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蜂為什麼晚上不進箱子里
㈠ 既然蜜蜂是群居動物,那為什麼雄蜂不參與蜂巢內的工作
成員有蜂王,工蜂,雄蜂三種.
蜜蜂是一種非常神奇的小生靈,一般是以群體方式生產,生活的.每個蜂群自成一體,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社會整體,我們都稱這個社會是"蜜蜂王國".在這個蜜蜂王國里每一個群體都分工細致,組織嚴密,成員有蜂王,工蜂,雄蜂三種.
.從第三天起工蜂頭部的乳腺開始發育,它們就變成了保姆,通過舌腺和上齶腺分泌出蜂王漿,來喂養蜂王和幼蟲.到了第六天,這些腺體開始萎縮,工蜂這時就開始清理蜂箱中的廢物和蜜蜂的屍體,還要儲存花粉,釀造蜂蜜,工蜂還負責調節蜂巢內的溫度,它們一起煽動翅膀使巢穴內的溫度一直保持在34攝氏度,相對濕度為60%,並且溫度可精確到1攝氏度范圍內.來降低溫度.工蜂這樣勞動到第12天腹部又發育出8個蜂蠟腺體,這時稱它們為蠟蜂,它們先藉助帶毛刷的後腿從蠟腺體抓取蠟片,用嘴把蠟片咀嚼成蠟球,再用大顎碾壓成厚度緊為0.073毫米的六角形蜂房,高度隨用途而變,每一個標準的蜂脾大約有7500個六角形的巢房,蜂房蠟片的總重量為40克,卻能容納2000克的蜂蜜.
㈡ 蜜蜂過箱上午還是下午好
過箱條件
1.蜜粉源:由於過箱是一種強迫蜜蜂遷移的方法,難免造成蜂巢內貯蜜的損失和對蜜蜂幼子的傷害。因此,為了過箱後能使蜂群情緒安定,群勢能早日恢復,一定要在外界有較多的蜜粉源植物開花時,才能過箱。
2.氣候條件:由於過箱時,要使蜂巢在蜂箱外暴露一段時間,氣溫太高或太低,都會使蜜蜂的幼子悶死或凍死。因此,過箱應在氣溫為25~30℃、晴朗無風的天氣進行,且要盡量縮短子脾在箱外暴露的時間,才不會造成蜂子悶死和凍死,也不會使蜜蜂情緒暴烈,容易螫人,使過箱能順利進行。
3.蜂群條件:要求蜜蜂群勢過箱後具有兩足脾以上,脾上有較多低齡的蜜蜂幼蟲,貯粉、貯蜜較足,無病蟲害等。過箱工具蜜蜂過箱工具有:蜂箱、上了鐵絲的巢框、割脾刀(可用水果刀、墊板(多塊,其中一塊與巢框內徑長寬相同)、縛脾用的繩子(尼龍繩、麻皮等)、收蜂器、面網、噴煙器、裝廢棄巢脾的桶、毛巾和水盆等,還要一套開箱的工具。過箱方法過箱要求快速時間短、動作輕穩利索,最好能在20分鍾內過箱完畢。為達到以上目的,過箱最好由三個人協同操作。
過箱方法
翻巢過箱、原巢過箱和借脾過箱。現將過箱方法介紹如下:
(一)、翻巢過箱所謂翻巢過箱,就是將要過箱的蜂巢翻轉180°,使巢脾的下端向上,利用蜜蜂向上的特性,驅趕蜜蜂離脾,使蜜蜂進入收蜂籠或空蜂箱中,然後進行割脾過箱的方法。用這種方法,可避免巢脾斷折,操作較為方便。對凡可翻轉或底板和側板可打開的箱或蜂桶等,都可用這個方法。
1.翻轉巢箱:將巢箱搬離原地,在原地放一個空箱,用於收集飛回巢的蜜蜂。把巢箱底部清掃干凈,然後翻轉180°,放在平地或另一個空蜂上。如果原巢離地較遠,可逐日下降到過箱後放置蜂箱的位置,再過箱。
2.驅蜂離脾:打開誘捕箱的底板或蜂桶無巢門的一頭,放上收蜂器,往巢門噴煙,蜜蜂受到煙剌激後,就會離開巢脾,進到收蜂器裡面去,最好把打開的一頭稍為向上抬高,蜜蜂會更快進入收蜂器。把收蜂器和蜜蜂放在原巢位置上,收集回巢的蜜蜂。
3.割脾:用鋒利的長刀(如水果刀),從巢脾的基部把巢脾切下來,用手掌承托取出,對有用的巢脾,可平放在墊板上,不要重疊。對無利用價值的巢脾(如無蜜、無子的老脾),把它放在桶里,留著化蠟。
