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建立的時間稱為什麼
❶ 商朝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從夏朝的出現,到秦朝的統一,經歷了500多年的漫長歲月。
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前16世紀,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前11世紀,周武王利用商朝紂王殘暴奢侈,引起人民和各小國強烈不滿的有利形勢,在商朝社會矛盾最為激化,且對東夷戰爭十分疲乏的時候,聯合起800多個反對紂王統治的小國和西南方各族武裝,向紂的都城朝歌(今河南淇縣)進攻,開始了空前的「武王伐紂之舉」。牧野一戰,滅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奴隸制王朝西周。公元前770年,周的封國和其他小國逐漸強盛後,又紛紛脫離周的約束。這時,周的國力也日漸衰落,再無力挽回四分五裂的局勢。各諸侯列國爭霸的結果,加快了西周的崩潰。周王室歷盡坎坷之後,被迫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市),史稱東周。
東周的歷史包括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和戰國(前476前~前221年)兩個時期。這500多年,是我國政治發生重大變局和社會大變革的時期。相傳西周時期共分封了1800多個諸侯國,到春秋時期兼並為100多個,而在政局上起作用的只有十幾個。到戰國時期,就只剩下7個大國和十幾個小國了。
❷ 商朝建立的時間及定都
商朝建立的時間是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定都是在亳(今河南商丘附近).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❸ 商朝又稱什麼
商朝又稱殷商。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夏朝諸侯國商部落首領商湯率諸侯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稱為「殷」或「殷商」 。
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
❹ 商朝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滅亡時間,亡國暴君,重大事件
商湯立國後,汲取夏代滅亡的深刻教訓,廢除了夏桀時殘酷壓迫人民的暴政,採用了「寬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國內部的矛盾比較緩和,政治局面趨於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起來。他對四周的許多國家進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勝利。所以《孟子·滕文公下》]記有:湯「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詩.商頌.殷武》也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的記載,反映了商王朝在湯的統治下,已經成為強盛的國家。
商湯和左相以後,在處理政務、穩定政局、發展生產等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貢獻。仲虺死後,伊尹在政壇上的作用尤其突出,成了商湯甲時期[重要的輔佐,政壇的一位元老。
商湯死後,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繼位;外丙死後,其弟中壬繼位;中壬死後,又以太丁之子太甲繼位,太甲乃商湯之長孫。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帝太甲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迎回太甲而授之政。以後,太甲修德遵法,諸侯歸服,百姓的生活比較安寧。這個故事,反映了伊尹為貫徹商湯的治國方略、使商王朝長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這個故事流傳久遠,伊尹也獲得了「大仁」「大義」的美名。
不過,統治階級貪婪本性,決定了王室內部為權力和利益斗爭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記·殷本紀》中記載;「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從仲丁算起,經九世正好到盤庚時期,說明這一期間商王室內部為爭奪王位,內亂不止,致使外患不斷。這期間,商王朝曾多次遷都。
