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為什麼睡覺的時間和人一樣

為什麼睡覺的時間和人一樣

發布時間: 2022-07-03 09:57:23

A. 為什麼有的人入睡快有的人入睡慢-睡覺快慢與什麼有關

每個人睡眠狀態都是不一樣的,這跟體質心情有關系,有的人入睡快有的人入睡慢這很正常,睡覺快的人都是心思比較單純,沒有胡思亂想,早睡早起,所以才會出現倒頭就睡的情況,壓力比較大的人和敏感的人就會容易失眠。
為什麼有的人入睡快有的人入睡慢
有些人天生的就是倒下了就呼嚕聲開始了,有些人是人在床上了大腦還在運轉了想的事多擔心的比較多,越想越多思想一直都是在壓迫感而導致無法入眠,個別人不要在睡前喝濃茶和咖啡一類的刺激神經系統最好是去鍛煉身體長跑人為性的製造疲勞感幫助失眠。
睡覺快慢與什麼有關
睡覺神經的問題!有些人是躺在床上,睡覺神經就會有反射條件自動調節,那樣有些人進入睡眠時會快的,那些經常熬夜的,有時一趟就睡著了,那不禁言,那是人體強制不讓睡眠神經放鬆!!而有些人在是怎麼躺在床上都是睡不著,那是你自己的睡眠神經正處在旺盛的時期的,這樣的人都是情緒、心情、行為和某些外在原因引起的!!不要讓自己的睡眠神經經常處在興奮時期,那樣會導致老了時的失眠多夢的症狀!!要適量的緩解一下自己內心的壓力來幫助在自己的心情到達一定程度,,神經就會適應在一個正常的生活規律上!!
每天晚上都能很快入睡的人是沒心沒肺嗎
1、是能很好的調節心態,該工作時工作,結束之後既是放鬆心情,將工作中的壓力、煩惱、不順能隨著工作時間的結束而結束。
2、是生理機能的自然調節,有些人在工作一定時間後,大腦皮層產生了嗜睡的媒,迫使其處於渾渾噩噩之中,很快入睡。
總之,入睡的快與慢或者整夜無法入睡,無法與沒心沒肺相聯系,調節自我心態,坦然面對世間的「恩威並施」、「喜怒哀樂」我們就能快樂一生。

B. 心理學角度,每天睡5小時和8小時是一樣的

我想他可能是從睡眠周期的角度來說的。
睡眠是有四個周期,進入第四期睡眠時,人休息比較好,體力恢復也好。如果沒有第四期睡眠,就會出現睡再長的時間也感覺沒睡醒。
所以說,如果睡眠周期不全,或時間持續短,睡多長時間都是一樣的。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不知道我解釋清楚沒有,說通俗點,睡覺的時候只有第四期睡眠是最管用的,沒有第四期睡眠睡多長時間也白扯。

C. 可憐啊。為什麼我的作息時間和正常人的相反啊。你們起床了我卻愛睡覺了你們睡覺了我卻精神抖唆。改不過來

你在夜場上班的話 是沒法該作息時間的 只有上正常班 才可以慢慢的改過來

D. 人為什麼要睡覺,生物鍾長時間與別人不一樣會對身體有影響嗎

人為什麼要睡覺?

人的一生中,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是用於睡覺的。剛出生的嬰兒幾乎每天要睡20個小時;即使成年後,每夭至少要睡 6~7小時。

不久前,英國皇家學會會報公布了一則歷史記錄,記敘了17世紀末葉一個特別會睡覺的人,名叫塞謬爾. 希爾頓。希爾頓 身體結實健壯,並不肥胖。1694年5月13日希爾頓一覺睡了1個星期,周圍的人無論用什麼方法都不能喚醒他。1695年4月9 日,希爾頓及大睡起來。人們請來醫生給他放血,用火熏燙,施以各種刺激。可是全然無用。希爾頓這一次睡了17個星組, 到8月7日才醒來。

與此相反的是,有些人的睡眠時間卻少得出奇。美國《科學文摘》雜志載文介紹了一個每天只睡兩小時的人。他名叫列 奧波德·波林。每天又睡兩小葉的波林並不是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睡,他象一般人—樣安甜地入睡。而且波林白天要連續 工作10小時,從不感覺疲勞或頭昏眼花。據波林自己回憶,在他五六歲時,每晚只睡6小時,而其他孩子在這樣的年齡至少要睡10小時。

