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尋物指南 » 為什麼日本小孩上學那麼多東西

為什麼日本小孩上學那麼多東西

發布時間: 2023-01-21 13:00:37

A. 為什麼日本孩子冬天上學穿短褲圍大圍巾

對於教育,我們常常以偏概全。日本孩子冬天穿短褲,美國孩子不留作業,芬蘭大學不許排名,我們總是把眼睛單單盯在別的國家教育中的某個點上,以此來對中國的教育現狀進行對比。 是的,這些都是事實,但每個國家的教育體系,都與本國的社會結構、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緊密結合,斷斷不是我們看到的那麼簡單。如果我們只看到、只去學習那一個簡單的方法,而不去深入了解背後的原因,這樣不僅學不到人家教育的精華,反而往往容易適得其反。 文/可越 (東京大學畢業,中國傳媒大學客座研究員,在東京定居19年) 老師讓孩子光腳丫走路 單列出來孩子們的穿衣服問題,是因為看國內經常報道日本的小孩冬天也光著小腿。有的介紹說日本從小訓練孩子不怕冷的精神,當然有這個層面,不過上綱上線到「瞧!孩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就有點讓人哭笑不得了。 其實日本孩子也一樣怕冷。確實穿得沒有國內那麼球鼓鼓,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不冷! 不是說孩子抗凍不怕冷,而是日本的氣候和社會環境如此。以東京舉例,冬天最冷也一般不到零攝氏度,通常在零上。 有人會說:「即使零上,那幾攝氏度的氣溫也夠冷啊,小孩子短褲,女性穿絲襪不是凍壞了?」確實。所以更重要的還有,社會環境設施的完備。 在東京進入各種室內,超市、圖書館、辦公室等公共場所,基本一年四季恆溫,一直保持22℃左右。冬天開暖風、夏天開冷風,即使春意盎然秋高氣爽室外溫度適宜時,也要開冷風、暖風或送風。說日本環保,其實也不盡然。從浪費電力的角度來講,不環保,不過確實營造了適合人類生活的溫度環境。 電車里更是冬暖夏涼。夏天的冷風很強,擁擠也不至於大汗淋漓;冬天所有的電車座椅都帶暖氣,坐上去屁股熱乎乎,完全不用擔心坐「冷板凳」。 還有日本的防寒內褲種類繁多,在裙子裡面、制服裡面各種毛短褲應有盡有。所以看似孩子們光著小腿,其實小女孩穿著防寒衣褲,手裡還常常帶著「熱寶」(一接觸空氣就發熱的一次性保暖袋),走幾步就是溫暖如春的電車內和室內,凍不著的。加上孩子們運動量大,總是在奔跑和行走中,穿太多,絕對是要出汗的。 日本的室內,一年四季都只需穿一件襯衫加一個薄外套,冬天如此穿不會凍到,夏天如此穿不會熱到。

B. 為什麼日本小孩上學要帶便當,為什麼不選擇回家吃或者食堂

在我們中國大部分地區我們的孩子,如果中午放學都會去學校的食堂吃飯或者離家近的選擇回家吃,而在日本基本上所有學校的孩子都會帶便當,這是為什麼呢?這可能根日本學校的休息制度有關系,日本中午休息的時間非常的短。日本的學生們可能沒有時間回到家去吃午飯。

這樣的習慣也增強了日本人的動手能力,既健康又環保,所以這種習慣世界別的國家也可以借鑒一下,這樣會很少製造出生活垃圾和環境污染。

C. 你覺得日本小學生最大的優點是什麼

對於日本這個國家,我們也有很多的了解了,從之前的不共戴天到現在的友好相處,大家都在努力的營造一個和諧的世界,就像此次我們國家爆發疫情的時候,日本也給予了我們幫助。日本人民的身上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就像是日本的小學生一樣,和我們國家小學生的生活是不一樣的。在教育小學生的這條道路上,我們還有很多需要向日本學習的地方。