據文獻記載,商代曾五次遷都。《竹書紀年》記載,商王仲丁「自亳遷於囂」、河甲「自囂遷於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遷於奄」、盤庚「自奄遷於北蒙,曰殷」。不過考古學家至今只發現了偃師二里頭、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和安陽殷墟四個都邑遺址。這四個遺址的面積都很大,均在三、四百萬平方米以上。考古學家已在這四個遺址中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遺存,如二里頭遺址中部發現的一號宮殿,面積達一萬平方米。在偃師和鄭州發現了規模很大的城垣。安陽殷墟還發現了規模宏大的王陵區祭祀場。從這些發現與文獻記載可以知道,商代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國家機構,有各種職官、常備的武裝(「左中右」三師),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規等等。但上述這幾個都城,它們與文獻中記載的名字是甚麼關系,學術界還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陽殷墟是盤庚以後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較一致。
對商代歷史上多次遷都的原因,史學家們有不同的看法。但從《尚書·盤庚篇》中看到,遷都與內部的政治斗爭有一定關系。如盤庚雖然聲稱「視民利用遷」(即為人民的利益而決定遷都),但對那些不聽命令的人,他發出了「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我要將他們斬盡殺絕,不讓孽種留在新邑)的威脅,反映了內部爭斗的激烈。盤庚遷殷以後,王室內部的矛盾得到緩解,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盤庚被稱為「中興」之主,並為武丁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基礎。
武丁是盤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盤庚之侄。他年幼時,小乙曾讓他到民間生活了一段時間,深知民眾生活的艱難困苦。他即位以後,兢兢業業、不敢荒寧,勵精圖治,決意振興大業。他四齣征伐,對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國進行征討,戰爭的規模不小,往往動用數千兵力,最大的一次發兵一萬三千人。在這些征戰中,商王征服了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也捉獲了大量俘虜。武丁時期的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宮殿、墓葬、作坊等遺存都有發現。代表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青銅業,有了突破性進展,如銅、鉛、錫三元合金出現了;分鑄技術已被廣泛運用;青銅器生產數量大增,還出現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聯這樣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銅業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國青銅時代進入繁榮時期。此外,在紡織、醫學、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開創的盛世局面,為商代晚期社會生產的發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祭天祀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史前時期的考古中曾一再發現這類遺存。隨著農業的出現,人們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好年景而產生對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種。祖先崇拜又叫靈魂崇拜。它源自對先人懷念,把夢中的情景理解為先人的靈魂作祟而產生。人們祭祀祖先,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開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內容發生很大變化。由於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統治者,為了維護他的統治,就把祖先崇拜與自然崇拜結合起來,創造了天或上帝這樣的至上神。從文獻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這個神,1899年因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三千餘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現在世人的面前並讓人們識讀。甲骨文的發現,使商代的存在無可爭議,並使商代歷史成為信史。安陽殷墟出土的十五萬片甲骨卜辭,記錄了商代社會中發生的許多事情。經過幾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豐富內容,為研究商代歷史開拓了重要的途徑。甲骨文中則有「帝」或「上帝」。