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能阻止小孩扔東西
⑴ 小孩總亂扔東西別輕易阻止責罵,好好引導能更有利孩子成長
"哇,你家進賊了啊!"前腳剛踏進閨蜜小美的家,我就被眼前的景象嚇了一大跳。沙發上、地板上、桌子椅子上扔滿了各種各樣的玩具、衣服,混亂不堪。閨蜜依舊低著頭,邊收拾邊抱怨:"唉,這些都是小寶的傑作。
總是胡亂地扔東西。你看著吧,不過多久家裡又會亂,這次一定要好好收拾收拾他!"小美話語剛落,小寶從兒童房跑出來。手裡又抱了一大堆玩具,又開始隨處亂扔。得,肯定要有一場大戰要爆發了!眼看著閨蜜的情緒即將到達爆發點,為了不讓我心愛的小寶挨罵,我趕緊把小寶趕回房間里了。
孩子們愛扔東西,搞得家裡亂糟糟的。很多家長都束手無策。其實好好地引導孩子們,這些也可以利於孩子成長。
1.孩子們擁有空間敏感期
孩子們在六歲之前通常有一段時期的空間敏感期。在這期間,他們會通過自己的方式去 探索 對於他們新奇的世界。他們的言語表達能力還不夠,所以他們就會用抓東西、扔東西去表達自己對這個空間的認知,
2. 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
大多數家長都忍不了家裡變得亂糟糟。所以當孩子們把家裡搞得亂七八糟的時候,家長們就會默默地收拾。孩子們扔一個東西,家長們撿一個東西。這樣一來,孩子們會感覺到受到注意了,就會不斷地扔東西,目的就是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
1.嚴厲的責罵,甚至懲罰
當結束了一天疲憊的工作,回到家裡,看到小孩把家裡搞得亂糟糟。很多大人們就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大聲地去吼孩子,責罵他們將家裡變得不幹凈。有時候甚至還會去打孩子。這樣一來,孩子們與家長的關系就會變得疏遠起來。
3. 把所有孩子觸手可及的東西都收起來
很多家長為了方便收拾,也為了阻止孩子再去亂扔東西。就把家裡所有孩子可以拿到的東西都收起來。讓孩子們沒有東西可以扔,只能乖乖地坐著。這樣間接地損害了孩子們的實際操作能力與想像力。
1.孩子們的思考辨別能力得到提升
孩子們喜歡扔東西是較為正常的現象。他們一般看到什麼就會抓起來,扔出去。但是那些經過爸爸媽媽引導的孩子們,他們會選擇一些可以扔的東西進行投擲。
孩子們在父母的引導下,會對家裡的物品進行一個大概的了解。什麼東西是易碎品:酒杯、花瓶、瓷盤子。什麼是危險品:打火機、電插頭、刀具等。什麼東西是安全物:枕頭、小皮球等柔軟不對人們身體上造成傷害的東西。孩子們通過對家裡物品的認知,從而會開始進行辨別思考。
他們會考慮哪些東西扔出去會危及自己的人身安全或他人的安全。所以他們就只會挑那些對於他們來說安全系數較高的物品。這在無形中就鍛煉了孩子們的思考辨別能力。
2.孩子們做事情會變得有始有終
孩子們通常扔東西時,扭頭一跑,不見人影。父母只能默默地幫他們收拾殘局。而那些經過家長們好好引導的孩子,他們就會養成:我現在把這個東西扔掉,但還是要重新整理,把東西放回原位的好習慣。這種由始至終的做法需要父母不斷地去引導、灌輸思想。
誠然,我們一定要要求一個幾歲的小孩去歸納整理好自己的物品是很難的。但是父母可以和孩子們一起做,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孩子們的做事能力就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扔東西這只是孩子們的日常的一件小事,但卻可以培養出孩子們做事情有始有終的習慣。對他們以後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日常生活,都起了一定的影響。以後做事情也會更加的有條理,更不會半途而廢。
3.懂得管理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扔東西其實也是小朋友們發泄自己情緒的一種方式。心情好的時候,激動得想扔東西。心情不好的時候,更想扔東西。但經過引導的孩子們,不會因為自己的情緒起伏就去扔東西,相反,他們還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他們扔東西的時候,他們會去思考自己是由於什麼情緒要扔東西。如果是因為憤怒,他們通常會在心裡默念十秒,如果覺得還很憤怒的話,就會再默念長一些時間。去平息自己的怒火。如果是悲傷,他們會向爸爸媽媽求助,讓家長們幫助他們減輕煩惱。
