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尋物指南 » 拿破崙為什麼會離開三種東西

拿破崙為什麼會離開三種東西

發布時間: 2022-11-19 18:51:08

⑴ 拿破崙為什麼退出莫斯科

1804年,拿破崙加冕做了皇帝,他征服四方的雄心更加膨脹,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對外戰爭也更頻繁了。1806 年,為了取代英國而成為歐洲的新霸主,拿破崙在柏林宣布了「大陸封鎖令」,企圖通過禁止英國商品進入歐洲大陸來迫使英國就範。沒想到俄羅斯人在暗中不遵守大陸封鎖令,法俄關系就此破裂。

1812年5月24日,拿破崙率領60萬大軍侵入俄羅斯。法軍一路高歌猛進,在奪取斯摩棱斯克後,於9月17日在鮑羅金諾村同俄軍主力展開了血戰。法軍共投入13萬大軍和600門大炮,在付出47名將軍和4萬名士兵傷亡的代價後,終將該村佔領。面對如此強大的敵人,俄軍統帥庫圖佐夫制定了堅壁清野,保存實力,迴避決戰,誘敵深人,以空間換取時間再伺機殲敵的戰略。

拿破崙也意識到了戰線太長的危險,想要尋找機會迅速結束這場戰爭,但苦於無法找到俄軍的主力。俄羅斯實在太大了,法軍越往東進.越感到困難。拿破崙的一名部下曾報告說:「看不到居民,抓不到俘虜,拾不到一根蔓藤。我們雖在俄羅斯的心臟地帶,但我們更像是汪洋大海中的一條船,既無指南針,也不知道周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且在此時嚴冬悄悄地來臨了。深入莫斯科的法軍缺吃少穿,開始抱怨起來。10月18日,他們遭到俄軍的伏擊,傷亡3000餘人。拿破崙擔心自己的部隊沒有在戰場上被打垮,卻要在這嚴冬中被凍死、餓死。於是到了1812年10月19日,拿破崙不得不發出撤軍的命令。

從第二天起,法國14萬大軍、5000匹戰馬開始撤回。他們既沒有波斯遠征軍的威武,也沒有蒙古軍的氣勢。人們看到的只是幾股無盡頭的人流,夾雜著各式各樣的車輛。車輛載著掠奪來的財物,其中伊凡大帝巨大的十字架格外顯眼。拿破崙准備把它帶回去,裝在巴黎榮譽軍人退休院的圓屋頂上。

俄羅斯冬日的嚴寒、泛濫的河水、可怕的風雪影響了法軍撤退的速度。衣服單薄、體力不支的法軍土兵,往往倒下後就再也站不起來,頃刻間即被白雪覆蓋。每天早上出發時,每座營房邊都會留下一圈法軍的屍體。

且哥薩克騎兵又在沿途不停地對這支疲憊的隊伍進行打擊,庫圖佐夫率領的大軍則在後面緊緊追趕。11月29日,為了搶渡別列津納河,士兵和隨軍家屬在過橋時互不相讓。再加上俄軍的夾攻,法軍在此地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光是在河水裡就留下了1.2萬具屍體。此後,這場冰天雪地里的撤退變成了大潰逃,處處都是混亂的人群。

到了晚年,被流放的拿破崙仍然對兵敗俄羅斯念念不忘。在回憶錄中,他這樣說道:「我的對手應該是武裝的敵人,而不是狂怒的大自然。我擊敗了對手的軍隊,但實在無法征服火、雪、僵凍和死亡,命運顯然比我要強大得多!」人類總想著征服自然,而自然卻一次又一次讓人類學會低頭,無止無休。

⑵ 拿破崙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一方面是因為人民厭戰
一方面是因為反對派和其他各國聯合反撲
如果要說起作戰才能,拿破崙當世無雙,沒有一個國家的將領比得上他,他
最大的錯誤在攻打俄國和大陸封鎖令上,如果沒有這兩件事,歐洲各國很
有可能一直到拿破崙死了都奈何不了他,拿破崙應該說運氣不好罷了
--------------------------------------------
在滑鐵盧之役打敗拿破崙的人是威靈頓公爵

威靈頓把陣地設在布魯塞爾以南約22公里、滑鐵盧以南約3公里處的一片丘陵地帶上,聖傑安山高地為主陣地,從那裡可以俯視整個戰場。陣地右翼的霍高蒙特別墅是威靈頓防禦的重點,他在這里使用了英國近衛軍。荷蘭軍和其他盟國的雜牌部隊則被安放在中央和左翼陣地上。在左翼的最外端,配備了英國的騎兵旅。同時,在中央陣地後面,即聖傑安山與前沿陣地之間,保持有比較強大的預備隊,聯軍火炮的大部分都配備在這里。威靈頓曾給炮兵作出明確規定:不要理會法軍的炮兵,集中火力直接射擊逐步推進的敵軍步兵和騎兵。威靈頓的兵力共6.8萬人,火炮156門。

拿破崙面對聯軍陣地將部隊在拉貝爾同盟嶺的前坡上展開。雷耶的第2軍居左,以1個騎兵師為後援;戴爾隆的第1軍居右,以1個騎兵師為後援;內伊指揮中軍,以洛鮑的第6軍、進衛軍和2個騎兵師為後援。根據聯軍陣地的部署,拿破崙決定以左翼佯攻霍高蒙特別墅以牽制敵軍兵力,以中軍和右翼突破聯軍防禦薄弱的中央陣地,搶占聖傑安山,然後向兩翼擴大戰果,將敵人一分為二,各個擊破。拿破崙的兵力共7.2萬人,火炮246門。

18日上午8時,拿破崙與高級將領們共進早餐。他對威靈頓接受會戰感到很高興,同時對即將爆發的大戰充滿必勝信心,他對元帥們說:「對我們有利的機會不下於百分之九十,而不利的機會則不到百分之十。」但蘇爾特、雷耶、戴爾隆等人並非像他一樣樂觀,他們曾在西班牙戰場上領教過威靈頓的厲害。拿破崙對他們說:「因為你們曾被威靈頓打敗,所以你們就認為他是偉大的將領。現在告訴你們,威靈頓不是一個好的將領,英軍也不是一支好的部隊,要打敗他們並不比吃一頓早餐困難。」

