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帕定律為什麼找不到
1. 吸塵器滿足歐姆定律嗎
它不滿足歐姆定律
當電阻兩端的電壓與流過的電阻的電流不成比例關系時,伏案特性是曲線,電阻不是一個常數,隨電壓、電流變動,稱之為非線性電阻。
非線性是指電阻在某些條件下,阻值會發生急劇的變化,比如電視機的消磁電阻,在電視機正常工作時,它的阻值是無窮大的,然而在電視機剛剛接通電源的一剎那,電視機的消磁電阻是很小的,這樣電流就可通過消磁線圈對顯像管消磁,消磁完畢後,消磁電阻又變的很大,保證了用電弧礎崗飛瞢讀哥嫂工譏的安全可靠。所以不是非固定電阻就是非線性電阻。
電路反應為線性元件的物體滿足歐姆定律
例如電阻,電容、電感線圈在交流電路中為線性元件,故在交流電路中滿足歐姆定律
二極體在交流電路中為非線性元件,故不能滿足歐姆定律
而電容,電感線圈在直流電路中則是非線性元件,故在直流電路中不能滿足歐姆定律
2. 宇宙疆域有哪些
宇宙現在是這樣,過去是這樣,將來也永遠是這樣。只要一想起宇宙,我們就難以平靜——我們心情激動,感嘆不已,如同回憶起許久以前的一次懸崖失足那樣令人暈眩戰栗。我們知道我們在探索最深奧的秘密。
宇宙的大小和年齡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地球這個微小的行星只不過是永恆且無限的時空中的一個有限世界。從宏觀來看,大多數人類所關心的問題都可以說是無關緊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們人類朝氣蓬勃、好奇成性、勇敢探索、前途無量。幾千年來,我們對宇宙及人類在宇宙中所處的地位作出了最驚人的和出乎意料的發現。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回想起來是很令人興奮的。這些探索活動提醒我們:好奇乃人類的本性、理解乃人生之樂趣,而知識是生存的先決條件。因為我們在這個宇宙中只不過是晨空中飛揚的一粒塵埃,所以,我們認為,人類的未來取決於我們對這個宇宙的了解程度。
我們探索宇宙的時候,既要敢於懷疑,又要富於想像。想像經常能夠把我們帶領到嶄新的境界,沒有想像,我們就到處碰壁。懷疑可以使我們擺脫幻想,還可以檢驗我們的推測。宇宙神奧非凡,其中有典雅的事實,錯綜的關系,微妙的機制。
宇宙是浩渺無限的海洋,地球表面只是這個海洋的濱岸,正通過從地球,人類獲得了現有的大部分知識。近來,我們已經涉足宇宙的海洋,當然,海水才剛剛沒及我們的腳趾,充其量也只不過濺濕我們的踝節。宇宙的海洋張開懷抱向我們發出邀請,召喚著我們。人類的本能告訴我們,人類是在這個海洋里誕生的,我們急切地盼望回歸故里。雖然我們的夙望可能會冒犯「天神」,但是我相信我們並不是在做無謂的空想。
因為宇宙遼闊無垠,所以那些我們所熟悉的適用於地球的量度單位——米、英里等等已經沒有意義。我們用光速來度量距離。一束光每秒鍾傳播18.6萬英里,約30萬公里,也就是7倍於地球的周長。一束光從太陽傳播到地球用8分鍾的時間,因此我們可以說,太陽距離我們8光分;一束光在一年之內約穿過10萬億公里(相當於6萬億英里)的空間,這個長度單位——光在一年裡所通過的距離——稱為一光年。光年不是度量時間的單位,而是度量距離的單位,這個單位巨大無比。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個地方,但絕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恆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廣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際空間永恆的黑夜裡。那是一個奇特而荒蕪的地方。相比之下,行星、恆星和星系就顯得特別稀罕而珍貴。假如我們被隨意擱置在宇宙之中,我們附著或旁落在一個行星上的機會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後接33個0)。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樣的機會是「令人羨慕的」。可見天體是多麼寶貴。
從一個星系際的優越地位上,我們可以看到無數模糊纖細的光須像海水的泡沫一樣遍布在空間的浪濤上,這些光須就是星系。其中有些是孤獨的徘徊者,大部分則擁擠在一起,匯聚成團,在廣袤的宇宙之夜裡飄盪。展現在面前的是我們所見到的極其宏偉壯觀的宇宙。我們隸屬於這些星雲,我們所見到的星雲距離地球80億光年,處在已知宇宙的中心。
星系是由氣體、塵埃和恆星群(上千億個恆星)組成的,每個恆星對其他星體來說都可能是一個太陽。星系裡有恆星、行星,也可能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間的文明。但是從遠處著眼,星系更容易讓我聯想到可愛的收藏品,例如貝殼,或許還有珊瑚,即造物主在宇宙的汪洋里創造的永恆物品。
宇宙間有若干千億個星系。每個星系平均由1000億個恆星組成。在所有星系裡,行星的數量跟恆星的總數大體相同,即1011×1011=1022。在這樣龐大的數量里,難道只有一顆普通的恆星——太陽——獲得有人居住的行星的伴隨嗎?為什麼我們這些隱藏在宇宙中默默無聞的角落裡的人類就這樣幸運呢?我認為,宇宙里很可能到處都充滿著生命,只是我們人類尚未發現而已。我們的探索才剛剛開始。80億光年以外嵌著銀河系的星系團催迫著我們去探索。探索太陽和地球就更不用說了。我們確信,有人居住的這個行星只不過是一丁點兒的岩石和金屬,靠著反射太陽光而發出微光,在以光年為單位的星系距離里,難能見到其蹤影。
此時此刻。我們的旅程只到達地球上的天文學所通稱的「本星系群」。本星系群寬達數百萬光年,大約由20個子星系組成,是一個稀疏、模糊而又實實在在的星系團。其中的一個星系是M31,從地球上看,這個星系位於仙女星座。跟其他旋渦星系一樣,它是一個由恆星、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巨大火輪。M31有兩個衛星,它通過引力,也就是讓我穩坐在椅子上相同的物理學定律,將矮橢圓星系束縛在一起。整個宇宙中的自然法則都是一樣的。我們現在離地球200萬光年。
M31以外是另一個非常相似的星系,也就是我們自己的星系。它的旋渦臂緩慢地轉動著——每2.5億年旋轉一周。現在,我們離地球4萬光年,我們正處於密集的銀河中心。但是,假如我們希望找到地球的話,就必須將方向扭轉到銀河系的邊遠地帶,扭轉到接近遙遠的旋渦臂邊緣的模糊的區域。
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恆星即使在兩個旋臂之間,也像流水一樣漂浮在我們的四周——氣勢磅礴的自身發光的星球,有些雖然像肥皂泡一樣脆弱,卻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萬個太陽或1萬億個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卻比鉛大100萬億倍。有些恆星跟太陽一樣是孤獨的;多數恆星有伴侶,通常是成雙成對,互相環繞。但是那些星團不斷地從三星系逐漸轉化成由數十個恆星組成的鬆散星團,再轉化成由百萬個恆星組成的璀璨奪目的大球狀星團。有些雙星緊靠在一起,星體物質在他們之間川流不息,多數雙星都像木星與太陽一樣分離開來。有些恆星——超新星——的亮度跟它們所在的整個星系的亮度一樣;有些恆星——黑洞——在幾公里以外就看不見了。有些恆星的光彩長年不減;有些恆星閃爍不定,或以勻稱的節奏閃爍著。有些恆星穩重端莊地轉動著,有些恆星狂熱地旋轉著,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圓形。多數恆星主要是以可見光成紅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恆星也是X光或射電波的光源。發藍光的恆星是年青的星,會發熱;發黃光的恆星是常見的星,它們已經到了中年:發紅光的恆星往往是遲暮的老年星;而發白光或黑光的恆星則已奄奄一息。銀河裡大約有4千億個各種各樣的恆星,它們的運轉既復雜又巧妙。對於所有這些恆星,地球上的居民到目前為止比較了解的卻只有一個。
