鸚鵡的種類很多.不知你家的是什麼鸚鵡.下面我介紹幾種鸚鵡,你可作參考.
牡丹鸚鵡
【形態特徵】
牡丹鸚鵡,體長約14厘米,嘴紅色短粗,呈倒鉤狀。鼻和眼皮白色,面頰到胸部橘紅色,其餘羽毛翠綠色,爪灰色。與鸚鵡科其他品種相比,牡丹鸚鵡尾較短。
【生活習性】
牡丹鸚鵡似各種植物種子、水果和漿果為食。可成對或成群籠養,為避免鸚鵡咬壞籠子,應採用鐵絲網籠。未發育成熟的雛鳥可養在一個大籠內,一般1立方米不超過15隻。繁殖用的籠子應掛一個有相當於5隻鸚鵡體積的巢,可用三合板或紙板做,開一個直徑5~8厘米的孔。不論群養籠還是繁殖籠,除在籠體的後部裝鳥巢,籠內還要准備棲杠1根,水浴器1個,食、水罐各1個。食物主要以穀子和稗子為主;還要喂些麻籽或蘇子、蔬菜、骨粉、牡蠣粉。
牡丹鸚鵡亦稱「情侶」鸚鵡。屬鸚形目,鸚鵡科,計有9個品種,均產於非洲。我國常見的有黑頭牡丹鸚鵡和棕頭牡丹鸚鵡兩種.
[形態]牡丹鸚鵡體長一般在15厘米左右,體重40-50克。喙紅色,眼及蠟膜白色。頭部黑褐色,頸部有赤黃色的環帶。上胸淺綠色,背部和翼為綠色,翼端呈黑色,尾綠色,腳灰色。另有棕頭牡丹鸚鵡,頭部棕褐色,俗稱棕頭牡丹.
[生態]野生的牡丹鸚鵡生活在熱帶叢林中,常集大群生活,一般在樹洞中營巢繁殖,以各種植物種子、水果和槳果為食。在南方,該鳥常集群危害農作物及果園,遭到當地農民驅趕。由於這種鳥羽色艷麗,常被捕捉飼養,致使野生數量越來越少.
[飼養管理]人工飼養牡丹鸚鵡可成對或成群籠養。繁殖鳥的活動空間不得小於0.5立方米。鳥籠需用12號的鉛絲編制,網眼的直徑不得超過2厘米,以防鳥鑽出飛走。籠底應鋪細沙,並及時清理糞便,保持籠內清潔衛生。如果養一對牡丹鸚鵡進行人工繁殖,可自製一個70厘米×60厘米× 50厘米大小的繁殖籠,內放20厘米×16厘米×16厘米大小的人工巢箱,箱的前面開一直徑5厘米的圓形出入口,口下設一木台,供鳥進出時蹬踏。牡丹鸚鵡的飼料是稻穀、穀子、粟子、小米等,為增加飼料的營養成分,還要加喂10%的麻子或葵花籽、牡蠣粉、青菜和水果。日常可把稗子、稻穀、穀子按3:2:2的比例混合喂給。
[繁殖]牡丹鸚鵡一年中除炎熱的夏季外,其他季節都可以繁殖。一般雌鳥每窩產蛋6-8枚,孵化期約19天。孵化過程中,雄鳥堅守在巢外看護並飼喂雌鳥,而雌鳥除取食、飲水和排糞時外出外,始終堅持孵化。雛鳥出殼後由親鳥飼喂,35-40天方能離巢,50天左右才獨立生活,6個半月達到性成熟。
緋 胸 鸚 鵡
介紹: 緋胸鸚鵡屬於鸚形目,鸚鵡科,英文名Psittacula alexandri ,又名紅嘴綠鸚鵡、大鸚哥、大紫胸鸚鵡,海南鸚鵡,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分布於雲南南部、廣西、廣東及海南島。向南一直延伸到國外越南、泰國、緬甸、印尼等地。目前除家庭飼養外,野生的數量已十分稀少。
