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學培養那麼多沒用的東西
1. 淺談大學無用之用
那時候的大學,學生們打著火把去聽一堂歷史課,或者默默坐在角落裡旁聽一節小說史,他們從不計較一件事情是「有用」還是「無用」,唯有熱愛,唯有堅持。有些事情也許當下沒有用,甚至我們一輩子都用不到,但那些東西會對我們的思想、生活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是知識、思想的魅力。
今年暑假我出去旅行,有一個人問我,你在大學里教什麼課?我說我教美學,那人笑了,說你教的課聽起來很沒用啊。
是啊,是挺沒用的。
只聽說過學挖掘機哪家強,沒聽說過學美學哪家強。
大學里還有很多聽起來沒用的課程。比如文獻學、藝術哲學、模糊拓撲學、敦煌吐魯番學、僵屍逃生學……美國一所大學真的開了這門課,這樣的名字我可以開出來一串。
有這么一個笑話:一架飛機正在飛越太平洋,廣播里說:「現在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我們現在順風,風速300公里,飛行速度1200公里。壞消息是:導航設備全部失靈,我們不知道現在到了哪裡,也不知道該飛向哪裡。」
試想,如果我們只有技術,沒有人文思想。整個社會的發展就好像飛機失去了導航。因此,我們需要在大學里開設各種人文課程,培養學生審美的能力,思辨的能力,介入社會的能力以及擔當責任的精神。
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我想起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國難當頭,許多大學生不想讀書了,他們說,我們同齡人都當兵了,我們也應該都去上戰場,上大學沒用。錢穆先生攔住他們,苦口婆心地說,戰爭總會過去的,我們這個民族要建設,要復興,要強盛,要有未來,我們的讀書一定不能中斷,你們的學業一定不能中斷。
那段日子裡,為了激勵學生向學,錢先生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完成了《國史大綱》這本名著,在這本書的扉頁,赫然印著一行大字:謹以此書獻給抗戰的百萬將士!
那時候,武漢大學邀請錢穆先生講學。外面日本的飛機頻繁轟炸,錢先生上課時間只能定在早晨六點到八點。當時電線全都被炸壞了,學生拿火把照路,摸黑去聽錢先生的課。往往晨光初露,火把連連,所有的座位都被占滿,晚來的進不去。那是求知之火,希望之火,更是大學的精神之火。
我真仰慕那時候的大學,學生們打著火把去聽一堂歷史課,或者默默坐在角落裡旁聽一節小說史,他們從不計較一件事情是「有用」還是「無用」,唯有熱愛,唯有堅持。
有人說教育是什麼?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的全部忘光之後剩下的東西。也就是說,你們今天所學的具體的課程,有一天,你們可能會忘了,還給了老師。但是有一種東西一定無法忘記、不能刪除,因為它已經滲透了你的血液,深入了你的骨髓。奔跑時,它為你助力;成功時,它為你鼓呼;失敗時,它為你托底,它就是大學帶給你的胸襟、氣質與勇氣。這就是「無用之用」的奧秘。
2. 為什麼上大學不能學到知識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來越多的學生進入大學,但是,有一些人質疑大學教育的效果,認為大學生在大學里學不到真正有用的東西。這一觀點的存在,反映了一些人對於高等教育的質量和價值的擔憂。本文將探討大學生在大學里是否真的能學到東西。
首先,大學是一個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場所。在大學里,學生可以學習各種各樣的學科,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等等。大學課程的設置和教學方式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和不斷改進的,旨在幫助學生獲得更為深入和廣泛的知識。
此外,大學還提供了各種實踐機會,如實驗室、實習和社會實踐等,使學生能夠掌握實際應用技能。
其次,大學是一個培養人才的場所。大學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還包括培養人才的品質和能力。大學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批判思維、獨立思考、團隊合作等能力,使他們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化,成為有用的人才。
第三,大學是一個拓展視野的場所。大學生活不僅包括課堂學習,還包括各種社團、活動和交流機會。這些活動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使他們能夠了解不同的文化和觀念,開拓思路,增強個人素質。
然而,雖然大學教育有很多好處,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一些大學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態度不夠優秀,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其次,一些大學課程設置不夠合理,缺乏實用性,可能會使學生感到無所適從。最後,一些大學生可能缺乏學習動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可能會導致學習效果不佳。
因此,大學生在大學里能否真的學到東西,取決於很多因素,如教學質量、課程設置、學生自身素質等等。為了讓大學生能夠真正從大學里學到東西,我們需要採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大學應該加強教師培訓和教學管理,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其次,大學應該加強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的改進,增強課程的實用性和適應性。最後,大學應該加強學生管理和引導,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總之,大學是一個學習、培養和拓展視野的場所,大學生在大學里能否真正學到東西,取決於多種因素。我們應該採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大學教育的質量和價值,讓大學生能夠真正從大學里學到東西,為自己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3. 為什麼現在的大學學習的不少東西都是過時的
大學教授的知識不是過時,而是經典,經典的東西當然沒法跟潮流、當下發生的種種直接對話,進而產生效益,這種因為沒法短時間內讓你得到正向反饋的機制很容易讓人產生「沒有任何實際用處」的誤解。所以經典的知識也好,流行的門道也罷,如果不靜下心來仔細琢磨,耐心運用,就不可能讓你獲得任何正面反饋。有一句話是「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既然垃圾都可以在有些人眼中好似黃金。何況大學里的知識呢?知識永遠都不會有保質期,不會過時。浮躁的是人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