每個星系都是太空中的一個島嶼,它們與其鄰居隔光年之距遙遙相望,我可以想像,在無數星球上的生物對宇宙的模糊認識是如何產生的:他們在開始的時候都以為,除了他們自己小小的行星以及他們周圍的那些區區可數的恆星以外,再也沒有其他的星星了。我們是在與世隔絕的情況下成長起來的,我們對宇宙的正確認識是逐漸形成的。
有些恆星可能被數百萬個沒有生物的由岩石構成的小星球所包圍,這些小星球是在其演化的某個初級階段凍結而成的行星系。大概許多恆星都有與我們類似的行星系:在外圍具有由大氣環所包圍的行星和冰凍衛星,而在接近中心處則有溫熱的、天藍色的、覆蓋著雲的小星球。在一些行星上可能已經有高級動物,他們也許正在從事某種巨大的工程建設改造自己的行星世界,他們是我們宇宙中的兄弟姐妹。他們跟我們的差別很大嗎?他們的形狀、生物化學、神經生態、歷史、政治、科學、技術、藝術、音樂、宗教、哲學等方面的情況如何?也許有一天我們會知道的。
我們現在已經回到了我們的後院——離地球1光年的地方。包圍著我們的太陽的是一群巨大的雪球,這些雪球由冰塊、岩石和有機分子組成:它們就是彗核。每當恆星經過的時候都對彗核產生一定的引力作用,最後迫使其中的一個雪球傾倒到內太陽系。在太陽的高溫作用下,冰塊蒸發汽化,於是就出現了美麗的彗尾。
我們現在來到我們星系的行星上。這些星球相當之大,它們都是太陽的俘獲物。由於重力作用,它們被迫做近似圓周運動。它們的熱量主要來自太陽,冥王星覆蓋著甲烷冰,它唯一的夥伴是它的巨大衛星卡戎。冥王星是被太陽照亮的,因為太陽離它很遠,從漆黑的天空中看上去,太陽只不過是一個明亮的光點。巨大的氣體星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太陽系的寶石——和木星分別有一個冰凍衛星做伴相隨。在氣體行星及其冰凍衛星的內側就是充滿岩石的溫暖的內太陽系。例如,在那裡有紅色行星——火星。在火星上有高聳的火山、巨大的裂谷、席捲火星的大沙暴,並且完全可能還有一些初級形態的生物。所有太陽系的行星都繞著太陽運轉。太陽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恆星,它是一個令人恐怖的氫氣和氦氣的熱核反應爐,它的強光照耀著整個太陽系。
經過一番漫遊之後,我們終於回到了我們這個弱小的淺藍色星球。宇宙汪洋茫無際涯,范圍之大,難以想像,而這個星球僅是其中之一,完全淹沒於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僅僅對我們有意義。地球是我們的家,我們的母親。人類是在這里誕生和成長的,是在這里成熟起來的。正是在這個星球上,我們激發了探索宇宙的熱情。也正是在這里,我們正在痛苦和不安之中掌握我們自己的命運。
人類有幸來到地球這個行星上。這里有充滿氮氣的藍天,有碧波盪漾的海洋,有涼爽的森林,還有柔軟的草地。這無疑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星球。從整個宇宙來看,它不但景色迷人,天下稀有,而且到目前為止,在我們的行程所經歷過的所有時空當中,只有這個行星上的人類開始對宇宙進行探索。必定有許多這樣的星球散布在整個宇宙空間里,但是,我們對它們的探索從這里開始。我們有人類百萬年來用巨大的代價積累起來的豐富知識。我們這個世界人才濟濟,人們勤學好問。我們的時代以知識為榮。我們是很幸運的。人類是宇宙的產物,現在暫時居住在叫做「地球」的星球上。人類返回家園的長途旅行已經開始。
跟許多其他的發現一樣,人類發現地球只是一個小星球。那是在古代的近東地區,在被一些人稱為公元前三世紀的時代,在當時最大的城市——埃及的亞歷山大發現的。在這個城市裡住著一個名叫埃拉托斯尼的人,當時一個最羨慕他的人稱他「貝塔(β)」——希臘文的第二個字母。這是因為,他說埃拉托斯尼是世界上第一個無所不知的人。但是埃拉托斯尼顯然幾乎在所有的領域里都是「阿爾法(α)」(希臘文的第一個字母)。他是一個天文學家、歷史學家、地理學家、哲學家、詩人、戲劇批評家和數學家。他的著作從《天文學》到《痛解論》,樣樣都有。他還是亞歷山大市圖書館的館長。有一天,他從該館的一本手抄本里讀到下面一段話:在南部邊疆西因前哨靠近尼羅河第一大瀑布的地方,在6月21日正午,直立的長竿在地面上沒有投下陰影。在夏至那天——一年當中白晝最長的一天,接近中午的時候,聖堂圓柱的陰影越來越短,最後在正午消失掉。這時太陽從頭頂上直射下來,在一口深井的井水裡可以看到太陽的倒影。
上述觀察很容易為人們所忽略。長竿、陰影、井裡的倒影、太陽的位置——日常生活中這樣簡單的事情有什麼重要意義呢?但埃拉托斯尼是一個科學家,他當即想到做一個實驗,實地觀察一下亞歷山大的直立長竿是否在6月21日正午會在地面上投下陰影。結果他們的實驗證實:長竿在地面上投下了陰影。
埃拉托斯尼自我思忖:為什麼在西因的長竿不投下陰影,而同一時刻在北邊的亞歷山大的長竿卻投下明顯的陰影呢?假設在一幅古埃及的地圖上有兩根等長的垂竿,一根直立在亞歷山大,另一根直立在西因。假定在某一個特定的時刻兩根長竿都沒有在地面上投下陰影,只要地球是扁平的,這一點很容易理解。這時候,太陽在頭頂直射。如果兩根長竿在地面上投下等長的陰影的話,在扁平的地球上也說得通:這個時候太陽光線以同樣的角度斜射在這兩根長竿上。但是在同一時刻,在西因沒有陰影,而在亞歷山大卻有明顯的陰影,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他認為唯一可能的答案是:地球的表面是弧形的,而且弧度越大,陰影長度的差別就越大。因為太陽離我們如此之遠,所以陽光照射到地球的時候是平行的。長竿與太陽光線的夾角不同,它們在地面上投下陰影的長度也就不同。就投在地面上的陰影長度的差別而言,亞歷山大和西因之間的距離必定是它們在地面上的偏差角——約7°。也就是說,假如將長竿插入地心,它們就會在那裡相交成7°角。7°相當於整個地球圓周360°的1/50。埃拉托斯尼知道亞歷山大和西因之間的距離約800公里,因為他僱人步測過。800公里乘50等於40000公里:這就是地球的圓周長度(原註:如果改用英里作量度單位,亞歷山大和西因之間的距離約等於500英里,那麼地球周長即為500英里×50=25000英里)。
這個答案是正確的。埃拉托斯尼唯一的工具是長竿、眼睛、腳和頭腦,再加上對實驗的興趣。憑著這些東西,他推斷出地球的圓周長度,誤差只有百分之幾,這在2200年前是一個非凡的成就。他是第一個正確地測量出一個行星大小的人。
那時的地中海以航海業馳名,亞歷山大是當時我們這顆行星上最大的海港。當你知道地球是一個直徑不太大的星球時,難道你不想出海去探索嗎?難道你不想去探索那些未被發現的陸地,甚至去做環球航行嗎?比埃拉托斯尼早400年的時候,一支腓尼基艦隊受雇於埃及法老尼科,曾經環繞非洲航行。他們從紅海起航(很可能是乘沒有甲板的敞口船),順著非洲東岸南下,再從大西洋北上,最後從地中海返航。這次史詩般的旅程花了3年的時間,相當於現代「旅行者」號宇宙飛船從地球飛往土星所需的時間。
在埃拉托斯尼的發現之後,勇敢而熱衷探險的航海者多次進行過偉大的航海嘗試。他們的船隻很小。航海儀器很不完善,僅根據測程儀和羅盤推算船位,並且盡可能沿著海岸航行。在茫茫長夜,他們雖然能夠通過一夜又一夜地觀察星座與地平線的相對位置來測定船隻的緯度,但卻不能夠測定船隻的經度。對於蒼茫大海中的航海者,熟悉的星座對他們一定是一種極大的安慰。星星是探索者的朋友,在當年是地球遠洋航海者的朋友,而現代則是太空宇宙飛船的朋友。在埃拉托斯尼算出地球的圓周長度之後,有些人可能嘗試過環球航行,但是在麥哲倫以前,沒有人獲得成功。勇敢和探險的故事在早期一定被說成是水手和航海家——世界上最講究實際的人——拿他們的生命跟亞歷山大的一個科學家的數字打賭!