法軍進攻時間定為上午9時,可是,綿綿細雨一直下到8點整。拿破崙一吃完早餐就趕往各處視察戰前部隊。這位身穿灰大衣的矮個子皇帝走到哪裡,哪裡就爆發出一陣陣「皇帝萬歲」的歡呼聲。歡樂的狂濤經久不息,響徹前線上空。這是拿破崙一生中最後一次檢閱軍隊,軍隊中所爆發出的熱情也是自奧斯特里茨戰役以來從未有過的。視察當中,一位炮兵軍官向他建議說,最好將進攻時間推遲3小時,因為雨剛停止,泥□的地面會使騎兵和炮兵難以行動,而且炮彈陷入泥中,會使殺傷力受到影響。出身於炮兵軍官的拿破崙欣然接受了這一建議。

上午11時,拿破崙向各軍軍長下達了他一生中最後的作戰命令,要求各軍各就其位,做好一切戰斗准備。11時30分,戰幕拉開,法軍80門大炮同時向英軍陣地轟擊。擔任左翼佯攻的第2軍第6師奉命出動,向霍高蒙特逐步逼近。該師師長是拿破崙的弟弟熱羅姆。熱羅姆雖年過30,但仍是一個不成器的皇家少爺。他帶領軍隊兩次沖鋒,佔領了霍高蒙特南面的一片樹林。按照拿破崙的計劃,攻擊應到此為止,下一步是鞏固所佔領的地盤,以便進一步牽制和吸引更多的敵軍。軍長雷耶也一再命令,不要進攻霍高蒙特別墅的主體。但熱羅姆捨不得放棄這個看上去似乎是唾手可得的霍高蒙特別墅,竟置命令於不顧,帶領部隊繼續向前沖擊。結果,3次沖鋒均被打退,損失慘重。軍長無奈,只得再抽調一個旅去支援這位御弟,致使攻擊霍高蒙特的兵力達到12000人。面對十倍於己的法軍,英國近衛軍進行了頑強抵抗,打退了法軍一次又一次進攻。法軍陷入了毫無意義的苦戰之中,不但沒能把英軍主力吸引過來,反而把自己的兵力給拖進去了,佯攻變成了不斷增兵的硬攻。

下午1時左右,拿破崙准備命令右翼戴爾隆的第1軍發起進攻。實施中央突破。在下令之前,他習慣地拿起望遠鏡,向敵人的後方和側翼進行觀察。突然,他發現在東北方向約10公里以外的一片樹林邊上,有一塊黑壓壓的東西。接著,所有的望遠鏡都看見了這塊東西。蘇爾特說他已看清楚了是部隊,大家馬上認為是格魯希來了。幾分鍾後,法軍的偵察兵押來了普軍的一個傳騎兵,從截獲的文件中得知這是普軍第4軍的前衛。但拿破崙並不緊張,他堅信在普軍趕來增援之前,他就能先將威靈頓擊潰。既然普軍第4軍已經前來側擊法軍的右翼,那格魯希的軍隊也應該前來側擊該

軍的左翼。拿破崙立即向格魯希傳信,命他迅速趕到滑鐵盧與他回合。此信本應2小時內即可送到,但由於道路難走,信使直到下午5時才將信送至格魯希手中,而當時格魯希已被普軍的第3軍纏在瓦弗無法脫身。接著,拿破崙從預備隊中抽出2個輕騎兵師前去阻擊普軍,並命洛鮑的第6軍(僅2個師)隨後跟進。

下午1時30分,法軍全面進攻開始。戴爾隆的第1軍從左至右一線排開,左翼為第1師,在輕騎兵旅的支援下,進攻敵軍中央陣地正前方的拉海聖庄園,其餘3個師進攻敵軍的左翼。法軍從四面圍攻拉海聖庄園,人數處劣勢的拉海聖庄園守軍幾呈不支之勢。威靈頓站在聯軍主陣地上的一棵大榆樹下焦急萬分,急忙派出一個營前去增援,不料該營在前進途中就被法騎兵沖散了。由於拉海聖庄園的主體是個非常堅固的磚石建築物,守軍龜縮在裡面進行頑強的抵抗,法軍一時難以攻佔。

與此同時,其他3個師依仗優勢兵力和強大的炮火,攻擊進展異常迅速,很快就佔領了前沿陣地。登上丘陵頂部的法軍被這來之迅速的勝利沖昏了頭腦,他們不斷地歡呼著,擁抱著,戰斗隊形盪然無存。就在法軍歡呼勝利、得意忘形之時,隱蔽在山脊北側反斜面上的一個英軍步兵師,共約4000人,突然從樹叢後面沖殺出來。他們在距離法軍僅40步左右的位置上,連續發射猛烈的排槍。隨後,端著刺刀沖進法軍混亂的隊形。山頂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肉搏戰,英軍師長約克頓在混戰中中彈身亡。

威靈頓見山頂的肉搏戰一時未分勝負,他瞅准機會,及時調上了2個騎兵旅,對法軍進行反沖擊。面對陡增的英軍,法軍支持不住,開始敗退。英軍乘勝追擊,越過中間山谷,一直沖上了法軍的進攻出發地,摧毀了法軍的部分炮兵發射陣地。拿破崙見勢不妙,立即投入了2個騎兵旅。法騎兵居高臨下,如猛虎下山般地撲向運動速度已經減慢的英軍,殺得英騎兵人仰馬翻,倉皇退去。在這一回合中,法軍損失近4000人,並被英軍繳獲去了兩面軍旗。英軍方面,原部署在陣地上的4000人全被消滅,而在反沖擊中,又損失了大約2500名騎兵。

法軍在霍高蒙特和拉海聖兩地久攻不克,致使大軍無法向縱深推進,拿破崙開始有些擔心了,不斷地猛吸著鼻煙。下午3時30分,法軍再度向這兩地發起猛烈攻擊,拿破崙決心不論付出多大代價,也要在敵方援軍趕到之前拔掉這兩顆釘子。面對法軍凌厲的攻擊,兩地的守軍損失嚴重,彈葯也快用完,但他們仍堅持不動。拿破崙為此焦急不安。

