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晚上去打八國聯軍
Ⅰ 八國聯軍為什麼打中國
在歷史上,並不是說八國聯軍要侵略中國,從法理上來說,是當時的慈禧太後發了瘋,對十一國宣戰,導致了八國聯軍攻下了北京,而要說慈禧太後為什麼發瘋要對十一國宣戰,這個事情就說來話長了。
戊戌變法失敗後的政治狀況
戊戌變法的失敗,直接原因是譚嗣同夜間拜訪袁世凱,希望袁世凱出兵囚禁慈禧,發動政變,扶持光緒皇帝開展變法運動。但袁世凱連夜向慈禧告密了此事,導致變法的失敗。當然關於戊戌變法的一些細節,在高曉松的節目中也說過,很有可能是康有為這個妄人發動的一場一廂情願的變法,實際上包括整個變法派在內的人並沒有得到光緒的重用,而是他們不斷地發布變法維新的言論,最終導致了慈禧與光緒之間產生了嚴重的誤會。
其實對十一國宣戰的詔書傳到了南方李鴻章那裡的時候,李鴻章馬上認定為“偽詔“,不遵從執行。在李鴻章的帶領下,南方各省都沒有對列強宣戰,而是與列強簽訂了“東南互保“協議,在南方與列強保持和平,避免了南方地區的戰禍。
所以綜合整個事情來說,就是慈禧對形勢沒有正確的認識,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也過高地估計了列強干預“內政“的程度,導致做出了錯誤的決策,可憐的是當時的全體國人,要承受連本帶息多達10億兩白銀的賠款。
Ⅱ 你們,真的看懂了為什麼當年八國聯軍,要來打掉
那是因為,當年歐美這些國家,資本主義+工業化玩了幾年,卻很快赫然發現:工農階層的收入增長得,遠比物價要慢得多!根本就無力消費!
於是,生產極大的過剩,歐美的資本家在其國內,日進斗金的速度極大的降了下來,繼而在生命垂危之時,向西醫傾其所有支付的醫療費,暴漲的速度也極大的降了下來,隨之,一切商品、服務的價格暴漲的速度,大幅度降了下來!歐美的工農階層,總算能暫時喘口氣了,可是,歐美的資本家,雖然內需盪然無存了,卻因與滿清大量的貿易,而很快又再次日進斗金上了!
於是,歐美國內的工農階層,那叫一個民怨沸騰啊,揪住富人黨的脖子,就是一頓暴走,富人黨恐懼到極致,生怕揭竿而起一觸即發,於是,乾脆,順水推舟,既然,你們工農階層恨中國人,咱就打中國人!於是,八國聯軍不期而至!
Ⅲ 清軍打太平天國厲害,為何打八國聯軍像病貓
不從大政治角度,軍事角度,經濟角度,還有軍隊角度去回答這個問題,都是不客觀的,清軍打太平軍猛如虎那是後期,前中期基本被壓制,清軍對八國聯軍如貓那是必然的。
(私利之下,如何重生)
Ⅳ 八國聯軍第一次打進中國是什麼時候,為什麼要打什麼原因
晚清時期,洋人在中國到處辦教堂,佔用了老百姓的土地,這是官方的說法。事實上,洋人的傳教士沒那麼壞,都是一些假裝進入教會尋求洋人保護的各地地痞無奈到處欺負人惹的禍。傳教士大都善良 單純 願意幫助各種人群,他們哪裡知道中國人思想這么復雜?加上那時候人民積怨很重,這個事件刺激了老百姓,於是義和團運動興起!口號:扶清滅洋!以義和團成員殺害一德國外交大使為導火線。各國紛紛向慈禧失壓……慈禧一怒之下向十一國開戰!最後到中國來的是八國。
Ⅳ 八國聯軍在進攻京津地區時,很多老百姓幫忙帶路,做事,他們為什麼這么做
八國聯軍攻打佔領北京城前夕,清軍向多口水井投毒,結果只要聯軍付錢,老百姓就會告訴你哪些水井沒有投毒。另外,聯軍所到之處,從不缺新鮮事物和淡水,因為老百姓為了獲得一定的報酬,他們爭相為列強服務。
Ⅵ 中國為啥要被八國聯軍打啊如題 謝謝了
一,中國曾經的繁華和富足,讓西方列強驚嘆不已.而中國政府的腐朽沒落及軍力的落後,則激起了西方列強的海盜本質及冒險精神. 在1750年以前,中國一直是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馬可波羅以及傳教士等西方人士對中國經濟社會情況的親眼目堵,讓西方人知道了中國這個東方大國.中國豐富的物產,是當時西方各國無法比擬的. 但同時,西方列強也發現了中國政府的腐朽及軍力的落後,所以才會有1840年的鴉片戰爭,及後來西方列強強加到中國人身上的各種不平等條約.當英國鴉片商人將中國比喻成一個瓷器花瓶,只要輕輕一推,花瓶掉在地上就會砸得粉碎時,當一隻大英帝國得艦隊就可以讓清王朝割地賠款時,這就決定了,那些不平等條約會強加到中國人的頭上,西方列強會一次次地到中國來掠奪.1900年,八國聯軍的侵略行徑只不過是有代表性的一次.