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尋物指南 » 為什麼不能用信仰買東西

為什麼不能用信仰買東西

發布時間: 2022-04-29 07:45:52

『壹』 為什麼現在的人們沒有信仰只認錢

首先,以前的大多數人還是好的,天生善良的。

但人海茫茫,總會有壞人,天生的壞蛋,自私自利。但由於大環境是崇尚信仰的,好的,他們就被束縛住了手腳,不能作惡。

後來,大環境變了,不看重信仰了,一切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了,變得拜金了,那些人就肆無忌憚,可以大展拳腳了,把人性中的惡淋漓盡致的表現在了那些善良的人面前,善良的人驚呆了,自我保護的意識開啟了,不斷提醒自己,不能吃虧,不能做傻蛋,我也要過好日子。

就這樣,善良的人慢慢「開竅了」,而信仰漸漸地離開了。

這樣的人越來越對,慢慢地,幾乎所有的人都被同化了。

但,君不見,社會上還是會有一些人,默默地做著善事,比如慈善事業。現在的輿論也不再急功近利了,所以我們的社會還是有希望的。

『貳』 文明5 我的宗教聖城信仰了別的宗教怎麼辦 還不能用信仰買單位,我已經滅了那個文明,但是宗教還有

信仰別的教是不影響你買單位的,除非是寺廟之類只有你宗教教條特有的單位。灰色買不了單位通常是城裡駐扎了偉人或農民,軍隊。擋了格子而已。。。
自己的城信別的宗教只會失去你的教條加成,如果一個信自己教的城都沒有了,就只能買大先知才能刷回來,這種情況一般都可以放棄宗教方面了,損失並不大,因為你的宗教太弱勢,別的宗教很容易傳入,你刷回來過幾天又信別的教了。而且信別的教,也能享受到那個教的非創建者專有的教條。而創建者專有的教條一般和信仰的城市數量和教徒數量有關,你這樣已經非常弱勢的教本來就加成很少,可以放棄掉了。與其買大先知和傳教士辛辛苦苦往回刷,還不如乾脆全買其他偉人來的實在(開啟不同政策解鎖宗教購買的偉人種類)。

『叄』 人類為什麼需要信仰信仰和迷信的區別信仰能帶給我們什麼

這個問題問的好!!!!

信仰有科學信仰和非科學信仰之分。
…………………………………………………………………………下面是摘自其它網站:
這是一個科學的時代,有人以為科學進步以後,宗教遲早總要被淘汰的;也有人以為如果一個人研究科學,他就絕對不可能信仰宗教。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在十九世紀的人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到了二十世紀,高深的科學理論與概念,反而更接近宗教的邊緣了;因為過去科學家認為很有把握的,到今天正如丁格爾教授(H. Dingle,已退休的英國皇家天文學會主席)在一九五四年三月出版的自然雜志中「科學與宇宙」一文內,所下的一個結論內說:「在宇宙學上,我們又中世紀的哲學家一般面臨一個幾乎完全無所知的世界」。

科學雖然邁進,卻還沒有一些能夠解開宇宙與人生之謎的跡象。許多科學界的巨人都承認宇宙的背後,一定有一位全智的神。當他們研究科學的時候,科學反而幫助他們認識神。史達約坦博士(David Starr Jordan)說得好:「如果,我們加以深刻的思想,那麼我們豈不要被科學所迫而相信上帝么?」所以有人說,凡大科學家都相信有神,只有小科學家才以為沒有神。今天許多著名的科學家都告訴我們說,科學家的發現愈多,有神的信仰也就越發堅定。

科學與宗教之間的誤會與沖突,其實已成過去,但可惜在一知半解的人中間,還有不少人以為相信宗教就是落伍,標榜科學就是摩登。這些人正好象許多青年人看見別人穿「牛仔褲」,自己恐怕落伍,就莫明其奇妙地也買了「牛仔褲」來穿上,滿街亂跑,叫別人知道他也是時髦人物之一。照樣,那些以為宗教是與科學沖突的人,口口聲聲認為相信宗教是時代的落伍者,不知道自己正染上了流行性的時代症,莫明其妙地人雲亦雲,不過是自嗚時髦摩登而已。