這時,內伊突然發現拉海聖和霍高蒙特之間的英軍陣地上的守軍正在向陣地後面退去,他以為英軍開始撤退,因而不待拿破崙下令,不顧敵軍兩個據點尚未攻克而存在的危險,自作主張,命令米豪德的騎兵師和部分近衛騎兵約5000人,對敵主陣地發起沖擊。4時左右,在炮火的掩護下,5000名騎兵如潮水般向拉海聖和霍高蒙特之間狹窄的正面上沖去,很快就沖上對方陣地,俘虜了聯軍全部火炮。威靈頓見此情景,立即調攏步兵,排成嚴整的方陣實施反沖擊。這時,法軍步兵沒有跟上,炮兵也因怕誤傷自己人而停止射擊,結果,5000名騎兵難以繼續前進,無法突破發射著猛烈排槍火力的敵軍步兵方陣。正當法軍騎兵前進受阻的時候,威靈頓又將他的5000名騎兵預備隊投入了戰斗。形勢立即發生逆轉,法軍再次被打退,原已成為法軍戰利品的聯軍火炮,又在背後響了起來。

拿破崙見內伊的沖擊被打退,心急如焚,對蘇爾特說「這是一個不成熟的行動,結果可能使我們吃大虧。雖然如此,但拿破崙擔心若是法國騎兵失敗了,會影響軍心。於是挺而走險,拋出了法軍騎兵的全部預備隊去支援內伊。頓時,戰場上蹄聲轟鳴,塵土蔽日。內伊一馬當先,萬名騎兵緊隨其後,如同旋風一般向敵方陣地捲去,狹小的戰場上馬頭擠著馬頭,後面只有一個排炮連伴隨掩護,步兵們沒能跟隨前進。這時,英軍也加強了防禦力量,英軍炮兵不斷進行猛烈的射擊,步兵也充分發揮了排槍的火力,結果,法軍一連5次大規模的沖擊全被打退,損失慘重。

拿破崙又一次騎馬趕到部隊,一面安頓人心,鼓舞士氣,一面嚴令內伊不惜一切代價攻佔拉海聖。下午6時過後,法軍進行了第6次沖擊。內伊已打得眼紅,他大聲喊叫著,不顧一切地沖在騎兵隊伍的最前頭。戰斗中,他的三匹坐騎連續中彈倒斃,他毫無懼色,換上別的坐騎,依然率部前進。英軍受到內伊連續6次的猛攻,傷亡極其慘重,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拉海聖的守將向威靈頓求援,威靈頓無可奈何地說:「在這種情況下,讓大家都犧牲在自己的崗位上!我已經沒有援軍了。不過,即使犧牲到最後一個人,我們仍然要堅持到布呂歇爾的到來。」

經過長時間的激戰,法軍終於攻佔了拉海聖。內伊立即將1個炮兵連調到那裡。在炮火的掩護下,沖擊的法軍繼續突進,最後佔領了英軍中央陣地的部分地段。由於傷亡過重,法軍已無力再向縱深和兩翼擴大戰果。內伊曾向拿破崙請求支援,但遭到拿破崙的拒絕。這時拿破崙手中還有8個營的老近衛軍和6個營的中年近衛軍,但他不敢把這僅有的一點預備隊全拋出去,因為法軍的右翼正面臨著普軍的嚴重威脅,而且他也不能肯定格魯希軍能否及時趕到。由於得不到增援,攻上英軍陣地的法軍又被趕了下來。

下午18時30分,法軍右翼突然傳來了一片呼喊聲和射擊的轟響聲。原來,布呂歇爾率領的3萬普軍打退了前去阻擊的法軍,趕到了戰場。幾經激戰之後,普軍佔領了距離拿破崙指揮所只有1000多米的南普西特村。拿破崙希望在布呂歇爾軍後面看到格魯希的部隊,可格魯希軍始終未見蹤影。拿破崙立即命令1個老近衛軍營和1個中年近衛軍營投入戰斗。這些久經戰陣的勇士,在咚咚戰鼓聲中,端著刺刀猛沖。他們一槍不放,進行白刃格鬥,只用了20多分鍾,就收復了南普西特村,然後把它交給了青年近衛軍去防守。

右翼陣勢穩定之後,拿破崙又把精力集中到正面攻擊上來。他清楚地知道,眼前的英軍已是精疲力盡、千瘡百孔了,誰勝誰負,就在這最後一舉了。他把剩下的8個近衛軍營全部交給內伊指揮,要求他作好最後一次沖擊。大約7時左右,內伊准備就緒,剛准備發起最後沖擊時,法軍1名騎兵軍官叛逃投敵了,他將法軍的兵力情況和進攻計劃全部講出,威靈頓立即重新部署兵力,以對付即將到來的進攻。

最後的沖擊開始了,戰場上出現了一幅最為壯觀的景象:大約4000名身經百戰的近衛軍官兵組成了一個排列極為嚴密的進攻方陣,他們同內伊的部隊一起,在猛烈的炮火掩護下,向敵軍陣地挺進。他們邊挺進邊整齊地高呼"皇帝萬歲"。內伊的坐騎再次被炮彈擊斃,內伊從地上爬起來,繼續帶領部隊沖鋒。法軍很快突破了英軍的防禦,沖到了山頂上的英軍陣地。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突然聽到威靈頓一聲令下:「近衛軍,起立,准備戰斗!」從山後的反斜面上一下子出現了兩個營的英國近衛軍,他們等法軍離他們只有五六十步的時候,一起猛烈地開火。面對彷彿是從地底下冒出來的英軍,法軍來不及還擊,就一排排地倒下來了。在不到一分鍾的時間里,這支戰無不勝的法國近衛軍就丟下300多具屍體,向後退去。與此同時,其他地段的英軍也積極地對主陣地進行支援,普軍的2個軍則更加猛烈地向法軍右翼發起進攻。法軍兩面受敵,陣腳大亂。這時的拿破崙再也沒有預備隊可用了,威靈頓意識到發起全線反擊的時刻已經到來了。他騎馬來到陣前的突出部位,脫下帽於在空中搖晃著,大聲喊道:「是時候了,我的孩子們!」反擊信號一經發出,4萬名英軍官兵器勢洶洶地從山上直撲下來,法軍招架不住,紛紛敗退。

