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甘肅為什麼過年時間不一樣

甘肅為什麼過年時間不一樣

發布時間: 2022-07-19 04:25:08

⑴ 為什麼每年春節的時間不同

新年過後,樂樂天天盼著過春節。可是去年春節的日子已經過了,今年春節還沒到呢。樂樂問奶奶:「奶奶,怎麼還不到過春節的時候呀。」奶奶回答說:「急什麼?早著呢!今年的春節要等到2月份呢。」樂樂急得扭著身子說:「不對!不對!奶奶騙我!去年可是1月份過的春節。」奶奶笑了:「傻孩子,奶奶騙你干什麼?每年春節的時間都不一樣。」樂樂奇怪地問:「我們小朋友每年都是6月1日過兒童節,幹嘛春節每年都不一樣?」奶奶領著樂樂來到日歷前,指著日歷對樂樂說:「樂樂你看,日歷上寫著日子的數字下面還有幾個小字,這小字寫的是農歷的日子,跟現在用的日歷時間不同。春節是按農歷計算的。」樂樂又問:「農歷是怎麼回事?」奶奶告訴樂樂:「農歷是很早以前,古代的人們按照一年四季的天氣變化和觀察日月星辰的變化制訂出來的。農歷的每年一月初一就是春節。按農歷計算每年的春節是與現在日歷上不同的時間。」奶奶還告訴樂樂,許多節日都是按農歷算的。比如:端午節呀、重陽節呀、清明節呀、中秋節呀,都是農歷節日。樂樂看著日歷點著頭說:「原來是這么回事呀!

⑵ 甘肅春節什麼時間該干什麼

甘肅春節和其他地方春節都是一樣的只是地處大西北,春節期間比較冷,一般活動都在屋子裡面,喜歡吃辣、喜歡喝白酒等

⑶ 甘肅過年的習俗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具、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除夕

農歷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除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關於除夕的由來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凶惡的怪獸叫夕,我們的祖先曾遭受這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它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發現,夕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夕」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於是以後的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各個地方還不一樣:在雲南農村有這樣的傳說:年三十時小孩子、大人不能睡覺的也就是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不同的是說為什麼不能睡覺呢?大人通常就和小孩子說:要是你睡著了第二年自己田地的地梗就會倒。倒了就讓睡覺的人去修理吧!好像說大家一個也沒睡覺的話地梗就不會倒的!(雲南風俗)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吃年糕和包餃子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 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 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 「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 「拜晚年」。

占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偉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占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貼畫雞 朱仙鎮木板年畫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里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說是當太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徵著天雞。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 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⑷ 中國農歷一年多少天為什麼每年過年都不在同一天

中國農歷年平年為353或354天,閏年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約為365.2422天(即太陽環繞地球一周的時間)。其因為計算方法不同,所以每年過年時間都不一樣。

農歷屬於一種陰陽合歷: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由計算決定。

農歷以陰歷(夏歷)為基礎,由於陰歷是以月相變化為依據,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夏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不能反映季節轉換;但夏歷可以反映潮汐現象,是古時指導海事活動的指南。

與陽歷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陰歷年相比陽歷年在天數上有時會相差一個月;為了協調朔望月與回歸年之間的天數,於是便通過「置閏法」進行調整使陰歷月相總天數與陽歷回歸年總天數相適應。

(4)甘肅為什麼過年時間不一樣擴展閱讀

農歷的優點

1、農歷屬於陰陽合歷,是兼顧了太陽、月亮與地球關系的一種歷法。農歷是定歷,它具有天文年歷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種天象對應。

如它的節氣嚴格對應太陽高度,歷日較嚴格地對應月相,閏月的不發生頻率和發生頻率對應地球近日點和遠日點,其它天象如日出日沒,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連歷月也大致對應太陽高度;

2、農歷歷月的天數只有29日和30日兩種,且由定朔日規定,人為因素較小,不易隨意改動;

3、歲首有較強的天文學意義,具有陰月陽年的天文學意義;

4、陰陽合歷,最體現中華民族天人合一、陰陽和諧的傳統文化;

5、干支紀年和十二生肖紀年循環使用;由於它包含節氣十分利於四季劃分,由於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對氣候的影響。