在埃拉托斯尼時代,人們造出了地球儀,用以表示從空間看到的地球。這種地球儀在他們了如指掌的地中海地區基本上還是切合實際的。但是離開他們家鄉越遠,這種地球儀就變得越不符合實際。我們現在對宇宙的認識也難免遇到這種不愉快的情況。在第一世紀,亞歷山大的地理學家斯特拉博寫道:
那些試圖環球航行的人,返回的時候並沒有說他們曾經受到大陸的阻礙,因為大海始終是敞開的。他們之所以返回,是因為信心不足、缺乏糧食……埃拉托斯尼說過,如果廣袤的大西洋不是一個障礙的話,我們可以很容易地通過海路從伊比利亞抵達印度……在溫帶完全有可能有一、兩個可居住的陸地……當然,如果(我們星球的另一部分)有人居住的話,住在那裡的人跟我們是不同的,所以我們要把那裡看成是另一個世界。
人類就是這樣開始千方百計地探索其他世界的。
後來對地球的探索是全球性的,有到中國和波利尼西亞去的,也有從中國和波利尼西亞出發的。當然,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美洲及隨後幾個世紀的歷程算是達到了高潮,因為到那個時候,地球的地理探索任務已告結束。哥倫布的第一次航行與埃拉托斯尼的計算最直接相關。哥倫布對自己的「印度群島冒險計劃」簡直著了迷,他本打算順著非洲海岸航行,然後向東駛抵日本、中國和印度,他決心闖入陌生的西部海洋——即像埃拉托斯尼所大膽預見的那樣,「通過海路從伊比利亞抵達印度」。
哥倫布曾經是舊地圖的行商,也是古代地理學家——其中包括埃拉托斯尼、斯特拉博和普圖利米——的著作和關於他們的著作的熱心讀者。但是,為了推行「印度群島冒險計劃」,為了使船隻和船員能夠在長途航行中生存下來,地球必須比埃拉托斯尼所說的小,所以。哥倫布在計算的時候耍了個花招。正如薩拉羅卡大學的考察人員准確無誤地指出的那樣,從哥倫布能找到的所有書本上,他採用了最小的地球圓周長度和最大的亞洲東延范圍,甚至還再加以誇大。假如哥倫布在旅途中沒有遇到美洲的話,他的探險肯定徹底失敗。
現在地球已經經過徹底的探索,再也不可能發現什麼新大陸或失落的土地。但是,過去我們用來探索並定居在地球最遙遠的地區的技術,現在可以用以幫助我們飛離地球。去進行宇宙探險,去發現其他星球的秘密。飛離地球我們能夠居高臨下地對它進行觀測,能夠看到埃拉托斯尼測量出來的整個地球的球體及其大陸的輪廓,從而證實古代許多制圖家的卓越才華。埃拉托斯尼和亞歷山大其他地理學家看到這些該會有多麼高興啊!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大約在公元前300年之後的600年時間里,在亞歷山大這個城市開始了智力的冒險,這種冒險把我們引導到宇宙的海岸。但是,關於這個大理石般的光榮城市的形狀以及人們的感覺,卻沒有任何記載可查,壓制和懼怕已使人們幾乎把古亞歷山大城遺忘得一干二凈。它的居民形形色色,簡直不可思議,既有馬其頓和後來的羅馬士兵,埃及的祭司,希臘的貴族,腓尼基的水手,猶太商人,也有來自印度和撒哈拉沙漠南部非洲的訪問者。在亞歷山大興盛的大部分時期內,除了大量的奴隸以外,人們都和睦相處,互相尊重。
這座城市是亞歷山大大帝創建並由他從前的一個侍衛建成的。亞歷山大鼓勵並重視外來文化,提倡虛心求知。根據傳說——這種傳說是否真實無關宏旨——他是在紅海中世界上第一個鍾形潛水器里降生的。他鼓勵他的將士們與波斯和印度的女子通婚。他尊重其他國家崇拜的神。他搜集異國的生物(包括替他的老師亞里士多德搜集的一頭象)。為了把他的城市建成世界貿易、文化和知識的中心,他不惜工本。這座城市因為有以下這些名勝而光彩奪目:30米寬的林蔭大道、優雅的建築和雕像、亞歷山大陵,還有那座大燈塔——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然而,亞歷山大城最大的奇跡是圖書館及其附屬的博物館(實際上是一個紀念9位文藝女神的公共場所)。在這個傳奇般的圖書館里,至今殘存最多的是圖書館附屬建築「塞里皮恩」里的那個一度被人遺忘的陰濕的地下室。它的唯一殘物可能就是幾個腐朽的書架,但是,這個地方曾經是我們這個行星上最偉大城市的智囊和榮譽,它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科學研究所。學者在圖書館里對整個宇宙進行了研究。「宇宙」(cosmos)這個詞來自希臘語,意思是「天地萬物,井然有序」,從某種意義上說,宇宙是「混沌」(chaos)的反義詞。它暗示了天地萬物之間的相互聯系,表明了人類對錯綜微妙的宇宙機制的敬畏。這是一個學者雲集的地方,他們在這里研究物理學、文學、醫學、天文學、地理學、哲學、數學、生物學和工程學。科學和學識發展了,天才也在這里茁壯成長了。亞歷山大圖書館是我們人類最早系統而認真地搜集世界知識的地方。
除了埃拉托斯尼之外,還有天文學家希帕恰斯,他繪制了星座圖並估算了恆星的亮度;歐幾里得,他以卓越的才能將幾何學進行系統的分類。並對正在費力地解一道數學難題的國王說:「通往幾何學的道路中可沒有為皇家鋪設的康莊大道」;色雷斯的狄俄尼斯,他給詞類作了定義,他對語言學的貢獻,就像歐幾里得對幾何學的貢獻一樣;赫羅菲勒斯,生理學家,他確證智力活動的中心是在腦部而不是在心臟;亞歷山大的赫倫,齒輪火車和蒸汽機的發明者,《自動裝置》——第一本論述機器人的專著——的作者;佩爾加的阿波洛尼厄斯,數學家,他論證了圓錐曲線的各種形式——橢圓、拋物線和雙曲線——(我們現在知道)這些曲線是行星、彗星和恆星的運行軌跡;阿基米德,列昂那多,達·芬奇之前最偉大的力學天才;還有天文學家和地理學家托勒密,他編著了我們今天稱為假科學的星占學;他的地心說統治了1500年。這個事實說明智慧並不能保證不犯大錯誤。在那些偉大的男子之外,還有一位偉大的女性——海帕希爾,她是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是這所圖書館最後一個名人,她的殉難與該館建成七個世紀後的毀滅有密切關系。關於這個故事,我們後面還會談到。
在亞歷山大大帝之後的那些統治埃及的希臘國王們很重視學問,在幾個世紀的時間里,他們始終扶植科研工作,並在圖書館里為時代精英保持良好的工作環境。該館有10個研究大樓——分別用於不同學科的研究、許多噴泉和柱廊、幾座植物園、一座動物園,幾間解剖室、一個天文台、還有一個大餐廳,閑暇的時候,人們在廳里討論問題。
這個圖書館的心臟是它的藏書。圖書管理員到處搜羅世界各國的文化和文字,他們派人到國外盡可能購買圖書資料。停泊在亞歷山大的商船受到警察的搜查——搜查的目標不是走私貨,而是圖書。他們借來古書卷,謄抄之後再還給主人。雖然該館的精確藏書數難以估計,但是收藏50萬卷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全部都是紙莎草紙的手抄本。這些書都到哪裡去了呢?創造這些書卷的古典文明崩潰了。連圖書館也被蓄意摧毀了。只有一小部分作品倖存下來,剩下的就是一些可憐的零零星星的碎片。這些可望而不可即的殘片是多麼令人心焦啊!例如,我們知道這個圖書館的書架上有一本薩摩斯天文學家阿里斯塔恰斯的著作,他論證說地球是行星之一,也是繞太陽運轉的,他還論證說恆星離我們極為遙遠。這些結論都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我們卻等到將近2000年後才重新發現這些真理。我們對阿里斯塔恰斯這本著作損失的認識要提高10萬倍,才能理解古典文明的偉大成就及其毀滅的悲劇性。
