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時間為什麼不固定
㈠ 為什麼每年的節氣與農歷中的日期並不固定,比如某年立春在正月初幾,而第二年就變成了臘月二十幾
24節氣必須按照太陽在天空中運行的真實位置而定,它其實是一個「時刻」,而非「一日」。傳統中國歷法為陰陽合歷,制訂的准則有利用太陽的運動(日、年與節氣),也有月亮的運動(月)。在地球上觀察,太陽每日會向東移動約1度,環繞一圈的時間稱為「回歸年」或「太陽年」,其運行軌跡稱為「黃道」。由於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公轉軸有23.5度的傾角,使得夏季正午時太陽仰角高度較高,冬季時較低,影響一年四季氣溫與季候。為了讓先民們能得知寒暑氣候變化而決定農事進展或作為生活起居的參考,古代歷法學家於是規定: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等分稱為節氣,此為24節氣的來源,而這種節氣的制訂法稱為「平氣法」。 然而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為橢圓形。離太陽較近時,地球公轉速度較快,較遠時則較慢,對當時制訂此歷法的中原地區而言,某些節氣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氣候狀況。故自清代開始,另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訂為一個節氣或中氣,24節氣因而為24個特定的時刻,而非特定的24天。此種節氣制訂法稱為「定氣法」。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 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具體說,農歷和月球繞地球轉相關
氣節是相關與地球繞太陽的公轉
相互之間不是整比關系的
㈡ 什麼時候立冬
2020年11月07日立冬,斗柄指向西北方位,太陽黃經達225°,於每年公歷11月7—8日之間交節。立冬是季節類節氣,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立冬,意味著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其氣候也由秋季少雨乾燥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轉變。
立冬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冬季普通盛行東北風和北風,氣溫逐漸下降,由於地表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時期還不是很冷。
(2)立冬時間為什麼不固定擴展閱讀:
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
冬季是以立冬(斗指西北,太陽黃經225°)為始點,至下一「立春」結束。冬,即「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著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草木凋零、蟄蟲休眠;
其氣候,風雨、濕度、氣溫等此時也處於轉折點上,從秋季向冬季氣候轉變。傳統「四立」反映了物候、氣候等多方面變化特徵。
㈢ 7日幾點立冬
2020年立冬農歷時間是農歷九月廿二,新歷是2020年11月7日,星期六。
立冬時,太陽黃經為225°。習慣上,我國人民把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冬,作為終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立冬一過,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即將結冰,我國各地農民都將陸續地轉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其他農事活動中。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凍」。現在,人們常以凜冽北風,寒冷的霜雪,作為冬天的象徵。我省盆地亦霜雪稀少,所以,在氣候學上,不固定以「立冬」這天作為各地冬季的開始,而是以氣溫來劃分季節,即候(5天)平均氣溫低於10℃為冬季,這樣就比較節合當時的物候景觀。立冬時節的我省盆地,仍處於「三秋」繁忙時期,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5℃。綿雨業已結束。氣候條件適宜於油菜移栽。生長期較短而春性較強的小麥也要抓播種,因為立冬後期多有強冷空氣侵襲,氣溫常有較大幅度下降,如果播後氣溫低,出苗緩慢,分孽不足,就會影響產量。紅苕在日平均氣溫低於15℃時,生長已漸趨停止,應該及時收獲。盆地西北部個別年份立冬曾出現過早霜,更要早挖窖,免凍害。高原地區這時已是乾季,濕度迅減,風速漸增,對森林火險必須高度警惕。
古人對「立」的理解與現代人相同,是建立、開始的意思。然而「冬」字有很多意義,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其意是說秋季作物都已收曬完畢,收藏人庫,動物也已藏起來准備冬眠。由此可知,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到來。全面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含義。
立冬的習俗有哪些
1、迎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後世大體相同。《呂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高誘註:「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晉崔豹《古今注》:「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溫帽。」
立冬
2、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3、吃餃子
餃子的原名據稱叫「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著。「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意味著冬天的到來,天涼了,耳朵暴露在外邊很容易就被凍傷了,因此,吃點長得像耳朵的餃子,補補耳朵,這可是家裡人對親人最貼心的關懷了。
㈣ 立冬是什麼時間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漢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
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周禮春官 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 《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鍾之律」,以示慶賀。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黑夜會慢慢變短。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老福州圖說冬至舊俗節前理發做「米時」粿(3張)」。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中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冬至前是大雪,冬至後是小寒,冬至是12月21日至12月23日交節。[1]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移,台灣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所以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又慢慢地回升。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十天陽歷年(元旦)。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在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在十二辟卦為地雷復卦,稱為冬至一陽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
