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尋物指南 » 滅亡前的明朝為什麼找不到了

滅亡前的明朝為什麼找不到了

發布時間: 2023-01-19 12:51:52

❶ 明朝什麼時候沒有的

1、明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亡於1644年。
2、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3、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因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明初定都於應天府,1421年遷都至順天府,而在應天府設立南直隸。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國力強盛,政治清明。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政治腐敗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明末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於煤山自縊殉國。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趁亂入關,擊敗大順、大西、南明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滅亡。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奉明正朔的明鄭告終。
4、明代疆域囊括漢地,明初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後縮為遼河流域;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撤至明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退守嘉峪關;西南臨孟加拉灣,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明成祖還曾收復安南,明代極盛國土面積約達一千萬平方公里。
5、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據《明實錄》所載人口峰值為7185萬,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實際逾億,也有學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兩億。
6、明朝是繼漢唐之後長治久安的大一統中原王朝。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評價明朝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❷ 明末的錦衣衛有多厲害大明亡國前,為啥不見了

歷史長河,煙雨蒙蒙,展望未來,今朝終將成為歷史,我心不禁飛回到了過去

若說大明王朝是由一普通人建立的,這是個歷史上的奇跡,同樣大明朝的錦衣衛也因為獨特的管理和權力在歷史上頗有名聲,他們監視大臣官員的一言一行,哪怕是官員今天吃了什麼菜,也會被記錄,他們的勢力遍布京城,可就是如此厲害的錦衣衛,為什麼在國家滅亡之前,一個都不見了,很少聽見他們的事跡。其實大家對錦衣衛的了解,只是略知一二而已。

錦衣衛是個間諜組織,直接服務於皇帝,他們是皇帝為了鞏固皇權而設立的組織,洪武十五年,皇帝設置了錦衣衛,但剛成立的組織並不完善,他們的職能也只有三項,第一便是守衛皇帝的安全,第二便是聽從皇帝的命令,偵察逮捕犯罪官員,而第三則是典詔獄,審判處罰,這三項職能為皇帝提供一條龍的服務,此後被歷任皇帝完善,可以說是一直伴隨著明朝兩百多年的時間,但曾因為統治者的問題廢除過。

李自成入京之後,他便投靠了此人,可在滿清軍隊入京後,他又投靠了滿清人,當時清軍雖入京,根基卻不牢靠,所以投靠他們的人都會被賞賜一定的官職,以此來籠絡人心,如此之前統領錦衣衛的駱養性便被多爾袞看中了,讓他當了天津總督,這樣的官職不算小,可沒當多久,他就被革去了職位,因為他和南明小朝廷的人接觸過,當時是明朝的殘余勢力還未被徹底清除,還建立了南明,清朝統治者想法設法地要將他們徹底清剿,所以洛養性的行為無異於通敵賣國。

可他的運氣還不錯,如此大罪,在當時還需籠絡人心的清朝統治者眼中,沒有處死他,還讓他身上掛著些虛銜,太子太傅,後來也被封為類似的小職位,但也僅限於此了,直到他死,也是這樣默默無聞。不過他身為錦衣衛的指揮者卻讓他死後名聲顯赫,當時萬曆御賜了匾額“錦衣總憲”,此後一直掛在駱安公牌樓,駱家出了不少的錦衣指揮使,是當時明清時期湖南駱銘孫村的顯赫家族。

那錦衣衛整個機構在跟隨駱養性投降後,他們被如何處置呢?清朝統治者其實都保留了這些機構,但是他們的職能卻被改變了,成為了儀仗隊,只是負責儀仗,展現國家威儀,他們的名字也被改為“鑾儀衛”,總部也只是在紫禁城東南角樓處,所以以後的史料上才沒有了錦衣衛這三個字的記載。後來因為避諱皇帝溥儀的名字,又被改為了“鑾輿衛”,如此說來,除了第一代人是原先的錦衣衛成員,之後的儀仗隊便與錦衣衛沒有了關系。

不過史料上記載錦衣衛中還是出了一位保家衛國,為國獻身的人,他就是李若璉,關於他的記載很少。南明政權建立後,也是個小型的明朝,錦衣衛自然也是有的,馬吉翔是其中一人,他原先是一名武進士,因為擁護唐王而進入錦衣衛,但在清朝南下清剿的過程中,他帶著永曆皇帝一路逃跑到緬甸,最終跟敵人作戰的過程中英勇獻身。