我們今天的科學已經遠遠地超過了古代科學,但是我們對歷史的認識還存在著不可彌補的缺陷。試想一想,多少歷史上的謎只要用亞歷山大圖書館的一張借書證就可以得到解答。我們知道有一套三卷本的世界史已經丟失了,作者是一個名叫彼羅薩斯的巴比倫祭司。該書第一卷論述了從「創世」到「大洪水」時期的歷史,他認為這個時期是43.2萬年,也就是說比《舊約全書》的年代紀還要長100倍。我很想知道書里到底寫了些什麼。
古人懂得宇宙的歷史已經很長了,他們試圖了解宇宙遙遠的過去。我們現在知道宇宙遠比我們所想像的要古老得多,我們已經考察了宇宙空間,知道我們住在一個模糊星系的最遙遠的角落裡,住在一粒環繞著一顆平凡的恆星的塵埃上。如果我們是無限的空間里的一小點的話,我們在無限的時間里也占據了一瞬間。我們現在知道我們的宇宙——或者至少它的最近的化身——大約有150億年或200億年的歷史了。這就是所謂的「大爆炸」以來的時間。在鴻矇混沌的時期,宇宙中並不存在星系、恆星或行星,也沒有生命或文明。當時的宇宙只不過是一個充滿整個太空的均勻的輻射火球。從大爆炸時的混沌過渡到我們現在開始認識的宇宙,是我們有幸瞥見的物質和能量的最可怕的轉化。在我們發現其他更聰明的智能生物之前,我們現在的人類就是最引人注目的轉化結果——大爆炸的遠代子孫。我們的使命是了解並進一步轉化誕生我們的宇宙。
3. 為什麼行星的運動能使人把他們與恆星辨別
宇宙現在是這樣,過去是這樣,將來也永遠是這樣。只要一想起宇宙,我們就難以平靜——我們心情激動,感嘆不己,如同回憶起許久以前的一次懸崖失足那樣令人暈眩顫栗。我們知道我們在探索最深奧的秘密。
宇宙的大小和年齡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們的小小行星只不過是無限永恆的時空中的一個有限世界。從宏觀來看,大多數人類所關心的問題都可以說是無關緊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們人類朝氣蓬勃、勇敢好學、前途無量。幾千年來,我們對宇宙及我們在宇宙中所處的地位作出了最驚人的和出乎意料的發現。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回想起來是很令人興奮的。這些探索活動提醒我們:好奇是人類的習性,理解是一種樂趣,知識是生存的先決條件。因為我們在這個宇宙中只不過是晨空中飛揚的一粒塵埃,所以,我們認為,人類的未來取決於我們對這個宇宙的了解程度。
我們探索宇宙的時候,既要勇於懷疑,又要富於想像。想像經常能夠把我們帶領到嶄新的境界,沒有想像,我們就到處碰壁。懷疑可以使我們擺脫幻想,還可以檢驗我們的推測。宇宙神奧非凡,它有典雅的事實,錯綜的關系,微妙的機制。
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濱。我們現有的知識大部分是從地球上獲得的。近來,我們已經開始向大海涉足,當然,海水才剛剛沒及我們的腳趾,充其量也只不過濺濕我們的踝節。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們召喚。我們的本能告訴我們,我們是在這個大海里誕生的。我們還鄉心切。雖然我們的夙望可能會冒犯「天神」,但是我相信我們並不是在做無謂的空想。
因為宇宙遼闊無垠,所以那些我們所熟悉的適用於地球的量度單位——米、英里等等已經沒有意義。我們用光速來量度距離。一束光每秒鍾傳播18.6萬英里,約30萬公里,也就是7倍於地球的周長。一束光從太陽傳播到地球用8分鍾的時間,因此我們可以說,太陽離我們8光分。一束光在一年之內約穿過10萬億公里(相當於6萬億英里)的空間,這個長度單位——光在一年裡所通過的距離——稱為一光年。光年不是度量時間的單位,而是度量距離的極大單位。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個地方,但決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個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恆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廣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際空間永恆的黑夜裡。那是一個奇特而荒蕪的地方。相比之下,行星、恆星和星系就顯得特別稀罕而珍貴。假如我們被隨意擱置在宇宙之中,我們附著或旁落在一個行星上的機會只有1033分之一①。(1033,在10之後接33個0)。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樣的機會是「令人羨慕的」。可見天體是多麼寶貴。
從一個星系際的優越地位上,我們可以看到無數模糊纖細的光須象海水的泡沫一樣遍布在空間的浪濤上,這些光須就是星系。其中有些是孤獨的徘徊者,大部分則群集在一起,擠作一團,在大宇宙的黑夜裡不停地飄盪。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我們所見到的極其宏偉壯觀的宇宙。我們隸屬於這些星雲,我們所見到的星雲離地球80億光年,處在已知宇宙的中心。
星系是由氣體、塵埃和恆星群(上千億個恆星)組成的,每個恆星對某人來說都可能是一個太陽。在星系裡有恆星、行星,也可能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間的文明。但是從遠處著眼,星系更多地讓人想起一堆動人的發現物——貝殼,或許是珊瑚——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里創造的永恆的產物。
宇宙間有若干千億(1011)個星系。每個星系平均由1000億個恆星組成。在所有星系裡,行星的數量跟恆星的總數大概一樣多,即1011*1011=1022。在這樣龐大的數量里,難道只有一個普通的恆星——太陽——是被有人居住的行星伴隨著嗎?為什麼我們這些隱藏在宇宙中某個被遺忘角落裡的人類就這樣幸運呢?我認為,宇宙里很可能到處都充滿著生命,只是我們人類尚未發現而已。我們的探索才剛剛開始。80億光年以外嵌著銀河系的星系團催迫著我們去探索。探索太陽和地球就更不用說了。我們確信,有人居住的這個行星只不過是一丁點兒的岩石和金屬,它靠著反射太陽光而發出微光。在這樣的大距離里,它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
