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炷香為什麼可以用來測量時間
1. 「一枝香」四分之一測量時間
摘要 古時指"一炷香"的時間也就是兩刻鍾左右即大約三十分鍾。
2. 古人計時方法有哪些 一炷香的時間到底是多久
一炷香是一小時。望採納,謝謝。
古人計時方法還有多種:
1、日晷計時
借用日晷計時是古人運用較多的一種方法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和晷面組成。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作為一項標志性的文化符號,如今不少地方都有日晷雕塑。
2、打更計時
打更也是一個挺有意思的計時方式,這種方式也多是從電視上看了得知的,也曾在一些古鎮的民俗街上看到過打更的人,但是那隻是為了展現曾經存在的民俗,不是真正用作計時。依靠人工打更知曉時間有很長的歷史,古代乃至近代都有專門的打更的工作人員,持這一面鑼或者一段竹筒梆子,亦或者是木頭的打更板,提著一盞燈籠,每過一段時間敲一下「Duang」,有的還會喊著: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夜間打更,好奇的是,打更的聲音不會影響睡眠嗎,過一個時辰一個「ang」驚醒了又得重睡。印象深刻的是,電視劇橋段中的,夫婦睡夢中醒來,婦人問幾點了,男的說:三更天了,還早,快接著睡。打更打更,更又是怎樣的一個時間刻度呢?
打更是古代漢族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由此還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更夫也俗稱打更的。打梆子或敲鑼巡夜報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
打更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上至皇城深宮大院,下至農村城鎮小街巷都有打更的。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
古時將夜間分為五更:相當於現代的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別看小小的打更,挺講究的。
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台「咚——咚!咚!咚!咚!」。
總體來說是由慢到快,連打三趟便收更結束。但為什麼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時)呢?因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過便開始起床做家務了,「一日之計在於晨」嘛,就連皇帝也在五更天便開始准備上朝了。
3、滴水計時
漏是以滴水為計時,是由四隻盛水的銅壺組合,從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隻底下有小孔,最下一隻豎放一個箭形浮標,隨滴水而水面升高,壺身上有刻度,以為計時。原一晝夜分100刻,因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又先後改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為96刻;就這樣,一個時辰等於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晝夜共有二十四分,與二十四個節氣相對
宋代滴水計時器
滴水計時器
還有古代行斬刑,也有分時辰開斬的,斬刑也分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時開刀;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
此外還有雞鳴報時,仰望天空計時(觀察太陽、月亮和星星進行時間的推算)等,我們的先輩們能想到這么多較為准確的計時方法,充分顯現了他們的高超智慧。
3. 一炷香時間利用了香燃燒什麼的特點來計時
「一炷香燃燒的時間約為半個小時,但是由於香的長短、環境、風力等等因素,一炷香所表示的時間並不相同。 一炷香的換算最早起源於僧人打坐修行,僧人以香的燃燒為計時方法,如僧人「打禪七」時一天要打11柱香,中間休息約20分鍾。 古時候沒有鍾表,大多時候都是用香燃燒的時間長短來計量時刻的,除了用一炷香來計時之外,還可以用一盤香、一爐香來計時,且根據香的平均長度也有劃分,有一小時一炷香、三十分鍾一炷香、一刻鍾一炷香等等。」
4. 古人曾用過哪些方法計時這些方法為什麼能幫助人類計時
摘要 古人記錄時間的方式有燃香、日晷、漏刻等。
5. 「一炷香」和「一柱香」各是啥意思,有什麼不同
