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悅症為什麼會有一段時間低落
㈠ 怎樣做有原則的父母
要做就做溫柔、有原則的父母
在人情社會中,都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一個溫柔體貼的人,所以溫柔成為這幾年最看重的詞彙,就算身為已父母,也希望成為父母是個溫柔的人。
人們覺得性格溫柔的人相處起來,比較舒服。因為這樣的人,情商比較高,能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冷靜的處理事情。
溫柔的人就算你錯了事情,他不會去嚴厲地責罵你,一般心平氣和的提醒你,無論你是怎樣的人,他都能對身邊的人有很強的包容心。
你是個溫柔的人?
最近看到了一本書,《你的原則要有分寸的說出來》讓我對溫柔這個詞有了新的理解。到底什麼是溫柔?比起溫柔,堅持自己的原則和立場,哪個更為重要?
《你的原則要有分寸的說出來》是由一位日本心理學家本博明的著作,書中作者通過各種案例,讓我們認識到沒有表達原則對我們生活各方面產生的危害與影響,使我們能夠表達自己的原則與立場,不再一味的迎合他人的期待,而犧牲自己。
本博明是日本著名的心理學家,專業大學教育心理學,任大學講師、大學特邀研究員、大學副教授、人類科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務。發表過多部著作,包括《透視性格》,《內向所以成功》,《酸葡萄效應,為什麼總有人莫名其妙的討厭你》等。
說起溫柔,溫柔也包括各種形態,會有真心的與虛偽的溫柔。
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說什麼都聽從,這樣的父母是溫柔的父母嗎?對孩子百依百順,甚至有些溺愛縱容的父母,是真的溫柔嗎?
父母認為這樣是重視孩子,育兒學家也提倡要進行「贊美式教育」,「不吼不叫地正面管教」,不提倡父母對孩子嚴厲責罵地教養方式,這樣會造成孩子心靈創傷,使得身為父母,盡量扮演著溫柔的父母。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南風和和北風比較威力,看誰先把行人的衣服先脫掉,北風把風颳得很大很冷,行人為了保暖把衣服裹得很緊。南風刮的風很溫暖,行人走路漸漸覺得暖和,開始脫掉大衣,結果顯而易見南風取得了勝利。
這個寓言故事,後來被應用到心理學,俗稱為「南風效應」,與人相處要講究方法,有時候心平氣和,更能夠解決問題,所以即使面對孩子在態度問題上,也希望父母能夠溫柔平靜,不輕易對孩子動怒。與其對孩子大吼大叫,應該多與孩子進行溝通教導。
父母為了孩子,不想和孩子關系鬧僵,害怕責罵孩子會造成孩子心靈上的創傷,小心翼翼的注意自己的言辭,甚至一味的縱容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哈麗雅特·布萊克寫過一本名叫《取悅症:不懂拒絕的老好人》的書,她說:「做老好人是不斷取悅別人的一種癮,害怕和任何人發生對抗或者沖突,結果卻讓所有人不滿意。」
父母便成了「討好型人格」。為了孩子開心,不斷得去迎合孩子的言行。非常在意自己在孩子眼中的評價,希望成為孩子眼中溫柔可親的父母,和孩子維系良好的親子關系,不懂得拒絕,逐漸變得沒有原則和底線。最終結局會怎樣?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安家》這部電視劇中的一幕:一對老夫妻辛苦經營早餐鋪,用半生攢下來的積蓄給兒子全款買了一套房子,媳婦希望房產證能加她的名字,最後得償所願,兩人住在新房裡。
老兩口打算與兒子,兒媳同住,用板車拉著全部家當去找他們,卻被親生兒子從新房趕了出來,300多萬的房款最後又回到了那個包子鋪,在簡陋的床鋪兩人合衣而眠,看過不禁讓人又氣憤又心酸。