但是,這個時候,我們的旅程只到達地球上的天文學所通稱的「本星系群」。本星系群寬達數百萬光年,大約由20個子星系組成,是一個稀疏、模糊而又實實在在的星系團。其中的一個星系是M31,從地球上看,這個星系位於仙女星座。跟其他旋渦星系一樣,它是一個由恆星、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巨大火輪。M31有兩個衛星,它通過引力——跟使我呆在坐椅上相同的物理學定律——將矮橢圓星系束縛在一起。整個宇畝中的自然法則都是一樣的。我們現在離地球200萬光年。
M31 以外是另一個非常相似的星系,也就是我們自已的星系。它的旋渦臂緩慢地轉動著——每2億5千萬年旋轉一周。現在,我們離地球4萬光年,我們正處於密集的銀河中心。但是, 假如我們希望找到地球的話,就必須將方向扭轉到銀河系的邊遠地帶,扭轉到接近遙遠的旋渦臂邊緣的模糊的地方。
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恆星即使在兩個旋臂之間,也像流水一樣漂浮在我們的四周——氣勢磅礴的自身發光的星球,有些雖然象肥皂泡一樣脆弱,卻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萬個太陽或1萬億個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卻比鉛大100萬億倍。有些恆星跟太陽一樣是孤獨的;多數恆星有伴侶,通常是成雙成對,互相環繞。但是那些星團不斷地從三星系逐漸轉化成由數十個恆星組成的鬆散的星團,再轉化成由百萬個恆星組成的璀璨奪目的大球狀星團。有些雙星緊靠在一起,星體物質在他們之間川流不息,多數雙星都象木星與太陽一樣分離開來。有些恆星——超新星——的亮度跟它們所在的整個星系的亮度一樣;有些恆星——黑洞——在幾公里以外就看不見了。有些恆星的光彩長年不減;有些恆星閃爍不定,或以勻稱的節奏閃爍著。有些恆星穩重端莊地轉動著,有些恆星狂熱地旋轉著,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圓形。多數恆星主要是以可見光成紅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恆星也是X光或射電波的光源。發藍光的恆星是年青的星,會發熱;發黃光的恆星是常見的星,它們已經到了中年;發紅光的恆星常常是垂亡的老年星;而發白光或黑光的恆星則已奄奄一息。銀河裡大約有4千億個各種各樣的恆星,它們的運轉既復雜又巧妙。對於所有這些恆星,地球上的居民到目前為止比較了解的卻只有一個。
每個星系都是太空中的一個島嶼,它們與其鄰居隔光年之距遙遙相望,我可以想像,在無數星球上的生物對宇宙的模糊認識是如何產生的:他們在開始的時候都以為,除了他們自己小小的行星以及他們周圍的那些區區可數的恆星以外,再也沒有其他的星星了。我們是在與世隔絕的情況下成長起來的,我們對宇宙的正確認識是逐漸形成的。
有些恆星可能被數百萬個沒有生物的由岩石構成的小星球所包圍,這些小星球是在它們演化的某個初級階段凍結而成的行星系。大概許多恆星郡有跟我們類似的行星系:在外圍具有由大氣環所包圍的行星和冰凍衛星,而在接近中心處則有溫熱的、天藍色的、覆蓋著雲的小星球。在一些行星上可能已經有高級動物,他們也許正在從事某種巨大的工程建設來改造他們的行星世界,他們是我們宇宙中的兄弟姐妹。他們跟我們的差別很大嗎?他們的形狀、生物化學、神經生態、歷史、政治、科學、技術、藝術、音樂、宗教、哲學等方面的情況如何?也許有一天我們會知道的。
我們現在已經回到了我們的後院——離地球1光年的地方。包圍著我們的太陽的是一群巨大的雪球,這些雪球由冰塊、岩石和有機分子組成:它們就是彗核。每當恆星經過的時候都對它們產生一定的引力作用,最後迫使它們當中的一個雪球傾倒到內太陽系。由於太陽熱的作用,冰塊被蒸發,於是就出現了美麗的彗尾。
愷撒 2005-05-15 15:59
我喜歡宇宙,不知各位如何
愷撒 2005-05-15 15:59
我們現在來到我們星系的行星上。這些星球相當之大,它們都是太陽的俘獲物。由於重力作用,它們被迫作近似圓周運動。它們的熱量主要來自太陽。冥王星覆蓋著甲烷冰,它唯一的夥伴是它的巨大衛星卡戎。冥王星是被太陽照亮的,因為太陽離它很遠,從漆黑的天空中看上去,太陽只不過是一個明亮的光點。巨大的氣體星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太陽系的寶石——和木星部分別有一個冰凍衛星作伴相隨(這些行星近年均被發現有更多的衛星甚至衛星群相伴隨。——編著)。在氣體行星及其冰凍衛星的內側就是充滿岩石的溫暖的內太陽系。例如,在那裡有紅色行星——火星。在火星上有高聳的火山、巨大的裂谷、席捲火星的大沙暴,並且,完全可能還有一些初級形態的生物。所有太陽系的行星都繞著太陽運轉。太陽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恆星,它是一個令人恐怖的氫氣和氦氣的熱核反應爐,它的強光照耀著整個太陽系。
經過一番漫遊之後,我們終於回到了我們這個弱小的淺藍色星球。宇宙汪洋茫無際涯,范圍之大,難以想像,而這個星球僅是其中之一,完全淹沒於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僅僅對我們有意義。地球是我們的家,我們的母親。人類是在這里誕生和成長的,是在這里成熟起來的。正是在這個星球上,我們激發了探索宇畝的熱情。也正是在這里,我們正在痛苦和不安之中掌握我們自己的命運。
人類有幸來到地球這個行星上。這里有充滿氮氣的藍天,有碧波盪漾的海洋,有涼爽的森林,還有柔軟的草地。這無疑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星球。從整個宇宙來看,它不但景色迷人,天下稀有,而且到目前為止,在我們的行程所經歷過的所有時空當中,只有這個行星上的人類開始對宇宙進行探索。必定有許多這樣的星球散布在整個宇宙空間里,但是,我們對它們的探索從這里開始。我們有人類百萬年來用巨大的代價積累起來的豐富知識。我們這個世界人才濟濟,人們勤學好問。我們的時代以知識為榮。我們是很幸運的。人類是宇宙的產物,現在暫時居住在叫做「地球」的星球上。人類返回家園的長途旅行已經開始。
