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為什麼會拿人家東西
⑴ 孩子總是到別人家在沒有經過允許的情況下就亂拿別人的吃的,零食,飲料 亂動東西,而且已經上小學了
孩子應該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不經父母同意,不能接受父母以外的人給的物品。上小學的孩子開始懂事了,說明利害關系,是可以改正的。
⑵ 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怎麼辦(孩子老偷拿別人東西怎麼辦)
1、告訴孩子,這東西是別人的,孩子小的時候,會拿別歷祥人的東西。因為,孩子分不清,也不知道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東西是別人的。這悶爛正時就需要我們家長明確告訴孩子這是別人的東西,不能亂拿。
2、想要別人的東西,要經過別人的同意,平時就要告訴孩螞悔子,拿東西,就通過大人的同意,這樣當孩子想要拿別人的東西,及時不知道這東西是不是自己的,也會先征詢大人的意見,這樣就不會發生孩子老師亂拿別人東西的事了。
3、當孩子已經拿了別人的東西,不要對孩子發火,如果孩子已經拿了別人的東西,家長不要對孩子上綱上線,不要對孩子發火。讓孩子手足無措。
4、孩子控制能力差,孩子知道拿別人東西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是還是會拿別人的東西。這就是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差。這時就需要孩子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錯誤。
5、當孩子拿別人東西後,不再拿別人東西,要及時表揚,這樣讓孩子的這一行為得到肯定,並讓孩子的行為得到進一步鞏固。讓孩子徹底改掉這個毛病。
⑶ 孩子為什麼會偷拿東西
孩子為什麼會偷拿東西
孩子為什麼會偷拿東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離不開家人的呵護,寶寶的智力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喜歡拿別人東西,別再說他是「偷」,睿智的父母這樣做,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為了避免孩子為什麼會偷拿東西下面的方法可以試試。
孩子為什麼會偷拿東西1
有一些媽媽發現自己的孩子愛偷別人東西,去幼兒園或者是小朋友家的時候,把自己喜歡的玩具帶回來。還有一種就是在家偷拿爸媽的錢,當然偷錢的性質會比拿玩具的稍微嚴重一些.
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家長們不必過於緊張,驚慌失控。這種孩童時期「偷東西」的行為,相信有不少人都經歷過。其實這重要行為並不能完全將成人世界的盜竊與小孩世界的偷拿完全等同。孩子年幼,物權意識模糊,常常分不清什麼是自己的東西,什麼是別人的東西,還會誤以為只要自己喜歡就可拿走。這是年齡和心智發育給他們帶來的認知局限,或許在孩子的眼裡就沒有理解什麼是偷。
當家長發現孩子有偷拿的行為時,千萬不要反應過度,責罵訓斥,而是要心境平和。如果孩子偷拿東西,可以先問一下孩子為什麼要把這個拿回家,聽孩子的傾訴,弄明白其中的緣由才好對症下葯。如果孩子是因為喜歡這個東西才帶回家的,就應該教育他:這不是我們自己的東西,是別人的東西,很喜歡想要拿回家的話,能否借給你玩,而且還要講信用記得還,如果他們沒有同意就不能拿回家。在外面逛超市,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也不可以偷拿,超盯畝市的東西是要用錢買的,可以和爸爸媽媽說,他們會根據實際情況考慮買不買。
不由分說的謾罵只會讓孩子心靈受傷,甚至不再相信父母。哪則指即使長大懂事能夠理解父母,知道自己做錯了,父母教育是應該的,但是還是會透露著失望。有一些父母反應過激,甚至會讓孩子恨上他們。還有重要的一點是,千萬不能給孩子貼上小偷的標簽,說他是小偷。這只會加固孩子的心理認知,當他知道小偷是壞人時,心裡產生自卑,唯唯諾諾。