父母一味的嬌慣迎合子女,讓孩子只會不懂得感恩,變得冷血又貪婪。這不只是電視劇才有的情節,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為了孩子省吃儉用,辛苦掙的錢都花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生活的輕鬆些,可孩子並不以為意,付出再多也沒落個好。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養育,作為父母總想給孩子最好的生活,可對於孩子卻不能太過於溺愛,孩子做錯了事情,因為是孩子所以無條件原諒。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不明是非,沒有原則性。
筱懿在她的《生活課》一書中提到「沒有分寸的愛會變成縱容和打擾,所以,對於媽媽,或者說對於女人吧,溫暖特別重要,她是有尺度的善良,有節制的奉獻,恰到好處的「度」讓自己和別人都舒服。」
身為父母也要有分寸感,有原則,給孩子設置邊界。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即使孩子會不高興,也要懂得拒絕。而不是一味的的討好孩子,到最後孩子卻覺得父母沒有威信,缺乏安全感,希望自己的父母可以依靠。
拒絕是每個人的權利,拒絕孩子要跟孩子闡明理由。要讓孩子知道對與錯,無論何時要自己的邊界,不能因為對象是孩子,就放棄原則,可是就算這樣,換來的卻是不被孩子尊重。
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越來越多的人有著一顆容易受傷的「玻璃心」。年輕人變得經不起被嚴厲的對待,但凡被眼淚批評指責幾句,內心就會覺得特別受傷,情緒特別低落。
當有人指出他們的錯誤,他們也很少會給反省改正,更多的感到內心不快,想要為自己辯駁,或者是乾脆選擇不直接面對。孩子復原力越來越低,遇到逆境容易一蹶不振。
東方人原本「棍棒教育」,因為借鑒歐美的方式養育孩子,通常用語言來表達對孩子愛意,善意,所以常會贊美孩子,可是東方人效仿之後常會變成溺愛。
要知道西方人自嬰兒期孩子就獨立睡嬰兒房,他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父母通過語言拉近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即使他們還是孩子,還是學生,要也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其實西方的父母以法國為例,他們以嚴格管教孩子為傲,他們認為父母必須對孩子有著絕對的掌控權,讓孩子明白世界並非圍繞自己打轉,要能夠忍受人生的失意,可以堅強的面對不盡如人意的人生。
曾有位法國網友分享他自己兒時的經歷,在法國孩子做錯事會受到戒尺打手指的懲罰。這種懲罰手段,在我國古代一直都存在。孩子做錯事,伸出手掌,用戒尺打在手心裡,以此來教育孩子。
可如今,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想因為自己的嚴厲教育造成孩子心靈創傷,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所謂的心靈創傷,指的是遇到虐待等極端的事情而造成的傷害,而斥責造成的心情低落,一般都能馬上恢復,所以完全沒有必要在意心靈創傷不易修復的理論。」
真正為對方著想,不求回報才是真心的溫柔。無論是想討好對方稱贊,還是不想被對方討厭而不說重話,都是有所求的態度,不能稱作是溫柔。這種態度常常是以自我為中心,並不是為了對方著想。
溫柔不等於縱容,真正的溫柔往往伴隨著嚴苛。想著為了對方好,能夠有勇氣說真話,人都希望受到他人的贊美,即使他人是刻意的吹捧也會很開心。
可是溫柔也分「虛偽的溫柔」和真正的溫柔,身為父母的我們更要做個有分寸,有自己的原則,做真正溫柔的人。若你對孩子沒有原則,孩子對你就會沒有底線。
《你的原則要有分寸的說出來》主旨討論什麼是溫柔,溫柔所帶來的沉重壓力。通過友情、愛情、親情、同事情等各方面進行探討什麼是真正的溫柔,什麼是「虛偽的溫柔」。這本書給我帶來些許啟發。
東方人重視人情,可是當今社會就算是父母都充斥表面化的溫柔,不得不讓人反思。溫柔不是簡單對孩子的稱贊,一味的順從,那樣只會培養出任性冷漠的人,明知道孩子會受傷,做錯事還是要嚴厲教育。
為了孩子好,即使孩子暫時感受不到父母的心意,還是要讓孩子能夠遵守規則,這才是身為父母的職責