⑸ 甘肅省春節有什麼習俗

甘肅春節習俗經過世代相襲、發展演變,並融入時代風貌,越來越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濃郁的人情味,熱烈的喜慶氣氛。地處西部內陸的隴原大地上,長期以來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使各地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年俗。隴原大地上風格迥異的年俗。

蘭州社火

老蘭州人過年有很多講究,臘月二十三祭灶,臘月二十四掃房子,臘月二十五一直到年三十,蘭州人采購各色年貨,製作食品。此時正是主婦們展示烹飪技藝的時候:花捲翻出花邊,綻現紅曲、姜黃。紅曲點中,花蕊嬌艷;油鍋鼎沸,油果子、饊子翻滾;碗兒菜———扣好的粉蒸肉、蝦肉、袈裟肉……一摞一摞。誘人的香味充溢廚房。

除夕是春節的第一幕。從清晨開始,家裡的長輩早早地起來開始掃院子,到中午一些手腳利索的人家開始洗大門、貼對聯。這貼對聯還有很多的講究,若是隔壁或對門,誰家的對子貼的早,這家今年就會有好運。黃昏時分,全家圍坐,共進年夜飯。宴後,家人一起嗑著大板瓜子、呷著「三炮台」香茶熬夜守歲,以求長命百歲。零點換歲之際,舊時要接財神、祭天地。老蘭州人講究水缸要挑滿清水,謂之裝財水。還要在大門前、院子里潑灑清水,謂之灑銀水,以寄寓人們致富的願望。

初一早晨,全家共進象徵長壽的臊子面。臊子湯由肉丁、香菇、胡蘿卜丁、豆腐丁、金針、木耳、綠菠菜烹調而成,色香味俱佳;擀的面切成的面條,又細又長。飯後,孩子爭著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贈送紅紙封包的壓歲錢。

初二,至愛親朋間互相拜年,串東家,走西家,一直持續到初四。舊時蘭州人上門拜年一包糕點當禮品,主人先敬三杯酒,再沏香茶、端四碟糖果瓜子,末了留客用餐。

初五稱為破五,吃蕎面攪團。用蕎面煮成糝飯狀,燒上臊子,或素鹵,或清湯,調上油潑辣椒、蒜泥、香醋,酸辣可口,使連日食用油膩菜餚的人大開胃口。

初五以後,直到十五六,蘭州城的新年社火就舞起來了,匝地而來的鼓聲,炫入雙目的色彩,古樸典雅的造型,充分體現了蘭州特色。

源於古代賽神祈福的蘭州社火隊的排隊、角色很有講究。打頭陣的是風婆、雨師,寄寓著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願望。其後是大頭羅漢戲柳翠。系為一個戴大頭面具的僧袍和尚,圍繞花枝招展的柳翠姑娘,嬉戲而舞。繼之為春官老爺坐龍杠。春官老爺,為春季之官。其形象頗似戲劇的丑色:戴圓翅烏紗帽,塗白眼窩,八字鬍,著紅官袍,持摺扇,坐於太師椅上,頗為滑稽可笑。再後為十二三對竹馬子古裝少男少女打扮,胸前後背裝置紗制馬頭、馬尾。其後是「船姑娘」,再後是推車子、獅子滾綉球,更有蘭州的太平鼓表演。

隴東送財神

據民間傳說,財神是道家所奉諸神中的一個虛構人物,名趙公明,手持鋼鞭,身騎黑虎,及其威武,又叫趙玄壇,俗稱趙公元帥或趙公菩薩,善能「除瘟剪疾,保康禳災,主持公道,求神如意」。不過,也有人認為,財神是赤臉丹鳳的關雲長,手提青龍偃月刀,身跨赤兔寶馬,在中國文化中稱為「義絕」主公道。

在西北很多地方的農村,一直都有送財神的年俗。初一起床出門就要看財神方位,選擇走向,根據天乾地支,確定喜神、財神、貴神的所在方位。據說,初一一出門,就要朝財神、喜神方向走,就能發財,一年都會遇到喜事、吉利的事。

另外在隴東的一些地方,人們認為初二是財神節。這天早晨,就有人挨家挨戶送或售財神像,住戶都付錢,不要時,只能說「已有」,忌諱答「不要」,以圖吉利。

在秦安的中山、五營等地認為初五是財神日,一年的財運都是財神決定的,所以初五這天大家忙著置辦酒席,款待財神。這一天,民間將家中的塵土掃一些倒在村外,意味「送窮婆婆」,同時將外面的土撒入室內的各個角落,稱之「請富婆婆」。然後家家戶戶都供奉祭品,在桌上擺放硬幣、紙幣等獻財神,並在晚飯時刻焚燒財神像,然後全家慶賀。送財神,反映了人民對富裕興旺的渴求。