一、科學與宗教並不沖突

現在我們要說明科學與宗教各有自己的范疇,兩者性質不同,並不沖突。
科學的盡頭,就是宗教的開始。科學是研究物質的,是對外面的部分,是形而下的。它的目的固然是研究真理,但偏於知識與理論。宗教是維繫心靈的,是對付裡面的部分,是形而上的。它的目的同樣是為研究真理,但側重生命與經驗。科學所研究的對象是「已見的」,它在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空間,研究有限的事實;宗教的對象是「看不見的」,它在無限的時間,和無限的空間,研究無限的事實。但「看得見的是暫時的,看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四18)。科學是計算的,分析的,數量的(Quantitative Approach to Reality),而宗教是估價的,綜合的品質的(Qualitative)。

例如:科學對於一個「人」的研究,總是客觀的,把「人」看作一具標本,來分析,解剖,測驗這「人」的一切。但「人」之所以為「人」在其人格與品性,故宗教對於「人」的研究與科學之法不同。宗教把「人」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就其生命的總和,來合理地評定一個「人」的真實價值。或者說得再淺近一點,好比:一個人要認識他的愛人,不但可以從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他愛人的高度,體重,血壓,內臟,又可以給他攝一張X光的肺部照片,再研究她的面部,發,膚,皮色……等等。但科學方法的研究決不是認識愛人唯一的途徑。一個人要認識他自己的愛人,他還須要觀察她的品德,靈性,思想,習慣,並須要加上信任,互愛,才能了解對方。因此,科學有科學的方法與觀點,宗教又有宗教的方法與觀點,兩者各有各的貢獻。科學注重實驗,宗教注重信仰。科學研究物質,外表;宗教重視靈性、道德。科學是研究自然的,它以「我與它」(I-It)的關系,敘述自然界的現象與其有關之種種自然定律;但宗教是超乎自然的,它由「我與你」(I-Thou)的關系,解釋自然之謎與一切自然現象定律的主要原因。科學家湯姆生氏曾說:「學的責任是敘述(Describes)宇宙,而宗教乃是解釋(Explains)」。

例如。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愛因斯坦倡相對論,但他們都不能說明「為什麼」會有萬有引力,「為什麼」會有相對論的原因。又如科學家告訴我們說,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而原子本身好象太陽系一樣組織嚴密,中間有原子核,外圈有電子,電子數目之多寡隨原子的種類而異其數。每一個原子蘊蓄極大的能力,故分裂原子的組織時,就發生極大的原子能力來;因此,到今天科學家認為物質最後的組成還是能力。但沒有科學家能解釋這能力是那裡來的,也沒有科學家能解釋為什麼這些原子各有這樣奇妙的組織;也不知道誰叫這些原子如此組織的?華倫博士(Warren Weaver)說:「科學要答覆的問題是「怎樣?」細胞在身體里怎樣工作?超音速的飛機怎樣設計?宗教要答覆的問題是「為什麼!」人是為什麼創造的?我為什麼應當說真話?科學分析事物,人、動物的行為是怎樣的,它不問這行為是好是壞。但宗教卻是要問這種問題。」所以有人說,科學只研究「什麼」(What)這個問題,而宗教才研究「為什麼」(Why)的問題;科學家雖然也解釋 Why,但絕不能解釋 Why的第一個原因(First Cause)。總之,科學與宗教的領域互異,范疇不同,兩者之間是不應當發生什麼沖突的。

二、迷信科學之危險

可是,今天許多人對於科學與宗教的認識不足,迷信科學,崇拜科學,以為科學萬能,科學可以代替宗教,有了進步的科學,難道還要落伍的宗教么?這實在是時代的一個悲劇!