所以商湯伐夏桀時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號,鼓動軍土和同盟者去執行上帝的意志,奮勇討伐。但天上的上帝與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對的。為了執行上帝的意志,下帝通過巫與上帝溝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時,用五種祀典,對上甲以後的祖先輪番地、周而復始地進行。安陽殷墟王陵區的祭祀場中發現了上千個祭祀坑,武丁時一次使用人牲達數百人。這種情況反映了商王對祖先崇拜的重視,因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武丁死後,他開創的太平盛世,沒能長久延續下去。祖庚、祖甲以後諸王,特別是帝乙帝辛時期,國內矛盾十分尖銳,四方諸侯也起來反叛。面對這種情況,商王帝辛(紂)不思改變,不聽忠諫,一味追求驕奢淫逸的生活,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矛盾。同時,他窮兵黷武,調集大軍征伐東夷,加重了民眾的負擔,也使國內兵力空虛。周武王的大軍打到商郊牧野,商紂王才組織力量,倉促應戰。結果,商王的軍隊毫無鬥志,「前徒倒戈」,為武王的軍隊開道。帝辛看到大勢已去,逃到鹿台,拿出珠玉寶貨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滅亡。
商朝歷代國王
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商紂
奴隸制的發展時期—商朝
1、 商族的興起
傳說商族是高辛氏的後裔,居黃河下游,有著悠久的歷史。 舜時,商族出了一位傑出的軍事首領—契。後來商人把他稱作「玄王」,作為始祖,並編出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頌歌來贊美他(《詩經·商頌·玄鳥》)。太康失國時,契的孫子相土開始向東方發展,《詩經》上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孫冥 「勤其官而水死」(《國語·魯語上》),商人「郊」祀之。冥子王亥「作服牛」,向河北發展。到契第十四代孫湯時,商已成為東方一個比較強大的方國。《國語·周語下》說:「雲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
2、 商朝建立與發展
湯即天乙,甲骨稱大乙,後世習慣上稱之為成湯,是一位很有修養的商族首領,相傳曾被囚於水牢。他在當選為首領後,看到夏王朝日益腐朽,夏的暴政已引起眾叛親離,便著手建立新的王朝。首先,以德立威,厲兵秣馬,使臨近部落紛紛歸附。其次,翦除夏王朝方國葛(今河南寧陵縣北)、韋(河南滑縣東)、顧(山東鄄城東北)、昆吾(河南淮陽南), 「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最後,向夏王朝首都發起進攻。雙方戰於鳴條(河南封丘東),夏師敗績。滅夏後,湯回師亳邑,大會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於亳。
3、盤庚遷殷
商自湯至紂,歷十七世、三十一王,約六百年,以盤庚遷殷為界,可分為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湯在位期間,能夠勵精圖冶,履行「天子」職責。據說商初七年大旱,湯以身為犧牲,祈求上帝說:「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呂氏春秋·順民》)。當時商的勢力很大,《詩經》上說:「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詩經·商頌》)。湯死後,其孫太甲即位,雖然荒淫,但有賢臣伊尹輔佐,尚不致大亂。後來多次發生王位爭奪事件,王都屢遷,政局不穩,「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史記·殷本紀》)。第二階段:從盤庚開始。盤庚是商朝的第十代第二十王。鑒於當時嚴峻的政治形勢,決定把都城自奄遷至殷(河南安陽西北)。殷「左孟門而右漳滏,前帶河,後被山」(《戰國策·魏策一》),是所謂「天下之中」。此後273年都城不再遷徙。盤庚行湯之政「百姓由寧,殷道復興,諸侯來朝」(《史記·殷本紀》)。盤庚三傳至武丁,商王朝達到極盛。疆域北到遼寧,南到湖北,西到陝西,東到海濱。商朝後期,政治腐敗,至紂統治時,走上衰亡的道路。民國初年經董作賓先生的研究整理,將收集到的甲骨文分為五期:盤庚武丁時代、祖庚祖甲時代、稟辛康丁時代、武乙文丁時代、帝乙帝辛時代。
商朝帝王譜
商湯 在位30年
商湯,姓子名湯。商的祖先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封於商地,商湯時建都於亳(今河南商丘)。他任用仲虺和伊尹為相,逐漸強大起來,又有夏桀殘暴無道,民怨沸騰,遂起兵征討夏,大敗夏軍,建立商朝。建國後又修《湯刑》,《明居》等法,比較關心民命。商湯即位17年踐天子位,為天子13年崩。
外丙 在位3年
外丙,商湯的兒子,在位3年卒。
仲壬 在位4年
仲壬,商湯子,外丙的弟弟,商王世襲是先弟後子,仲壬在位4年卒。
太甲 在位33年 太甲,商湯長孫,太丁的兒子。即位初,因「顛覆湯之典刑」,被伊尹放逐於桐宮,三年後改過復立,成為有成之君。這就是「桐宮悔過」的故事。
沃丁
在位29年