跟許多其他的發現一樣,人類發現了地球是一個小星球。那是在古代的近東地區,在被一些人稱為公元前三世紀的時代,在當時最大的城市——埃及的亞歷山大發現的。在這個城市裡住著一個名叫埃拉托斯尼的人,當時一個最羨慕他的人稱他「貝塔(β)」——希臘文的第二個字母。這是因為,他說埃拉托斯尼是世界上第一個無所不知的人。但是埃拉托斯尼顯然幾乎在所有的領城裡都是「阿爾法(α)」(希臘文的第一個字母)。他是一個天文學家、歷史學家、地理學家、哲學家、詩人,戲劇批評家和數學家。他的著作從《天文學》到《痛解論》,樣樣都有。他還是亞歷山大市圖書館的館長。有一天,他從該館的一本手抄本里讀到下面—段話:在南部邊疆西因前哨靠近尼羅河第一大瀑布的地方,在6月21日正午, 直立的長竿在地面上沒有投下陰影。在夏至那天——一年當中白晝最長的一天,接近中午的時候,聖堂圓柱的陰影越來越短,最後在正午消失掉。這時太陽從頭頂上直射下來,在一口深井的井水裡可以看到太陽的倒影。
上述的觀察是很容易為人們所忽略的。長竿、陰影、井裡的倒影、太陽的位置——日常生活中這樣簡單的事情有什麼重要的意義呢?但埃拉托斯尼是一個科學家,他當即想到做一個實驗,實地觀察一下亞歷山大的直立長竿是否在6月21日正午會在地面上投下陰影。結果他們的實驗證實;長竿在地面上投下了陰影。
埃拉托斯尼自我思忖:為什麼在西因的長竿不投下陰影,而同一時刻在北邊的亞歷山大的長竿卻投下明顯的陰影呢?假設在一幅古埃及的地圖上有兩根等長的垂竿,一根直立在亞歷山大,另一根直立在西因。假定在某一個特定的時刻兩根長竿都沒有在地面上投下陰影,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只要地球是扁平的。這時候,太陽在頭頂直射。如果兩很長竿在地面上投下等長的陰影的話,在扁平的地球上也說得通:這個時候太陽光線以同樣的角度斜射在這兩根長竿上。但是在同一時刻,在西因沒有陰影,而在亞歷山大卻有明顯的陰影,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他認為唯一可能的答案是:地球的表面是弧形的,而且弧度越大,陰影長度的差別就越大。因為太陽離我們如此之遠,所以陽光照射到地球的時候是平行的。長竿與太陽光線的夾角不同,它們在地面上投下陰影的長度也就不同。就投在地而上的陰影長度的差別而言,亞歷山大和西因之間的距離必定是它們在地面上的偏差角——約7度。也就是說,假如將長竿插入地心,它們就會在那裡相交成7度角。7度相當於整個地球圓周360度的1/50。埃拉托斯尼知道亞歷山大和西因之間的距離約800公里,因為他僱人步測過。800公里乘50等於40 000公里:這就是地球的圓周長度(原註:如果改用英里作量度單位,亞歷山大和西因之間的距離約等於500英里,那麼地球周長即為500英里×50=25 000英里)。
這個答案是正確的。埃拉托斯尼唯一的工具是長竿、眼睛、腳和頭腦,再加上對實驗的興趣。憑著這些東西,他推斷出地球的圓周長度,誤差只有百分之幾,這在2200年前是一個非凡的成就。他是第一個正確地測量出一個行星的大小的人。
那時的地中海以航海業馳名,亞歷山大是當時我們這顆行星上最大的海港。當你知道地球是一個直徑不太大的星球時,難道你不想出海去探索嗎?難道你不想去探索那些未被發現的國土,甚至去做環球航行嗎?比埃拉托斯尼早400年的時候,一支腓尼基艦隊受雇於埃及法老尼科,曾經環繞非洲一周。他們從紅海啟航(很可能是乘沒有甲板的敞口船),順著非洲東岸南下,再從大西洋北上,最後從地中海返航。這次史詩般的旅程花了3年的時間,相當於現代「旅行者」號宇宙飛船從地球飛往土星所需的時間。
根據亞歷山大城陰影的長度,可以測出角A的度數。根據簡單的幾何公式(「兩平行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內錯角相等」),角B等於角A。於是,在測出亞歷山大城陰影的長度後,埃拉托尼推算出亞歷山大城和西因城在地球表面的距離(偏差角——譯注)是:∠A=∠B=7°
在埃拉托斯尼的發現之後,勇敢而好冒險的水手多次進行過偉大的航海嘗試。他們的船隻很小,他們的航海儀器很不完善,他們儀根據測程儀和羅盤推算船位,並且盡可能沿著海岸航行。在陌生的大海里,他們雖然能夠通過一夜又一夜地觀察星座與地平線的相對位置來測定船隻的緯度,但卻不能夠測定船隻的經度。熟悉的星座對在陌生大海里的人一定是一個極大的安慰。星星是探索者的朋友,在當時就是地球遠洋航船的朋友,而現在則是太空宇宙飛船的朋友。埃拉托斯尼算出地球的圓周長度之後,有些人可能嘗試過環球航行,但是在麥哲倫以前,沒有人獲得成功。勇敢和冒險的故事在早期一定被說成是水手和航海家——世界上最講究實際的人——拿他們的生命跟亞歷山大的一個科學家的數字打賭!
在埃拉托斯尼時代,人們造出了地球儀,用以表示從空間看到的地球。這種地球儀在他們了如指掌的地中海地區基本上還是切合實際的,但是離開他們家鄉越遠,這種地球儀就變得越不符合實際。我們現在對宇宙的認識也難免遇到這種不愉快的情況。在第一世紀,亞歷山大的地理學家斯特拉博寫道:
「那些試圖環球航行的人,返回的時候並沒有說他們曾經受到大陸的阻礙,因為大海始終是敞開的。他們之所以返回,是因為信心不足、缺乏糧食……埃拉托斯尼說過,如果廣袤的大西洋不是一個障礙的話,我們可以很容易地通過海路從伊比利亞抵達印度……在溫帶完全有可能有一、兩個可居住的陸地……當然,如果(我們星球的另一部分)有人居住的話,住在那裡的人跟我們是不同的,所以我們要把那裡看成是另一個世界。」
人類就是這樣開始千方百計地探索其他世界的。
後來對地球的探索是全球性的,有到中國和波利尼西亞去的,也有從中國和波利尼西亞出發的。當然,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美洲及隨後幾個世紀的歷程算是達到了高潮,因為到那個時候,從地理上探索地球的任務已告結束。哥倫布的第一次航行與埃拉托斯尼的計算最直接相關。哥倫布對自己的「印度群島冒險計劃」簡直著了迷,他不打算順著非洲海岸航行,然後向東駛抵日本、中國和印度,他決心闖入陌生的西部海洋——即象埃拉托斯尼所大膽預見的那樣,「通過海路從伊比利亞抵達印度」。
哥倫布曾經是舊地圖的行商,也是古代地理學家——其中包括埃拉托斯尼、斯特拉博和普圖利米——的著作和關於他們的著作的熱心讀者。但是,為了推行「印度群島冒險計劃」,為了使船隻和船員能夠在長途航行中生存下來,地球必須比埃拉托斯尼所說的小,所以,哥倫布在計算的時候耍了個花招。正如薩拉羅卡大學的考察人員准確無誤地指出的那樣,從哥倫布能找到的所有書本上,他採用了最小的地球圓周長度和最大的亞洲東延范圍,甚至還再加以誇大。假如哥倫布在旅途中沒有遇到美洲的話,他的探險就會徹底失敗。
