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為什麼有福字
⑴ 晚上貼福字不吉利嗎
年年都是三十晚飯時候貼
⑵ 晚上睡覺夢到墳頭上寫著福字是什麼意思呢
呵呵,好事!
這里的「墳」象徵你的祖宗前輩。
而「福」象徵將來的好事
墳頭上有福字是你的先輩在保佑你,你最近將會很順利哦!
這只是聽大師說的,其實本人不信,你就當是一個可能吧!
希望能幫到你,謝謝!
⑶ 新年來到人們喜歡張貼福字,福字都有哪些傳統含義
每次到了新年的時候,人們都喜歡張貼福字,福字的含義也有很多,包括各方各面。
除了在門上貼福字,人們還樂於在很多物體上貼福字。比如糧倉上倒貼福字,希望來年多多收獲糧食;比如在垃圾桶上倒貼福字,寓意倒掉的是災禍,留下的是福運。福字音同富,代表了富貴,更是希望自己和家人能有有飯吃有衣穿,是最朴實的希望。
福字在中國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甚至有上千種寫法,人們對於福字的熱愛和追求,遠遠不限於其所代表的含義。
⑷ 福字是白天帖還是黑天貼。
貼福字的講究
福字」分正福、倒福和各類小「福字」
倒福
「倒」與「到」同音,「倒福」取其意是「福到了」。所以現在貼的「福」字中,會看到有「正福和「倒福」兩種斗方體式。
福字
貼福字的時間應該截止在年三十中午之前,不可在年三十太陽落下之後貼。而貼的順序是從外往裡貼,先貼迎門福,再貼門福,以此類推,最後一個才貼倒福,意味著一年的福氣都從外面流進來了。
倒福斗方,要坐北朝南貼在門廳的正前方,這叫「福入廳堂」,但一家只可貼一個。
正福斗方是坐東面西貼,意味著「福如東海」,一屋只能貼一個。有的把倒福貼在大門和大門外,都是由於不懂講究所致。該處福字必須為正福,何處貼什麼樣的福字都有分類和講究的,不可隨心所欲亂貼。
倒貼福字
在我國傳統位理學中確有倒貼福字的說法,取其「倒」和「到」的諧音,意為「福到」了。
各類貼法:
1、水缸、垃圾箱
福字倒貼在水缸和垃圾箱上,由於水缸和垃圾箱里的東西要從里邊倒出來。為了避諱把家裡的福氣倒掉,便倒貼福字。這種作法是巧妙地利用「倒」字的同音字「到」,用「福至」來抵消「福去」,用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櫃子
福字倒貼在屋內的櫃子上。櫃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貼福字,表示福氣會一直來到家裡、屋裡和櫃子里。
福字
3、屋內
在屋子的內貼的「福」字適合倒著貼,在家裡即使把「福」打倒了也是到在自己家裡,福氣也被關在自家屋裡,滿屋充滿了福氣。貼在馬桶、垃圾箱、衣櫃……上的小「福」字也必須倒著貼的,有小「福」不到大「福」不來的寓意。
3、轉運
如果一年中家中有人不幸亡故、或者其他災難出現,比如失火、車禍等,希望轉運的朋友可以將福字倒貼。
正貼福字
不是所有福字都要倒著貼,尤其是大門上。一些比較正規的場合和迎賓待客的地方,如大門、院內客廳的顯要處,福字多不倒著貼,以示嚴肅莊重及對賓客的尊敬。
福字
大門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納福」之意,而且大門是家庭的出入口,是表示莊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貼的福字,須鄭重不阿,端莊大方,故應正貼。
貼在大門的「福」字必須正著貼,寓意開門迎福,福氣臨門的吉祥美譽,如大門的「福」字的倒著貼話,可就把福氣倒在門外了,跑到別人家裡去了。大「福」字也得順著貼,這才能起到正福臨門,否則把「福」字打倒了,福氣溜走了。
⑸ 「年」或「福」的來歷
「年」是什麼呢?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頒布了禁放煙花爆竹的法律,使這一沿續了幾百年的習俗成為歷史。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幾種說法:
"年"獸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熬年的傳說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宋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里竄了出來,摸進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卻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飢。再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 "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這種現象逐漸蔚成了綿綿相傳的"過年"和"拜年"的風俗, "拜年"的風俗內容豐富,通常的順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後出門去拜親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等各種講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謂"拜個晚年"。