孩子都是純粹沒有惡意的,犯錯誤就需要父母正確引導,教懂孩子一些概念和分清界線,同時還要教他會換位思考。大家對孩子偷拿東西還有什麼妙招嗎,
孩子為什麼會偷拿東西2
經常和「撒謊」一起出現的是「偷東西」。
小孩子的道德觀和智力一樣,也是逐漸發展的。兒童道德觀的發展還是兒童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部分呢!也就是說,是個很艱深的'課題。
在幼兒早期,孩子們是沒有什麼道德觀的。比如在嬰兒看來,「意外」是最可笑的——也就是某人跌倒、撞傷之類的,因此動畫片《貓和老鼠》受到廣大兒童的歡迎。
「偷」的行為,往往發生在孩子們有了主動意識,有了明確的想法,但又沒有形成完整的道德觀的時候。大多數孩子都有過「偷」的行為。例如,有的男孩子拿「偷」當游戲,或者像京京那樣偷偷摸摸地拿走小夥伴重復的東西——你可以發現,孩子們眼中的「正常的偷」體現了孩子們單薄的道德觀:從有很多東西的對象那裡拿一點東西不算什麼。
「偷」的行為最早發生在孩子上幼兒園時——嗯,從幼兒園拿東西不算什麼,幼兒園里有那麼多好玩的東西——孩子們這樣覺得的。
可以說,這個時期發生的「偷」都不是真正的「偷」,不是惡意的,沒有強烈目的性。或者說,孩子們根本認識不到自己做的事情有什麼錯,他們感覺不到哪兒不對。何況,很多兒童故事中都有主人公偷偷拿走怪物寶藏的情節。
大部分孩子會有「偷」的行為都是因為搞不清「所有權」李配的概念,同時又有主動佔有某樣東西的慾望。很多孩子都天生就有「收藏癖」「收集癖」,看到自己喜歡的或覺得好的東西就要收集起來,放到自己的「領地」里。
因此,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 「偷」東西,千萬不要大驚失色,絕對不要跟孩子提起「偷」這個字眼。只要平時一直對孩子進行正確的道德觀教育,慢慢孩子就不會有這種行為了。
教育孩子永遠都要遵從中國的中庸之道,既不要像《小時偷針》那個故事中的母親那樣贊揚孩子,也不要直接粗暴地斥責打罵孩子,而是要引導,要循循善誘。
孩子不懂得「偷」的概念時,處理不能過激,用順水推舟打太極的方法給孩子台階下,不要對孩子說消極的話,也不要給孩子貼負面的標簽。
總有一天,你的孩子會離開你,獨自一人在這個充滿危險的精彩世界闖盪。作為父母,你能給他的最好禮物,不是財富,不是美貌,甚至不是智慧——再智慧的人,也有思慮不及的時候——而是好的習慣。
⑷ 孩子老是在學校拿別人東西,我該怎麼教育他
1、不要隨便把孩子拿別人東西的行為叫做「偷」。因為絕大多數孩子並不是為偷而去拿別人的東西,只是內心產生了需要感「那個東西我沒有」,「那個東西我喜歡」,「我想要」……這種需要促使了孩子拿的行為。
2、如果孩子害怕,不敢承認東西是他拿的,如「是他給我的」……家長不要用懲罰來逼供,可以直截了當地說:「我知道是你拿了人家的東西,拿了別人的東西就得還給人家!」
3、要對孩子講清不能拿別人東西的道理。如:「小明的玩具被你拿走了,小明心裡一定會很難過的,要是你喜歡的娃娃被別人拿走了,你能高興嗎?」
4、在孩子知道自己做得不對後,最好讓他自己去把東西還給人家;如果孩子還小,家長應帶著孩子去還。這時,也應教孩子禮貌用語:「對不起,沒經你同意,把你的東西拿回家玩了,現在還給你,請原諒。」
5、絕對不要把孩子的過錯攬過來,替孩子承擔責任,這樣會使孩子喪失責任感。
6、如果孩子所拿的東西的確是孩子所需要的,父母可以設法滿足他。但必須告訴孩子:今後如果你想要什麼東西,爸爸媽媽覺得可以,一定會滿足你。但你一定要明白,不是自己的東西,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是不能拿的。
7、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要為孩子作表率,指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所有權」。「這是我的」,自己有權使用和安排;「那是別人的」,自己不能隨意拿來作為己有。
⑸ 求問孩子總是愛拿別人的東西怎麼辦
求問孩子總是愛拿別人的東西怎麼辦?
