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堂為什麼老吃東西
① 和尚為什麼不能吃晚飯
南普陀寺---葯石
佛制僧人日中一食、過午不食,中唐以前中國僧人皆嚴格持午,漸漸地,也如同乞食一般,經過時空的演變、適應而被放棄了。因為中國地理的南北幅員廣闊,加上僧人的自耕自食,勞動量大,僧人終於放棄傳統的佛制,寺院正式提供晚餐運世,稱「葯石」,葯石皆吃粥,也稱「晚粥」。
而禪堂禪七期間,整日皆有活動,打坐、跑香交替用功,體力耗損甚鉅,所以一日用餐達四、五次,除早粥、午飯外,下午吃午粥(點心粥),晚上八點還吃一餐,也是吃粥或饅頭,稱為「放參」。
另外,還有出外求法的行腳僧,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因緣下,吃飯時間和食物沒有保障,不受過午不食的限制,可以說什麼時候得到食物,就什麼時候吃,不旁橘肢過,當他們到禪堂掛單時,就必須隨眾,百丈清規附旦過堂規中,就針對雲水僧這么規定:「一近午到,午飯隨眾;近晚到,晚粥隨眾;時過始到,補吃;晚到一宿,次日午飯即行。」
中國僧人既不能嚴持過午不食戒,須用何種心態用葯石呢?明朝蓮池大師所著的《沙彌律儀要略》提到「必也知違佛制,生大慚愧,念餓鬼苦,常行悲伍此濟,不多食、不美食、不安意食」,說明了僧人用葯石時須心存警惕,具足慚愧和慈悲。
② 佛教禪宗的飲食起居習慣,如何學習禪宗
禪宗修行方法主要是參話頭,先找一個話頭,然後努力參究不懈,直到萬念皆空,身心具忘,疑情脫落,徹見真如本性。達摩大師說:見性即是佛。
飲食起居示同常人,盡量素食清淡,吃的素凈,身心也相對素凈些。行為上盡量減少貪欲,內心時刻在參一個話頭不停。簡單說是一念代萬念,當這一念純凈的時候,所有煩惱妄想都熄滅了。參禪所用的話頭,就是這個作用。
最好自己多了解了解禪宗的行持,看看參禪的相關書籍:
《參禪路頭見聞錄》
《來果老和尚開示錄》
《虛雲老和尚開示錄》
《六祖壇經》
《金剛經》
其中《來果老和尚開示錄》,是當今最完善的禪宗入門引導,也是唯一的學參禪的資料,來果老和尚和虛雲老和尚是近代著名的開悟見性的人,所以所說的不會有絲毫錯誤。
先多看,然後再去禪宗道場實際體驗,國內依舊保持宗風的禪堂我知道的有「高旻寺」「真如禪寺」「弘法寺」,你可以去看看,定有收獲。
現在有禪堂並且堅持坐禪的寺院,我知道的有:
揚州高旻寺,是近代禪宗大德來果老和尚重修的古寺院,現在方丈是當代禪宗大德德林老和尚。高旻寺齋堂是虛雲老和尚開悟的地方。自從寺院恢復建設以後,始終堅持叢林制度,擁有來果老和尚制定的禪宗最嚴謹的參禪制度。每年的禪七非常著名。海內外禪和子來參禪的前後有上千人,德林老和尚97高齡依然親自開示。高旻寺禪堂也是國內最大的禪堂吧。
江西永修縣真如禪寺,是近代禪宗大德虛雲老和尚修建的寺院,有兩個禪堂,禪堂不很大,但是感覺氛圍很好衡纖,禪七期間感覺像是回到了古時候,寺院四面環山,環境也極其優美。
深圳弘法寺,這是當代禪宗大德本煥老和尚的寺院,本煥老和尚今年105歲了吧,每年禪七期間都還親自開示,弘法寺禪堂我沒去過,只是在網上看過視頻。
五台山清涼寺、普壽寺,普壽寺是中國最大的尼眾道場,據說98歲的夢參老和尚在那裡講《華嚴經》,我沒去過,夢參老和尚也是當代禪宗大德,不過那裡有沒有禪堂不了解。
高旻寺、弘法寺都有網站,網上有禪堂視頻,可以先了解了解。這幾個寺院,都有一位有修有證的禪宗大德住持,都是非常殊勝難得的道場。
還有好漏什麼問題,可以隨時交流,我也是參學的。
另外還有江咐襪仿西吉安青元寺,是近代禪宗大德體光老和尚的寺院,現在是哪位住持不清楚了,也不知有沒有禪七了,體光老和尚也是開悟的大德,虛雲老和尚很贊嘆他。
QQ群就不要去了,人員混雜,說的多是亂七八糟,錯的無數,對的極少,只怕對你是很大的誤導。我有過一些禪宗QQ群,後來全都退了,錯誤言論太多,百害無一利。
③ 佛七期間,守六齋日,不吃,餓得發慌,這時沒力氣念佛,吃了是否犯戒