4.裁脾:裁脾是把巢脾上利用價值不大的部分切掉,把好的巢脾裁切整齊,以便於綁脾。裁脾時,可用一個巢框為規格來裁切,可二到三張脾拼接成一張脾。裁脾的原則是:去舊脾留新脾、去蜜脾留子脾和粉脾、去雄蜂脾留工蜂脾、用大面積的脾,去掉小面積的脾,對子脾上的蜜脾要盡量去掉。裁好的脾,上端應緊貼巢框的上樑,多張脾拼接時,脾與脾之間應緊湊,不能出現間隙。
5.綁脾:綁脾是過箱能否成功的關鍵,因此一定要綁牢。把上好鐵絲的巢框放在裁好的脾上面,巢脾的上端一定要緊貼上框梁,沿每道鐵絲的下邊,用割刀在巢脾上劃一條小縫,深度為巢脾厚度的一半(即達巢房的基部),用小刀或小竹片把鐵絲壓進巢脾里,用繩子在巢脾的下端向上把巢脾綁在上框樑上(在上框樑上打結),這時最好是兩個人協作進行。如果一個框只有一張較大的脾,可綁2~3道,如果一個框是由較多的巢脾拼接成的,則要多綁一些。綁好的巢脾要求平整、牢固。脾綁好後,用干凈的濕毛巾把粘在子脾上的蜂蜜輕輕抹乾凈。
6.倒蜂進箱:把綁好的巢脾放進蜂箱里,子脾大的放在中間,子脾小的放在兩邊,保留蜂路,依次排列整齊,關上巢門,把蜜蜂對准巢脾用腕力抖進蜂箱里,蓋上箱蓋,把蜂群放在原蜂巢的位置上。
7.驅蜂上脾:過了約十分鍾,當蜂群安定後,就可開箱檢查,如果蜜蜂已全部上脾,可蓋上箱蓋,打開巢門,蜜蜂就開始進行清理死蜂等工作,過箱就已成功。如果蜜蜂不上脾,可用手或蜂掃等趕蜂上脾。過箱完畢後,要把場地用水清掃干凈。
8.過箱後的管理:過箱後如果原地適宜繼續飼養的,就把蜂群放在原地,如果不適宜飼養的,可於天黑蜜蜂全部回巢後,把蜂群搬到有蜜粉源的地方去。由於過箱時對蜂巢進行了破壞,貯蜜也基本去掉,因此,過箱後的當天晚上,要對蜂群進行補充飼喂,連續喂2~3個晚上,以保持蜂群的安定和加快蜂群對巢脾的修補。過箱後的第二天,對蜂群進行檢查,發現問題要及時進行處理。幾天後,如果蜜蜂已把巢脾修補完畢,就可把綁脾的繩子去掉。在外界蜜粉源條件較好時,應抓緊加脾,逐漸把一些沒有利用價值的舊巢脾換掉。
(二)、原巢過箱原巢過箱也叫不翻巢過箱,對於一些不能翻轉的蜂巢(如大櫃、樹洞、牆洞等裡面的蜂巢),可用這個方法,現介紹如下。先打開蜂巢的一側(最好是巢脾端頭的一側),往蜂巢里輕輕噴幾口煙,驅趕蜜蜂離開巢脾,到另一頭結團。用一隻手托住巢脾,另一隻手持刀,沿巢脾的基部把巢脾割下來,進行裁脾和綁脾,其操作與翻巢過箱基本相同。當割完脾後,如果能用收蜂器收蜂的就用收蜂器收蜂,如無法用收蜂器收蜂的,可用手捧或用瓤舀蜂過箱,注意不要漏掉蜂王,可先找到蜂王,把它用王籠關起,放到蜂箱的巢脾上,如無王籠,可先把蜂王連少量的工蜂一起舀進蜂箱里。用這種方法過箱後的蜂群,最好把它移到其他地方飼養。
(三)、借脾過箱借脾過箱,是在活框飼養的蜂群里,抽出一至幾張帶有蜜蜂幼蟲的子脾到要過箱去的蜂箱里,當蜂群過到這個有子脾的蜂箱里時,比較容易接受,成功率較高。對原群的巢脾割下後,把它綁好,放到被借脾的蜂群里或其他群里,也可放在原群,可視具體情況處理。過箱後的蜂群只要加強管理,能很快繁殖壯大,因此,過箱既能解決蜂種的來源,又能增加蜂群數量。過箱技術是新法養的一項重要技術,每個養蜂者都應熟練掌握。
㈢ 新手養中蜂,2脾的弱群雄峰很多且蜜蜂晚上結團不進巢,這要怎麼辦
因為你是新手,所以有很多東西要學!首先確定一下蜂王在不在箱內,因為才2脾蜂,雄蜂多就有失王的可能性,如果蜂王不在了就麻煩了。其次取蜜,取一脾留一脾,這樣工蜂才有事可做。最後蜜蜂不造脾的原因,要麼是外界沒有蜜源,要麼還是蜂王的原因,如果沒有蜂王或者蜂王不產卵,那工蜂肯定是消極怠工!所以重點還是確定蜂王在不在,如果沒有蜂王了,看有沒有合適的卵,這樣還可以急造王台,那麼蜂蜜就不要取了,這樣利於新王成功交尾!!
