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尋物指南 » 悉達多為什麼找不到自己

悉達多為什麼找不到自己

發布時間: 2023-04-29 05:09:51

Ⅰ 佛陀——第八集-2 與牧兒告別

悉達多捧著豹子頭沉重地走出了宮殿,走進了森林。他將豹子頭埋在了土裡。

車匿和耶輸陀羅默默的跟隨著他。

悉達多說: 今日, 困惑再次襲來。我是誰?為何來到這世上?

耶輸陀羅不語,同他一起痛哭。

次日,國王,王後和耶輸陀羅一起拜祭上主羅摩與主母悉多。 耶輸陀羅要回天臂城了。波闍王後捨不得她的離去,但是耶輸陀羅不得不走了,她擔心父親要發現自己不在天臂城,會非常生氣。 這時, 波闍王後問道,怎麼不見悉達多。 拉什卡說她找遍了王宮,但找不到。

波闍王後很擔心。王叔請王後不要擔心,他這就去把悉達多找回來。

祥光說:悉達多不在王宮,可能在靜修林,或者在王宮的屋頂上。 或者湖邊。哦,不,一定是和車匿去找喬陳如大師去了。

她提起悉達多昨天有些孩子氣,並說起馬護教他政論時,悉達多說政論是自私的游戲和罪行。

國王聽此,面色凝重,離開了。大家都沒有說話,各自離開去找悉達多。

耶輸陀羅回到宮中,正好遇到拉什卡,拉什卡請耶輸陀羅到悉達多的寢宮親自去看下。 耶輸陀羅急忙走去,她發現寢宮里有一個被遮住的雕像,她掀開一看,竟是一個豹子的雕像。

原來悉達多還忘不了那日豹子的痛苦。

悉達多和喬陳如導師在一起,他向導師訴說道:我心中滿是悲傷,無人理解。 人人都在反對我。 老師, 阻止兄長真的錯了嗎?

喬陳如導師說: 王儲,手中五指,各不相同。 人性亦是如此。你天性慈悲,提婆達多則不然。 豹叼走孩子出於天性。 提婆達多將它殺死也是性格使然。 你遵從自己本能救下孩子。 你已經盡力了, 無需痛苦,悉達多。

悉達多說: 老師,我想從這痛苦中解脫。 是否有妙徑可循?

喬陳如導師說: 當然,動物天性難以更改。 人性,卻可由願力掌控。不行殺戮,控制心性,鳥獸無法做到。

悉達多請老師給他指明道路。

喬陳如說: 平靜思緒,坐下冥想,試著掌控你的心智。 沉靜的思緒,是通達萬物本質的唯一路途。 亦是解脫的無上妙法。

悉達多伏在喬陳如身邊,去尋找他追求的內在平靜

王叔見此,並未打擾,轉身離開了。

從悉達多寢宮出來後, 耶輸陀羅在庭院中遇到了波闍王後。 她對悉達多明知道今日她要離開,卻沒來送別很是失望。「我不顧父親的嚴厲來支持他的競技。 除非他親自來接,我再也不會來迦毗羅衛斗晌了。」 波闍王後安慰她說:我一定好好教訓悉達多。

耶輸陀羅急忙說: 不,姑母, 替我好好愛他吧。 告訴他,分離的日子裡,牧兒一直在思念他。

這時,斛飯王來接耶輸陀羅回天臂城,他們必須在日落前穿過森林。

大家都來給耶輸陀羅告別。

剛出王宮後, 耶輸陀羅聽見了熟悉的笛聲,她叫住斛飯王。她感覺悉達多就在附近,要去看看。

耶輸陀羅循著笛聲找去,果然看見悉達多靠在一顆大樹下吹著笛子。她走過去,笑著對悉達多說: 你就在這待客嗎?

悉達多看見耶輸陀羅分外驚喜。他說: 牧兒,你怎麼來了。

耶輸陀羅對他說: 大家都在找你, 我知道千夫所指的滋味不好受,可也不至於放棄一切,遁隱森林吧。 既然你不想見我,那我走了。

於是,她轉身就要走。

悉達多說:十年方又見你,何不再待個十年。

耶輸陀羅說: 我在這能幹嘛?除了跑遍王宮的找你

悉達多說: 我也一樣, 我在找自己。 如果有一天,我遇見神,他問我,你是誰,我該如何回答,我也不了解我自己。

耶輸陀羅說: 去找吧,它在我的眼睛裡。她深情的凝望著悉達多。 這時,斛飯王提醒她該上路了。

耶輸陀羅走前還有話對悉達多說: 答應我, 別傷害任何人。國王舅舅不願看到你整日冥想。姑母也不希望你與世隔絕。

悉達多說: 我從不孤獨。 困友拆惑,與疑問始終陪伴著我。

耶輸陀羅說: 你的困惑正是你的問題所在。 天臂城的一位雲游好銷棗智者曾說: 嚴肅生活,樂趣不再。

這時,斛飯王再次叫耶輸陀羅走了。

悉達多問耶輸陀羅什麼時候回來

耶輸陀羅說: 等你去天臂城接我的時候。

但是悉達多擔心自己無法離開都城,耶輸陀羅說:時間會改變一切。

耶輸陀羅最後提醒他,這次離別的禮物可以先欠著。

悉達多拉住她的手說: 喬陳如導師說,事物皆要相時而動。

於是他把笛子送給了牧兒。

「鮮花已經開滿了天臂城,今日, 我將班蘇里笛送給你,望你的生活縈繞美妙的音符」

耶輸陀羅接過珍愛的笛子,感動不已。

Ⅱ 《悉達多》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悉達多》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悉達多》讀後感1

《悉達多》並不長,用了不到兩小時一口氣讀完了。

這本書有許多個翻譯的版本,Kindle里是天津人民出版社有版本。豆瓣上評論某些版本的翻譯很艱澀,我沒有讀過那些版本,不敢斷言,但是姜乙翻譯的這個版本我很是喜歡。對於只讀過兩個佛經的我而言,這本書很是符合我甚是粗淺的對佛教的理解。