不犯戒。在必要的時候,我們暫時開緣。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我就持午,晚上這餐飯不吃,很多年了。我去受戒的時候做虛晌,我就開了,我晚上要吃。為什麽?受戒很辛苦,工作純鋒量很大,晚上要拜佛,要拜懺,也是怕沒有體力,所以我受戒的那一個月,我每天晚上都吃。有很多人平常他不幹,他到持戒的時候裝模作樣,搞兩、三天不行了,體力不夠,那何苦?所以一定要衡量自己的體力,現前修學的時間、分量有多少,必須要有好的體力,我們才能成就。所以念佛堂、禪堂,禪堂一天有八、九頓,他不是吃三餐。我們現在在新加坡的念佛堂,因為日夜不間斷,夜晚都有點心,二十四小時的供譽羨應。修行人要守這一個原則,不飢不飽。飢餓了,發慌,你念佛念不下去了;飽了就昏沈,要睡覺了,都不行。所以一定要不飢不飽,覺得自己餓了,就吃一點點心,決定不能夠吃飽。所以真正用功的人,五分飽,七分都不行,五分。保持這種狀況就很好,不飢不飽,這是古人幾千年的經驗。
④ 佛教禪宗修行,全天除了睡覺吃飯,幾乎都在禪堂打坐,不像道教修行除了靜的修行,還有身體的鍛煉,還動一
是的,佛教與道教修行方式不同。佛道視身體為臭皮囊,視人間為五濁惡世,奉持戒律以早求出離回歸極樂為宗旨返中。故舍棄身體運動鍛煉。而道教不掘扒同,修身養性、治家平天下,以求人世間的長生不老,並追判世昌求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對身體病患醫治和運動鍛煉尤為重視。各派之間大同小異。
⑤ 星雲大師《禪堂的生活與清規》
各位貴賓、各位護法信徒:
「禪堂」是供給禪者參禪打坐的場所,對外一向是不開放的,故一般人對禪堂都有一股神秘感。
禪堂的建築通常長有六丈至十丈、寬四丈至八丈不等,不過依參禪人數的多寡(有時多至四百人)而有大小。也有供給短期精進禪坐的禪堂,或是只容一個人的陋室小房子,乃至在僻遠山洞也是打坐的好場所。
禪堂的大小、簡陋與否、地點的遠近,在禪者的心目中是沒有分別的,因一入禪境,三千世界的寬廣就在當下。自古以來,多少的禪者在禪堂中悟到人生的真理,照見自我的本性,而成為一代人天師范,「禪堂」之功實不可沒。
禪堂設備就像我們現在講演的地方不設窗戶,是封閉式的,唯一不同的是現在的講堂有好的冷氣及通風設備。禪,是向自我內心追求,不向外求的,故禪堂不設窗戶,主要是讓參禪的人,能集中心念,不要隨著窗外的景物而起分別妄念,否則就失去參禪的意義了。
禪宗初祖達摩祖師,曾面壁的河南嵩山,有一座少林寺,據聞過去其山門只能進去不能出來,除非你的功夫能躍過那四周的高牆,否則不能走出山門。也就是說你有能力能夠跳越出此高牆,出了山門才不會丟了少林寺的顏面,故少林寺的武功至今仍非常流行。同樣的,禪堂的四周雖非高牆,但卻封閉,主要是不讓外界的污染、妄想、煩惱帶到禪堂里來。禪師們一再要警誡初學者,一進禪堂就要將外面的、過去的一切放在禪堂外,好好安身的在心上下功夫。
禪堂通常有兩個門,正門寫著「正法眼藏」,後門通稱方便門,是供禪者盥洗、方便之用。打坐時要將禪門的簾子放下來,簾子一放下,就不可以進出、走動,或有音聲,尤其是止靜的板一敲,世界好像一下子就靜下來,在寂靜的氣氛下,你會感受到禪的氣息。
今天要和各位介紹的是「禪堂的生活與清規」,我分四點來說明:
一.禪宗的法物與道場
在禪門,每個參禪的人,擁有的物質要越少越好,少到什麼程度?依現在的斤兩來計算,所謂「衣單兩斤半,隨身十八物」,因為一個人東西越少,慾望就越少;東西越多,帶給我們的困擾、煩惱也就越多。比方說,像我們出家人,衣服只有這一件,早上起來這一件、會客也是這一件、現在站在這里和各位講話也是這件。然社會上的人士,如一位小姐,今天要出門了,穿旗袍呢?還是穿洋裝?穿紅色的呢?還是黃色、藍色的呢?因為衣服多,她就因不知如何選擇而煩惱。而禪者只有一件衣服長衫,不必選並帆擇也就沒有煩惱。
禪堂里的禪師們,因為使用的物品東西很簡單,所以因物質而起的煩惱也就很少,因為慾望少,心自然能自由自在。其實在禪師們用的物質雖少,但他內心中卻擁有了三千大千世界。
平常生活,衣單兩斤半,若是外出雲游的禪者、雲水僧,他可以擁有十八樣的東西,叫「頭陀十八物」:
1.楊柳枝:我們現在早上刷牙用牙膏、牙刷,禪師們是用楊柳枝來刷牙漱口的。用牙膏、牙刷,口腔的疾病很多,用楊柳枝漱口、刷牙,牙齒卻很少有疾病。
2.三衣:就是袈裟可儲備三件,一是僧伽黎,又叫大衣、祖衣、雜碎衣、法衣、二十五條衣。二是郁多羅僧,又名上衣、七衣、入眾衣。三是安陀會,又名中衣、宿衣、內衣、五衣、工作衣等。
3.坐具:禪者走到什麼地方,隨時可以把坐具攤開,在上面打坐。和前面的三衣,通稱為「三衣一具」。
4.澡豆:絕掘雹澡豆就是相等於現在所說的肥皂粉、肥皂。在過去沒有肥皂粉的時代,澡豆是一種清潔劑。
5.缽:是出家人吃飯的用具。出家人拿著缽向信徒化緣食散攜物,就稱「托缽乞食」。
6.瓶:是裝水的用具。
7.香爐:香爐不僅是用來燒香、供佛,在各處行腳,山林水邊一炷香,也有驅除蚊蟲的作用。
