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晚上快十點敲鼓打岔
A. 古代晚上為什麼要打更呢
在古裝劇里,大都會出現一個相似的場景,那就是深夜打更,當打更人一邊敲著梆子,一邊喊著“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台詞時,我們就知道月黑風高里的刀光劍影的故事即將上演。
當然影視劇里的深夜打更主要是給觀眾營造一種心理上的緊張感,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古人深夜打更有什麼作用呢?
到了民國時期,隨著鍾表的普及,更夫這一行也就逐漸湮滅在歷史的塵煙中了。
B. 為什麼晚上不能敲鼓
並不是說晚上不能敲鑼打鼓,而是不能打擾他人。
所以說,如果你需要在晚上敲鑼打鼓的話,那就找一個隔音效果好的地方。在那裡,你可以任意發揮,不會有人在意的!
C. 道觀傍晚擊鼓什麼意思
道教宮觀里的鍾鼓文化
鍾鼓文化在我國的歷史很久遠,是古代的兩種打擊樂器。根據文字記載,黃帝與炎帝交戰時,曾擊鍾鼓以助士氣。但真正用之廣泛,卻在制禮作樂的年代。道教十方叢林里講究的「鍾板常住」,是講道教叢林以鍾板為號令,召集道眾以及報時、按排日常生活事務。鍾板交接有嚴格的定製,名曰:「過鉗錘」。鉗是互相鉗接,環環緊扣,混元一氣,不紊不亂,雅靜肅穆,為常住之儀范,故當慎行其事。鍾鼓二樓設大殿前左右兩方,古有「左鍾右鼓」之稱。清晨稱「開靜」,即打開一夜之沉靜,晚上稱「止靜」,即停止一天之活動復歸於寧靜。清晨先擊鍾後擊鼓,晚上先擊鼓後擊鍾,故又稱之「晨鍾暮鼓」。
道教宮觀里的鍾一般分大鍾、報鍾、懺鍾、帝鍾四種。懺鍾、帝鍾用於道場中,而大鍾與報鍾卻用於開靜止靜。《荀子"樂論篇》中說:「凡鍾為金樂之首……梵宮仙殿,必用以明攝謁者之誠,幽起鬼神之歌」。《夢溪筆談》中對扁鍾和圓鍾各身的發音特點作了精闢的分析,結論說圓鍾比呈橄欖形口的鍾產生的聲音持續時間長的多。因此道教宮觀多用圓口形大鍾,古時的鍾最初為竹、木陶製成。後來有了石鍾和有固定音高的金屬制鍾。凡鍾上一般多有銘文,以示神聖威嚴。《道藏》中《道書援神契》中將鍾磬合註:「古者祭樂有編鍾編磬。每架十六,以應有十二律及四宮清聲,又有特懸鍾懸磬。特懸者,獨懸也。今洞案金鍾玉磬,又有大鍾等,皆本諸此。其大銅磬,本諸擊缶。周禮,鳧氏為鍾,磬氏為磬。」我國自古即有銅鍾之製作。《廣弘明集》卷二十八載,北周天和五年(公元566年),制大周二教鍾銘(北周武帝制)。下面分別就各種鍾予以介紹:
一、大鍾
又稱撞鍾,通常高約1.5米,直徑約0.6米,懸掛在鍾樓之上。用於召集道眾,朝夕報時。大鍾的上部雕有龍頭,稱為釣手,下部有相對的二卒蓮花狀撞座,亦稱八葉,兩座以兩條文叉呈直角的條帶相連結,稱六道;又在上部列有環狀的小突起物,稱之為乳郭;從撞座以下稱為草間,下緣稱駒爪。道教一般非十方叢林不可懸掛大鍾大鼓,故而有「鍾板叢林」之說。叢林懸掛大鍾大鼓,一般在三十、十四晚止靜,初一、十五開靜用之,稱之為「開大靜、止大靜」。
凡大鍾叩108聲,原因多種,一種以陳元龍《格致鏡原》引《紺珠》雲:「凡撞鍾一百八聲以應十二月、二十四氣、七十二候之數」;一種認為可以廓清一百零八種煩惱之憂。道教撞大鍾有很嚴的定製,清晨五更寮房交板給報鍾,報鍾接過「三清」,滾三翻「落四御」交給大鍾。大鍾接過「三清」早上先緊後慢,晚上止靜先慢後緊,其擊法為 「緊十三,慢十四」。三翻畢,「落四御」交大鼓。擊大鍾時還默念「鍾文」,早晨開靜念:「聞鍾聲,拜老君,離地獄,出火坑,願成道,度眾生」。