沃丁,太甲的兒子。沃丁在位29年。
太庚
在位25年
太庚,太甲子,沃丁弟。
小甲 在位36年
小甲,太庚子。
雍己
在位12年
雍己,小甲弟。商朝開始衰弱。
太戊 在位75年
太戊,雍己弟。太戊勤政修德,治國撫民,頗有振作。
仲丁 在位11年
仲丁,太戊子,即位後遷都於囂。
外壬 在位15年
外壬,仲丁弟,太戊子。
河亶甲 在位9年
河亶甲,太戊子,外壬弟,遷都於相。
祖乙 在位19年
祖乙,河亶甲子,即位後遷都於庇,商朝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商朝又興盛起來。
祖辛 在位16年
祖辛,祖乙子,在位16年。
沃甲 在位20年
沃甲,祖乙子,祖辛弟。
祖丁 在位32年
祖丁,祖辛子。
南庚 在位29年
南庚,沃甲子,南庚遷都於奄(今山東曲阜)。
陽甲 在位7年
陽甲,祖丁子。「帝陽甲時,殷衰」。
盤庚 在位28年
盤庚,祖丁子,陽甲弟。盤庚遷都於殷,商朝自此稱殷商。遷都後,社會經濟得到較大發展,殷都成為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
小辛 在位21年
小辛,祖丁子,盤庚弟。商復衰。
小乙 在位21年
小乙,祖丁子,小辛弟。
武丁 在位59年
武丁,小乙子。武丁是盤庚以後最好的國王,政治改善,商朝復興,他年幼時,曾到民間生活了一段時間,深知民眾的艱難。他即位以後,勵精圖治,決意振興大業。他四齣征伐,對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國進行征討,戰爭的規模不小,往往動用數千兵力,最大的一次發兵一萬三千人。在這些征戰中,商王征服了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也捉獲了大量俘虜。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青銅業,有了突破性進展,此外,在紡織、醫學、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
祖庚 在位7年
祖庚,武丁子。
祖甲 在位33年
祖甲,武丁子,祖庚弟。
廩辛 在位6年
廩辛,祖甲子。
庚丁 在位6年
庚丁,祖甲子,廩辛弟。
武乙 在位4年
武乙,庚丁的兒子。他在位4年被雷電擊死。
太丁 在位3年
太丁,武乙子。他在位時,周侯季歷(姬昌的父親)聲威較鎮,太丁忌憚,殺之。
帝乙 在位37年
帝乙,太丁子。帝乙時,商朝更加衰弱。以和親的方式與姬昌媾和。
商紂 在位33年
商紂,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紂相同,帝乙子。商紂為人聰穎,膂力過人。曾大舉攻伐東夷,取得勝利,為中原文化的傳播有一定的貢獻。但商紂為人殘暴,且好色無比。寵幸妲己,酷刑於民,大修宮舍,民不聊生。而此時西方周逐漸強大,終於滅商。紂王自焚而死。商亡。商紂與夏桀也成為了暴君的代名詞——「桀紂之君」。
❺ 夏商周建立時間建立者
夏朝建立時間約前2070,建立者:啟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商朝建立時間約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湯,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
周朝建立時間前1046年,建立者:姬發,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王朝。周亦為「華夏」一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 周朝共傳30代37王,共計約791年。
周朝分為「西周」(前11世紀中期-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今陝西西安西南),成王五年營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陽),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史書常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周。
(5)商朝建立的時間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夏啟奪位
禹死後,益沒有得到權位,反而在民眾的擁護下,啟得到了權位。關於這一段歷史的記載不一。《古本竹書紀年》記載稱,益即位後,啟殺益而奪得君位 。另一說益繼位後,有些部族並沒有臣服益,而擁護啟,並對益的部族展開戰爭,最後啟勝而奪得權位。之後益率領著東夷聯盟討伐啟。經過幾年的斗爭後,啟確立了他在部族聯盟中的首領地位。
先秦文獻記載此事的共同點就是「公天下」變成「家天下」,中國中原地區從此出現「國家」的概念。這便是不少歷史學家所認為中國的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的起始。隨後不少傾向禪讓傳統的部族質疑啟的權位。啟都郊外的有扈氏仗義起兵,率領部族聯盟向啟都討伐,與啟軍大戰於甘。 戰前啟稱他的權位是「恭行天」的,這便是之後周朝天子論的雛形。
啟擁有中原民眾的贊同,在人數方面佔有絕大優勢,最終擊敗有扈氏,罰貶做牧奴。這兩次勝利代表中原地區的主流社會觀念已從原始的禪讓制度轉向了世襲制度。