不管睡眠時間長短如何,睡覺看來是人必不可少的行為。這一點似乎已為眾多的研究人員所接受。但是,科學家們至今還不能確切地回答人為什麼要睡覺的問題。睡覺的功能成了腦科學中一個引人入勝的謎。許多研究人員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最普遍的觀點認為睡覺是為了消除體力的疲勞,彌補一天勞累的耗損。「體力恢復」觀點的證據是:在睡眠的最初數小 時內,大腦基底部的腦垂體會釋放出大量的生長激素,這種生長激素能促進體內蛋白質的代謝,從而促進體內組織的生長和修復。倫敦臨床營養、代謝研究組織的彼得·加里克博士對此持否定態度。他認為:對體內蛋白質代謝影響最大的是飲食。 進食時組織蛋白質就增加,而禁食時則下降。蛋白質代謝在夜間變化的主要原因並非是睡眠本身,而是人們在夜間不進食。

加里克認為,一個人不管從事何種體力或腦力勞動,不管疲勞程度如何,即便一連8~11天不睡覺,身體功能仍無損害。 研究人員在一項睡眠實驗中檢查了3~5天不睡覺的人的尿液,發現這些人的尿液中氮的含量變化不足百分之一。氮是體內蛋 白質代謝的天然指標,由此可以判斷,這些受試者的生理功能並未下降。此外,那些自願減少睡眠達兩個半小時的人,在一 年以後並無任何病態表現,也沒有因睡眠減少而在白夭疲憊不堪。

最有說服力的觀點要數美國波士頓精神健康中心睡眠實驗室主任哈特曼教授。他認為,睡覺有兩個功能:第一是消除 體力疲勞,第二是消除精神疲勞。而消除體力疲勞在他看來是無容置疑的,而消除精神疲勞的功能則是近年來他在研究短睡 眠者中發現的。哈特曼曾將每晚只睡4小時的短睡眠者與每晚要睡8~9小時的長睡眠者作一比較,他發現短睡眠者和長睡眠 者在生理上沒有什麼差異。他們的身高、體重,甚至智力都是相同的。而他們各自的心理狀態卻有很大區別:長睡眠者總是 憂心忡忡,而短睡眠者卻極為樂觀。哈特曼認為,消除體力疲 勞主要發生在睡眠初期的所謂慢波睡眠中,即從瞌睡、淺睡到 深睡這段時間內以及深睡以後的慢波睡眠中。短睡眠者和長睡眠者幾乎以同等的比例經歷了漫波睡眠。而恢復精神疲勞主要 發生在深睡以後的快動眼睡眠期。由於長睡眠者比短睡眠者有過多的憂慮,他們需要恢復精神疲勞的時間比短睡眠者長;而 短睡眠者則恰恰相反。哈特曼認為:這正是每天只睡兩小時的波林的睡眠中未出現快動眼睡眠的原因所在。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睡眠的主要功能是恢復大腦的疲勞。他們列舉了海豚的睡眠事實。有一種海豚可以在清醒狀態下使 身體休息,但是它們仍需睡眠,睡眠的方式很奇特:在一小時內輪流使一半腦子睡眠,另一半腦子保持清醒狀態。據測定, 這一半睡覺的腦子是以深睡眠為主要睡眠方式的,由此看來,海豚的睡眠主要是恢復大腦的疲勞,而與體力恢復無關。海豚 在睡眠時,身作依然在水裡游弋。

英國劍橋大學實用心理學專家威爾金森博士對海豚的例子不屑一顧。他認為:動物的睡眠模式不能說明人的睡眠,動物和 人的進化環境不同,各自的睡眠機理當然有能相提並論。威爾金森等人發現:在禁止睡眠的實驗初期,不眠者仍能隨著旭日 東升而精神振奮,在許多方面與平時並無差異。據統計,75%的人在一夜不眠之後,用腦電圖反應正常。即使在長期的禁止 睡眠的實驗中,受試者的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也未見失調跡象。

