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跑步有反應時間
㈠ 運動員起跑反應時間
人的最短反應時間是0.1秒,一般短跑根據發揮起跑反應會在0.1~~0。3之間,我國的運動員普遍反應是很迅速的,這是個優勢。
當然,如果一個運動員的反應時間是0.09的話,他肯定是壓槍而不是聽槍跑的,根據國際田聯的規定,低於0.1算搶跑罰下,誰讓他壓槍來著,這就是規定。
㈡ 為什麼跑步比賽要算上反應時
布吉島。。。
㈢ 短跑為何不減去反應時間
短跑為何不減去反應時間?短跑肯定是不會減去反應時間的,每個人的反應時間反映了一個人的速度的快慢,反應時間也是非常重要的
㈣ 人的起跑最快反應時間是多少怎樣定義
最快是100毫秒,也就是0.1秒。反應時間是指從刺激的呈現到反應的開始之間的時距。刺激施於有機體之後到明顯反應開始所需要的時間。
人類的反應時間:一般人的反應時間應該在0.2秒以上,經過訓練的運動員應該也不會低於0.1秒。
2001年9月在上海舉行的國際田徑黃金大獎賽男子110米欄的比賽中,劉翔的起跑反應時間是「0.155秒,排在八位選手的第二」,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阿諾德因搶跑被罰下,根據當時的解說。
搶跑的概念已經不是簡單的「在槍響之前起跑」,凡是在槍響後0.1秒以內起跑的,說明該運動員在槍響前有預判(也就是在賭何時槍響),也算搶跑。
根據以上信息,正常人最快的反應時間也不應短於0.1秒。
反應時間包含的時段包括三個時段:
一、刺激使感受器產生了興奮,其沖動傳遞到感覺神經元的時間;
二、神經沖動經感覺神經傳至大腦皮質的感覺中樞和運動中樞,從那裡經運動神經到效應器官的時間;
三、效應器接受沖動後開始效應活動的時間。
刺激的呈現引起一種過程的開始,此過程在機體內部的進行是潛伏的,直至此過程到達肌肉這一效應器時,才產生一種外顯的、對環境的效應為止。因而,反應時間往往也被稱為「反應的潛伏期」。
在反應的潛伏期中包含著感覺器官、大腦加工、神經傳入傳出所需的時間以及肌肉效應器反應所需的時間,其中大腦加工所消耗的時間最多。
㈤ 奧運百米賽跑起跑反應時間為什麼不能低於0.1秒
運動員的起跑反應時間少於0.100秒時,即被視為搶跑。與此同時,同組的英國選手剛剛跑出0.093秒的起跑時間,卻被判斷為「計時器故障」而得以留在場上。
起跑反應時間指的是從發令槍響開始,到起跑器記錄到超過閾值的力為止的時間。最短起跑反應時間並不是0秒,而是0.100秒,這個規定部分參考了一項1990年的研究。
主要優勢:
研究記錄了8名芬蘭的男性短跑運動員在起跑時的腿部肌電信號,當肌肉的活動水平超過基線10%時則記下反應時間;結果發現,起跑姿勢中前後兩條腿的平均反應時間分別為0.121秒和0.119秒。
㈥ 跑步高潮症是什麼原因
跑步高潮,即runner』s high,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形象一點,高潮下的跑者會感到莫名興奮,覺得自己不可戰勝,不適和疼痛感在降低,有時甚至會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
某種程度上,正是這種感覺激勵我們很多人早起訓練、連續參賽而樂此不疲。
那麼跑步高潮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高潮源起,真不是內啡肽的功勞
很多人認為產生跑步高潮的是內啡肽,一種鎮痛作用的荷爾蒙。
現在看來這個結論可能是錯的,最近一項動物實驗證明內啡肽並非跑步快樂的源泉,它源自一種完全不同的物質——人體內的內源性大麻素,就像大麻中的大麻素一樣,能起到舒緩情緒的作用。
實驗里,研究人員通過將實驗室小鼠放在明暗不同的容器里,測試它們的焦慮水平(焦慮的偏愛暗處),然後讓它們在轉輪上跑步。
小鼠都喜歡跑步,即便不被追趕,也要跑下去,這表明它們獲得了某種心理滿足,體驗了鼠版的「跑步高潮」。 動物在跑步後更平靜了,在籠子里的照明區域待得更久,而這是焦慮的動物不會做的。
研究人員使用葯物來阻止動物的內源性大麻素系統運作時,他們的跑後冷靜消失了。這些動物在跑完步後仍和以前一樣焦慮,對疼痛非常敏感。
然而,當研究人員阻止動物對內啡肽的反應,保持內源性大麻素系統不變時,老鼠享受著跑步所帶來的舒緩效果。籠子里的它們比較平靜,對疼痛的敏感度也降低了。
沒有一個有效的內源性大麻素系統,他們無法體驗跑步的高潮。
實驗中的小鼠只需每天在輪子上蹬上三公里就行。我們人類需要跑多久才能體驗到跑步高潮呢?
