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臨帖找不到進步的方向
A. 書法練習,為什麼練來練去都沒多大進步
分析你這種情況可以大致歸於以下幾個原因,請注意對號入座:
1、練字方法不得當。說是「練字」,不如說是在「抄寫」字帖。沒有細致入微的筆法和結構分析,只有比著葫蘆去畫瓢。盡管每天「抄帖」,並且堅持不懈「抄帖」,其實,也許你並沒有真正在練字,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和熱情在「抄寫」而已。
改正辦法
按照「看——寫——比——改——比——改」的程序練字。不要貪久,每天花上30分鍾;不要貪多,每次寫好三、五個字。對著字帖去看(有人稱之為「讀帖」),照著字帖去寫,把自己的字跟字帖上的字對比,然後發現不同之處,再次書寫,糾正不足,有時還要反復試寫和琢磨某個筆畫的局部筆法,不斷地熟悉字帖的特點和毛筆的特性。如此反復,使自己的字體逐漸接近帖字,盡量寫像。堅決杜絕對著字帖上的內容,進行簡單的「抄寫」。這是很多人練字失敗的直接原因。
2、或許並不像第一種情況那麼糟糕。如果你真的不是第一種情況——只是抄寫,也就是說,你的練字方法是正確的。那也許就是隨著你對字帖的深入了解,你的眼界和欣賞能力提高了,你的筆下功夫沒與之齊頭並進,而是出現了「眼高手低」的現象。祝賀你,如果你能夠按照你眼中的字帖繼續在堅持下去,或許在不遠的將來,你會看到自己的進步。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以上僅僅是猜測而已,僅供參考。希望能對你有用。
我也是書法愛好者,我的QQ:173806095 希望能結交共同愛好的朋友。
B. 毛筆字天天練,按字貼練的 可是為什麼感覺字體沒有進步,有什麼好的方法練習毛筆字嗎我練的是楷書,先謝
都會遇到這階段,首先要繼續堅持練習臨帖,在就是安排時間觀摩其他大家的書法作品,看「字的結構、運筆、筆鋒;也可看看大家不同風格的碑帖,提升自己的領悟力!
書法練習領悟很重要,可以聽聽名家的見解或視頻,若能得其指點那就更有收獲了。
供參考。
C. 我從一年前開始只寫一首詩來練毛筆字,現在總看不到進步。我是不是遇到瓶頸了,我該怎樣提高
漢字有上萬字,長用的也要五、六千字,經常用的也要三、四千字,一首長點的詩象《長恨歌》也不過940字,減去重復的字也不過3、4百字,這一點字量是不夠的。
學書法是要有步驟和規矩的,俗話說「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所以你要借鑒古人的經驗一步一個腳印地練習。
練字的一般步驟
在選帖的基礎上,要經過讀帖、描摹、臨帖、背帖、創作五步。
第一步讀帖
帖上漢字的讀音我們都知道,無需再讀。讀什麼?讀字形,讀結構,讀筆畫,分析揣摩字的筆畫特點及筆畫間的相互關系。例如:我們讀漢字的「中」,要讀出「中」的一豎穿過了「口」的正中間,「口」字稍扁,中間的長豎被「口」字的下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這就是讀字形,讀結構。不同字體,筆畫具有不同特點。
第二步描摹。「描」指的是描紅,即初學者在印好的紅字帖上沿筆跡用毛筆描寫。「摹」指摹帖,即用透明紙覆在範字上,沿紙上的字影一筆一畫的寫,又叫寫仿影。