另一種說法是:
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一、計時單位:365天,春夏秋冬周而復始,謂之一年;
"年"既然是計時單位,自然與歷法有關,而歷法的形成又是天體運行和萬物生長規律的產物。這一過程是隨著社會的前進和人們知識的提高而發展的。
我國的原始農業社會時期,在耕作的長期實踐中,發現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時觀測出天體運行與地上農作物生長之間的規律,即所謂"觀象授時"。在二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就已出現了以北鬥鬥柄所指星象位置的變化,用干支紀年、月、日的辦法。這就是歷法的雛形。每年的第一月稱正月,為歲首。由於各個朝代使用的歷法不一,故歲首也不相同。夏歷的正月是現在我們所用的陰(農)歷一月,即所謂"建寅孟春之月";商代以現在的陰歷十二月為歲首,即所謂"建丑季冬之月;"周歷以現在的陰歷十一月為歲首,即所謂"建子仲冬之月";秦代用顓頊歷,以現在的陰歷十月為歲首,即所謂"建亥孟冬之月";漢代初期仍以秦歷為准。直到漢武帝時,才組織專門班子,改顓頊歷為太初歷,並把二十四節氣納入歷法,仍以夏歷的正月為歲首。這就是我們現在仍把陰(農)歷稱為夏歷的原因。
"年"字的出現始於周代。在此以前,堯舜時稱"載",有天體星辰運載一周之意,夏代稱"歲",含人長一歲,新春將臨之意;商代稱"祀",表示四時已過,該編史造冊,奉祀神靈祖先了。雖然在唐肅宗時曾一度將"年"改為"載",但為期很短,又復稱為年。年為計時單位,一直沿用到現在。春夏秋冬一個周期,稱為一年,在書面語言中,亦不時出現"載"字,顯然那是受古時稱謂的影響。
二、收成狀況: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穀物多少即年景之好壞;
"年"的再一個含意是收成的意思。一年之中分為四季,是根據農作物的生、長、收、藏循環規律而逐漸認識的。因而在古籍記載中,對"年"的說明是"谷熟也"。收獲五穀稱"有年",豐收稱"大有年",亦稱"豐年"。皇帝祈禱五穀豐登之處曰"祈年殿"。在戲文中,對帝王歌功頌德時,有"君樂臣樂民安樂,五穀豐登大有年"之唱詞。
"年"字原是"稔"字初文,即莊稼成熟豐稔之意。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實豐收的形象,不難理解,"年"與農作物之間的密切關系。
三、節日名稱:"百節年為首",是歡樂慶祝的愉快時光,謂之過年。
"年"的另一含意為節日名稱。是供大家歡慶的日子。收藏之後,結束了田間農活,首先想到的應是酬謝神靈的保佑、祖先的庇蔭。用新米做飯、釀酒、祭祀神靈、祖先、祈求來年再獲豐收。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規律。但是祭祀活動在哪一天舉行,古時並無確定,只是局限在新舊二年交替的這段日子之中。
"年"作為節日,形成於漢代。百姓們經過了春秋戰國四分五裂的局面,苦不堪言。秦雖統一中國,但徭役賦稅極為苛刻,民不聊生。直到漢代,才出現社會較為穩定,經濟日趨繁榮的局面,百姓們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為歲終的慶祝和新歲的祈福創造了條件。
哪一天稱過"年"?自然是歲首第一日。但是由於歷法的不同和帝王的封建意識,歲首第一日最初很難確定。我國的封建帝王自稱為天子,為顯示其"奉天承運,受命於天"的宗旨,隨著改朝換代,多次改動了月份的次序。正月不固定,初一自然也不固定。自從漢武帝改"顓頊歷"做《太初歷》之後,雖然王莽、魏明帝、武則天、唐肅宗都曾一度又改用周歷,但為時都很短,因此,民間一直以夏歷為准,正月初一即為新年。
新年的名稱有不少變化。古時曾稱過"上日"、"元日"、"朔旦"、"元正"、"正日"、"正旦"、"正朝"、"三元"(歲、月、日之元)、"三朝"(歲、月、日之朝)。後世逐漸稱元旦。民國之後,我國在使用陰歷的同時,亦採用陽歷,陽歷的1月1日亦是元旦。我國民俗不太注重陽歷,雖然機關、學校陽歷元旦照例放假,但是民間並不以此日為節。盡管如此,一國之內也不能有二個"年",於是把陰歷的元旦稱為"春節"。春節之稱,古來有之,是指"立春"而言。自從民間把陰歷元旦稱為春節並認可之後,就不再把立春稱為春節了。