首先,家長一定要記住,孩子還小,最好不要用道德標准來衡量他的行為,更不能給他扣上一個孝拿偷的標簽。家長要多關心、多鼓勵、多溝通,心平氣和,以平等的態度和他交談,培養和保護他的自尊非常關鍵。然後,家長可以用以下的方法來幫助孩子克服愛拿別人東西的不良習慣。
1、幫助孩子形成這是誰的概念
年幼的孩子活動范圍只限於家庭中,從記事起他就發現,爸爸媽媽可以隨便拿他的東西,孩子也可以拿大人們的東西,根本沒有什麼所有權的概念。隨著孩子接觸面的擴大,他開始與家庭以外的人和事接觸,這時孩子形成了這是我的概念,卻還未形成什麼是別人的概念,這一階段最易拿家人或別人的東西。作為家長,應在早期幫助孩子形成這是誰的概念。例如,家長拿孩子的玩具時,要向孩子打招呼,並得到允許;孩子拿家長的東西也要事先打招呼。孩子的衣櫃和玩具要和家長的分開。還可經常提出這東西是誰的?等問滾卜題來幫助孩子形成所有權的概念。
2、讓孩子通過合理手段去得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3、讓孩子理解拿別人東西後別人的感覺
當發現孩子已經拿了別人的東西後,要嚴肅地告訴他這是不好的行為,並帶著孩子讓他親自將東西還給主人,向主人道歉。讓孩子自己想想別人拿走他的東西時的感覺,必要時家長還可故意拿走孩子的東西來幫助他理解、感受。
4、運用懲罰和獎勵,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行為方式
家長發現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之後,千萬不要打罵、鄙視孩子,而應耐心、冷靜地和孩子講道理,讓孩子學會接受錯誤,勇於承擔後果。讓孩子自己去道歉,學會設法彌補自己的過失。如,孩子偷拿了商店的東西,可以罰他幾天不能吃這種東西,或用自己的零花錢去賠償;孩子偷了同學的玩具,家長可把孩子自己喜歡的一個玩具沒收。
同時,對於孩子拾金不昧、幫助他人等行為要給予及時的表揚和獎勵,家長要下意識讓孩子知道:做好事家長會注意他,做壞事(偷)家長就不理他。這樣,有助於形成孩子的是非觀念。
5、在糾正不良行為時,別忘了維護孩子的自尊
許多家長都忽視對孩子起碼的尊重,總愛擺起一副老子教兒子天經地義的態度去教訓孩子,特別是有逆反心理的,如果硬來往往恰得其反。這時,家長應有分寸地用科學方法來幫助孩子克服不良習慣。如果孩子是初犯,要警告他:這次行為如能改正不再犯,就可以得到原諒,如果再犯要重罰。在批評和懲罰孩子時,要針對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他的人格,既不要像個歷史學家翻出孩子過去的錯誤不放,也不要在外人面前教訓孩子,否則,孩子會從心裡和家長產生對抗,以後再想說他什麼可就難了。
對於那些形成比較頑固的偷竊習慣的大孩子,可以在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下,採用厭惡 *** 等方法來治療。
孩子總是拿別人的東西
首先要區別是多大的孩子。三歲以內的孩子,根本沒有別人東西不能拿的概念,你需要慢慢教導他。
對於懂事的孩子,這種行為建議按照以下方法處理:
首先嚴厲批評孩子,告訴他私自拿別人東西的行為是違法的,給他普及法律常識。
帶著孩子一起去歸還,並讓孩子道歉。這個步驟很重要,孩子一定要親身經歷一次,才能印象深刻。有的家長礙於面子不去歸還,這樣實際就是告訴孩子拿來的東西可以占為己有。
和孩子進行深層次的溝通,告訴他有需要一定要告訴家長,不能私自拿。讓他保證下次不再做這種事情,並且自己說出再犯怎麼處理。以後如果再犯,嚴格執行。
家長思考一下平時對於孩子的要求是否經常拒絕,如果經常拒絕孩子,孩子要求得不到合理滿足,也會萌生私自拿的想法。
無論如何,不要給孩子冠上偷東西的罪名,這樣會讓孩子自暴自棄。
帶孩子串門總愛吃別人的東西怎麼辦
孩子這樣的習慣肯巧備搭定是不好的,下次就不要帶孩子去了就是了,要是孩子要求的話那麼在家中的時候就應該好好的跟孩子說清楚,就說不是自己家的不可以隨便吃,如果孩子不聽的話有就不要帶孩子去了,以免到時候尷尬。
這個問題要並不難解決,在出門之前就要跟小孩說好,跟他說去到別人家的時候,我們不能老是吃別人家的東西,我們出於禮貌可以品嘗一下,但如果一直吃,就不好了,這樣別人會認為你是愛吃又貪吃的小孩,並把愛吃別人家的東西造成的後果告訴小孩,相信小孩也會明白的,我小孩不到4歲,每次出門前我都會跟他說很多,去別人家從來沒有過這樣呢。
三歲的孩子上幼兒園,愛拿別人的東西怎麼辦?