緋胸鸚鵡體重約150克,體長約33厘米。羽色上綠下紅,雄鳥額基有一黑紋,向左右伸達至眼;最外側初級飛羽幾乎為純黑褐色,中央尾羽天藍色,有長長的楔狀尾,十分漂亮。雄鳥和雌鳥上嘴顏色不同,雄鳥是珊瑚紅色,雌鳥為黑色,這是兩性最易區別的特徵。其觀賞飼養一般愛選擇雄鳥。成鳥雌雄的區分可根據上嘴的顏色,雌鳥黑褐色,雄鳥紅色。但幼鳥雌雄區別若是根據嘴的顏色,不太容易區分。因為幼鳥嘴色不僅雌雄相同。而且隨著日齡而有變化。雛鳥時期呈紅色、近離巢時變褐色,出飛後分別變成紅色(雄鳥)或黑褐色(雌鳥)。
緋胸鸚鵡體形優美,羽彩絢麗,能效仿人語,故人們喜歡飼養。為了學「說話」,或者使其繁殖,最好選擇幼鳥飼養。很多有經驗的飼養者,可以人工繁殖緋胸鸚鵡,成功率很高。平時飼養成鳥主要飼料可按玉米3份、稻穀3份、花生果(連殼)1份及一些青綠飼料(蘋果、青菜或其他瓜果類)、少量昆蟲等配合喂養。飲水要清潔,每天要更換。籠內設一砂池,砂粒需經太陽暴曬消毒過。在越冬期可適當在飼料中添加一點維生素E。
金 剛 鸚 鵡
介紹:紅金剛鸚鵡,英文名:Green-Winged Macaw,學名: Ara Chloroptera
產地:巴拿馬東部至巴拉圭。身長約90厘米,體重1200~1400克,深紅色,肩部及翅膀的覆羽是黃色,翅膀、尾部及尾羽的末梢是藍色的。臉頰上有幾條紅色的線條,灰白色的上喙,上喙下邊的基部為灰黑色,下喙為黑色。黃眼,深灰色的腳。母鳥體型較小,頭部也較小。成對或是成群的生活在一起,通常棲息在樹的頂端。性情溫和,對小孩友善,但容易受到突如其來的吵雜聲或是移動的驚嚇。母鳥產下2~3個卵,孵化期為24~26天。在野外,幼鳥通常三個月離巢,但是人工飼養往往超過一百天才能離巢。
金剛鸚鵡
大金剛鸚鵡的種類
琉璃金剛鸚鵡 對於一般飼養者而言,琉璃金剛鸚鵡有趣且充滿娛樂性,它因此而理所應當的廣受歡迎。但是,它們被廣泛飼養的原因往往被錯誤的認為是它們相對普通,而且它們被頻繁的與其他種類進行雜交。或許,作為最常見的大金剛鸚鵡,它們的性情的確理想,很容易適應新的生存環境。相對於其他的大金剛鸚鵡,它們是非常友善的,很容易融入你的家庭。對於琉璃金剛鸚鵡,可選擇的顏色有三種。
綠金剛鸚鵡 千萬不要被它的名字誤導了,事實上,綠金剛鸚鵡是以緋紅色為主只是在翅膀上有綠色的帶線。在它們臉的部分有橫貫的紅色羽毛,看起來很象是印第安戰士臉上的圖案。由於很少被飼養,這種極度聰明的鳥類對任何事情都顯的很好奇,尤其是喜歡與人類交流。綠金剛鸚鵡近期才開始出現在寵物店裡。野外捕獲的鳥類是難於飼養的,然而家庭繁殖的幼鳥又供不應求。綠金剛鸚鵡是所有的金剛鸚鵡中最聰明的一種,它們又喜歡惡作劇的傾向,快速學習的能力也非常強。在不同的群體中,它們具有超群的友好交往能力。從形體上,綠金剛鸚鵡比琉璃鸚鵡和緋紅金剛鸚鵡都要大的多。比起小丑鸚鵡和紫藍鸚鵡,它們是鸚鵡家庭中最大的。此外,綠金剛鸚鵡有兩個亞種,其中的一種和紫藍金剛鸚鵡一樣大!
