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時間很短要對爸媽好
❶ 怎樣才能對父母好呢
其實孩子和父母之間最重要的就是要互相溝通、諒解。沒有溝通的家庭是不會快樂的。
1.學會主動幫父母做些家務,在勞動中和父母溝通。
2.換位思考。在父母的立場上去考慮一下,如果你是父母,那你有這樣一個孩子,你會怎麼樣?
3.有不舒服的事情和父母討論。其實人與人之間就是這樣的只有多去關注別人才會了解他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所以這很重要。
以上三點是最基本的溝通條件,希望你以後能夠好好和你的父母溝通。
❷ 人為什麼對孩子比對父母好
先說一個有點武斷的觀點:大體上講,每個人對自己的小孩要比對自己的父母好。這件事,從道理上是費解的。如果從知恩圖報的角度想,父母的恩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孩子特別是剛出生不久的孩子還只給父母帶來麻煩,不曾有什麼貢獻。那應該是每個人對父母要更好一些才對。因為父母予己的貢獻已經存在,孩子予己的貢獻還是一個未知數。難道說人們對一個已經存在的東西會比一個將來可能存在的東西更在意嗎?如果說對小孩好是因為小孩更可憐,生命太脆弱,也很難講得通。一方面,人們對自己的孩子好不只是表現在小孩的孩提時代,是一至延續到自己的生命結束的。另一方面,老人到生活不能自理的階段,其實比嬰兒更可憐。嬰兒不能自理,只有生理上的痛苦,而老人除了有生理上的痛苦外,還有心理上的痛苦。從道理上很難講得通,而事實又是不容置疑。那應該有它的理由(不是道理,因為道理中有「道」,理由不需要「道」)。下面我試著講二點理由,可能這理由講出來讓人有點害怕,但是這理由可能就是真的存在的。
對父母差一些是「過河拆橋」,對孩子好一些是希望「放春風收夜雨」。父母對自己的好處大家心知肚明,但是等到自己有能力回報父母的時候,似乎不太怎麼需要父母的照顧了。父母以前對自己的照顧他們又不可能收回去,於是對父母自然就不怎麼上心了。但小孩不一樣。人知道自己總是要老的,老了是希望孩子照顧自己的。所以人們為自己的將來著想,就對自己的小孩格外的好。這一點好多人是不會承認的。因為每個人在為孩子做每一件事的時候是不曾這樣想過的。但是不曾想過不代表我說的這種現象是不存在的。我們經常能聽到一個老人在子女不孝時會指責他們:你小時候我是怎麼對你的,沒想到你現在對我會這樣。這句話已經清楚的暴露了父母在為孩子付出時是存在現在「放春風」期望將來「收夜雨」的想法的。盡管這種想法多半會落空。這樣講來,牽涉到一個復雜的心理學的問題:人們對待有可能得到但還未得到的利益的關切度要遠大於對已經得到的利益的關切度的。一個人控制另一個人的最好方法就是許諾給他一個在他看來是可以得到的利益而又不急於兌現。小孩天然地具有這種控制父母的能力。所以對小孩好「慈」,不需要太多的教育與引導,那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可以對父母好「孝」,那可是需要提倡的。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們是認識到這一點,一部《論語》有多少處講到孝?二十四孝的故事不惜以關於孝的極端的故事來引起人們的關注。關於這一點,可以下一個基本的結論:慈是本能,是不自覺的,孝非本能,需要自覺。
對成長的欣喜和對衰亡的沮喪。