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背景 自從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失敗後,西方列強對中國這塊肥肉垂涎三尺,19世紀末,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而隨著戰爭賠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負,終於引起了義和團運動,清政府內憂外患,無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強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圖吞霸中國。 戰爭起因 慈禧太後與洋人之仇 1898年,光緒帝任用康有為、梁啟超等推行戊戌變法,因與保守派對立而失敗。慈禧鎮壓維新運動,軟禁光緒帝於瀛台。各國同情維新派,協助康有為、梁啟超逃離中國,而慈禧欲廢黜光緒帝,但因遭各國反對而不敢付諸行動,令她懷恨在心。加上列強企圖瓜分中國,紛紛租借港灣和劃分勢力范圍,也增長了慈禧的仇外情緒。 義和團起事 義和拳,為山東省學習神功的拳民組織,為山東巡撫毓賢利用來抗衡教會,威嚇教民脫離教會之用。後由外國所迫,派袁世凱到山東取締,拳民逃到北京城外涿州各地。 當時,慈禧信任閉塞愚昧的守舊大臣,竟聽信毓賢之言,相信團民能「刀槍不入」、槍炮不傷」,慫恿慈禧藉助義和團排外。慈禧太後派軍機大臣剛毅往涿州視察,但剛毅竟向慈禧奏稱「天降義和團,以滅洋人」。因此義和拳以「扶清滅洋」為口號,進入北京城內勤皇。 拳民到處殺害外國人、教徒,燒教堂、拆電線、毀鐵路,攻進天津租界。各國公使要求清廷取締義和團,但未獲回應。 聯軍進犯 隨著義和團運動在直隸和京津地區的迅猛發展,外國列強多次脅迫清政府予以鎮壓。 1900年4月,義和團剛在北京近郊發展起來,俄國公使就提出鎮壓。美國、英國、法國、德意志帝國各國公使也奉本國政府密令,聯合照會清朝政府「剿除義和團」,並將艦隊聚集大沽口進行威脅。5月間,義和團在京津一帶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清軍士兵參加義和團,以端親王愛新覺羅·載漪為首的排外勢力在清政府內占據上風。各國公使眼看清政府已無法控制形勢,總理衙門也「無力說服朝廷採取嚴厲的鎮壓措施」,便策劃直接出兵干涉。5月28日,英國、法國、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日本、俄國、美國八國在各國駐華公使會議上正式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以「保護使館」的名義,調兵入北京,清政府被迫同意。5月30日至6月2日,八國的海軍陸戰隊400多人,陸續由天津乘火車開到北京,進駐東交民巷。隨後,各國繼續向中國增兵,各國軍艦24艘集結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侵略軍達2000餘人。6月6日前後,八國聯合侵華政策相繼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侵略中國的戰爭爆發。 1900年6月11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八國聯軍2000多人強占火車由天津駛往北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激起義和團堅決抵抗。6月12日,義和團與清軍董福祥、聶士成部聯合作戰,切斷侵略軍與天津的聯系。6月14日至18日,侵略軍被義和團群眾包圍在廊坊、落岱、楊村一帶,面對用近代槍炮武裝的侵略軍,義和團奮勇殺敵,視死如歸,不惜以血肉之軀與敵人拼搏,表現出極大的勇氣和愛國熱情,打死打傷敵軍300餘名,西摩爾潰不成軍,被迫沿北運河退回天津,義和團粉碎了八國聯軍進犯北京的計劃。 6月中旬,侵華帝國主義海軍在沙俄海軍將領指揮下,聯合進攻大沽口炮台,遭到守軍堅決抵抗,清軍共擊傷擊沉敵艦6艘,斃傷敵軍200餘名。正當戰事激烈時,守將羅榮光不幸中彈犧牲,清軍失去指揮,大沽炮台失守。在此前後,日本使館書記生在前往永定門接應西摩爾聯軍時被清兵當作間諜處死。德駐華公使克林德在東單牌樓行凶被守軍擊斃。21日,清政府向各國「宣戰」。 大沽口失陷後,俄、英、德、美援軍數千人,闖入天津海河西岸紫竹林租界,對天津城及其外圍發動猛攻,義和團奮起投入天津保衛戰。董福祥率義和團一部進攻老龍頭火車站,斃傷俄軍500餘名,數度佔領車站。張德成率義和團及清軍一部圍攻紫竹林,以「火牛陣」踏平雷區,沖入租界。聶士成部清軍堅守城南海光寺一帶。7月9日八里台一戰,聶士成身中7彈,腹破腸流仍堅持戰斗,直至血竭而亡。