一炷香:古代計算時間的單位,古時指"一炷香"的時間也就是兩刻鍾左右即現在大約三十分鍾。
一柱香:中葯名,別名,臭假耳草。草木,高20~40厘米。葉對生,葉片卵圓形或長卵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約4厘米,寬約1.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全緣;托葉連合,著生於兩葉柄之間,卵圓形,邊緣具細毛絨。
這是一組經常會混淆用錯的別字,「柱」並無量詞之用,故一柱香不能做時間量詞而用。
拓展資料:
一炷香的時間:兩刻鍾-三十分鍾。
一盞茶的時間:一刻鍾-十五分鍾。
一頓飯的時間:通常理解是半個小時。
古時指"一盞茶"的時間也就是十五分鍾。 一盞茶指喝一碗茶的時間,從端上來開始,然後慢慢品嘗,一飲而盡,其實就是一碗茶涼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時間。夏天要15分鍾,冬天10分鍾都用不了。
6. 一柱香是多少時間
古時指"一炷香"的時間也就是兩刻鍾左右即大約三十分鍾。
「一炷香」的時間這個概念起緣於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燒為計時方法,如僧人「打禪七」時一天要打11炷香,中間休息約20分鍾。
在當時,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了,不受白天黑夜影響,攜帶方便,製作簡單,且能營造氣氛。那時的香皆為手工製作,且有標准,一炷香燃盡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晚間打更的更夫也用香來確定時間,所以也叫「更香」。「
曾經的計算時間的單位:
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時辰(2小時)有八刻,一刻(15分)【古時把一天做一百刻即14.4分一刻,曰15分一刻】;
一盞茶(10分鍾)有兩炷香,一炷香(5分鍾)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彈指,一彈指(10秒)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鍾。
《僧祇律》記載:1剎那者為1念,20念為1瞬,20瞬為1彈指,20彈指為1羅預,20羅預為1須臾,1日1夜有30須臾。換算結果:須臾=48分鍾,彈指=7.2秒,瞬間=0.36秒,剎那=1念=0.018秒。須臾彈指瞬間剎那=1念。
7. 古代以「一炷香」、「一盞茶」來表示時長,到底表示多長時間
一炷香時間現在公認說法是半個小時,一盞茶時間公認是十五分鍾既一刻鍾。
文化的發展與研究就是針對各個時代及地域人們生活習慣的研究,所以針對某一個事物或者某一個文化現象,單純定義它含義是不正確的,這種事物的文化現象的產生與當時人們生活條件及生活習慣、文化傳承等有著密不可分關系。必須根據人們生活方式及習慣來定義,才能准確的定義。
就像一炷香這個時間概念,這個一炷香到底是燒多少香,這個數量要看當時人們生活習慣或者約定俗成的概念。所以你問一炷香,一盞茶是多少時間,你應該加上一個時代背景,是現在的一炷香還是明朝的一炷香。
8. 古代「一柱香」時間到底是多久
「一柱香時間」,它指的是一個時間段,也就是說一個時間范圍。這是由於香的燃燒時間(快慢)與天氣乾燥程度、風的大小,香的乾燥程度有關,一般來講,一柱香時間約50——65分鍾
按香的平均長度,有一刻鍾一柱、三十分鍾一柱、一個小時一柱,以香的粗細來分辨。更有長盤香,大約十二個小時一柱,有時香上有刻度,是便於古時計時,有時沒有,是用來供奉神佛,其實用香來計時並不準確,偏差很大,所以,用香一般是用來計算當前時間,有時候,古時要進行一種什麼形式的比賽,沒有日軌的情況下就用香來橫量當前時間,其實,到底用多長時間就不去管他了,只要在香沒有著完之前完成比賽項目就行了
9. 古代的更夫為什麼能准確的知道時間
在我國古代,有一個職業是特有的,那就是更夫。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科技的不斷進步,這項職業已經淘汰掉了。但是在古代社會中,更夫這項職業可是非常的重要,人們一天的開始多虧了更夫的報時。那麼古代的更夫們為什麼能夠准確的知道時間呢?其原因有以下三個。
最後就是依靠更夫自身的能力。由於長期從事這個工作,更夫們久而久之就可以感應出大概的時間。或者能夠通過天上的星星的位置變化來了解到時間的變化,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很快的知道時間。
更夫的職業是非常辛苦的,不僅要長期熬夜,還要忍受天氣、氣候的變化。除了報時的功能外,還要肩負查看火災的情況。在古代更夫的工資相對要高一點,所以做更夫這個職業的一般是窮人才會卻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