㈣ 裝了防逃片蜂箱子里死了很多雄蜂是怎麼回事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4-29
㈤ 夜間能裝蜜蜂在箱子里嗎怎麼裝
夜晚放進去最好,箱內放些蜂蜜或白糖就行。
蜜蜂總科(拉丁學名:Apoidea)為膜翅目的一個總科,成蟲體被絨毛,足或腹部具由長毛組成的採集花粉器官。口器嚼吸式,以植物的花粉和花蜜為食。該總科包括11科約1.5萬種,分布遍及全球,其中熱帶、亞熱帶種類較多。膜翅目昆蟲形態變化很大,與其他昆蟲主要區別有:①具有咀嚼式口器,一些蜜蜂為咀吸式口器;②具翅者有膜質翅2對,前大後小,飛行時以翅鉤聯接;③雌蟲具衣魚型的產卵器;④觸角顯著,一般9節或9節以上,有些小蜂減少,少數種僅3節。
中華蜜蜂主要特徵:軀體較小,頭胸部呈黑色,蜂王體長17.5mm左右,體色呈黑色或棕紅色,全身被覆黑色和深黃色絨毛。工蜂體長11mm左右,喙長5mm左右,腹節背板呈黑色黃色環,處於高緯度、高山區的中蜂腹部色澤偏黑,處於低緯度、平原區的中蜂腹部色澤偏黃,全身被覆灰色短絨毛。雄蜂體長12.5mm左右,體色呈黑色或黑棕色,全身被覆灰色絨毛。中蜂耐寒性較強,飛行敏捷,蜜源缺乏或病蟲害侵襲時易飛逃,適宜在山區、半山區的生態環境中飼養。抗蜂蟎力強,盜性強,分蜂性強,抗巢蟲力弱,常咬毀舊巢,抗囊狀幼蟲能力弱,易感染囊狀幼蟲病和歐洲幼蟲腐臭病。
㈥ 現在冬李子蜂箱子里還有那麼多的雄蜂咋回事啊
雖然現在是冬季,但是子蜂箱子里的雄蜂是可以安然過冬的。所以很多雄蜂都在子蜂箱子里!
㈦ 雄蜂太多要殺死嗎
要殺死,這個簡單,裝防逃片把門關起來,把除了蜂王那張子脾不動,其他的抖落到箱子外面蓋起來,雄蜂進不去3天就餓死了。
㈧ 裝了防逃片蜂箱子里死了很多雄蜂是怎麼回事
摘要 您好,很高興能夠回答您這個問題,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㈨ 看到你對蜜蜂很有研究,向您請教點問題,前天在小區樹上發現一群蜂,我就收了回來,可有人在我之前。
飛來飛去的工蜂,工蜂就是未完全發育的雌蜂,所以裡面應該有雄蜂吧!
給片相關文章給你看看,可能有用吧!