❻ 商朝是什麼時候建成的
商朝(約前17世紀—前11世紀)。因契被封於商,所以他的後世子孫商湯將自己建立的王朝稱為「商」;至盤庚,又將國都遷往殷,所以商朝又稱為又稱殷商。是中國歷史上繼夏朝之後的一個王朝,原夏朝之諸侯國商部落首領商湯率諸侯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在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建立商朝。經歷17代31王後,末代君王商紂王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而亡。
❼ 商朝是哪年建立的
歷史上記載,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到約公元前1046年,經歷了554年。商湯率軍滅夏後,以「商」為國號建立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延續了500餘年。 殷墟的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商朝處於奴隸制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 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元號。 末代君主帝辛,也就是紂王,在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所以商朝是公元前1600年左右建立的。
❽ 商朝多少年
商的年代無定說,中華民國初年史學家董作賓依歷法推算,商朝立國的時間應為約前1555年至前1046年。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商朝取代夏朝的時間為約前1600年,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滅。
商朝又稱殷、殷商約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文字記載的朝代,為山東的東夷人建立。這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了信史。商朝前期屢屢遷都,直至盤庚定都於殷(今河南省安陽市),以後再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叫殷朝。
商代出現的甲骨文和金文(因多刻於青銅器上,亦稱「銘文」)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有系統性的文字元號。中國傳統歷史學關於商朝的詳細文獻記載資料多來自於其一千年後的記錄,主要有東周的《竹書紀年》和《尚書》,西漢司馬遷的《史記》。
中國方面的觀點大多認為:商是中國歷史上繼夏朝之後的一個朝代,是由原夏朝東方的諸侯國商部落首領商湯於鳴條之戰滅亡夏朝後建立的。
其後經歷17代30王的統治,末代君王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從西方崛起的周人統治者周武王率領聯軍擊敗而亡。
(8)商朝建立的時間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歷史
商朝可以分為先商、早商、晚商三個階段。成湯滅夏之前為先商,滅夏至盤庚遷殷之間為早商,遷殷之後為晚商。晚商時期又稱「殷」。
較早的商部落首領稱作「先公」,稍後的君王稱作「先王」,但由於文獻及甲骨文記錄並不完全統一,因此史學界對「公」和「王」之間轉變的分界線有分歧,有些根據傳統「商滅夏」敘事認為成湯之前的商部落首領應稱作「先公」,其後的君王稱作「先王」。
而根據甲骨文記載,按周祭始於上甲作為分界線,其前的首領應稱作「先公」,上甲以降多稱作「先王」。甲骨文中最早的稱為「王」的領袖是王亥。
國號
《尚書》、《史記》等傳世文獻稱呼商朝為「殷」,但如《古本竹書紀年》等早期文獻均稱這個朝代為「商」,另有《今本竹書紀年》等文獻稱它為「殷商」,這三種稱呼並見於先秦的文獻中。
在目前出土的甲骨文資料中,「殷」單字的出現次數不是很多,而「大邑商」或「天邑商」則是商人對殷墟都邑的自稱,在戰爭中稱呼己方軍隊為「商方」。尚不明晰商人是否擁有對整體國家或族群的泛稱。
從《史記·殷本紀》「契封於商」的記載可知「商」是商族先公的初期居地,國號取於地名。其後遷至亳,國號亦可稱作「亳」,遷至殷,自然也稱作「殷」。多次的遷徒中始終以居駐商地和殷地的時間最久,勢力最大,在周邊方國部落中留下的印象最深,所以此二稱變成這個國家的名稱。「殷商」這個合稱最早見於西周的《詩經》。
《盪》有「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大明》有「殷商之旅,其會如林」。《大明》又有「燮伐大商」、「肆伐大商」,《文王》有「商之孫子」,《玄鳥》有「殷受命咸宜」,《殷武》有「撻彼殷武」,可見在周朝「商」、「殷」、「殷商」三稱通用,之間並無差別。
晉·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載「帝盤庚徙都殷,始改商曰殷」。盡管《帝王世紀》一書的總體可信度並不高,但史家便據此將盤庚遷殷前的時期稱作「商」、盤庚遷殷後的時期稱作「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