現在地球已經經過徹底的探索,再也不可能發現什麼新大陸或失落的土地。但是,過去我們用來探索並定居住地球最遙遠的地區的技術,現在可以用來飛離我們這個行星,去進行宇宙探險,去發現其它星球的秘密。飛離地球我們能夠居高臨下地對它進行觀測,能夠看到埃拉托斯尼測量出來的整個地球的球體及其大陸的輪廓,從而證實古代許多制圖家有卓越的才華。埃拉托斯尼和亞歷山大其他地理學家看到這些該會有多麼高興啊?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大約在公元前300年之後的600年時間里,在亞歷山大這個城市開始了智力的冒險,這種冒險把我們引導到宇宙的海岸。但是,關於這個大理石般的光榮城市的形狀以及人們的感覺,卻沒有任何記載可查,壓制和懼怕已使人們幾乎把古亞歷山大遺忘得一干凈。它的居民形形色色,簡直不可思議,既有馬其頓和後來的羅馬土兵,埃及的祭司,希臘的貴族,腓尼基的水手,猶太商人,也有來自印度和撒哈拉沙漠南部非洲的訪問者。在亞歷山大興盛的大部分時期內,除了大量的奴隸以外,人們都和睦相處,互相尊重。
愷撒 2005-05-15 16:00
這座城市是亞歷山大大帝創建並由他從前的一個侍衛建成的。亞歷山大鼓勵重視外來文化,提倡虛心求知。根據傳說——這種傳說是否真實無關宏旨——他是在紅海中世界上第一個鍾形潛水器里降生的。他鼓勵他的將土們與波斯和印度的女子通婚。他尊重其他國家崇拜的神。他搜集異國的生物(包括替他的老師亞里士多德搜集的—頭象)。為了把他的城市建成世界貿易、文化和知識的中心,他不惜工本。這座城市因為有以下這些名勝而光彩奪目:30米寬的林蔭大道,優雅的建築和雕像,亞歷山大陵,還有那座大燈塔——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然而,亞歷山人最大的奇跡是它的圖書館及其附屬的博物館(實際上是—個紀念9位文藝女神的公共場所)。在這個傳奇般的圖書館里,至今殘存最多的是圖書館附屬建築「塞里皮恩」里的那個一度被人遺忘的陰濕的地下室。它的唯一殘物可能就是幾個腐朽的書架,但是,這個地方曾經是我們這個行星上最偉大城市的智囊和榮譽,它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科學研究所。該圖書館里的學者對整個宇宙進行了研究。「宇宙」(cosmos)這個詞來自希臘語,意思是「天地萬物,井然有序」,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混沌」(chaos)的反義詞。它暗示了天地萬物之間的相互聯系,表明了人類對錯綜微妙的宇宙機制的敬畏。這是一個學者雲集的地方,他們在這里研究物理學、文學、醫學、天文學、地理學、哲學、數學、生物學和工程學。科學和學識發展了,天才在那裡茁壯成長。亞歷山大圖書館是我們人類最先系統而認真地搜集世界知識的地方。
除了埃拉托斯尼之外,還有天文學家希帕恰斯,他繪制了星座圖並估算了恆星的亮度;歐幾里得,他以卓越的才能將幾何學進行系統的分類,並對正在費力地解一道數學難題的國王說:「通往幾何學的道路中可沒有為皇家鋪設的康莊大道」;色雷斯的狄俄尼斯,他給詞類作了定義,他對語言學的貢獻,就象歐幾里得對幾何學的貢獻一樣;赫羅菲勒斯,生理學家,他確證智力活動的中心是在腦部而不是在心臟;亞歷山大的赫倫,齒輪火車和蒸汽機的發明者,《自動裝置》——第一本論述機器人的專著——的作者;佩爾加的阿波洛尼厄斯,數學家,他論證了圓錐曲線的各種形式(原註:之所以稱為圓錐曲線是因為它們是以不同的角度從圓錐體上切割而成的,18個世紀這後,阿波洛尼厄斯論圓錐曲線的著作終於被約翰尼斯·開普勒首次用來理解行星的運動)——橢圓、拋物線和雙曲線——(我們現在知道)這些曲線是行星、望星和恆星的運行軌跡;阿基米德,列昂那多·達·芬奇之前最偉大的力學天才;還有天文學家和地理學家托勒密,他編著了我們今天稱為假科學的星占學;他的地心說統治了1500年。這個事實說明智慧並不能保證不犯大錯誤。在那些偉大的男子之外,還有一位偉大的女性——海帕希爾,她是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是這所圖書館最後一個名人,她的殉難與該館建成七個世紀後的毀滅有密切關系。關於這個故事,我們後面還會談到。
在亞歷山大大帝之後的那些統治埃及的希臘國王們很重視學問,在幾個世紀的時間里,他們始終扶植科研工作,並在圖書館里為時代的精萃保持良好的工作環境。該館有10個研究大樓——分別用於不同學科的研究,許多噴泉和柱廊,幾個植物園,一個動物園,幾個解剖室,一個天文台,還有一個大餐廳,閑暇的時候,人們在廳里討論問題。
這個圖書館的心臟是它的藏書。圖書管理員到處搜羅世界各國的文化和文字,他們派人到國外盡可能買進圖書資料。停泊在亞歷山大的商船受到警察的搜查——搜查的目標不是走私貨,而是圖書。他們借來古書卷,謄抄之後再還給主人。雖然該館的精確藏書數難以估計,但是收藏50萬卷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全部都是紙莎草紙的手抄本。這些書都到哪裡去了呢?創造這些書卷的古典文明崩潰了,連圖書館也被蓄意摧毀了。只有一小部分作品倖存下來,剩下的就是一些可憐的零零星星的碎片。這些可望而不可即的殘片是多麼令人心焦啊!例如,我們知道這個圖書館的書架上有一本薩摩斯天文學家阿里斯塔恰斯的著作,他論證說地球是行星之一,也是繞太陽運轉的,他還論證說恆星離我們極為遙遠。這些結論都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我們卻等到將近2000年後才重新發現這些真理。我們對阿里斯塔恰斯這本著作損失的認識要提高10萬倍,才能理解古典文明的偉大成就及其毀滅的悲劇性。
我們今天的科學已經遠遠地超過了古代科學,但是我們對歷史的認識還存在著不可彌補的缺陷。試想一想,多少歷史上的謎只要用亞歷山大圖書館的一張借書證就可以得到解答。我們知道有一套三卷的世界史現在丟失了,作者是一個名叫彼羅薩斯的巴比倫祭司。該書第一卷論述從「創世」到「大洪水」時期,他認為這個時期是43.2萬年,也就是說比《舊約全書》的年代紀還要長100倍。我很想知道書里到底寫了些什麼。
古人懂得宇宙的歷史已經很長了,他們試圖了解它的遙遠的過去。我們現在知道宇宙遠比我們所想像的要古老得多,我們已經考察了宇宙空間,知道我們住一個模糊星系的最遙遠的角落裡,住在一粒環繞著一顆平凡的恆星的塵埃上。如果我們是無限的空間里的一小點的話,我們在無限的時間里也占據了一瞬間。我們現在知道我們的宇宙——或者至少它的最近的化身——大約有150億年或200億年的歷史了。這就是所謂的「大爆炸」以來的時間。在宇宙的開初是不存在星系、恆星或行星的,也沒有生命或文明。當時的宇宙只不過是—個充滿整個太空的均勻的輻射火球。從大爆炸時的混沌過渡到我們現在開始認識的宇宙,是我們有幸瞥見的物質和能量的最可怕的轉化。在我們發現其他更聰明的智能生物之前,我們現在的人類就是最引人注目的轉化結果——大爆炸的遠代子孫。我們的使命是了解並進一步轉化誕生我們的宇宙。
baby6loveyou 2005-05-16 04:06
我也很喜歡宇宙的,尤其是黑洞!!
其實我覺得宇宙說大也大,說小也小,那要看怎麼想了!
我想問一下,你說人的心有多大呢?????