經過影視劇的藝術創造,錦衣衛似乎出神入化,他們有著非凡的本領,但其實他們只是普通的情報收集者,是皇帝的禁衛軍而已,所以他們無法為保衛國家做出英勇獻身的事跡。

❸ 歷史上的明朝是因為哪三大原因導致衰落的

明朝是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登上皇位的皇帝總共有16位。起點是明太祖朱元璋,終點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上吊結束了這個王朝。有人說,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在南邊還有一個南明小王朝。其實,這個小王朝並不是正統的明朝,故不算在其中。

所以,公元1644年,悲情的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後,明朝就結束了。然而,對於明朝的評價,其延續的王朝是有發言權的。清朝官方對明朝的評價是:“治隆唐宋”、“遠邁漢唐”。清朝畢竟是滿族的王朝,他們對於漢人總存在一定的偏見,所以,官方的評價只適合做參考。


第三,農民起義多。

當時,明朝的農民起義非常的多,就連朱元璋都是靠著農民起義登上大位的。

也許是朱元璋帶了一個好頭,民間百姓稍有不滿就喜歡聚眾鬧事,反抗當地政府。此外,明朝的農民起義還有兩個特點:

一個是前面提到的次數眾多;一個是涉及的范圍較廣。

都知道,明朝的國土面積很大,地主對於土地的兼並現象也很嚴重,因此,就造成了大量反抗地主的農民起義。在這些起義中,雖然絕大部分都被鎮壓了下來,可是,這個過程卻大大的消耗了國家的元氣,使明朝由盛轉衰。最終,明朝被農民起義給推翻了。

其實,縱觀明朝的統治,不管是開國皇帝朱元璋,還是末代皇帝朱由檢,甚至,是其餘的統治者,在位期間都或多或少留下了一些隱患。最終,這些隱患積少成多,上升為了社會矛盾,導致了明朝的滅亡。所以,統治階級是一個國家的支柱,他們更是決定著國家的發展與未來。