工蜂和蜂王都是由受精卵發育的不同分工的個體,它們本是一群親密無間的姊妹,
1》奇妙的蜂蜜世界
社會組織嚴密的昆蟲--蜜蜂
一個健壯的蜂群約有3萬只的成蜂與2萬只的幼蜂,這些個體構成一個蜜蜂社會,成蜂們肩負著社會責任與義務,彼此進行著嚴密的社會性分工,幼蜂則在成蜂細心的呵護下成長,一旦羽化為成蜂則立即加入分工的行列。在昆蟲世界中,類似蜜蜂具有如此嚴密的社會組織者,只有螞蟻與白蟻。蜜蜂因為易於飼養與觀察,又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人類對她特別有興趣。距今8000年在西班牙發現的岩洞中,就出現了人類采獵蜂蜜的壁畫;中國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出現「蜜」字,足見中國人利用蜂產品也有悠久的歷史;2300年前的大哲學家與博物學家--亞里斯多德,也對蜜蜂做了詳細的觀察與記錄。這些歷史記錄說明人類與蜜蜂,一路走來,始終相隨。
也許是蜜蜂的名氣太大了!一般人被蜂類螫傷,就說兇手是蜜蜂。事實上,具螫刺的蜂類種類十分眾多,例如:胡蜂(虎頭蜂)、長腳蜂(馬蜂)、熊蜂、花蜂、泥蜂…等。事實上,全世界的蜜蜂種類主要只有4種,即大蜜蜂(Apis dorsata)、小蜜蜂(A. florea)、東方蜂(A. cerana)與西洋蜂(A. mellifera),而台灣只有其中的東方蜂與西洋蜂。一般而言,螫傷部位留有螫刺者,才是蜜蜂所為,此乃蜜蜂的螫刺具有明顯的倒鉤,而且其構造上又易於脫落所致。正如大家所熟知地,由於體內器官受到損傷,蜜蜂螫刺後,不久便壯烈犧牲了。
蜂後與工蜂都是女生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蜜蜂是一個女性的社會,更無法相信辛勤工作的工蜂居然是雌蜂。筆者近年來經常擔任國立台灣博物館自然探索隊的講師,帶領學員們一起探索蜜蜂的世界,當我問起工蜂的性別時,總是約有80%的學員認為是男生。事實上,在蜜蜂的世界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受精卵會發育為雌蜂,未受精卵則為雄蜂。蜂後與工蜂都是授精卵發育而成的雌蜂,一群蜜蜂只有1隻蜂後,她專司產卵的工作,每天可產下1500-2000粒卵,這些卵的總重量遠大於蜂後的體重!而且蜂後的壽命可達3-5年;蜂群中絕大部分的個體是工蜂,她們不具生殖的能力,其產卵管已特化為螫針。工蜂負責蜂群中除了產卵以外的所有工作,壽命只有1-2個月。
為什麼同樣是受精卵發育而成,蜂後卻擁有如此的「超能力」呢?關鍵在於營養的差異。如果受精卵被產在特殊的巢房--王台,則幼蟲孵化後工蜂即會餵她吃神秘的食物--蜂王漿(royal jelly),吃了蜂王漿的雌性幼蟲生長特別快速,13天後便會羽化成為蜂後;如果受精卵被產在一般的六角形巢房,則孵化後只吃營養價值較差的食物--工蜂漿(worker jelly),將來也只能發育成為不具生殖能力的工蜂了!此外,在成蜂階段,蜂後每產下10粒卵,負責照顧的侍衛蜂(也是工蜂)即會分泌蜂王漿給蜂後補充營養,如此蜂後才能源源不斷的產卵,且壽命達3-5年。而成年工蜂則吃花粉與蜂蜜,再加上工作勞累,壽命僅1-2個月!因此,蜂王漿一直被人類視為營養補給的聖品。
做鬼也風流的雄蜂