8.濾水囊:濾水囊就是現在所說的水壺、熱水瓶,過去的禪者參訪游學時,有了一個濾水囊,所使用的水,會更加衛生。
9.毛巾:盥洗用的布。
10.刀:是用來除草,緊急時也可以防止壞人的侵犯。
11.錫杖:出家人拿錫杖是用來防身的。
12.奩:鏡匣子。
13.鑷子:鑷東西的鑷子。
14.經書、律書。
15.佛像。
16.菩薩像。
17.火燧:引火用的石子。
18.繩床:有時遇到下雨天,地上太潮濕,幾根繩子從這一棵樹套到那一棵樹上,就可以在上面睡覺了,所以有繩床。
現在我們一般到戶外活動、到各處旅行,乃至於登山,都必須裝備齊全。這根源可以說是從過去禪師們參訪、雲游慢慢承襲下來。
個人用的是頭陀十八物,如團體所居之禪堂,裡面最重要的法物,就是鍾板、木魚。
「鍾」,談到禪堂的報鍾,有所謂「鍾聲傳三千界內,佛法揚萬億國中;功勛祈世界和平,利益報檀那厚德」,實非常有意義。
「板」,寺院的打板,分為一板、二板、三板、四板、五板等。幾年前,法國有兩位漢學家,到我們台灣來,由高雄師范學院院長薛光祖先生陪同到佛光山來,就是為了研究為什麼寺院的板聲,這里要打一下?那裡要打三下?我很榮幸從小就生長在叢林的禪堂里,我告訴他真正的「板」的意義。
古時沒有時鍾,是以「更」來衡量時間。一更、二更......五更天亮等。寺院到了晚上,大家都休息了,叫做「開大靜」。打一下「哆!」這是一板,表示大家都休息了。等到通報了以後,打兩下「哆!哆!」表示結束。到了早晨約三時左右,要到大寮(廚房)去叫醒水頭燒水,飯頭煮飯,打三下「哆!哆!哆!」,要大寮的人起來准備;約四時左右,打「哆!哆!哆哆!」四下,這是要全寺大眾起床盥洗,上早殿。四板以後,打五板「哆哆哆!哆哆!」接報鍾。從一板到五板就是這樣輪轉。
禪堂的鍾板,就是大眾的號令,所謂「龍天耳目」,必須相當尊重。鍾板的配合有時是「一鍾一板一木魚」,有時是「二板一鍾一木魚」,或者「三板一鍾一木魚」,都代表了一些特殊的意義。總之,禪者的生活,不用語意,每天在單純的號令下井然有序。
鍾、板,是禪門的號令,為什麼用木頭做成魚的形態?尤其是誦經時敲打木魚,佛教重慈悲,為什麼要敲打魚頭?不是太殘忍了嗎?魚有一個很特殊的習性,不管是在水中游或靜止不動,眼睛都睜著不休息,佛門取其精進的特性,敲打木魚來策勉禪者要用功不要懈怠。有的甚至在鍾板上面,書寫「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珍惜光陰,時不待人」,時時警惕參禪的人珍惜光陰。
禪堂里最重要的領導者,在佛門稱作「維那」,其座位旁有個小牌子,寫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大眾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顧,罪歸汝身。」就是說在禪堂,大家修行規矩、法則,都靠維那領導,所謂大家的慧命,維那應好好維護,否則執行不力,那就是維那的罪過了。
另外,禪堂里還有一樣非常引人關心、注意的「香板」,香板分有好多等級──
1.「警策」香板:是用來勉勵大家的。
2.「巡香」香板:是用來巡查坐禪昏沉的人。
3.「監香」香板:於禪七時使用,一般是由方丈、首座、西堂、維那、糾察等執行。
4.「清規」香板:是屬較嚴重者,犯了清規時,才會請清規香板來處罰。
除此之外,有的信徒還愛請賜香板(打香板),來消除業障,為自己增加力量。
「香板」的使用在禪宗流傳時間上並不久。清朝雍正皇帝,非常懷念昔時的國師──玉琳國師,得知揚州高旻寺,有一位玉琳國師的弟子,就把他召到朝中,問他的禪功如何?他回答皇帝,他很慚愧,對於禪沒有什麼成就。
皇帝:『你啊!一代的國師,怎麼會有你這么沒有出息的後人?限你在一個禮拜之內開悟?如果在一個禮拜之內不開悟,我這把寶劍就要來殺你。』
以後每天,衛士就在禪堂外,擺一擺,搖一搖這口寶劍說道:『今天是第一天!』
『今天是第二天!』
『今天是第三天!』
玉琳國師的弟子苦心想:我這一條小命今天是保不住了。但是到了第七天,他在情急之下終於開悟了。
原來,他搶了衛士手中的寶劍,把雍正找來對他說:『究竟是你要我的頭?還是我要你的頭?』雍正一聽,內心很高興,如果不是開悟,誰有這么大的口氣?雍正也是一個禪家,對禪有莫大的期許。
故禪門的禪堂,無論是封閉也好、大也好、小也好,主要是讓一個有心參禪、悟道者,能有個悟處。
二.禪者的話頭與成就
一個參禪的人,總要提起話頭來參,「話頭」,對於學禪的人,是重要的第一步!
