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降溫多發生在晚上
❶ 雷雨為什麼多發生在下午和晚上
雷陣雨是在潮濕空氣發生強烈對流運動的情況下產生的,它的發生與大氣的穩定度有著極為密切關系。
夏天,在晴天風小的日子裡,地面受到強烈的陽光照射,把近地面的空氣加熱,愈接近地面氣溫升得愈高,午後是地面氣溫升得最高的時候,也是大氣在一天中最不穩定的時期,因此強對流運動的發展在這時候最為迅速。如果這時空氣非常潮濕,水汽豐富,那麼,這一天午後到傍晚就會出現雷陣雨。這種由地面強烈受熱形成的雷陣雨,稱為熱雷雨。而半夜到早晨,地面氣溫降得最低,大氣趨向穩定,所以熱雷雨不易形成。
春天雷陣雨的發生情況不同於夏天。夏天熱雷雨多在同一暖氣團情況下產生,雷雨發生前一天氣是晴朗的,而春雷大多發生在冷暖氣團交鋒的地帶。當南北兩股冷暖氣團交鋒時,暖濕空氣爬在冷空氣背上,大量水汽被凝結出來,使天空陰雲密布,連日下雨,地面上終日不見陽光,從而使白天氣溫不能升得很高,夜晚氣溫不能降得很低,氣溫的日變化很小。但在高空雲層的頂部,白天仍受到太陽光照射,那裡的氣溫日變化相對變大了。
白天雲層被陽光曬得很熱,溫度容易升高,大氣頭部變輕了,穩定度增加,形成雷陣雨的可能性變小;而到了夜間,雲頂向太空散熱,雲層上部的溫度下降,特別是半夜到早晨,是一天中溫度下降得最低的時候,大氣的頭部變重,趨向不穩定,這種雲層內便發展起對流運動,形成打雷閃電、暴雨滂沱的雷雨雲。這就是春雷多在半夜到早晨出現的道理
❷ 為什麼溫室種植素菜,要晚上降溫呢
自然狀態下,白天晚上是有溫差的。白天溫度高光照足夠,植物生長快,光合作用反應快。而夜間溫度低無光照,光合作用停止,植物消耗養分也少,而且開始把白天吸收和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質轉化為養分儲存在體內。如果夜間溫度仍然保持和白天差不多的水平,作物在夜間也會保持相對較快的「新陳代謝」,植物的呼吸作用會消耗很多養分,而夜間無光照情況下白天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都會被作物自身再消耗掉了。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體會,在晝夜溫差大的地區種植的作物,要比溫差小的地區種植的同樣的作物營養價值更高更豐富口感也更好。比如北方的蘋果大米西瓜,生長速度比南方地區要慢成熟周期要長,但品質要明顯比南方地區的好。
所以,溫室種植,要根據當地環境,酌情在夜間降低溫室內溫度,形成良好的晝夜溫差。這樣一來可以減少水肥消耗,二來可以最大程度上提高作物品質。
❸ 突然降溫的原因
冬季,陸地溫度比海洋低,在大陸內部形成強大的冷高壓,氣流由高壓中心向四周輻散,其中向低緯運動的氣團在性質上屬於冷氣團,它與暖氣團相遇就形成了冷鋒。冷鋒過境時,形成陰雨(雪)天氣、刮風、降溫,過境後,氣溫濕度驟降,氣壓升高。冬季冷氣團迅速南下(北半球,南半球相反),常形成災害性的大風降溫天氣,甚至形成寒潮。
❹ 大棚蔬菜夜晚為什麼降溫
因為夜晚沒有陽光,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卻繼續進行呼吸作用,如果溫度高,其呼吸作用就強,降溫了,可以控制呼吸作用小一點,以免過分消耗體內的有機物質。
❺ 為什麼有些地方下雨通常會在晚上
一般來說,窪地、谷地、盆地這樣的地方容易形成夜雨,像四川盆地就多夜雨,有個詞就叫做"巴山夜雨」。這是因為盆地地勢低窪,白天太陽照射,地面開始升溫,盆地的周邊是山地(被山地包圍起來的才叫盆地嘛),升溫要快;中間是大氣,它比周邊山地升溫慢,溫度要低,密度大,會下沉,形成高壓,不易形成降水。晚上的時候,沒有了太陽,開始降溫,山地降溫快,中間的大氣降溫慢,溫度高,就會膨脹上升,易形成降水。
❻ 為什麼立秋之後晚上立刻降溫不論之前有多熱
立秋, 「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因此才有「落一葉而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而秋季又是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立秋節氣概述
立秋(autumn begins):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8月7、8或9日。我國以立秋為秋季的開始。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立秋又稱交秋,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由於全國各地氣候不同,秋季開始時間也不一致。氣候學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為秋季開始,這種劃分方法比較符合各地實際,但與黃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較大。立秋以後,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秋的意思是暑去涼來,秋天開始。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
立秋來歷
其實,按氣候學劃分季節的標准,下半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降至22℃以下為秋季的開始,除長年皆冬和春秋相連無夏區外,中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秋季的地區。
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開始秋風送爽,秦淮一帶秋天從9月中旬開始,10月初秋風吹至浙江麗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陽一線,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達雷州半島,而當秋的腳步到達「天涯海角」的海南崖縣時己快到新年元旦了。「秋後一伏熱死人」,立秋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單晚圓稈,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說。雙晚生長在氣溫由高到低的環境里,必須抓緊當前溫度較高的有利時機,追肥耘田,加強管理。當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時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齊揪」,除對長勢較差的田塊補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頂、整枝、去老葉、抹贅芽等要及時跟上,以減少爛鈴、落鈴,促進正常成熟吐絮。