公元1673年,康熙為祖母孝庄太後「請福續壽」,寫下了震爍古今的「長壽之福」,此福暗含「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是古今唯一的「五福合一」、「福壽合一」之福。孝庄「請福聚福」,康熙則「送福得福」,所以此福被稱為「天下第一靈驗之福」。福中有「康熙御筆之寶」印璽加頂,喻「鴻運當頭、福星高照」之意……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對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的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准備殺人,凡是在門前貼有福字的人家將免於處死。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皇帝得知後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然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個康熙御筆親書的「天下第一福」則是另外一個故事。清代康熙皇帝一生酷愛書法,但卻很少題字,所以康熙御筆是歷代皇帝的筆墨中流傳最少的,這就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說法。傳說康熙一生流傳下來的就剩三個字:「無為」、「福」。「無為」現存於故宮,而本文的主角「天下第一福」則存於北京恭王府中的「福」字碑上。傳說康熙大帝年幼喪母,由孝庄皇太後撫養長大。然而正當康熙盛世的時候,孝庄皇太後卻重病纏身。康熙救祖母心切,化孝心於筆鋒,創造了震爍古今的「福壽」聯體字,然後徵召天下能工巧匠,把它雕刻在一塊大青石上,並背著這個「福」字碑前往祈年殿拜祭天神。為示孝心,康熙大帝跪在「福」字碑上祈福,上蒼有靈,孝庄皇太後身體奇跡般康復,康熙大帝將「福」字碑請回宮中供奉在佛閣。乾隆繼位後,將「天下第一福」賜給自己的寵臣和珅,和珅命人運來幾千塊太湖石,在自己的府邸後花園砌成一條巨龍,這條龍的位置正好在京城的龍脈上,他將「天下第一福」藏在龍穴之中悉心供奉。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文物局對「福」字碑進行修繕,定為「中華三絕」文物之一。眾多海外名流紛紛慕名前來求福,以拓印掛軸孝敬長輩。外國訪華元首也紛紛前來景仰「天下第一福」。「福」碑的碑拓也成為國禮之一,贈與海內外貴賓,中華福音從此泱泱傳開。但由於拓印時使用草葯,如不加以限制,天長日久,該石碑將被風化殆盡,所以,目前國家有關部門已用玻璃罩將該石碑封存,禁止拓印。縱觀康熙大帝親筆所書的這個福字,剛勁有力,頗有氣勢,右上角的筆劃很像一個「多」字,下邊為「田」字,而右偏旁極似「壽」字,所以這福字又蘊含著「多子多才多衣多田多福多壽」的深厚含義。更為珍貴的是碑的正上方刻有康熙的御璽之印以鎮福,這更是其他歷史傳碑無法相比的,因此這個福字也就不能倒貼。傳說中,誰能給家中老人請回這個「天下第一福」,就一定能夠為老人添福添壽。這個「福」字在請回之後還有一定講究,除夕掛出,每日須凈手敬香,並於晚上用手去摸福字,由下向上,摸得越高,則會越長壽,時至正月十五必須收起深藏,此謂「摸年福增年壽」。待來年端午、中秋、重陽、冬至、除夕之日方可再掛出。
⑹ 春節有貼「福」字的習俗,福究竟是何來歷
春節,民間都願意在自家的門窗外倒貼個紅'福'字人們約定俗成,圖個喜慶,吉利.此俗傳說起源於清代恭親王府.那年正直春節前夕,大管家為討好主子歡心,按例寫幾個斗大的'福'字.叫人貼於庫房和王府大門上.有一家人目不識丁,竟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為此,恭親王福晉十分氣惱,欲鞭罰懲戒.幸好大管家是個能言善辯之人,他怕福晉怪罪下來瓜葛自身,慌忙跪倒陳述:'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慶之兆.'恭親王福晉一聽,也合情理,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府福到(倒)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沒學問的奴才,還真想不出這種招式呢!'遂賞管家和家丁各50兩銀子.後來倒貼「福」字之俗由達官府第傳入陌巷人家,貼過後都願過往行人或頑童們念叨幾句:「福到了!福倒了!「以圖吉利」.............原來的福字是寫在一張正方形的大紅紙上,有正貼福和倒貼福之分,而現在工業生產的倒福很少.其圖案是正的,福字是倒的,因此圖案向上.福字向下倒著印刷的「福」也就名正言順地稱之為「福倒了」的倒福.而絕大多數印刷的福字都是'正福',即圖案和福字都是正著印刷的,也就是福字和圖案都是向上的.
⑺ 春節貼「福」字一般都要倒貼,這個習俗是如何由來的
春節貼「福」字一般都要倒貼,這個福字在屋裡大多都是倒著貼的,寓意著福到了,這是我們中國流傳已久的風俗。
那會一個官家裡,因為都不識字,所以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為這事,恭親王十分惱火,辛虧大管家能言善辯,跪在地上奴顏婢膝地說:「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慶之兆。」恭親王聽罷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府福到(倒)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一高興,便重賞了管家和那個貼倒福的家丁。事後,倒貼「福」字之俗就由達官府第傳入百姓人家,並都願過往行人或小孩念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