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高僧能預知死亡時間
㈠ 世間大德高僧能預知多長的未來多久的過去
高僧有一種能力,叫做宿世通。
所以高僧是可以看到前生,前前生的能力
但是無法看到今生和未來。
看今生和未來,要用四柱八字,易經八卦。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高僧是可以看到今生和未來的,除了吹牛的那些。
㈡ 這個問題很矛盾,請開示!
打比喻來講:佛菩薩正如一個好人,也受法律制約,但並不用進監獄受罰,因為你沒有違法。眾生都在因果之中,佛佗卻能明了因果,正如我們社會上的人,接受了法制教育就可以讓自已不違法,從而生活的很好。預知時至只是人心地清靜時能感受到困果時所產生的一個效果,並不是脫離了因果。
樓上講的很好,我也很贊同樓主去看《了凡四訓》,這本書實在難得!相信比我講的更能令樓主獲益。
佛學思想中最重要、最困難、最難解釋,因此最易使人誤解的,要算業力(Karma)論了。業力思想影響了整個亞洲文明。多數之亞洲人,皆以業力論為其道德規范和宗教信仰之思想基礎。業力論在整個佛教中占極重要的地位,因佛學之基石實建築在業力思想上。業力論極難了解,極難解釋,因為業力之究竟深邃無極,畢競非人類之智慧所能盡其幽微。業力思想常為人所誤解,因為有系統的分析和介紹此思想,實在異常困難,因此直到目前,我想尚無一個使人滿意的業力論在任何佛學書籍中出現。下面就愚見所及,嘗試對此極基本,但極復雜和困難之佛教思 想,作一簡單之介紹。
業力,梵文叫做Karma(古譯羯磨)。Karma(或Karman)之字根是Kar,是去做或去行的意思。所以業力之「業」原是作業或行為的意思。但是今天佛教徒心目中的「業力」,卻代表一.個極端復雜的多方面思想。在這多角的思想中,最根本的是說:「業力者,即控制一切自然界和道德界現象之因果律也。」此一界說看似簡單,但若進一步檢討,則發覺業力思想之極端復雜性和含混性。為便於了解起見,茲從六個角度來研討業力論之思想。
一、業力是一種力量
業是行為,而任何行為都自然會產生一種力量,此力量又迫使人去作新的行為,此新行為又產生新力量……如此行為生力量,力量又生行為,輾轉相生就形成一個循環式的業力推動圈。
我們如果看「西部影片」,就能看見早期開發美國西部的一些情況,開發任何邊疆之處女地時,首先必需要造公路或鐵路。造鐵路是一種行為,由此行為就會產生種種的新力量;例如更多的財力、人力、物力都會在鐵路沿線之各據點接踵而來。這些新來的力量又必然地迫使人去作新的活動,因而又產生新的力量。又如我們先用某種行動來賺錢,有了錢就發生新的力量,購買力和活動力都不斷增加,接著就有了新的要求,新的慾望,因而產生新的關系,衣食住行皆發生了改變,愈來愈趨於復雜。賺錢的目的原是要用錢替人服務,結果往往變成人替錢服務了。人發明機器,原是為了替人服務,作省力的工具,但今天卻因為機器,費心煩神之事越來越多,人也幾乎成為機器之奴隸了。由此看出,行為不但產生力量,而且會產生一種壓迫人和約束人的力量,使人不得不接受由行為所產生之後果或約束力。再舉一淺顯之例:結婚是個行為(業),作了此行為之後,就要履行此行為所引起之種種義務及後果。因此凡做一事(或一業),必會產生一種力量,此力量一面驅使作者去繼續作新的行為,一面會產生一種不可見之約束力。此即業力之基本含義。因此,行為大多不能產生自由,卻能產生約束性的後果。俗話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是為了避免作某種業而反被束縛的意思。業力之「力」,雖然眼不易見,但卻能感覺得到。