不是每個人都能很好地去控制自己的情緒。這需要家長們的正確引導。孩子們擁有良好的情緒,懂得如何去管理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這樣一來,他們以後就不會容易變得喜怒無常,被情緒所控制。
1.制定規矩,什麼可以扔,什麼不可以
孩子們現在的年齡階段,辨別能力還比較弱。他們不知道哪些東西可以扔,哪些不可以。他們就是拿到什麼就扔什麼。拿到一些柔軟的衣物沒有什麼大礙,但是倘若拿到一些玻璃器皿,扔到地上碎成玻璃渣,不僅傷人還會傷害到自己。
這時候,家長們就要教會孩子們去認識家裡的物品。告訴他們,哪些是可以扔的,哪些是不可以扔的。當孩子們違反規定,扔了"違禁物品"的時候,可以適當地對孩子們進行一些懲罰。
2. 啟發孩子思考
既然家長們磨破了嘴皮,孩子們還是不肯乖乖聽話,繼續扔東西。那麼家長們也可以轉變方法,讓孩子們在扔東西的過程中懂得學習。
孩子們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會對事物的前因後果感到十分好奇。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大人經常形容孩子們像一本十萬個為什麼。
當孩子們在扔皮球的時候,我們可以去詢問孩子們為什麼皮球掉在地上,還會繼續滾動。這樣提問會引起孩子們進行思考。如果孩子們還是答不上來,我們就可以讓孩子們往皮球的形狀去思考。因為皮球是一個球體,沒有稜角,當它沒有受到一定的阻力時,就會一直不斷滾動。
孩子們在扔東西的時候,大腦也在不停地轉動。而且孩子也會騰出時間,放在思考問題上,就不會一直地扔東西。
3. 家長要多以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
其實家長們只要放鬆自己的心態,孩子們扔東西是正常現象,要慢慢地去用正面的語言行動去教育孩子。
言語上告訴孩子:玩具要放在桌子上或者地毯上玩,而不是拿來扔的。衣服要放在衣櫃,不能隨處亂扔。家裡的許多物品如果亂扔會傷害到我們自己的身體。行動上告訴孩子:帶孩子去空闊、且安全的地方,和他們一起玩球類的東西。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們,扔東西要在安全不傷害到人的范圍里。且像皮球這類東西才可以扔。
有些孩子比較頑固,他不會很快地就去配合家長。家長們也不必動怒,而是要堅決地告訴孩子,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讓孩子們感受到你的態度是很堅決的。
我是尼莫媽媽育嬰師,也是4歲孩子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和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⑵ 孩子總是亂扔東西這是孩子變聰明的表現,家長不要亂阻止
在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很多寶媽都感覺自己得到了一個可愛的小天使,特別是在孩子安睡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寶寶真是越看越喜歡,看著小孩子的眼神都是慢慢的愛。但是隨著孩子長大,很多家長都可能覺得上天不是給自己送了一個天使,而是給自己家裡安插了一個小惡魔。
等到孩子開始學走路之後,孩子就開始對家中的各種物品充滿好奇心,每天沒事就是在家裡翻箱倒櫃,然後把自己看到的東西都扔到地上,而且還樂在其中。家長在旁邊越是阻止,孩子反而扔得更加起勁。家長每天回家都得幫孩子收拾殘局,很多都忍不住地抱怨,不知道為何孩子會出現扔東西的壞習慣呢?明明自己平時都是習慣把東西擺放整齊的。
