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稱史記為什麼東西
Ⅰ 魯迅稱史記為什麼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贊譽。
「史家之絕唱」是從史學的方面對《史記》進行評價: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從時間 上講,它記述了上自黃帝,下迄漢武帝三千年的 歷史演變。從地域上講,它不僅記載了中原王朝的政治風雲,而且首創民族史傳,記載了我國少數民族的歷史發展。更為可貴的是《史記》還放眼世界,記述了朝鮮及大宛、烏利、康居、大月氏等中亞各國的社會形態、人情風貌。從人物傳記上講,《史記》除了記述歷朝帝王將相外,還包括農民起義者、學者、游俠、刺客、醫生、商人、婦女等,覆蓋社會的每一個階層。從內容上講,《史記》更是包羅萬象,涉及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天文、地理、民族、醫學、宗教等學科,是一部完整的大網路全書,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集大成之作。
《史記》字里行間洋溢著進步的歷史觀,對中國史學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史記》不虛美,不隱惡,秉筆直書,真實紀錄/總結歷史發展及經驗教訓以垂戒後世君臣。這種客觀、公正、真實的實錄精神為歷代史學家所推崇,成為撰著歷史的最基本要求。《史記》繼承了先秦時期唯物主義的傳統,確立了樸素的唯物主義的歷史哲學。
Ⅱ 史記被魯迅先生被譽為什麼
司馬遷寫的《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司馬氏世代為太史,整理和論述歷史。《隋書·經籍志》載:「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
Ⅲ 史記被魯迅譽為什麼
史記被魯迅譽為什麼——答案:"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史記》是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由漢代的司馬遷花了13年的時間所寫成的,是所有史書中用時最長的。《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全書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記載了上起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它包羅萬象,而又融匯貫通,脈絡清晰,「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詳實地記錄了上古時期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
《史記》是歷史上第一本紀傳體通史,它不同於前代史書所採用的以時間為次序的編年體,或以地域為劃分的國別體,而是以人物傳記為中心來反映歷史內容的一種體例。從此以後,從東漢班固的《漢書》到民國初期的《清史稿》,近兩千年間歷代所修正史,盡管在個別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絕無例外地沿襲了《史記》的本紀和列傳兩部分,而成為傳統。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正因為《史記》不以地理國家和統一紀年撰寫,而是以各家之傳記集合形勢呈現,故《史記》中不以地理位置和時間發生順序為線索,《史記》的重大發明是:同時記錄了各家對同一事件或人物的不同立場和看法,故《史記》各篇中對同一事件記錄看法頗有矛盾之處,而這正是《史記》的特點。可謂「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漢書·司馬遷傳》),「遷文直而事核。」(《後漢書·班彪傳論》)。
《史記》起初是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史記》全書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內容】
十表(大事年表);
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對後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鑒》並稱為「史學雙璧」。因此司馬遷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史聖」。與司馬光並稱「史界兩司馬」, 與司馬相如合稱「文章西漢兩司馬」。
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生平、政績);
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
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後人大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今本《史記》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數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史記》取材相當廣泛,取自《諜記》、《五帝系諜》、《尚書 》、《秦記》、《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司馬兵法》、《春秋歷譜諜》、《春秋 (史書)》、《國語》、《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等;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國策》、《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真地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採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與《資治通鑒》(司馬光)並稱「史學雙璧」。
由於司馬遷受時代的限制,《史記》也存在某些缺點與不足之處。例如,存在「天命」、災異和歷史循環論的神秘思想的影響。在《六國年表序》論述秦並天下的原因時,指出這是「天所助」的結果。在《天官書》中,記述各種特殊的自然天象時,常常與人事聯系在一起,更多地表現了災異的神秘思想。這些說明《史記》在「究天人之際」時,仍然沒有完全擺脫「天人感應」神學思想的影響。
【主要特色】
精妙的敘事藝術
1.五體會通。綜合前代史書中各種體例,創立了紀傳體的通史。八書、十表、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形成縱橫交錯的舒適結構。
2.人物編排名實兼顧,以類相從。《史記》各層次人物傳記的排列是以時間為序,但又兼顧各傳記之間的內在聯系,遵循著以類相從的原則。
3.追根求源,詳因略果。
4.條理清晰。
精彩的人物刻畫
1.平民入傳。
2.個性鮮明。
3.多維透視。
4.旁現側出。旁現側出法,又稱為「互現法」,即在一片傳記中著重表現他的主要特徵,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徵則放在別人的傳記中顯示。如《高祖本紀》中主要寫劉邦帶有奇異色彩的發跡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對他的弱點則沒有充分展示。而在其他人的傳記中卻使人看到劉邦形象的另外一些側面。