㈡ 開放式提問和封閉式提問是什麼意思溝通還有什麼技巧
1.封閉式提問:在一定范圍中提問或者在題目中有預設答案。
例如:「咱們晚上去吃火鍋還是燒烤?」、「你想來我們公司做保潔還是保安?」
如上所示,封閉式提問的話中就帶有答案,一般結構為「你想要+(動作)+(A或者B)」,並且第一個例子中把范圍固定在「晚上」,不是中午也不是早上。
第二個例子中則把范圍固定在了「我們公司」,不是A公司也不是B公司。
2.開放式提問:答案不限范圍,完全放開。
例如:「咱們去吃什麼?」、「你想做什麼工作?」
如上所示,問題問的很寬泛,可回答空間非常的大,問題中沒有表明範圍,也沒說出答案。
3.溝通技巧列舉:
(1)補償稱贊法:誇贊型溝通技巧。避其鋒芒、避其銳氣,意思是不要去誇贊別人人盡皆知的地方,而去誇贊他一些他自己和別人都不知道的地方。
例如A很有錢,我們就不可以誇贊其富裕,我們可以誇贊其善良。
(2)包裝壞消息:對即將告訴別人的壞事進行包裝。通常可用鋪墊和反差兩種方式。鋪墊法是將一件壞消息,分段成多段更小的壞消息。而反差法則是先編出一個更大的壞消息,再告訴他壞消息。
例如你期末考試考了80分,你可以先告訴父母你考了不及格,正當他們有點煩惱的時候再告訴他們你考了65分,那時候他們會覺得還不錯了已經,總比不及格好多了。
(3)不「搶功」:心理學發現,當人們發現領袖出現一點個人主義的苗頭,就會變得冷漠,甚至出現敵對的情緒。相反,藏身幕後、不那麼拋頭露面的領導更會受到普遍的尊重。
(2)取悅症為什麼會有一段時間低落擴展閱讀:
溝通時的注意事項:
1、去別人家做客,當主人的話可多可少,甚至經常勸你喝茶或提建議看看電視時,你就該告辭了。人總是在感到無話可說時,才提醒別人做一些無關緊要的事。再待下去,你可能就不受歡迎了。
2、正在對上司匯報工作,他的眼睛沒有專注地看著你,或者他的手指不經意的在桌子上扣幾下,很可能他已對你的匯報不滿意了。如果你進去時,他腳正在桌子下無聊地晃動,你說話間,他的腳忽然間停止了晃動,那他已經對你的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3、和一個新認識的人談話時,他的雙手總是在不經意間抱在胸前,那表明他還是對你有所防備的,所以,在讓他相信你以前,最好還是謹慎為之。
4、在酒桌上,一個向你頻頻敬酒的人,不是有求於你,或者是很感激你,就是對你有敵意,所以你還是盡快的分析一下,究竟自己屬於前者還是後者。前者就趕快把話題引過去答應他,後者你就要裝醉了。
5、一個人向你發出了邀請,你興致勃勃的落實邀請時,他忽然顧左右而言他。其實,他的邀請不過是順口一來的說法,你就不要追究下去了,除非你想讓他討厭。
6、發現你的失誤沒有告訴你,比告訴你要可怕得多,特別是兩個人處於競爭的工作狀態時。
7、一個面對你總是誇誇其談的人並不是驕傲,他的內心恰好與他誇誇其談的外表相反,是一個極度自卑的人。他的誇誇其談不過是用來掩飾內心的自卑罷了。
8、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要首先想到自己是不是做錯了。如果自己沒錯(那是不可能的),那麼就站在對方的角度,體驗一下對方的感覺。
9、讓自己去適應環境,因為環境永遠不會來適應你。即使這是一個非常非常痛苦的過程。
10、大方一點。不會大方就學大方一點。如果大方真的會讓你很心疼,那就裝大方一點。
11、低調一點,低調一點,再低調一點(要比臨時工還要低調,可能在別人眼中你還不如一個幹了幾年的臨時工呢)。
12、平常不要吝惜你的喝彩聲。(會誇獎人。好的誇獎,會讓人產生愉悅感,但不要過頭到令人反感。)
13、有禮貌。打招呼時要看著對方的眼睛。
㈢ 拒絕別人該不該有負罪感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有的人特別好說話,總是在答應著別人期待的需求,哪怕是他人一些無理的要求,他都答應。
出現一次拒絕別人後,自己還會陷入愧疚的情緒,害怕對方會傷心。
其實你很清楚自己並不想幫別人這個忙,又或者說不想幫他處理某項工作。但不管發生什麼,最後從你口中說出去的只會是:好的,沒問題,交給我吧。
為什麼我們在需要說「NO」的時候,卻說出了「OK」?