軍用金剛鸚鵡 這是一群最被低估了的鸚鵡種類,它們的性情和語言能力都足以跟琉璃金剛鸚鵡媲美。軍用金剛鸚鵡具有一身的暗淡色調,這或許使它們在其他同類面前顯的有點失色,可它們依然是非常漂亮的。由於鳥類的走私問題始終存在,此類鳥的購買是有限度的。軍用金剛鸚鵡比前述的幾種都要小,因此,對於喜歡喂養小型鳥類的人來說,是很不錯的選擇。軍用金剛鸚鵡天性善良,相較於於其他的大金剛鸚鵡也不算活躍。在新環境中,它們很容易快速的成為人類的朋友。
紅胸金剛鸚鵡 這類滑稽且引人注目的金剛鸚鵡比常見的一些種類要小的多。它們具有歡樂的聲音和淘氣的性情。紅胸金剛鸚鵡喜歡吃堅果和包穀,在美國本土和玻利維亞,它們主要吃這兩類食物。作為一個中等大小的金剛鸚鵡鳥類,它們大約兩英尺長,卻比同類中較大的成員要少一英尺。但它們性格上的諸多優點,足以彌補其體形上的差距。盡管它們或許不象琉璃金剛鸚鵡和緋紅金剛鸚鵡那樣常見,供飼養的鳥種還是可以找到的。
緋紅金剛鸚鵡 在這類鸚鵡身上,你會看到大自然在色彩搭配上所創造的奇跡。緋紅金剛鸚鵡可以列入世界上最漂亮的十種鸚鵡之一,在種群中會最快獲的人們的喜愛。如果在很小的時候就進入公眾生活,它們肯定會變成真正愛炫耀的一群。作為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大金剛鸚鵡,緋紅金剛鸚鵡對於任何不當的飼養方式都非常的敏感,因此它們有的時候會被稱為"刺頭",但 如果在充滿關愛的環境中成長,並有適當的時間從籠子里出來玩耍,它們將會可以和琉璃金剛鸚鵡媲美。緋紅金剛鸚鵡對環境異常敏感,不適合孤立喂養。它們可以成為最有趣最可愛的家庭成員,但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遭遇不當飼養,或者被耍弄,它們會變的頑固且沉悶。緋紅金剛鸚鵡的種類很多,最不尋常,最值的注意的一種,是翅膀上具有翡翠的綠色和黃色的色塊。野生緋紅金剛鸚鵡的數量持續減少,目前已經收到熱帶環保人士的廣泛關注。
紫藍金剛鸚鵡 此類鸚鵡是族群中最大的,足有四英尺長和展開可寬達四尺的翅膀。最近的調查表明,紫藍金剛鸚鵡的數量在2500-3000隻之間。不同於大部分的金剛鸚鵡,紫藍是很挑剔的食客。在野生條件下,它們以兩種不同的棕櫚果為食;在家養條件下,以澳大利亞胡桃,巴西豆,榛子,胡桃,杏仁,大胡桃,堅果和椰子進行飼養都非常成功,蘇式餅干,水果和蔬菜也可以作為補充食物。它們的飲食要求較高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較低的維生素。由於它們特殊的飲食習慣,還由於它們需要很大的 籠子供它們生存,因此,飼養紫藍金剛鸚鵡是需要慎重考慮的。
作為寵物的金剛鸚鵡
如果能給予健康的飲食,有適當從籠子里解脫的自由,並受到大量的關注,金剛鸚鵡會成為你一生的長期伴侶。這些鳥類都很長壽,在它們的一生中,也許會看到很多貓或狗在你家裡的出生和死亡。正是由於它們的長壽,以金剛鸚鵡為寵物並不應當是一個草率的決定,不能一時沖動的買回家又後悔。我們的一些客戶會帶著它們的鳥兒去上班,在那兒度過它們的一天,就象第二個家一樣,這種安排把客戶和它們的鳥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還有些人會為他們的鳥建立很大的生活空間,讓鳥兒快樂的生活。相當數量的金剛鸚鵡種類在美國和世界各地被喂養,還有些種類依然難於飼養,其野生數量也依然很低。野生的小丑鸚鵡,紫藍鸚鵡和藍喉鸚鵡(Blue-throated)的數量近年來都急劇降低。就我個人的意見,這些鸚鵡太珍稀,不適合做寵物,但我想鼓勵那些有經驗的飼養者喂養這些品種。