雄蜂是蜜蜂世界中唯一的男性,他們的體型碩壯,但卻沒有採集食物的能力,因此在蜜蜂社會中是個「吃軟飯」的角色。雄蜂唯一的任務是與處女蜂後交尾,為了要追女朋友,所以他們的嗅覺與視覺特別發達。但是,真正能與蜂後交尾的雄蜂卻很少,因為蜂後一生僅外出交尾1次,這1次交尾飛行便把眾家好漢(約10隻雄蜂)的精子收集在蜂後的儲精囊,儲精囊是一個精子銀行,可儲存約700萬個精子,這些精子的活性可維持3年以上,足以供應蜂後一生產卵的需要。如此一來,能夠有幸一親芳澤的雄蜂真是鳳毛鱗爪,少之又少。由於雄蜂不事生產,一旦蜂群儲存的食物不足時,雄蜂便會被掃地出門,飢寒交迫而死;但是,如果真有機會與處女蜂後交尾,雄蜂的下場也很慘!他們因為氣力放盡而且內部臟器受損,交尾後即死亡,印證所謂的「牡丹花下死,作鬼也風流」。
分工合作的工蜂
工蜂是蜜蜂社會的主幹,她們的數目約有3萬只,負責蜂群中大部分的工作,因此必須采分工合作的方式才能維持蜜蜂社會的運作。工蜂分工是以「日齡」為基礎,1-20日齡的工蜂為內勤蜂,負責巢內所有的工作;21日齡以後為外勤蜂,專門負責巢外採集水、花蜜、花粉與蜂膠的工作。
內勤蜂的工作非常繁瑣,一般也以日齡再將工作細分。初羽化的工蜂先從清潔巢房的工作開始,約1周後,她們分泌食物的腺體發育完成,開始負責育幼(稱為護士蜂)與餵飼蜂後(侍衛蜂)的工作;接著,她們的對蜂巢的熟悉度增加,開始擔任「搬運工」的角色;她們清除巢中的碎屑,接收外勤採回的花蜜與花粉至倉庫儲存。隨後,工蜂身體的蠟腺發育成熟,她們也擔任建築巢房的工作。如果天氣太熱,她們還得把自己當作電風扇--搧風以調節巢內溫度。最後,19-20日齡的工蜂體內的毒液量達到高峰,她們負責守衛巢門的工作,這些守衛蜂特別兇猛,因此最好不要去招惹這些巢門口的守衛蜂。
守衛工作是內勤蜂最末的任務,接著她們便會加入外勤蜂採集的行列了。
蜜蜂世界的語言
社會性的動物必須發展一套彼此溝通的方式,否則整個社會組織將因溝通不良而無法正常運作。蜜蜂不會講話,她們以肢體動作和化學物質作為溝通的語言。
外勤蜂專司採集食物的工作,她們採集的食物必須供應族群所需,任務非常艱鉅,因此必須發展一套有效的採集策略。清晨時,外勤蜂中的偵查蜂即外出找尋食物,採集食物回巢後,她們便以「跳舞」的方式告知同伴食物源的方向和距離,以方便同伴前往採集,這些同伴采妥回巢後,再以相同的方式告訴其它同伴,如此一來,外勤蜂們便得以直接前往食物源採集食物,而不必浪費於漫無目的的摸索了。
除了肢體語言外,蜜蜂體上具有多種外分泌腺體,用以分泌多種化學物質來傳達訊息,這種同種生物間用來溝通的化學物質稱為「費洛蒙」。蜂後、工蜂、雄蜂都會分泌不同的費洛蒙,甚至幼蟲也會分泌費洛蒙與成蜂溝通。蜂後利用性費洛蒙來吸引雄蜂交尾,利用大顎腺分泌物抑制工蜂卵巢的發育;工蜂螫刺後,於螫刺同時會分泌警戒費洛蒙,引起其它工蜂的連鎖螫刺反應….等。
蜂巢結構的奧秘
達爾文(Darwin, 1809-1882)說:「觀察蜂巢的結構而不稱贊者,是糊塗蟲。」到底蜂巢有什麼秘密呢?
工蜂從腹部的蠟腺分泌蜂蠟築成蜂巢,做為後蜂產卵、育幼,以及存放蜂蜜、花粉的儲藏室。據估計,工蜂分泌1公斤的蜂蠟,需要消耗16公斤的蜂蜜,而採集1公斤的蜂蜜,外勤蜂們必須飛行32萬公里才得以完成,相當於繞行地球8圈的距離!因此蜂蠟對蜜蜂而言非常珍貴。蜜蜂憑藉著本能,採用「最經濟原理」來建築她的蜂巢,也就是運用最少的材料--蜂蠟,創造最大的空間--巢房。
從正面看來,蜂巢是由許多正六邊形的中空柱狀儲藏室連結而成;從立體剖面來看,它具有左右兩側的儲藏室,而且它的底部是由三個全等的菱形面組成,菱形面的內角分別為70°32'、109°28'。
科學家對於蜂巢的結構,由觀察產生驚奇,進而提出兩個數學問題:
(1)為何蜂巢正面是正六邊形?
(2)底邊為何是三個全等的菱形面組成?它的內角為何 是70°32'、109°28'?