秦安燈謎

秦安的燈謎活動主要集中在元宵佳節,歷史相當悠久。解放前自由存在並發展,解放後才由政府及有關部門組織舉行。

元宵佳節,縣城和部分鄉鎮都崇尚觀燈猜謎。一般在農歷正月十四開始,到十六七結束,稱為倒燈,多為夜間,少為白天。常見的手工燈有宮燈、轉燈、紗燈等數百種,千姿百態,琳琅滿目。有的地方還搭五彩繽紛的燈門。元宵佳夜,縣城機關單位或較大的鄉鎮都習慣舉行破字猜謎活動。字謎內容多為創作與傳統相結合,書寫在長條各色彩紙上,貼在各種花燈上,人們一邊觀燈,一邊猜謎,豐富多彩。解放後,燈謎發展較快,縣文化館每年都要組織舉辦燈謎會。1998年3月,縣燈謎協會成立後,研究交流燈謎活動內容方法等。縣城內活動比較集中的有泰山廟和縣總工會等地。

秦安縣文化館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大部分鄉鎮農村,還要點盆盆、點燈盞,實為「燈」的又一種形式,盆盆常用蕎面蒸成,光滑型圓,開口邊有剪子剪成的各式各樣的花紋。內窩滴清油,放浸棉芯,每人1個,點完後看「燈花」,誰的燈花越多就說明誰的命運及財運越好。燈盞常用玉米面做成圓錐形。用胡麻桿纏棉花或黃紙剪的紙條,油浸後插入。點著放在門頂、灶頭、牲口槽頭等地方。家家大門和屋檐前還懸掛花燈,兒童自願組織的燈火隊,四處竄游,歡度節日。

舟曲迎婆婆

「正月十九迎婆婆」(舟曲稱聖母娘娘為婆婆)是舟曲縣遺留下來的一種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動,是整個正月活動的高潮,猶如舟曲縣的狂歡節。距今已有五百年的歷史,在其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吸收了藏傳佛教、道教的精華,神職功能不斷膨脹,從以前單一的迎生送子、求兒求女擴展到今天保佑一方平安、祈福禳災的民俗活動。

「正月十九迎婆婆」是縣城四街、兩關以及附近村莊16個寺廟中供奉的16位「婆婆」聚集在一起遊街、賜福、接受叩拜的一項民俗儀式。正月十九日上午,各寺廟將自己的婆婆和轎子精心打扮一番,婆婆穿戴一新,鳳冠霞帔、珠光寶氣,轎子四周掛滿玻璃方燈、香荷包,富麗堂皇。晚九時16位婆婆先匯聚到城東駝鈴山北段的東門上,依次進城,16位婆婆轎燈火輝煌,宛如明星長龍,從天而降。每座轎用彩旗開路,鑼鼓相隨,到每家門前停留幾分鍾,接受叩拜,各家焚香化馬、鳴炮、祭酒獻茶。轎停之處,新媳婦竟相摘取轎前懸掛的荷包,希望賜下嬌兒,人們爭先恐後鑽轎子,意為消災免難,保佑平安。從北街頭至下西街口為16轎「婆婆」隊伍最齊全的地段,之後,西路4轎出西門而歸,餘下沿街巡遊,分別歸廟。此時已到凌晨三時半,至此,「迎婆婆」儀式方告結束。

「正月十九迎婆婆」有別於其他民俗形式,是多元化、綜合性的藝術再現體,聚宗教、信仰、賜福、娛樂為一體,是羌漢、藏漢民族和睦相處的見證。如今為了迎合社會的發展需要,這一習俗也不斷順應發展潮流,改變自己,完善自己,響應地方政府的號召,經常增加新的時代內容,已成為集經濟、文化、宗教、旅遊、娛樂為一身的節日,在舟曲人民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⑹ 為什麼每一年的春節的日期都不一樣