健康
在考慮購買金剛鸚鵡的時候,這是一個需要獨立做考慮的重要因素。任何一個賣金剛鸚鵡的人都應該會願意讓他們的鳥兒接受鳥類獸醫的檢查,然後再讓你帶他們回家,其中包括全面的血液檢查(即CBC),喉部和氣管的健康和鸚鵡病的抵抗性。你大概需要等兩天的時間,才能獲的這些檢查的最後結果。鳥兒應該有帶獸醫簽字的證書。如果所有的檢測都表明鳥兒沒有明顯的疾病,那麼你就可以很有信心的把它們買回家。為了預防起見,新鳥即使經歷了所有的檢查,也最好跟你已養的鳥兒隔離最少45天。
年齡
年齡是僅次於健康和性情的重要考慮因素。買一個年齡較小的鳥,沒辦法保證它們能很馴服,而買一個年老一點的金剛鸚鵡也不代表它們會成為好的寵物。金剛鸚鵡是獨立的生物體,即使到了一歲甚至一歲半,它們也依然保持生長。金剛鸚鵡的幼鳥具有黑色的眼睛,眼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變淺。小丑鸚鵡和紫藍鸚鵡例外,即使進入成熟期,它們的眼睛也還是黑色的。
鳳 頭 鸚 鵡
介紹: 葵花鳳頭鸚鵡,英文名Cacatua galerita,其中還有小葵花鳳頭鸚鵡、鮭色葵花鳳頭鸚鵡、大白葵花鳳頭鸚鵡等幾種。原產於澳大利亞北部、東部及東南部至昆士蘭島西部,新幾內亞及北部、東部島嶼等地。
葵花鳳頭鸚鵡體長40-50厘米,體羽主要為白色。葵花鳳頭壽命很長,壽命一般為40年左右,也有的活到60-80年。葵花鸚鵡羽毛雪白漂亮,頭頂有黃色冠羽,在受到外界干擾時,冠羽便呈扇狀豎立起來,就像一朵盛開的葵花。葵花鳳頭鸚鵡的羽毛雌雄同色,無法從羽色鑒別雌雄。雄鳥眼沙為黑色,雌鳥為褐色。食物以葵花籽、玉米、花生米、高粱、稻子為主,每天加喂些蘋果和少量青菜。人工飼養應採用金屬籠或金屬架,架兩邊設有金屬的食罐、水罐。葵花鳳頭鸚鵡嘴掾堅硬,破壞性強,飼主要經常檢查鎖鏈牢固情況,以免鸚鵡咬壞後逃跑。該鸚鵡聰明,乖巧,富有感情。鳴聲響亮,善學人語,深受朗鸚鵡愛好者喜愛。
玄 鳳 鸚 鵡
又名: 雞尾鸚鵡、太陽鳥、歐卡美
分布於澳洲中部一帶
形態及習性: 身長三十公分,照片左邊為原種雞尾鸚鵡,右邊為其黃化種,雞尾鸚鵡還有許多的變種已經育種成功。
它的個性相當溫和,飼養在合適的環境中,它就會准備繁殖。母鳥會產下4~7個蛋,約孵化二十天,公鳥負責白天的孵化工作,母鳥則負責晚上的,孵化後,幼鳥大約三十天後離巢。
在台灣雞尾鸚鵡已經能夠商業化的大量生產了,小鳥的愛好者可以在市面上購買約三尺大的籠子以及專用的巢箱,並且提供適當的食物,您就可以准備繁殖雞尾鸚鵡了。因為它的個性相當溫馴,非常適合初學者飼養,當作手乘的寵物鳥。如果您對繁殖雞尾鸚鵡已經很有心得的話,您還可以試試繁殖其他的變種喔。
(一)生活習性
玄鳳鸚鵡棲息草原、樹林及農田中。喜小集群活動。食物主要為植物果實種子,兼食植物嫩芽。築巢於樹洞內,由雌雄共同孵化和育雛。
(二)形態特徵