悲壯的風格特徵
1.宏廓畫面和深邃意蘊。
2.濃郁的悲劇氣氛。
3.強烈的傳奇色彩。
【體例介紹】
全書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主體。
「本紀」是全書提綱,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
「表」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書」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容;
「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和特別重要人物事跡;
「列傳」是帝王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跡和少數民族的傳記。
Ⅳ 《史記》被魯迅稱為什麼
《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4)魯迅稱史記為什麼東西擴展閱讀
《史記》鑒賞
一、敘事藝術
史記獨特的敘事藝術,非常注重對事件因果關系的更深層次的探究,綜合前代的各種史書,成一家之言,縱向以十二本紀和十表為代表,敘寫了西漢中期以前的各個歷史時代,橫向以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為代表,統攝各個階層、各個民族、各個領域和行業,形成縱橫交錯的舒適結構。
二、人物刻畫
(1)注重語言,細節描寫;
(2)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特寫相結合,突出人物形象;
(3)運用對比映襯的方法;
(4)在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
(5)互見法的運用;互見法的運用。
Ⅳ 司馬遷寫的史記被魯迅先生稱為什麼
司馬遷寫的《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
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5)魯迅稱史記為什麼東西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東周時期王道廢弛,秦朝毀棄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貴圖書典籍散失錯亂。
漢朝建立後,蕭何修訂法律,韓信申明軍法,張蒼制立章程,叔孫通確定禮儀,品學兼優的文學之士逐漸進用,《詩》《書》等被毀棄的古書亦不斷在各地被愛好文學的人士搜尋並獻出。
二、創作過程
司馬氏世代為太史,整理和論述歷史。《隋書·經籍志》載:「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
可見司馬遷之父司馬談有意繼續編訂《春秋》以後的史事。司馬談曾任太史令,將修史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可惜壯志未酬。元封元年,漢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
《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司馬遷是紹繼《春秋》,並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撰寫《史記》。
司馬遷子承父志,繼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
但是,事出意外,天漢三年(前98年),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因向漢武帝辯護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獄,並處以宮刑,在形體和精神上給了他巨大的創傷。
出獄後任中書令,他忍辱含垢,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前後經歷了14年,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Ⅵ 史記被魯迅稱為什麼
《史記》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與《資治通鑒》並稱為「史學雙璧」。無論在史學界,還是文學界,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Ⅶ 史記被魯迅先生稱為什麼
史記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打破了或者說違反了當時史書體例的規定,所以魯迅才說它背《春秋》之義。他認為《史記》記錄歷史的方式無視了之前的規范,也沒有在字句上進行過多的雕琢,這些都是不合時代的。
而在《史記》之後的大多數正史里,因為「官修」的性質,在體例、文辭等諸多方面都要比《史記》更為謹慎,也陷入了另一種統一的規范當中,就沒有《史記》這樣打破傳統史學的震撼力。
也就是說,之前傳統史學的規范被《史記》打破了,而《史記》又成為了新的規范,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沒有優質的作品能打破它。正是基於這樣的現實,所以魯迅才會給出了「史家之絕唱」的評語。並非是認為《史記》是所有史書當中最好的,僅是點明了其特殊性而已。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網路全書式的通史
在《史記》出現以前,我國古代只有文告匯編、斷代編年、地區國別、譜牒世本之類的史書,而《史記》是第一部通史。這部通史,在時間上跨度很長,記載了自遠古經夏、商、周、春秋、戰國、秦直至漢武時期長達三千年的史事。
在內容上包羅萬象,記載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學術、天文、地理乃至醫術、占卜等社會生活,所以說它具有網路全書的性質。
在地域上范圍廣闊,除主要記述漢武時期國家版圖中心地區的史事之外,還囊括了周邊少數民族和域外國家,視野所及為當時已知「天下」的全部社會生活狀況,所以它又同時具有某種世界史的性質。
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對這部通史的表述,有著非常明確的劃分階段的特點。依據歷史事勢的發展,司馬遷是將三千年的通史劃分為春秋以前、春秋、戰國、秦楚之際、漢代五個階段,並精闢地概述出各階段的特徵,而集中表現司馬遷對這些特徵認識的是「表」及其序文。
代指春秋以前階段的是《三代世表》,雖然其序文沒有關於該階段的論述文字,但它強調了中華原始國家構建的產生與延續,以及隨後影響深遠的極具國體性質變化的政治分封的形成。
其他階段的特徵,如五霸爭雄、七國擾攘、號令三禪、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等,分別在《十二諸侯年表》《六國年表》《秦楚之際月表》《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四篇序文中做了明確的論述說明。階段的劃分及其特徵的說明,顯示出司馬遷具有極其高明的歷史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