有一種觀點走得更遠,認為人的睡眠根本沒有恢復體力的作用,僅僅是人們打發黑夜的多餘的本能行為。

以上數種觀點究竟孰是孰非,目前還難以定論。由於腦內控制睡眠的神經環路極為復雜,這就給揭示睡眠的秘密帶來了 很大的困難。

E. 睡眠時間和別人一樣,但就是別人容易打瞌睡,為什麼

睡眠時間和別人一樣,並不代表睡眠質量和別人一樣,容易打瞌睡那是因為睡眠質量不好。一般會影響睡眠質量的,比如工作壓力、身體狀況、周圍環境。一般都會說睡眠時間要充足,很少會說睡眠質量要好,其實真正影響我們身體健康的不是睡眠時間,而是睡眠質量。現在很多人都處於亞健康狀態、還有生活的環境光污染和噪音影響,就會使睡眠質量大大下降,造成白天容易瞌睡。

F. 為什麼人要睡覺

在人的一生中,約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由此可見睡眠對每一個人是多麼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睡眠的質量決定著生活的質量。可是一個人為什麼要睡眠?這個問題一直是科學家想要徹底解決的問題。最近,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報道,科學家們針對睡眠的原因提出
了幾種說法,從養精蓄銳的淺顯理論到涉及記憶處理的復雜理論,對人類的睡眠進行了全面的探討。

睡眠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狀態: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它們的作用到底是什麼呢?

科學家們發現,睡眠可以分成兩種完全不同的狀態:一種叫做快波睡眠,也有人把這種睡眠狀態稱快速眼動睡眠。顧名思義,就是睡眠時眼球轉動得很快,大腦也非常活躍,人做夢都是出現在這個時期。

另一種狀態是叫做慢波睡眠,它是第一種狀態的深化,睡眠人進入了更深的無意識狀態。科學家發現,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兩種狀態也在睡眠過程中交替出現。

科學家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睡眠是讓大腦和小腦休息的。動物需要睡覺,而沒有大腦的植物不睡覺;人體的有些器官,比如肝臟,是不休息的。這表明睡眠是整個腦部特有的現象,至少慢波睡眠可以使腦部修補自由基所造成的損害。自由基是新陳代謝的副產物,可損傷人體細胞。其他器官可以通過放棄和替換受損細胞來修補這種損害,但腦無法這樣做,只能讓人進入睡眠狀態,尤其是慢波睡眠狀態,人體組織才能利用這段難得的「閑暇時間」進行「搶修」作業。那麼快波睡眠又有什麼作用呢?有些研究者提出,這是腦部在進入慢波睡眠之前所做的「准備動作」和「整理動作」,是對慢波睡眠的補充。可是也有研究者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快波睡眠可能與早期腦部發育有關,但持這種觀點的科學家還沒有找到令人信服的證據。

研究人員發現,人類的睡眠在20歲時會突然產生變化

我們的作息都是受生物鍾控制。這個周期一般是24小時。但是這也因人而異。作息周期短的人屬於「雲雀型」,他們都有早睡早起的習慣;而另一種被稱為「夜貓子型」,這類人晚上異常活
躍,早上則很晚才起床。

德國慕尼黑大學的提爾·隆納柏格教授和他的同事對人一生中各個時期作息時間的變化進行了研究。研究人員對25000名年齡在8歲與90歲之間的研究對象進行了調查。在一一詢問他們的作息時間後,研究人員獲得了相關的一些數據。青少年早上嗜睡是因為他們晚上去舞廳跳舞的緣故,還是他們因為晚上要去舞廳才在早上「養精蓄銳」?通過調查,研究人員計算出他們睡眠的「平均中間點」,即他們入睡後與睡醒前的中間時間。

在將這些「中間點」與每個人的年齡對比後,研究人員發現,在20歲前,兒童的睡眠時間會逐漸延長。20歲後,這種情況會突然改變,時間點又開始向前推移,也就是說,他們的起床時間開始提前。隆納柏格教授說,他還無法確定這種變化究竟是由於行為原因還是環境因素。但他相信這種作息習慣的突然改變與人的生理有關。「我們第一次找到了青春期結束的時間分水嶺。」

他指出,這種時間變化的早晚同時也表明女性比男性發育的要早。根據研究人員的調查結果,女性一般在19.5歲時青春期就已結束,而男性結束的時間到20.9歲時才會到來。

科學家還發現,睡眠太少就會造成「睡眠債務」

科學家們發現,每個人需要睡眠的時間長短依賴於多種因素,包括年齡。對大部分成年人來說,每晚7至8個小時是最佳的睡眠時間,當然,有些人可能睡的時間少一些,每晚只需5個小時,而另有一些人則可能長一些,每天多達10個小時。如果一個人在前幾天缺覺的話,那麼他或她需要的睡眠時間也會增加。