讀完之後,不由得追問,悉達多如此的一生,最後他悟道了什麼?作者的總結已經揭示了答案。

我通過我的靈魂與肉體得知,墮落乃為必需。我必然經歷貪欲,我必然去追逐財富,體驗惡心,陷於絕望的深淵。學會熱愛這個世界,不再以某種欲願與臆想出來的世界、某種虛偽的完善的幻想來與之比擬。學會接受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熱愛它,以歸屬於它而心存欣喜。

悉達多早已熟讀了釋迦牟尼的經文和奧義,可是他的內心告訴他,作為世尊佛陀的追隨者,每日打坐冥想而感悟的「無我」境界,距離真實的開悟、解脫其實十分遙遠。年輕的他,和世尊佛陀平靜交流之後(世尊對悉達多說遵從你的心意),堅定了自己遵從無所不在的阿特曼(本我)的意志,回歸到俗世之間,尋求真實的領悟。相比於靜心追隨世尊佛陀的修行生活,他的選擇是何其凶險!他經歷滾滾紅塵,愛欲,財富,他以為自己最擅長的「思考,等待,齋戒」會助他守住心性,掌控生命之路。然而,世俗紅塵力量之巨,未曾經歷之前,他哪裡可能會知道?不經意間,他油膩了,墮落了。經由墮落之後,在差點放棄生命以求解脫之間,迷途知返,開始一段重生的領悟的老年。然而,面對突如其來的兒子,他還需要再次一次新的開悟和解脫。

最後他雀攜說:我唯一的事,是愛這個世界。不藐視世界,憎惡世界和自己,懷抱愛,驚嘆和敬畏地注視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或許,這段話相當地西方,相當地不佛系。可是,什麼是舍?什麼是得?什麼是真正的離一切苦厄?什麼是真正的平安喜樂?在非佛系的世界,大概並沒有確定的答案吧。作為中年之後有強烈佛系傾向但事實上還是世俗非佛系的我,我看見自己正聽從阿特曼的指引在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上行進。雖然許多問題並沒有答案,還是要時時停下來思考,分辨,選擇。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圈,終將得到平安喜樂。

看上去,這一條路真的非常不佛系呢。讓佛系的朋友看了,大概會覺得離開悟還差了好幾個太平洋的距離。不過,在我看來,是殊途同歸。

《悉達多》讀後感2

今天把黑塞的《悉達多》讀完了。

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不如意的事情。為了自己喜歡的人或事都可能犯過盲目的錯。錯不在錯本身,錯的根源源於那是自己喜愛的。

當一個人在精神上出現危機時該怎麼辦?《悉達多》這本書就是講得如何面對這種危機。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哲學家黑塞。這書之所以寫得深刻,實是作者的親身經歷。黑塞在一段時間出現了精神危機,哲學家的精神危機自頃談伏是不同於常人,最後在心理學家榮格的幫助下才度過危機。

悉達多出身貴族,長相俊秀。他一心想去探索智慧的奧秘。城裡來了三個苦行僧,衣不蔽體,身上有傷疤,傷疤處還留著膿水。像是人群中混進來了三隻受傷的豺狼。悉達多要拜三個苦行僧為師,在自己父親的房間里站了一夜,天明時在夜色的掩護下隨苦行僧走向遠方。悉達多跟著苦行僧開始在不見人煙的森林裡苦修,忍受肉體上的種種痛苦,只為了找到心中的智慧。隨著時間的推移,悉達多發現在這條路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這時候釋迦牟尼出現了,各色各樣的人群像潮水一樣湧向釋迦摩尼的住處。

悉達多要辭別自己的老師,當他說出自己的想法時,老苦行僧發怒了。悉達多微笑著看著老師,老師慢慢垂下了頭,讓悉達多離開了。

悉達多在釋迦摩尼那裡也沒找到答案。他開始墮入紅塵,開始享受世間的權利和金錢。隨著年歲增大,悉達多開始懷疑自己,心底的那個聲音又響了起來。在一個深夜,悉達多丟棄了屬於自己的一切,再次踏上了求道之路。他曾試圖自殺卻被人救了下來。最後在一條河邊和一個擺渡人住在了一起。

悉達多在這條河邊學會了傾聽。他每天都在聽奔流不息的河流給他講各種各樣的事情。他俯身看河,河裡出現了很多人的面孔,還有他父親的。悉達多離心中的'路越侍鬧來越近了。老擺渡人給悉達多講各種故事,悉達多認真地傾聽著,就像這些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樣。

就這樣過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悉達多的兒子來這里過河。悉達多的兒子和悉達多住在一起,可他忍受不了這樣的生活。他想回城裡過優渥的生活。在忍無可忍後,在一天夜裡偷偷回到了城裡。悉達多想去城裡把兒子帶到這里,可他心裡知道兒子不喜歡這樣的生活。老擺渡人也勸他不要去。悉達多不聽,一個人跑到了城裡的郊區,徘徊再三還是沒去。悉達多忽然發現現在的兒子很像多年前的自己。笑了一聲,悉達多放下了心裡的執念。頓覺輕鬆了。

世間的萬物不再是一種幻影,愛世間可愛的東西。悉達多的臉上出現了一種少見的安詳的光芒。

《悉達多》讀後感3

有多長時間沒與自己對話了?

喬達摩·悉達多本是同一個人,在本書里前者是第一位佛,是悉達多尊敬的佛,而悉達多一路從婆羅門兒子到沙門到商人到擺渡人到聖人,經歷了世間的愛恨情仇,享受過金錢的誘惑、愛情的滋潤和賭博的快感。他天生聰慧、外貌英俊,總能很快學會知識,卻永遠得不到滿足。他一次次超脫,一次次自我對話,終於在他兒子離開他後,在又一次聆聽河水的聲音時,他明白了,醒悟了。

本書教會了我幾點(當然我相信,下次再閱讀,又有新的收獲,畢竟,我還未來得及跟自己對話):

1、智慧是學不來的。

智慧是不能言傳的。一個有智慧的人如果想要把智慧講給別人聽,那些話一旦說出口來,反而會讓人覺得很愚蠢。

語言無法將思想完全表達出來,思想一旦被語言表達出來,總是會與心中的原意有所不同,有所曲解,顯得有點愚蠢。

2、成長,是自己的事。

沒人可以限制你的成長,沒人能夠阻礙你的成長。想學時,就努力去學;不想學時,就放空自己。

為別人成長,最終只會成長為別人的俘虜,少了自己的思想。

3、有愛,才能真正釋然。

剛進入城市的悉達多,對所有人都心存包容和理解,但卻不是真正的佛,因為他心裡沒有愛。

當一個人什麼都不愛的時候,他怎麼能真正做到理解、體貼別人呢?