科學固然對於人類有它的貢獻,但科學只能滿足人類物質的享受,解決今生肉體方面的問題,卻不能滿足人類精神,靈性的需要,與解決來世永生的問題。迷信科學的人,把人生只看作衣食住行的解決。他們以為宗教是沒有價值的。他們只看見科學,只承認物質的價值,只注重物質的享受,以滿足人生之慾望;那末,人與禽獸還有什麼差別呢?人只要科學,蔑視宗教的結果,已使人物慾橫流,道德淪亡!
事實上,科學並不是萬能的。科學固然有它的地位,但絕不能和迷信科學者所說,以為科學可以代替宗教。魏佛華倫(Warren Weaver)是美國科學促進會會長,威司康辛大學數學系主任,又主持羅氏基金自然科學事務有二十年以上。他在一九五四年的一次演講中說:「與一般的觀念驚駭地相反,科學從來不是秋毫不爽而百分之百准確的。它不過是接近准確而已……甚至在一項最簡單的科學實驗中,例如金屬棒的長度,任何科學過程都無法量出它「真正」的長度……有思想的科學家或許會說,他甚至不知道「真」之一字,在科學中的意義……科學家的理論總是依靠在近似性上面。百分之百的精確是沒有的,而且恐怕永遠也不會見之實現……所以科學在絕對意義方面來說,就不能真正地解決真理的問題」。

有人用過一個比方說:「單從房屋裡去發現工程師是不可能的。房屋是工程師所設計的,但房屋不是工程師,工程師也不是房屋,在這個物質的房子里也找不到工程師。同樣,這個宇宙是神所造的,但宇宙不是神,神也不是宇宙,把宇宙中所有的物質都加以分析,也不能發見神」。根據此理,若僅憑科學,不信宗教,則科學絕對不能解釋宇宙之奧秘與人生之究竟。科學雖然研究物資,但絕不能創造物質,或毀滅物質。科學只能使人的肉身舒適,但不能叫人的心靈平安,人格高尚。英國物理學家丁達爾(Tyndall)說:「科學不是世上最有價值的東西,人格的高尚,比科學更有價值」。

三、科學需要宗教的輔助

真正的宗教是給人類以堅強的信心,確定的盼望,與純潔偉大的愛心。除非人類對於這些貢獻,都認為不需要了,那末宗教就沒有價值,可以完全取消了。如果,宗教是提高人類的精神生活,使人類遠離罪惡的話,那末宗教對於人生豈能視為迷信無益的呢?其實,真正的科學幫助人在間接方面認識神的存在,相信天地萬物間,必有一位造物主;而真正的宗教乃是幫助人在直接方面認識神,與神相交。科學的本身也建築在信仰上面,科學有助於信仰之堅定,故科學與宗教信仰是不有矛盾的。並且科學與真的宗教是互助的。

在目的方面,兩者是完全一致的,因為科學與宗教都是追求真理,都以增進人生幸福為目的。科學研究物質的真理,宗教研究靈性的真理。科學增進人生物質生活方面的幸福,宗教增進人生靈性生活方面的幸福。科學給人以生活的智識,宗教給人以生活的能力。科學是一種知識,宗教乃是一種信仰;人生需要知識,也一樣需要信仰。人生除了衣食住行外,還有道德,心靈的部分。一個完美的人生絕對不是僅求肉身的享受舒適為己足,他還需要精神快樂,心靈平安,靈魂有永生的盼望。科學能使人肉身舒適享受,宗教能使人獲得精神心靈平安快樂,靈魂復有永生的盼望。科學與宗教兩方面的目的,均為幫助人生,解決人生中的問題,提高人生的價值。那末,兩者之間不僅沒有沖突,反而需要彼此合作,這是非常明顯的了。

又好比,一個家庭要享美滿幸福的生活,不但希望家庭的物質條件好,這家庭還需要有良好的宗教教育。否則家庭里父母子女不和睦,婆媳相爭,姑嫂不和,煙酒賭博,三妻四妾,家庭里鬧得烏煙瘴氣,精神痛苦。雖然科學幫助了這個家庭的外表,家私摩登,設備豪華富麗,但沒有宗教增進他們靈性方面的幸福,則這個家庭還不是一間新穎的摩登地獄么?