14日,天津為聯軍攻陷。 8月4日,聯軍2萬餘人由天津進犯北京。13日進至北京城下,進攻東便門、朝陽門、東直門。英軍率先由廣渠門破城竄入。14日,北京失陷。次日晨,西太後和光緒皇帝倉惶出逃。聯軍入城後,解除了義和團對東交民巷和西什庫教堂的圍攻,義和團被迫退出北京,轉往外地堅持抗擊侵略者。西太後在流亡途中,指定李鴻章為與列強議和全權代表,發布徹底鏟除義和團的命令,轟轟烈烈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扼殺了。 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派兵四處攻城略地,擴大侵略。9月,俄軍在侵佔秦皇島、山海關同時,集中龐大兵力,分五路對東北地區實行軍事佔領。10月中旬,德軍統帥瓦德西率兵3萬來華,攻佔保定、張家口等地。 八國聯軍侵華,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侵略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劫,無數村鎮淪為廢墟,天津被燒毀三分之一,北京一片殘牆斷壁。連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也供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八國聯軍在北京公開大肆搶劫,清宮無數文物珍寶被洗擄一空,大批群眾殘遭殺戮。 1901年9月7日,弈匡和李鴻章代表清廷與帝國主義簽訂了賣國投降的《辛丑條約》。條約規定:中國賠銀4億5千萬兩;北京使館區及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交由外國駐軍;禁止中國人民組織反帝組織等。《辛丑條約》保住了清政府權位,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的統治,清政府由此成為帝國主義的傀儡。 附: 義和團運動發生後,列強各國都乘機對中國出兵,進行大肆掠奪。消息傳到俄國,沙皇政府認為是侵略中國的大好機會,除積極參加八國聯軍之外,1900年7月16日,製造了海蘭泡慘案,居住在海蘭泡的數千名中國人幾乎全部被俄軍慘殺,泅水逃生的不到百人。17-21日,俄國侵略軍又先後將江東六十四屯居民萬餘人趕至黑龍江邊槍殺或用斧頭砍死,剩下的被趕入黑龍江淹死,只有極少人泅水得生。8月28日,俄國軍隊佔領齊齊哈爾;9月22日,佔領吉林,28日,佔領遼陽;10月1日,進入盛京(沈陽)。俄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1900年11月,俄國脅迫奉天將軍增祺簽訂《奉天交地暫且章程》,企圖把軍事佔領合法化。俄軍利用軍事佔領的機會,大肆掠奪中國東北的金礦、煤礦和森林資源。 戰後條約《辛丑條約》 時局圖 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清政府在民眾的壓力下,表面上向列強各國「宣戰」,暗地裡卻破壞義和團運動,向侵略軍妥協投降。1900年7月14日天津失陷後,清政府8月7日任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正式向外國列強求和。 1900年12月,列強各國(除了出兵的八國外,又加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三國)向清政府提出《議和大綱》,後又訂立詳細條款,於1901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簽字。《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懲辦「得罪」列強的官員;派親王、大臣到德國、日本賠罪;清政府明令禁止中國人建立和參加抵抗侵略軍的各種組織;賠款4.5億兩白銀,以海關稅收作擔保分39年付清,本息9.8億兩白銀;在北京東交民巷一帶設使館區,各國可在使館區駐兵,中國人不準在區內居住;平毀大沽炮台以及北京至天津海口的炮台;各國可以在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駐兵。《辛丑條約》簽訂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完全成為「西方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變成了「洋人的朝廷 」 附:8月中從天津進至北京的部隊其實只有七國(當中兩國只為象徵式的掌旗兵)約一萬六千人。