為什麼我們在需要請別人幫忙的時候,卻又說不出口了?
如果停止了這種情況,明確了自己的需求,會不會讓別人不開心?會不會顯得自己特別自私?
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現象呢?
以自己感受為主
當拒絕別人後,認同自己的選擇,自己怎麼做都是對的。
拒絕他人後產生積極情緒,拒絕消極情緒
當拒絕他人要求的時候,可以強化這類積極的情緒,但不要有消極情緒的出現。
調整好自己的認知
告訴自己「拒絕並不是自私,而是自己內心的真實選擇。」、「拒絕是有禮了的表現」。
瑞·達利歐在《原則》中寫道:「當你培養人際關系時,你的原則和別人的原則將決定你們如何互動。擁有共同價值觀和原則的人才會相處融洽。沒有共同價值觀和原則的人之間將不斷產生誤解和沖突。」
一個人的價值,並不體現在幫助了別人什麼,而在於拒絕了別人什麼。你的拒絕,只不過是尊重了自己的底線,也是幫助別人的一個門檻。所以,想拒絕就大膽sayno,希望我們都有拒絕他人的能力。
歡迎關注心師,一家集青少年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咨詢、心理學培訓為一體的專業心理學教育企業。
㈣ 學會對別人說不的方法
對我們當中的很多人來說,說「不」並非易事。因為在今天這個時刻在線的網路世界,變化更快,壓力也與日俱增,這意味著每個人都必須承擔得更多。我們面臨著更多的工作、更多的責任和更多的截止期限。我們應該學習的是該如何有效地拒絕別人。如何說「不」,我認為說「不」的訣竅在於溫和卻又堅定。
開啟分步閱讀模式
操作方法
01
分清輕重緩急。說「不」的第一步是搞清楚在你的生活中到底什麼是至關重要的事情。你越執著於生活中的重點,說「不」就會越簡單。
02
要心存感激。通常別人來向你求助是因為他們信任你並且相信你有幫助他們的能力。和顏悅色地拒絕別人將顯示出你並不是在拒絕這個人,而只是針對這件事。
03
要簡明扼要。我自己就經常犯這個錯誤──一個勁兒地為說「不」而向別人道歉,以至於最終會說服自己答應別人的要求。由此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你絕不需要為自己該做的事情而道歉。在解釋什麼對你而言至關重要而使你無法滿足對方的要求時,一句話足矣。
04
肯定-否定-肯定式拒絕法。在拒絕他人時,採用一種新潁的肯定-否定-肯定式拒絕方法。首先,告訴對方你自己的理由。接著,表達你的拒絕。最後以一個肯定性的新替代方案結尾。
05
在答復前三思而後行。這是另一個我自己也經常犯的錯誤。每當別人有求於我的時候,我的本能反應就是「當然,這件事交給我沒問題」。要避免迫於壓力倉促同意,或是對他人的請求感情用事,應在答復請求前花幾個小時或是一天的時間考慮一下。想清楚其中的利害關系、你真正要付出的代價以及同意這個請求是否合情合理。
06
堅持己見。在你說「不」後,即使對方勃然大怒或者情緒沖動,你都不能妥協。相反,認真聽取對方的意見,然後冷靜地重述自己拒絕的立場。做到態度堅定,不要退縮。
07
先發制人。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一些人永無止境地提出各種無理要求。對付這些人,你得先發制人地直陳你當前的重中之重。如果這個人是你的老闆,首先應該與他或她就你的工作范圍達成共識,如果你的老闆提出更多要求,要提醒他或她你們之前的共識。
㈤ 為什麼總是愛而不得
生活中有一種人,他們非常執著於做一個好人。因為他們有一個思維定式,那就是:我必須讓每一個人都喜歡我。
薩拉,是朋友圈中公認的好女人。可是這個好女人的每一段戀情都不長久。為什麼呢?