科學只能加增人類物質的享受,但不能解決人生的基本問題:如人生的意義與目的,人生的來處與歸宿等類;惟宗教卻能改變人類的內心,並能增進靈性生活,解決永生問題。人生既非僅求物質與外表的解決,還需要精神內心的滿足。所以要提高人生,解決人生的問題,我們既需要科學,更需要宗教了。科學不能取消精神的原則,宗教不能否定科學的價值,所以兩者必須相輔而行,對於人生始有真實的貢獻。

今再以一隻小提琴(Violin)為例:如果沒有把音樂家的情感放進到提琴里去,則提琴不過是一隻提琴而已,提琴算不得什麼;照樣,人若沒有高貴的生命在裡面,則所見者僅為行屍走肉耳!傅統先在其所著之「哲學與人生」內,說:「我們覺得宗教乃是在現實生活中,把最高的理想,提煉成功一種最精煉的精神價值,使人類不斷在現社會中進取這種最高價值……宗教非但不阻止社會的進步,而且還誘導著人們向精神界探險,使現社會的進展有一條確定的路線」。這位非基督徒哲學家同樣地承認宗教信仰確實可提高人格,增進責任感。宗教能給人類以永生的寄託,堅強的信仰,與精神的安慰。

宗教不但對個人的生活有貢獻,宗教還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能使社會安定繁榮,國家和平敦睦。可是今天唯物的「科學觀」使人類變成了機械工具,冷酷無情,奪去了人類中間同情友愛的生活。物理學家密禮耕(Millikan)說:「科學若沒有宗教,顯然不是人類的幸福,卻會變成社會的禍患」。造飛機與發明原子能是科學,至於如何運用與管理飛機並原子能,使其不作殺人流血的工具,則需要道德與宗教的力量。科學家只研究客觀的事實,他把研究所得,公諸大眾;至於別人如何運用,則超乎科學家的力量。科學固能造福人群,但亦能毀滅人類。如果人不能善用科學,則何貴乎有科學?所以有人說,科學又好比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要看這劍是落在誰的手中。甚至有人說,其實,科學不過是人類的僕人,宗教才是我們的主人。宗教對於科學,有發揮科學之功,防範科學之患的作用;故如科學與宗教能相輔而行,則兩者對於人生的貢獻,就大得無可限量了。

四、那麼,需要那種宗教呢?

總之,完美的人生既有賴於科學與宗教的互助合作;那末,問題的焦點即在於我們應當選擇那一種宗教。
宗教信仰如果是與人生脫節的,宗教不能幫助人類認識人生的真理,實現理想的生活,那就當然不能成為我們選擇的對象。

但耶穌說:「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他又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這說明了耶穌的使命。他的話也經過了千千萬萬的人體驗,這是千真萬確的真理,是能兌現實用的福音。如果有人要過豐盛有意義的人生,要享美滿快樂的生活,他應當信耶穌,接受耶穌為救主。基督教是解決人生,充實人生的唯一宗教,有鐵一般的事實,放在社會人仕的面前,是無可否認,不能抹殺的。所以筆者敢下一個最後的斷語,說:要享受完美的人生,我們需要科學,也需要宗教,而更需要相信基督耶穌。

『肆』 說到信仰 金錢為什麼不可以做信仰

信仰:是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世界價值觀或者心靈上有缺失,那就會去尋找、去填補。完善自己世界價值觀或者心靈的完美,這個用來完善自我的「事物」就是信仰。
比如:在古代食物真的是稀缺資源呢,一個餓怕了的人,他的內心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那麼食物能給他帶來安全感,為什麼不能成這個人的信仰呢?有食物就餓不死啊!!!