接三清時念寶號「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一擊;「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二擊;「尋聲赴感太乙救苦天尊」三擊。畢「緊十三念:「太上無極祖混元皇帝道德天尊」。一字一擊。畢「慢十四」念:「朔旦(初一開靜,三十止靜念「月晦」)洪鍾初叩音,金鈴空谷自傳聲,上叩聖神通天耳,下徹幽冥鬼神欽,上祝國祚萬萬歲,下保黎民皆太平,皇圖鞏固山河壯,文武祿位得遷升,無邊世界干戈息,天長地久舜日臨,遠近善男信女等,增福延壽得康寧,臣等志心皈命禮,不可思議功德尊」一句一擊。畢接擊「緊十三」,文同前,畢接擊二翻「慢十四」念:「洪鍾二叩山門旺,道妙法律永長興,父母師長並道侶,各得咸安受天恩,學道修真皆有份,護持無魔勉力行,黃芽日日多增長,白雪朝朝潤延齡,先天一氣來運化,三才氣和五行靈,八卦配合陰陽道,迷悟妙省樂圓成,臣等志心皈命禮,不可思議功德尊」。一句一擊。畢接擊「緊十三」文同前,畢又接擊「慢十四」念:「洪鍾三叩六道通,歷代先靈早超升,戰場傷亡生福地,孤魂還鄉受祭享、九幽十類悉離苦,早生人天禮聖真,飛禽走獸出羅網,三界四生盡沾恩,風調雨順民安樂,五穀豐登享太平,雲朋良友登道岸,護法神靈保安寧,臣等志心皈命,不可思議功德尊」。一句一擊,畢「落四御」交大鼓,晚上止靜,大鍾鍾文,「慢十四」同上,「緊十一念」:「太乙救苦大天尊青玄九陽上帝」,一字一擊。
二、報鍾
報鍾比大鍾小些,一般懸掛於大殿殿前,主要用於報時之用。道教叢林除初一、十五開大靜,三十、十四止大靜用大鍾外,平時開靜止靜用報鍾。稱「開小靜」、「止小靜」。報鍾也是叩108聲,只是所念之鍾銘文不同,且不分早晚鍾銘文相同。起「三清」念:「玉清」一擊,「上清」一擊,「太清」一擊。然後擊一七星點,一字一擊默念:「玉皇赦罪大天尊」。然後默念八卦及十二地支,一字一擊:「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道教將以上稱之為「緊七慢八平十二」。畢又擊一個七星點默念:「三元赦罪大天尊」。又加一個八卦及十二地支,再擊一個七星點默念:「太乙救苦大天尊」。再加擊八卦及十二地支。最後「落四御」,交板給殿鼓。
三、懺鍾
懺鍾是懸掛在殿鼓左邊的小型鍾,多用於法事道場中。因為道教拜誥禮懺時多以懺鍾及殿鼓提朝,故而稱之「懺鍾」。懺鍾一般以雨點聲為敲擊板點。是古時祭祀樂中商鍾的延續和變遷,古時是豎在木座上手中拿著敲的。道教的懺鍾到現在還一直是豎在木座上敲的。
四、帝鍾
所謂帝鍾同報鍾、大鍾式形大致相同,只是下口非蓮花狀而是圓平口,大小要比懺鍾還小的多。帝鍾一般是拿在手裡的,故而頂多有一寸來長的法杵,是手執之處。帝鍾內有一長形金屬撞擊物,是由線同帝鍾頂部相連,一旦手晃動,帝鍾便在其撞擊中發出悅耳的聲音,其實這就是現在法事中經師用的鈴子。帝鍾是流傳到現在比較古老的法器,古時巫師做法即手執帝鍾。在道教的壁畫、經典等文物中我們能發現手執帝鍾的神靈,帝鍾是神仙們手內的一種法物。道教經單上將帝鍾放在左邊稱琳,放經單右邊稱琅,有的帝鍾上還刻有符咒、神像、經文以及裝飾有金銀玉器,光彩照人,故而有「琳琅滿目」之贊譽。道教法事中帝鍾是由表白執掌著,響動也有嚴格的定製,一般在呤詠提綱、舉天尊等處用「風吹鈴子」,在誦經、禮誥、朝懺等處用「滴水鈴子」,且在嘆文處唯用鈴子伴奏,是道教法事中用處比較廣泛的法器。
鼓也是敲打器之一。由金、木、玉、石等製成,有各種形狀及大小,為宮觀常見作法務之樂器。
我國初時用於儀式、舞樂、軍陣等,鼓懸於樓上稱之鼓樓,鼓樓的出現最遲不晚於南北朝。或許更早些,春秋時便有將鼓懸於城樓上用於報警,其實上古時它只限於村鎮之中,後來才普及到城市。