第一個問題涉及古老的等周問題,即在平面上,要用固定長的線段圍成一塊封閉的區域,使其面積最大,問應如何圍法?
對於這個等周問題,古希臘數學家Zenodorus(180 B.C.)已經證明得出下列結果:
※在所有的n邊形中,以正n邊形的面積最大,而且邊數越多,面積越大。
另一方面,古埃及人已經知道,用同一種形狀與大小的正多邊形地磚鋪地,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與正六邊形等三種選擇。從以上數學理論發現,蜜蜂的蜂巢正面選擇正六邊形,符合了數學上極值的原理,以有限的蜂蠟原料,創造了最大的巢室空間。
第二個問題比較困難,為什麼巢室底部不用平面結構,而由三個全等的菱形面構成?事實上,其中原因也是與極值有關,也就是說三個全等菱形面創造的空間最大,最能節省材料。
1712年,巴黎天文觀測所的天文學家G. F. Maraldi,他實際測量蜂巢菱形面的角度,得到的結果是70°32'與109°28'。這個結果引起法國著名的博物學家Rêaumur的興趣,他認為這個角度一定有原因,可能是蜜蜂以最少的蜂蠟做出最大容積的巢室有關。Rêaumur就去請教瑞士的數學家Samuel König如下的問題:
* 給定正六角形柱,底部由三個全等的菱形構成,問應如何做最節省材料?
Rêaumur並沒有告訴König這是有關蜂巢結構的問題。
König用微分法解出了這個極值問題,算得結果70°34'與109°26',與蜂巢觀測值僅相差2',他們驚訝不已,蜜蜂居然也使用高等數學的原理建造巢房。關於相差2分的問題,後來經過其他數學家的重新計算,發現蜜蜂是對的,König是錯的,他在計算時出現了一個小錯誤,因而結果有誤差。
小蜜蜂大學問
蜜蜂具有奇妙的生物特性,又兼具經濟生產的重要性,因此在總數約100萬種的昆蟲世界中,她是被科學家研究最多的一種昆蟲。雖然,2300年前亞里斯多德已經開始研究觀察蜜蜂,但是,時至今日,蜜蜂的世界仍留下許多的謎團未知,等待你我一同探索呢!
2》工蜂逸話
眾所周知,工蜂和蜂王都是由受精卵發育的不同分工的個體,它們本是一群親密無間的姊妹,只是因為蜂王發育時居住在寬暢的王台里和終生食用神奇的王漿而後來在屢全群的首腦,而主要食用花粉花蜜的工蜂們後來發育成不完全的雌性蜂而成為蜜蜂王國中的芸芸眾生。終生勞碌的工蜂們是勤勞、勇敢無私的化身,出世後不久就在蜂群內擔當起清巢,育兒、釀蜜、築巢等內勤工作,2—3個星期以後又勇敢的挑起外勤工作的重任。它們每日飛出巢門十多次,頂著烈日、冒著風雨,搜尋著蜜源,采蜜采粉。在夏季大流蜜期,工蜂們早出晚歸,足系金粉,襄帶瓊漿,裹腹往返。在夜間,工蜂們振翅鼓風,加班釀蜜,挪花粉封蠟蓋,吐漿育蟲,建造巢房,夜已繼日地苦幹。它們的生命在勤勞創造、無私奉獻中發出耀的光芒,只可惜,生命太短,太短,工蜂出世30—60來天,工蜂們的生命就在辛勤勞碌中消耗殆盡。如果它們勞逸結合,珍惜生命,那將會為人類創造更多的財富!那該多好啊!