此時,拿破崙正在拉海聖附近,盡量集中他的殘部來支援近衛軍,突然發現法軍全面潰散,他立即把潰散中的老近衛軍組成3個方陣,企圖阻止潰逃的法軍,以便穩住陣腳,組織再戰。英軍攻到陣前,見法軍方陣猶如銅牆鐵壁,不禁膽寒起來,停止了進攻。威靈頓見此情景,當即大聲喝道:「上,上,他們是頂不住的!」英軍再次沖了上來,法近衛軍拚命抵抗,終因勢單力薄,只得且戰且退,保衛著拿破崙撤出了戰場。其他地方的法軍也在聯軍進攻下,朝不同方向四散逃命去了。

那一天前還是青翠碧綠的田野和山坡,此時鋪滿了血肉模糊的屍體、傷員以及無數殘缺的肢體,綠色的平原變成了血的海洋。據估計,威靈頓軍團死傷1.5萬人,布呂歇爾軍團死傷7000人,而法軍死傷2.5萬人,被俘虜8000人。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這是一個永留紀念的會戰,它是身經百戰的拿破崙所進行的最後一次戰役,此戰宣告了拿破崙最終失敗的命運。對於這次會戰,諸多軍事學家和歷史學家從不同方面,不同觀點作了仔細研究和評析,各說不一。我們還是這聽聽這次會戰的勝利者和失敗者自己是怎樣說的吧:

威靈頓:「在我有生以來,都不曾經歷過這樣焦急不安的生活,因為我必須坦白承認,我從來沒有象這一次如此的接近失敗」

拿破崙:「這個會戰失敗了!這是一個可怕的災難。但是那一天還是勝利的。軍隊的表現還是極為優異,敵人在每一點上都被擊敗了,只有英軍的中央還能夠堅守。當一切都已過去之後,軍隊才突然為恐怖所乘。這是不可解釋的」

6月20日,拿破崙回到巴黎。這時兩院已經背叛了他,他的兄弟呂西安極力勸他解散兩院,重新徵召軍隊,准備再戰,但拿破崙卻表示拒絕。他明白他的使命已經完成了,他的星宿已經殞落了,他不願自己的國家發生內戰。次日,拿破崙自動退位。7月7日,聯軍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了巴黎。7月15日,拿破崙離開法國,被放逐於南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拿破崙在聖赫勒拿島辭世,時年52歲。瑞典國王約翰,即昔日曾在拿破崙麾下作戰,後來又領兵與之對抗的前法國元帥貝爾納多特發表了如下評論:

「拿破崙並不是被世人征服的。他比我們所有人都偉大。但上帝之所以懲罰他是因為他只相信自己的才智,把他那部龐大的戰爭機器用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然而凡事物極必反,古今概莫例外。」

這的確是一篇中肯的墓誌銘。

⑶ 拿破崙為什麼會失敗

一、原因:

1、過於自信甚至到自戀的程度。拿破崙的野心膨脹使他不滿足於登上法國皇帝的寶座,他要令全歐洲服從法蘭西的意志,由此他的自信越來越走向自戀。拿破崙征戰俄國大敗而歸,敲響了他命運的喪鍾。1813年春,俄、英、普、奧、瑞典等國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經過半年多的交戰,拿破崙大軍終於面臨山窮水盡的局面。1814年4月6日,在眾叛親離、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拿破崙終於簽署了退位詔書,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爾巴島。之後一年,他雖潛回巴黎,再登皇位,與聯軍作戰,但這不過是英雄末路之舉,只留下「滑鐵盧」的敗績。
2、不知曉敵方是由五國組成的、總兵力達82萬並且制定了詳細作戰方案的強大部隊;單是在聖讓山對峙駐扎的英軍10萬兵力就大大超過拿破崙帶領的7萬人,而且英軍老早就據守於此,以逸待勞。
3、不知曉或者小看了敵方統帥無論是英軍威靈頓還是普軍布呂歇爾都是對付法軍頗有經驗的將領。正如拿破崙後來向人承認:「威靈頓治軍之才與我不相上下,還具有小心謹慎的長處。」結果,拿破崙極度藐視敵人,認為還是象他年輕時代一樣是與二流對手較量,形成的思維定式,十分牢固,不能因人而變。到了同高手威靈頓、布呂歇爾決一雌雄必須小心才是,他卻無法做到。直到他毀了自己,也毀了法國,他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敵軍將領的本事。
4、不知曉作戰地形。拿破崙率軍來到聖讓山,盲目自信,自以為在普軍大隊人馬到來之前,一定能擊敗威靈頓,就加強了中央陣地的攻擊。結果,當馬隊進攻時,不了解山前有陷坑般的天然山谷,大隊人馬沖進裡面,遏止不了,自相傾軋,死傷無數。當法軍實施炮火轟擊時,威靈頓把部隊布置在山脊後,士兵倒地避彈,等法軍逼近時,居高臨下,用猛烈的火力將其擊退,並用騎兵沖擊法軍,將其趕下山坡。戰斗經常處於膠著狀態,死傷甚眾。
5、不知曉自己一方的實際狀況。拿破崙本人在長期的斗爭中確實具有非凡的見識和精力,但是,他往往以為他手下的將領也同他一樣神通廣大。結果在滑鐵盧戰役中,他的想當然全部成了幻想和泡影。在滑鐵盧戰役中,雙方傷亡都很大,到了當天下午3時許,雙方主帥都焦急。都在急盼自己的增援部隊的到來。拿破崙滿以為自己手下的將軍肯定會先來一步。然而,他怎知道由於法將格魯希行動遲緩,竟被布呂歇爾逃脫,前去支援威靈頓。而他的另一部下賴伊元帥錯誤地把英軍運送傷員的車向後疾馳,認為是英軍已經敗退,即令騎兵追擊,錯過了增援拿破崙主攻的時機。由此,造成普軍的大隊人馬先行到達,雙方兵力對比懸殊太大,聯軍發起反攻,拿破崙大敗,被迫逃回巴黎。從此他的政治生命結束了。
二、簡介:
拿破崙·波拿巴(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出生於科西嘉島,十九世紀法國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歷任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年-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4年-1815年)。
拿破崙於1804年11月6日加冕稱帝,把共和國變成帝國。在位期間稱「法國人的皇帝」,也是歷史上自查理三世後第二位享有此名號的法國皇帝。
拿破崙於1814年退位,隨後被流放至厄爾巴島。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後再度戰敗於滑鐵盧後被流放。1821年5月5日,拿破崙病逝於聖赫勒拿島。1840年,他的靈柩被迎回法國巴黎,隆重安葬在法國塞納河畔的巴黎榮軍院(巴黎傷殘老年軍人院)。
三、來源:http://history.people.com.cn/GB/205396/17799088.html