《荀子"樂論篇》中言:「鼓其樂之君邪!」所以鼓似天、鍾似地。故而道教稱鼓為法器之王,道教歷代出現了許多有名的鼓手和鼓社。陝西西安城隍廟鼓樂於1991年初,應邀法國、瑞士、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等國演奏,讓中外聽眾所傾倒。中國民間許多鼓樂技術曲調,多來自道教。無錫道教界的「十番鑼鼓」和「十番鼓」也是久譽藝壇。我們知道的道教有名的音樂演奏家瞎子阿炳就是一位善於擊鼓的好手。又如有名的南鼓王朱勤甫,便是從道壇鼓師到音樂學院教授的正一道士。
我國古代用的是土鼓,《禮記"明堂位》說:「土鼓、蕢桴、葦菕、伊耆氏之樂也」。又說:「夏後氏之鼓足」,這是為了使樂器穩定,在陶土製的鼓框上安了腳。
道教所用的鼓分別為大鼓、殿鼓及手鼓三種,下面分別予以介紹:
一、大鼓
大鼓直徑約一米多長,除「開大靜」、「止大靜」用大鼓。清晨寮板交「四御板」給報鍾,報鍾接過「三清」滾三翻「落四御」交給大鍾,三翻畢交「四御板」給大鼓,大鼓接過「三清」前,持雙棰在鼓邊上: 「嗑——嗑嗑——嗑」四下,接:「咚——咚——咚咚咚——咚——嗑(敲鼓邊)」,默念:「雷——聲——普化天——尊」。接第二聲:「咚——咚——咚咚咚 ——咚——嗑嗑」。接第三聲:「咚——咚——咚咚咚——咚——嗑——嗑嗑——嗑」。三清接完擊長陣鼓,由慢到快,初默念:「雷聲普化天尊」。至快時念不成不念,變化花點,擊出風、雲、雷、雨、電、雹等聲響來。這時又有許多技巧鼓點,如「一馬單占」、「霸橋泗水」、「快馬加鞭」等鼓點。頭翻畢,擊鼓邊一聲,再由慢至快。二翻畢擊鼓邊二聲,再由慢至快。三翻畢,擊鼓邊四聲(同落四御同)。
二、殿鼓
殿鼓是置大殿內的中型鼓,有豎在木架上或橫在木架上的,一般用於日常法事中。道教叢林有擊鼓聚眾上殿作日常功課的。一般講究的是三通鼓後開壇誦經,鼓的打法同大鼓技巧差不多,大殿主在燒香時還要敲燒香鼓。其實殿鼓多用於法事中,鼓是道教壇場中的「法器之王」,一般壇場上,尤其是拜斗禮懺或放焰口,執鼓者多是請一些退下來的老高功或有經驗的老經師擔任。陝西由王嗣林道長流傳下的《小寡婦上樓》便是在鼓上發揮的豐富多彩,拍手叫絕,為眾道徒及信教群眾所喜愛。
三、手鼓
所謂手鼓即手中拿著敲擊的鼓。有帶手柄的,也有不帶手柄的,一般多用於在殿外出壇「轉天尊」、或者「上天地疏」、「祝將」、「祭孤」、「攝召」等道場。有的執鼓師因其只能一隻手擊鼓,一隻手拿鼓,故將其鼓打法稱之為:「一馬單占」,鼓點也很好聽。
總之,道教的「鍾鼓之樂」屬純粹的中國古禮樂文化,現在我們看來,「鍾鼓之樂」的音域、音律、音色和音量遠不能表達一個具有一定程式和一定交響性的音樂思維。但是,它在人類音樂史上,甚至人類文化史上的意義給予多高的估價都是不會過份的。它僅以音域、音律、音量、音色再加上它雄健鋼毅的體態,深沉的刻飾,象徵性的銘文,已足夠表達出一種無限、原始、單純、質朴、甚至還處於混沌狀態的宗教感情和信仰,體現了先民們的寄託、希望與膜拜。
D. 晨鍾暮鼓是怎麼來的為嘛早上敲鍾晚上敲鼓
寺院的鍾鼓,有如下幾種用途:
1,早晨四點多的鍾鼓,是寺院僧人起床准備早課的號令,晚上9點左右的鍾鼓,是寺院僧人熄燈就寢的號令。
2.寺院鍾鼓聲,伴隨「叩鍾偈」傳向四方,佛經上說,一切六道眾生凡是聽聞者,皆可種下金剛菩提種子,後世必能修行成就佛果。
3寺院早晚的鍾鼓聲,有提醒修行人勤勉之意,提醒修行人保持覺悟之心,時刻不失菩提心。
4寺院鍾鼓,有時作為迎賓、慶典等重大活動的禮儀之一。
E. 梅州晚上敲鼓是什麼意思
梅州晚上敲鍾是說在重12點的時候敲12下,說明就連以氣息七年來臨。