一:非常獨立。

我們國家的父母由於都比較溺愛自己的孩子,所以把很多的人都養成了巨嬰,就連上大學的時候,都是全家一起上陣,媽媽鋪床,爸爸拿箱子,而大學生就在旁邊玩手機,看到這一幕,我們真的是驚呆了。反觀外國的孩子,從小就被鍛煉的非常獨立,孩子的東西就自己拿,上學的時候,都是自己背著小書包,父母從來不幫自己的孩子背,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在我們國家,父母幫孩子都成了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所以說,在教育學生方面,如果我們有不足之處,是可以借鑒一下別的國家的方法的。

D. 日本的小孩上學制度是什麼樣的,為什麼那麼多日本動畫片里小孩那麼小就早戀

與中國相同(不如說中國是學日本的),學齡前上幼兒園,適齡兒童讀小學,9年義務教育到初中(國中)三年級,高中三年過高考上大學。 至於早戀嘛: 1、日本的學校總體來看比較寬松,因為盡管日本也有高考而且高考殘酷程度遠遠大於中國高考,但是即使不讀大學出路也很廣闊,因此對於學生而言讀書壓力反而不及中國學生。寬松的環境加上日本人希望孩子盡快接受和理解社會,總是會把一些成人的觀點向孩子傳達,所以日本孩子精神上會比中國孩子略成熟一些。 2、其實想想看,古代中國人一般都多少歲結婚?進入青春期之後會出現戀愛心理本來是個正常事,中國的教育就非得把這個當洪水猛獸來堵——當然中國的讀書壓力大使得社會和家庭對孩子的期望度都偏高也是原因之一,大家希望孩子應當用心讀書,而將孩子早早出現的感情萌芽扼殺⋯⋯ 3、日本動畫對此也有誇大,一般來說初二(國二)和高中以上產生戀情算是正常的,初一(國 一)或者小學生就產生戀情什麼的,那是瞎扯。 另外ls說日本女子16歲可以結婚,那是口胡。日本法定成人年齡20歲,只有成年人才能成婚,成年之前怎麼談戀愛都行哪怕訂婚了都隨你便,就是不能結婚——雖說實際上很多高中畢業的戀人們18、19歲就已經是事實婚姻了。

E. 日本學生幾乎都是帶著便當上學,難道學校沒有食堂嗎

日劇裡面我們經常都可以看到,他們帶的都是便當,日本從來不不吃食堂的飯,都是家裡拿便當回學校裡面吃,可能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很奇怪,日本都是家庭主婦,她們的工作就是照顧好孩子。給孩子吃好的營養餐,在家裡帶的便當比食堂的飯菜也有營養,所以每次都是帶便當回學校,日本人的身高都是比較矮小的,所以她們都不會去吃食堂的飯餐,防止營養失調。中午能回家吃一頓餐的話,都會覺得很幸福,大多數的公司中午吃飯時間都是一個小時,這些時間最多隻夠回一趟家的,沒有吃放的時間,家裡如果有三口人的話,自己的中午飯都不一定能解決,何況是孩子的中午飯,所以孩子都是帶著飯盒在學校裡面吃飯。在上班休息的時間吃飯。

日本中午吃飯的時間,都是在學校裡面吃飯,大多數學校裡面是沒有超市和食堂的,有的學校裡面有,有的學校沒有,一般大學裡面和社會上都會有食堂的,最好的選擇就是帶著便當在學校裡面吃飯。

中國普通高中,午休時間都是在一個半小時和兩個小時之間。如果家離得很近的話,還能回家吃個午飯,睡一覺。日本高中放學的時間都是比較早的,算上午休時間的話,差不多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大部分的學校休息時間都是比一個小時低的,最多也就只有50分鍾。

日本最看重的就是食品安全問題,一代比一代更重視食品安全,中國就沒有這么講究,對食品沒有在日本的這么嚴格,我們中國在飯菜裡面吃到一些東西都是非常平常的事。

F. 過馬路前先舉手!日本小學生高素質的秘密:在生活教育上從不手軟

「在教育這件事情上,日本人從不會手軟。」我們總是贊嘆日本國民素質高,安靜的電車、干凈的街道、得體的禮儀。「高素質」不僅體現在這些日常小事,越是大型事件和危難關頭,越能體現國民的素質。

2014年巴西世界盃散場的時候,唯獨日本球迷的區域乾乾凈凈。甚至還有部分球迷,自發為對方球迷區域清理垃圾。這一舉措讓國際足聯都公開稱贊。

那麼,難道是日本人天生就素質高嗎?