分別為:日軍八千人,俄軍四千八百人,英軍(主要為錫克兵)三千人,美軍二千一百人,法軍八百人,奧軍五十人,意軍五十三人。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給中國的影響 凡事都有兩面性的,尤其在歷史這方面,有些事件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從直接的影響來看,八國聯軍屠殺中國的人民,掠奪中國的財物,逼迫中國要戰爭賠款,還要中國開通口岸以便他們長時期的在經濟上壓榨中國……看圓明園和故宮,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被掠到海外的國寶不知有多少。 但從間接的影響來講,八國聯軍的侵佔行徑也同時驚醒了中國這個東方睡獅。讓中國人知道了故步自封的危害,也讓那些懷著天朝上國的思想的老頑固們清醒地認識到,他們的時代過去了,中國必須向世界看齊。八國聯軍敲開了中國的國門,也讓中國從此開始現代化進程,開始參與全球化。也正是由於中國的被侵略,讓中國理所當然站在正義的一方,在兩次大戰中不至於淪為世界所不齒的邪惡軸心國。
Ⅶ 屢屢戰敗 清軍為什麼打不過八國聯軍
全面的落後,
其一,無知,對天下萬國宣戰,這氣魄,絕對是天下第一人,比什麼希特勒啊,日本啊這些不知道強多少了。
其二,對於自己的實力沒有自信,依靠義和團對抗洋人,這就是對自己的軍隊實力不自信的體現,這樣你怎麼打。
其三,缺乏國家掌控力,八國聯軍的時候,北中國打得火熱,但東南互保,洋人的軍艦可以在上海修整,已經無法有效調動全國力量,達到全民合力了還打,不輸才怪。
Ⅷ 平安夜真像網上說的是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嗎
不是。
「平安夜和八國聯軍侵華有關」是網路上一些營銷號為了獲得關注而杜撰出來的,是一種不道德的營銷手段。
平安夜也是聖誕節的前夜,聖誕節狂歡夜的習俗在很久以前就存在了,遠遠早於八國聯軍侵華,所以這兩者沒有任何關系的。
(8)為什麼你晚上去打八國聯軍擴展閱讀:
聖誕節是為了紀念耶穌降生而定的節日。西方傳說正是因為耶穌基督的降生,人類才有了拯救的盼望。
所以才將這個偉大的夜晚定為平安夜。信眾們認為,真正的平安是心裡的平安,是在一個人靈魂深處的平安。
到了現在,平安夜不僅代表了平安祥和,其背後團圓和希望的美好也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原因。
大多數歐美家庭的平安夜會選擇所有成員團聚在家中,共進豐盛的晚餐,然後圍坐在熊熊燃燒的火爐旁,彈琴唱歌,共敘天倫之樂;
或者舉辦一個別開生面的化妝舞會,通宵達旦地慶祝聖誕夜是一個幸福、祥和、狂歡的平安夜、團圓夜,期待著聖誕節的到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平安夜
Ⅸ 八國聯軍打中國的原因
慈禧老太後在以慶親王奕_(kuāng)為首的主戰派慫恿下一口氣向英法美日德意奧俄開戰,這種勇氣為大清朝開國二百五十年間所未有。
她一下子成為當時最大的時代「憤青」。
豈料,這八國也不是軟柿子,決定給晚清政府和如火如荼殘害他們教徒的義和團一點顏色,故在歷史上演繹出外國侵略的第三波——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7月25日,聯軍已佔領天津,但是各國由於兵力分配矛盾重重,因為誰兵力多,誰就可以在中國攫取更大的利益。
這時,聯軍收到美國公使來信說:各國使館已岌岌可危,北京局勢,朝不保夕,無奈之下各國一致同意日本增兵要求。
幾天後,日軍第50團在山口速成中將的率領下,從日本廣島趕到天津。
到7月底,日軍在華兵力達到
1.3萬人,超過俄軍,躍居聯軍之首。
在這種情況下,各國為壯大自己的實力,也都盡可能充實了兵力。
英國從印度、澳大利亞等殖民地緊急調兵,總兵力達到2700人。
俄國將其在旅順和營口的兵力全部調到天津,總兵力達到6600人。
美國從本土和菲律賓緊急調兵,總兵力達到3100人。
法國從安南調兵,總兵力達到1500人。
德國派遣的遠征軍正在來華途中,義大利士兵53人,奧地利58人。
但僅僅解決兵力對比問題,對於聯軍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一個新的問題又冒了出來,那就是究竟由哪個國家的指揮官來擔任八國聯軍總司令。
在這個問題上,各國吵得更是喋喋不休,從而使聯軍的進軍計劃一拖再拖。