另外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後,來預測往後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來的早晚);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2] 冬至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而蘇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又稱為冬節,依照我國傳統的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十五日為一節或一氣,在一年裡又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這就是擇日學上所用的節氣,擇日學上是依農歷的節氣來選定吉課,而所謂的農歷則為陽歷與陰歷的結合,陽歷指的就是二十四節氣(把太陽運行的周期分為十二個階段,再劃分二十四個節氣,一節一氣為一個月),陰歷乃為純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公歷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兩日。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3]
因為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
㈤ 冬至的時間為什麼是不固定的
因為和太陽公轉和地球自轉有關,也不是固定的,每幾年會相差一天。太陽公轉和地球自轉的時間基本都是固定的。但又小數點的差別,黃赤交角的大小決定了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范圍,即南北回歸線的緯度,就決定了冬至夏至基本都是那個固定時間。
㈥ 二十四節氣和日歷中節氣的時間對不上,這是為什麼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歷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㈦ 每年什麼時候立冬,立冬代表什麼
每年的11月7-8日立冬,立冬表示冬季自此開始。
立冬節氣,高空西風急流在亞洲南部地區已完全建立。此時高空西風南支波動的強弱和東移,對江淮地區降水天氣影響很大。當亞洲區域成緯向環流,西風南支波動偏強時,會出現大范圍陰雨天氣。此外,緯向環流結束和經向環流也會建立,並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溫。立冬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
天文學上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立冬,地球位於赤緯-16°19'。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度,我們所處的北半球獲得太陽的輻射量越來越少,但由於此時地表在下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還不會太冷,但氣溫逐漸下降。
在晴朗無風之時,常會出現風和日麗、溫暖舒適的十月「小陽春」天氣。按照氣候學劃分,我國部分地區要推遲20天左右才入冬。
立冬後,就意味著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中國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在寒冷的天氣中,應該多吃一些溫熱補益的食物這樣,不僅能使身體更強壯,還可以起到很好的禦寒作用。
㈧ 二十四節氣的日期是固定的嗎陽歷或者陰歷。
不是固定的。
每年的
立春 2月3-5日
雨水 2月18-20日
驚蟄 3月5-7日
春分 3月20-22日
清明 4月4-6日
穀雨 4月19-21日
立夏 5月5-7日
小滿 一 5月20-22日
芒種 農歷五月初六 6月5-7日
夏至 農歷五月二十一 6月21-22日
小暑 農歷六月初六 7月6-8日
大暑 農歷六月二十一 7月22-24日
立秋 農歷七月初八 8月7-9日
處暑 農歷七月二十三 8月22-24日
白露 農歷八月初八 9月7-9日
秋分 農歷八月二十三 9月22-24日
寒露 農歷九月初八 10月8-9日
霜降 農歷九月二十三 10月23-24日
立冬 農歷十月初八 11月7-8日
小雪 農歷十月二十三 11月22-23日
大雪 農歷十一月初八 12月6-8日
冬至 農歷十一月二十三 12月21-23日
小寒 農歷十二月初八 1月5-7日
大寒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 1月20-21日
㈨ 為什麼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每年的具體時間不同
春夏秋冬由地球在公轉軌道中的位置決定
『二十四節氣』乃是依據地球(繞行太陽而產生)的四季變化而訂定。將春、夏、秋、冬四季之每一季均分為六個時段(亦即將一年均分24個時段),每一時段之始為一個『節氣』,由『立春』始,至『大寒』終,周而復始;每兩個『節氣』間大約相距15天。『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為四季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別為四季之中點。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環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上所處位置劃定的,屬於陽歷的范疇。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360度,以春分時為0度,清明時為15度,以後每隔15度為一個節氣,其日期在陽歷中是基本固定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歷法的獨創,是我國古代科學文化的輝煌成就之一。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
24節氣由來。名稱和順序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裡面。在月首的叫做節氣,在月中的叫做「中氣」,所謂「氣」就是氣象、氣候的意思。
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要的時間,就是地球公轉周期。籠統地說,地球公轉周期是一「年」。因為太陽周年視運動的周期與地球公轉周期是相同的,所以地球公轉的周期可以用太陽周年視運動來測得。地球上的觀測者,觀測到太陽在黃道上連續經過某一點的時間間隔,就是一「年」。
㈩ 什麼時候立冬啊
2015年立冬時間:11月8日 01:58:36,農歷2015年九月(大)廿七。
立冬英文翻譯:the Beginning of Winter
立冬是冬季的開始。
立冬時,太陽黃經為225°。習慣上,我國人民把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冬,作為終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立冬一過,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即將結冰,我國各地農民都將陸續地轉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其他農事活動中。
立冬三侯
水始凍:水已經能結成冰。
地始凍:土地也開始凍結。
雉入大水為蜃:雉即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介紹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凍」。現在,人們常以凜冽北風,寒冷的霜雪,作為冬天的象徵。我省盆地亦霜雪稀少,所以,在氣候學上,不固定以「立冬」這天作為各地冬季的開始,而是以氣溫來劃分季節,即候(5天)平均氣溫低於10℃為冬季,這樣就比較節合當時的物候景觀。立冬時節的我省盆地,仍處於「三秋」繁忙時期,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5℃。綿雨業已結束。氣候條件適宜於油菜移栽。生長期較短而春性較強的小麥也要抓播種,因為立冬後期多有強冷空氣侵襲,氣溫常有較大幅度下降,如果播後氣溫低,出苗緩慢,分孽不足,就會影響產量。紅苕在日平均氣溫低於15℃時,生長已漸趨停止,應該及時收獲。盆地西北部個別年份立冬曾出現過早霜,更要早挖窖,免凍害。高原地區這時已是乾季,濕度迅減,風速漸增,對森林火險必須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