玄鳳鸚鵡體長約23~25厘米。嘴短、闊,前端具鉤。頭具淡黃色的冠羽。臉頰具橘黃色的圓形塊斑,中央尾羽特長。
(三)玄鳳鸚鵡的雌雄鑒別
雌雄同色,雄鳥臉頰斑的顏色深,雌鳥臉頰斑的顏色稍暗淡。雌鳥尾羽下側具黑色橫斑。幼鳥的體色相同,雌雄很難鑒別。
(四)玄鳳鸚鵡的品種
目前國內飼養的玄鳳鶴鸚鵡只有灰色、花色和白色3個品種。
1.灰色玄鳳鴉鸚鵡全身體羽為青灰色,頭具淡黃色冠羽,嘴黑灰色,頭頂、前額、下頓至喉部均為淡黃色,臉頰具橘黃色圓形塊斑,上體、胸、腹為青灰色,兩翼外側覆羽為白色(也有的背部及翅膀上具白色塊斑),尾羽為黑灰色,中央尾羽特長。腳為黑灰色。
2.花色玄鳳鸚鵡體羽為青灰色,全身具黃色斑塊。其它似灰色玄鳳鸚鵡。
3.白色玄鳳鸚鵡全身體羽為白色,頭具淡黃色羽冠,嘴為象牙白色。頭部、臉頰、下頜至上喉部均為淡黃色,臉頰具橘黃色圓形塊斑。腳為肉粉色。
(五)玄鳳鸚鵡的飼養管理
玄鳳朗鸚鵡體格健壯,抗病力強,耐粗飼料,較容易飼養繁殖,在一般飼養條件下很少發生死亡現象。但要注意不要斷食、斷水,飼料不要太單一。作為觀賞鳥或馴鳥也可用鸚鵡架飼養。由於它善於攀緣,喜歡啃咬木質,玄鳳鸚鵡的飼養應用金屬籠,每對玄鳳鸚鵡的繁殖籠大小為長60厘米×寬45厘米×高40厘米,棲杠宜選用硬木或硬樹枝,直徑2厘米右。食水用具應結實、穩妥,防止被咬壞或蹬翻。巢箱可用五合板製成封閉式的巢箱,大小為長30厘米×寬20厘米×高16厘米,中間最好加一塊5厘米高的隔板,巢箱正面開一個6~7厘米的出入孔,內墊鋸末。沙盤最好用鐵皮托盤。水罐每天或隔天清洗1次,更換清潔飲水。青菜每天或隔天喂1次。沙盤每周清理1~2次,食罐、水罐及用具應每月消毒1次。春秋兩季氣溫變化較大,要注意調節室溫,預防疾病的發生。冬季注意保暖,室內溫度不低於16℃。夏季溫度較高,一般在30℃以上時應加強通風。
(六)玄鳳鸚鵡的飼料
主要以穀子、黍子、稗子、稻穀、麻籽、葵花籽、雞蛋小米、油菜或其它青菜等。
1.粒料搭配比例穀子40%,黍子20%,稻子10%,麻籽20%,葵花於10%,把幾種飼料混合均勻即可。
2.雞蛋小米在配雞蛋小米時,應在每l千克小米中加2克食鹽和4克多種維生素、鈣粉和微量元素。
(七)玄鳳鸚鵡的繁殖
幼鳥的性成熟期為8個月左右,此時即可參加繁殖。玄鳳鸚鵡一年四季均繁殖,但夏季天氣最熱的7~8月份,也是鸚鵡換羽的季節,應把窩巢拿掉停止繁殖。如果不把窩巢拿掉,鸚鵡會繼續.繁殖,由於天氣悶熱,孵化的蛋雖說發育得很好,但出雛率很低,會有相當部分的雛鳥憋死在蛋殼內,並使鸚鵡 換羽期推遲。這樣反而不如讓鸚鵡停止繁殖,待恢復體力換 羽期後,再掛窩巢進行繁殖,保持較高的出雛率,以提高經濟效益
玄鳳鸚鵡全年可繁殖3~4窩,初產的鳥每窩可產3~4 枚蛋,以後一般多為4~6枚,蛋呈白色,隔天產1枚蛋,在產 第三枚蛋後,雌鳥開始孵化。孵化主要以雌鳥為主,孵化期為 18天。雌雄親鳥共同育雛,育雛期約50天左右。幼鳥開始學 著吃食,等雛鳥能吃食後可分籠飼養,這時雌鳥又開始下蛋繁殖了。
在種鳥繁殖、孵化期間應注意環境的安定,盡量減少外界的干擾,不要移動鳥籠,盡量不去翻動鳥巢,以免驚動親鳥後棄巢,影響孵化和育雛。小鳥出殼後要注意室溫和食、水的充 足,在繁殖期應補充無機鹽飼料和微量元素。
冬季繁殖鳥的室溫應保持在20℃以上,相對濕度45%——50%,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玄鳳鸚鵡平均壽命18年左右,最長可活20多年。
