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尋物指南 » 為什麼網上看過的東西很快就會忘

為什麼網上看過的東西很快就會忘

發布時間: 2025-07-10 07:53:42

Ⅰ 為什麼有些事可以記住很久很久,有些事很快就忘記了

有些事可以記住很久很久,有些事很快就忘記了,其實這都是人的潛意識里的事情。而不是大腦本身。

記憶是我們大腦中的計算機記憶。它的容量可以大於當前的計算機容量。人腦的「記憶」可以遠遠超過最強大的計算機。它儲存了很多關於我們的「歷史記錄」。除了儲存,它還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提醒我們。許多人知道早晨是我們記憶的最佳時間段,但他們不知道。這也是我們晚睡前記憶的最佳時間。兩者的區別在於,一個是讓你記住,另一個是讓你記住得更久。



健康的飲食、適度的休息和安靜的氛圍都是我們記憶系統正常工作的重要因素。一旦你失去了它,不管你的方法有多好或者你的大腦有多好,你都無法留住轉瞬即逝的注意力。

Ⅱ 為什麼讀過的書很快就會遺忘

我們讀過的書會很快就遺忘是一個正常現象,比如說我們在上學的時候學過的知識等到我們上班的時候,我們想要去應用的時候,發現某一個知識點我們記不得了,這就是遺忘,說明我們在記憶的時候沒有記憶住。一本書我們回憶的時候能記住20%的內容,說明我們這本書讀得很認真了。遺忘是因為這本書對於你來說是枯燥無味的,裡面的內容不吸引你,同樣的,也是因為獲取的比較容易,遺忘也就比較容易。怎麼解決讀過就忘的現象呢?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法:

一是做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有利於我們梳理書的邏輯框架,各部分講的什麼內容,幫助我們記憶,每本書的開始都有目錄,表明這本書的基本框架,我們很快就能了解到這本書主要講的什麼,當我們看到我們自己做的思維導圖時就能記憶起基本內容。

二是番茄工作法,心理學上有「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這兩個心理學方法幫助我們記憶,我們可以記住最開始和最後的內容,根據這些心理學出現了番茄工作法,即學習25分鍾休息5分鍾,反復如此,這個25分鍾叫作番茄時間。

三是做筆記,筆記主要就是你對它的理解,把這本書分解閱讀。

四是定期復習,相隔固定的一段時間去復習自己以前學習過的內容,復習時可以根據你做的思維導圖和筆記,一段時間過後,每次復習沒記住的內容即可。遺忘它是由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現的,叫作遺忘曲線,是人體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循序漸進的直觀描述,我們可以根據遺忘曲線去提升自己的記憶能力。所以如果讀過的書會遺忘我們不必太過憂心,掌握方法,掌握規律去記憶。

Ⅲ 為什麼感覺自己記性不好了剛看過的東西很快就忘了

記性不好有很多原因,比較常見的生理原因有以下幾方面:第一、是否對記憶的對象有興趣,很多人不感興趣的東西,對記憶有抵觸就會記不住。第二、記憶的方法是否正確。第三、在記憶時注意力是否專注,這一點非常重要,很多好的記憶力的基礎是注意力專注。病理性原因有以下幾方面:第一、睡眠是否充足,記憶最終的完成是在睡眠中完成的。第二、睡眠質量不好,記憶力會受影響。第三、記憶的結構是否合理,記憶有各種各樣的,有數值記憶、形象記憶、物體記憶,這些記憶能否串插或者總是記某個很單一的東西,都不利於記憶。第四、各種各樣的腦部病變,包括腦血管病、腦萎縮、營養不良等各方面的問題,也可以影響記憶力。所以,記憶力不好不一定是病理性的改變,要到醫院去做檢查,做記憶力的測試才知道是否真正的有疾病存在。記性不好主要原因是有以下幾點:
1、不良的情緒。不良情緒主要是抑鬱、焦慮、憤怒等等,這些不良情緒影響思維,同時也影響記憶,會導致記憶力的減退,平時一定要有良好的情緒。
2、失眠。出現失眠、睡眠質量不好,記憶力也是會有所減退的。人的睡眠是休息的保護,如果人得不到休息,就會影響到記憶力與注意力,所以說平常一定要保證好睡眠質量。
3、疾病。不管是生理上的疾病還是心理上的疾病,都會導致出現記憶力減退,所以說一旦發生身體和心理上的疾病,要到醫院及時的接受治療。

Ⅳ 為什麼你讀過的書總是會忘記

讀過的書忘記了,分為兩種結果:

一種是理解了;

一種是沒有理解。

第一種情況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讀過的書都會潛藏在你的氣質里」。

對於第二種情況,在做過相關的調查報告:

有效反饋的數量有2600份,其中有一個選項是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有1/2的人看完書容易忘記;

有2/5的堅持不下去讀完一本書;

有1/3的人讀書的效率很低;

有1/4的人看書難以理解書里的內容。

從這份調查報告來看,很大一部分人的閱讀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包括近一半的人都有反饋看完書會容易忘記這個問題。

究其原因還是在於,我們大學之前的閱讀是為了應付考試的緣故,追求答案的標准統一化而扼殺了我們的自由聯想。

這樣做留下的壞處是:

我們很少地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我們總會去衡量自己的想法是對的還是錯的。

什麼意思?就是在以後的閱讀過程中,很多人總會試圖從書中去尋找絕對真理。而不是做出自己的自主回答:我是怎麼看待這些事物的?