關於如何確定聯軍統帥資格的問題,各國的集中意見有兩個,一個認為,哪支軍隊指揮官的軍銜最高,那他就應該是聯軍的統帥。
另一個認為,哪個國家出兵最多,這個國家的指揮官就應成為聯軍的最高指揮官。
在爭奪聯軍統帥權的問題上,八個國家展開了明爭暗鬥。
在爭吵中,德國以克林德公使為名,大造輿論,強烈要求列強同意由德國遠征軍指揮官瓦德西擔任聯軍統帥。
時間一天天過去,轉眼進入了8月,聯軍始終沒能就誰來擔任統帥的問題取得共識,使館消息中斷,各國神經再度緊張,時間迫在眉睫,不能再等下去了。
8月1日,聯軍終於確定,將於三天後向北京進軍。
3萬聯軍中的1萬留守天津,其餘2萬兵分兩路,一路是由美英日三國軍隊組成的14000多人的左翼軍團,另一路是由俄法意奧四國軍隊組成的近6000人的右翼軍團。
因為德國堅持要等到自己的遠征軍到達後再前進,所以此時向北京進發的實為七國聯軍。
北平打完了,德國兵才北上。
「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後不斷增兵來華。
到9月中旬,已達10餘萬。
這些人明火執仗,是赤裸裸的強盜,燒殺搶掠,所過之處,滿目瘡痍,犯下了累累罪行,可謂罄竹難書。
來源:人生與伴侶
Ⅹ 清朝八國聯軍為什麼來打中國怎麼結束的
自從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失敗後,西方列強對中國這塊肥肉垂涎三尺,19世紀末,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而隨著戰爭賠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負,終於引起了義和團運動,清政府內憂外患,無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強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圖吞霸中國。
戰爭起因
慈禧太後與洋人之仇
1898年,光緒帝任用康有為、梁啟超等推行戊戌變法,因與保守派對立而失敗。慈禧鎮 八國聯軍
壓維新運動,軟禁光緒帝於瀛台。各國同情維新派,協助康有為、梁啟超逃離中國,而慈禧欲廢黜光緒帝,但因遭各國反對而不敢付諸行動,令她懷恨在心。加上列強企圖瓜分中國,紛紛租借港灣和劃分勢力范圍,也增長了慈禧的仇外情緒。
義和團起事
義和拳,為山東省學習神功的拳民組織,為山東巡撫毓賢利用來抗衡教會,威嚇教民脫離教會之用。後由外國所迫,派袁世凱到山東取締,拳民逃到北京城外涿州各地。 當時,慈禧信任閉塞愚昧的守舊大臣,竟聽信毓賢之言,相信團民能「刀槍不入」、槍炮不傷」,慫恿慈禧藉助義和團排外。慈禧太後派軍機大臣剛毅往涿州視察,但剛毅竟向慈禧奏稱「天降義和團,以滅洋人」。因此義和拳以「扶清滅洋」為口號,進入北京城內勤皇。 拳民到處殺害外國人、教徒,燒教堂、拆電線、毀鐵路,攻進天津租界。各國公使要求清廷取締義和團,但未獲回應。
編輯本段聯軍進犯
隨著義和團運動在直隸和京津地區的迅猛發展,外國列強多次脅迫清政府予以鎮壓。 1900年4月,義和團剛在北京近郊發展起來,俄國公使就提出鎮壓。美國、英國、法國、德意志帝國各國公使也奉本國政府密令,聯合照會清朝政府「剿除義和團」,並將艦隊聚集大沽口進行威脅。5月間,義和團在京津一帶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清軍士兵參加義和團,以端親王愛新覺羅·載漪為首的排外勢力在清政府內占據上風。各國公使眼看清政府已無法控制形勢,總理衙門也「無力說服朝廷採取嚴厲的鎮壓措施」,便策劃直接出兵干涉。5月28日,英國、法國、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日本、俄國、美國八國在各國駐華公使會議上正式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以「保護使館」的名義,調兵入北京,清政府被迫同意。5月30日至6月2日,八國的海軍陸戰隊400多人,陸續由天津乘火車開到北京,進駐東交民巷。隨後,各國繼續向中國增兵,各國軍艦24艘集結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侵略軍達2000餘人。6月6日前後,八國聯合侵華政策相繼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侵略中國的戰爭爆發。 