玄鳳鸚鵡繁殖高峰期可達5~7年左右,以後繁殖率逐漸下降,為了對種鳥群進行提純復壯,應不斷更新種鳥。
❼ 亞歷山大鸚鵡幼鳥什麼時候可以自己吃食
當你的鸚鵡大概90天大,而身體表面羽毛已經完全長好,並覆蓋全身的,那麼表示你的幼鳥即將進入斷奶期,斷奶的過程,主要是從流質食物,漸漸過渡到軟固體到固體食物的過程。如前面所說,從大概60天大就開始每天保持餵食流質,並在保溫箱內放置軟固體食物,這個時候的幼鳥開始比較頑皮了,也是本能的驅使,它開始到處啃咬東西,這個時候的幼鳥一般會對食物發生興趣,並對食物初步的啃咬和學吃,根據多年觀察和實驗,這個時候如果家裡有另外一隻體型差不多的成年鸚鵡為伴(為伴並不等於混養),餵食相同的食物,幼鳥就會學習成年鸚鵡的進食,幼鳥學習進食的時間會比沒有成年鸚鵡作伴的幼鳥快。到了大概90天大,正常情況來說,幼鳥的進食應該是比較順利了,自己可以進食同類鸚鵡正常食量的一半或以上,這個時候就可以把幼鳥每天餵食流質的次數改為每天1次,讓幼鳥在流質消化完後,有更多的時間感到飢餓而促進幼鳥自己進食軟固體、固體。若過程繼續順利的,20-30天後,就可以完全斷奶了。 斷奶後,一般我有一個非正常的做法,就是無論鳥齡多大,都保持一周或者2周喂一次流質,我採用這個方法,主要是為了定期把日常的添加劑(如鈣粉、維生素、體內驅蟲葯,甚至有病的時候喂葯等)混和到流質裡面喂給鸚鵡進食,如果不採用這個方式而採用把添加劑防到水或者飼料裡面,那麼添加劑或者葯物將不能很好有效的吸收,而且很浪費,採用喂流質的方式就比較有效全面的解決這個問題了。對於一些非正常的斷奶問題,一般鳥友比較常見的是不肯斷奶,無法斷奶的情況,鳥友都說自己的鸚鵡不肯進食固體,也對固體、軟固體不感興趣,碰都不碰,對於這些問題,在飼養過程中,是應該可以減少甚至避免這些問題出現的,出現這些問題,主要是因因為前期餵食時候沒有注意,或者不懂得斷奶程序導致的,具體情況主要有:
1、有些鸚鵡是不會主動產生斷奶意欲的,也就是說不會主動斷奶,主人不斷餵奶,沒有按年齡縮減餵食次數,也沒有在適當時候給予鸚鵡固體和軟飼料學吃,導致鸚鵡到了斷奶階段,依然保持每天進食相同的次數,相同的量,由於沒有進食固體食物,幼鳥就完全失去自己主動進食固體的意欲了,所以到後來,該斷奶的時候,由於幼鳥已經過份依賴主人的餵食,而不主動啃咬食物了,所以會出現斷奶難的現象。
2、有些主人是知道斷奶程序,但在初初放固體,軟固體給鸚鵡學吃的時候,由於部分鸚鵡不敢進食這些固體、軟固體或者家中沒有進食的學習對象而學習進食很差的,這時候主人沒有馬上採取措施幫助鸚鵡學習進食的,導致鸚鵡進入斷奶期依然不會自己進食,或進食情況差,而這時候,主人偏偏又不忍心看著鸚鵡挨餓,所以繼續跟以前一樣餵食,結果主人的縱容就變成跟1一樣的結果了。
在這里說一下,鸚鵡要斷奶,飢餓是其中主要的原動力,如果主人不忍心讓鸚鵡適當挨餓的,那麼你的鸚鵡是永遠不能學會自己進食固體的。此外,鸚鵡在斷奶期間,由於進食不足,漸漸出現消瘦情況是絕對正常的,不用過份擔心。當學習進食完畢後,自然能恢復體重。
詳見青鳥論壇 亞歷山大,大、小緋胸幼鳥飼養全攻略。
❽ 鸚鵡幼鳥啃咬東西是不是可以准備斷奶了
1鸚鵡斷奶/斷奶期是怎麼一回事?