如何才能獲得跑步高潮?
關鍵在於保持中等強度水平運動30分鍾及以上。
想要獲得跑步高潮,有一些方法是共通的。一,建立耐力,這樣你就可以跑長距離,二是多樣化你的訓練方式,讓你的身體持久受到挑戰。
採取正確心態
01 推動自己
跑者高潮是身體對長期壓力的反應,所以挑戰它!
當你感到疲倦時,不要懈怠或放棄。當然,這件事因人而異,根據你自己的健康水平和經驗實行。 可以是:
20分鍾跑
90分鍾跑
配速從10分鍾每英里提到9分半
用第一個間歇跑的時間跑下一個
02 避免常規
伴隨你的跑步水平提高,身體已經適應遇過的挑戰。這會降低跑步高潮的出現幾率,要每天調換訓練內容。 即使每天只有40分鍾跑步,也要推陳出新。 例如:
放鬆跑和強度跑交替。
跑不同地形的不同路線。
長距離跑和高強度訓練交替。
通過跑更快的配速挑戰自己。
03 給身體加油
用正確的食物保持身體活力。在你的身體有機會長時間推動前,避免由於缺乏燃料而使自己疲憊不堪。
在鍛煉前補充大約200卡路里,提升你的能量水平。根據天氣,在進食後約20分鍾飲用約500毫升的水,補充水分。
進食和跑步間至少讓自己消化45分鍾以避免痙攣。
04 聰明地跑
獲得跑步高潮就像用瓶子捕捉閃電一樣。 許多因素都必須落實到位,這些因素難以預測或復制,不要為了高潮而跑步。
相反,要通過不斷提升個人標准,專注於實現運動目標。
過度努力會導致早期疲勞和受傷,設定符合實際的目標。
跑步高潮對每個人來說出現的時間不同。 不要為別人先獲得跑步高潮而嫉妒。
變換跑步內容,而不是日復一日地做同樣的事情,試圖重現高潮。
㈦ 為什麼運動員在長跑時會有一種極點現象
人體在劇烈運動時,由於運動開始階段內臟器官的活動能力落後於運動器官的需要,往往產生一種非常難受的感覺,此時感到呼吸困難,肌肉酸痛,動作遲緩,情緒低落,簡直不願意再繼續運動下去,這種狀態叫做"極點"。
"極點"與"第二次呼吸"是長跑運動中常見的生理現象,極點出現的早晚,與各人的體質、訓練水平等有直接的關系。為了在跑步過程中從容面對它們,跑步愛好者平時應加強鍛煉,不斷提高機體對運動的適應能力,這可延緩極點出現的時間和減輕症狀。當極點出現後,應適當減小運動負荷,加深呼吸,上述異常反應可逐漸緩解或消失。隨後,運動又重新變得輕松、協調,運動能力又有提高。
"極點"現象的產生是因為人體有生理上的惰性。人體各系統器官的惰性大小有別,肌肉的惰性小,內臟器官的惰性大。人體由相對安靜狀態進入劇烈運動時,工作效率不高,不能及時地把氧輸送給肌肉和帶走大量二氧化碳、乳酸等代謝物,造成機體缺氧和代謝產物堆積,因而使機體產生"極點"現象。不經常鍛煉的人,"極點"現象出現早,持續時間長,反應強烈。長跑中出現"極點"現象時,應堅持下去,不要停止運動,必要時可適當降低運動強度,注意控制呼吸頻率和增進呼吸深度,延緩呼氣,都有助於消除"極點"現象或縮短它的持續時間
㈧ 跑步反應慢怎麼辦
所謂反應,就是指人體受到外界刺激後,中樞神經系統本能的條件反射所引起的意識的回答刺激的行為。在瞬息萬變的技擊對抗中,任何攻防技術的實施都要由這種神經反射做中間媒介,從而保證攻防技術的充分應用,因此,可以說這種神經反射行為的速度快慢,是決定攻防實踐成敗的先決條件。一。反應的類型根據每個運動員在反應時的感知,注意以及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過程相互關繫上的不同特點,可以把反應分為三種類型:1。反應感覺型。這種類型的特點是:在反應的預備期中,運動員的注意力集中到感知執行信號上,聽視覺中樞強烈興奮,運動中樞則處於抑制狀態,這時,運動員的意向是想更快更好地感知信號刺激,並做啟動動作。但對完成啟動動作的准備則很不充分,這是由於運動中樞的神經沖動過程,是在感知到信號刺激之後才開始產生,而且往往要作出巨大努力,才能使原來處於抑制狀態的運動中樞轉入興奮狀態,這其間既要耗費一些附加時間,又要耗費多餘的能量。