⑷ 歷史上法國大革命後的拿破崙戰爭為什麼會失敗呢

我們都知道,在法國的歷史上,拿破崙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雖然他的身材很矮小,看起來十分柔弱,但是他卻短短幾個月就攻佔了很多國家,歐洲的很多領土。雖然他的軍事才能非常突出的,是一個軍事天才,但是最後他還是失敗了。他操縱一個國家同幾個國家甚至十幾個國家開戰,而且是非正義的戰爭,掠奪的戰爭,造成了很多人的反抗。這都是他失敗的原因。以下是我對他失敗的分析。

一、寡不敵眾

我們都知道同拿破崙戰斗的西方國家很多,有十幾個國家,其中還有英國這樣十分強勁的對手。而拿破崙背後只有一個法國,他的力量自然是無法和十幾個國家的力量對抗的,所以這是造成他失敗的一個原因。雖然他曾經打敗過這些聯手的國家,但是他的力量也在慢慢消損,到後來打不過他們了。

⑸ 求拿破崙從被放逐到死亡的大致經歷

1813年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帝國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德國境內多次激戰。雖然法軍取得了多次勝利,但是針對拿破崙的壓力卻是越來越大,直到10月的萊比錫戰役法軍被擊潰,各附庸國也紛紛脫離法蘭西共和國獨立,同盟軍開始向巴黎挺進。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佔領,同盟軍要求法蘭西共和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崙必須退位。1814年4月13日拿破崙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此前兩天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拿破崙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拿破崙保留了「皇帝」的稱號,可是他的領土只局限在那個小島上。 拿破崙在往厄爾巴島的路上幾乎被暗殺,自己也嘗試自殺未遂。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蘭西共和國,重新成為法蘭西共和國國王,波旁王朝復辟。拿破崙的妻子和兒子被奧地利共和國共和國人囚禁,還有傳聞說拿破崙將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個小島,這一切令拿破崙別無選擇,最後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島,率領1000人於3月1日回到法蘭西共和國。本來被派來阻止他的法蘭西共和國軍隊轉而繼續支持拿破崙。3月20日拿破崙回到巴黎,此時他已經擁有一個14萬人的正規軍和20萬人的志願軍,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開始。 但是好景不長,歐洲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崙的軍隊在比利時滑鐵盧戰役中全軍覆沒,7月15日他正式投降。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路易十八再度復辟。拿破崙被流放聖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拿破崙在島上去世,5月8日在禮炮聲中這位征服者被葬在聖赫勒拿島上的托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崙的死因還是眾說紛紜,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醫生的驗屍報告顯示他是死於嚴重胃潰爛,但新的研究認為拿破崙死於砷中毒,而且從當年貴族愛用的牆紙上,歷史學家亦發現含有砷的礦物,估計是因為環境潮濕而讓砷在環境中滲透出來。 他去世後九年,新的奧爾良王朝在人民的壓力之下將拿破崙的塑像重新豎立在旺多姆圓柱上。1840年,法蘭西共和國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利浦派其兒子將拿破崙的遺體接回。該年12月15日,拿破崙的靈柩被運回巴黎,在經過凱旋門後安葬到塞納河畔的老殘軍人退休院(即榮譽軍人院)。

⑹ 拿破崙失敗的主要原因

拿破崙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英國、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等的國家組成了反法同盟軍共同抵抗拿破崙。

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佔領,同盟軍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崙必須退位。拿破崙希望讓他的兒子羅馬王以拿破崙二世的名義繼承皇位,但是遭到了反法同盟的拒絕。

4月11日,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並於4月13日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法蘭西第一帝國滅亡了。拿破崙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拿破崙保留了「皇帝」的稱號,可是他的領土只局限在厄爾巴島上。

(6)拿破崙為什麼會離開三種東西擴展閱讀:

拿破崙的野心膨脹使他不滿足於登上法國皇帝的寶座,他要令全歐洲服從法蘭西的意志,由此他的自信越來越走向自戀。

1805年第三次反法同盟成立。拿破崙揮兵多瑙河,將奧軍主力圍困在烏爾姆要塞,迫使他們投降。接著他率軍攻佔維也納,逼得奧皇弗朗西斯出奔奧爾莫烏茨;拿破崙引誘俄奧聯軍在奧斯特里茨與他決戰,結果大勝聯軍。

由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拿破崙則乘機大肆瓜分歐洲領土。他把自己的兄弟與近臣們分封到這些地方去做國王大公,建立他的新歐洲秩序。

對於拿破崙的這些侵略行徑,歐洲列強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三年後,第五次反法同盟又告成立,結果再次被拿破崙率軍摧毀了。

到1810年,拿破崙不僅是法國的皇帝,還是義大利的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的仲裁人,以及西班牙、荷蘭、那不勒斯王國、華沙大公國及其他附庸國的太上皇。為了進一步征服歐洲,拿破崙於1812年6月御駕親征,率60萬大軍征討俄國,他堅信戰爭會在1812年內結束。

但俄軍統帥庫圖佐夫元帥對拿破崙大軍採取了主動撤退、堅壁清野的策略,在拿破崙逼進莫斯科時焚城三日,這使拿破崙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五個星期後,拿破崙不得不下令撤軍,沒想到等著他的卻是比庫圖佐夫更可怕的事情—俄國的嚴冬。

在天寒地凍、風雪交加及俄國正規軍與游擊隊的不斷騷擾中,拿破崙的60萬大軍徹底崩潰了。他只率2.7萬殘兵敗將退回巴黎。

拿破崙征戰俄國大敗而歸,敲響了他命運的喪鍾。1813年春,俄、英、普、奧、瑞典等國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經過半年多的交戰,拿破崙大軍終於面臨山窮水盡的局面。