鸚鵡是晚成鳥類,出殼後還是未發育成熟體,不像雞鴨之類出殼後就可以自己啄食,是靠鳥爸爸鳥媽媽反芻出來的流質食物喂養長大的,從一個肉球一直長到羽毛豐滿能自己覓食獨立生活。
人工飼養繁殖的鸚鵡基本不管是人工從蛋孵化的還是由親鳥孵化後取出人工手養,都是由人用鸚鵡奶粉飼喂。
我個人把鸚鵡從僅能靠人工飼喂流質食物的雛鳥到可以完全靠自己吃固體食物吃飽的幼鳥的這個過程稱為斷奶。
從羽毛基本覆蓋全身開始可以學習啃咬固體食物一直到不太願意再以流質食物為主食,可以自己吃的很好,很飽,不再需要人來定時定量餵奶的過程,我稱之為斷奶期,由於這個階段有時候會給飼主造成一定的苦惱,很多人也稱之為厭奶期。
著重強調一下,斷奶期對於一隻鸚鵡來說是一生中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期,絕不可當作兒戲。
2我不建議任何新手飼養未完全斷奶的雛鳥
看到這里,很多人開始說了,別人都說小鳥要沒斷奶的時候帶回去才能和人親,斷奶了就不親了,而且自己養更好,喂的好,如何如何。
我只想說,你懂個屁!別人說你就信了?你把別人叫到我面前來,我保證不打死TA。
幼鳥的互動能力還有親人程度只和飼養的方式和細節有關,和年齡沒什麼直接關系。
斷奶期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斷奶期內,小鳥開始羽毛豐滿,離開育雛箱/保溫箱,進入斷奶籠,開始學習在籠內攀爬,學著啃啃蔬果,咬咬鳥糧,同時嗉囊隨著年齡增長開始收縮,吃奶的量會慢慢減少甚至經常拒食,但是進食固體的糧食開始慢慢增多,嘴部和腳步的攀爬力量增強,開始探索未知世界。
在這個階段如果一直順暢的由專業的飼養者來把控,可以很好的監控小鳥的生長曲線,每次的進食量,排便健康狀況,同時小鳥在安全不變的環境下能更容易放鬆的去學習進食,玩耍和鍛煉,往往能很順利的過渡完斷奶期,不容易出現進食紊亂,同時避免體重和體質下降等問題
但是如果貿然把一隻正處在斷奶期的幼鳥交給一個新手,甚至要在路上顛簸十幾個小時的話,很容易出現應激反應或者緊迫造成的問題。同時環境的更換,溫度的差異,餵奶方式的區別和熟練程度,食物的轉換,能不能發現小鳥的排便或者別的方面的異常等等這里每一點的疏忽都可能對鳥造成致命的問題,這時候剛才還信心滿滿覺得自己是超級好主人的買家就會開始到處求助,胡亂治療,治療不好的話就會開始懷疑買到了病鳥,接著控訴無良商家不得好死,一出出鬧劇層出不窮。
其實很簡單,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讓你的賣家幫你好好養到斷奶穩定後再交給你(價格自己協商妥當,應該會比沒完全斷奶的貴一些),你只需要按照正常的飼養方式好好照顧你的寵物就可以,並且日常細心觀察健康狀況,大都可以有一個可以陪伴你很多年的寵物鸚鵡。
不過如果你已經帶了一隻沒有斷奶的幼鳥回家的話,那希望下面的內容能幫到你。
3不同鸚鵡品種大致的斷奶年紀
小型鸚鵡裡面一般牡丹鸚鵡或者玄鳳鸚鵡大約在50-60日齡就可以完全斷奶適合帶回家
小太陽,草科,和尚,金太陽,吸蜜,月輪之類的中小型鸚鵡一般在2個半月左右年紀可以完全斷奶
塞內加爾,賈丁氏,凱克等約在3-3個半月左右大小可以完全斷奶
灰鸚鵡,折衷之類的一般在3個半月到4個月左右大小可以完全斷奶
大型鸚鵡正常4個月左右時候能自己進食能力達到一定程度,一般4-6個月大小比較適合帶回家,也要看飼主的飼養能力
每個品種的斷奶年齡只是根據我以往的飼養經驗來的大致范圍,具體到每個個體可能還會有比較大的區別,購買時最好先和賣家確認好小鳥的具體情況。
4要准備好什麼?
在帶一個小鳥回家前先把奶粉,餵奶器具,鳥糧,住的籠子,日常常備葯物准備好。千萬別等到小鳥接回來了覺得缺這缺那再臨時去買。
如果在溫度很低的季節,或者是溫差大的季節,對於年紀比較小的幼鳥來說能准備一個保溫箱會比較安全,因為在28-30度左右小鳥的身體機能會處在一個比較好的狀態,同時如果出現身體不適或者別的異常,保溫能起到一個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5要個什麼樣的籠子?