第三步臨帖。指把字帖置於一旁,看著字帖一字一字地寫,這種方法有利於掌握字的筆法筆意,但不易掌握字的結構。
第四步背帖。指在臨帖的基礎上把字帖去掉,根據自己的記憶,回憶字帖上的字形,將其寫在紙上的方法。這是練好字的關鍵一步,只有對所寫的字精審細察,成竹在胸,才能下筆有神,准確無誤。寫字的時候,如能在所寫的白紙上看到要寫漢字的准確字形,做到「成字在紙,成字在胸」,下筆如描紅,寫一手好字就不成問題了。
第五步創作。在掌握了字帖上的字的寫法的基礎上,觸類旁通,悟出字帖上沒有的字的寫法。根據自己表情達意的需要,寫出一段有中心、有內容、自成體系的文字,這就是創作了。
如果能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寫出一手與字帖接近的字,你練字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練字姿勢:
練字應注意寫字的姿勢和執筆的方法,做到「頭正、身直、臂開、足安」。一般字帖上都有寫字的姿勢和執筆的方法。
楷書最為難學難掌握,但是楷書是書法規律的基礎典範,所以從目前學習者絕大多數是從學楷書開始。絕大多數人和我都認為初學者要以楷書為基礎,但也有人認為應從隸書學起。
書法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體,楷書結構的排列正好是中間階段。它是從隸書演變過來的,如果把楷書寫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筆法即是隸書。將書寫得簡便流動一些即是行書,行書再寫得簡便草化即是今草。如果從隸書開始,就難以掌握楷書的筆法,因為楷書的筆法要比隸書豐富復雜。可見,練好楷書基本功可以作為練寫各體的基礎。
有了楷書的功底,掌握了楷書的間架結構和筆法,再寫魏碑、隸書和行書、草書。乃至篆書,就可以事半功倍。楷書又可以使魏碑、隸書的結體筆法得以豐富和變化,如諸遂良的楷書;楷書滲人行書、草書筆法可以增加靈動,如趙孟頫的某些楷書碑字。
有些初學者急於練習草書,由於沒有楷書的基本功力,雖然寫得「龍飛鳳舞」,但沒有字型的基本規矩和點劃的基本功力,結果事倍功半,走了彎路。
D. 為什麼天天練書法始終沒什麼進步呢
沒有認真的去領悟裡面的精髓,讓自己有所改變。 天天練書法始終沒有進步,一定是自己下的心理不夠,所以要更加的努力。
E. 本人初學書法,正在學歐楷,但是沒人指導,一直靠自己臨帖自學,不得其法,進步很慢,求幫助。
練書法的話一定要找好啟蒙老師,初學就自學的話進步很慢是肯定的,親還是找個好一點的老師慢慢學吧,從筆畫開始練,到後面去了老師就慢慢的放手讓你自己去練,他會知道你什麼時候可以自學了。
字帖也很重要,現在的字帖稂莠不齊,好多都不好(我的老師准備教我隸書的時候上書店找了很久都找不到,最後把他自己原來學的復印給了我,背面還寫著一塊八,哈哈),可以去買碑帖,當然學筆畫要買專門的帖子,可以跟碑帖上的字作對比,不像的就不要買了。
還有練書法要把基本功打扎實,不要妄想一步登天,歷史上那麼多書法家都是在晚年寫出最好的作品,所以現在先想好怎麼把楷書學好,其他的以後再說。
PS:我學的是顏體,私以為顏體比歐體更大氣,更有大唐風范。不過一般女孩子都是學歐體,更秀氣,我是個例外啊。O(∩_∩)O哈!