在閱讀過程中的具體表現為:

會做思維導圖(但沒有寫下自己的理解)

會摘錄文段(但是沒有寫下自己的理解)

會用一大堆筆記法:康奈爾筆記法、洋蔥筆記法、xxx筆記法等等(但是沒有寫下自己的理解)

這些都是很好的閱讀工具與方法。

但你會發現從這些方式上記下來的東西全都是作者的,要麼是作者的一個觀點、一段話,或者是一個核心的詞語,就是沒有你自己的東西。

事後你就會發現,這些內容我很快就忘了。

就比如我在讀《如何閱讀一本書》時做的思維導圖。

我把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導圖的框架,都是按照作者的思路畫出來的;

另一部分就是我對作者一些觀點的解讀,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做的筆記(紅筆圈住的那幾個部分)。

結果就是,一段時間之後,思維導圖的框架我記不起來了,但是筆記的內容我還是記得很清楚並且能詳細地復述出來。

為什麼框架很快就忘了?

因為學習的過程是與自己的舊知識產生連接的過程。

而這些記下的東西都是作者的、別人的東西,不是你自己的東西,你沒有將它們跟你過去的經驗知識相結合,也沒有將它們用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

如果你只是想單純地記住別人的觀點內容,你是需要時間去記憶甚至去背誦的。

但是不管怎樣去背誦去記憶,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死記硬背下來的東西都會慢慢忘記。

而真正的知識是只能通過自己本身去生產出來的,不是從別人身上復制過來。也只有這部分的知識才能長期留存在你的大腦中,成為你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所以能在我大腦留存下來的只有經過自己理解生產出的內容。

但是當你把一部著作、一位作者信奉為該領域的權威時,帶來的就是會難以去反思、質疑、思考書本的內容,而僅僅只是去記住這本書的文字內容,成為書本的奴隸。

用這樣的閱讀方式去閱讀,讀的再多也沒有多少意義,讀過的內容也終歸會忘記。

不幸的是有人教會我們去做應付考試的閱讀,卻沒人教會我們脫離這種應試的閱讀,如何去做自我素質教育的閱讀。

從這裡面我也是繞過很大一個圈,才慢慢開始做真正的自我提升的閱讀。

下面我將我在閱讀中的一些感悟分享給大家:

一、思想上做出轉變:

沒有所謂絕對的「權威」。

在這里建議閱讀一下哲學史之類的書籍:

看看這些哲學家的思想是如何在繼承與批判中進行演化的,有助於你認清這一點。

把作者當成跟我們一樣的普通人,去向他質疑,跟他討論。

書里的內容都應該去質疑一遍。

帶著疑問去閱讀,跟為了記住書本去閱讀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驗,前者會讓你有種挖寶的感覺:「哦,原來作者的這個觀點是這樣得出來的」

而為了記憶去閱讀只會讓閱讀越來越枯燥,沒有一點樂子,很打擊人的閱讀積極性。

二、理解作者觀點產生的思維發展過程。

舉個例子:

所有的狗都是動物, 德國牧羊犬是動物, 因此,德國牧羊犬是狗。

這句話很顯然是錯誤的,按照這句話的思路,同樣也可以得出「貓是狗」的謬論。

畢竟所有的狗都是動物,而貓也是動物。

但是你在看這句話第一眼的時候有發現它的邏輯是錯誤的嗎?

如果你花了一段時間才發現其中的邏輯謬誤,這是因為這段話的結論在主觀上是正確的,而你只是更習慣於通過經驗和主觀標准做判斷而已。

很多我們在閱讀時認可的觀點、結論,只是符合了我們的認知與情感需求,而不是經由我們思考之後得出的理性答案。

如果我們的目的只是為了記住作者的某個觀點、某個結論,那麼我們只是在尋求認同感,而不是在做學習上的自我成長。

這樣獲得的只是已有的認知與經驗,並沒有從中獲得知性、理性上的成長。

所以在閱讀的時候,要時刻提醒自己要去理解作者觀點產生的思維發展過程,而不是記住作者的觀點和結論。

具體如何去理解,有幾個小tips可以借鑒一下:

1.閱讀時向自己提出問題:

比如,閱讀完每一本書時,都要對自己提問:

1.這本書在整體上說了什麼? 2.這本書細說了什麼? 3.這本書說的對嗎? 4.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系?