這么大的孩子,對東西是你的我的,沒有概念呢,不要給孩子扣帽子,但要對孩子說,這是別人的東西,不經允許不能帶回家。然後讓孩子自己送回去
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反復操作某一動作或反復學習某一項能力,並且學習能力特別強的時期。有依戀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腳等動作的敏感期、語言的敏感期、細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膚觸控的敏感期、執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數學敏感期、繪畫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續到一歲多一點,是口腔敏感期。無論成人怎麼阻止,孩子總把手放進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萬不要認為不幹凈而去阻止孩子,否則會留下心理隱患。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證入口的東西相對干凈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東西讓孩子用口腔去探索!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這個世界的,如果順利渡過,以後再也不會用嘴啃食物之外的東西。有些孩子進入幼兒園、小學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習慣,甚至延伸成別的不良行為,例如:愛吃零食、吐口水、罵臟話!都在一定程度與口腔敏感期沒過好有關。
和口腔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時愛用手扔東西、用手指摳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實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只是在進行手臂肌肉運動的練習)。與手的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時候常常兩三個敏感期同時交叉出現。
兩歲多的孩子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媽媽也要不到他手裡的東西。親愛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非要想辦法把他這毛病改掉不可。其實這是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系。國外的教育專家常說兩歲孩子的哲學是「我的我的,什麼都是我的」。我們也應該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亂貼標簽。
順利渡過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現特別明顯時不要和他較真順著他即可。這個時間差不多要三四個月(視孩子情況不同而定)。之後尋找到適當的機會,即別的孩子與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時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給你玩,你高興嗎?」當他點頭時再告訴他「你把玩具分給別人玩,他們也很高興」。就此可以打住,別馬上強迫孩子。如此反復幾次之後,讓他嘗試把玩具分給別的孩子,通過練習他知道玩具是屬於他的,分給別人玩之後還是會要得回來,和別人分享大家都快樂,這樣他就慢慢願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歲前後進入分享階段。
注意1:處在強烈的物權意識確認期的孩子,大人千萬不要去逗引孩子,強搶孩子手中的東西,讓他哇哇大哭,然後羞他「你真小氣!」這是絕對不可以的行為!
注意2:當孩子能分享的時候,把東西分給我們吃,我們一定要接受,不要說「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這樣就是拒絕孩子的分享,將給孩子帶來的感覺是失望,孩子就會把分享和失望聯絡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樂,慢慢就不願意分享了。
三四歲的孩子進入秩序、完美、執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塊餅掰掉一點給孩子,孩子會哭鬧不止拒絕接受,成人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們破壞了孩子對圓的感覺。
其他各個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現,比如五六歲時有一個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讓孩子順利自然地渡過,才會保持健康的心態。