F. 練了書法很久卻看不到進步,怎麼回事
這種情況應該是方法不當。首先,要堅持不懈地臨帖,因為這是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其次,應該看看相關教學視頻,掌握正確的臨帖方法。
G. 畫畫一直臨摹會有進步嗎
身為一個畫了十年畫的人來說,臨摹是良葯,一直臨摹會有進步。
撇開繪畫來說,人類最開始的大部分行為都是從模仿開始的。我們會學習周圍人的語言語氣,動作神態,甚至罵人時愛用的臟話。因此也可以反映出一個問題,我們學習的時候,不一定能夠找對正確的方向。那麼這個時候,大師們優秀的繪畫作品就能夠給我們指引一條明路。雖然我們和大師會有特別大的差距,但是我們能夠在大師的作品裡找到更豐富的繪畫手法和技巧,多多練習會有很大的提升。
臨摹也可以和我們小的時候寫作文一般,我們都會背誦一些好詞好句,引用名言,甚至好的文章整段摘抄運用。當我們讀的夠多,學習的夠多,加以靈活運用,逐漸的我們就可以獨立寫出好的文章。臨摹也是一樣的,我們可以學習塞尚的顏色,學習梵高的手法,學習畢加索靈動的思維。量變引起質變。
在我學習美術的經歷里能得出的經驗
不管你處於哪一個階段,你都是需要大量的臨摹和練習的。特別是最後准備上大學考取美術類專業的時候,每天就是3張素描3張水粉10張速寫起步。對照著不同優秀繪畫作品一遍又一遍臨摹然後背默,再到最後能對著照片對著實物去畫。繪畫講究的也不是說完全像照相機一樣你看到什麼就畫什麼,你需要去進行藝術的處理,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調動你腦子里畫過的優秀作品的繪畫技巧和手法,再加上你自己的想法,最後形成一幅你的作品。
說到這里,也得說明一下臨摹要想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一定要多思考!不要只用眼睛去看。比如這個蘋果這里多了一點重色,這個蘋果上有一個小坑,這種是對你的繪畫幫助不大的細節。你要抓住的最重要的是邏輯和通用的技巧,比如光從哪裡來,線條如何順著蘋果窩有一個起伏的變化。這種底層邏輯想清楚了,這個蘋果你畫完了,結構理解明白了,也許梨你也會了,也許其他的水果你都會了。帶著思考,加入你自己的東西進去,你的個人特色也就有了。
想要學好一項東西,長久的堅持和練習是必不可少的,不僅是畫畫。
共勉。
H. 書法臨帖過程中常會出現哪些問題
一、臨帖就要臨經典作者的經典作品。
現在有一部分人臨帖選的都是不值得去臨的作品,比如一些近現代的不成熟的作品,或者是古代的非經典的作品,臨帖要找准目標這是第一位的,要抓住經典。古人有雲:「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所以學習的對象、學習的榜樣要越高、越完美越好,一入手就要臨最好的帖,一開始取法就要取好,這是學書法避免走彎路的很重要的前提。
我的幾位老師,現在都已過世,他們的青年時代正處在清末所謂的碑學大盛時期,受阮元、包世臣、康有為的影響,特別是康有為,他提倡學書要學魏碑,他認為碑比帖好,魏碑比唐碑好,尊魏卑唐。康有為的觀點,使中國書法在進入一個本來應該振作,應該上一層樓的時候走錯了方向。我把康有為比喻為一個醫術並不高明的醫生,他看出了晚清書法發展中存在的毛病,但卻開錯了方,下錯了葯。又把「館閣體」作為對立面來批判,這也毫無道理,「館閣體」是抄寫文件用的,本來就同書法風馬牛不相及,批判它是無的放矢,不僅無益書法的健康發展,還把近現代的書法學術思想搞得一團亂麻。我在這里並不是說魏碑不好,魏碑中有好的,但大量的是不好的,特別是康有為說最好的那部分,其實多數是最差的。差的魏碑也並不是一無可取,譬如那中間稚拙率真、天真爛漫的意趣,但這些意趣不能作為學習的對象,而應是欣賞、感覺的對象,假如把這些意趣當作一種方法來學習,作為入門的向導,是不應該的,事實證明也害了幾代人。我的幾位老師晚年都談到過這方面的體會,因此轉回頭去臨《蘭亭序》、學趙孟頫。