所謂「參話頭」,主要就是提起一念,看這一念的開始來自何處?滅向何方?把這一念、這一個話頭緊緊的掌握住,在這話頭回心返照、悟達自性。參話頭有兩種,一種是有意義語義的話頭;一種是無意義語義的話頭,這種話頭不可以用一般常識解釋,也不可用邏輯推理,因為沒有意義,就不必分別研討。有意義的話頭,指我們平常講的──
『狗子有佛性也無?』
『我們無夢無想的時候,主人公何在?』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念佛是誰?』
『念佛是我,我又是誰?』
『誰叫我們每天馱個屍體東奔西跑呢?』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所謂參話頭就是要一直這樣參下去,問下去--,問到最後,忽然一聲『噢!』迷妄的虛空世界粉碎了,這個時候就愣愣奇,啊!那感覺別有一番景象,這就是開悟。
「參話頭」大都是禪師給我們提起,給我們啟示,有時,禪師把話頭提起來了,我們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如龍牙禪師參臨濟禪師時問道:『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臨濟:『與我拿禪板來。』
後來龍牙禪師又去參翠微禪師問道:『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翠微:『與我拿蒲團來!』
這種答非所問,驢頭不對馬嘴的對話,在禪者的心裡都有一番大道理。又如天台德韶禪師參凈慧禪師時問道:『如何是曹溪一滴水?』
凈慧:『是曹溪一滴水。』
一般人看到許多不合理,但在禪者的世界,他已把矛盾統一了,把時空調和了,把心物一如了,把一切眾生都一體化了,沒有你我的分別,一切都是平等的。
善慧大士也就是我們通稱的傅大士,有一首詩道: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這首偈語若是給現在國文老師看,一定不通,為什麼呢?既是空手,那能有鋤頭呢?既是步行,怎麼還會騎水牛呢?人從橋上過,怎麼會橋流水不流呢?這根本就不合道理。
我們常把世界萬有本體和現象之間、你我之間,劃分了界線,宇宙間有了這一界限,會把世界分隔得非常零碎,甚至千瘡百孔。而禪者他能超越對待、超越根本與現象,因此,沒有彼此、沒有時空、沒有來去、沒有動靜、沒有大小,什麼都是一如的,什麼都是平等,都是超越的,故無煩無惱,樣樣統一,這就是禪者消遙灑脫的境界,也是禪者隨遇而安的生活。
如何靜坐?如何參話頭呢?我們在家裡的床上、地板上、沙發上,坐下來把意念集中,把精神統一,這叫參話頭。如同貓要捕捉老鼠時,目不轉睛、四腳貼地、身毛都豎起來,把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一念,參話頭就是要用這樣的心力!
琅琊禪師有一女弟子,問琅琊禪師如何參話頭?琅琊禪師道:『你就參一句「隨他去」吧!』
這女弟子聽後,行之不退。有一天,有人告訴她:
『喂!你的先生和一位漂亮的小姐去看戲、喝酒了!』
『隨他去吧!』
又有人跟她講:『唉呀!今天你家遭小偷了,被偷走好多東西。』
『隨他去吧!』
如果我們聽了她這樣的回答,一定會替她著急,這種事怎可說隨他去呢???
有一天,她和丈夫在炸油條,「吱!」一聲響,悟道了。她靜靜的離開鍋邊,丈夫叫道:『喂!喂!你怎麼走開呢?』
她答道:『隨他去吧!』
丈夫:『你是不是瘋了呢?鍋子的油正熱著,怎麼能「隨他去」呢?』
我們看到這位太太不近人情,不近事理,可是她一句「隨他去吧!」在世間上都能消遙自在了。在日常生活中偶而看到兩個人在那交頭接耳,你不必以為他們是在那講你,「隨他去吧!」看到別人的生活不正常,只要不妨害到你,「隨他去吧!」看到別人有好處,也不必嫉妒,「隨他去吧!」假如在行住坐卧中,待人處事上,能好好運用這一句「隨他去!」不必參禪悟道,日子也會很好過的。
三.叢林的制度與清規
叢林的制度是非常民主、平等的,在分工合作下各司其職,有管生活的、有管禮儀的、有管法務的,如:維那為規矩之綱領;典座為資生之主管,負責調理飲食;香燈負責佛殿的清潔與事務;司水掌民生所需......,因各人根性不一樣,常住會依各人的性向給予安排其職位,真正做到了「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禪林風范。
月潭禪師曾雲,出家人分三等:
1.能夠廣度眾生、廣結善緣者是上等的出家人。
2.雖不能弘法度眾,但能維護寺院、保護道場,這是中等出家人。
3.不能弘法度眾,又不能保護道場,只知道吃飯、睡覺,這是下等的出家人。
又,峨山禪師也說出家分--
1.能夠經得起犍錘的棒喝、打罵,受得了委屈打擊,種種苦難,都很堅強,這是上等的出家人。
2.雖不能忍耐,受不了委屈,不過對他好,他會感激你的慈悲、你的恩惠,這是中等的出家人。
3.絲毫承受不了委屈,又不知道感恩,只會怨恨、不滿足,常常在你對我好,他對我不好的比較下過日子,沒有禪悅,沒有法喜,這是下等的出家人。
其實峨山禪師的論僧,不一定是指出家眾,我們的社會、國家、公司、家庭的每一份子,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衡量,是上等根性?還是中等、下等?能受委屈,能忍耐的是上等;知道對方慈悲,懂得感恩是中等;凡事都不知道的是下等。我們可以用此種方式來測試我們身邊的人,來欣賞眾生的百相。
禪宗叢林內的一切都很平等的,我們從它各種的名詞可以得知,如--
