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的東西越多越覺得自己傻
Ⅰ 為什麼我們越努力越傻
史鐵生說,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大於人與豬之間的差別。人與豬之間的基因差異是恆定的,可以量化的,但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則會大到完全超乎我們的想像。
這段話是在成甲的《好好學習》一書的序言里看到的。
對我有種巨大的沖擊感,或許所有赤裸裸的事實都會給帶來巨大的沖擊吧!
本以為自己只是有點蠢,讀了這句話,感覺我不是有點蠢,而是蠢得無邊無際…..
作為一名曾經的學霸,我用自己所剩無幾的好奇心提出了一個問題?
我明明很努力,為什麼卻越來越傻?
看完了成甲的《好好學習》,我得出一個結論。
就因為我太努力了,我越努力,跑的越快,要學習的新知識就越多。而這讓我陷入了老鼠賽道,在老鼠賽道里,我看起來一直在努力,可其實是在原地打轉,和我付出的努力相比,我真的是傻透了。
這個結論,太特么扎心了。
如果我不想再這么傻下去?怎麼辦?
成甲提到要想從老鼠賽道中跳出來,我們就要努力提升認知效率:而要提升認知效率,就要找到撬動效能的杠桿點--- 臨界知識 。
好吧,蠢笨如我,又有了一個新的問題,到底什麼算是臨界知識呢?
成甲在書里舉了好多物理學裡面的例子,總結起來,一句話,就是各學科尤其是自然科學領域(如物理學或者數學)的一些基礎的定律或者公理之類的知識,這類臨界知識幾乎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來指導我們的行為,幫助我們做出選擇。
我們想要提升學習效果,努力的方向應該是根據自己的框架來安排自己的臨界知識,但是,下面這些比較通用的臨界知識則是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和知曉的。
一、 復利效應
復利效應應用的數學公式是F=P(1+i)n。
這個數學公式我們高中都學過,但是我們卻很少會思考如何運用到生活中。
我有一發小,他大概屬於我周圍為數不多能夠學以致用的聰明人。前一陣子,和他聊天,聊到炒股。
很多年前,在手頭只有很少的余錢時就開始買股票,並且一直堅持,幾年下來,也收入頗豐。反觀自己,一直感覺閑錢太少,炒股也賺不了多少錢,有這個心思去賺那麼點錢還不如做點別的,結果就是別的什麼也沒做,手頭那點本來就不多的閑錢也被我敗光了。如果早花點時間搞清楚復利效應到底是個什麼鬼,估計現在結果又會不一樣了吧!
寫到這里,突然發現,自己在學校的所有時光,不過是在做一個信息儲存器而已。這無疑說明我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存在問題,但同樣也說明我們的教育存在問題。不然我這樣的人怎麼可能考上大學呢?
這兩天看的另外一本書《為未來而教,為未知而學》中,提到我們應該交給學生具有生活價值的知識,而不是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的信息,可幾十年過去了,我們的學校一直再教給孩子的更多的都是些應付考試的信息,而不是具有生活價值的知識。真的是時候思考一下如何讓這些信息變成具有生活價值的知識了。
再說回復利的問題,它在生活中的應用真可謂是無處不在。比如說我們都在寫文章,寫公眾號,可最後能堅持到底的幾乎沒有多少,除了我們對自身能力的不自信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家都看不到復利效應覺得沒有希望而中途放棄。相比之下,我們更容易看到大咖們的成功,卻總是忘記和忽略了別人成功背後的積累效應。
其實,不僅僅是做公眾號,做人脈,投資,都是一樣的,它們背後都是復利模型,甚至可以說這個世界基本運作規律之一就是復利模型。
而這個知識其實就是我們高中課本上就學過的,我們卻早已將它徹底還給數學老師了,說起來真是可悲。但同時我們更應該警醒:在我們不停地追逐新的知識之前,是否該靜下心來,把某一個知識真正的搞懂,搞透,搞清楚這些知識可以如何運用,可以什麼場景下使用。
信息唯有和生活相結合,對我們的行為產生影響和改變,才能算稱得上是知識,唯願我們的孩子和自己在今後的日子裡所學的都是知識,而不是單純的信息。我們的大腦不應該只做一個信息的存儲器,而是一個會思考和解決問題的CPU。
二、概率論 。這大概又是數學領域里的基本知識之一。提到概率論,我腦海中出現的第一個畫面就是一個油膩膩的中年大叔和另一群同樣油膩膩的中年男人聊天時,大放厥詞的樣子:你看,隔壁王大爺家的兒子不是也沒讀什麼書,照樣能當老闆,賺大錢,XXX家孩子不就是個只會死讀書的書獃子嘛!如果說這是一個沒上過學,沒念過書的人說出來的話,也可以理解,因為它確實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概率論這么一說。可是很多高知,居然也會拿隔壁王大爺家的兒子來說事兒,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現在我們已經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在同樣一群人當中,讀書和不讀書的,最後的成功概率比。而概率論在我們生活各個領域發揮作用的地方還遠不止於此。
比如說,成功,成功本來也存在概率問題,成功是過去的很多行為的結果,是眾多可能的結果之一,而不是唯一。未來要發生的事情,也將有無數可能的結果。很多人都喜歡去咨詢成功人士,以求獲得更多經驗和規律,但其實,就算是他們肯傾囊相授,我們也未必會成功。理解概率論,我們便可以真正理解盡人事,聽天命的含義了,我們也會知道自己能做的只是努力提升這個概率,至於結果如何,真的不必強求。
除了以上兩個通用的臨界知識外,還有黃金思維圈、系統思考、二八法則、安全空間等等,這些知識在生活中也都有著廣泛的使用空間和場景,只是知道是一回事,會使用又是另一回事。最近一段時間的最大的感觸就是,想要真正掌握某種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
外語如此,道理亦是如此。我們唯有掌握足夠多的臨界知識,將知識和生活結合起來,才會讓知識發揮它本來的作用,才可能提升學習效率。
想要掌握更多的臨界知識,首先需要多讀經典,物理的,數學的,經濟學的,心理學的,當然作者更傾向於自然科學領域里的經典,問題在於,大多數諸如我這般愚笨的人既耐不下性子來看,又看不懂…..
除了讀大部頭的經典,也不要忘了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好書,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不斷的反省,以教為學,刻意練習等方法也可以提升我們的認知深度和層次,讓自己擺脫低水平的勤奮,遠離越學越傻的怪圈。
學習是一件美好而又意義的事情,前提是我們用正確的方法去做這件事情。
Ⅱ 為什麼我覺得自己讀書咋越讀人越笨了呢
那是你讀書讀久了一種厭煩的心理很正常,沒必要太擔心,你應該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先可以放鬆下自己,學習累了就找方法調節一下,我比較喜歡的是聽聽歌,或者出去走走,呼吸下新鮮的空氣,這樣能很好的放鬆自己,從緊張的狀態中鬆弛下來。
有時候做一件事情做久了的確會感到無聊,這時候就要看個人的毅力是否能堅持下來了,或者你也可以嘗試著去尋找這件事中的樂趣,在學校學習科目很多,無聊的時候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科目看看,或者去讀些報紙雜志什麼的,沒必要一直做題和看書,放鬆也是學習的一部分嘛O(∩_∩)O
平常也可以多運動下,打打球什麼的,關鍵是找到適合你的放鬆方式,當然放鬆也不意味著放棄學習,我們學生應該做到的是,玩的時候就開開心心的玩,學習的時候就認認真真的學習,這樣才有意義。
加油哦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