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看雪的時間為什麼是凌晨

看雪的時間為什麼是凌晨

發布時間: 2022-10-01 12:11:20

A. 《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是指什麼時間

「更定」幾何

凌浩然

課標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文本對句中「更定」一詞,三年的版本出現了三種註解,現容筆者謄錄於此。

二OO四年版:「更,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個小時。定,完了,結束。」

二OO五年版:「指凌晨時分……」。

二OO六年版:「指初更以後,晚上八點左右」。

查閱《辭源》、《辭海》等辭書,均無「更定」這個詞條,於是引發了探究「更定」幾何的興致。

最先想起《孔雀東南飛》中「晻晻黃昏後,寂寂人定初」一句,《辭源》對「人定」的釋義為「夜深人靜之時」。《古今詩選》注「人定初」為「人剛剛安靜下來的時候」。推理過去,「更定」不就是「人定」了嗎?不過,又顯然還缺少說服力。

翻閱《象器箋》讀到一段話:「僧寺於初更五點後,經少時,鳴鍾十八下,名為『定鍾』,又名十八鍾,正當亥時。凡坐禪至定鍾而止。」《海錄碎事》亦載柳公綽每日與子弟論文,至人定鍾鳴,始就寢。可見,「人定鍾」就是「定鍾」,從亥時相當於如今北京時間的夜間九時至十一時來看,僧人們的「定鍾」就如同我們學校下晚自習熄燈就寢的信號。由此觀之,「定」的「結束」之意,不是指五更的結束,而是指五更這段時間的正式來臨,亦即起更已畢。

於是,思維可以這樣地疏理,由「定鍾」到「人定鍾」,再到「人定初」。同時也就像層層剝筍似的,可以把《湖心亭看雪》文中的「更定」確認為夜間九時左右。

毛澤東同志有句名言:「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行嗎?」看來我們讀書、備課都得用心,否則很多事就會難以明白。

B. (湖心亭看雪).里的時間是凌晨五點,還是晚上八點.說出理由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譯文
這一天凌晨後,我劃著一葉扁舟,穿著毛皮衣服、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更: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
五更計時法
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半夜為三更.由此推算:
一更天約在19:00時至21:00時;
二更天約在21:00時至23:00時;
三更天約在23:00時至次日1:00時;
四更天約在1:00時至3:00時;
.
在這里如果說是「初更」 那就是晚上八點左右(19:00時至21:00時)
但是文章要根據上下文一起才能確定,在本文里「更定」:更,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定,完了,結束(五更天約在3:00時至5:00時)指的是:"凌晨"

C. 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中更定矣指幾點

其一,「是日更定」在本文中是承接上句「大雪三日」而言,所以從語意看,應該是指當日,怎麼會是第二天的凌晨呢? 其二,如果「凌晨後」去游西湖,按照文中的表述,作者行船至湖心,下舟登亭,幸會同好,寒暄交談,再大飲三杯而去歸岸,按時間推理,此時早已天色大亮。「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行船的舟子平日見慣了早起游湖的客人,又哪裡會像張岱原文寫的那樣發出「相公痴」的感慨呢? 那麼,「更定」到底是每日的什麼時間呢?要弄清這個疑問,請先看看「更」、「定」二字在古代的含義。 「更」是中國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顏氏家訓•書證》曰「或問,一夜何故五更?更何為所訓?答曰,漢魏以來,謂為甲夜、乙夜„„亦雲一更、二更„„皆以五為節」,「 更,歷也,經也。故曰五更爾」。那麼,這一夜「五更」以什麼時間為起點呢?這要看 「定」的含義。 「定」的古義較復雜。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定,安也。從宀,從正。」《字 》:「定,確定」。《字 》又有注「定,奠也」。「更定」連用,有更次的「確定、開始」的含義,表示此時是更次的起點。 由以上考證可見,「更定」在古代的意思應該是指晚上開始計更的時辰,也就是「晚七時,初更開始」。 在古籍中,用「更定」表時間的不多見,倒是「定更」常用。例如《說岳全傳》有這樣一段描寫:為了探看金兵大營,「到得定更時分,梁夫人命一名家將,管著扯號旗,自己踏著雲梯,把纖腰一扭,蓮步輕勾,早已到桅桿絕頂」。

D. 《湖心亭看雪》 作者為什麼選擇在更定之時到湖心亭看雪

29 湖心亭看雪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的代表作,出自回憶錄《陶庵夢憶》,寫於明王朝滅亡以後。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著痕跡,但作者的心態可從中窺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時間、目的地、天氣狀況。時間是「崇禎五年十二月」,作者仍舊使用明代的紀年,說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終是沒有滅亡的。西湖經歷三天大雪後,人聲鳥聲俱絕,空闊的雪景使天地間呈現出一股肅殺的冷寂來。而作者偏偏選擇此時去賞雪,可見他此時的心態及與眾不同的情趣。