同樣的,如果金錢嫩給你帶來安全感和心靈上的滿足,金錢也可以成為你的「信仰」。

『伍』 文明6要建什麼才可以用信仰買區域和建築

某座城市修建了聖地並且有了寺廟建築(也需要在城市裡選擇建造),就可以在信仰購買界面用信仰值購買區域和建築。

信仰購買的界面可以在右下角選擇城市時出現的小界面上,上面那一排按鈕處找到有一對翅膀的那個按鈕打開。

《文明6》是Firaxis Games開發,2K Games發行的歷史策略回合制游戲,於2016年10月21日發行PC版本,2018年11月16日登陸Switch平台,2019年11月22日發布了XboxOne、PS4版本。該游戲是游戲設計師席德·梅爾創作的《文明》系列第6部。

游戲中玩家建立起一個帝國,並接受時間的考驗。玩家將創建及帶領自己的文明從石器時代邁向信息時代,並成為世界的領導者。在嘗試建立起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偉大文明的過程中,玩家將啟動戰爭、實行外交、促進文化,同時正面對抗歷史上的眾多領袖。

『陸』 迷信的東西可以信嗎

不可迷信,這句話是有道理的,信仰,要正信,不可迷信。。世間的合法宗教,如果把事實的真相,道理,搞清楚弄明白了,再如理如法的信受奉行,是好的!
算命{風水}學說,是我國自古的一種文化積累,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可全信,但可以參考!

『柒』 宗教信仰對購買行為的影響

首先,從宗教生活與世俗生活在總消費中所佔比例來看,在宗教信仰者之中,用於宗教生活的消費支出在總消費中均會佔有一定的比例,其程度隨著信仰者的虔誠程度和生活方式而有所增減。從陝西省的情況來看,農村地區的宗教信徒全年人均支出約在100-200元之間,城市內的宗教信徒人均支出在600-800元之間。另外,此類消費的表現方式在不同宗教有不同的特點。以佛教為例,此類消費主要用於購買寺院的門票(現在越來越多的寺院對持有居士證的信徒在農歷初一和十五免收門票)、給佛菩薩的香、蠟、花、果等各種供品、對師父的各種衣食日用供養、請購經書、木魚、念珠等各種法器、佛菩薩的各類畫像、塑像、雕像,請購各種經咒神像的佩戴物、裝飾物、種種名目的布施(如救濟、建廟、開光),用於印經、放生等積福行善活動的開支,用於請法師們作各種道場的費用,等等。

其次,從消費行為的制約因素和消費結構來看,由於與宗教教義背道而馳或不相符合的、或不被提倡的生活內容、生活方式在宗教信仰者當中受到各種形式的限制或禁止,用於這方面的消費支出相應地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或禁止。如種種污濁社會風氣下的不道德活動及不健康生活內容,各宗教均予以禁止;蔥、蒜及各種葷腥食品受到佛道教的禁止;除分蹄並反芻類動物之外的豬、驢還有各類凶禽猛獸及一切動物的血等受到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禁止(這只是其中最基本的,具體的禁忌內容比較復雜,各教也不太一樣);各種煙、酒受到幾乎各個宗教的禁止或限制(各宗教具體規定不一,而且對不同類型的信徒其要求的程度也不一樣);歌舞廳及其他一些游樂活動和文娛項目受到佛教、道教及伊斯蘭教教義與戒律的限制(程度不一)。

第三,從消費行為的季節性來看,也會受到宗教信仰的不同影響。如佛教的各種節日期間、大型法事活動期間、個別即私人性的祈禱、還願、薦亡等特殊的日子裡,應嚴守食物禁忌並禁止一切與教義或戒律不符合或相違背的活動內容(當然各人遵守的情況會有差別),用於這方面的消費支出便會在這些特殊的日期內中斷或下降,而用於宗教生活的消費支出卻會在這些日子裡大幅度上升。估計每年這些日子裡的宗教消費支出佔全年宗教生活消費支出總數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第四,從消費方向及其增減變化來看,消費行為還會受到宗教教義的非直接影響。如虔誠的宗教信仰者往往不注重現世的榮華、舒適與安逸,不追求高檔的物質享受,反對一切奢侈的生活方式,所以,用於各類物質享受或娛樂活動的消費支出在其消費總支出中所佔的比例比一般人小,比一般人增長緩慢(當然對所有宗教信仰者來說,這種消費行為特徵也會受到各自不同的信仰層次、信仰偏重、及虔誠程度和理解程度的影響而表現出各種差異來);另一方面,這類人用於宗教生活方面的支出的比例便會增大,用於間接宗教生活的消費支出也比一般人高,如購買各種文化用品、各種圖書、特別是宗教文化用品和宗教文化書籍等。