部分家長對於孩子出現扔東西的壞習慣,總是忍不住地呵斥和阻止,有時還忍不住打罵孩子,也是在想著法子要如何才能糾正孩子喜歡扔東西的壞習慣。事實上,有些在家長看起來是"壞習慣"的行為,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必然要經歷的過程,是孩子變聰明的表現,例如吃小手、喜歡光腳、撕東西、扔東西等,家長不要總是盲目阻止。
當孩子進入空間敏感期的時候,他們都可能出現扔東西的習慣,其實這是孩子在 探索 世界的過程,也是孩子滿足好奇心的過程。在孩子喜歡扔東西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定的原因,所以家長不要總是盲目阻止。那麼,究竟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扔東西"的行為?家長應該得如何引導呢?我們就來詳細地說說。
等到孩子開始能夠爬行、抓握東西的時候,孩子就開始喜歡將自己手中的玩具扔到地上,每次幫他們撿回去後,孩子還是不厭其煩地把玩具丟出去,每次扔完就會弄出各種聲響,想讓家長或是家人幫他們把玩具撿起來。等到孩子能夠自由走動的時候,扔東西的行為反而是更加頻繁,總是把家裡弄得一團糟,家長看到都是一個頭兩個大。
其實,孩子出現扔東西的行為是有原因的,家長不要總是厭煩,這是孩子進入"空間敏感期"的行為表現,這樣子的行為會持續到孩子6歲左右,而且隨著孩子接觸空間范圍的擴大,孩子的行為表現會更加多樣化。
在這個階段,孩子都是通過嘴巴、手等肢體部位來 探索 世界,這是孩子了解空間、外部世界的一種方式。一開始孩子是對物品感到好奇,總喜歡用自己的嘴巴和手來感受物品,等到長大的時候,他們就想要去 探索 "空間",也就出現了扔東西的行為,在孩子看來,扔東西就是一種有趣的 游戲 。所以說,在孩子出現扔東西行為的時候,家長不要感到厭煩,探究背後的原因很重要。
扔東西只是孩子 探索 自我與空間關系的一種方式,等到孩子長大,這樣的"行為"更加多樣,例如爬上爬下、鑽來鑽去、轉圈等。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出現"扔東西"的行為呢?
1、 探索 世界的過程,滿足好奇心。
孩子天生就對外部世界有著滿滿的好奇心,特別是在進入空間敏感期的時候,把東西扔出去會怎樣是促使孩子扔東西的想法,雖然在家長看來扔東西的行為很幼稚,只會使家裡變得亂糟糟的,但是在孩子看來卻不是這樣子的。他們喜歡去影響外界環境,吸引別人的注意,這都是孩子 探索 世界的過程。
在看到扔出去的東西弄出動靜,例如發出聲響、濺起水花、把杯子撞倒等,孩子都會感到很神奇,未知的動靜都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充滿快樂。
2、孩子通過扔東西來發泄情緒。
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不懂得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所以他們更多都是通過行為來讓外界知道自己的真實想法,扔東西就是最可行的方式。在孩子扔東西的時候,通過都能引起家長的注意,例如不願意吃飯時會把飯菜打翻、不想要穿衣服的時候就把衣服都扔到地上等。
雖然在家長看來扔東西、打翻東西的行為很粗魯,但在孩子眼中,這樣的方式只是表達自己想法的一種方式,他們不懂得通過其他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想法,這樣子的行為就需要家長來加以引導。
3、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孩子發育的過程就是認識自我的過程,也是創建自身價值的過程。當孩子能夠抓住東西、扔出東西、影響他人的時候,他們能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自己造成的"影響",這是孩子感受到自我控制能力的過程。
家長要知道,扔東西需要孩子能夠協調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從而去控制物品,然後再去影響外界,這對於孩子的身心 健康 發展有好處。
對於孩子出現"扔東西"的行為時,家長不要過分擔心,也不要盲目地阻止,而是要懂得掌握一定的技巧,在不影響孩子發育的情況下,慢慢地引導孩子改正扔東西的不良習慣。那麼,究竟有哪些技巧呢?家長可以參考一下幾點做法,不必矯枉過正。
