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為什麼要送火神
『壹』 送火神的來歷
火神是中國神話中火神民間俗神信仰中的神只之一,中華各民族都有火神祭祀的風俗。但是,漢族古史記載和各民族傳說中的火神形象和來歷行事差異甚大,相關的信仰民俗也有不少區別,甚至在火神崇拜緣何而起這一關鍵問題上,專家學者們的觀點也互有分歧,相爭不下,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在我國北方信奉薩滿教的各民族中,火神是一位古老的女性,被稱為火神母、火婆、火姑娘、火靈等。如鄂倫春族傳說:一位婦女晨起烤火,因搗動火,觸犯了火神。無論她家搬到哪兒,怎麼也升不起火。後來她向火神婆婆請罪,得到了寬恕,回家再點火時,火就著起來了。據烏丙安先生介紹,在這個傳說中所體現的火神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不僅貫穿於北方一些民族的狩獵、放牧的生產習俗中,也落實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如通常情況下絕對禁止用腳踩火、騎火、跨火,不允許說火的壞話或直接辱罵火。在尊重火給人間帶來的恩惠的同時,人們又把森林草場的火災以及病人發燒、小兒夢魘等疾病視為火神發怒的結果,愈是對它崇敬,也就愈發畏懼它對人的懲罰報復。因而火神遠比其他自然神更經常受到崇敬和供牲(《神秘的薩滿世界》,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1989)。 滿族神話傳說,少年英雄托阿從天火庫盜來一葫蘆火種,他把石塊鑿出洞,然後把火種一一裝入石塊,帶回人間,並告訴人們用碰磕石塊的辦法從中取火。就這樣,人間有了火種。從此,人們祀托阿為火神,除春秋致祭外,每年除夕還要舉行隆重的迎接火神的儀式(同上)。 西南少數民族的火神崇拜與北方少數民族的火神形體人格化不同,他們大多把燃燒的火焰視為火神的化身(或把鍋庄石、火塘灶等視為火神的象徵),並奉其為恩賜火明和財富,使家族繁衍興旺的保護神。 漢族的火神崇拜,同樣有"流派"區別。以形象和來歷言,一般都以祝融為火神,據說他本是顓頊氏的後代,本名重黎,也叫吳回,帝嚳(即高辛氏,傳說中古代部族的首領)當政時,官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乃命曰"祝融",死後為火官之神。又相傳,大禹的父親鯀偷竊了天帝的息壤,天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山海經·海內經》);成湯伐夏桀時,天帝令祝融降火於夏城(《墨子·非攻下》),幫助成湯滅夏。在後世的民間傳說中,祝融常以女子的形象出現,稱"祝融夫人"。此外,民間俗信亦有以炎帝或燧人氏為火神的說法,如謂遠古時燧人氏鑽木取火,使人類進入熟食階段,後人尊為火神,又稱火德真君,定時祭祀。也有一些地區的火神崇拜並無具體來歷,或稱南方火帝君,或稱種火老母,等等。以火神祭祀的日期與行事言,各歷史時期和各地區的風俗也不一致。如上古時的火神之祭在夏天,漢晉以降,這一傳統以夏季祀灶的方式得到延續。又如,四川等地以夏歷四月初八為火神"生日",屆時士農工商進香並祀神或演戲娛神。魯南地區以正月初七為祭祀火神之日,民間有組織"火神會"的風俗,除去火神廟朝拜外,全體會員還要聚餐兩次;此外,火神形象相貌兇狠,三頭六臂,並有風火輪、火葫蘆、火印、火劍、火弓等火器配備,酷似神話傳說中"哪吒"的變態。 與民間俗信的形形色色相似,現代學人對傳統的火神崇拜的源流等問題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西南一些地區以燃燒的火焰或火塘作為火神的化身或象徵,當是火神崇拜的端初形式,連同相關的儀式、祭詞和禁忌在內,其中所包含著的觀念內涵體現了人們對火的作用既感戴又畏懼的雙重認識,因而更多地保持了遠古時代人類對自然力的崇拜的原始風貌。至於炎帝、燧人、祝融等司火之神,是戰國以後才被創造出來的人格化火神;其他如火德真君、種火老母之類,均出於更往後人的編造。 也有人不同意此說,認為華夏民族先民中存在一個崇拜火神和天空中以"火"命名的星辰的族團,這就是以炎帝--燧人--祝融為始祖神的炎帝之族。炎帝族號高辛氏,"辛"即"薪"的本字,取像於以斧斤析木之形。"有薪(辛)即能得火,所以高辛氏其實初義應正是火神之別號"。又辛同薪聲,《說文》:"薪,蕘聲。從艹,堯聲。"由此可知,辛字古音讀堯。所謂炎帝高辛氏,其實就是古帝中赫赫有名的"帝堯"。再參以"炎神,炎帝也"(王逸《楚辭·遠游章句》)、"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左丘明《左傳·昭公十七年》)、"炎帝作鑽燧生火"(《管子·輕重篇》)、"炎帝死而為灶"(《淮南子·汜論訓》)等記載,可以說,"炎帝族團本來是一個崇拜火神的部族。