❹ 明朝滅亡的三大原因:歷史上大明朝怎麼滅亡的

明朝的滅亡令許多人磋嘆不已,悲哀的王朝,悲哀的時代,許多人都在探討明朝為什麼會滅亡?幾乎每個人都想穿越時空做回崇禎,來挽救大明王朝。流行的觀點認為明朝滅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明朝亡於黨爭。哪朝哪代都有黨爭,而且皇帝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人為地製造黨爭,以取得朝局的平衡與穩定,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黨爭不僅不會使天下滅亡,反而會穩固君主的統治。
二,明朝亡於廠衛。東廠和錦衣衛是為了加強皇權而誕生,東廠和錦衣衛並不像影視所描繪的那麼誇張,廠衛只是監督不法官吏,與民秋毫無犯,所以說明朝亡於廠衛實在是笑話。
三,明朝亡於宦官專政。明朝有宦官專政嗎?貌似從萬曆中期以後,宦官的地位就衰落了,有人說魏忠賢。魏忠賢的確飛揚跋扈,但天啟帝用魏忠賢正是為了對付東林黨,所以魏忠賢再跋扈,乾坤也在天啟那裡掌握著。
四,明朝亡於萬曆三大征。哪個朝代的戰爭不頻繁,天啟,崇禎兩朝的遼東戰事還少嗎?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的時候那麼多的小國家每年每月每日都在進行戰爭,也沒見哪個國家因為打仗,說完就完了。萬曆三大征耗帑銀數百萬兩,而三大征所耗帑銀都是萬曆從內廷拿出來的,難道幾百萬兩銀子就能把大明朝玩完嗎?更可笑。
五,明朝亡於神宗不上朝。神宗不上朝,天下就會亡嗎?明朝的文官體制已經很完備了,皇帝理不理政,大明朝照樣運轉,況且萬曆朝的一切大事都是在神宗主導下進行,神宗並非完全不理政。
六,明朝亡於北半球氣候的小冰河期。長達七十年的氣候冰河期導致明末北方糧食減產,瘟疫流行,災民增多,但這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嗎?非也。我們要知道,唐朝貞觀年間,明成祖朱棣時期也處在北半球氣候冰河期,北方災情也很嚴重,但都渡過去了,因為政府賑濟,當時政府的控制力強。
七,明朝亡於土地兼並。古代封建地租十抽三,然後地主從「三」中拿零點五上交農業稅,有了十之七,農民一樣可以生活的很好。
八,明朝亡於白銀輸入減少。西方學者提出觀點明末國外白銀大量輸入中國,導致通脹,後由於白銀生產無利可圖導致白銀開采量減少,從而使得我國的白銀輸入量減少,而民間白銀多窖藏,導致通縮,由於前期通脹已經發生,所以最終結果是物資貴,白銀匱乏,導致經濟崩潰。這種觀點錯,為什麼錯?因為白銀輸入減少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不足,導致物價下跌,而明末在市場上流通白銀減少的情況下反而出現物價上漲不是因為前期白銀太多,前期白銀多導致物價高在白銀流通量減少的情況下物價自然會跌落,這個用不著擔心,但為什麼在白銀減少情況下物價反而不跌呢?這是由於結構性通脹的原因,也就是由於基礎商品——糧食的產量降低,導致糧價上漲,從而帶動其他商品價格上漲,所以根本問題還是糧食問題,而不是白銀問題。至於說白銀減少政府無銀買糧賑濟災民更是笑話,明末糧食減產,就算你銀子多難道就能買來糧食嗎?所以明朝滅亡跟白銀輸入多少沒有關系。
九,明朝亡於貪官污吏,政治黑暗。這些都是大話,空話,經不住推敲,站不住腳的。
十,明朝亡於李自成起義和清兵入關。這是結果,不是原因。
十一,明朝亡於氣數。這個最可笑,這個理由完全是學者掩蓋無知的表現。任何結果都有他發生的理由,千萬不要歸結於氣數。
那麼明朝滅亡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一,文官集團勢力過大,皇權受到抑制。事實上嚴嵩死後,大明的文官們一直是鐵板一塊,皇帝再也無法分化,控制,萬曆不上朝,正是基於此,萬曆上朝是那回事,不上朝還是那回事。這些信奉理學,心學的文官們有著類似宗教似的狂熱,鄙視一切非科舉出身的人員,他們把持朝政,壓抑皇權,為了他們的信仰與教條不怕流血犧牲,其直接結果是皇帝也無可奈何。外加上只知空談,放炮的海瑞給他們樹立了楷模。一旦皇權受到抑制,那麼國家制定的政策不是從全局考慮,而是從文官集團的利益考慮,也就是從資產階級的利益考慮,大明的文官集團正是明末江南資產階級的代表。由於明太祖出身寒苦,深知民情,加上明朝初年經過戰亂後,百廢待興,所以太祖與民休養生息,其直接結果就是明朝賦稅一直很低(黃仁宇觀點),商業稅更低,所以明朝財政一直很困難。