因此,感覺型的反應速度比其它類型要慢,它的潛伏期平均持續160-175毫秒。2。反應的運動型。這種類型的特點是:在反應的預備期中,運動員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准備應答動作上,皮層運動中樞因而產生強烈興奮,而聽視覺中樞則處於一定程度的抑制狀態。這時運動員的意向是如何迎擊對手的進攻,一旦對方發動進攻或做出攻擊的意向時,聽視覺中樞產生的興奮,便很快傳到聯想中樞而至運動中樞,相應的反擊沖動就會立即傳到運動器官。由於皮層運動區對完成應答動作做好了充分准備,反應隱蔽期的運動不僅進行得快,而且耗費力量也少。因此,運動型反應最快,它的潛伏期平均持續時間只有100-125毫秒。但反應運動型在感知對手攻防信號和完成應答動作時常易發生錯誤,錯把對手的假當作信號刺激來應答,從而導致不必要的失誤。3。反應的中間型。這種類型的特點是其感知和注意以大致相同的強度同時指向集中於等待信號和准備應答動作上,大腦皮層感覺區和運動區的興奮強度大體是平衡的,因而其反應速度優於感覺型,次於運動型,反應潛伏期平均持續約140-150毫秒。二。實戰中影響反應能力的因素在兩人攻防對抗中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系列不利於反應發揮的行為,從而造成雙方賽前難以入手,戰時則貼身糾纏撕打的現象。一般阻礙反應能力正常發揮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攻防距離過近:實戰中攻防距離過近,反應時間必然縮短,攻防技術不能充分發揮,易出現貼身撕打現象,因此,在攻防中控制高速好適宜的距離是提高反應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情緒狀態不佳(這會由不同情況而引起),致使反應遲緩。因此,實戰中樹立必勝信念很重要。既要小心謹慎,不盲目輕敵,又要充滿自信,抖擻精神。精神緊張,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看對手已有動作的信號上, 而不是即將發生的變動上,造成准確預測不夠,反應失誤。不熟悉攻防要領及規律。盲目運用不規則的胡亂踢打動作,致使反應誤差,影響反應能力的發揮。因此,在訓練中必須按技術規則要領掌握攻守技術,遵循攻防反應的規律,採取由易到難、從簡到繁,從慢到快的步驟,加強對反應能力的訓練。三。反應能力的培養在實戰對抗中,我們把反應過程稱之為反射行為,而這種反射行為的快慢,雖因人而異,但人自身天賦條件、心理素質和訓練因素等對其均有一定影響。實踐證明,堅持科學、系統、正確地訓練,將有助於提高反應能力。從而達到攻防技術與反應速度的密切配合,以不斷完善實戰技術。(-)簡單動作反應速度的培養簡單動作反應速度就是用早已熟悉的動作去應答早已熟悉的,但是突然出現的信號。例如運動員突然遭到左直拳進攻,自然而然地會產生自己所熟悉的潛意識的反應動作來防守,如下潛躲閃等。這種訓練表現出較明顯的反射行為,孕含了無規則的對抗成分,所以,能有效提高反應能力。聽(視)動練習:練習者根據教練所喊號令(包括聲響或手勢),做出各種步法、拳法、腿法、摔法等練習。彩棒練習:一彩棒有紅、黃、蘭、白、黑各色,教練揮棒上下、左右、前後突然移動,突停後要求練習者馬上說出彩棒下面兩側的顏色。亦可規定各種顏色代表的信號,如紅色面對自己是進一步,黑色是後退一步,蘭色出拳,白色出腿等,教練上下、左右、前後移動彩棒,習練者不僅要記住顏色,還要作出相應的動作。其他:將假人或者其它物體當做對手,在其周圍做左閃、右閃、後閃、潛閃等各種練習。在一個較小空間內吊2-5個吊袋,用繩拉動吊袋有規律的擺盪,習練者人各種射閃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