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手上沒有東西咋沒了會刺痛
Ⅰ 為什麼手會無緣無故的痛啊
上你的手會常常發麻嗎?
手:第二大腦
人類的身體器官中,最精巧的部分是手部的19塊小肌肉,也是手最寶貴的部分。有這19塊肌肉,人才可以干非常精細、靈巧的活兒。您一定看見過猴子吃蘋果的情景,有沒有注意到它一定是用雙手捧著吃的?這是因為猴子的五個手指是相互平行的,沒有對掌和對指的功能,一隻手拿不住東西。而人能拿住、握緊,就是因為有這19塊小肌肉的活動。它使人的拇指可以轉向掌心(稱為對掌),又可以轉向其他手指(稱為對指)。對掌和對指是人手最主要的功能。
人手上的19塊小肌肉,是人能完成那些動物無法完成的靈巧動作的關鍵。其中,有4塊在拇指上,4塊在小指上,4塊在肌腱上,4塊在掌骨間的背面,3塊在掌骨間的掌面。這就是我們手內部肌的結構。
手還是人類神經感覺最為豐富最為敏感的部位,神經纖維也最集中。從比較學研究的角度來看,人類基因組的檢測結果顯示,大鼠和人在基因結構上大體相同,僅有3%的差異。但在手擁有神經纖維的數量上差異卻極大。大鼠前爪上有3萬根神經纖維,而人手上有100萬根,這是任何其他動物都無法比擬的。人也因此具備了最復雜、最特殊的功能---手和腦的聯系與互動。
最近有瑞典專家研究了手指活動和腦血流量的關系,證明手指活動簡單時,腦血流量約比手不動時增加10%。但在手指做復雜、精巧的動作時,腦血流量就會增加35%以上。腦血流量相對增加了,就有利於思維的敏捷。這證明了手和腦之間的密切關系。
再從人的大腦皮層顯示的信息來看,手在大腦皮層上所佔的面積最大,幾乎達到1/4到1/3。因此,手的高度靈活是和腦聯系在一起的,是人類所特有的高度進化的結果。可以說,手是人的第二大腦。
新聞背景
據新華社報道,近日在滬召開的全國手外科學術會議上,王澍寰、顧玉東、鍾世鎮等我國手外科領域的專家展示了「數字人」的研究和應用、肌肉萎縮轉基因治療、產癱的分型及診治的研究等高新成果,用實力證明:曾經創造了「中國手」等榮譽的我國手外科界繼續在基礎研究和臨床技術上保持著世界領跑地位。 我國手外科醫學工作者曾經創造過醫學史上的多項「第一」:上世紀60年代初,陳中偉院士實施了世界首例斷肢再植手術;進入80年代,「中國皮瓣」和「中國手」的發明,十指離斷再植重建等進一步提升和鞏固了我國在手外科領域的地位;90年代以來,我國在異體手移植等方面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手與手之疾病
半夜被麻醒 可能是手過度使用癥候群
一些人曾有過手部酸痛、無力甚至半夜被麻醒的經驗,有人會懷疑這是否是中風的前兆,其實這是受「手部過度使用癥候群」的困擾所致,尤其是現代人使用電腦鍵盤的機會很多,甚至連銀行點鈔員都有可能出現類似症狀。
上肢過度使用癥候群中,發生在肩部就是肩部肌腱炎,發生在手肘就是網球肘,發生在手部就是手部過度使用癥候群,也稱「媽媽手」。發生原因多是反復使力不當,是常見問題,但大多數人因職業或其他因素無法讓受傷肌腱完全休息,使問題更嚴重。
因此,當出現手部及手指疼痛、酸麻、無力感,半夜被麻醒等現象時,一般將手腕甩一甩會好一些,但很快又會麻醒,使不上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腕道癥候群 職業傷害中最為常見
所謂的腕道癥候群是正中神經經過腕道時受到壓迫所導致的,早期症狀以手麻為主,尤其是拇指、食指及中指。也有病人感覺五指全麻或局限在中指,或者中指及食指,也常會伴隨手刺痛感或無力。
但這種痛也會放射到手背及肩膀,甚至有些病人半夜常被麻醒,或者騎車中突然手麻,到了後期神經受到嚴重傷害時,會有肌肉萎縮、手無力、感覺喪失等現象。
腕道癥候群是職業傷害中最為常見的周邊神經病變之一,尤其是需要重復手及腕部動作的職業,如打字員、木工等等。除職業傷害外,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尿毒症、孕婦、脂肪瘤、神經纖維瘤、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痛風關節炎、肥胖、水腫等也容易罹患此一疾病。
患了腕道癥候群,如何自保?工作前或有空時,不妨多做下列動作:五指張開垂直壓桌面四到五秒;用力握拳四秒至五秒,然後將五指張開,這兩種動作也可以重復做。
Ⅱ 手指有刺痛的感覺,但是找不到刺怎麼回事
針刺一樣的疼一般是淤血造成的,你有血脂高或者別的不好嗎?你今年多大了呢?偶爾這樣疼是不要緊的,用熱毛巾敷一下,平時要多喝水哦。可以擴充你的血容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