明初的時候為什麼打仗,水利,賑災朝廷都有財力,但到了明末就不行了?因為明末農業占國民經濟比重降低,商業占國民經濟比重增加,而稅收仍然是以農業稅為主,到了崇禎朝,打仗沒錢,賑災沒錢,而江南富商巨賈一擲就是幾十萬兩,上百萬兩,皇上想增加賦稅立刻遭到大臣們的激烈反對,明末時期商業發達,商人從海外貿易中賺取巨額資金,由於東林黨的阻擾,商業稅卻無法提高。萬曆朝實在沒辦法,於是開征礦稅,結果大臣們唆使地方官殺稅使,由此可時見一斑。如果皇權強勢,財政充裕,那麼可以在北方興修水利,這樣到了災年也可以應對。所以,那幫空談誤國,禍國殃民,自以為是,打擊報復,只知逃稅的東林黨絕對是大明朝的奸臣,而打擊東林黨的魏忠賢絕對是大明朝的賢臣,對的起自己的名字,魏忠賢死後,東林黨重新掌權,商業稅罷。我的觀點是,皇帝應該減少任用富庶省份的官吏,尤其是有士紳背景的官吏,這樣制定的政策才能從全局考慮,才能夠在全國的范圍內進行資源的調配。
二,明末經濟制度的超前發展(黃仁宇,杜車別觀點)。中國古代為什麼重農抑商,因為氣候,河流,地理的因素決定了我國是個農耕國家,不像歐洲以商業為主,所以我國大部分人口是農業人口,這就決定了糧食生產安全是中國古代的第一要義,沒了糧食,百姓就要造反。中國古代重農抑商,禁止海外貿易,正是為了限制農業人口從事非農行業,導致糧食減產。
而明末,江南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海外貿易活躍,大批的農業人口進入手工業或從事海外貿易,而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使得實物稅轉變為貨幣稅,人們不生產糧食也可以交稅。江南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的後果就是江南人口的口糧需要湖廣供給,到了明末戰亂時候,江南富商們有錢買宅子,買地,卻買不來糧食,清兵南下後,南方四鎮的二十萬精兵因為沒有軍糧,全部投降清兵,政府無糧,徵兵也困難。南方糧食姑且緊張,那麼北方遇到了那麼大的災情,可以說天下已無糧賑濟,設想,如果江南加大糧食生產,提前數年調運糧食儲備於北方各省,到了災年,開倉賑濟,情況是不是要好很多。
三、再來談談張居正的賦稅改革。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使得明朝往商品經濟邁了一大步,但正是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使得明末商品經濟過渡發展,從而導致明朝的滅亡。在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以前,農民收割完了糧食就可以交稅,但賦稅改革後就不行了,還要拿市場上去賣,換了錢再交稅。而收割糧食和賣糧食的季節都一樣,大家都賣糧食,糧商就會趁機壓價,等於農民又被盤剝一次,變相的加重了賦稅。江南這些地方還好一些,因為這些地方銀子多,經濟外向型大,還可以種植利潤大的經濟作物換錢,西北這些缺銀,經濟內向型的地方就更嚴重,農民為了換錢受的盤剝更大,所以除了災荒外,農民起義為什麼在西北爆發,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再加上前面說的,張居正的賦稅改革等於是鼓勵種植經濟作物而不種植糧食,所以導致大明王朝滅亡的不是李成梁,不是萬曆,天啟,崇禎,魏忠賢,而是張居正,這位大明王朝的第一能臣,歷史有時候就是這么詭異。
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由於商業的過渡擴張,耗盡了帝國的資源,最終搞垮了這個帝國。

❺ 明朝滅亡時,15萬威風凜凜的錦衣衛為何不見了他們都去了哪裡

從明洪武十三年到二十六年,明太祖為維護統治而大開殺戒。以胡惟庸案和藍玉案並稱的「胡藍之獄」為起點,之後還有「郭恆案」、「空印案」等。朝中的開國元勛皆以死盡忠,其中受胡惟庸和藍玉株連的就多達四萬五千人。

而促成這些案件幕後機構就是明太祖親設的錦衣衛,據《明史》所記:「子驤,從定中原,進指揮使,嘗掌錦衣衛事,召典獄。」除了毛驤以外,還有明成祖時的紀綱,明英宗時的劉勉等等都曾是著名的錦衣衛指揮使,為帝王們立下過汗馬功勞,而錦衣衛也借恩寵在短短幾年就發展到了十幾萬人。那麼,明朝滅亡時,他們都去哪兒了?



與他同樣的有他的錦衣衛同僚,比如:王鵬翀、喬可用,也有著名的將軍吳三桂、將領李永芳、部將孔有德等等,正可謂樹倒猢猻撒,大抵就是如此了。

3.今此不十一,余日多凄涼

據《南疆逸史》所寫:「永明之有吉翔,猶福王之有士英矣。」馬吉翔,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有名的錦衣衛指揮使。在一六四五年時曾因為隆武帝送軍餉而被升為錦衣衛僉事,後來協助永曆帝有功而成為指揮使。

他的一生都跟隨著明朝的帝王,因錦衣衛而榮華富貴,也因錦衣衛而客死他鄉。當李自成攻佔京城後,他就隨著其他王室遷往南方,也就是後來的南明。在永曆十三,他隨永曆一同前往緬甸,三年後,緬甸因國內戰事而將永曆帝獻給清軍,南明滅亡,馬吉翔也在這之前就被囚禁後殺死。

