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古代時間為什麼是鍾

古代時間為什麼是鍾

發布時間: 2022-07-16 16:34:23

1. 從古代到現在的鍾表的發展史

歷史

原始人憑天空顏色的變化、太陽的光度來判斷時間。古埃及發現影子長度會隨時間改變,發明日晷在早上計時,他們亦發現水的流動需要的時間是固定的,因此發明了水鍾。古代中國人亦有以水來計時的工具——銅壺滴漏。

中國除了用水流來計時外,中國古代民間亦有利用燃點線香來計量時間。龍舟報時更香就是利用燒香來計時的儀器,它更設有定時響鬧的作用。龍舟上掛了數條兩端系著金屬球的幼線,線下放了燃著的香。

每隔一段時間,香便會燒斷一條線子,當金屬球跌進下面的盛器時,便會發出報時響鬧。這種燒香時計最早見於宋代的文獻中。用更香來計算時間的精度不高,但由於它簡單易行,極之適合民間使用,所以曾經十分流行。據文獻記載有些更香可燃燒一晝夜,有些甚至可以燃燒至一個月。

公元1088年,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史上首座以水力作自動化機械操作的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

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7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

公元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結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自宋起,十二時辰分初正即廿四小時系統,一刻即今天的十五分鍾,其准確度較德國之桌鍾早三百多年。

公元1283年在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史上首座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鍾。

13世紀義大利北部的僧侶開始建立鍾塔(鍾樓),其目的是提醒人禱告的時間。

公元1360年詹希元創制「五輪沙漏」,以齒輪、時刻盤合成。

16世紀中在德國開始有桌上的鍾。那些鍾只有一支針,鍾面分成四部分,使時間准確至最近的十五分鍾。

公元1657年,惠更斯發現擺的頻率可以計算時間,造出了第一個擺鍾。1670年英國人William Clement發明錨形擒縱器。

公元1797年,美國人伊萊·泰瑞獲得一個鍾的專利權。他被視為美國鍾表業的始祖。

公元1840年,英國的鍾表匠亞歷山大·貝恩發明了電鍾。

公元1946年,美國的物理學家伊西多·拉比博士弄清楚了原子鍾的原理。於兩年後,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鍾,原子鍾至今也是最先進的鍾。它的運轉是藉助銫、氫原子的天然振動而完成的,它可以在300年內都能准確運轉,誤差十分小。

18到19世紀,鍾表製造業逐步實行了工業化生產。

20世紀,開始進入石英化時期。

21世紀,根據原子鍾原理而研製的能自動對時的電波鍾表技術逐漸成熟。

(1)古代時間為什麼是鍾擴展閱讀:

一、字源

英語中的「Clock」源自拉丁語「clocca」,這個字於13世紀在歐洲出現。

在漢語上,「鍾」與「鍾」是兩種不同的事物,「鍾」原本是指一種酒器,「鍾」是一種樂器。中國大陸、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簡化字表中,「鍾」與「鍾」合並成「鍾」,另外「鍾」字在有歧義時方能使用,以作區別。

「鍾」古作樂器,至少唐代具時計作用,古分夜五更,每更敲鍾,故鍾生時計之意,屬於衍生字義。日本使用時計作鍾的漢字載體。於漢字文化圈中時計皆具有鍾的意義。

二、類型

手錶亦可以算是鍾的一種,但一般的鍾都是指較大型,不是常常可以隨身攜帶的。

1按計時原理:

水鍾:利用水的流動計時。

沙漏:利用沙的流動計時。

日晷:利用一物體影子的變化計時。

擺鍾:利用單擺的簡諧運動計時。

日晷沙漏

漏壺:利用水漏出後,水面的高低來計時。

火鍾:靠燃燒某物,觀看剩餘量得知時間。

原子鍾:它以原子共振頻率標准來計算及保持時間的准確

石英鍾:利用石英晶體電壓特性的精確時鍾。

電波鍾:是指可以通過接收授時無線電波進行即時時間校準的時鍾。

2、按外觀:

二進制時鍾:以二進制方式顯示的時鍾。

老爺鍾:長型,有鍾擺的的時鍾。

布穀鳥鍾:在特定時刻會出現布穀鳥,發出悅耳的「咕咕」叫聲,19世紀後半葉起,成為世界聞名的紀念品和外國人眼中德國的一種標志。

投影鍾:其鍾面是用投影方式投射到其他表面的時鍾。

3、按功用:

鬧鍾:可設定在指定時間響鬧的時鍾。

天文鍾:能同時顯示天文信息的時鍾。

世界鍾:能顯示全世界各大城市時間的時鍾。

棋鍾:兩組對應的時鍾,比別計算如國際象棋比賽二位對手使用的時間。

足球賽鍾(45分鍾):計算足球賽進行的時間。



三、時間標准

有些科學研究需要非常准確的時間,在校正時鍾時也需要一個時間的標准。像原子中在能階之間的電子躍遷之類的過程,其發生周期非常固定,因此若計算這類過程的周期,即可得到准確的時間,這就是原子鍾。

這類的時鍾體積龐大,價格昂貴,且需要在受控環境下運作,不過精確度會遠高於一般的需求,一般會在計量學的標准實驗室中才會有這類設備。



2. 一刻鍾指的是多長時間古代的時間稱呼都指的是哪個點求詳細答案!例如:子時=點

一刻鍾是15分鍾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

3. 古代人沒有現在的時鍾鍾表,那麼他們靠什麼計算時間呢

明朝的萬曆二十八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中國傳教時,將鍾表帶進中國。那麼,在沒有鍾表的歲月中,我們的祖先通過什麼計時呢?子時,丑時這些時刻又代表了什麼?與我們現在的時間有什麼關系呢?

讓我們先看一看古人是如何表示時間的吧。

上一篇文章我們帶著孩子製作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日晷(詳見文章《五一丨出門人擠人,不如在家跟孩子這么玩!》),現在又了解了古人對時間的表達方式,可以在孩子觀察日晷的時候,把這些小知識講給他聽。我們期待下一次國學課堂的相遇!

4. 古時一個時辰是幾刻鍾每一刻鍾分別叫什麽

古時一個時辰是8——8.3刻鍾,每一刻鍾分別叫一刻。

早期使用的是百刻制,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起計點在日出時刻,到下一個日出前計滿一百刻。一天12個時辰,一個時辰是8.3刻鍾。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鍾,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鍾。

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復,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一個時辰是8刻鍾。一個時辰是2小時,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5分鍾。

(4)古代時間為什麼是鍾擴展閱讀:

「小時」一詞的由來:

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於今天的二十四小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為子時,一點到三點為丑時,三點到五點為寅時,其餘的以此類推。

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所以,當鍾表剛剛傳入中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新時間的一個鍾點叫做「小時」。以後,隨著鍾表的普及,「大時」一詞也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

5. 古代的幾點到幾點是什麼時辰

在古代,子時23~1點,丑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

十二時辰制度,在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5)古代時間為什麼是鍾擴展閱讀

古代的更是按時間算的。

19:00-21:00為一更,一更在戌時,稱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這個時候,人還在活動著。

21:00-23:00為二更,二更在亥時,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

23:00-01:00為三更,三更在子時,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這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個時辰。這無疑是一夜中最為黑暗的時刻,這個時候黑暗足以吞噬一切。

01:00-03:00為四更,四更在丑時,名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雖說,三更過後天就應該慢慢變亮,但四更仍然屬於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時候,所以四更也可稱為是「狗盜」之時。

03:00-05:00為五更,五更在寅時,稱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這個時候,雞仍在打鳴,而人們也逐漸從睡夢中清醒,開始迎接新的一天。

6. 古時候沒有鍾表看時間,他們是如何知道具體時間的

一、古代人們是沒有鍾表來看時間的,所以他們看時間是也有他們的一套辦法,那麼所看時間就選用日來看時間,日晷是一個圓形的實盤,實盤中間有一個特別長的針,實盤的表面刻上12個時辰的名稱,通過不同時間太陽照射的不同位置來計算時間。

三、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點燃時辰香,也就是我們在影視作品看到的,裡面的香就是計算時辰的香,然後點完後下來的時間就是計算時辰的,所以沒有日晷和漏壺的時候用來是最方便的。

在古代根本沒有像我們所使用的手錶和鬧鍾之類的時間的東西,所以在看時間的時候就要想各種各樣的辦法來判斷時間,有的人還可以根據太陽的影子來判斷時間。

7. 世界古代的時間都是用鍾表記時的嗎

古代貌似沒有鍾表這東西

日晷,沙漏等等是古代的計時儀器

8. 古代的時間單位是什麼

中國古代的時間單位淺說

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隨著鍾表的普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

古時的時(大時)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標,又分別用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以為易記。具體劃分如下:子(鼠)時是十一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丑(牛)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寅(虎)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卯(兔)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辰(龍)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巳(蛇)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午(馬)時是十一點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未(羊)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申(猴)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酉(雞)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戌(狗)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亥(豬)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