我們如果站在鬧市中的高樓上,向下面的馬路上冷眼觀察,看見那些熙攘往來的汽車和人群,那種匆忙緊張向前奔跑的樣子,就會自然地感覺到,在人群的背後,有一股巨大不可思議的力量在驅使他們,不由自主地往前奔趕,這就是業力。如果我們自己也夾雜在馬路上的人群中一齊向前奔走,則不太容易覺察到業力在驅策著我們。只有抽身局外時(如站於高樓上),才能深切的感到此業力。如果我們現在閉起眼睛,試想近代都市之各處百層大樓中,有千萬個公司,千萬所公事房,其中有千萬人正忙碌著在討論,在計劃、爭辯、陰謀、欺騙、爭取、擬稿、打字、散發文件……等各種作業,我們亦會感覺到在他們背後,有一股驅使他們向前活動奔走的巨大業力。
每人所做之業,皆產生一種力量,百千人之業就產生百千人之力量,萬億人之業力匯聚起來,就成為一股巨大無匹的力量,即所謂「共業」是也。所以個人之業力名為別業(個別的業力),群眾的業力則名為共業(共同的業力)。共業是指許多眾生所作之集體行為所產生匯聚之業力大流,它是推動人生、推動歷史和推動宇宙流行之大力。
業力即是驅使、創造和毀滅一切有情生命及其世界之原動力。然則此動力之因又是什麼呢?佛家的回答是:「是由無明與『行』之俱生欲力推動所致」。無明,梵文是avidya,是不知、愚痴的意思。 「行」是Sanskara,是一種沖動(impurse),一種必須要去行動的本能沖動。用現代的習語說,「無明與行」就是一種先天的盲目活動欲,或深藏於潛意識中的盲目沖動欲;此即佛法四聖諦中的集諦所明者。但為了易於了解起見,茲引用西哲叔本華氏對此問題之解釋或更為清楚。他說推動世界之原動力,就是人類潛意識中俱生所藏之意欲。此根本意欲,主要的有兩個:一是生存欲,一是活動欲,此意欲即是真正之自我。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中,叔本華說:「在意識之深處,我見到了那個真實的基層的真我……那是一個元始的,超越時空的和無有起因之活動力。此活動力所表現的是一種本能的慾望沖動、渴求,……此俱生之意欲就是真正的我。人之肉體只不過是此俱生欲之標幟而已。……此俱生意欲表示於盲目動力,即形成(無生命的)石頭或金屬;表現於意志活動,即形成人類之自覺的心意識活動。……在植物界中,我們也能看見此朦朧意識之沖動及掙扎。樹林因為需要陽光,所以(不自覺的)拚命向上長;因為需要水份,所以死命的延伸至地層深處,……意欲導致各種生物之有序生長及指導其種種適宜之活動。意欲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就創造出各種適宜的器官以達成目的。例如,野獸因為要呑食及攫取動物,所以長出尖齒利爪和堅實之肌肉來,因為要用頭來自衛,所以就長出角來。……所以說『生存之意欲』乃生命現象之原動力。」
叔本華此處所說的意欲,似乎具有極大之「神秘智慧和能力」,因為它能巧妙的創造出生物之奇妙器官來。老鷹有一雙特別銳利的眼睛和爪子,以為其求生之工具,刺蝟渾身都是刺,烏龜長出硬殼來自衛;此皆潛意識之意欲使之如此生長,以達成生有之目的者。至於活動欲為眾生本能之要求,則更屬明顯的事實;被捆綁的動物是苦不堪言的,牢獄的生活人皆視為畏途。凡此種種皆人類強烈的需要滿足其種種活動欲之明證。此先天的意欲又大都是無意識或朦朧意識的。意即此根深蒂固之原始沖動,皆是在一種混沌和不太明覺之意識狀態下活動的。明覺之思惟意識是後天的,此生命推動力之意欲則是先天的、原始的,所以亦是深藏於無意識或潛意識中的。
總之,業力之起因,乃是眾生心中潛意識中之本能的生存欲及活動欲,由此俱生盲目的意欲之鼓勵而形成的。
業力用最簡單的話說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用農作收成的話說,業力可解釋成:假使你播下好的種子,你將會有好的收成,假使你播下壞的種子,你將得到不好的收獲。