1900年6月11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八國聯軍2000多人強占火車由天津駛往北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激起義和團堅決抵抗。6月12日,義和團與清軍董福祥、聶士成部聯合作戰,切斷侵略軍與天津的聯系。6月14日至18日,侵略軍被義和團群眾包圍在廊坊、落岱、楊村一帶,面對用近代槍炮武裝的侵略軍,義和團奮勇殺敵,視死如歸,不惜以血肉之軀與敵人拼搏,表現出極大的勇氣和愛國熱情,打死打傷敵軍300餘名,西摩爾潰不成軍,被迫沿北運河退回天津,義和團粉碎了八國聯軍進犯北京的計劃。 八國聯軍攻陷北京
6月中旬,侵華帝國主義海軍在沙俄海軍將領指揮下,聯合進攻大沽口炮台,遭到守軍堅決抵抗,清軍共擊傷擊沉敵艦6艘,斃傷敵軍200餘名。正當戰事激烈時,守將羅榮光不幸中彈犧牲,清軍失去指揮,大沽炮台失守。在此前後,日本使館書記生在前往永定門接應西摩爾聯軍時被清兵當作間諜處死。德駐華公使克林德在東單牌樓行凶被守軍擊斃。21日,清政府向各國「宣戰」。 大沽口失陷後,俄、英、德、美援軍數千人,闖入天津海河西岸紫竹林租界,對天津城及其外圍發動猛攻,義和團奮起投入天津保衛戰。董福祥率義和團一部進攻老龍頭火車站,斃傷俄軍500餘名,數度佔領車站。張德成率義和團及清軍一部圍攻紫竹林,以「火牛陣」踏平雷區,沖入租界。聶士成部清軍堅守城南海光寺一帶。7月9日八里台一戰,聶士成身中7彈,腹破腸流仍堅持戰斗,直至血竭而亡。14日,天津為聯軍攻陷。 8月4日,聯軍2萬餘人由天津進犯北京。13日進至北京城下,進攻東便門、朝陽門、東直門。英軍率先由廣渠門破城竄入。14日,北京失陷。次日晨,西太後和光緒皇帝倉惶出逃。聯軍入城後,解除了義和團對東交民巷和西什庫教堂的圍攻,義和團被迫退出北京,轉往外地堅持抗擊侵略者。西太後在流亡途中,指定李鴻章為與列強議和全權代表,發布徹底鏟除義和團的命令,轟轟烈烈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扼殺了。 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派兵四處攻城略地,擴大侵略。9月,俄軍在侵佔秦皇島、山海關同時,集中龐大兵力,分五路對東北地區實行軍事佔領。10月中旬,德軍統帥瓦德西率兵3萬來華,攻佔保定、張家口等地。 八國聯軍侵華,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侵略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劫,無數村鎮淪為廢墟,天津被燒毀三分之一,北京一片殘牆斷壁。連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也供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八國聯軍在北京公開大肆搶劫,清宮無數文物珍寶被洗擄一空,大批群眾殘遭殺戮。 1901年9月7日,弈匡和李鴻章代表清廷與帝國主義簽訂了賣國投降的《辛丑條約》。條約規定:中國賠銀4億5千萬兩;北京使館區及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交由外國駐軍;禁止中國人民組織反帝組織等。《辛丑條約》保住了清政府權位,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的統治,清政府由此成為帝國主義的傀儡。 附: 時局圖
義和團運動發生後,列強各國都乘機對中國出兵,進行大肆掠奪。消息傳到俄國,沙皇政府認為是侵略中國的大好機會,除積極參加八國聯軍之外,1900年7月16日,製造了海蘭泡慘案,居住在海蘭泡的數千名中國人幾乎全部被俄軍慘殺,泅水逃生的不到百人。17-21日,俄國侵略軍又先後將江東六十四屯居民萬餘人趕至黑龍江邊槍殺或用斧頭砍死,剩下的被趕入黑龍江淹死,只有極少人泅水得生。8月28日,俄國軍隊佔領齊齊哈爾;9月22日,佔領吉林,28日,佔領遼陽;10月1日,進入盛京(沈陽)。俄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1900年11月,俄國脅迫奉天將軍增祺簽訂《奉天交地暫且章程》,企圖把軍事佔領合法化。俄軍利用軍事佔領的機會,大肆掠奪中國東北的金礦、煤礦和森林資源。
編輯本段戰後條約《辛丑條約》