閱讀理論性的書籍,像是心理學、社會學之類的書籍時,對自己提問:

某件事存在嗎?是什麼樣的事?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存在?為什麼會有這件事存在? 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 造成的影響是什麼、特性及特徵是什麼? 與其他類似事件,或不相同的事件的關聯是什麼?這件事如何進行的?

閱讀實用性的書籍,像是職業成長類、工作技能類型的書籍時,對自己提問:

有哪些結果可以選擇?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手段才能有某種結果? 要達到某個目的,應該採取哪些行動?以什麼順序? 在這些條件下,什麼事是對的,或怎樣才更好而不是更糟?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這樣做會比那樣做好一些?

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讓你檢查自己是否真的明白,幫助你縷清作者的思想。

2.運用好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一個很好的能幫助我們縷清作者思路的工具。

但是要注意的是,並不是做完思維導圖我們就完成任務了。

我們的目的在於通過捋順的作者思路,對作者的思路進行批判性的思考,獲得自己的理解。

也就是你要在思維導圖上做一些筆記進行補充說明,對上面提出的問題作出自己的解答。

3.閱讀時運用好手中的筆,在書中做好相應的標記:

畫底線、空白處做星號或其他符號 空白處編輯:論點順序編號 空白處記下其他的頁碼 圈出關鍵字 書頁的空白處做筆記

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讓你在閱讀的時候保持清醒,有效避免出現犯困、走神之類的情況發生。

並且對一些重點的詞句、段落進行標注也有助於你明白作者正在講述的重點。

對作者的論點順序進行標注也有助於你捋順作者論證的思路結構。

4.學會批判性思考:

有時候你會發現即使自己拿起了筆,想透過文字捕捉作者的思路,開始寫下自己的理解看法時,卻總是寫不出點什麼出來。(我有時候就是這樣)

一方面是可能自己在這一領域的積累不夠多,另一方面可能是自己缺乏批判性思維的緣故。

積累就不多說了,主要是靠時間和努力去得到的。

在這里簡單介紹一下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對自己或他人的思考過程進行審視的一種思考。

比如剛才提到的「貓就是狗」的謬論,它得出結論的思考過程就是錯誤的。

在美國它是從基礎教育就開始對孩子培養的一種能力,可惜國內起步的比較晚,像我們這一批人大部分都沒有經過這種正式的教育,只能靠自己去彌補努力學習這一塊的內容了。

因為批判性思維涵蓋的內容很多,這里不便展開細說,而且我目前也是在學習的階段,所以在這里就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好了:

這本書在美國是作為大學教材使用的,所有可能有點枯燥,但也是很值得去看的,有興趣的希望能沉下心來去學習一下。

三、把自己的理解寫下來,分享出去

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理解,不管有多少都寫下來。

寫下來的好處第一是可以分享,第二是可以檢驗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

有時候你以為你理解了,但是要你寫下來卻怎麼也寫不出來,這其實就是沒有理解。

你可以創建自己的公眾號、或者在自己的知乎號上將自己的理解整理成文章分享出來。

比如我讀完《非暴力溝通》,我會寫文章總結自己的閱讀新得發到我的公眾號上去;

或者讀完《娛樂至死》,看到知乎上有相關的問題也可以將自己對書本的理解,去嘗試做相關的回答。

以教為學,在傳授給別人的同時讓更多的人參與討論,不斷反思自己,這樣才是最高級的學習方式。

像我現在就是在跟你們分享的過程中整理總結自己的閱讀感悟。

比觀點正確與否更重要的,是要勇於發出自己的聲音,允許自己犯錯,才能不斷成長。

而且還能收獲一批粉絲,這是一件能讓你成就感滿滿的事情。

以上就是我這次的分享。

用楊絳先生說過的一句話來作為結尾吧:

熱點內容
手機打電話為什麼要輸入網名 發布:2025-07-10 18:08:27 瀏覽:140
為什麼感冒反反復復老是不好 發布:2025-07-10 17:57:29 瀏覽:389
為什麼暴風影音打開文件失敗 發布:2025-07-10 17:41:29 瀏覽:777
為什麼下載軟體總會佔c盤 發布:2025-07-10 17:35:53 瀏覽:597
刀塔為什麼有懲戒時間 發布:2025-07-10 17:35:00 瀏覽:943
為什麼晚上不能綁著辮子睡 發布:2025-07-10 17:27:05 瀏覽:268
老年人為什麼眼睛會突然花 發布:2025-07-10 17:25:38 瀏覽:914
為什麼做媽媽的要給孩子報很多課 發布:2025-07-10 17:22:56 瀏覽:797
電腦的網路為什麼是感嘆號 發布:2025-07-10 17:18:25 瀏覽:244
吃雞解除時間認證為什麼要那麼久 發布:2025-07-10 17:00:52 瀏覽: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