1814年4月6日,在眾叛親離、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拿破崙終於簽署了退位詔書,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爾巴島。之後一年,他雖潛回巴黎,再登皇位,與聯軍作戰,但這不過是英雄末路之舉,只留下「滑鐵盧」的敗績。

此後,他被遣送到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度過他的餘生。他在那裡過了六年無聊至極的日子,不斷反省他一生的功過得失。據說有人送了他一本中國的《孫子兵法》,看得他大為驚嘆,後悔沒有早得到這本書,那樣他就有可能打更多的勝仗。

⑺ 關於拿破崙

迄今為止,人們主要把拿破倫看成是天才的統帥,他用軍隊使法國獲得了空前絕後的強大。他開始征戰歐洲各國,在頂峰時期,幾乎控制了整個歐洲。沒有什麼也沒有誰能夠阻擋他前進。當他1806年徹底摧毀了普魯士軍隊,從而使持續千年的「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宣告終結時,普魯士的路易絲王後這樣描寫了這位法國皇帝:「他談到好事和好人時,並不真誠。他的思想和他的野心只是為了維護一己私利。人們可以欽佩他,但不能愛他。他被幸運蒙蔽了眼睛,以為一切都可以實現。但他不懂得節制,凡是沒有節制的人,都 將失去平衡而跌倒在地。」

普魯士王後說得很對,因為像所有沒有節制的征服者一樣,拿破倫也經歷了他的滑鐵盧 — 這已經成為紀念他最終失敗的一句成語。而這個終結卻是從他1812年遠征俄國開始的。為遠征俄國,他集結了六十萬大軍,有這支歷史上最大的軍隊,全世界都預計他會很快就取得勝利。但結果卻完全相反。俄國的軍隊迴避每一場戰斗,一再把部隊撤回到腹地。到了9月,拿破倫的「大軍」逼近了幾乎是一座空城的莫斯科。幾天之後,俄國軍隊放火燒毀了整個城市。拿破倫知道,沒有足夠的住處和足夠的給養,他的軍隊是無法度過俄國的冬天的。他向沙皇提出停戰建議 — 但卻沒有得到回應。他沒有辦法,只好命令撤退。然而,撤退對他的「大軍」來說,卻是一場災難。每天都有數千士兵死於飢餓、疲勞和俄軍的反擊。最後只剩下5000人返回了家鄉。

一向以戰無不勝著稱的拿破倫還是被打敗了,這大大鼓舞了他的敵人,促使他們聯合了起來。普魯士、奧地利、俄國、英國和瑞典,一起向法國宣戰。從1813年10月16至19日,在萊比錫附近進行了著名的「民族大會戰」。拿破倫新組建的軍隊無法同盟軍抗衡,遭到了第二次慘敗。1814年,聯軍進入巴黎,拿破倫必須退位,並被放逐到了厄爾巴島。一年之後,他又卷土重來,再次回到巴黎,推翻新立的國王,接管了政權。他再次建立一支軍隊,但卻於1815年在滑鐵盧附近被普魯士和英國軍隊徹底擊潰。作為英國政府的俘虜,拿破倫最終於1821年5月5日死在大西洋上的聖赫勒拿島上。

拿破倫皇帝的統治只持續了十年的時間,然後,他的大帝國就像紙牌搭成的房子傾倒了。他為後世留下來的,不是他作為統帥的各種戰績,而是作為政府首腦所做的各種改革。其中特別是1804年頒布的《民法典》,革命的很多重大要求都在其中得以實現:對所有法國人實行統一的法律;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個人自由;取消等級制度;進入公共職務只根據業績而不根據出身;經營自由;擇業自由;財產佔有權;宗教自由和實行民事婚姻。《民法典》成了歐洲及世界各國民法的榜樣。

同樣,行政改革也使拿破倫受到很多贊譽。法國被分為九十八個行政區,它們不是獨立的,而是接受巴黎的指示。同樣受中央控制的,是國家統一監督下的教育制度,全國施行統一的教學計劃 — 直至今日,法國學校的畢業標准,在全國各地仍然是統一的。

拿破倫在德國取得軍事勝利後,也進行了改革。例如教會管理區域的世俗化,即把管理權交給世俗的諸侯;原有的112個帝國主教區,從政治地圖上消失。此外,350個帝國騎士轄區和很多帝國城市不再是獨立王國,而是置於諸侯的管轄之下。由上百個小邦和最小的領地組成的支離破碎的帝國時代結束了;一個更強大更有生存能力的中等國家從而誕生。在這場「政區清理」中,主要贏家是巴登、伏滕堡和巴伐利亞,它們的版圖明顯擴大。市民的公共生活方式也根據新的法國法律進行了重組和規范。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盡管市民被剝奪了政治決定權,因為在德國還沒有一個被人民選舉出來的議會。

普魯士和奧地利也未能擺脫法國思想的影響,同樣陷入了改革的壓力之中。「為防止爆發革命,我們必須改革。必須去幫助那些在上帝保護下的人們。」一個普魯士官吏這樣描寫當時的形勢。馮·施泰因和馮·哈登貝格兩位男爵著手起草改革方案,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是依照法國的模式。中學和大學的教育改革,主要貫徹了著名學者威廉·馮·洪堡的思想。直至今日,德國的大學教育仍然貫穿著洪堡的精神。改革的總體設想,是使普魯士的臣民變成獨立思考的公民,能夠帶著責任感參與國家的工作 — 或許在什麼時候,也能有一個與國王處於平等地位的人民代表機構出現。

在另一個領域,拿破倫也是一個大變革者 — 當然不是出於他的情願:在被法國佔領的不獨立的國家裡一再發生反抗運動;拿破倫為了戰爭,越來越關注金錢和士兵,他的這個慾望越明顯,反抗也就越強烈。特別是在德國,這種反抗已經成為反拿破倫的民族運動。如果說這個國家的詩人和哲人早已把自己看成是一個「文化民族」的一份子,那麼現在他們就也想成為一個「國家民族」。哲學家約翰·戈特利布·菲希特在《向德意志民族的演說》中,要求他的同胞「塑造自己的品質」,重新成為德意志人。「讓我們不僅在我們的身軀而且在我們的精神面前躬身禮拜,成為它們的俘虜。」這種維護民族特徵的願望,也是導致「解放戰爭」爆發的原因之一,這場戰爭導致了法國在歐洲霸權的結束。德國人日益增長的、有時是過於強烈的民族自覺性,也在這里有它的歷史淵源。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 - 1821年5月5日)是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年 - 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1804年 - 1814年,1815年)、軍事家、政治家,曾經佔領過西歐和中歐的大部分領土。