住持和尚要請大家吃飯,叫「普請」。
堂主老師要說法開示了,叫「普說」。
客堂下令要工作勞作了,叫「普坡」。
常住慰勞大眾要吃茶了,叫「普茶」。
加了「普」字,就是大家都平等了、都一樣對待了。叢林除此之外,還有「六和敬」的制度,即:利和同均、戒和同遵、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無爭、意和同悅。大家在利益上、戒律上、見解上、語言上、思想上、共住上,都是平等無高下的。
禪宗不像律宗的戒律那麼繁瑣,它的規矩很簡單且有序,比如有的禪堂標示著參禪之規矩:
1.不侮辱修行者。
2.不褻瀆三寶。
3.不破壞禪堂團體。
4.不違犯刑事罪行(即殺、盜、婬、擄)。
5.不宣說自己的成就。
另外百丈禪師也有「叢林二十條規定」:
叢林以無事為興隆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精進以持戒為第一疾病以減食為湯葯
煩惱上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留眾以老成為真情執事以盡心為有功
語言以減少為直截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老死以無常為警策佛事以精嚴為切實
待客以至誠為供養山門以耆舊為庄嚴
凡事以預立為不勞處眾以謙恭為有理
遇險以不亂為定力濟物以慈悲為根本
這些都是禪林一些重要的規矩與目標。
四.禪門的生活與修持
一個禪者,他的豐姿、他的形象,都顯現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之間,所謂「行如風、坐如鍾、立如松、卧如弓」,走路的時候,如風一樣的迅速無聲,不彎曲直走;坐下來要如鍾一樣的平穩、庄嚴;站立時,如松樹般的筆直;睡覺時,吉祥式的右脅而卧像個弓。有偈語描述禪師們之風范,深得其趣--
「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游
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
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迴旋半展眸
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愧佛門作禪僧」
念佛的音聲如流水一樣,慢慢的誦出;走路像雁子般的成行列隊,整齊劃一;合掌於胸前如捧水般的端正;站立時,頭上好像頂著一盤油,精神飽滿。昔時中國宮中的嬪妃,乃至現在的世界小姐、中國小姐,也是頭上頂著東西來訓練其豐姿、儀表,禪者們的威儀也是如此的注重。
再說到禪者的走路,都必須瞻前顧後,輕輕移步,看東西時絕不東張西望,只是左右回視的半展眸,其威儀動靜經常保持莊重。
當然也有些不修邊幅的禪者,不為人間世俗的眼光、看法所左右,如:法融禪師,經常是衣衫襤褸、鼻涕掛在嘴邊,提醒他鼻涕要流下來,快擦掉,他還回答:
『我才沒有時間為那個俗漢拭鼻涕哪裡!』
有一次,皇帝請他入朝相見,法融禪師拒絕了,並作了一首偈子: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
卧藤蘿下,塊石枕頭。
不朝天子,豈羨王侯?
生死無慮,吾復何憂。」
他的意思是說,世間的一切事情難以預料,不像我們禪者山林水邊、卧藤底下、樹下,拿個石頭當枕頭仍睡得安閑自在。天子都不必朝拜,我還羨慕什麼王侯呢?生死對我而言我都不在意了,還有什麼值得我掛慮、憂愁的呢?
禪者的生活亦可用另一首偈子來形容--
「衣單二斤半,洗臉兩把半;
吃飯三稱念,過堂五觀想。」
禪者們所擁有的衣物,加起來才不過二斤半重,洗臉所使用的水,剛好可以弄濕兩次臉,可謂極盡簡朴、惜福,吃飯前,要合掌稱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吃飯時,要觀想: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4.正事良葯,為療形枯。
5.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這些都是禪者法身慧命、辦道修業而接受供養、受食的態度及修持。
平常我們吃飯,不但要美味可口,還要色香味俱全,好吃的就貪得無厭,不喜歡吃的就極端挑剔揀擇。而禪者不因好吃而多吃,也不因不喜歡而不吃,只為了療養色身好用功辦道。在他們心中,縱使「終日吃飯也未曾咬著一粒米」的自在無礙,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歸納禪門生活的要點,不外乎--
1.忍辱(從忍辱中去除無明)
2.作務(從作務中來培福報)
3.修福(從修福中增長智能)
4.感恩(從感恩中獲得快樂)
5.參禪(從參禪中解脫自在)
有一位曇照禪師,每天逢人都告訴對方:『快樂啊!快樂啊!我好快樂啊!』有一次不小心掉到水裡,幾乎要滅頂,他仍無懼的微笑著。可是到了年老卧病在床時,每天卻喊著:『痛苦噢!痛苦噢!我好痛苦噢!』
住持和尚聽到後,就對他說道:
『你不能老是這樣的喊痛苦呀!想當年你掉到水裡,幾乎滅頂,都不怕,怎麼現在老了、病了,卻老是在喊痛苦,你的修持功夫到哪裡去了?』
曇照:『你看我這一生,究竟是喊痛苦好呢?還是喊快樂好呢?』
其實曇照禪師他覺悟的境界,不是喊快樂或喊痛苦來代表,他之所以喊「快樂!快樂!」是要大家珍惜光陰;所以喊「痛苦!痛苦!」是要警惕大家生死無常的可怕!