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清政府在民眾的壓力下,表面上向列強各國「宣戰」,暗地 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
里卻破壞義和團運動,向侵略軍妥協投降。1900年7月14日天津失陷後,清政府8月7日任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正式向外國列強求和。 1900年12月,列強各國(除了出兵的八國外,又加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匈牙利四國)向清政府提出《議和大綱》,後又訂立詳細條款,於1901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簽字。《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1)清政府向各國共賠款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收做擔保,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2)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3)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4)清政府拆毀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台,允許列強各國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總理衙門改組的外務部
《辛丑條約》簽訂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完全成為「西方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變成了「洋人的朝廷 」 附:8月中從天津進至北京的部隊其實只有七國(當中兩國只為象徵式的掌旗兵)約一萬六千人。分別為:日軍八千人,俄軍四千八百人,英軍(主要為錫克兵)三千人,美軍二千一百人,法軍八百人,奧軍五十人,意軍五十三人。
編輯本段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給中國的影響
八國聯軍軍事行動,以清政府與總共十一個國家簽訂「辛丑條約」為終。 八國聯軍封鎖街道,逐戶進行搶劫
其中規定清政府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四億五千萬即當時中國總人口,以示每人一兩,達羞辱中國人之意),分三十九年付清,被稱為庚子賠款。聯軍佔領北京後,對北京皇城、衙門、官府大肆掠奪,因而造成大量中國文物和文化遺產(包括故宮,頤和園,西山以及圓明園)的失竊、破壞。在戰爭中,俄國出兵侵佔中國東北全境,這也為日後的日俄戰爭埋下了伏筆。 從客觀角度上來說,八國聯軍事件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後來美國為了從知識和精神上支配中國,向清政府減少了約1千萬兩白銀的賠款。退款主要用於中國向美國派遣公費留學生,清華大學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立的。美國的兩次退款,產生了很大的國際影響。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也涉足於戰勝國的地位,各國都表示願與中國「友好」,以便用和平的辦法維護和擴張其在華利益。所以都緊步美國的後塵,紛起退款。這一方面間接促進了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進程,另一方面加強了列強對中國的控制。
編輯本段對戰統計
時間 1900年 八國聯軍侵華
地點 大清帝國 結果 八國聯軍勝利,簽訂辛丑條約 參戰方 大清帝國 義和團 聯軍:英國,美國,德國,法國,俄國,日國,義大利,奧匈帝國 指揮官 大清帝國:慈禧太後 聯軍:愛德華·西摩爾(英)阿爾佛雷德·馮·瓦德西(德) 兵力 約160,000名義和團士兵 聯軍:49,255人 50艘軍艦 傷亡 義和團:約15,000人 聯軍:600人
編輯本段事件大事記
1900年