早年
拿破崙(荒野雄獅的意思)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島的阿雅克修城,他的家族是一個義大利貴族世家,科西嘉島剛剛被賣給法國後,法王承認其父親為法國貴族。在父親的安排下,拿破崙9歲時就到法國布里埃納軍校接受教育。178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後,被選送到巴黎軍官學校。

拿破崙一開始自認是一個外國人,一心希望有一天能夠讓科西嘉從法國獨立出去。16歲時父親去世,他中途輟學並被授予炮兵少尉頭銜。在隨部隊駐防各地期間,他閱讀了許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讓·雅各·盧梭的思想對他的影響非常大。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拿破崙回到科西嘉,希望推動科西嘉獨立,但遭到另一個親英反法的保利集團排擠,最後全家逃往法國。

在1793年7月,拿破崙帶兵攻下了保王黨的堡壘土倫,因此受到雅各賓派的賞識。1794年熱月政變中拿破崙由於和羅伯斯比爾兄弟關系緊密而受到調查,後因拒絕到義大利軍團的步兵部隊服役而被免去准將軍銜。1795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託成功平定保王黨武裝叛亂,一夜之間榮升為陸軍中將兼巴黎衛戍司令,在軍界和政界中嶄露頭角。

拿破崙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對當時的軍事知識深有研究,善於將各種軍事策略運用於實戰之中,尤其是主張將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作用。1796年3月2日,26歲的拿破崙被任命為法國義大利方面軍總司令,3月9日與情人約瑟芬·博阿爾內結婚,之後便匆匆奔赴前線。在義大利,拿破崙統帥的軍隊多次擊退了奧地利與薩丁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聯軍,最後迫使對方簽署了有利於法國的停戰條約。

埃及之戰與奪取權力
取得義大利之役的勝利後,拿破崙的威信越來越高,他成為法國人的新英雄。而他的崛起令督政府感到受威脅,因此任命他為埃及軍司令,派往東方以抑制英國在該地區勢力的擴張。在拿破崙的遠征軍中,除了2000門大炮外,還帶了175名各行業的學者以及成百箱的書籍和研究設備。在遠征中拿破崙曾下達過一條著名的指令:「讓驢子和學者走在隊伍中間。」拿破崙本人精通數學,同時還十分喜愛文學和宗教,受啟蒙運動的影響十分大。

然而1798年遠征埃及本身是一個大失敗。拿破崙的艦隊被英國的海軍上將納爾遜完全摧毀,部隊被困在埃及。1799年回國時,400艘的軍艦只剩下2隻小艦,原本侵略印度的計劃受阻,人員損失慘重。

此時歐洲反法聯盟逐漸形成,而法國國內保皇派勢力則漸漸上升。1799年8月,拿破崙最終決定趕回巴黎。1799年10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來歡迎。11月9日,拿破崙發動了霧月政變並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實際為獨裁者。

拿破崙之後進行了多項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並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響的《拿破崙法典》,是在政變的當天晚上就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拿破崙本人親自參加討論最終確定,基本上採納了法國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較理性的原則。法典在1804年正式實施,即使是在一個多世紀後依然是法國的現行法律。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起到重要影響。在政變結束後三周拿破崙向人民發布的公告中,他自豪地宣稱:「公民們,大革命已經回到它當初籍以發端的原則。大革命已經結束。」

征服歐洲,成為皇帝
1800年,拿破崙再度打敗奧地利軍,英國也不得不與法國簽訂和約,迫使第二次反法聯盟土崩瓦解。1802年8月,修改共和八年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過共和十二年憲法,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波拿巴為法蘭西人的皇帝,稱拿破崙一世。但是他並不是由教皇庇護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將皇冠戴到了頭上,然後還為妻子加冕為皇後。一年之後,他又在義大利由教皇加冕為義大利國王。

1805年8月,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於是在9月24日離開巴黎,親自揮軍東進,到10月12日法軍已經佔領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國和奧地利在烏爾姆激戰後,反法同盟投降。之後法國又取得了奧斯特里茨戰役的勝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並且迫使奧地利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拿破崙隨後聯合了德國境內各諸侯國組成「萊茵邦聯」,把它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次年秋天,英國、俄國、普魯士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10月14日法軍同時在耶拿和奧爾斯塔特擊潰敵軍,普魯士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拿破崙因此取得了德國大部分地區。1807年6月法軍又在波蘭大敗俄國軍隊,拿破崙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會面,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在此前一年拿破崙頒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與英倫的任何貿易往來。自此,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確立。拿破崙一世兼任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並分別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國王。

轉折:入侵西班牙、奧地利與俄羅斯
1807年末西班牙爆發內部動亂,西班牙國王遭到人民的唾棄。拿破崙於是乘機入侵了西班牙,並讓其長兄約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是這個舉動遭到了西班牙人的反對,拿破崙根本無法平息當地的暴動。英國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爭端,英軍8月8日登陸蒙得戈灣,8月30日佔領了整個葡萄牙。之後他們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逐步將法軍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

正當拿破崙陷入西班牙泥潭之際,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奧地利在背後偷襲法在德國的領土,拿破崙被迫退出西班牙,率軍東征。奧地利軍隊雖然一開始取得優勢,但是拿破崙很快就轉敗為勝,迫使奧地利簽訂維也納和約,再次割讓土地。次年,拿破崙娶奧地利公主瑪麗·路易莎為妻,法奧結成同盟。

到了1811年末,法俄關系已經開始惡化,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拒絕繼續與法國合作抗英,最後戰爭爆發。拿破崙率領操12種語言的50萬大軍進入俄羅斯。俄軍採取了撤退不抵抗的戰術,直到1812年9月12日法軍歷經博羅金諾戰役(法軍有7萬人陣亡和重傷)後,進入莫斯科。拿破崙本以為亞歷山大一世將會妥協,未料到迎接他的卻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而此時在國內又有人策劃了一次失敗的政變,令他不得不趕回法國,最後回到法國的只有1萬人。