睡眠太少就會造成「睡眠債務」,就跟在銀行里透支一樣,最終,你的身體將要求這個債務一定要償還。我們似乎不能適應睡眠時間比需要的時間要少,即使我們可能習慣了減少睡眠的日常工作安排,但我們的判斷力、反應能力以及其它官能仍會被削弱。

人們變老後,盡管他們所需的睡眠時間與青壯年時所需的睡眠時間一樣多,但他們的睡眠會更「淺」,而且時間跨度也更小。也就是說,每一覺的時間少了。差不多有一半的65歲以上的老人經常面臨睡眠問題,比如失眠等,而許多年紀大的人的慢波睡眠階段經常變得非常短,或者完全沒有,這種變化對老年人來說是正常的,或者是因為老年人普遍存在著的健康問題引起的,或者由於對這些健康問題進行治療而引起的。

睡眠不正常就有可能損害人的健康,或者引發混亂、挫折、沮喪等情緒

睡眠和健康關系密切,睡眠不好,身體機能就會發生紊亂,比如,中風和哮喘這樣的問題就經常發生在夜晚或凌晨,這可能是因為荷爾蒙、心跳速度以及與睡眠有關的其它特性變化引起的。

幾乎所有精神失調的人都有睡眠方面的問題,比如心情沮喪的人經常在凌晨時醒來,而且無法再入睡。缺乏睡眠還會引發癲癇症發作。健康的人如果極度缺乏睡眠,可能會導致進入精神疾病的偏執狂和幻覺階段,而中斷睡眠則會引發燥狂抑鬱症患者的癲狂(興奮和極度活躍)。

有其他身體機能紊亂的人,包括阿爾海默症、中風、癌症和頭部受傷等,也經常發生睡眠問題。這些睡眠問題發生在腦區和控制睡眠的神經傳遞素發生變化時,或者由於服用控制其它紊亂症狀的葯物時發生。一旦發生睡眠問題,就有可能損害人的健康,或者引發混亂、挫折、沮喪等情緒。不能睡眠的病人會更注意身上的疼痛,也許會增加止疼葯的服用量。

現在的人們普遍有一種「濫耗精力」的習慣,這會讓人們極度缺乏睡眠

研究人員指出,如果你在白天感到昏昏欲睡,這說明你沒有得到足夠的睡眠。如果你躺下5分鍾後就睡著了,說明你也許嚴重缺乏睡眠。醒著時有時會出現短暫的昏睡(尤指失去正常睡眠者的陣發性昏睡,通常僅持續1至10秒鍾)或者很短的睡眠現象,這也是睡眠缺乏的另一個標志。在許多情況下,人們不知道自己經歷過短暫的昏睡現象。現在的人們普遍有一種「濫耗精力」的習慣,這會讓人們極度缺乏睡眠。

許多研究清楚地表明,缺乏睡眠是危險的。用駕駛模擬器或者進行手眼協調工作進行試驗,結果發現,缺乏睡眠的人與喝醉了酒的人表現一樣差,甚至是更差。缺乏睡眠還會增加酒精對身體的傷害作用,所以,一個疲勞的人喝酒的話會比休息好的人喝酒更有害。

人為什麼要睡覺?

搜狐健康頻道

顯然,睡眠是必要的。但如追問:個體為什麼必須要有睡眠?如果持續數日不睡,將會在身心上產生什麼後果呢?此類問題,在心理學上迄未獲得肯定的答案。

對「個體為什麼必須睡眠?」一問題,到目前為止有以下三種不同解釋:

1.生理時鍾與日節律

在一天24小時內,個體在生活上呈現周期性的活動;何時睡眠,何時進食,何時工作,何時排(),幾乎都有一定的順序,而此等順序幾乎是由個體生理上的運作所決定。像此種決定個體周期性生活活動的生理作用,稱為生理時鍾(biological Clock)。生理時鍾之所以形成,除個體生活習慣因素(如經常上夜班者的生理時鍾即與一般人不同)之外,主要受一天24小時變化所決定。例如:一天之內的溫度有顯著的變化,人類身體的體溫,在一天內也有顯著的變化,在環境溫度降低而人的體溫也降低的情況之下,個體就會產生睡眠的需求。每天氣溫的變化規律,大致是午夜至凌晨五時左右的一段時間最低,人類的體溫,也正好是在此一時段,降至最低。因此,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晚上十一點鍾至翌晨六點鍾,是睡眠時間。故而生理時鍾也稱為日節律(circadian rhythm)。

對動物的生活而言,日節律具有極大的支配力。因此,候鳥或魚類的遷徙,多在地球上的南北向同經度內移動,藉以維持其周期性的生理時鍾。人類祖先的活動,本來也像其他動物一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惟以現代交通工具快捷,噴射機的飛行,使地球兩對面的距離,變為朝發夕至;從台北飛到紐約,正好形成晨昏顛倒,使人遇到了睡眠適應困難的問題。這現象稱為飛行時差(jet lag)。飛行時差的一般徵候是:身心疲倦,食慾不振,睡眠暫時失常。飛行時差的困擾程度,因飛行方向而異;順太陽方向(西行去歐洲)飛行時,飛行時差的困擾較少;逆太陽方向(東行去美洲)飛行時,飛行時差的困擾較大。飛行時差形成的睡眠困擾,一般在三天至一周內即可自行消失,而在新環境內重新建立起個人的生理時鍾。

2.恢復論與保養論

恢復論(restoration theory)與保養論(conservation theory)是解釋睡眠必要性的兩個理論。按恢復論的說法,睡眠具有恢復精力與〔恢復疲勞〕的功能。恢復論所指的〔恢復〕,包括生理的與心理的兩個層面。就生理層面講,個體在清醒時的一切活動,如果一直不停,不得充分休息,無論在神經系統的傳導,或是在肌肉腺體的運作上,既不能達到充實完美的境界,也無法適時完成新陳代謝作用。體力消耗後需要睡眠休息,有如營養消耗後需要飲食補充,是一樣的道理。人的體力像一座水庫,水庫中的貯水耗用到一定地步,必須將出水口暫時關閉,或將出水量減少,俾使水庫內貯水量增加,以維持長久的供水功能。此一生理層面的恢復作用,多半在沉睡階段發生。

就心理的層面講,睡眠可以幫助個體完成清醒時尚未結束的心理活動。在學習心理學上早有實驗證明,練習過後立即睡眠者,醒來之後會有較好的記憶。原因就是練習後立即睡眠,可供未完成的訊息處理工作,繼續在睡眠時完成。按此種心理層面的恢復作用,多半在淺睡階段發生。作夢是一種心理活動,而且夢中情境常與日間生活有關,甚至日間未能解決的問題,在夢中可能獲得答案,此事也可做為睡眠具有恢復功能的佐證。按心理學家的研究,只有在淺睡階段才會作夢。

保養論是恢復論的補充。按保養論的說法,個體之所以需要睡眠,主要是為了保存精力,涵泳生機,以免疲勞過度,危害健康。換言之,對維護身心正常功能而言,睡眠具有自動的調節作用。

3.演化論

對睡眠必要性的解釋,除上述兩種理論之外,另有一種補充性的理論,稱為演化論(evolutionary theory)。按演化論的說法,個體除了必須睡眠之外,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動物,之所以表現出各種不同類型的睡眠方式,其原因主要是在生存過程中長期演化而來的。人類在夜間睡眠,而且有固定地點,原因是人類缺少夜行能力;為確保安全,免於野獸侵襲,終而演化出先是巢居穴處,繼而建築房屋的適應能力。牛、羊、駱駝之類動物,睡眠分段進行,原因是它們終年居於空曠,無固定地點棲身,必須隨時睡眠休息,隨時覺醒,俾便遭遇侵襲時能隨時逃逸。此類動物的飲食起居,無定點,無定時,原因是它們居於草原地帶,隨時都有草吃。此外,有些動物,諸如蛙與蛇之類,在寒冬不能出外覓食,而又缺乏像候鳥那樣的遷徙能力,於是經長期適應環境,終而演化出冬眠的能力。