春節,就是農歷的正月初一。每年的春節在公歷的日期都不是固定的。最早可在元月21日,最晚可在2月22日。公歷是以回歸年為準的,每年總是十二個月,365-366天,各月的大小(除2月份外)也很有規則,而且年年相同。但農歷卻不如此,平年十二月,353-355天。閏年十三個月,383- 384天,而且每月的天數也不固定,有的連續幾個大月30天,有的連續幾個小月29天。因此,春節多在公歷的2月上中旬,或元月下旬。

⑺ 甘肅春節從什麼時候開始

甘肅春節和其他地方差不多,從臘月二十幾大家就開始,只到正月十五。

⑻ 為什麼中國每年過春節的時間不一樣

春節的日期是根據每年的冬至計算的。農歷規定,冬至必須在農歷11月。所以,冬至最早可能是農歷11月初一,最晚可能是11月三十。由於在公歷中,冬至一般是12月21日或12月22日,而冬至與春節之間最短相差30天,最長相差60天。所以,春節最早是1月20日,最晚是2月20日。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盡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 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⑼ 為什麼各地過小年時間不一樣呢北方是臘月二十三,而江南是臘月二十四

文化習俗會有地域性差異,里邊折射的其實是歷史的差異。

在中國歷史上,有四個比較有意義的日子,冬至、拜灶神(十二月廿四日)、小年夜(除夕前一天)、大年夜(除夕)。宋代,為了節約時間,小年夜和拜灶神合並成小年夜,放在臘月二十四。清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此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於是有了「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仍沿舊習,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

雖然中國各地小年夜的日期不一樣,但是寓意都差不多,即新年將近,開始准備年貨,打掃衛生,乾乾凈凈過個好年,表達了老百姓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⑽ 為什麼每年過年的時間都不同啊!!!!

因為春節是按照農歷來計算的,它與公歷是兩種不同的歷法,所以每年春節的公歷日期總是變化不定。

農歷(陰陽歷)

陰歷每年354天,總日數比陽歷少11天,經過若干年之後,就會出現六月飛雪,十二月酷暑的怪現象。這種日期與季節不對應,不利於農業生產。

為了協調這兩種歷法的矛盾,陰陽歷,每月日數與陰歷相同,但在年的總日數上,以設閏月來與陽歷中的年日數相接近。我國現在使用的農歷就是陰陽歷。

我國在春秋時代就創造了「十九年七閏法」,即十九年裡面的七年算是閏年,閏年多出一個月來,為十三個月,這樣安排和調節的結果就是陰陽歷。

因此,中國農歷兼顧了太陽與月亮的運行規律,在年的時間計算上,盡量接近於回歸年,能完整准確地反映四季變化;在月的時間計算上,盡量接近朔望月,能准確地反映月相盈虧。

對人們農業生產,生活習慣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1、如果上一年沒有閏月,本年春節要比上一年提前十一天。

如1999年沒有閏月,故2000年的農歷春節(2月5日),比1999年的提前了11天(2月16日)。這是因為農歷沒有閏月時,一年的總日數為354天比公歷少11天。

2、如果上一年有閏月,本年春節要比上一年推遲十九天。

如1982年農歷有閏月(閏4月),1983年春節在2月13日,比1982年春節(1月25日)推遲了19天。這是因為農歷有閏月時,一年的總日數比公歷多19天。

3、春節所在公歷日期為十九年重復一次。

如1981年的春節是在2月5日,19年後的2000年,春節也在2月5日。




熱點內容
為什麼朋友叫加他的企業微信 發布:2025-05-20 03:44:07 瀏覽:115
同一種蘋果為什麼去年味道很淡 發布:2025-05-20 03:41:34 瀏覽:346
為什麼在美團上找不到店鋪 發布:2025-05-20 03:36:23 瀏覽:374
為什麼電腦qq截圖不清楚 發布:2025-05-20 03:28:32 瀏覽:307
為什麼遷墳要晚上遷 發布:2025-05-20 03:28:28 瀏覽:567
醫院的碘伏為什麼顏色深 發布:2025-05-20 03:23:33 瀏覽:453
染彩色為什麼頂部色下部不一樣 發布:2025-05-20 03:18:41 瀏覽:464
男人頭發為什麼會長得快 發布:2025-05-20 02:51:57 瀏覽:828
為什麼手機兩個卡插不起 發布:2025-05-20 02:51:07 瀏覽:363
今日頭條號為什麼微信登陸不了 發布:2025-05-20 02:50:31 瀏覽: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