最後,禪師怎樣修行?我舉一位禪師悟道的經過作一個結束。
有一位非常護持佛法的老婆婆,供養一位禪師參禪修道,一供養就是二十年。有一天,老婆婆想知道這個禪師的修行如何,就叫她長得非常漂亮的孫女送飯去給禪師,並吩咐孫女,當飯菜送到時,就一把抱住禪師,看禪師說了什麼話,回去告訴她。
孫女到禪師的住處,依照祖母的吩咐,將飯菜放下後,就抱住禪師,那位禪師則一動也不動的,冷冷說道:『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
意思是說,像我這個修行者,像枯木死灰一樣,在寒崖的地方,經過三冬,我的心好冷,人我之間的是非、美色、酒色財氣......都影響不了我,我熱不起來了。
孫女回來把這兩句話告訴了祖母。
老婆婆一聽,非常失望的說道:『沒想到我二十年來竟供養了一個自了漢!』一氣之下就把禪師趕走,並燒掉了禪師修行的茅屋。
禪師修行不光為自己,一定要像菩薩那樣大慈、大悲、大熱忱來對待眾生,不可做了自私的自了漢,故在修持上,我們要--
1.自我觀照,反求諸己,
2.自我更新,不斷進化,
3.自我實踐,不向外求,
4.自我離相,不計勝負。
⑥ 寺廟里的出家人是什麼樣的生活,每天的作息時間是什麼樣的
1、起床
清晨五點鍾,巡照僧敲響寺院第一次起床訊號棗照板。他邊走邊敲。圍繞寺內一周,然後停在大雄寶殿的左前方、右前方和後方各敲一陣,把訊號傳給禪堂的報鍾。報鍾響過三陣,又把訊號傳給鍾樓的大鍾。
大鍾也是敲三陣,每陣三十六響,共鳴一百零八響,表示斷除人生一百零八種煩惱。鍾頭邊敲鍾,邊唱偶,表示僧人對國家和對眾生的良好祝願:
洪鍾初叩,寶偈高吟,上徹天堂,下通地肘。上機當今國王,大統乾坤;下資罕土長官,高增祿位。三界四生之內,各免輪回;九幽十類之中,悉離苦海,五風十雨,免遭飢謹之年;南畝東郊,俱獲倉箱之慶。干戈永息,甲馬休徵;陣敗傷亡,俱生凈土。
飛禽走獸,羅網不逢;浪子孤商,早還鄉井。無邊世界,永享康寧;遠近檀那,增延福壽。山門清凈,佛法常興;土地龍神,安僧,父母師長,六親眷屬,歷代先亡;同登彼岸。
洪鍾三叩畢,鼓樓鼓聲起。一陣鼓結束,僧值師開始圍繞寺內巡簽。二陣鼓結束,僧值師巡簽完畢。三陣鼓聲起,僧值師進入大殿禮佛。鼓聲將訊號又傳給彈堂的報鍾,報鍾又傳給齋堂的雲板。雲板敲三陣,每陣七下,第三陣雲板又把訊號傳給大殿的引碧。
從不同方位發出的這七種訊號。前後相扣,快慢相續,音響各別,韻味各殊,真給人一種音樂享受。而這些悠揚激越之聲,都分別在呼喚著僧眾們起床、折被、刷牙、洗臉、搭衣、上殿……第三陣雲板結束,僧眾已齊集於大雄寶殿,朝森告橋時課誦開始了。
2、早殿
大雄寶殿香煙繚繞,燈燭輝煌,住持僧帶領寺院兩序大眾上殿課誦。僧眾們都按自己的位置排班站立,住持站在進門左邊,僧值站在進門右邊,首座、後堂站在佛像左邊,西堂、堂主站在佛像右邊,維那站在後堂旁邊。
維那敲響大碧,率眾唱誦。站在他旁邊的當值悅眾及其他打犍椎的僧人,手持引磬、魚槌、鉸子、鐺子等,組成一支梵唱樂隊。
大殿中,僧眾分列兩邊,序職愈高者愈站前面。禪堂僧眾位於念佛堂僧眾的前面,最後一排則為雲水僧,雲水僧後為居士的行列。早殿開始,若沒有僧值的允許,任何人都不得離開大殿。早殿有兩堂功課:
第一堂功課的基本程序是:禮佛、念《大佛頂首楞嚴神咒》、繞佛、歸位。《大佛頂首楞嚴神咒》是梵語譯成的漢字,很長,共四百二十七句,二千六百二十字,是佛陀誦出以救其阿難受惑於魔女的。念此咒,將有效地保護自己不受的誘惑。
繞佛,是一面排班行走,一面念「南無阿彌陀佛」,其次序是:首座、西堂、後堂、堂主、都監、監院、維那、掌犍惟的悅眾、知客等主要執事、技戒臘長短排列的清眾、僧值,住持走在最後。
第二堂功課的基本程序是:禮佛、念《三扳皈依》、《大悲咒》、「十小咒」、《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韋馱贊》。「十小咒」,包括《如意寶輪王陀羅尼》、《消災吉祥神咒》、《功德寶山神咒》、《准提神咒》、《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陀羅尼》、《葯師灌頂真言》、《觀音靈感真言》、《七佛滅罪真言》、《往生凈土神咒》、《大吉祥天」女咒》。
目的是以念誦經咒的此猛功德,迴向給的天龍八部等眾鬼神,祈願寺院中安靜無事。迴向也稱施向,如把所修功得施向眾生,稱為「眾友嫌生迴向」。