用科學的話說:業力是因果律,每一個原因就有一種結果。另外也可稱為道德因果律,道德因果律應在道德領域中,正如物理領域里的運動律一樣。
法句經中業的解釋是,心是善、惡業的主導者,假使你的語言和行為基於善或惡的發心,則愉快或痛苦(不愉快)將跟隨你,如同牛車跟隨牛蹄,如影隨形般永不離開。
業力就是一種行動,生命體中有一種動力,名叫本能傾向或意識等等,這種固有的習性推動每一種意識,包括推動心理和生理,這一動起來即成行為,這種行為的重復就是習慣,此習慣變成他的個性,在佛教中,這種過程稱它為業力。
就「業」的終極意義來說,它是有善有惡的,可以是心智活動,也可以是意志作用。佛說:「業是意志力」。如此說來,業是一種過程而不是以一種實體,它也是一種行為、能力和力量了。有人解釋這種力量為「行為影響力」,這是我們自作自受。人所經驗到的苦樂都是他自己的身、口、意活動的結果。成功、失敗、愉快、憂愁,都是由我們身、口、意的造作而來。
二、業力思想之淵源
業力思想之淵源,究竟始自何時,尚無定論,但業力思想非始自佛教,則是明確之事實。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以前,印度之土著達爾哇丁族之原始宗教,原可能已有業力、瑜伽及解脫等思想。近賢金姆及巴香皆主此說。今天印度宗教之各派中,與原始土著之宗教最接近者,歷史最悠久者,當推耆那教。早期佛典中,佛教與耆那教徒之交往和論道之事跡頗多,耆那教之教義與原始佛教亦有若干相同之處。業力思想則二者同異互見。其不同點此處有提出討論之必要。依佛教之觀點,善惡業之構成,必須通過心理之動機或意樂才能成立。心中若不先存善惡之動機,則不能構成所謂善業或惡業。業力所造成之因果循環,亦不是完全機械的。耆那教中之尼健陀派,認為徹底消滅痛苦,必須徹底消滅業力;而業力之構成,又完全是一種機械性的如是因生如是果的必然現象。你作了何種業,就必須受何種報,不管作者之動機是善、是惡或無意的,都必需受其作業之果報。例如說,人如果無心去殺生,而誤殺了生命,亦必需受種種殺業之報。佛教則認為,若無瞋恨及謀殺之動機,無意之誤殺,並不能構成一完全之殺業。耆那教這種百分之百的業力機械論,自然就會產生如下的主張:
「人之一切經驗和遭遇,無論是痛苦的,或快樂的,皆為往昔業力所帶來的果報,因此,如果以種種苦行來折磨自己,則能補償對昔日業力之所欠,而能消滅往業。同時能不再繼續去作新的業,則亦不會受未來之果報,這樣以苦行去抵銷而毀滅往業,以無為去制止未來之業纏,則能徹底消滅一切業力,及由業力所導致之苦痛……。」
耆那教的這種非故意殺亦必遭受殺報的見解,為佛典所破斥。
佛教之業力觀則與此種「完全機械化式的」耆那教業力觀,完全兩樣。佛教重個人之倫理心理,以動機之善惡來決定業力之構成,不拘泥於外表之作業行為,因此對業力觀起了一個嶄新的革命。佛教之業力觀,已不再把表面的行為作為衡量善惡之准繩,而是要教化人們由內心去向上。覺音尊者評論佛教與耆那教對業力看法不同時說道: 「佛教徒們像是獅子一樣,當獵者射擊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奮勇的向獵人猛撲,他們努力去止息苦惱,同時知道消滅苦惱的方法是消滅造成苦惱的根因,〔而不是去消滅根因以外的東西〕。外道(耆那教)們卻像狗一樣,當狗被棍擊的時候,他們不老咬打狗的人,卻去咬棍子!他們說,消除苦惱的方法,是用種種折磨自己的苦行。這是在果報上糾纏,而不是直接去對治造成果報的因……」。
㈢ 誰能解釋關於「高僧如何知曉自己圓寂的時間」的呢