F. 晚上9點至10點敲鑼打鼓怎麼解決
這種行為是擾民的,可以找物業或者負責人來解決一下
法律分析:晚上10點到早上6點之間可以算是擾民的,你是可以報警處理的,然後警察會檢測是不是真的存在擾民的情況,如果存在的話,是會讓他們改正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第六十條違反本法第四十四條第一款的規定,造成環境雜訊污染的,由公安機關責令改正,可以並處罰款。省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決定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行使前款規定的行政處罰權的,從其決定。
G. 耳朵每到晚上十二點就像敲鼓聲,白天又不會響是怎麼了
您好;引起耳鳴的原因很多,耳源性疾病(內耳、中耳、外耳)血管性疾病都會引起的,如果有過度疲勞、睡眠不足、情緒過於緊張、雜訊影響等都也是可以引起耳鳴發作的。長期的耳鳴治療不徹底的話是可以導致聽力下降的嚴重的話是可以導致耳聾的。 最好到耳鼻喉醫院做一下檢查確定一下耳病的性質、病因然後對症治療。不要盲目用葯。祝身體健康。
H. 為什麼晚上不能敲鼓
不是不能,而是農村人迷信,很多習俗就是低俗,再一個是吵別人休息
I. 古代電影那些晚上巡邏的為什麼都要用鑼鼓敲打而且還喊口號天干霧燥,小心火燭這是什麼意思啊!
這是更夫在打更報時。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農村城鎮都有打更的。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人們都過著一種按部就班的平靜生活。解放後,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鍾表的普及,人們對時間的要求遠非打更可以滿足了。自然而然的,打更這門古老職業也就逐漸消失了。
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台「咚——咚!咚!咚!咚!」。 總體來說是由慢到快,連打三趟便收更結束。但為什麼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時)呢?因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過便開始起床做家務了,「一日之計在於晨」嘛,就連皇帝也在五更天便開始准備上朝了。另外,還有種說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時不宜驚動他們以免影響他們回不到陰間而在陽間為禍,當然,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
J. 有沒有人在半夜聽到過敲鼓聲~~
這是標準的耳鳴,應該是你最近用耳過度(比如突然聽到很大或者很吵的聲音、長時間戴耳機聽音樂)或者是身體勞累多度而腎虛所致,如果是用耳過度而引起的,這個不能被治療,只能是慢慢適應,即採取保守治療方法,聽聽輕音樂,每天聽三次,一次聽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在聽的時候盡量不去想耳鳴,一兩個月後會慢慢適應的,如果是腎虛而引起來的話,多吃點補腎的就可以了,比如地黃,黑木耳之類的,多注意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