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為什麼童年時間比成年時間長

為什麼童年時間比成年時間長

發布時間: 2022-07-12 06:25:38

Ⅰ 為什麼童年和青年時期的時間比一生的其他階段更為寶貴

這段時間是人生最為寶貴的時間

Ⅱ 生物:青春期是從童年到成年的過渡階段,為什麼不對

青春期是指青少年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急劇變化的時期,是童年向成年過渡的時期,也是人生觀和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
青春期是指個體的性機能從還沒有成熟到成熟的階段,在生物學上是指人體由不成熟發育到成熟的轉化時期,也就是一個男子由兒童到成年的過渡時期。在這個時期,個性性發育成熟,已經可以生育。由此可以看出,青春期主要是以生理上的性成熟為標准而劃分出來的一個階段,它與從心理或社會方面劃分出的人生階段有重迭。在人體生長發育階段,青春期佔一半或更多一些時間。青春期目前在各國並沒有一致的年齡范圍,一般指13、14歲-17、18歲這個階段,在心理學上,它又稱為青年初期,相當於教育學上的中學階段,以身體的急速成長為特徵。而青年期除了包括青春期外,還將延續至25-30歲。由於男性的性成熟比女性晚一年左右,所以可以把男性的青春期年齡范圍確定為14-18歲。偏早或偏晚1~2年,都屬正常現象。人們通常把這個年齡階段的男性稱為少男,而同樣年齡階段的女性稱為少女。在青春期不僅身體上有了明顯的變化,而且在心理上也常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以性成熟為主要內容的生理成長,對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及社會方面有著重大的影響,形成這一時期的幾個重要特徵:
青春期是一個過渡時期
青春期是個體由兒童向成年人過渡的時期。通常人們把青春期與兒童期加以明顯區分,區分的界限是性的成熟。對於男性來說,性成熟的標志是射精,(通常在夜間睡眠時射精,即遺精,但也有手淫射精的);女性是月經初潮,即第一次來月經。以性成熟為核心的生理方面的發展,使少年具有了與兒童明顯不同的社會、心理特徵。個體在兒童期依賴成人,成人約束並決定兒童生活和活動的主要內容和方面;兒童對自己的行為不承擔責任。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范圍和活動內容逐漸復雜化,使少年具有了與兒童不同的特點。他們逐漸有了一定的特定意向和責任感並自己決定某些活動如何進行。對自己的行為,尤其是部分犯罪行為要負一定的刑事責任。但少年也不同於成人。他們雖有一定的獨立性,但還沒有完全獨立;在許多方面,尤其是在物質生活方面還要依賴父母;他們還沒有成為完全責任能力人,並不是對自己的所有行為都要負刑事責任。由此可見,這種介於兒童和成人的過渡階段的地位,使得少年成為社會學上所說的邊緣人,他們地位的不確定性和社會向他們提出的要求的不確定性,使他們產生了許多特殊的心理衛生問題。
青春期是一個發展時期
青春期是人的身體發育完成的時期。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中,身體生長迅速、身體各部分的比例產生顯著變化的階段有兩個,一個是在產前期與出生後的最初半年,另一個則是青春期。青春期的快速生長發育,被稱之為青春期急速成長現象。事實上,這種現象開始於性成熟之前或與性成熟同時開始,終止於性成熟後的半年到一年。男性的急速成長從10.5-14.5歲開始,在14.5-15.5歲左右達到頂峰期,以後逐漸減慢,到18歲左右時身高便達到充分發育水平,體重、肌肉力量、肩寬、骨盆寬等也都得到增加,與此同時性機能和第二性徵也發育成熟。如女性在月經及第二性徵這些外部變化的同時生殖器官也逐漸成熟,外陰開始出現了陰毛,陰道內分泌物開始增多,子宮發育變大,卵巢皮質中的卵泡開始有了不同階段的發育變化。一切都表明已開始向性成熟期過渡。由於身體及性的發育,對少年的心理特徵及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由此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衛生問題。
青春期是一個變化時期
青春期是少年身心變化最為迅速而明顯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男性從兒童的身體、外貌、行為模式、自我意識、交往與情緒特點、人生觀等,都脫離了兒童的特徵而逐漸成熟起來,更為接近成人。這些迅速的變化,會使少年產生困擾、自卑、不安、焦慮等心理衛生問題,甚至產生不良行為。因此,青春期是一個既可以預測、又不可預測的時期。也就是說,在這個時期中,人從兒童向成人發展是可預測的,但是在發展過程中會出現什麼情況或問題則不可預測。
青春期是一個反抗時期
在很早一起,著名的德國兒童心理學家夏洛特·彪勒就曾把青春期稱之為「消極反抗期」。以後這一名稱一直被使用。由於身心的逐漸發展和成熟,個人在這個時期往往對生活採取消極反抗的態度,否定以前發展起來的一些良好本質。這種反抗傾向,會引起少年對父母、學校以及社會生活的其他要求、規范的抗拒態度和行為,從而會引起一些不利於他們的社會適應的心理衛生問題。
青春期是一個負重時期
從青春期男性所負擔的各種義務、責任,從他們所要應付的各種問題來看,青春期也是一個負擔很重的時期。青春期是過渡時期,少年要逐漸擔負一部分由成人擔負的工作,環境可能不斷把一些由成人來辦理的事項交給他們去辦理,加重了他們的負擔,但這些負擔是他們成熟所不可缺少的,如果不增加負擔,日後不可能成熟。青春期是一個發展的時期,這決定了他們要應付由身高、體重、肌肉力量等的發育成熟,特別是性的發育成熟所引起的各種變化及問題,心理壓力相對增大過速。青春期是變化的時期,這決定了他們必須在拋棄各種孩子氣、幼稚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的同時逐步建立起較為成熟、更加符合社會規范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青春期是個反抗的時期,這決定了在應付自己的反抗傾向的同時,還要極力維持和保護與社會的正常關系。此外,異性興趣、異性交往、繁重的學習任務等也給他們的身心造成極大負擔,有時候還成為主要矛盾。