三:總結

錦衣衛的興衰起落與明朝本身的發展歷程密不可分,從明初的為鞏固江山而刺探敵情,到後來的為維護政權而監審百官。錦衣衛在不受部門限制的情況下,從幾十人的小組織,一步步發展到上萬甚至十幾萬人的強悍隊伍。雖然在東廠、西廠相互制約又相互抗衡之下有過幾經起伏興衰,但最終還是陪著明朝走到了最後。

可惜到了崇禎帝時,錦衣衛早已不是那個唯皇帝命令是從的組織了,而是為名、為利而存活。所以當農民軍四起、李自成入攻皇城時,錦衣衛卻不再守護疆土,奮勇殺敵,除了寥寥幾人死在戰場外,大多數則選擇了旁觀自保,或逃之夭夭。

❻ 明朝為什麼衰落了

我不覺得明朝的衰落是因為中後期的宦官專權,明朝的宦官雖有惡名,但總的來說,宦官弄權大多在皇帝的管控范圍內,表現尤為突出的是萬曆年間。萬曆不問政事,凡事由司禮監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辦理。但事實情況是,明朝的特務機關林立,即使是太監,也不是一人獨大,首先是司禮監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分權,另外還有東西廠的提督太監,非太監系列的錦衣衛雖然品級不高,但由皇帝直轄管理,有風聞奏事的特權。皇帝的耳目眾多,宦官想專權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這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加強中央集權和皇帝集權有很大關系。
還有就是,如果非要給明朝中後期的衰落找一個罪魁禍首,我覺得是由皇帝縱容和主導的黨爭。尤其是明後期,黨爭所帶來的巨大政局內耗,造成了明朝政局的雪上加霜。可惜於謙挽狂瀾於既倒,張居正砥礪革新,都因皇帝縱容和主導的黨爭而功敗垂成。以史為鑒,當知興衰更替之規律。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❼ 誰知道明朝明朝為什麼沒滅亡

1、首先,燕王起兵奪權的戰爭並沒有導致大明王朝千瘡百孔。這是一件看起來頗奇怪的事情,仔細閱讀明史你就會發現,朱棣不過是直取京師奪權,與其說是多大的戰爭,不如說是一場政變,對明朝國力威脅不大。

2、其次,明朝時期,社會發展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隋時期,這是回答你問題的關鍵。大明時代,中國封建制度日趨成熟,政府管理能力、科技發展水平及社會生產力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頗為富有。

3、再次,燕王朱棣並不是隋煬帝那樣荒淫無恥的人,其個人能力和魄力遠遠超過楊廣。

4、還有個一般人很難看清的因素:隋朝的統一結束的是一段頗為長期的分裂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當時豪強地主勢力仍然很大,各自為戰、獨霸一方的情況頗為常見,以致中央政權一旦控制力稍弱,地方就會群雄四起;而明朝接手的是天下一統的元朝,中央集權制度已經非常穩固,朱棣和朱允炆之間的戰爭只能算是家庭內部的皇權爭奪(大唐李世民亦是採取類似方式),不會動搖這個王朝的根基。

熱點內容
小孩子為什麼總是喜歡睡覺 發布:2025-07-18 13:00:06 瀏覽:465
代練通為什麼變便宜了 發布:2025-07-18 12:52:12 瀏覽:731
聯想電腦有網打不開網頁是為什麼 發布:2025-07-18 12:47:22 瀏覽:466
為什麼手機鈴聲老是提示不完 發布:2025-07-18 12:23:47 瀏覽:779
地圖app為什麼找不到國外 發布:2025-07-18 12:18:26 瀏覽:311
組裝電腦為什麼裝不了w7 發布:2025-07-18 12:17:39 瀏覽:649
生存金到領取時間了為什麼不顯示 發布:2025-07-18 12:02:28 瀏覽:631
華為手機為什麼有攝像頭 發布:2025-07-18 11:48:07 瀏覽:843
為什麼要塞東西到肛門 發布:2025-07-18 11:46:39 瀏覽:759
為什麼看到東西變黃了 發布:2025-07-18 11:44:39 瀏覽: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