怎麼教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拿?
YoKID優兒學堂認為,應該幫孩子建立物權意識,區分自我和他人的界限。告訴孩子:「自己的東西可以自己支配,可是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如果想要拿別人的東西,一定要徵求別人的同意,不能偷偷拿,也不能明著搶。
有的孩子會偷偷拿大人的錢去買東西,看到其他同學的玩具,孩子可能會「順手」拿回家。這正是孩子沒有物權意識造成的,爸爸媽媽要幫助孩子承擔責任。當孩子喜歡拿別人的東西時,不要輕易界定孩子是小偷,請先幫助他分清楚:物品是有私人和公共的。對私人物品,不能亂碰;對公共物品,從哪裡拿的要放回哪裡,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就要學會等待。
怎麼培養孩子不拿別人的東西
嚴厲教育我曾經看到一本書就是教育的啟迪,教育孩子要合理安排要求
寶寶總是搶別人的東西該怎麼辦
和我家寶寶1歲10個月那時一樣,還打人呢。我用了好久才給糾正過來。親可以告訴寶寶別人的東西要經過允許才能拿。
讓寶寶自己去說,成功後就大聲表揚他。要是寶寶自己不肯,你就替他去說,然後鼓勵他自己去說,如此反復好幾次,就成習慣了。
即使別的孩子不答應寶寶也不會生氣打人搶人了。現在我家寶寶每次都會這樣做,別的小朋友也喜歡給他玩,他還自信起來了呢。
至於跟著學別人那很正常啊,只要沒什麼危險就讓孩子學吧,他覺得的快樂嘛。
⑹ 孩子老拿別人的東西
我的兒子今年12歲了,上小學六年級。我發現他經常偷拿別人的東西,他爸爸曾因他偷拿別人的東西而經常打他,而且打得比較狠。他答應再也不犯同樣的錯誤了,可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這樣的錯誤。我真的很煩惱,我該怎麼教育他呢?請問楊老師我現在該怎麼辦呢?一位著急的家長這位朋友:你發現兒子經常偷拿別人的東西,很可能是因為:一方面由於孩子缺乏老師、同學和父母的關注,所以他以偷拿別人東西的行為來引起注意。針對衫陵這種情況,父母應該經常與孩子交流和溝通,給他自信和希望,同時建議其老師多關注和表揚孩子優秀的地方,當孩子感受到愛和溫暖後,偷東西的行為便會減或賣戚少和消失。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你家裡父母的角色定位不清楚。在對待孩子偷東西這件事情上,父親要以嚴厲的態度和行為來對待他,之後母親要讓孩子明白做錯了事情要遭受懲罰,同時要向他說明父親這樣對待他是關心、愛護他的表現。「嚴父慈母」的角色扮演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還有一方面,就是孩子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如果孩子的慾望是正當的,家人就應該滿足;一時滿足不了,要說明情況,給孩子以期待的希望;同時訓練他一定的抑制能力,但不可哄騙。哄騙的結果是家人失掉威信,孩子不但還會重犯錯誤,而且學會了撒謊。如果孩子的欲求是不正當的,一定不要去滿足他,而要耐心地向他解釋,剋制他的貪心。針對以上原因,我建議:首先父母在孩子面前一言一行都要謹慎,以免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其次,你要分析:孩子在家庭中是否得到了溫暖和關懷;平時是否給他一些零用錢,其數目要與一般的小朋友差不多;是否對孩子交代了這些錢的使用和安排,即便他買了一些不恰當的東西也不要過分批評他,因孩子有自己的愛好。要讓孩子從小學會「經濟管理」,所以要付「學費」。第三,平時要了解你的兒子所交的朋友,如果是那些「朋友」唆使,那麼就應當引起警覺。第四,「打」不是好辦法,打得厲害,疏遠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他會感到更孤獨。你要知道沒有一個孩子的「偷拿」行為是被父母責打後改掉的。第五,你的孩子不止一次地出現偷拿行為,就不要掉以輕心,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你除了把家裡的東西管理好,切斷偷拿的誘因,還要抓住苗頭加強教育,不讓這種行為有潛滋暗長的機會。否則,一旦積習已成,便難改了。為此,作為父母的要不斷地口頭叮囑,並隨時檢查他的口袋、書包、玩具櫥等,凡多出來的東西,都要查配枯明來歷。如果是偷來的,一定要嚴肅責罰,並勒令送還,只要有改正,一定不要忘了表揚他,親近他,使他覺得父母是愛他的,只是不喜歡他的「偷拿」行為。第六,不要因為孩子偷別人的東西而冷眼看待他,要經常與孩子溝通情感。相信你孩子的問題會在與家人情感加深的前提之下得到解決的。
⑺ 10歲小女孩總會偷拿人家東西,請問用什麼方法教育她泥
不少孩子都有過順手牽羊,偷拿東西的行為。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採取的措施常常是非打既罵,而收效卻甚微。其實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反應過度和「姑息養奸」都是不可取的。那麼到底該如何幫助孩子改掉這個壞毛病呢?