但是在蜜蜂越冬期,工蜂們除在晴日作排泄爽身游飛外,一般均要蜂巢內活動,過著半蟄居生活,保存實力,積蓄精銳,准備投身來年春季的忙碌,它們的壽命,從上年的十月份活動第二年三、四月份一般可達幾個月。由人類發現的生物壽命公式=生物的壽命等於該生物發育日期的5—7倍,工蜂發育期為21天,那麼它們的幫助時限應為21×7=147天左右。可見在越冬時,工蜂們的幫助一般達到本該壽命的極限。工蜂壽命問題的事實啟示我們:生物的生命是一個可長、可短的變值。生命既需要運動也需要休息,如果走向極端,那將事與願違。
健康長壽地是人類夢寐以求永恆的話題,「生命在於運動」古代先哲這句促人勤奮的名言已經成為婦孺皆知健康長壽的常識。
生命在適度的運動中達到了輝煌。科學研究表明:運動可以促進體內血液循環,改善多種組織、器官的功能,增強抗病能力,加速代謝產物的排泄,還能使體內產生抗動脈硬化(如高密度脂蛋白酶等)和抗衰老的物質(如超氧化歧化酶等)的數量明顯增加,這些對於人們延年益壽,提高生存質量無疑是好處無窮。但是劇烈大量的運動,尤其是長期大量的運動,只會導致組織器官的損傷,加速衰老,促進死亡。大流蜜期,晝夜辛勞,勤奮採集的工蜂們的短命正是很好的證明。
現代醫學表明:人體生命活動是一個矛盾的過程:運動對人不僅有上述好處,還會因運動,使體內氧氣溫消耗量急劇增加,產生大量活性氧,它是促進人體衰老的一類重要物質。像爬行動物龜、鱉等這些不大活動的動物,正是因為體內氧的消耗量低而成為動物長壽之王。聯想,工蜂在越冬期壽命是平時越夏大流蜜期大運動量時的幾倍的事實又一次說明了生命也在於休息。
生命在於運動,也在於休息,這似乎是一個自相矛盾的結論,其實這是一對矛盾的統一,生命在適度的運動中減少了器官的衰退,得到了正常新陳代謝,增強了免疫;生命又在適當的休息中得到調整修復,清除了活性氧,抗禦了衰老,延長了壽命。只要人們掌握了運動和休息節律的分寸,健康長壽已不是夢想。
3》工蜂通過外激素控制戰斗蜂的數量
蜜蜂向來以高度組織性著稱,在蜜蜂組成的「社會」里,每隻蜜蜂都扮演著精心分派的角色。但是,它們到底怎樣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勞動力總數?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工蜂通過一種外激素控制蜜蜂幼蟲的發育程度,從而達到控制蜂群中「戰斗蜂」數量的目的。
工蜂剛出生時承擔打掃蜂房的工作,然後逐漸把職責擴大到照看蜂群、儲藏食物,在2至3周大時最後「進階」到終極職業——四處覓食的「偵察員」和捍衛領地的「戰士」。其中進化到「戰斗蜂」的轉變,和蜜蜂體內的激素水平、腦部結構轉變和好戰基因表達程度的提高有關(sciencenow,2003年10月10日),但是導致這些變化的原因人們仍不清楚。科學家猜測,成年蜜蜂通過一些化學物質控制幼蜂的發育,已有經驗表明這只在它們能彼此觸碰到時才能實現。
法國阿維尼翁大學的研究生Isabelle Leoncini和伊利諾伊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的昆蟲學家Gene Robinson一起,開始著手尋找這一神秘物質。他們發現和「護士蜂」相比,戰斗蜂的蜜胃裡油酸乙酯的濃度要高大約30倍——這種脂肪酸混合物作為蜂群外激素的組分,控制著蜜蜂行為的進化。研究者在本周的《美國科學院院刊》網路版上報告,幼年工蜂吃下油酸乙酯和蜂蜜的混和物,2到3天到後開始變得沖動好鬥。Robinson說,蜜蜂的壽命只有5到6周,但是這段時延確實存在。他們認為戰斗蜂很可能是在交換食物時,將這一外激素傳遞給小工蜂的。
英國設菲爾德大學的昆蟲行為學家Francis Ratnieks說,這一發現揭示了一個有趣的負反饋機制。他解釋,負責收集花蜜的「集食蜂」最有可能接受戰斗蜂傳遞下來的外激素,而它們恰好是下一批要成為「戰斗蜂」的蜜蜂。當蜂巢里的戰斗蜂很多——例如雨天——巢里的油酸乙酯水平就會升高,集食蜂向戰斗蜂轉變的過程就被延遲。反之,戰斗蜂數目減少後,油酸乙酯水平回落,集食蜂成長的速度就變得更快。他表示,通過這一方法,蜂巢不需任何「集權統治」,也能根據自身需要和環境條件,優化配置「蜂力資源」。
㈩ 蜜蜂雄蜂在箱子外面結團,晚上也不進去箱子里是為什麼
天氣變冷以後,蜜源枯竭,蜜蜂為了過冬,會把只吃飯不勞動的雄蜂趕出蜂巢,雄蜂無處可去,只能在蜂箱外結團直至餓死或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