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心理,對於成長的東西總是興趣盎然,對衰亡的東西則提不精神來。人們喜歡養花養魚大致都是出自這樣一種心理。你可曾見過人們把一棵樹連根拔起後放至家中欣賞它慢慢枯萎的。人們對小孩好,是因為它從為小孩的付出中隨時能看到成長,從而收獲到一種喜悅。比如說為嬰兒洗尿布(現在有尿不濕用不著洗了),你會發現慢慢地尿布越來越少了,因為他會在你端著他吹一下口哨的時候把尿撒在尿盆里。可是對垂暮的老人,在他大小便失禁後,你要為他洗的尿布只會越來越多,直到他生命的終結。你在這里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只有無奈的沮喪與無盡的悲痛。有句俗語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當一個老人剛生重病時,還是有一些兒女們抱定要孝順的念頭來服侍老人的。但是當天長日久,老人的病一天比一天重,麻煩一天比一天多的時候,還指望兒女們有越來越好的耐心去對待老人,難了。說到這里,有人可能會提出一個反駁:為什麼父母對重病的孩子能夠一直有耐心呢?其實這不難回答。因為老人由重病走向死亡,是鐵的規律,是明擺著沒有希望的事。可生重病的孩子不一樣,他的父母總是抱著希望的,因為他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前面已提到兩點分析是很可怕的。其可怕有二:一是上兩條理由都說明了人的自私。因為這兩條都是從人自身的利益的角度去考慮的。如對已得到的利益的漠視,對將要得到尚未得到的利益的重視,以及對欣欣向榮的喜愛和對衰敗的厭惡。其二,雖然找到了病根,但是無葯可治。
讓人驚慌的親情計算
周末參加朋友聚會,發現少了兩個愛鬧的傢伙,問起,有人答曰,回家陪父母去了。
一個搞財會的姐們忽然有感而發,當即迅速地給我們算了一筆「親情賬」:假如我們的父母還能再活30年,而我們一年回老家兩次,那麼還能再聚60次;假如再活20年,還能聚40次;只活10年,就只剩下20次了。這還不包括天災、人禍、疾病等「中斷」時間的因素。如此說來,我們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真是屈指可數了……
一群沒心沒肺顧自狂歡的傢伙們聽了這筆數字賬,像是全被高人瞬間點了穴,頓時變成沉默的、甚至淚光瑩瑩的木頭樁子。
有些事情只要擺上桌面認真地盤點一回,去掉繁文縟節、枝枝葉葉,運用簡單的加減乘除,令人不勝驚慌的核心數字便清晰顯現在生活的屏幕上。
我們漸漸長大、漸漸離開父母的視線,並越走越遠。學校、社會、朋友、戀人、異鄉、漂泊……都在一點點拉開我們與父母的距離,一年之中留給父母的時間總是縮了又縮。對誰說忙,都不如對父母說忙那麼的理直氣壯。於是那原本就有限的親情數據,在我們的賬本上不停遞減,有朝一日為零時,一切便永遠地來不及了。
聚會到了最後,大家一掃平日的瀟灑勁兒,分手時竟然依依惜別了。數字告訴我們,聚一次少一次呵。何況每個人都打算日後擠出時間,常回家看看父母,有條件的更要接父母一起住,絕不讓「子欲孝而親不待」的遺憾充斥我們的後半生。
❸ 年紀越到越能感覺到親情的重要,但是和家人相見的時間很少,如何才能更好地陪伴他們
在現在這個壓力巨大的社會下,很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跟妻子孩子,父母分離,去外出打工,有的為了省一點路費,甚至過年都不回來,所以現在在農村大多數會有很多留守兒童還有留守老人。那些夫妻一起出去的還好些,畢竟有個伴兒,有什麼事情都可以商量著來,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誰又想骨肉分離,遠離父母呢?