古人說時間,白天與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說「鍾」,黑夜說「更」或「鼓」。又有「晨鍾暮鼓」之說,古時城鎮多設鍾鼓樓,晨起(辰時,今之七點)撞鍾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鍾」;暮起(酉時,今之十九點)鼓報時,故夜晚又說是幾鼓天。夜晚說時間又有用「更」的,這是由於巡夜人,邊巡行邊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說。

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於現時的十五分鍾。舊小說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鍾(差十五分鍾到正午)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是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刻以下為「字」,關於「字」,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和福建廣東的閩南語地區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點十個字」,其意即「十五點五十分」。據語言學家分析,粵語中所保留的「古漢語」特別多,究其原因,蓋因古中原漢人流落嶺南,與中原人久離,其語言沒有與留在中原的人「與時俱進」。「字」以下的分法不詳,據《隋書

律歷志》載,秒為古時間單位,秒以下為「忽」;如何換算,書上沒說清楚,只說:「『秒』如芒這樣細;『忽』如最細的蜘蛛絲」。

古時計時工具有兩種,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陽影子移動,對應於晷面上的刻度來計時。日晷不用說了,大家應該在北京故宮里和觀象台上見過。詩詞中所常用的漏壺,即刻漏制記時法,最早出現於西漢,將一晝夜平分為一百個等分,也稱百刻記時制。晝夜的比例是40:60,冬夏相反。漏是以滴水為計時,是由四隻盛水的銅壺從上而下互相迭放的組合。上三隻底下有小孔,最下一隻豎放一個箭形浮標,隨滴水而水面升高,壺身上有刻度,以為計時。原一晝夜分100刻,因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又先後改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為96刻;就這樣,一個時辰等於八刻。一刻又分成三份,一晝夜共有二十四份,與二十四個節氣相對。注意,這分不是現時的分鍾,而是「字」,在兩刻之間,用兩個奇怪符號來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細如麥芒的線條來劃分,叫做「秒」;秒字由「禾」與「少」合成,禾指麥禾,少指細小的芒。秒以下無法劃,只能說「細如蜘蛛絲」來說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詞,忽指極短時間,然指變,合用意即,在極短時間內有了轉變。
「更」是一種在晚上以擊點報時的名稱。從酉時(今之晚上七點)起,巡夜人打擊手持的梆子或鼓,此稱為「打更」。七點至九點一擊,為一更;九點至十一點兩擊,為二更;十一點至凌晨一點三擊,為三更;一點至三點四擊,為四更;三點至五點五擊,為五更;此時天亮了,不再打更。夜半或半夜之說一般是泛指,如《夜半歌聲》,沒有實指某點時唱,而是一段時間唱。若要實指,就得在半夜之前後加字,那就有實指了,如三更半夜,實指了三更。又如過了半夜,實指「過了」,這時就有說法了;夜的一半在何時點,在正三更處,即子時四刻,現之零點正。另外,在古軍隊營寨里也有打更的,不過擊打的,不是木製的梆子,而是金質的,叫做「金柝」。

附歷代記時制:
殷武丁時12段記時:白天:夙、旦、明(大采)、占、食日(大食)、日中、昃、小食、小采(上半段);
夜間:小采(下半段)、會、(木+凡)、夕。

殷稟辛至文丁時16段記時:白天:夙、旦、朝(大采)、食日(大食)、日中、昃、郭兮(郭)、小食、萌小采、莫
夜間:會、昏、(木+凡)、夕、寤。

秦16段記時:平旦、日出、食時、莫食、東中、日中、西中、日昳、哺時、下市、黃昏、人定、夜半、雞鳴

秦12段記時: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熱點內容
保利芳園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5-05-18 04:11:20 瀏覽:475
硬的東西吃下去胃會痛為什麼 發布:2025-05-18 03:35:03 瀏覽:83
為什麼喝酒很長時間後會吐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656
抖音直播的tb為什麼那麼便宜 發布:2025-05-18 03:34:19 瀏覽:84
為什麼說用電腦交作業更方便 發布:2025-05-18 03:29:31 瀏覽:935
為什麼軟體都用不了網 發布:2025-05-18 03:25:47 瀏覽:569
父子之間為什麼搞不好關系呢 發布:2025-05-18 03:23:43 瀏覽:712
手機為什麼不能代替對講機 發布:2025-05-18 02:56:09 瀏覽:133
為什麼小米門鎖開門時故障 發布:2025-05-18 02:44:22 瀏覽:559
為什麼微信聽語音手機會關機 發布:2025-05-18 02:37:55 瀏覽: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