不是的,歸根究柢,來源於「教育」。 日本人堅信,只有教育才能改變貧窮,提高社會的文明層次。

他們在1907年普及全民6年義務教育。英國達到這一水準用了70年,德國用了80年。

50年代,日本 *** 開支的一半用於教育。其他發達國家的教育開支在7%。

迄2019年,已有27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包括2名美籍日裔諾貝爾獎獲得者)。除歐美諸國之外,日本是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

首次獲獎的日本人,出現於1949年。時任京都大學教授的湯川秀樹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一則日本小學生作文的新聞,進入熱門排行榜。他為了紀念因媽媽小產,而未逝去的妹妹所寫的,文字純真善良又充滿感情。讓人感動落淚的同時再次感嘆,孩子的素質,日本確實做的不錯。

一、日本的兒童教育素質比成績重要

日本在教育上的投入,讓日本全境學校多如牛毛,教育資源分布均勻。而且,日本的小學生教育,最注重的不是功課成績,而是我們一直在強調的「素質教育」。

他們的作業大概20分鍾左右就能完成。除了少部分語文、數學外之外,作業更多偏向日常生活的體驗。比如:觀察昆蟲、學習煮三餐、養花並每天圖文記錄等。

他們更希望孩子在兒童時期,可以拓寬視野、學會獨立思考,培養他們作為一般的人的興趣與愛好。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在問到小學生將來的理想的時候,他們會說:「當一個廚師、一個麵包師傅、一個理發師、一個花店店員。」

但是,他們書包的重量也並不輕,只是書本的重量只佔一小部分。除此之外,他們要背很多東西去上學。比如:

■有為了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手帕和牙刷。

■有為了上游泳課而准備的泳衣和泳鏡。

■有為了上體育課的運動服和裝備。

■還有為了上畫畫課的彩色筆。

在日本小學里,每個學生都有一個儲物櫃,用來存放這些東西。雖然書包一點也不輕,但是從來不會有父母幫忙背書包,都是孩子自己親力親為。

之前有記者拍到日本皇室接送小公主上幼兒園的照片,發現不論晴天還是下雨天,皇室家族的孩子也都要自己拿包包。

日本體育課的教育重點是在於超越自己。這里不會有跑多少公尺,跳多遠才合格。體育老師會記錄孩子們每一次完成了多少。如果這次比上次有提升,那麼這個孩子就可以獲得滿分。

日本對於禮貌的教育很重視。每天要擁抱父母;對於父母做的飯要說辛苦、表示感謝;在路上要和行人打招呼……。

日本性教育「從小學做起」。目前日本的大多數小學都已普及性教育。而到了中學,學生們已經可以從課堂上學到一些粗略的避孕知識了。

寺院的周圍通常建有幼兒園,寺院的主持又兼任幼兒園的園長,這在日本各地都是非常常見的。幼兒園每個月都要到寺廟里受一次教誨,園里最重要的節日一定要拜佛。日本人相信,從小對孩子進行佛教思想的浸透,會使孩子擁有一顆懂得感恩的心。

日本幼兒園沒有高檔玩具或現代化的多媒體設備,這與日本先進發達的科技社會似乎形成強烈的反差。

但這正是 日本教育的特色之處:「體現以人為本、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推薦閱讀:孩子的想像力是如何弄丟的?哈佛大學校長:如果你認為教育的成本太高,試試看無知的代價

2.日本教育:要尊重不同

日本的「融合教育」讓日本孩子從小就學會尊重和自己不一樣的人。日本的幼兒園中,「混班」非常常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們會在一起玩耍至少4小時。一方面讓孩子們增強溝通能力;另一方面讓他們明白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人存在。我們常說3歲一個代溝,在日本的幼兒園可不存在。