工作之餘多打打電話,跟父母說說知心話,跟孩子也說說話,讓孩子也感受帶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對他的愛一點也不少。
❹ 為什麼你越長大越沒辦法和爸媽好好說話
和爸媽好好說話,是他們這一生收到的最好的禮物。
我一直和我媽抱怨,這些年為什麼好像只有我一路走來特別不順。
每次我媽都說是我心態的問題,她這樣一說,我就不開心嘟囔幾句,然後兩人不歡而散。
我們兩個沒法討論過的好不好,順不順的問題,一說保准兩個人都各自掉頭回房間生悶氣。
01
成長這些年,讀書讀的笨,成績不如隔壁家的孩子,努力的大部分沒結果,珍惜的多半離開,我似乎憋了一肚子怨氣,無處發泄。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這八個字足以形容我的怨氣有多深。
別人是十八歲上大學開始離家,與父母過上平行空間的生活,我則剛好相反。
十八歲之前,大部分時間我和外婆在一起,其餘的時間要不住在鄰居家,要不有親戚來陪我住。
十八歲以後,我突然成了一個戀家的人。
讀書在本地,幾乎每個周末都回家,我媽從周二開始就打電話問我周末想吃什麼,周五我回去簡直就是滿漢全席。
周六周日她帶我去超市買吃的,帶我去商場買衣服,每次去超市我都嫌她選東西慢,去商場給我買衣服嫌她眼光不好,讓我別玩電腦早點睡覺,我嫌她煩。
總之,不管她做什麼,我都有一萬個嫌棄她的理由。

某一段艱難的時光里,我甚至嫌棄他們無能,沒有讓我有更多的選擇和機會。
他們做盡一切可以為我做的,希望填補和我之間的空白,無奈我並不領情。
事實是我把遇到的各種不好和不幸福怪到他們身上,為自己的不強大以及無法正確處理事情找一個理由,讓自己看起來沒那麼糟糕。
我們已成人,在三觀建立,能分辨是非黑白的時候,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已經告一段落,後面發生的都是需要自己承擔的。
我們糾結於爸媽做父母是否做得成功正確,可忘了他們也是第一次為人父母,很多事也是在我們出生後才逐漸學會的。
他們將寶貴的青春、油膩的中年、淡然的晚年通通奉獻給了當初的那個孩子,無所謂什麼成功的父母,能一起在這世上生活一遭已足矣。
不用多成功或者受萬人矚目,很多時候,和爸媽好好說話已經是他們這一生收到的最好的禮物。
圖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特此感謝!
❺ 父母是我們一輩子的恩人,面對父母,我們該如何去回報他們
父母的恩情大於天,從我們生下來到撫養我們長大,這其中有太多太多的不容易,作為父母,對於自己的子女永遠都是無私付出,而不懂得索取。所以當我們長大成人之後,也要盡自己所能回報自己的父母,讓他們能夠有一個安詳的晚年,而我們也能夠不辜負父母的期望。
一: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我們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對於父母來說,可能想要的不是物質生活的滿足,而是兒女承歡膝下的快樂。所以對待父母,最好的陪伴就是經常陪伴他們,可能我們長大之後,也會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家庭,但是不要忘記生養自己的父母,有時間多回去陪陪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愛圍繞在身邊。所謂陪伴就是如此。
父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特殊的存在,是血濃於水的親情,所以這輩子我們最應該感恩的就是父母。
❻ 男人為什麼要求我對他父母好,他才會對我好,而且告訴我要找一個能伺候他媽的,而不是男友對我好,我自然
這樣的男人就是離開,對父母好是應該的,結婚的話不是最好的,這樣男人在他們心中就是父母永遠排在第一,你排在最後。
❼ 兩個處得非常好,處了半年,別人介紹,男生想來叫我爸媽,但我爸覺得時間有點短。男生問了我好多遍,我
直接把原因告訴男友就行,不用不好意思。
遮遮蓋蓋的,反而會令其誤會。
婚姻是大事,慎重一些是應該的。
父母又沒說不同意,只是想再考察考察這個男孩是不是你的良配。
時機一成熟,自會水到渠成。
❽ 為什麼不要對父母太好
對父母孝順應該的,但是不管對和錯都聽就不行了,不然他們認為他們怎麼做都是對的,自己一家人,不必要刻意對誰特別好,那樣感覺不是家人,是客人,還是該怎麼樣就怎麼樣,這樣反而自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