茶園秋耕要盡快進行,農諺說:「七挖金,八挖銀」,秋挖可以消滅雜草,疏鬆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結合施肥,可使秋梢長得更好。立秋前後,華北地區的大白菜要抓緊播種,以保證在低溫來臨前有足夠的熱量條件,爭取高產優質。播種過遲,生長期縮短,菜棵生長小且包心不堅實。立秋時節也是多種作物病蟲集中危害的時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縱卷葉蟆、稻飛虱、棉鈴蟲和玉米螟等,要加強預測預報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麥播種也即將開始,應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備工作。
立秋氣候特點
「立秋」到了,但並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仍是未進入秋天氣候,況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後第3日。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氣內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於台風雨季節漸去了,氣溫更酷熱,因而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立秋常識介紹
根據氣候平均溫度劃分季節的標准,必須是連續5天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這樣的標准,江淮地區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進入秋天。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雖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日較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此外,秋的含義,還有莊稼快成熟的意思。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並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以保家衛國。另外,不論朝廷還是民間,在立秋收成之後,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則嘗試新收成的米穀,以慶祝。
立秋以後氣溫由熱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慾開始增加。因此,可根據秋季的特點來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並為越冬做准備。秋季氣候乾燥,夜晚雖然涼爽,但白天氣候仍較高,所以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為主,可選用芝麻、蜂蜜、銀耳、乳品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氣中濕度小,皮膚容易乾燥。因此,在整個秋季都應重視機體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
秋季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以在冬季到來時,減少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秋季進補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
❼ 用地理知識說明為什麼白天雲多降溫晚上升溫,晴天溫差大。謝謝
白天如果是多雲天氣的話,雲量多,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就少,白天氣溫就不高,晚上,雲量多,大氣逆輻射作用弱,保溫作用強,所以晚上溫度不低,晝夜溫差就小
❽ 從熱力環流的角度說明昆明夜間逆溫現象多發的原因
昆明地勢較低,且四周被高山環繞;根據熱力環流的原理,夜間四周山坡降溫較快,谷地大氣降溫較慢,山坡氣溫低,氣壓高;谷地氣溫較高,氣壓低;水平氣流從高壓流向低壓冷空氣沿著山坡向低處的壩子運動,壩子底部的較暖空氣被迫抬升;形成了下冷上熱的大氣結構,因此昆明夜間逆溫現象頻發
❾ 霜凍為什麼會出現在晴朗的夜裡
如果有在農村裡待過,或者了解農村生活的人,就會明白霜凍是一種怎樣的現象,這是一種比較經常能見到的農業氣象災害,發生在冬春季,多為寒潮南下。一般發生在天氣由陰轉晴的當天夜晚。那麼霜凍為什麼會出現在晴朗的夜裡呢?凍害有哪些特點呢?下面佰佰安全網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這些自然災害安全小知識。
即氣層中地物表面溫度或地面溫度降到零度以下,所含水汽的過飽和部分在地面一些傳熱性能不好的物體上凝華成的白色冰晶。其結構鬆散。一般在冷季夜間到清晨的一段時間內形成。形成時多為靜風。霜在洞穴里、冰川的裂縫口和雪面上有時也會出現。在我國四季分明的中緯度地區,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節,正是冬季開始前和結束後的時間,夜間的氣溫一般能降低0℃以下。在晴朗的夜間,因為無雲,地面熱量散發很快,在前半夜由於地面白天儲存熱量較多,氣溫一般不易降到0℃以下。特別是到了後半夜和黎明前,地面散發的熱量已很多,而獲得大氣輻射補償的熱量很少,氣溫下降很快,當氣溫下降到0℃以下時,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附著在地面的土塊、石塊、樹葉、草木、低房的瓦片等物體上,就凝結成了冰晶的白霜。
霜凍多在春秋轉換季節,白天氣溫高於攝氏零度,夜間氣溫短時間降至零度以下的低溫危害現象。既農業氣象學中是指土壤表面或者植物株冠附近的氣溫降至零度以下而造成作物受害的現象。出現霜凍時,往往伴有白霜,也可不伴有白霜,不伴有白霜的霜凍被稱為「黑霜」或「殺霜」。晴朗無風的夜晚,因輻射冷卻形成的霜凍稱為「輻射霜凍」。冷空氣入侵形成的霜凍稱為「平流霜凍」。兩種過程綜合作用下形成的霜凍稱為「平流輻射霜凍」。無論何種霜凍出現,都會給作物帶來或多或少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