不管你是不是已經給它准備了一個很豪華,很大,很高檔的籠子
我都建議你還要給它准備一個幼鳥的斷奶籠,因為幼鳥在剛換了環境,同時還不太會吃食物的年紀,如果在一個特別大的籠子裡面,一個是會覺得緊張,一個是很難馬上找到吃食物的地方,還有一點很重要,剛吃完奶嗉囊鼓漲的小鳥如果從很高的籠子高處摔下來很可能造成致命的損傷,有前車之鑒的慘痛經歷。
別看這只是一個不起眼的扁扁籠子,但是對於沒有斷奶的幼鳥來說可以安全的鍛煉攀爬,另外就是水和食物就在面前,隨時可以去啃啃咬咬,主人在的時候可以定時把小鳥放到大籠子裡面玩一玩,慢慢適應,等完全斷奶後就可以移到大籠子裡面生活了。
6我的飼養習慣
我個人在飼養鸚鵡的過程中一般是這樣的一個習慣:
小鳥剛從大鳥身邊接出來放在保溫箱飼養,等小鳥羽毛能覆蓋身體80%以上的時候就會在保溫箱裡面放一個小碗放少量食物讓小鳥學著啃食了,學吃階段的食物建議使用合成糧,因為酥脆好消化,而且以後轉換食物也比較容易些。
如果是中大型鸚鵡的話還可以放一些水果和煮過的新鮮玉米,胡蘿卜,西蘭花等等蔬菜給小鳥啃著吃,天然食物也很容易消化。
這時還可以慢慢調整保溫箱的保溫溫度直到接近室內常溫,等小鳥毛基本羽毛長齊就可以轉換到斷奶籠裡面生活了。
轉換到斷奶籠後還是正常餵奶,不過隨著小鳥的年齡增大嗉囊收縮可能會減少吃奶的量或者某1頓或者兩頓直接拒食,這是很正常的情況,這個時候可以轉換成少吃多餐,同時可以把奶粉沖調的稀一點更溫熱的時候餵食,千萬不要去硬灌或者不管鳥多大年紀永遠每天3頓每頓50毫升這樣喂法,要根據年齡段和身體特點靈活調整。不少幼鳥就是因為主人餵奶的不當方式造成的消化系統問題。
隨著小鳥自己可以吃比較多的固體食物,可以把餵奶的次數從每天3頓減少到早晚各1頓,1天1頓或到兩天1頓,基本自己可以吃的很好,兩天1頓的時候就可以接回家了。
還有一點要強調的是,鸚鵡斷奶並不是說永遠不餵奶了,比較建議保持每周2-5次餵奶的習慣,這是為了保持鸚鵡願意吃主人喂的溫熱流質食物,如果以後出現不舒服需要喂葯的時候可以非常容易的拌在奶粉裡面喂下去。
沒什麼秘訣,就是最簡單的多觀察,觀察進食,消化,排便的狀況來隨時調整飼養的細節,如果你沒有經驗的話可以把我的經驗作為參考,雖然對於新手來說並不是像說起來那麼輕松簡單。
7給你的建議
一個沒有斷奶的小鳥帶回家後
保持一個舒適的溫度,冬季最好加溫,夏季保持陰涼通風
讓它待在安全的籠子裡面休息,干凈的食物和水放好
嘗試餵食/奶,詳細咨詢好你的賣家使用的奶粉和食物還有餵奶習慣,可在這個基礎上奶的溫度稍高一點和稀一點,更容易接受
餵奶後觀察消化狀況,和排便狀況
有任何異常馬上聯系賣家,身邊了解鸚鵡的朋友,或者專業獸醫
❾ 為什麼我的桃臉牡丹鸚鵡喜歡啄它們的幼鳥的眼部羽毛
成年的鸚鵡是很少會給自己的雛鳥梳理羽毛的,就算是給雛鳥梳理羽毛也不會梳理眼皮,
因為鸚鵡有啃咬異物的習慣,可能是把雛鳥當成【異物】了,所以盡量不要讓成年鸚鵡啄雛鳥,如果發現雛鳥的眼睛出現紅腫,流淚的現象,就要馬上給雛鳥滴上抗生素眼葯水在鳥籠裡面放置一些小木塊,紙殼,樹枝之類的讓鳥啃咬,會緩解成鳥啄雛鳥的現象,但是如果成鳥一直不肯放棄啄雛鳥的念頭,那隻能把雛鳥拿出來人工喂養了
如果還有什麼不理解可以加我,我給你做更全面,更具體的解答
❿ 為什麼野雞 雛鳥孵出後會吃飼料怎麼還是慢慢死去
雛鳥光會吃東西不代表一定能活,因為雛鳥抵抗力弱,環境對它們的影響非常大,比如環境過濕,不通風、溫度不夠或過高,都容易導致雛鳥生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