女性青春期的生理特點
對於女性,青春期是指從月經來潮到生殖器官逐漸發育成熟的時期。一般從13歲到18歲左右。
這個時期的生理特點是身體及生殖器官發育很快,第二性徵形成,開始出現月經。①全身發育: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全身成長迅速,逐步向成熟過度。②生殖器官的發育:隨著卵巢發育與性激素分泌的逐步增加,生殖器各部也有明顯的變化,稱為第一性徵。外生殖器從幼稚型變為成人型,陰阜隆起,大陰唇變肥厚,小陰唇變大且有色素沉著,陰道的長度及寬度增加,陰道粘膜變厚,出現皺襞;子宮增大,尤其子宮體明顯增大,使子宮體占子宮全長的2/3;輸卵管變粗,彎曲度減少;卵巢增大,皮質內有不同發育階段的卵泡,使表面稍有不平。③第二性徵:是指除生殖器官以外,女性所特有的徵象。此時女孩的音調變高,乳房豐滿而隆起,出現腋毛及陰毛,骨盆橫徑的發育大於前後徑的發育,胸、肩部的皮下脂肪更多,顯現了女性特有的體態。④月經來潮:月經初潮是青春期開始的一個重要標志。由於卵巢功能尚不健全,故初潮後月經周期也無一定規律,須經逐步調整才接近正常。
青春期生理變化很大,思想情緒也常不穩定,家庭和學校應注意其身心健康。