戒齋,戒欲,並不是不接觸,而是你嘗試過了,理解了,而能脫離出來,才能真正做到釋然。

4、你是一切,一切是你。

怎麼才能斷定地上的石頭就是石頭呢?從形狀?從成分?

這是一塊石頭。一段時間之後,它也許會化為泥土,它又會由泥土變成植物、動物或者人,從前我一定會說,這塊石頭僅僅是一塊石頭而已,它沒有價值,它屬於瑪耶的世界,不過也許由於處在變化的循環里,它也能變成人和神靈,因此我也認為是重要的。這是從前我一定會想到的。可是現在我是這樣想的,這塊石頭是一塊石頭,它也是動物、神和佛。

在不停地變化之中,你與一切,都不能分離。

5、不要在尋求某事物時而不去關注其他事物。

人們在有目的時,往往會忽略身邊的其他事物,因為人們的身心已被那個目標占據,除此之外的事物都毫無價值。然而事實上,可能這些事物跟你的目標息息相關。

會思想,會等待,會齋戒。

如此,甚好。

與天和地對話,與自己對話。

《悉達多》讀後感4

第一次讀哲學小說。聽到「哲學」二字是有且抗拒和不情願的,但接著看後且很想了解悉達多的一切行為和行為動因和背後的想法。

我覺得悉達多一路在追求的自我近在咫尺又遠在天涯,他行走在時間河流中,卻忘記珍惜當下,享受當下。

很久前聽過一句話--順其自然是看破紅塵掙扎無果後的自我安慰。而悉達多的順其自然是更多是對當前生活的一種坦然和釋手。當悉達多和喬文達決定去見佛陀時,他說了句非常安詳的話「讓我們享用這一果實,並繼續期待吧,喬文達。我們已經受了喬達摩的恩惠。這一恩惠就是他已呼喚我們離開沙門。至於是否還有其它更多的果實,讓我們靜心等待吧。」其實我有點難以理一個人能如此安詳仍然執著於遠方的自我,更何況處於冉冉社會的我們呢。

「我曾經常想到:是否有一天喬文達能跟隨自己的內心,沒有我而獨立走出一步?現在,你已經是一個男子漢,你選擇了自己的路。願你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的朋友,願你得到救贖!」這是悉達多在准備離開喬文達時講的一句話。想起初中的英語老師曾說過人都是非常孤獨之類的話。老師對我講的這些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人生而孤獨,緣始而聚,緣止而散,不管如何每一段都會是人生獨一無二的體驗和回憶,體驗過程,珍惜過程。

「我也希望能有如他一樣的儀態,能如他一樣的微笑、跌坐和行走如此瀟灑、如此尊嚴、如此謹飭(chì)、如此坦誠,如此單純又如此神秘。一個人只有探入了自己最深處才能有他一樣的神態和舉止。我也必須探入自己的最深處。」這段是悉達多對佛陀微笑的描寫。從文字和腦海中對佛像的面容,瞬間感覺佛陀的微笑深不可測、別有蘊意。好像很小時看電視之類的對佛祖的容貌就有點印象,但從未好好洞悉過佛陀的微笑里包含著些什麼,被作者這樣一描述,感覺從前忽略的些什麼。按照這番話的描述,我在想佛陀會不會也有他不了解自己的時候,應該有吧,人所知道的一切都是片面的。

我覺得悉達多這一生是幸運而多彩的,他雖然沒能尋到他很明確想要的一切,但此生中他經歷了形形色色的一切,途中嘗過了其中的甘甜、辛酸等,也算沒有白白來人間一趟吧。

小說故事後面的末尾讓我感覺有點進展過快。我覺得喬達文在最後吻了一下悉達多前額後瞬間參透和領悟這么多事情有點奇怪,我不太理解。

《悉達多》讀後感5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是黑塞寫的《悉達多》。哈哈,事先也沒有看見這本書的介紹,不想先入為主,於是就傻呵呵地看下去,直到最後才知道悉達多原來就是佛祖!哎媽呀,我自己都笑了,我這是盲目地讀書啊,也是自己太無知了。不過書中關於悉達多對生命、歲萬事萬物的思考及參悟,書中所描寫的景緻和內心的活動,真的是精彩絕倫。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在黑塞的書中,喬達摩和悉達多卻變成了兩個人,喬達摩成了歷史上的釋迦牟尼,而悉達多卻成了一個獨自探尋真理的浪子。他經歷了出家苦行的沙門生活,後來和同行的朋友果文達遇見了喬達摩佛陀,果文達皈依了佛陀,而悉達多卻選擇繼續獨行。為了探索真理,他又拋棄了沙門身份,還俗成了一名商人,最後擁有了巨大的財富,享盡了世間的榮華富貴。後來他幡然醒悟,拋棄榮華富貴,找到了他內心一直要尋找的精神家園。

「沒有什麼過去沒有什麼將來,一切都是現實,一切都有本質和現時存在。」,「一切的煩惱不就是時間嗎?一切自我折磨和自我恐嚇,不就是時間嗎?一旦克服了時間,一旦從思想里摒除了時間,世間的一切艱難困苦,敵對仇視,不也一掃而光了嗎?」這句話太精闢了。時間是施加在我們身上的咒語。無論是佛祖還是人類,豐富而敏感的內心,無止境地探索,才是幸福的終極。

我們這個地球上以及社會中,有很多人都在追求榮華富貴、有權有勢,貌似這樣的擁有才是成功和榮耀,才是追尋到了「最好的自己」,可是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明白,人的物質追求永無止境,這樣的追求會讓人每天、甚至每時每刻都陷入到一種難以自我控制的恐慌、焦慮、煩躁之中,難以自拔。這便是痛苦。

如果你讀了《悉達多》,你會跟隨佛祖悉達多去體會他對人生的思考,對幸福和痛苦的思索,對人生道路的抉擇……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許不會重復悉達多的路途,但是這本書至少會讓我們停下對物質追求的腳步,靜下心來,認真思考我們為什麼活著、應該怎樣活著才會獲得最大的快樂,以及時間對於我們自身的意義。

也許,你會獲得一點答案,這就是生命的收獲吧!