第五,從消費的自利性與公益性關系來看,由於宗教普遍提倡樂善好施、救助弱者的道德觀念,有些宗教更把這種行為作為其修道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佛教的福、慧雙修,其中修福除了宗教意義的禮拜、印經、朝聖等以外,更普遍的修福還是積福行善活動),所以,對宗教信仰者來說,用於救濟幫助他人的社會慈善性消費支出便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支出項目(當然在不同時節、不同人身上均有不同反映)。從總體上看,這類支出與個人自利性消費支出的比例,宗教信仰者一般會高於非宗教信仰者。宗教徒對這兩類消費支出的關系往往有不同於非宗教信仰者的看法。例如,佛教徒把利他作為一項重要的修行,認為只有在利他的基礎上才能求得自利,所以,利他同時就是利己,這樣一來,兩種不同性質的消費在觀念上便合而為一了。

『捌』 我們為什麼需要信仰

缺乏信仰,心靈不受任何約束;不相信未來,只相信現實的享受;不相信周圍的人,只相信自己,自己就是這個世界的一切,而其餘所有人或許都是我們的敵人,要麼是我們用以實現自己目標的工具;不相信世界上有美好的東西,一切美好的東西在要麼是可笑的,要麼具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堅定的信仰遭到嘲笑,無所信仰則成為自豪的資本;誠實被等同於傻冒,欺騙被認為是一種才能。一些社會學家爭相標榜,嫖娼賣淫可以增進社會福利;有經濟學家則論證說,貪污腐敗有益於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如此等等。
我們的社會的確創造了經濟奇跡,人們的財富和生活的確有了大幅度提高,文化、娛樂、消遣方式的確豐富多彩極了。但是,在這些物質的背後,心靈深處卻是虛無的。這種虛無蔓延到人們精神的各個層面:個人的信仰、個體的私德與公德、憐憫之心、公民精神,等等。人們找不到心靈的歸宿,社會上因此彌漫著一種普遍的焦慮症。就精神疾患之嚴重、心靈環境之空虛而言,可能沒有一個時代可以與我們這個時代等同。
不過,反用英國文人狄更斯的話:這是最糟糕的時代,這也是最美好的時代;這是愚昧的年頭,但也是智慧的年頭;這是懷疑以至虛無的時期,但也是信仰的時期;這是黑暗的季節,但也是光明初露的季節。
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群體,不能沒有信仰、道德、倫理,不能沒有理性精神、公益精神,也不能沒有文化自信。古人確實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話有一定道理,但並不完全正確。在物質財富與精神生活之間,並不存在因果關系。物質財富的增長,並不能自動帶來道德、憐憫之心、公益之心和公共精神。中國人需要重建自己的精神。它是人們安頓自己的身心的關鍵所在,也是中國社會能否變得文明而令人嚮往的關鍵所在。
到了今天,我們已經看到了中國人重建其精神世界的某些跡象。也許可以說,中國已經進入了人的精神重建的時代。
所謂的精神,包括我們賴以安身立命、解決生命意義問題的宗教信仰,我們對待親人、鄰居、同胞的倫理道德,我們參與社會事務和公共事務的公益精神和公民精神,我們觀察這個世界的理性精神,以及我們的文化自信。
我們將透過目前看似混沌的社會亂象,掘發那些致力於精神重建的人們的故事。
他們大部分是普通人,就生活在我們周圍。他們可能並無「遠大」的抱負,但他們是誠實的人,是真誠的人,是具有信念的人,是熱心公益的人,是具有理性精神的人,是熱愛本民族文化的人。他們從事的事業可能是卑微的,但他們卻使自己的心靈充盈而飽滿,散發出人性的光輝。他們也象徵著中國人精神重建的開端,並為中國人的精神重建指出了一條條可能的路徑。
當然,中國人的精神重建乃是當代中國所面臨的一項極為艱難的挑戰。它不像制度建設那樣可以立竿見影,更不可能如GDP那樣可以靠數字魔方變化出來。
中國人傳統的精神世界歷經數代逐漸萎頓,要重建它,恐怕需要更長時間。因此,精神重建可能是整個二十一世紀的主題。
人們確實已經看到,中國經濟經歷了長達20年的增長期,各項政治法律制度也在逐漸轉型;人們也一直在抱怨這個時代的精神荒蕪。但其實,始終有一股潛流在物質的世界下面涌動,那就是精神重建的努力。這些努力在物慾橫流的時代看起來如此渺小,但它卻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希望所在。
我們的人心,有太長的時間片面地偏向理智,即狹義的而不是廣義的理性。其結果,是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義、創造性或博大的愛心。
信仰是超越對象的,可以有不同的名稱,信仰的精神狀態,卻決定著文明的興衰、民族的浮沉。
著名作家梁曉聲在中央電視台講過一段經歷:他在美國時,有一次要橫穿馬路,紅燈亮了,但左右兩邊並沒有汽車,他身邊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靜靜地等候綠燈。他問了老太太一句:「現在沒有汽車,為什麼不走過去?」老人回答說:「也許,我們身後那棟房子里,會有一個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見我們走過去,以後照我們的樣子橫穿馬路,也許就會出事。」