兒童心理分析:由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偷東西的原因各有不同,所以教導方法也要因人而異。幼兒園的孩子拿東西很可能是因為他不知道,也沒有意識到這些東西要花錢來買,不懂得不付錢,不打招呼就隨便拿東西是錯誤的。他們還沒有分清楚「自己的」與「非自己的」的概念,道德的概念還沒有完全形成,只是原始意義的「戀物」而已,所以當家長發現他偷拿東西的時候,不要給予過多的責怪。此時的拿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偷」。但是大人應該通過這件事設法讓他意識到偷竊是錯誤的。告訴他:「如果你沒有經過同意或沒有付錢就把東西拿走,就會給別人造成損害,別人會很傷心。」如果孩子從超市悄悄帶出了糖果,父母要帶著孩子把糖果還回去。如果他已經把糖果吃了,一定要把孩子帶到超市,讓他向店主道歉,並替他還錢。再次帶他去超市時,就要多注意他的行為,看看他是否又將喜愛的東西放進了自己的口袋。在付款時,對他說:「每一件東西都有價錢,媽媽只有把錢給收款的阿姨,才能早告拿走,這些東西才能屬於我們。」讓寶寶注意到你付鍵褲款的細節。也可以讓寶寶拿一件小東西,在收款台前,讓寶寶自己付款,加深寶寶買東西要付款的印象。小孩子對於父母囑咐的事情常常一轉臉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下次他們可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這時,家長的吼叫、責罵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家長必須反復和寶寶講道理,讓他明白這種事情的危害稿睜簡性,他才會逐漸改進。如果寶寶的表現良好,家長則可以在房間里為他貼上一枚小星星以示表揚和鼓勵。
⑻ 小孩總愛拿別人的東西是什麼原因導致的,該怎麼幫他改善這個問題
小孩總愛拿別人的東西的原因,幫他改善這個問題:孩子小時候拿別人的東西,逐漸是沒有任何觀念,有可能是貪好玩兒,並不在心裡留有什麼印象,假如數次地反復拿別人的東西,又無法得到爸媽的正確對待,就很有可能產生不的習慣性。假如逐漸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做父母的者切勿心存僥幸。爸爸媽媽一定要抓住教育小孩,對他或她的舉動明確提出嚴肅認真的指責,這么做是很不正確的,並不是自己的東西,不管你有多喜歡也不能拿。
還需要具體指導小孩把東西歸還別人,同時向別人致歉,說聲對不起。任何時刻察覺孩子拿別人的東西,都是有必需對他們進行這種文化教育。那樣,小孩根據爸爸媽媽數次的教學,就懂了別人的東西不能拿這個道理,就再也不會拿別人的東西了。
⑼ 發現孩子總是拿別人的東西怎麼辦
1.常見的三種態度
a.非常敏感:爸爸媽媽一旦發現小孩子拿別人的東西就會胡亂責怪孩子,視作孩子有偷竊行為,因此會對孩子進行非常嚴厲的呵斥或者處罰。
b.滿不在乎:和敏感型相反,有的爸爸媽媽覺得孩子還小,拿別人東西無所謂的。有些比較市儈的爸爸媽媽甚至覺得孩子這樣無傷大雅,因此完全不在乎,也不會做出任何處置。
c.謹慎對待:找到孩子為什麼會拿別人東西的原因,觀察小孩子只是好奇拿來看看還是想要佔為己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著充分的耐心,正確對待孩子的行為。
2.處理此類問題的注意事項
a.不要隨便把孩子拿別人東西的行為視做為「偷」,因為說到偷,性質就會變得很嚴重。小孩子拿別人東西動機有時候的目的是很單純的。非常多的孩子拿別人的東西是由於小孩子「喜歡那個玩具」或者「我沒有這個東西」,又或者「我也想有一個這個東西」......孩子有了這個想法以後就不自覺地想要去拿別人的東西,而不是因為偷竊。
b.孩子因為害怕可能會不敢承認自己拿了別人東西,有時候可能會說是別人給自己的,遇到這種情況,爸爸媽媽不能過分強硬,不要採用打罵孩子的方式來逼迫他承認,而是要教育他「拿了別人的東西應該還給別人」,不要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開脫。
c.要跟小孩子講道理,告訴他,「要是你把丁丁的玩具拿走,他想玩的時候就找不到了,這個時候他會非常難過,同樣的,要是你的玩具找不到了,你會不會難過呀?」
d.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做錯事的時候,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讓孩子把拿來的東西還回去,要是小孩子不肯一個人去,爸爸媽媽要陪著他一起去,同時還要教育他對別人使用禮貌用語道歉:「對不起,我之前拿了你的玩具,我現在知道自己做錯了,所以我把東西還回來請你原諒我吧。」
e.有的爸爸媽媽因為愛惜孩子,會代替孩子承認錯誤,這樣是不對的,要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不然孩子記不住這個教訓。
f.要是孩子拿的東西是很喜歡的,同時是必需品的話,爸爸媽媽可以這樣告訴孩子,這個東西要先還給人家,因為人家也需要這個東西,如果你以後遇到這樣喜歡的東西,可以告訴爸媽,爸爸媽媽會滿足你的願望。下次千萬不要通過拿別人的東西來滿足自己,你不問過他就拿他的東西,這樣的行為是不正確的。
g.爸爸媽媽要做好榜樣的工作,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從小就要教育孩子物品的所有權,什麼東西屬於誰,這些道理要告知孩子,如果喜歡別人的東西一定要徵求別人的意見,千萬不能隨便拿。
遇到孩子擅自拿別人東西的行為,爸爸媽媽一定要多加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