Ⅲ 關於《悉達多》

      偶然看到《悉達多》這本書,更多的是好奇。本以為這是一本關於佛祖釋迦牟尼的傳記。史傳佛祖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於公園前六世紀創建了佛教。

    但這本書寫的是關於悉達多的一生。

    主人公悉達多出生於一個高貴的婆羅門之家,從小和他同為婆羅門之子的好友果達文一起學習學習婆羅門經典。但是悉達多並不快樂,他從《奧義書》中找不到內心的平和與幸福。偶然機會他遇到了三個沙門(修行者。後泛指佛教僧侶),悉達多與果達文舍棄所有跟隨沙門修行。三年的學習和修行之後,悉達多依然沒有找到自我,他又聽說了一位叫喬達摩(即世尊佛陀)的人已證悟得道,於是他們決定前往舍衛城。

    在舍衛城,他們有幸聆聽了佛陀說法。果達文決定皈依佛門,但悉達多自覺無法從佛法中獲得救贖,決定離開繼續自己的修行之路。

      途中突然他有了一個新的想法:「我對自己一無所知,悉達多於我是如此陌生。我不斷在尋找自我,但這個過程卻讓我迷失了自己「。他如夢初醒,決定不再向別人學習,而要向自己學習,了解自己。他思考著,並開始觀察世界,太陽,雲朵,群星,樹木,動物,岩石,花草,小溪河流。。。。。。,他不再尋找本質,只單純的看著這個世界,並坦然的接納身邊的一切, 他認為種種表象背後都隱藏著終極意義,通過他們,可以聽到內深處的聲音,只要聽從這個聲音就好。

    一日他借住河邊船夫的茅屋,做了一個夢,夢到了果達文變成了一個女人,夢中他感受到了男人和女人的味道,陽光和森林的味道,以及各種快樂慾望的味道,他陶醉其中,失去意識。

      天亮他道別漁夫,在一個村莊中遇到了一位年輕美麗的女子,女子喚起了他對性的渴望。

      他又來到一個大成鎮,在這里他遇到了珈瑪拉,一位名妓。他立即被珈瑪拉吸引了,他已學會了遵從內心的聲音,他設法接近珈瑪拉,並表示要和珈瑪拉結交拜師。珈瑪拉教會了悉達多世俗的一切,他從一無所有的沙門成為一位成功的商人,賺取的很多錢財,了解了男歡女愛。他嘗到了財富,性慾和權力的味道。財富越多,他開始變得如同世人一般幼稚,不安,羨慕,嫉妒,恐懼,不滿,氏橡陰郁,怠惰,年復一年,他被困於塵世,並在這荒謬的循環中疲走,衰老,消瘦。

    突然有一天,他從夢中驚醒。感到自己被悲哀深深包圍,感吵核轎到內心空盪盪的,感到了死亡和恐懼。他再一次開始思考,多久沒有聽到自己的聲音了?這些年來他滿足於眼前的歡愉,內心卻從未真正的滿足。某些東西似乎在慢慢死去。他告別了這一切,離開了城鎮。

      他又來到曾經路過的那條河,沒有目標,茫然無措,只想逃離這痛苦。就在他閉上雙眼想迎接死亡的時候,他的靈魂突然間蘇醒了,在痛苦中再一次認識了自己。他又煥升肆發除了新的活力,那個舊的自己再一次死去。

    他又遇到了果達文,他告訴果達文他在朝聖,外表組成的世界不是永恆,他曾經得到又失去,世界瞬息萬變,失去與得到在不停的輪回。他重新愛上了眼前的一切,重新學會了思考。

    他重新回到了渡口,那個讓他人生不一樣的起點,開始新的生活。漁夫讓悉達多學他,去傾聽河的聲音,向河學習。悉達多跟著漁夫,學會掌舵,制槳,修船,編簍,學著去傾聽河的聲音,學者去感悟生命的永恆與流逝。人生就是一條河,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一切的存在都只是當下。

    在悉達多年復一年的掌舵渡人的時候,傳來佛陀即將涅槃的消息,眾信紛紛前去朝拜。而下多之前的情人早已結束之前的生活,皈依佛教,並生下了小悉達多,此次也帶著小悉達多前去朝拜。途中珈瑪拉不幸被毒蛇咬傷倒地,被漁夫救起,而悉達多也認出了昔日的情人和自己的兒子。珈瑪拉生命到了盡頭,留下小悉達多。

    小悉達多經歷了母親過世,跟著並不熟悉的父親生活。他之前生活富足,奴僕成群。跟著父親之後依舊傲慢不服管教。悉達多做了很多努力想孩子接受自己並朝著自己認為好的方向去發展,但他沒有成功,十分痛苦。終於一日小悉達多逃走了。

    悉達多感覺生命再一次被掏空。他經常想去尋找兒子,填補他的思念。可他又想起了他年輕的時候,為了追尋「自我「如何堅決的逃離了父母,如何的一去不回頭,父親是不是也是這樣不停思念他直到離世也沒能見到兒子一面?如今這一切又發生在他身上,這是一個怎樣的生命輪回!

    漁夫走了。悉達多又一次遇到了果達文,他們再一次談論起了當初的離開,這些年不同的經歷,探討著對世界的認知,對生命的看法,對自我的修行。。。

      悉達多終於找到了平靜,果達文也在親吻他的那一刻獲得了新的感悟。

    悉達多的這一生,與我們何其相似。年少時懵懵懂懂,被動接受著來自周圍的一切,我們迷茫,我們不知所措,終於開始思考人生的時候有著自己堅定的意志,離開了家離開了父母的庇護,走著自己認為的正確的道路。發現了新的方向,繼續去尋找生命的意義人生的真我。某一時刻長大了,不可避免的陷入世俗的洪流,追求財富權力滿足慾望,經歷完這一切,又陷入了對人生的思考,面臨著新的困惑,要找到新的出口。孩子的到來,一切重新輪回,我們看著曾經走過的人生有一次重演,一切又回到了起點,回到了本源,回到了最初的「真我「,終於圓滿!