1、讓孩子在 游戲 中扔東西。
當孩子開始出現扔東西的時候,例如小玩具或是奶瓶,家長就可以和孩子玩 游戲 ,引導孩子在 游戲 中扔物品。這些小 游戲 也是有很多的,例如扔球、丟沙包等,這樣既可以滿足孩子扔東西的好奇心,也能讓孩子感受到 游戲 的樂趣,鍛煉孩子的身體機能。
2、給孩子准備不怕摔、安全的物品。
出於孩子和家人的安全考慮,如果孩子出現扔東西的苗頭,家長就要注意做好安全防範,將孩子身邊危險的物品都整理放好,盡量不要讓孩子接觸,例如玻璃、貴重物品,給孩子准備不怕摔的、危險系數比較低的物品,例如軟質的玩具等,避免讓孩子傷到自己或家人。
3、引導孩子形成好習慣。
如果發現孩子出現攻擊性的行為時,家長要懂得及時糾正、阻止孩子的行為,讓孩子明白到自己行為的錯誤,注意不能通過打罵,而是要好好地引導,讓孩子明白自己行為的危險性和錯誤。
當孩子出現扔東西的行為時,家長可以不要盲目地阻止,但也要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將地上的東西收拾起來、家長和孩子一起收拾等,讓孩子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扔東西的行為是孩子成長階段必經的過程,家長不要總是以為這樣的習慣是毫無意義的,而是孩子鍛煉身體機能、提升智力的過程,是孩子 探索 世界、滿足自己好奇心、建立自我價值的過程。
對於孩子出現的行為變化,家長最好的應對方法不是打罵和說教,而是給孩子 探索 的空間,理解孩子出現的行為,慢慢地引導,在愛的氛圍之下去呵護孩子的成長。愛才能給予孩子成長的力量,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
我是尼莫媽媽 育兒 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⑶ 孩子喜歡扔東西,該不該制止孩子的這個行為
小編發現,有一些家長表示自己家裡面的孩子非常的喜歡的東西。在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不僅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還會變本加厲。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說一說,如果孩子十分的喜歡扔東西,該如何去教育孩子?
三、總結。
孩子亂扔東西,這必然是一種非常不好的做法,但是我們作為家長,也不要直接的去打罵孩子,這種教育方式並不會讓孩子改正。我們應該要用彈性教育,讓孩子認識到自己錯誤,並且家長帶著孩子去進行改正,這樣的話,就能夠讓孩子深刻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教育孩子其實並沒有大家想像當中的那麼復雜,只要我們肯用心去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就能夠發現孩子會變得十分的乖巧,而且很多的壞毛病也能夠改正。
⑷ 當孩子亂扔玩具時,是嚴厲斥責還是不管
前幾天,帶著女兒到閨蜜家去玩,飯後,我跟閨蜜聊著天,兩個小傢伙在客廳玩的不亦樂乎。
玩著玩著,閨蜜家3歲多的兒子就開始扔起玩具來。女兒見狀,也拿起玩具准備扔,我感覺嚴厲阻止著:“不能亂扔玩具哦”。
這時,閨蜜走過去蹲下身,拿起一個尖尖的玩具恐龍說道:“這個玩具扔出去砸到人,會很疼哦!我們先把這些硬的、危險的玩具收起來,然後扔好不好”。
03、引導孩子正確處理憤怒
部分孩子一生氣就愛扔東西,扔東西顯然不是表達憤怒的好方法。首先,父母應該告訴孩子,扔東西這個行為是錯誤和不可接受的;其次,告訴孩子這個行為會產生的後果;最後,引導孩子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不開心或者憤怒。
總而言之,當孩子亂扔玩具或其他物品時,父母無需著急發火,而是應該尊重孩子的發展需求,了解孩子扔玩具的背後原因,並學會正確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