男性青春期的生理特點
從兒童過渡到青年的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誕生」,心理學家稱這一時期為「第二次危機」。如果說人生的第一次危機——「斷乳危機」是在溫暖的襁褓中度過的,幼兒的反抗充其量也不過是無力的掙扎、無望的哭鬧。那麼,人生的第二次危機——從精神上脫離父母的心理「斷乳」,卻來勢迅猛,銳不可擋。此時身體將發生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生理變化,這個時期是男子成長發育的最佳時期。無論在形態上,還是生理上,都有較大的改變。除身高、體重猛增外,主要是第二性徵發育,如聲音變粗,胡須和腋毛開始長出,生殖器官也逐漸向成熟的方面發展,長出陰毛,睾丸和陰莖增大,性腺發育成熟,並開始有遺精現象。性格上也變得成熟、老練、穩重和自信起來,不再像小孩那樣幼稚和無知了。
那麼,青春期是怎樣啟動的?近幾年的研究表明,是由人體內一種叫做促性腺激素的生理活性物質所調控的,它影響著發育,並使其分泌性激素,以維持第二性徵的發育及生殖功能和性功能。男子青春期開始時,促性腺激素PSH水平升高,促使睾丸逐漸發育,曲細精管發育完善,生精細胞發育成熟,產出精子。與此同時,促性腺激素CH水平也升高,促使睾丸內的間質細胞發育,並產生男性激素——睾丸酮,促進男子生殖器官進一步發育和第二性徵的發育。
青春期的到來,標志著男子發育至成年時期的開始,將是一個成熟的、具有繁殖後代延續種族生命的個體。這是男性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它與社會、家庭教育、個人的生活成長及精神心理狀態有極為密切的關系。男子到了青春期,由於性育成熟,在雄性激素作用下,會有性要求,對女方產生愛慕之情,這完全是青春發育過程中伴隨著生理發育所產生的一種心理變化,屬正常現象。但處理不好,缺乏應有的性知識,不講究性道德,就容易犯錯誤。所以有人又把這一時期稱為「青春危險期」。
青春期又是決定一生的體質、心理和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雖然這時身體抵抗力比童年時期增強了,但一些傳染病、常見病如結核、肝炎、腎炎、心肌炎等並不少見,而植物神經(管理各種器官的平滑肌、心肌以及腺體活動的神經)功能紊亂,散發性甲狀腺腫,甲狀腺亢進,神經官能症等明顯比童年期增多。所以青春期衛生是不容忽視的,要注意營養、休息,還要努力學習,鍛煉身體,為一生的健康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第二性徵發育的同時,青少年在心理或生理上都有了改變。一般來說性情顯得較為憂慮、暴躁、對看不慣的事較易發脾氣,但對異懷卻充滿了興趣,對「性」產生了好奇。這種心理、情緒、行為等方面的變化受文化媒體及社會因素影響較大,稱為第三性徵。這方面並無明確的生理基礎,而是由社會性別角色的獲得而形成的。
青春期注意事項很多......

Ⅲ 童年和成年有什麼區別

童年和成年有什麼區別?
童年,是指幼年和少年之間的時間段,沒有確切的定義,時間在上小學的前兩年和上小學的時間段。
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

小時候總覺得長大後,我一定能把控自己的生活和完成自己的願望,再也不用問父母我能不能去買那個東西,不用問父母我能不能去做什麼事。

成年後,特別是工作賺錢後:簡直太開心,自己賺的錢喜歡怎麼買怎麼花都行。帶著父母去旅行,我買機票訂酒店訂行程,他們都乖乖聽我安排。

小時候意見不合的時候,大人說:「你還是小孩,懂什麼?」 現在:長輩們說:「啊,想問一下你意見。知道你比較有見識...」
我長大後朋友越來越少,也沒有原來大方,害怕的事情變多,想的也變多 。
小時候感覺十分鍾都很長很長,成年後發現幾十年一眨眼就過去了……

才明白,時光不是一個勻速直線運動的過程,它是加速度的。
或許等到垂暮之年的時候,回望一生,都會覺得很短吧……

小時候不知道什麼是後悔,成年後做了很多讓我後悔的決定也讓我後悔為什麼要放棄一些事情。但人總要在經歷中成長,希望可以慢慢的學會沉澱,三思而後行 。
童年的時候,
可以無憂無慮的玩,
想法天真。
成年雖然不能像童年那樣瘋狂地玩,
但是很多事情卻都可以自己做主。
成年以後 隨著眼界的拓寬,想法越來越多
也擁有了無限的可能,可以為了心中的理想
奮斗,努力創造條件實現自己童年的夢想。
讓夢想照進現實。