很多時候,身心障礙、自閉症、智力障礙兒童,是很難被社會正常接納的。很多人認為特殊兒童就應該待在特教機構中。但是日本很多學校,都選擇讓有缺陷的孩子也和普通孩子一樣接受教育。

在一起玩耍的時候,孩子們都有一種天然的接納能力。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就不會輕易歧視他人,更加尊重他人、尊重差異。

他們大多時候不會與人激烈爭辯。因為他們覺得,你之所以有自己的想法,是因為大家都是獨立的個體。

曾有一個影片感動了日本600萬人:《日本幼兒園小男生數十次跳箱失敗,最後居然實力爆發!》

小男孩叫凌,因為家裡原因不得不轉學。而在這一天,學校為他舉辦了一個畢業典禮以及挑戰。作為一個幼兒園的畢業生,凌的發言讓無數人淚目。我們沒有想到,他小小的肩膀也勇敢承擔了家庭一員的責任。

「請堅強點!」這是老師們經常對愛哭的我說的話! 「爸爸!媽媽!我們三個人要一起加油啊!」

這段影片曾經在網路上瘋傳。數百萬網友都為這個日本小男孩按贊。典禮發言之後,老師們為他准備了一個挑戰——10段跳箱。要知道,凌在學校的時候,就很不擅長跳箱,也經常因為受到挫敗而哭泣。10段跳箱比他的人還要高出很多,對他來說,這將是一個很有難度的挑戰…。

失敗。又失敗。再次失敗。依然還是失敗。經過幾次嘗試失敗之後,凌終於忍不住掉下了眼淚……

這時候,指導的老師說:「大家一起把力量借給凌吧!」於是,幾十個小夥伴們紛紛從位子上站起來,圍成了圈,為凌加油打氣!

值得注意的是,在凌失敗數次後,旁邊的孩子沒有人會嘲笑他。旁邊的很多家長都在流淚,但是自始至終,沒有一個家長說「算了吧別做了太危險」。之後,小男孩帶著大家的鼓勵繼續嘗試,凌一下越過了箱子!

他成功了!這一幕,發生在日本。有網友說:日本人從小就這么熱血。還有人說:我也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得到的只是嘲笑和噓聲…。

而在所有評論中,下面這條來自一位家長的評論,獲得了最多的按贊數:

希望我的孩子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在經歷挫折與失敗時,社會和陌生人能給予寬容與鼓勵。

願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有人這樣鼓勵你!

三、日本教育的要求,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

學校不僅僅是教育孩子的地方,同時也在教育著家長。希望家長引導孩子尊重人權,也是在提醒家長不要忘記尊重他人。學校在入學前不僅對孩子有考核,有的學校還會要求面試家長。

孩子們入學後,孩子要上課。家長也需要不定期參與家長會、座談會,和家長們講解教育理念。

日本的單親媽媽很多,而學校也會針對這部分困難人群,設立專門的指導和關懷方針。

社會就像是一個大團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分工。家長這一角色的責任不僅是把孩子養大,更肩負著教育孩子的重任。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在學習如何成為合格的父母。

4.日本教育的目的,把禮儀融入到生活中

雖然「禮儀之邦」這句話出自於中國。然而現在恐怕有許多人都不得不承認,這四個字形容日本也十分貼切。

從幼兒園開始,老師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教孩子們學會微笑待人和說謝謝。

吃飯前,餐桌禮儀也是兒童的必修課。比如飯前必須洗手,上桌坐下後要先雙掌合十說「いただきます」。然後才能開始吃飯。吃飯在我們看來是在家學的禮儀,在日本是學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

五、日本教育的核心-不給他人添麻煩

「不給人添麻煩」是日本根深蒂固的思想,也成為重要的教育內容。

日本人有多不願意給別人添麻煩呢?死都不願意。

合葬墓曾經在日本大受歡迎,很多人寧願和不認識的陌生人合葬在一起,也不想給家人添麻煩。

不隨地亂扔垃圾、在公眾場所不大聲喧嘩、不亂插隊……很多高素質的表現,其核心都是在「替他人考慮」。

不需要提一些行為是否文明,日本教育中只要注重了「不給他人添麻煩」。學會以已及人、換位思考,孩子們的行為自然會文明起來。

6.日本教育的目標-人,從小就要自立

我之前有看到過一個短片,裡面記錄了日本小學生在學校吃午餐的情況。日本教育孩子的自立,真的是深入骨髓!