而且炎帝一名本身,初義也正是火神"。從以泰山為天下之中的觀點看,炎帝的活動區是比較偏居西南的,由此也就產生了《初學記》卷九所謂炎帝"位在南方,主夏"的說法(何新《諸神的起源》,三聯書店,1986)。准此,以炎帝、祝融為火神的古史傳說和以火神為"南方火帝君"並在夏季祭祀等俗信,均有史實發展的軌跡可尋。 還有人認為民間火神信仰的源頭,是初民對大火星(即心宿)的崇拜。《左傳》載炎帝"以火紀",其實是指藉助對大火星運行變化的觀測以確定季節;而祝融擔任的"火正"是專門觀測大火星的運行變化以確定季節的官職。此外,《太平御覽》卷八六九引《屍子》:"燧人上觀辰星(即心宿),下察五木,以為火也。"這種把火的發明歸功於燧人對心宿的觀察的說法,存在著本末倒置的錯誤。因為人類先發明了對火的利用,然後用"火"為"心宿"命名(稱火星),以此表明星宿對農事的指導作用有如同火對於人類的生活一樣重要。由此可見,火星之火與燃燒之火原不相關,由於後人的錯誤理解,導致"火神"概念由星宿崇拜訛為火焰崇拜和關於炎帝、燧人、祝融的火神崇拜。此說與前述何新之說的根本區別在於,何氏認為炎帝族團所崇拜的"火"包含自然之火與大火星宿兩層涵義,此說認為自然之火的崇拜完全是因後人的誤會才衍生出來的。 圍繞著一些與火神崇拜相關的現象,學者們亦有不同看法,如有人認為火崇拜具有與日月、光明崇拜密切相聯的特點,有人則認為火神崇拜與太陽神崇拜是不同的神祗崇拜;有人注意到火神形象中有突出的女性化現象,以為這包含有原始的先妣崇拜的因素,有人則以為這種現象並無共性可征,等等。
『貳』 正月初七,送「火神爺」的來歷
火神爺是神,神就具備了無邊的法力,因此現在流傳下來的傳說中很多賦予了神秘色彩。傳說火神爺在出會的前三天或者出會後的後三天,他會來到人間。這個時候供奉火神爺的地方會在八仙桌底下上香、燒紙錢來迎接他。傳說中他會隨風而來,走自己常走的門進到屋子,附到自己的神位上。
因為火神爺是中國的,人們還賦予他一段愛國的故事。傳說日本兵佔領勝芳後,趕上六月二十三出會,幾個日本兵看到擺會途中對火神爺隆重的祭拜儀式非常不理解,並且還要八個壯漢來抬著他的駕,就在一旁說:「你們中國人真是無能,抬這么個玩意還有八個人,怪不得要當亡國奴。」
大會的負責人對他們說:「你們出八個人抬抬看。」這時候八個日本兵就抬起了火神爺駕,哪知道他們剛一抬上火神爺駕,卻飛了起來,一直被吹到北橋北面當時木材市場上一堆最高的木頭堆的頂端,八個日本兵被懸空於火神爺駕上,嚇得哇哇大叫。
還有一段火神爺勇救上吊者的故事,傳說出會的時候,有一戲班在勝芳的戲樓演出《李翠蓮上吊》。誰知道扮演李翠蓮的演員卻被道具繩子真的把下巴套住,她越掙扎套的越緊,眼看就要死了。這個時候火神爺正巧在擺會途中,他帶著八個抬駕的壯漢就飛到了戲樓上,你們猜怎麼著,演員的套在脖子上的繩子自動就解開了,人們都說是火神爺把弔死鬼趕走了。
火神爺面對高高在上的日本兵毫不留情,而對最下層的戲子都能救上一命,可以看出他被民間賦予的人文色彩和愛國主義情操。
『叄』 初七晚上放把火是什麼風俗
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七,沛縣地區都是放火神把子的日子。傳說中,誰家送了「火神」接下來的一年裡家中不會失火。所以每年初七,家家都會送火神。記得自己小時候,過了年就期盼這一天,當時雖然不知道放火神的意義,但是製作火神把子的過程及放火神時候的樂趣,是記憶猶新的。初七中午吃罷飯,火神把子的製作就早早開始了,大點的孩子就自己動手,小孩子就在家長的幫忙下,用竹竿,樹枝或玉米秸稈當撐子,外面綁上稻草,為了增加燃放火把時的氣氛,買點「小豆炸」鞭炮,拆開放入稻草間隙里。火把做好後,小孩們就扛著火把在村裡到處跑,炫耀看看誰的火把大。天剛微微有點暗下來的時候,小孩們就迫不及待的點著火把,瘋了似的出了村子,扛起來就往南方奔跑,只見一個個火把如一隻只飛龍噴著火團遊走,再加上鞭炮點燃後的聲聲脆響,火星亂閃,煙霧彌漫,煞是好看。送火神把子的方向一般都是往西南送,我們村子西南面是家大企業,高牆大院,我們幾個夥伴每年都把即將燃完的火把,隔著牆就扔人家牆頭院子里,任憑院中喊著嗓子的叫罵,我們也不理會,悠哉悠哉的跑回村子,想想當時我們真是調皮啊。初七放火神把子如果感覺不盡興,一般初八還要撈一次。
『肆』 火神爺的民間送火神
在正月初六,女孩扎「七姐」(稻草編織而成的人形),在初七的中午由女孩子們送到村的向南的方向燒掉,來祈禱七姐保佑本村的莊稼大豐收。
農歷正月初七送火神。人們在空場上先搭起火神棚,桌上放著用黃表紙寫的「南方火德真君之神位」的牌位,擺上供菜,點上香火,各家在棚前跪拜,祈求火神保佑,免除火災。晚上舉行送「火神」的儀式。燃鞭炮、放掛鞭、點花筒,禮花四濺,火神起火升天,牌位焚化,人們向南方磕頭祝送。(現今很少人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