Ⅳ 為什麼兒童、少年時期感覺到時間過得慢,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過得越來越快,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人體內的生物鍾在逐漸變慢。實驗表明,讓年輕人和老年人估測1分鍾有多長,結果年輕人還沒有到1分鍾就認為已經到1分鍾的時間了;而老年人,則往往過了1分鍾覺得這是1分鍾的長。在生命的進程中,人體內的某種節律在變慢,而客觀的時間沒有變慢,老年人就會感覺時間過得快了。
其次,與新鮮感能刺激人大腦記憶有關。比如我們新去一個地方時,去的路總是顯得很長,回來時卻似乎要短得多。因為去時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鮮的,你的大腦需要對這些新鮮事物進行處理記憶,就會感覺時間過得很慢,路似乎很長。而回來時,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體驗,一切變得熟悉,大腦需要處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時間過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許多。人生也是一樣,小時候看這個世界都是新鮮的,外界充滿了各種新刺激,這樣就顯得每一天都很漫長;隨著年齡的增長,外界的事物已經缺少太多的新鮮感,更多的只是一種單調的重復刺激。豐富的經驗使神經對於生活中的信息處理得極為快速,漸漸進入了「適應性」的狀態,不但削弱了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同時保留的記憶也信息不全,這樣顯得一天不經意間就過去了。
第三,可以用「相對論」來解釋。一個5歲的兒童,他會感覺過去的一年很長很長,這是因為過去的一年占他生命總過程的20%(1/5);而一個20歲的青年,過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總過程的5%(1/20);而對於一個50歲的中年人,過去的一年僅僅是他生命總過程的2% (1/50)。人越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光陰在其整個人生當中所佔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會覺得這些微不足道的時間過起來很快。

Ⅳ 為什麼成年人的世界感覺過的那麼快,小的時候感覺很慢啊

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科學家給了三種理論。

第一從生理上講,隨著人年齡的增長人的大腦時鍾變慢了。科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在大街上挑選兩個年齡組的行人,一個20幾歲的年輕組,另一個60幾歲的老年組,讓他們閉上眼睛,等他們感覺到一分鍾時掙開眼睛,結果年輕組大多在50幾秒到60幾秒間睜開眼睛,老年組在80幾秒到90幾秒睜開眼睛。科學家認為:當大腦時鍾放慢時,感覺就會反過來,覺得實際時間過得快,一年一年似乎飛一樣就過去了。

第二從時間在人的一生中的比例上講:年輕人一年在他們的一生中占的比例高,對於一個6歲的孩童,一年就是他的六分之一,所以覺得時間長;但當他逐漸長大後,一年在他的一生中所佔比例越來越低,一年對他來講就越來越短,等到60歲時,一年不過是他人生的六十分之一,就顯得微不足道,感覺一年時間太短了。

第三當你第一次體驗事物時,你的大腦需要記憶處理很多細節,時間就顯得長,而當事物對你來說不在新鮮時,時間就過得快。每個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當我們新去一個地方時,去的路總顯得很長,回來時感覺短了很多。原因就是去時走過的路是新的,所有景色和路標都是第一次體驗,需要你的大腦進行處理記憶,時間就過得慢,路似乎很長。回來時,景色和路標變得熟悉了,大腦需要處理的事少了,時間就過得快,路似乎也短了。人生也一樣,當我們是孩童時,幾乎每天都學新東西,時間就過得慢,隨著年齡增長,生活閱歷也增長,我們生活中新東西和新事物越來越少,時間也就越來越快。


Ⅵ 為什麼小時候時間過得慢,而長大後過得快

生活中的體驗隨著日子的增長一天天變得熟悉,在熟悉當中,我們都有一種錯覺:時間在飛快地流逝。

另一種理論認為我們對時間的感知與我們對外界信息的接收量有關。新的刺激會令大腦需要更長的時間來處理,適應,因而覺得這一段的時間更長。這個理論也常用於解釋發生事故時,明明時間很短,我們卻覺得為何經歷了很多的畫面。

