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都為什麼找不到遺址
⑴ 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夏朝,為何一直找不到夏朝的都城
科普就算了,夏鍵歲是大禹的子孫建攜孫立的,是大洪水後才有的。根據地質勘探加傳說基本上確定當時華夏大地海拔低於一千米的多泡在洪水中,黃河黃土高原為辯亮鏈啥是中華的母親河其實原因很簡單,當初只有黃土高原加河套地區可以養活大量的倖存人口,所以夏都的地址絕對在鄂爾多斯草原以及河套平原這個范圍內
⑵ 至今才過去了四千年的夏朝為什麼一直找不到存在的證據
幾十萬年前的北京人都已經被發現了,夏朝為何遲遲找不到?幾十萬年前的遺跡只需要判定年代,而夏的遺跡要判定它是「夏」。現實是找到一些遺跡,但不知道是不是夏(或者說西方不承認)。舉個例子,如果有個文明,蓋土房子,不打地基,屋頂蓋植物,那它完全可以什麼也留不下。又或許,該文明的所有物品,被後續者全盤接受並且蓋上了後續者的名字,以至於被認為是後續者的文物。比如上個世紀的東西,你用本世紀的技術噴漆,也許後人會以為是你這個時代的。
現在中國各地都有古文明一直發現,都可以追溯到七八千年前了。所以商之前肯定是有一個王朝的,只是不一定叫夏而已。要證明夏最好的方法是文字,比如某個遺址出土帶有夏字的器物,或者帶有人名的器物,而這個人史書明確記載是夏人,比如某個國王或貴族,那夏朝就是毋庸置疑的。
⑶ 夏朝不是虛構的,但是為什麼找不到夏朝的遺址
漫漫中華歷史長河,多少華夏子孫創造文明
考古工作者找不到夏朝遺址的原因,極有可能與指導思想的偏錯有關,如:認定夏朝是以夏族為主體的政權,而其承繼者商朝是以東夷族為主體的政權,夏與商是兩個有根本文化差異的部族。所以他們熱衷於區分所謂「夏文化」與「先商文化」,結果黑暗中尋找黑牛,弄得一頭霧水。實際情況極有可能如王國維先生所言「……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文化既邇,政治亦然。」
⑷ 幾十年了,為什麼夏朝都城斟鄩才找到
中國歷史上的夏朝是否存在一直都有爭議,雖然大多數中國人都認為夏朝真實存在過,但謹薯很多人還在質疑,還在討論夏朝是否存在,我想有些地方應該更詳細的說明一下,然後再講一下為什麼到現在才發現夏朝都城的確切位置。
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又居之。”今本《竹書紀年》又載:“仲康即帝位,居斟鄩。”上面這兩條記載的意思是:太康、後羿、仲康、夏桀都曾經是夏都斟鄩的主人。
古代典籍中對夏朝都城遺址的記載這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為什麼幾十年來一直苦苦尋找都找不到?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沒有去理解典籍所記載的資料的意思;二、不了解就把資料張冠李戴到別的地方頭上;三、理解錯誤,不慎重,隨意套用。
把泰華理解成太華,前幾天還有人說西南也是南,於是就把二里頭遺址西南的伊闕(龍門),變到了二里頭南面,東北面的羊腸坂也一樣。那夏都在洛邑(成周城)的北面不遠處怎麼辦呢?然後他又腦洞大開說,洛邑大小方七十里,二里頭也在裡面了(他也不管二里頭是否在洛邑北面了),他把方七十里理解成方圓七十里了,於是二里頭遺址就是夏都斟鄩了。我想這種對歷史和資料不嚴謹,不負責任隨意套用的態度,應該是幾十年來都找不到夏朝都城的最主要原因。
⑸ 至今才過去了四千年的夏朝為什麼一直找不到存在的證據
《尚書》是歷代最受推崇的先秦典籍,也是最可信的古籍資料,尚書的篇章回目就是虞書夏書商書周書,說明啥,說明虞朝夏朝與商朝周朝一樣都是存在的。這本身就是最可信的證明。司馬遷作《史記》時,有夏朝的帝王世襲年表,沒有虞朝的,由於沒有資料,所以史記有夏本紀,沒有虞本紀。
我們沒有虞夏時期關於國家體制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資料,不能說虞夏不存在。打個比方,日本的歷史都是中國史書記載的,日本自己沒有歷史資料,但不能說歷史上沒有日本。
也不需要去大張旗鼓地證明,這是國人的不自信。聖經記述的都是真的嗎,外國人都相信,我們也認同。為什麼我們的史書記載的就非得證明給他們看,這些都是在我們的血液里流淌的東西,為什麼要證明。我們好好傳承我們的歷史就行了,這屬於文化霸凌,歐洲怎麼發現他們的古代城市,就要求我們必須按照他們一樣的數據,才算是發現。
他們要求有遺址,我們的遺址和他們的石頭遺址不一樣,不算。要求有文物,我們八千年前有文物不算。他們要求有記載,我們的《史記》記載不算,他們的神話可以當歷史。外國人認不認同,我們華夏民族照樣傳承了五千年!我們照樣發展強大。不必自尋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