這個回答,聽起來有點出乎意外。在我們這里通常的思考方式是:要不要違反規則?首先,是看看對自己是不是有利,如果有利,看見自己既無危險,又可以搶時間,就「忘了」規則;其次,是看看自己會不會被發現,如果看見了紅燈卻看不見警察,又相信此處沒有隱藏的監視器,於是就「大膽地往前走」了。
當這種心理狀態成為「正常」之後,連基本的是非也會被顛倒過來。例如,梁曉聲講的經歷還有「後話」:他回國後,有一次在路口紅燈面前停車,但是左右兩邊都無來車。他後面的車一輛接一輛「勇往直前」闖紅燈,繞過他身邊時還沖著他大罵:「(你神經有)毛病!」
——交通的狀況是中國社會狀況的一個縮影。前幾天《檢察日報》報道,一位清潔工人拾到幾千元錢上交之後,因為付不起孩子的學費而向親戚朋友借錢,那些本來真心答應過幫忙的親友,卻都翻了臉,認為拾金不昧再來借錢也是「有毛病」!
正如在一個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堅持不扔垃圾是很難的,在好行為被視為「不正常」的環境下,要堅持與「常人」不同的好行為也很難。
要把全國變成一個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就要凈化全民的道德「環境」。一方面,道德的最低要求應與法律連接(如在一些西方國家,「見死不救」屬於犯法);另一方面,道德的最高境界則與信仰相關(傳統文明基本如此,但在現代,宗教「修行」只屬自願)。
前一方面是說,道德環境的凈化,需要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則;而這類法治原則的確立,又需要政治體制的改革。因此可以說,中國精神的重構,關鍵在政治改革,基礎在人心提升。
後一方面是說,道德環境的提升,不僅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撐,而且需要精神信仰的指引。依靠「他律」的法律尚且需要某種信仰(對法律原則的內心服膺),依靠「自律」的道德就更是如此了。因為人心的自我約束常常軟弱無力,在傳統禮俗衰亡而法治觀念薄弱的條件下,「人心惟危」的狀況必然出現。
我們的人心,有太長的時間片面地偏向理智,即狹義的而不是廣義的理性。這種被國人視為「正常」的理智有三大特點:一,只從感觀或直接的經驗出發——所以不考慮看不見的東西(「身後房子里也許有一個小孩」、「看不見的警察或監視器」之類當然不予考慮);二,只從眼前或短期的算計出發——所以不考慮長遠的事情(「將來那個小孩有可能出事」、「闖紅燈會增加交通混亂,最終使自己的車速和安全也受影響」之類當然也不予考慮);三,只從自己或小我的利益出發——所以不考慮他人或整體的利益,更不考慮自己與社會、自然、世界整體的關系(因此「那個小孩與我無關」、「交通混亂我管不著」之類心態,才是思考的真實基礎)。
這正是無數的人隨時在抱怨、又隨時在捲入的道德腐敗在人心深處的根源——偏向於狹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義、創造性或博大的愛心。
而就那個清潔工人來說,我想,她不會缺少那些親友視為「正常」之惟一標準的「理智」,但她沒有忽略「正常」人還不能缺少的良心,因為她相信一個很實在的道理:不應該拿別人的東西;就梁曉聲或他開車的朋友來說,我想,他當然知道這一次闖紅燈有利無弊,但他雖招致辱罵而安然不動,因為他相信遵守這項規則,有利於大家長遠的效率和安全,因此合乎正義;就那位美國老太太來說,後面樓房裡有沒有一個小孩,小孩會不會看見她闖紅燈,將來會不會出事,全都是未知的。但她相信,因果法則(佛教稱之為「因緣」)要求我們避免種下任何可能的惡因,博愛原則(基督教稱之為「愛鄰人」)要求我們關愛每一個人的生存。
這些人類本性不可或缺的、當今社會迫切需要的良知、正義和愛心,恰恰都超出了直接經驗、短期算計和小我利益,它們涉及與他人、社會、自然和世界整體的關系,涉及大我、超驗和永恆,因此它們最強大的保障,乃是超越於狹隘理智的信仰!
中國人自古信天。作為信仰對象的「天」,乃是殷人所稱的「上帝」或「帝」、周人所稱的「天帝」或「天」、歷代所稱的「天道」或「天理」最流行的通稱。
對這個概念,我們可以進行歷史的梳理、批判的討論、自由的選擇。但是,如果考慮到先賢相信「天生民,有物有則」已經涉及人與他人、社會、世界及其本源的關系,考慮到古人所謂「天理」對「良心」的指引,考慮到今人所見「無法」與「無天」的關聯,結論就只能是:信仰的超越對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稱,信仰的精神狀態,卻決定著文明的興衰、民族的浮沉。
最近我遇見一個年近半百的北京人,他看到雲南邊遠鄉村的兒童沒有小學,毅然離開居住了十幾年的美國,孤身一人前往辦學。在那個沒有電話、沒有自來水、沒有郵遞員的地方,他克服種種艱難險阻,用自己微薄的積蓄自建校舍,給學生買鞋子,為村民修水渠……這一切,除了在那個不通公路的邊遠鄉間,無人知曉,因為他自己不要傳揚。我想,世俗的任何名利和算計,都不可能給予他這么大的力量,除了信仰。