紀錄片里,各個方面都體現了日本對小孩子教育的重視。特別是環保的意識,真的是讓所有人震驚!

小女孩主人公,每天早上出門,書包里除了學慣用品之外,餐巾布、餐巾布、環保筷、牙刷、漱口杯是她必備的物品。到了吃午餐的時間,全校的學生都會排著隊去洗手,完全不用督促和命令。

食堂的阿姨們會提前把飯菜以及牛奶准備好,整整齊齊的放在一個個保溫盒裡,等待著孩子們自己分配。

每天這些負責領取飯菜的學生們,他們都會穿上衛生衣,衛生帽,帶上口罩,確保自身的衛生,才會去領取飯菜。

來到廚房後,這些學生們接過飯菜後,會一邊鞠躬,一邊對准備飯菜的阿姨們道謝,感謝阿姨們為他們做了食物,然後在一起抬回教室。

回到教室分發食物的時候,來領取食物的學生們也都帶著口罩,每個環節他們都在注意。

最後大家吃完之後,如果還有剩下的食物,負責打飯的同學猜拳來將剩下的食物分完。是不是很可愛呢?

吃完飯後,他們會將碗筷整齊的擺列好,堆放在教室的一側。

喝完的牛奶盒,會拆開折平,洗干凈後擺放整齊,等待著資源回收。

這樣的細節都處理的如此認真細致,這種環保意識真的太值得我們學習了。

一頓午飯吃完後,所有的同學都會一起來擦地板,打掃教室衛生,保留一個乾乾凈凈的學習環境。

這些孩子們,每天都在這樣的環境下健康快樂的成長著。

推薦閱讀:專訪教育部史懷哲獎得主許慧貞:教書這么多年,小朋友其實最怕「這件事」

環保節約已經成為了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沒有刻意的去做,而是已經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每每在討論如何環保環境,但也許最重要的是應該從小,就培養孩子這方面的意識!

在日本教育學者曾經說:「 教育不是傳遞知識,而是培養感覺。

素質教育絕不是要長大後才會自學成才,它也不是理論知識。它應該在孩子最早接觸社會和面對他人的時候,就開始被孩子們學習和感受。

從安全意識到傳統禮儀,從生活細節到言談舉止。除了語文、數學之外那些基礎知識,德性、尊重、謙卑、友善,這些素質教育的箴言,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日本在教育,尤其是素質教育的路上始終步履不停。而這可能,就是教育最根本的樣子吧!

熱點內容
抱小孩子為什麼會頭疼 發布:2025-07-19 00:16:21 瀏覽:448
帛琉人為什麼不喜歡手機 發布:2025-07-19 00:03:41 瀏覽:627
牙齒為什麼粘東西 發布:2025-07-19 00:02:55 瀏覽:411
為什麼女人的鞋那麼丑 發布:2025-07-18 23:16:01 瀏覽:285
生完雙胞胎後為什麼骨盆不一樣高 發布:2025-07-18 23:10:10 瀏覽:235
為什麼女生向男生要秋後第一杯奶茶 發布:2025-07-18 23:02:51 瀏覽:985
為什麼離婚了孩子不想見對方 發布:2025-07-18 22:43:18 瀏覽:488
為什麼帥男人喜歡醜女人 發布:2025-07-18 22:35:59 瀏覽:729
剛下載激活好的軟體為什麼閃退 發布:2025-07-18 22:31:03 瀏覽:225
癌症晚期為什麼晚上睡覺腳發麻 發布:2025-07-18 22:25:50 瀏覽: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