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尋道時間為什麼除以2
Ⅰ 怎麼求平均尋道時間和平均等待時間
平均等待時間為碟片旋轉一周所需時間的一半。即320/2=160ms.
平均尋道時間不會算
Ⅱ 硬碟平均潛伏期為什麼除以2、
平均訪問時間等於平均尋道時間與平均潛伏期之和,平均潛伏期為硬碟轉動半圈所需時間,根據轉速計算平均潛伏期大概為5毫秒左右(60秒除以6000轉除以2)。所以平均訪問時間應該是10ms。
Ⅲ 平均尋道時間怎麼算
一般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在7.5~ 14ms
這里的尋道時間主要是指平均尋道時間,平均尋道時間是指MO磁光碟機在接收到系統指令後,磁頭從開始移動到移動到數據所在磁軌所需要的平均時間,它是指計算機在發出一個定址命令,到相應目標數據被找到所需時間,單位為毫秒(ms)。這是衡量MO磁光碟機的一個重要參數,其數值越小,則性能越好。
平均尋道時間實際上是由MO磁光碟機轉速、碟片容量等多個因素綜合決定的一個參數,MO磁光碟機的轉速越快,磁頭在單位時間內所能掃過的碟片面積就越大;而MO磁光碟機的碟片容量越高,其數據記錄密度也越高,磁頭讀寫相同容量的數據時所需要掃過的碟片面積就越小,從而使平均尋道時間減少,從而提高MO磁光碟機性能。我們常以它來描述硬碟讀取數據的能力。平均尋道時間越小,硬碟的運行速率相應也就越快。
Ⅳ 計算每面磁軌數 為什麼要除以二
因為用的是直徑!!
Ⅳ 什麼叫平均尋道時間百度百科說的太復雜,能不能簡單點兒舉例說明
尋道時間簡單講,就是硬碟上的磁頭找到指定位置(某個磁軌上的某個扇區的位置)所花的平均時間,因為磁碟是圓的,外圈的磁軌多,而里圈的磁軌少,所以花的時間(尋道時間)是不一樣的。
平均尋道時間的英文拼寫是Average Seek Time,它是了解硬碟性能至關重要的參數之一。它是指硬碟在接收到系統指令後,磁頭從開始移動到移動至數據所在的磁軌所花費時間的平均值,它一定程度上體現硬碟讀取數據的能力,是影響硬碟內部數據傳輸率的重要參數,單位為毫秒(ms)。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的產品其平均尋道時間也不一樣,但這個時間越低,則產品越好。
Ⅵ 硬碟平均定址時間計算
根據該題,磁碟每轉一周的平均時間為1/6000/2=0.083ms
平均等待時間為5000ms,所以平均定址時間為5000.083ms
這么高的轉速,這么慢的尋道(等待)時間,就是塊廢硬碟啊。
這時候應該會有老師進來敲黑板,同學們,這道題出錯了,改成下面這樣:
硬碟的轉速6000轉/分,平均等待時間5ms,求平均定址時間。
磁碟每轉一周的平均時間為1/6000/2*60*1000=5ms
平均等待時間為5ms,所以平均定址時間為5+5=10ms
磁碟定址,最少不用轉,最多轉1圈,所以取平均時間要除以2,60是將分轉換為秒,1000是將秒轉換為毫秒。
Ⅶ 怎樣算平均尋道時間
平均尋道時間的英文拼寫是Average Seek Time,它是了解硬碟性能至關重要的參數之一。它是指硬碟在接收到系統指令後,磁頭從開始移動到移動至數據所在的磁軌所花費時間的平均值,它一定程度上體現硬碟讀取數據的能力,是影響硬碟內部數據傳輸率的重要參數,單位為毫秒(ms)。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的產品其平均尋道時間也不一樣,但這個時間越低,則產品越好,現今主流的硬碟產品平均尋道時間都在在9ms左右。
平均尋道時間實際上是由轉速、單碟容量等多個因素綜合決定的一個參數。一般來說,硬碟的轉速越高,其平均尋道時間就越低;單碟容量越大,其平均尋道時間就越低。當單碟片容量增大時,磁頭的尋道動作和移動距離減少,從而使平均尋道時間減少,加快硬碟速度。當然處於市場定位以及噪音控制等方面的考慮,廠商也會人為的調整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
在硬碟上數據是分磁軌、分簇存儲的,經常的讀寫操作後,往往數據並不是連續排列在同一磁軌上,所以磁頭在讀取數據時往往需要在磁軌之間反復移動,因此平均尋道時間在數據傳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讀寫大量的小文件時,平均尋道時間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讀寫大文件或連續存儲的大量數據時,平均尋道時間的優勢則得不到體現,此時單碟容量的大小、轉速、緩存就是較為重要的因素。
Ⅷ 關於平均訪問磁碟次數的計算
一個文件目錄項對應一個文件控制塊,我們查找一個文件是不是查找它的目錄項即可,順序查找目錄表平均需要查找1600次(n個元素的順序表平均查找次數為(n+1)/2),一個磁碟塊大小為1KB,一個文件控制塊大小為64B,一個磁碟塊中有1KB/64B=16個文件控制塊,相當於查找了1600/16=100個磁碟,我希望從這個角度能幫助你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