戰敗、流放、百日政權與滑鐵盧
1813年英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德國境內多次激戰。雖然法軍取得了多次勝利,但是針對拿破崙的壓力卻是越來越大,直到10月的萊比錫戰役法軍被擊潰,各附庸國也紛紛脫離法國獨立,同盟軍開始向巴黎挺進。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佔領,同盟軍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崙必須退位。1814年4月13日拿破崙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此前兩天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拿破崙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拿破崙保留了「皇帝」的稱號,可是他的領土只局限在那個小島上。

拿破崙在往厄爾巴島的路上幾乎被暗殺,自己也嘗試自殺未遂。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國,重新成為法國國王,波旁王朝復辟。拿破崙的妻子和兒子被奧地利人囚禁,還有傳聞說拿破崙將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個小島,這一切令拿破崙別無選擇,最後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島,率領1000人3月1日回到法國。本來被派來阻止他的法國軍隊轉而繼續支持拿破崙。3月20日拿破崙回到巴黎,此時他已經擁有一個14萬人的正規軍和20萬人的志願軍,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開始。

但是好景不長,歐洲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崙的軍隊在比利時滑鐵盧戰役中全軍覆沒,7月15日他正式投降。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路易十八再度復辟。拿破崙被流放聖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拿破崙在島上去世,5月8日在禮炮聲中這位征服者被葬在聖赫勒拿島上的托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崙的死因還是眾說紛紜,英國醫生的驗屍報告顯示他是死於嚴重胃潰爛,但新的研究認為拿破崙死於砷中毒。

他去世後九年,新的奧爾良王朝在人民的壓力之下將拿破崙的塑像重新豎立在旺多姆圓柱上。1840年,法國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利浦派其兒子將拿破崙的遺體接回。該年12月15日,拿破崙的靈柩被運回巴黎,在經過凱旋門後安葬到塞納河畔的老殘軍人退休院(即榮譽軍人院)。

影響
拿破崙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他一生親自參加的戰役達到60多個,而其指揮的多個戰役,直到今天在軍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義。但是他的征戰打破了歐洲的權力均衡,導致其他歐洲強權7次組成反法同盟,最終徹底擊敗拿破崙。在拿破崙戰敗後的維也納會議上,新的歐洲秩序與均衡被很快重新建立起來。

雖然拿破崙曾經叱吒風雲數十載,但是他的功績是短暫的,在他退位後,法國的疆域很快又恢復到他執政前的樣子,拿破崙的戎馬生涯對之後的歐洲歷史並沒有重大影響。唯一能讓他載入史冊的,是由他本人下令編撰的《拿破崙法典》,這部法典是很多現代民主國家法律體系的原型。

除此之外,拿破崙也是最早提出歐洲合眾國構想並試圖通過武力來實現的人。雖然他本人並未成功實現這個夢想,今天的歐洲正在朝向一體化的目標邁進。

拿破崙為法國帶來了榮耀,法國人民始終愛戴這位法蘭西戰士(有趣的是,他在18歲以前始終認為法國不是他的祖國),1840年12月他的遺體運抵巴黎後,90萬巴黎市民冒著嚴寒迎接他。而在多年後,拿破崙也贏得了對手的尊敬。1855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攜王儲(即後來的愛德華七世)到老殘軍人院,女王讓王子「在偉大的拿破崙墓前下跪」。

⑻ 法國進攻俄國的時候,拿破崙都已經佔領了莫斯科,為什麼最後卻要撤出呢

「一座被征服的城市,就像是一個失去貞操的女子——今天我們終於來到了莫斯科這座名城!」9月14日拿破崙攻入莫斯科,進駐克里姆林宮。但是他沒有高興多久,一把大火把所有的喜悅都燒沒了,所有俄軍沒辦法運走的食物和軍需品都被燒得一干二凈。最重要的是庫圖佐夫的軍隊及其本人也消失了蹤影。很快拿破崙就會發現,雖然攻下了莫斯科的,但是實際上什麼實質性的東西都沒得到。

10月份中旬,北國飄雪,這個時候拿破崙也許才感受到了待在這座空城裡 幾乎沒有什麼意義,反而會把自己拖死也說不定。因為拿破崙之前並未想到這場戰爭會拖這么久。一方面法軍缺乏冬季作戰的經驗與能力,一方面也並沒有這么充足的軍備,所以決定棄城回到立陶宛,來年再戰,要不然就會被困在這里。

⑼ 拿破崙為何會從反法先鋒轉變為法蘭西人

拿破崙出生在一個被法國殖民的小國家中,他從小立志要將祖國從法國殖民者手中解放出來。因為後來解放祖國的失敗,他被他的同胞拋棄。為了繼續未完成的事業,他輾轉回到巴黎尋找機會,歷經幾多沉浮以後,他最終尋找到了自己的追求,將法國視為自己的母國,去成就他的野心。

權力滋生了拿破崙的野心,使得他慢慢忘記了自己的初衷,為了成就自己的野心,他將自己曾將遭受的厄難轉授給了他人,從此走上殖民道路。

熱點內容
保利芳園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5-05-18 04:11:20 瀏覽:475
硬的東西吃下去胃會痛為什麼 發布:2025-05-18 03:35:03 瀏覽:83
為什麼喝酒很長時間後會吐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656
抖音直播的tb為什麼那麼便宜 發布:2025-05-18 03:34:19 瀏覽:84
為什麼說用電腦交作業更方便 發布:2025-05-18 03:29:31 瀏覽:935
為什麼軟體都用不了網 發布:2025-05-18 03:25:47 瀏覽:569
父子之間為什麼搞不好關系呢 發布:2025-05-18 03:23:43 瀏覽:712
手機為什麼不能代替對講機 發布:2025-05-18 02:56:09 瀏覽:133
為什麼小米門鎖開門時故障 發布:2025-05-18 02:44:22 瀏覽:559
為什麼微信聽語音手機會關機 發布:2025-05-18 02:37:55 瀏覽: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