有的寺院,在佛教節日和佛菩薩聖誕日念兩堂功課,平時去掉一些內容,歸並為一堂功課。在每月十五日和三十日誦戒,不繞佛。早殿結束,各自回堂稍息,等待過堂。
3、過堂
過堂,就是進齋堂吃飯的意思。僧入早粥、午齋必須過堂,由於佛教有「過午不食」的古制,故有些僧人晚齋時是不過堂的。
當早粥難備就緒,齋廚的火磐先敲響,隨後齋堂前的梆也敲響。敲梆時,僧值巡簽,僧眾陸續進入齋堂。三陣梆後,又敲響齋堂前的雲板,僧眾基本到齊,僧值在堂內巡視一圈,歸位。三陣雲板結束,悅眾的引磬聲起,僧值帶領僧眾一齊念《供養咒》。
早粥時念:「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午齋時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在齋堂里,也和大殿里一樣,每人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正中是住持的座位,面向齋堂大門。東西序相對,都是一排排狹長的桌凳,序職越高,越靠近正中。東序第一排依次是都監、監院、維那、悅眾……侍者的座位,西序第一排依次是首座、西堂、後堂、堂主、知客等的座位。
《供養咒》念畢,若今天是施主設齋,維那便念道:「佛制比丘,食誠五觀,善心雜話,信施難消,大眾聞磐聲,各正念。」然後由知客師念齋條:「某某設上堂齋一起,上供十方諸佛、諸大菩薩,供養本堂方丈大和尚及班首大眾,念佛請齋。」
念畢,開始早齋;食時,僧眾們不僅要肅靜,而且還要集中思想作「五觀」: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自付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葯,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五觀的意思是,僧人用齋時應該思考:施主供應這碗齋飯來之不易,我今天認真修行沒有?應把這些飯菜看作是醫治飢渴的葯物,吃「葯」不能貪圖口福,只要能達到維持生命、完成修行的目的就行了。因此,齋堂又叫五觀堂。
把碗中的飯或菜吃完,需要添加時,僧眾則把飯碗或菜碗推向桌前,行堂僧就來添加;若只需要一半,則用筷子指示廣下。用齋必須嚴守規則,特別是肅靜的規則,任何人不得發出異常聲音。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僧人吃完齋後,僧值便從自己的座位上站起來合掌。
引磐響,僧眾亦起身合掌。先念咒語「薩哆喃……」再念:「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也,若為樂布施,後必得安樂。」表示對布施設齋者的謝意。最後誦《結齋偈》:「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沒有吃完齋的僧人,念畢後可繼續吃。
早齋和午齋過堂,在念《供養咒》結束後,還要向寒林餓鬼施食。施食一般由東序距齋堂大門最近的侍者,或敲梆和雲板的僧人擔任。他用飯勺盛著幾粒飯走出齋堂,向左側的寒林台位上撒去。
早齋時默念:「法力不思議,慈悲無障礙,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噸,度利益莎訶!」午齋時默念:「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唵,穆帝莎訶!」
4、坐禪
坐禪又叫坐香,因為坐禪時需燃香,並以燃香來計算時間。早粥後的禪僧回到禪堂,脫去袈裟,換上便袍,即准備坐禪了。坐禪是行香與坐香交替進行。行香是坐香前後的肢體活動,行香時;禪僧們圍繞著禪堂中心的佛龕右行,形成幾道橢圓形的圈子。行香起初稍慢,維那叫一聲「快!」
禪僧們急走如小跑,放行香又叫跑香。散香師在圈子外沿著周圍的椿凳行走,他直舉著一根五尺長的竹片,每行幾步即用竹片叩地,提醒僧眾注意,不要在跑香時思想散亂。他走到佛像前和維摩龕前竹片不叩地,表示對佛和方丈的敬意。
悅眾打鍾板三陣,禪僧們各依椿凳次序坐定。禪堂後壁正中的維摩龕是方丈的座位,與之相對的禪堂大門兩邊是首座、西堂、後堂、堂主的座位;座位東西側是禪堂維那、悅眾、當職、兼職、監香、香燈、司水、僧值等的座位。
禪堂東序座位以都監為首,西序座位以參頭為首,均依序職和戒臘排定,兩尾與維摩龕相接。禪僧們都背禪堂內壁而坐,成為一個方框形。