1月27日,英、法、美、德、意等國聯合照會清政府,再次要求取締義和拳。 2月1日,山東高密群眾圍攻德國鐵路公司,相持數日,並破毀鐵路,至14日,德軍揚言要以武力鎮壓。 3月13日,帝國主義列強在渤海舉行海軍示威,顯示要用武力干涉中國。 4月6日,英、美、德、法公使照會清政府,限兩月剿除義和拳,否則將派水陸各軍馳入直、魯兩省,代為剿平。 5月20日,公使團會議,提出調兵來北京。 5月31日,英、俄、美、法、日、意等六國軍隊四百餘人到北京,使他們的公使具有「完全不受約束」的「處理事務的自由」。 6月3日,德、奧兩國軍隊八十餘人到北京。 6月5日,帝國主義侵略軍六百餘名入衛天津租界。 6月7日,英政府授予駐華公使竇納樂以便宜行事之大權,沙俄、美、德等國政府也先後授予格爾思、康格、克林德等使節以同樣權力。沙俄派兵四千人赴天津。 6月9日,竇納樂致電大沽口英國東亞艦隊總司令海軍中將西摩爾率軍進京。 6月10日,西摩爾率英、德、俄、法、美、日、意、奧等八國聯軍共兩千餘人分批乘火車自津赴京。 6月11日,日使館書記生杉山彬出永定門迎候西摩爾聯軍,在永定門外為董福祥部甘軍所戕。 6月12日,西摩爾聯軍中午抵達廊坊。 6月16日,西摩爾聯軍承認「遠征在事實上已經失敗」,暫停由鐵路前往北京,大沽口列強艦隊司令向守將羅榮光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交出大沽炮台。慈禧太後召開第一次御前會議,討論和戰「剿」撫問題。 6月17日,列強侵略軍在付出慘重代價後占據大沽炮台。 6月18日,義和拳及愛國官兵在天津老龍頭火車站與敵軍激戰。 6月20日,德使克林德在東單為虎神營章京恩海所戕。義和拳與董福祥甘軍及武衛中軍開始圍攻東交民巷使館。 7月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自任俄軍侵華總司令,以陸軍大臣庫羅帕特金為參謀總長,先後動員部隊約十八萬人,分為四個作戰軍團,准備入侵中國。 7月9日,直隸提督武衛前軍總統聶士成於天津城南八里台與敵軍奮戰犧牲。 7月11日,天津老龍頭火車站激戰。 7月12日,沙俄關東軍司令阿列克謝耶夫主持聯軍指揮官會議,定十三日黎明分兵東南兩路向天津城發動總攻。 7月14日,天津失守,帝國主義聯軍在津大肆搶掠屠殺。 7月17日,俄軍從是日起至21日發動了慘絕人寰的海蘭泡和江東六十四屯大屠殺慘案。 7月30日,聯軍在天津成立「天津都統衙門」。俄軍分別侵佔海拉爾、琿春、三姓(今依蘭)及遼陽等地,大肆燒殺。 8月4日,日、俄、英、美、法、德、意、奧八國聯軍一萬八千餘人自天津出發,向北京進軍。 8月5日,德皇威廉二世電尼古拉二世, 8月6日,敵軍占楊村。 教民里的志願者在向義和團開火
8月11日,敵軍攻通州張家灣。 8月12日,通州失守。 8月14日,聯軍入北京,大掠。 8月15日,慈禧太後挾光緒帝倉皇西遁。 8月17日,英國派來的印度軍隊在上海登陸;次日法國水兵也在上海登陸。 8月19日,聯軍統帥瓦德西離柏林東來。 8月28日,俄軍攻佔黑龍江省城齊齊哈爾。 9月18日,德國照會各國,主張先「懲凶」後議和。 9月21日,俄軍侵入吉林省城,23日侵入奉天牛庄。 9月27日,聯軍統帥瓦德西到天津。 9月29日,俄軍占遼陽。 10月1日,俄軍侵入沈陽(奉天府),至是東三省的主要城鎮和交通線歸沙俄強占。英軍佔山海關。 10月4日,法國提出和議條款六點。 10月13日,法軍占保定。 10月17日,聯軍統帥瓦德西到北京,設司令部於儀鑾殿。 10月18日,法國占正定。 11月19日,德、意侵略軍占張家口。 12月10日,聯軍組織「管理北京委員會」。 12月16日,聯軍占直隸束鹿縣,遭到人民的英勇抗擊。 12月22日,英、俄、德、美、法、日、意、奧以及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等十一國公使聯合向奕?、李鴻章遞交《議和大綱》十二條。清政府於27日同意接受。 12月30日,中俄簽訂《天津租界條款》。
1901年
1月15日,奕?、李鴻章在《議和大綱》十二條上正式簽字畫押。 2月21日,清政府接受了列強要求處死的十二人名單,即載漪、載瀾、載勛、英年、趙書翹、毓賢、啟秀、徐承煜、徐桐、剛毅、李秉衡、董福祥等;到4月,列強要求嚴懲的地方官員,共達142人之多。 5月11日,奕?、李鴻章照會列強公使,接受四億五千萬兩賠款總額的要求。 5月23日,德皇威廉二世電召瓦德西回國,並轉告各國政府取消他所擔任的聯軍總司令職務。 5月26日,清政府照準各國賠償四百五十兆兩,四厘息。 8月8日,八國聯軍從北京撤退完畢。 9月7日,奕?、李鴻章和十一國公使在北京正式簽訂《辛丑和約》十二款及其十九個附件。詞條圖冊更多圖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