安靜
4. 關於能乾的名言
忘掉今天的人將被明天忘掉。—歌德
為了在生活中努力發揮自己的作用,熱愛人生吧。—羅丹
為真理而斗爭是人生最大的樂趣。—布魯諾
偉大的事業,需要決心,能力,組織和責任感。—易卜生
偉大人物最明顯的標志,就是他堅強的意志。—愛迪生
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愛因斯坦
我從來不記在辭典上已經印有的東西。我的記憶力是運用來記憶書本上還沒有的東西。—愛因斯坦
我之所以能在科學上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科學的熱愛,堅持長期探索。—達爾文
無論掌握哪一種知識,對智力都是有用的,它會把無用的東西拋開而把好的東西保留住。—達·芬奇
無知是迷信之母。—巴爾扎克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先相信你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屠格涅夫
想一下子全知道,就意味著什麼也不知道。—巴甫洛夫
辛苦是獲得一切的定律。—牛頓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愛因斯坦
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魯迅
耐心和恆心總會得到報酬的。—愛因斯坦
耐心是一切聰明才智的基礎。—柏拉圖
你熱愛生命嗎?那麼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富蘭克林
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歌德
逆境是達到真理的一條通路。—拜倫
平靜的湖面,煉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列別捷夫
奇跡多在厄運中出現。—培根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愛惜每一分鍾。—達爾文
關於生命的名言名言
生命的名言名言
1.有生命,那裡便有希望。
2.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3.如能善於利用,生命乃悠長。塞涅卡
4.生命不等於是呼吸,生命是活動。盧 梭
5.生命是一條艱險的狹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過。米歇潘
6.一個偉大的靈魂,會強化思想和生命。愛默生
7.我們只有獻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爾
8.生命苦短,只是美德能將它傳到遙遠的後世。
9.生命是美麗的,對人來說,美麗不可能與人體正常發育和人體的健康分開
10.我們全都是短命人,回憶者和被回憶者全都一樣 馬可奧勒留
11.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也就沒有生命了。------大仲馬
12.財富不應當是生命的目的,它只是生活的工具。------比才
13.我們的生命是什麼?不過是長著翅膀的事實或事件的無窮的飛翔。---愛默森
14.生命是真實的,生命是誠摯的,墳墓並不是他的終結點。
15.每一朵花,只能開一次,只能享受一個季節的熱烈的或者溫柔的生命。
16.在我們所具有的一切缺點中,最為粗魯的乃是輕視我們的存在。
17.從工作里愛了生命,就是貫徹了生命最深的秘密。
關於真理的名言名言
一個人只要肯深入到事物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許看得不對,卻為旁人掃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錯誤也終於為真理的事業服務。
——(英)柏克
一個人要認識真理,得花七年的功夫去沉思默想;如果要懂得怎樣向人闡發真理,得花十四年的時光。
——(古希臘)柏拉圖
一個人的錯誤有時要比他的優點更能給人以啟迪。
——(美)郎費羅《海帕里昂》
一個人承認錯誤等於為自己增添了新的優點。
——詹·諾爾斯《愛的追求》
一個新的科學真理的確立,並不是通過說服反對者聲明自己搞通了,倒是因為它的反對者逐漸死光了,而新的一代從一開始就熟悉了這個真理。
——(德)普朗克
一個哲學家,在他的內心裡,對於真理的愛好強過一切。
——(美)愛默生
一次爭論可能是兩個心思之間的捷徑。
——(黎巴嫩)紀伯倫
一切事物的不正常形態都起源於偏見。
——(法)孟德斯鳩
一切偉大的真理都是從褻瀆神明開始的。
——肖伯遜《安納約斯克》
一旦真理降臨,她的妹妹——自由——也就不遠了。
——肯肯賽德《想像之樂》
一件事實是一條沒有性別的真理。
——(黎巴嫩)紀伯倫
一種理論即使沒有人相信,即使我們沒有理由承認或相信它是真的,它也可以是真的;另一種理論盡管我們有更充分的理由承認它,也可以是假的。
——(英)波普爾
二二得四萬確千真,可就是太空虛,太平庸。我所要尋找的是一條,通向還不明顯的問題的思路。
——(德)W·布希《表象和實在》
人的天職是勇於探索真理。
——(波蘭)哥白尼
人的生命是寶貴的,但一旦真理更可寶貴,生命犧牲,而真理昭然於天下,這死是值得的。
——魯迅
人的價值並不取決於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認為真理在握,決定人的價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
——(德)萊辛
人的特點就在於能夠尋求真理、發現真理、熱愛真理、為真理而犧牲自己。
——(法)羅曼·羅蘭
人類犧牲的價值,有比生命還要貴重的,就是真理和名譽。
——孫中山
關於積累的名言 關於積累的名言警句
1、Talentscomefromdiligence,.天才在於勤奮,知識在於積累。
2、時間可以獲得金錢,金錢卻買不到時間。
3、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4、水平如鏡翻騰怒吼高山流水空前絕後寥寥無幾寥若星辰寧缺勿亂前所未聞屈指可數三三兩兩鐵樹開花微乎其微
5、疾風知勁草,患難見真情。
6、心志要堅,意趣要樂。現實生活中,人人都有夢想,都渴望成功,都想找到一條成功的捷徑。其實,捷徑就在你的身邊,那就是勤於積累,腳踏實地,積極肯干。
7、任正非在研發的探索上一直都是獨樹一幟,堅決從困境中向頂峰攀登。我做研發,都是先把積累做好,水到渠成往前走。這個做法相對任正非要緩慢一些,但是我覺得這適合我。像爬珠穆朗瑪峰一樣,南坡達到頂峰更快一些,但是北坡比較平滑。任正非敢走南坡,這本身就使我對他充滿敬重。
8、失去祖國的人,猶如喪家之犬。
9、一勺勺積累的東西,不要用桶倒出往。
10、在當下就得面對競爭的壓力和現實的殘酷。但每個人都有著自身的價值,生活也給予了眾多人的人生選擇,或是你沒被人看重,或在迷茫,或是選錯地方,或是執著追求的離你很遠,想生存,就得不斷學習、積累,把擁有的才華和能力亮出來,勇於面對才能改變,學會生存,懂得競爭,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
11、在全然不知不覺中,他們從書中吸取的知識積累起來,經過想想像力的加工,對將來大有用處。
12、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13、(對麥維發動攻擊)感受一下我積累了一萬年的怒火吧!
14、不信不立,不誠不行。
15、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途。——富蘭克林
16、珍珠掛在頸上,朋友嵌在心上。
17、聰明的人讀報,不僅要獲取世界的最新變化,而且要獲得人類積累的知識,推今知古,博古通今。
18、書籍是積累眾人聰明的不滅的明燈。
19、質的描述表明,幼兒積累了一些關於個體元認知的有關知識,但對自己是如何掌握這種知識的不甚了了;
20、風調雨順槍林彈雨獨占鰲頭萬紫千紅春暖花開鳥語花香奼紫嫣紅花紅柳綠百花爭艷遍地開花錦上添花火樹銀花
21、她,不是一朵雲彩,卻如雲彩般的飄逸;她,不是一片大海,卻如大海般浩瀚;她,不是一縷清風,卻如清風般涼爽;她,不是一朵鮮花,卻如鮮花般芬芳。芸芸眾生中的她,是那樣的平凡,那樣的普通,但,他的故事,足以震撼天,感動地。
22、給自己找茬是診斷,給自己找事是磨練,給自己剖析是知己,給自己嘲笑是激勵!
23、你可曾想像那樣的感情?那本藍色的日記本,從頭到尾滿滿的都是楊康的名字,從第一天看見他懶洋洋地站在樓頂,有多少年了呢?快四年了吧?多少個夜晚積累起來的那些文字和記憶,匯集到最後,也就是那樣沉甸甸的一份無疾而終。然後,也就那樣一下就丟掉了。
24、年輕時,人們往往感性地看待夢想,但在成長過程中,應該學會把個人夢想與職業生涯規劃結合起來,多作力所能及的貢獻,積累與釋放正能量。
25、不會游泳,換游泳池沒有用;不懂愛情,換男女朋友也不行;不懂經營家庭,換愛人仍難以幸福;不懂管理,換員工和客戶無事於補;不懂積累,換公司換老闆換老師改變不了命運;不懂基本養生,補品再好醫院再好也難長壽。自己是一切問題的根源,要想改變一切,首先要改變自己!
26、科學需要人的全部生活。——巴甫洛夫
27、喜歡看落葉掉到枯草上的情景,紅的葉片,黃的草莖,很鮮明的美麗,看著它們,會想起夕陽一輪西下,緩緩下墜時那種有些凄涼的輝煌,會想起石階上風燭殘年的白發老人攜手而行,從容安然的那一抹溫馨,那一些些的感動。寒冬的第一場風雪後,它們會在地面消失,重新回到大地母親的懷抱里安息。等待,漫長的等待之後,第一聲春風輕柔的呼喚,就會將它們的子孫全部叫醒。
28、行動是治癒恐懼的良葯,而猶豫、拖延將不斷滋養恐懼。
29、不怕讀得少,只怕記不牢。——徐特立
30、在這個把回頭看作軟弱和恥辱的世界上。走德再遠,也終究達不到想要的永遠。走得再近,也終究回不到想要的夢境。人永遠是一群被內心的遺憾和憧憬所奴役的生物,夾在生命的單行道上,走不遠,也回不去。
名句作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關於能乾的名言》內容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想獲取更多名句內容可以點擊 關於傷感的名言哲理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