事實上,有可能是我們大腦在面臨新事物的時候,企圖記錄更多更豐富的細節,這也是為什麼事件本身會比我們人腦過濾得早(就等於是做自由落體時,只有幾秒,人卻想得很多~~)

那麼,該如何解釋感知事件的持續縮短呢,從年齡上嗎?理論上來說,我們越老,就對處在的環境越熟悉。而對於孩子來說,世界是一個充滿新的體驗和不熟悉的地方,他們必須花更長的時間來思考和適應新的事物,而我們,因為對一切太熟悉了,時間就這樣偷偷溜走在理所當然里。

新經驗幫助大腦處理時間慢下來

因為熟悉,年復一年的使用,似乎都讓我們在更短的時間內就能完成所能完成的事情,而且這種熟悉程度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有研究表明,多巴胺能幫助我們感知時間,並且在20歲以後,多巴胺的釋放讓我們有一種錯覺:時間在運行得更快。

其實我們對時間的感知遵循著一個緯度,就像是你累積了一定程度上的知識後你就會懂得這道題怎麼解答一樣,同樣時間也是這樣。當我們活到二十歲左右,我們對社會的認知就逐漸達到了一定程度,從而形成了質的飛躍。其實參照於《火星救援》這部電影就不難發現,當你跳出了原有的時間體系,時間原來也是沿著軌道在一步步往前滑動。

筆者覺得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在漫漫時光長河裡,時間能治癒一切。

編譯/翻譯自The Independent,作者:十三醫,轉載須註明"轉自就醫160"字樣,並標明原文網址,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Ⅶ 為什麼人類的未成年時期那麼長呢

人類的未成年時期是人類生長,成熟的過程,根據人類的生存壽命推算,人類的生存階段分為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個年齡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成長特點,其中幼年,少年時期是人類的未成年時期,這個時期是人類走向成熟的成年時期,人類在成為青年人之前,按照人類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來區別是否成年,由於各個國家人口生長特點不一樣,規定未成年人的法定成年年紀也不一樣。所以人類未成年時期因為人類的生存特點年齡時間會比較長。

Ⅷ 為何小時候覺得時間走得慢,長大後卻覺得時間走得快這其中有何科學道理

確實是,我想我們很多人都能感覺到的一件事就是發現在我們還比較小的時候,時間走的是特別的慢的,但是等長大之後卻發現時間走的特別快。這個是什麼原因呢?這個是有什麼科學道理嗎?

但是我認為大體上可能是因為孩子們和成年人所做的事情是不一樣的。對於世界,對於時間的認知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就會有那樣的錯覺。

Ⅸ 為什麼人會感覺童年時光過的那麼慢而到了成年後會覺得時間飛速

正好相反。我看是因為童年可以自己支配的時間很多,不知道怎麼用,才覺得漫長;長大了,升學、工作,處處受人制約,假期也不得安寧,生活太單調,勞累,不知不覺幾十年就過去了。

熱點內容
為什麼酶活力保存時間長而降低 發布:2025-05-12 14:49:17 瀏覽:457
為什麼長時間玩手機臉起痘 發布:2025-05-12 14:29:04 瀏覽:181
顏色越深分度值一樣是為什麼 發布:2025-05-12 13:40:08 瀏覽:293
15歲男生為什麼會高血壓 發布:2025-05-12 12:47:09 瀏覽:572
韓國簽證為什麼找不到信息 發布:2025-05-12 11:56:49 瀏覽:568
綠豆泡水後為什麼變顏色 發布:2025-05-12 11:48:13 瀏覽:599
大漆的珠子為什麼顏色不一樣 發布:2025-05-12 11:14:06 瀏覽:649
蘇寧支付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5-05-12 10:44:01 瀏覽:90
為什麼男生睡覺很難叫醒 發布:2025-05-12 10:39:37 瀏覽:699
為什麼找不到路由器的信號 發布:2025-05-12 10:36:55 瀏覽: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