那些高僧在圓寂前不長的時間里能預感到自己圓寂的大概時間,這個應該是可能的,因為很多動物都能在死之前感覺到,那時候它們都會找個安靜的地方靜靜的等著那個時刻的來臨.但是要那些高僧在圓寂前幾年甚至幾十年前就預料到自己的圓寂時間,我想那是不大可能的,高僧們其實在生理構造方面和我們常人是沒什麼區別的,只是思想方面不同.至於那些文獻記載 ,我想是不大可信的了.宗教本來就帶一定的迷信色彩的,既然是迷信的就不要再試圖去用科學解釋了
㈣ 六祖為什麼會知道自己離開的時間
具備了一心不亂的禪定功夫,臨命終時,即可做到心不顛倒、預知時至。
高僧們能通習佛經,參悟生命之道,因為信仰的存在,冥冥之中有又有一種歸引,如同鳳凰涅槃,意味逝去也意味重生。
坐禪的功夫到了極點,便可控制生死,願意何時往生就何時往生,操縱在自己的手中,是很自然的現象。
古時禪師,都有這種功夫。生死自如,遂心如意。在唐朝有位禪師,名叫鄧隱峰,可以倒立而圓寂;近代金山活佛可以站立而圓寂。這都是由禪定的功夫,來去自由,不受一切的限制。
(4)為什麼高僧能預知死亡時間擴展閱讀:
禪定,又名「三昧」,所謂「念佛三昧,三昧之王。」「禪」「定」亦即「止」「觀」,止是放下,觀是看破。禪定是指「心一境性」,讓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外禪內定,專注一境。
禪定必須先由「入靜」開始,而到「至靜」,才能達到「寂靜」,此時已經是忘我的境界,從「身空」、「心空」而進入到虛空法界。
然而坐禪要進入禪定的境界,也必須要具備「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潛意識的障礙。
禪的意義就是在定中產生無上的智慧,以無上的智慧來印證,證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實相的智慧,這叫作禪。
㈤ 為什麼有些高僧能知道自己即將圓寂的日期
人在老死之前都知道自再能廷多久的!人本身就是一個迷!
要是能預知一個或2個星期還算是可以接受吧,但是有些可以知道自己將要在幾年後的哪個月份這個就有點難理解了,而且你看很多記載都有著這個相同的能力,在別的宗教來說,比較少有,當然我不是說沒有,其實佛教就說了,佛就是智慧的意思,佛無處不在,很多事物都是佛法,信仰別的宗教的人也是可以了解領悟一些跟佛教法相同的東西。
高僧圓寂----多高算高,多圓算圓?
學佛後學僧,學祖後學宗
高,是相對來說的,圓也是相對而言,佛家的圓應該是能做到即一切物而離一切物,在高僧中,真諦是沒有所謂的高,也沒有所謂的圓,萬法唯心造,無事能染心,其實開悟了心也不是心,但還是心,說是心是事像而說。的確,很多人學佛法,但是相對來說佛法領悟不到或是還不能了解,所以他們都會先從比較低一些的僧侶來接觸了解的,轉而變成了太過於學僧而忘了看佛了。
不奇怪。你若有緣在寺院住上一段時間,會見識到更多不可思議的事。
那麼,您可以說下還有什麼特殊的例子嗎?真的很好奇,你在寺院住的日子所遇到的。
不僅能知道,而且等更改,可以提前走,也可以晚幾天走,這些都看緣分。
這就是佛門修行之後的一些表現而已。
嗯,的確,這個真的很讓我著迷哦。我也認為,是要看緣分,只是有些難理解那些到底是什麼樣的緣分類型,需要怎麼樣的眼光去眼觀?
感覺
還有的能自由的選擇離去的時間
嗯,感覺,是需要啦,好像肚子餓的連鎖反應而感覺到肚子餓,只是有點籠統。
㈥ 為什麼算命先生到自己快要死亡時,都能准確計算出自己那天去世
是可以算的出,但是老話說得好,算命先生半路死,風水先生沒地葬,雖然能算得出,卻未必會按照算的那個時間去。
㈦ 什麼樣的人能預知自己的死亡時間
能很好控制自己身體的人,可以感知自己身體的信號
像很多得道的高僧都能預知自己的大限,在死前就停止進食等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