    作者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黑塞出生於一個宗教家庭,父親是傳教士,曾在印度傳教,母親出生於印度,他身上流著德國,法國,瑞士和英國的血統,這就讓黑塞從小接觸到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不僅收到歐洲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受到中國,印度等東方哲學的影響。《悉達多》借鑒了很多關於印度教早期的發展歷史以及佛陀的故事,借著悉達多的經歷,與漁夫的探討,與果達文的對話,不停的追問生命的意義,世界的本源,物質的真相,內心的「真我「。他的思考融合了印度教,佛教以及東方哲學的觀點和分析,引發了我們很多深刻的思考。

      世界如此紛繁復雜,如何才能在當下尋找到自己內心的平靜,悉達多是不是也給了我們一些答案呢?

*《奧義書》是早期印度教經典之一,成書於前750-前500年,相傳為印度北部的先知和苦行僧眾多思想和學說匯編而成)

Ⅳ 讀書筆記: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悉達多》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當我們為了夢想揚起風帆向目的地出發時,我們可能會遇到風浪、會觸礁、會遇到海盜,也可能被沿途風景迷得團團轉。

可無論遇到各種情形,都別忘了我們最初的夢想,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悉達多,一生追逐的目標就是真正的自我。

當他還是高貴而又富有的婆羅門之子時,他便有了這個目標,於是三位去朝聖的苦行者的出現,讓悉達多下定決心追隨他們,加入沙門,進行苦修,找到自我。

三年的沙門苦修,悉達多沒有找到自我,但他學到很多,不僅多,還學得很好。

他要離開沙門,向沙門長老施以法術,讓長老聽命於他,便是他在沙門學到的絕技之一。

如果他在沙門再待一段時間,很快就能學會另一個絕技——在水面上行走歲如。

但他始終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所以沒被沙簡陵門的絕技誘惑住,毅然決然地選擇離開。

之後,悉達多追隨世尊佛陀的腳步,來到了孤獨園,聆聽了他的法義。悉達多很尊重、崇拜佛陀,對於佛陀的法義,他雖贊同,卻不認為教義和修行能讓他找到自我,即這里不是他找到自我的地方。

於是,他果斷告別,繼續前行,他要到俗世去尋找自我。

在俗世里,悉達多很快變得富有,享盡了人間的各種歡樂。然而,他知道自己的內心深處想要的並不是這些,別人眼中的快樂、享受,在他這里其實是痛苦的。所以,茫然、找不到歸途的他再一次選擇了離開,離開這本就不屬於他的世界。

這一次悉達多從塵世中抽離,在河水聲中醒悟,成為了一名擺渡人。

兜兜轉轉,尋尋覓覓,悉達多為了心中的阿特攔雀戚曼,為了尋求自我,獨自去探索、去體會、去領悟,不盲從,不被世俗所誘惑,始終都在追求心中的那個真實的自我。

正因為此,他最終找到了自我,完成了自我救贖,成就了圓滿。

從悉達多尋求自我之路中,反觀我自己,最初的夢想是什麼?現在是否還在堅守?在逐夢路上,一定不能被花花世界所迷惑,遇到挫折,也不能輕言放棄。只有守住、堅持,才能取得圓滿。

Ⅳ 尋找自我——悉達多

​赫爾曼·黑塞的《悉達多》,一部討論自我、哲學、宗跡棚吵教、求道和救贖的作品。喬達摩·悉達多是佛教的創始人,而書中的悉達多,就是以這位佛教創始人的生平做靈感,講述他一生求得真理的故事。姿侍

出生於印度貴族階層婆羅門的悉達多,從小便意識到自己的靈魂始終不得安寧,精神得不到滿足。於是他出走,選擇當一個苦行僧, 試圖解救自己心靈的恐懼。這時候的悉達多,期望可以找到那個最內在的自我。

剛當苦行僧的時候,悉達多對塵世嗤之以鼻,他看不上世界,看不上任何東西,他的神情始終是輕蔑的,他想擺脫這一切。

覺得已經沒有新東西可以學習時,悉達多和他的好朋友戈文達踏上了向活佛加泰瑪的學習之路。悉達認可加泰瑪,但是對於加泰瑪的佈道,他不認為那些學問對於他是有指導意義的,悉達多要尋找的,非自己親身經歷不可。

悉達多遠離了好朋友戈文達,這時候,他的第一次覺醒時刻到來。不同於之前的苦修和對世界的不屑。他開始認和禪識到世界的美麗,悉達多的心被這個世界迷住了。他決定向真實生活在這個世界裡的人們學習。

憑借著從苦行僧們那裡學習到的思索,等待和齋戒,悉達多在塵世中如魚得水。他向最富有的商人學習經營財富,向最美麗的妓女學習愛情藝術。最初,他對於錢財不為所動,他的內心深處仍然是一個苦行僧。

安逸的時光過的飛快,悉達多開始有了普通人都有的怯懦和孩童氣。世俗世界俘虜了他,錦衣玉食麻痹了他。他恐懼,開始賭博,從賭博中獲得快感。直到他夢到卡瑪拉養的一隻鳴鳥死去,他意識到是時候繼續尋找了。

悉達多覺得又有什麼也在自己體內死去了,這些死去的東西就是悉達多體內那個渺小,不安而驕傲的自我。

與一切告別,悉達多找到那個曾經將自己渡到塵世中的渡船夫,現在渡船夫又將他從塵世中渡到神聖的地方。在這個地方,悉達多向河流學習,向傾聽者渡船夫學習,他又變得平靜和幸福。可惜,悉達多的凡心未了,求道之路荊棘密布。

妓女死去,留下悉達多的兒子,小悉達多從小在寵溺的環境中長大,他不能和悉達多還有渡船夫生活在一起。悉達多任由兒子任性地索取,他覺得幸福,他不願意讓兒子去和同齡人生活在一起。終於,兒子出走,遠離他的生活,好像他當年毅然決然的要離開自己的父親一樣,離開了悉達多。