睡眠既為個體所必須,如長期缺乏睡眠或被剝奪了睡眠時間,對人的身心將會產生何種影響?以往心理學家,從事過很多實驗研究,所得到的結果頗為一致,而且是頗為令人意外的結果。剝奪睡眠(到了睡眠時間不準睡或自願不睡)實驗中,時間最長的記錄是200小時(八天多)。結果發現:受試者除了感到極度疲勞,昏昏欲睡之外,在其身心功能方面,並無顯著異常現象發生。甚至曾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連續維持十一天不睡眠的受試者,在智力測驗的表現上,居然沒有受到很大影響。

G. 我的黑眼圈從初二開始有的,我媽媽說我沒有睡好,可我的睡眠時間和別人一樣,別人沒有我卻有。這是什麼原

問題分析:
你好 黑眼圈是由於經常熬夜,情緒不穩定,眼部疲勞,衰老,靜脈血管血流速度過於緩慢,眼部皮膚紅血球細胞供氧不足;黑眼圈形成後,可以將馬鈴薯切片,

意見建議:
貼在眼部,約4~5分鍾;或者用紗布沾上茶葉在眼圈附近塗擦,以減輕黑眼圈.對於無法治癒的先天性黑眼圈可以到美容院中進行特殊的處理

H. 十一點睡是校內人,十二點睡是官府人,一點睡是網路人。你都幾點睡和三年前的睡眠時間一樣嗎

現在我是校內人,三年前我是網路人。距離高考剛好三年,我今年大三。現在我保持著十一點就睡覺的習慣,不過分的依賴手機,無論電視劇看完沒有,天涯追的帖子還更新與否,當當閱讀裡面的書籍看到哪了,我都要在十一點之前睡覺。如果有朋友和我聊天,將近十一點的時候我都會做出一些暗示,再勸她要早點睡覺。我是從熬夜過來的,所以我知道熬夜對身體的傷害,直到現在我的身體仍然不太好。


I. 人的睡覺時間的長短和什麼有關

長期以來,「每天睡夠8小時,才利於身體健康」的觀點被老年人廣泛接受。然而,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張國璽教授卻說,睡眠時間長短是次要的,關鍵是睡眠質量,分段睡可有效提高夜間睡眠質量。 張教授說,人的睡眠是由「快眼動睡眠」(淺睡眠)和慢波睡眠(深睡眠)反復交替進行。人們入睡後,即進入淺睡眠階段,然後逐漸進入到深睡眠,經70~80分鍾的深睡眠後,再進入淺睡眠,30分鍾左右再進入深睡眠,如此反復進行,一個晚上大概進行3~4個周期。一般來說,人體一天需要7~8小時的睡眠時間,但這不是絕對的,老年人的睡眠時間可以短一些,但不要少於7小時。 很多老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當感覺特別疲倦時,抽時間打個盹兒,精力馬上得以恢復,即使晚上少睡兩小時也不覺得困。因此,張教授特別強調,老年人不必過分計較睡眠時間的長短,只要保持適合自己的睡眠模式就可以了。 此外,平日適當提高興奮度,對老人的睡眠也有幫助。太極拳、慢跑或散步等運動,都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興奮度,進而有效地改善睡眠質量。

J. 為什麼我的睡眠時間和別人不一樣呢

可能是工作壓力比較大的緣故.

熱點內容
屈臣氏的東西為什麼比別處的貴 發布:2025-05-16 23:28:35 瀏覽:904
為什麼晚上名牌衣服便宜 發布:2025-05-16 23:23:53 瀏覽:274
為什麼微信發圖片不顯示空白 發布:2025-05-16 23:22:10 瀏覽:456
黑牙帶魚眼睛為什麼是紅色 發布:2025-05-16 23:20:18 瀏覽:861
長頭發為什麼長短不一樣 發布:2025-05-16 23:19:11 瀏覽:797
為什麼女孩子給的備注是一隻狗 發布:2025-05-16 23:02:15 瀏覽:794
為什麼蘋果手機相冊還有垃圾廣告 發布:2025-05-16 23:01:27 瀏覽:194
為什麼農用車防凍液便宜 發布:2025-05-16 22:56:56 瀏覽:603
信佛之人為什麼不要孩子 發布:2025-05-16 22:43:51 瀏覽:142
貓咪為什麼找不到母貓 發布:2025-05-16 22:42:34 瀏覽: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