原來,薩拉每次遇到自己喜歡的男人,就會變得低聲下氣,把自己放到惟命是從的位置上。
她可以不斷地迎合對方。
對方喜歡看什麼電影,她就喜歡看什麼電影;
對方喜歡吃什麼,她就喜歡吃什麼;
如果對方喜歡健身,她就去健身;
如果對方喜歡宅在家裡看電視,
她就每天跟著宅在家裡看電視。
總之,只要對方喜歡,她做什麼都行。
這樣的女人,在戀情剛開始的時候,男人會很喜歡。因為他們會感到特別受關注、特別受崇拜。
然而,隨著戀情的發展,關系的深入,很多男人就會受不了這樣的女人了。
他們感覺自己不是在跟一個女人談戀愛,而是在跟一個沒有思想,只會模仿自己的機器人在交往。
所以,薩拉的每一任男朋友總是在戀愛的新鮮勁過後,就把她給甩了,並且對她是避之唯恐不及。
其實,在一段親密關系中,如果女人為了獲得男人的認可,放棄自己的價值觀和興趣愛好,毫無原則的去迎合對方,使自己在男女關系中失去自尊和自我。
那麼,一旦男人感到無法跟這個女人進行情感和思想上的互動,甚至是無法在人生閱歷和認知上獲得更多的成長時,他們就會對這個女人失去興趣。
男人的這種心理其實很容易理解。
你想像一下,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一個總是在模仿自己的人,剛開始的時候,也許你會覺得新鮮、有趣。
然而時間長了,你就會因為總是被模仿而感到厭煩,甚至恨不得遠離這個總是模仿自己的傢伙。
所以說,沒有底線的犧牲自己,並不能為一個女人收獲愛情,更不可能獲得更多人的認可和喜歡。
那麼,對於有這種認知型取悅症的女人來說,要如何做,才能改善自己的人際關系呢?
有三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第一點,警惕自己的有害思維
要意識到「做一個人人喜歡的好女人」這樣的想法是有害的。
擁有這樣的想法,不僅會讓你長期處於高要求的焦慮和不安中,也會讓你的朋友們感到無所適從,最終,他們會因為無法滿足你的高期待而疏遠你。
第二點,要明白人無完人,有時候不當好人也沒有關系。
請注意,這條建議不是要勸你去做一個壞女人。
而是提醒你,你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要和期待。
所以做自己比做一個好女人更重要。
在小說《無聲告白》中有一句話: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覺得,好女人應該把這句話當成餘生的座右銘。
第三點,好女人也有說「不」的權力
其實每個人都有說「不」的權力,在電視劇《三十而已》里,有一句台詞值得好女人引以為戒:
一個不懂得拒絕的人,你所有的接受都是廉價的。
好女人要學會在適當的時候說「不」,因為你用隱忍換來的認可,其實一文不值
㈥ 如何看待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企圖通過討好他人來得到關愛,卻忽略了愛自己的一種潛在的不健康行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