悉達多重新開始空虛,寂寞,他開始羨慕那些有著俗世樂趣的人們,經受不了思念的折磨,他再次出發去尋找小悉達多,然而在路途中,悉達多在河水中看到自己的臉,他回憶起那些以為已經忘記的東西,他回憶起自己的父親。

這一次,又是渡船夫華蘇德瓦讓悉達多重回寧靜,他終於讓自我融入到世界中,不再與那個自我做對。這是他的第二次覺醒。

渡船夫意識到悉達多已經走上了真正解脫的道路,他進入了森林,進入了自己和諧統一的世界。

渡船夫是悉達多內心真正的聖賢。

Ⅵ 《悉達多》讀後感

《悉達多》讀後感
斷斷續續看完這本書,感覺意猶未盡。故事應該從一個巧合開始,第一次知道這本書是,有一個一起讀書的小姐妹推薦的,當時她說,看完會讓人通透,懷著期待的打開了書;當看到譯者的前續時,說作者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看到了當時的社會,也看到了自己對於德國的失望,我以為這會是一本描寫戰爭題材的書;當看到婆羅門是,我頓時停了,也許是因為失望,覺得它不是我想要看到的,也許是當時這本書還沒有完全的吸引我,但是由於對婆羅門有一點了解,知道這是在古印度的封建等級制度中的地位較高的一個家族。
曾經一度放棄繼續看這本書,但是懷著好奇,也想要了解一下古代印度,這個佛教的發源地,當時社會中,貧苦大眾對於宗教的信仰到底達到何種程度。
悉達多,從一個勇敢追求新知識,新渴望的孩子,他經過自己一生的嘗試,終於,在他晚年,他懂得了:自己一直追尋的到底是什麼,佛宣揚一切仁慈,但卻不主中余張弟子有愛,而愛才會給給空寂的心靈以完美的寄託,突然覺得,我還不能很好,很透徹的讀懂這本書,還不能如此草率的去寫書評,請原諒我的魯莽,我還想再次拿起這本書,繼續深深的,一字一句的去拜讀,也許我只是了解了書中的一部分內容,但是,我卻深深的愛上了它
第一次讀哲學小說。聽到「哲學」二字是有且抗拒和不情願的,但接著看後且很想了解悉達多的一切行為和行為動因和背後的想法。
我覺得悉達多一路在追求的自我近在咫尺又遠在天涯,他行走在時間河流中,卻忘記珍惜當下,享受當下。
很久前聽過一句話--順其自然是看破紅塵掙扎無果後的自我安慰。而悉達多的順其自然是更多是對當前生活的一種坦然和釋手。當悉達多和喬文達決定去見佛陀時,他說了句非常安詳的話「讓我們享用這一果實,並繼續期待吧,喬文達。我們已經受了喬達摩的恩惠。這一恩惠就是他已呼喚我們離開沙門。至於是否還有其它更多的果實,讓我們靜心等待吧。」其實我有點難以理一個人能如此安詳仍然執著於遠方的自我,更何況處於冉冉社會的我們呢。
「我曾經常想到:是否有一天喬文達能跟隨自己的內心,沒有我而獨立走出一步?現在,你已經是一個男子漢,你選擇了自己的路。願你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的朋友,願你得到救贖!」這是悉達多在准備離開喬文達時講的一句話。想起初中的英語老師曾說過人都是非常孤獨之類的話。老師對我講的這些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人生而孤獨,緣始而聚,緣止而散,不管如何每一段都會是人生獨一無二的體驗和回憶,體驗過程,珍惜過程。
「我也希望能有如他一樣的儀態,能如他一樣的微笑、跌坐和行走如此瀟灑、如此尊嚴、如此謹飭(chì)、如此坦誠,如此單純又如此神秘。一個人只有探入了自己最深處才能有他一樣的神態和舉止。我也必須探入自己的最深處。」這段是悉達多對佛陀微笑的描寫。從文字和腦海中對佛像的面容,瞬間感覺佛陀的微笑深不可測、別有蘊意。好像很小時看電視之類的對佛祖的容貌就有點印象,但從未好好洞悉過佛陀的微笑搜衫里包含著些什麼,被作者這樣一描述,感覺從前忽略的些什麼。按照這番話的描述,我在想佛陀會不會也有他不了解自己的時候,應該有吧,人所知道的一切都是片面的。
我覺得悉達多這一生是幸運而多彩的,他雖然沒能尋到他很明確想要的一切,但此生中他經歷了形形 *** 的一切,途中嘗過了其中的甘甜、辛酸等,也算沒有白白來人間一趟吧。
小說故事後面的末尾讓我感覺有點進展過快。我覺得喬達文在最後吻了一下悉達多前額後瞬間參透和領悟這么多事情有點奇怪,我不太理解。
最初聽說這本黑塞的小說《悉達多》是在慈懷讀書會上,知道這不是一本傳記小說。
之所以想讀這本小說,是因為總是覺得自己太單純,太簡單,太膚淺,沒有一點江湖經驗,更不要說人生智慧!我想向佛陀——悉達多祈求,我的智慧在哪裡?
可是當我翻開這本詩一樣的小說時,我震撼了,激動了!這哪裡是小說,分明是詩!黑塞是一個有深厚宗教信仰和宗教觀的作家,正如他自己所說「詩必須是信仰,我進行實驗,把我的信仰寫成了一本小說,這就是《悉達多》」所以,這是一篇自我探求智慧的書。我激動著,很多時候都是高聲朗讀地看的,我也想從小說里是否能找到我的智慧。
佛陀的生平世人都知道,小說巧妙的把佛陀分解成兩個人——真正的佛陀加泰瑪和婆羅門之子悉達多。作品敘述了一個婆羅門貴族青年尋求人生真諦的一生,他從世培腔錦衣玉食到游學為僧,又從驕奢淫逸到擺渡濟世,最後悟道成「佛」!而我要著重強調的是,所有這一條條道路的抉擇,都是他自己確定的!而不像他的青年好友戈文達,那是個好好學生,是個勤奮求學的弟子。就彷彿是我們這時代那些坐在教室里等著老師灌輸知識和思想而不知自我領悟和探索的孩子一樣。