坐禪時,禪僧們好像忘卻了自身而受命於鍾板。他們直端端地趺坐在椿凳上,兩目注視在鋪地磚的某個固定位置上,保持其脊柱的挺直,控制其呼吸。為了保持禪堂的肅靜,絕對禁止講話,若有犯規者以香板懲戒。東邊的由維那執行,西邊的由班首執行。用香板也有規定:不能用尖端打人,也不能打面部。
禪堂的監香師負有巡香的職責。巡香按一支香燃燒時間的長短,作三周或六周的巡行。巡完一支香即可歸座,將巡香的權力交給另一位監香師。坐香完畢,禪僧們放下腿,穿上鞋子,可以喝水潤喉或掩口而咳。
然後,又隨著維那發出的訊號開始行香。接近中午時,一位悅眾便點燃一支香送進齋廚,這是在告訴廚房人員,當這支香燃完,即是用午齋的時候了。
午齋後的坐禪,與此相同。
5、晚殿
晚殿共有三堂功課:
第一堂功課的基本程序是禮佛、念《阿彌陀經》、繞佛、歸位,這是為了表達祈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望。
第二堂功課的基本程序是禮拜八十八佛、念《禮佛大仟悔文》。八十八佛是五十三佛加三十五佛。五十三佛名見《觀葯王葯上二菩薩經》,是婆婆世界的過去佛;三十五佛名出《決定毗尼經》,是現在十方世界的佛。這八十八佛都可以為眾生作仟悔主,因此,人們可以向他們申述自己改悔過惡的願望。《禮佛大懺悔文》也出於《決定毗尼經》。
懺悔,為常用的佛教名詞,仟是梵文懺摩之略,悔是仟摩的意譯,即對人發露自己的過錯,求得容忍寬恕之意。懺悔也可解釋為消除以往的宿業,不造未來的新想。法古時規定,念《大懺悔文》須行一百零八禮,現代則多跪誦而不禮拜了。
第三堂功課的基本程序是念《蒙山施食文儀》,並在每日中午的齋食取出少許飯粒施給餓鬼,在諷誦和懺悔之後惠及幽冥。施食多由大殿的殿主執行,方法與午齋施食相同,寒林餓鬼受食之位在大殿門外右邊。念《蒙出施食文儀》時間較長,要佔整個晚殿的一半時間,故稱為「半堂食」。
晚殿的三堂功課,蒙山施食是必須舉行的,其它內容可稍作調整。有的寺院實行的是「單日彌陀雙日佛」,即每逢陰歷的單日念《阿彌陀經》和念佛的名號,雙日拜八十八佛和念《禮佛大仟悔文》。
還有的寺院晚殿除蒙山施食外,只念《心經》、《迴向文》、轉佛、歸位,再念《普賢十大願文》;《大皈依》、《大悲咒》、《伽藍贊》等。
6、止靜
晚上九時,靜溫的寺院相繼發出「止靜」的訊號,各堂口的僧眾們准備倒單睡覺了。首先,是鼓樓的鼓聲敲響,敲了鼓邊(稱為「醒鼓」)再敲鼓心。鼓頭高聲唱道:「佛日增輝,法輪常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唱一句,敲一槌。接著又念《大悲咒》,念一字,敲一槌。
鼓聲未歇,鍾聲又起;鍾聲剛落,照板又響。這時,僧值開始巡簽,查看還有沒有僧人竄寮的、高聲喧嘩的,有則禁止。巡寮完畢,照板結束音聲。寺院沉浸在深深的夜色中。
僧人每天除了按以上行儀規范生活以外,在當今的大多數寺院,還設立了不少為遊人和香客服務的其它機構及項目。例如素菜餐廳、法物流通處、醫療所,以及殿堂管理、導游工作等。因此,僧人的生活也是很辛苦的。
(6)禪堂為什麼老吃東西擴展閱讀
按佛制講,僧人的吃食是由居士供給的。為了有利於修定,也為了減少居士的負擔,僧人實行過午不食,目前(2013年)只有一些老僧還遵守著這種習慣。在寺院中,僧人吃飯稱為用齋,吃飯的地方稱為齋堂。
佛教戒律中,有不飲酒之戒,也有不殺生之戒。漢族僧人信奉的大乘佛教經典中,有反對食肉的條文,五台山漢族僧人,是堅持不飲酒和不食肉的,但蒙族和藏族僧人仍有食肉的習慣。
過去僧人為了防止蓄私財,起貪念,定有手不提持銀錢的戒條。外出旅行,僧人要有俗人隨從,替其管理錢物。後來由於種種不便就不那麼嚴格實行了,現在(2013年)五台山僧人外出,一般沒有俗人跟隨。
僧人禮節中最普通的是雙手合十,即兩只手舉於胸前,十指相合,向對方表示敬意。僧人與僧人之間,不以年齡分大小,而以戒齡論長幼。俗人同僧人見面和交談,沒有固定的禮儀可循,往往隨著俗人社會職業和文化素養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許多俗人,出於對僧人的尊重,在見僧人時,亦仿效僧人,雙手合十,舉於胸前。需要注意的是,遊客在飲酒之後不要去見僧人,把酒味帶到僧人面前是不禮貌的。在與僧人的談話過程中,遊客不要吸煙,也不要問尊姓大名。因為出家人只有法名和法號,而不用俗姓和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