所以現在我們臨帖的對象、學習的對象一定要找好,要是經典作者的經典作品。比如學晉人,在《萬歲通天帖》中有好的可以取法,但也有部分寫得一塌胡塗,是不能學的,這是臨帖第一要注意的。
二、臨帖要誠懇、踏實。
既然是臨帖,就要是誠誠懇懇地臨,老老實實地學,要有謙虛的態度。現在的書法界有一部分人臨帖盛氣凌人,嘴上說臨帖,心裡根本就看不起手中的帖,還美其名曰「意臨」,那是自欺欺人。中國幾千年的書法史,能夠留下幾件經典不容易,我們要用一種很虛心的態度對待它們,不要隨便地看不起它們,也不要對它們指手劃腳,看不懂就謙虛地慢慢看,慢慢會看懂的,不要看不懂、學不好就否定它。
臨帖只有認認真真才會學到好的東西,不虛心就看不到別人的優點,虛心最重要,是態度問題。臨帖要抱著真正地向古人學習的虔誠的態度,經典是經過幾千年書法史檢驗,被歷史所公認的。當然對於經典,不同的人有一個接受的時間早晚問題,就我個人而言,《蘭亭序》我是較早就接受了它,但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我是到最近才感覺到它確實好。臨帖的過程,有時就象科學探索,是一個反反復復的過程,不要半途而廢,堅持學下去終究會有收獲,不要學不到就說不好。
三、臨帖要上規模。
臨帖不但要經常臨,而且必須上規模,沒有臨過完整的作品,僅臨幾行字,那不算臨帖,也就不可能掌握臨帖的好處。一本帖不管是幾百字甚至上千字,都要去反復地完整地臨,這樣就不僅能學到帖中的點畫,而且還能體會到帖中所特有的精神氣質,所謂的功力,就是靠這樣積累起來的。
四、臨帖必須靜心。
在臨帖過程中決定你有沒有感受、有沒有體會、有沒有收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就是你必須先靜下來。在夜深人靜或晨曦初開之時,拋棄一切雜念,靜心臨帖,把臨帖的過程當作在與古人交流,你就會覺得自己面對的是一位很有學問的老師,是一個很有修養的長者,不僅是他的一舉一動,而且他整個的儀表、氣度都可以深深地打動你,你靜不下來就體會不到,帶著浮燥的心態你永遠都臨不好帖。還是以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為例,我早就聽說它是唐碑中最好的,但一直感受不到,直到現在我退休了,能靜下來臨了,才體會到它的好處,感覺到其中許多過去未曾發現但又非常珍貴的東西。在臨帖前必須要很仔細地去讀帖,要注意帖中的每一點畫,哪怕是很細微的變化,以訓練自己的眼力。一件作品的真正高度,甚至可以說書法內行和外行的區別,就取決於細微的一點點上,好象搞科研,有時一點點的失誤都會導致整個實驗的失敗,所以王僧虔說:「纖微向背,毫發生死。」這一點點就是一條界溝。我曾聽沈尹默先生說,一個 「捺」他研究了八年,化八年時間他才把一「捺」搞清楚,把寫「捺」時臂、肘、腕的配合做到恰到好處,所以我們今天看沈尹默的「捺」確實寫得好,解決了許多清代書家都沒有解決的問題。如果不把心靜下來能做到嗎!
有關臨帖的這四點,對於學習書法非常重要,書法家一生中特別是到了晚年,特別在「功成名就」之後,什麼都可以放棄,但臨帖不能放棄。我們現在回頭看上世紀80年代書法熱涌現出來的一部分曾經名聲很大的書法家,到現在能夠保持先前趨勢的又有幾人,有很多人已經被淘汰,有些人雖然沒被淘汰,但也可以明顯地發覺水平是大不如前了。這是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們不臨帖了,當然這其中也有學問修養、精神心態等原因,但我認為不臨帖是一個重要原因。另外,書法藝術千萬不能把它當作一個名和利的追求目標,它與名利無緣。
即便再下功夫也是徙勞無功。總之一句話:「臨帖」而不忘「創新」,最後達到「脫胎換骨」,自成一家,寫出高風格,寫出新水平。
以上內容是來自《金鑒才先生談臨帖》
I. 書法臨帖的時候,為什麼越想寫像越寫不好
聊聊書法臨帖所帶來的心理創傷
暫時不去觸碰曾經帶給自己心理陰影的字帖,而去遍臨各種各樣的其他法帖,這是治療臨帖心理創傷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