悉達多是佛,也是人,佛說人人皆具佛相,而成佛之路,人皆不同,各有早晚曲折吧!因為人最終要走上自我之路,才能更好地感知體悟,一如悉達多。
小說的第一部中,在悉達多與聖人加泰瑪對話之前,不管他是齋戒祈禱的婆羅門之子,還是森林裡的游學僧人,他都在用一種主觀意識在思索著,不願意將目光投放到客觀的現實世界中去,我把這理解為唯心主義,或者說一味的向內求,閉門造車!而加泰瑪要求悉達多來聽聽他的學說,做他的弟子的時候,悉達多講了一大段話,指出了加泰瑪沒有告訴他的弟子和眾生,每一個人要親身生活的經歷和感受!所以他還要繼續流浪!他要「自己一人去攀登我的目標,或者去死亡。
」直到此時,也許他從加泰瑪的對話中體會出了一點:親身經歷!實踐!也是直到這時,我似乎也有點明白,幹嘛要羨慕別人,學習別人!我就是這么簡單又怎樣?每個人的經歷和領悟能力是不一樣的,所以正應驗了那句話,實踐出真知!
當悉達多離開森林,將那位佛陀聖人留在後邊,將自己的朋友戈文達留在後邊時,「他才感到,他也已將自己迄今為止的生活遺留在身後的樹叢之中,自己也已和它們相脫離」。他走向了覺醒之路,證悟之路!
接下來出現的美女卡瑪拉,商人卡馬斯瓦密以及那些「兒童似的人」其實都是佛陀加泰瑪幻化出來以幫助悉達多思考和證悟的!當然,他的「墮落」也是自甘情願的,這就是他的成佛之路。不惜把自己迭到塵埃里去!
最讓我感動的是擺渡船夫華蘇德瓦陪著他一次次的擺渡行人過河,一天天的'教給他傾聽河水的聲音。我知道,這是佛陀最後一次的幻化,給了悉達多成佛的一劑加速度!他對於悉達多的行為和言語從不多說,只是那樣溫柔地默默的坐在河邊傾聽著,也讓悉達多學習傾聽,悉達多不斷的向河水學習著。學習它以寧靜的心境,有所期待和敞開的心靈,沒有痛苦、慾望,評論和見解,靜靜的傾聽的本領!直到此時,我已領會到這條河水,不就是我們的心之河嗎?悉達多從這里領悟到「萬物無過去,也無將來;世上萬物只存在本質和當前。
」這是否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另一種表述?
證悟後的悉達多每天在河邊傾聽著生活的聲音,神聖的聲音,「永恆的未來的聲音。」他是寧靜的,幸福的!然而,佛陀加泰瑪涅槃後還要給予他一次更嚴厲的考驗!當他的親生兒子憤然離他而去的時候,他承受著愛而不得痛苦,他的那些偉大思想毫無用處,他折磨著自己,任憑心靈的傷口久久不能癒合!此時,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話,孩子是最大的桎梏!
還是華蘇德瓦,用河水的聲音幻化出了悉達多的每一個親人的圖像,這是要告訴他,每個人的目標都象這河水一樣,流向不同地方。「他目前所見的河流不屬於他或其他任何人,而是屬於它自己,所有這些浪花和流水急匆匆地,痛苦地流向自己的目標,流向無數的目標……」
「但是河水的聲音已經改變。它仍然探索著、充滿痛苦地嗚咽著,但是已經有另一種聲音摻入其中,那是既歡樂又痛苦、既美好又醜陋的聲音,那聲音既喜笑顏開又低沉悲哀,是上百種聲音,上千種聲音的混合。」
這段描寫我非常感動,讀著有些哽咽。這即是河流的寫實,也是人性的 *** 。追求,奮斗似乎成了一種眾生的目標,但痴念和貪欲生成的目標使人痛苦!
這時候,悉達多的靈魂和河水已經融合在一起,但卻不同「任何一種聲音相關聯,」能夠隨時出離。這就是我理解的和諧統一!
小說的結尾從戈文達的角度把加泰瑪和悉達多統一到一起了!當戈文達最後吻了一下悉達多的額頭時,他看到悉達多臉上的笑容和加泰瑪活佛臉上的笑容一樣,這張臉「平靜地微笑著,輕輕地,溫柔地微笑著,」
看完這本小說,我也徜徉在自己的靈魂之河中久久不願出離。
也許世間就是這樣,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而最後的大同凈土就是那佛國!當下,我們只需要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殊途同歸吧!
流浪者的雙足宛如鮮花,他的靈魂成長,終得正果,
浪跡天涯的疲憊洗去他的罪惡,那麼,流浪去吧!
---《婆羅門書》
引子:
在房舍的陰影中,在陽光照耀下的河岸邊,在泊岸的小船旁,在柳樹林和無花果樹的濃蔭里,悉達多,英俊的婆羅門之子,年少的雄鷹,與摯友僑文達一同長大。
在房舍的陰影中,在陽光照耀下的河岸邊,在泊岸的小船旁,在柳樹林和無花果樹的濃蔭里,悉達多,英俊的婆羅門之子,年少的雄鷹,與摯友僑文達一同長大。在河岸邊,在神聖的祭祀和沐浴中,陽光曬黑了他淺色的臂膀。芒果林中,在孩童的嬉戲間,在母親的歌聲和神聖的祭祀中,在聆聽博學父親的教誨和智者的談話時,樹影流入了他幽黑的眼眸。悉達多早已加入了智者們的談話,與僑文達一道修習辯論、靜思與禪定的技藝。他已經學會如何默念「唵」--這真言之本;吸氣時默默吸入它,呼氣時則凝神默默吐出它,此刻,他的前額彷彿放射出純凈思索的心靈之光。他已學會如何在自我存在的深層體認識阿特曼--永恆不壞,與宇宙合一。
他的父親心中充滿喜悅,因為他的兒子聰慧好學且渴慕知識;他知道他的兒子將會成為一位偉大的智者、一位祭祀、婆羅門中的王子。
他的母親滿懷幸福地看著自己的兒子,注視著他坐落、起立和行走,強壯英俊的悉達多,四肢修長,體態完美地向母親問安。
每當悉達多走過城裡的街巷,年輕的婆羅門女子心中就會泛起陣陣愛的漣漪;他有著高高的前額,王者般的眼神,還有雋削的背景。
引子:
他舉止美雅,為所有的人所愛,使所有的人快樂,而他的心中卻沒有快樂。夢境和不安寧的思緒從流動的河水,從夜晚閃爍的羣星,從太陽的光芒中不斷向他襲來。
他的朋友僑文達,另一位婆羅門之子,對他的敬愛超過了其他任何人。他愛悉達多的眼光與和藹的嗓音;他愛他走路的姿態與行動的完美文雅;他愛悉達多的一切所言所行,然而他最愛他的精神、他那高尚而熱切的思想、他熾熱的意志和崇高的使命。僑文達知道,悉達多決不會成為一個平庸的婆羅門,一個懶惰的獻祭官,一個貪婪的咒語販子,一個傲慢無知的雄辯家,或僅僅是羊羣中愚蠢善良的一員。而他,僑文達,也不想成為任何一類這樣的人,不想成為成千上萬庸庸碌碌的婆羅門中的一個。他要追隨人所愛戴的傑出的悉達多。如果悉達多將會成為一位神,如果他將進入大光明界,那麼僑文達將要跟從他,作為他的朋友、他的夥伴、他的僕人、他的衛士和他的影子。
就這樣,所有的人都熱愛著悉達多,而他也使所有的人喜悅和快樂。
但是悉達多卻無法令自己喜悅快樂,他漫步在無花果園中的玫瑰小徑,在林中藍黝黝的樹蔭下靜思,每日在贖罪池中洗浴自己的肢體,在芒果林的濃蔭深處參加祭禮,他舉止美雅,為所有的人所愛,使所有的人快樂,而他的心中卻沒有快樂。夢境和不安寧的思緒從流動的河水,從夜晚閃爍的羣星,從太陽的光芒中不斷向他襲來。迷惑與靈魂的躁動隨著祭祀的煙火升起,在《梨具吠陀》的詩句中迷漫,在婆羅門長者的教義中騷動。
今天把黑塞的《悉達多》讀完了。
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不如意的事情。為了自己喜歡的人或事都可能犯過盲目的錯。錯不在錯本身,錯的根源源於那是自己喜愛的。
當一個人在精神上出現危機時該怎麼辦?《悉達多》這本書就是講得如何面對這種危機。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哲學家黑塞。這書之所以寫得深刻,實是作者的親身經歷。黑塞在一段時間出現了精神危機,哲學家的精神危機自是不同於常人,最後在心理學家榮格的幫助下才度過危機。
悉達多出身貴族,長相俊秀。他一心想去探索智慧的奧秘。城裡來了三個苦行僧,衣不蔽體,身上有傷疤,傷疤處還留著膿水。像是人羣中混進來了三隻受傷的豺狼。悉達多要拜三個苦行僧為師,在自己父親的房間里站了一夜,天明時在夜色的掩護下隨苦行僧走向遠方。悉達多跟著苦行僧開始在不見人煙的森林裡苦修,忍受肉體上的種種痛苦,只為了找到心中的智慧。隨著時間的推移,悉達多發現在這條路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這時候釋迦牟尼出現了,各色各樣的人羣像潮水一樣湧向釋迦摩尼的住處。
悉達多要辭別自己的老師,當他說出自己的想法時,老苦行僧發怒了。悉達多微笑著看著老師,老師慢慢垂下了頭,讓悉達多離開了。
悉達多在釋迦摩尼那裡也沒找到答案。他開始墮入紅塵,開始享受世間的權利和金錢。隨著年歲增大,悉達多開始懷疑自己,心底的那個聲音又響了起來。在一個深夜,悉達多丟棄了屬於自己的一切,再次踏上了求道之路。他曾試圖自殺卻被人救了下來。最後在一條河邊和一個擺渡人住在了一起。
悉達多在這條河邊學會了傾聽。他每天都在聽奔流不息的河流給他講各種各樣的事情。他俯身看河,河裡出現了很多人的面孔,還有他父親的。悉達多離心中的路越來越近了。老擺渡人給悉達多講各種故事,悉達多認真地傾聽著,就像這些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樣。
就這樣過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悉達多的兒子來這里過河。悉達多的兒子和悉達多住在一起,可他忍受不了這樣的生活。他想回城裡過優渥的生活。在忍無可忍後,在一天夜裡偷偷回到了城裡。悉達多想去城裡把兒子帶到這里,可他心裡知道兒子不喜歡這樣的生活。老擺渡人也勸他不要去。悉達多不聽,一個人跑到了城裡的郊區,徘徊再三還是沒去。悉達多忽然發現現在的兒子很像多年前的自己。笑了一聲,悉達多放下了心裡的執念。頓覺輕鬆了。
世間的萬物不再是一種幻影,愛世間可愛的東西。悉達多的臉上出現了一種少見的安詳的光芒。

熱點內容
為什麼找不到送100限時點券活動 發布:2025-07-10 02:35:31 瀏覽:697
為什麼總吃肉眼睛看東西模糊 發布:2025-07-10 02:34:00 瀏覽:916
低層為什麼比高層的樓房便宜 發布:2025-07-10 02:13:07 瀏覽:591
上班時間為什麼這么早 發布:2025-07-10 02:11:38 瀏覽:496
為什麼淘寶蔬果類評分不高 發布:2025-07-10 02:07:57 瀏覽:533
ipad微信為什麼會突然沒了 發布:2025-07-10 02:01:34 瀏覽:567
買手機分期購買為什麼要一次付清 發布:2025-07-10 01:14:20 瀏覽:77
為什麼男人抱怨沒有女朋友 發布:2025-07-10 01:14:17 瀏覽:403
耳機插入電腦為什麼耳機沒有聲音 發布:2025-07-10 01:11:52 瀏覽:986
筆記本電腦為什麼有一層膜 發布:2025-07-10 01:09:49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