『玖』 為何有些特殊宗教信仰的對商品包裝有要求,不符合的還沒人光顧

因為不能糟蹋了他們的宗教,當然也要很嚴格了,不能隨隨便便,這也是他們的一個保護傘吧。

『拾』 你覺得信仰不是人類的必需品為什麼

需要,因為人沒有信仰寸步難行。如果你不相信明天太陽會升起,那麼你將不知道明天早上應不應該起床;如果你不相信自己有良知,那麼你將不知道是非對錯。題主如果你在指宗教信仰,那麼並不一定需要,那麼多不信教的人不也活的好好的。

熱點內容
保利芳園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5-05-18 04:11:20 瀏覽:482
硬的東西吃下去胃會痛為什麼 發布:2025-05-18 03:35:03 瀏覽:84
為什麼喝酒很長時間後會吐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658
抖音直播的tb為什麼那麼便宜 發布:2025-05-18 03:34:19 瀏覽:89
為什麼說用電腦交作業更方便 發布:2025-05-18 03:29:31 瀏覽:939
為什麼軟體都用不了網 發布:2025-05-18 03:25:47 瀏覽:575
父子之間為什麼搞不好關系呢 發布:2025-05-18 03:23:43 瀏覽:715
手機為什麼不能代替對講機 發布:2025-05-18 02:56:09 瀏覽:135
為什麼小米門鎖開門時故障 發布:2025-05-18 02:44:22 瀏覽:563
為什麼微信聽語音手機會關機 發布:2025-05-18 02:37:55 瀏覽: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