接著就記述了這次賞雪的具體經過。這天凌晨,作者劃一葉小舟,獨自前往湖心亭。一個「獨」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獨行於茫茫的雪夜,頓生「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軾《赤壁賦》)的人生徹悟之感。此時湖上冰花彌漫,天與雲與山與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帶來亮色,映入作者眼簾的「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就包含了諸多變化,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人與自然共同構成富有意境的藝術畫面,悠遠脫俗是這幅畫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這就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統一與和諧。

然後,作者筆鋒一轉,敘及在湖心亭的奇遇。此時此地此景,能夠遇見遊人,不能不說是奇跡,那兩人也都「大喜」,感嘆「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幾人痛飲而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寫「兩人」「大喜」,即寫自己大喜,寫「余強飲三大白」,即寫兩人暢飲,此處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變化。及寫到「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況,這樣寫一方面是由於張岱是性情中人,最關注的是朋友之間在情致心靈方面的溝通,至於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職爵里等世俗的問題並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夠真實地體現作者喜極而悲的情緒變化,詢問對方身份之時,也是彼此分別之時,有緣相聚實非易事,此刻一別也許就難以再見,這怎麼能不叫人遺憾!最後,作者以舟子的話收束全文:「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說作者「痴」,體現了俗人之見,但「痴」字又何嘗不是對張岱最確切的評價呢?他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雅情雅緻,作者引用舟子的話包含了對「痴」字的稱賞,同時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悅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緒。

全文筆調淡雅流暢,看似自然無奇,而又耐人尋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顯了它的魅力,寫景與寫人相映成趣。

二、問題研究

1.文中開頭說「獨往湖心亭看雪」,後來又寫到「舟中人兩三粒」,況且文章末尾舟子還出現了,這是不是矛盾?

這里並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為之。在作者看來,芸芸眾生不可為伍,比如舟子,雖然存在卻猶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2.寫作方面,作為一篇游記,作者是怎樣處理寫景、敘事、抒情的關系的?

敘事是行文的線索,須用儉省的筆墨交代,如文中寫「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蹤。

寫景是游記的表現重點,要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景物最打動人的地方表現出來,景中含情。本文寫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點,作者以他准確的感受體會到簡單背後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闊與人的渺小構成了強烈的對比,景物因此有了內容。

湖心亭巧遇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短暫的相遇都很暢快,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讓他釋然。情緒的變化一波三折,但是都與「看雪」有關,是「看雪」行動的延伸。由從景的角度寫景轉變為從人的角度寫景,將人與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人的參與,給有可能顯得冷寂、單調的景物注入了生機。而人與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練習說明

一、背誦課文,完成下列練習。

1.說說本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麼特色。

2.文字簡練單純,不加渲染烘托,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體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設題意圖:背誦課文是為了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基本功,培養語感,鞏固所學的文言詞。要當堂完成。第1題是讓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風格有所感知。第2題是為了使學生對白描這種寫作手法有比較透徹的理解,教師可以不局限於本文,適當地多舉幾個例子,讓學生明白白描手法不僅用於文言文,還可以用在現代文里,不僅可以寫景,還可以寫人。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讓學生當堂做白描的口頭訓練。

參考答案:

1.本文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簡練自然,不事雕琢。

2.文中的白描能夠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徵,頗有韻味。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

二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設題意圖是培養學生初步的比較閱讀能力。這比《三峽》一課的比較閱讀要求更高了。《三峽》一課是求同比較,本課是求異比較。

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三、課外搜集描寫西湖的詩文,並互相交流。

設題意圖是通過搜集描寫西湖的詩文作品,開闊學生的視野,了解有關西湖的文化,提高學習興趣。同時,還為學習「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怎樣搜集資料」積累一些經驗,教師可以對搜集資料的基本方法先做一些介紹。交流可以在完成教學內容以後進行,也可以放在課前進行,最好在課堂上完成。

春題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飲湖上初晴後雨

蘇軾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蘇軾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秋山

楊萬里

梧葉新黃柿葉紅,更兼烏桕與丹楓。
只言山色秋蕭索,綉出西湖三四峰。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題臨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望海潮

柳永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好事近西湖

辛棄疾

日日過西湖,冷浸一天寒玉。山色雖言如畫,想畫時難邈。前弦後管夾歌鍾,才斷又重續。相次藕花開也,幾蘭舟飛逐。

湖上

宋濂

為愛湖光好,一步一長吟。
黃鶯見人至,飛起度湖陰。

題西湖釣艇圖

唐寅

三十年來一釣竿,幾曾叉手揖高官?
茅柴白酒蘆花被,明月西湖何處灘?

入武林

張煌言

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慚將赤手分三席,敢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車東漸路,怒濤豈必屬鴟夷!

(以上詩詞選自《西湖詩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錢唐湖石記

白居易

錢唐湖一名上湖,周回三十里,北有石函,南有筧。凡放水溉田,每減一寸,可溉十五餘頃;每一復時,可溉五十餘頃,先須別選公勤軍吏二人:一人立於田次,一人立於湖次,與本所由田戶據頃畝,定日時,量尺寸,節限而放之。若歲旱,百姓請水,須令經州陳狀刺史,自便押帖所由,即日與水。若待狀入司,符下縣,縣帖鄉,鄉差所由,動經旬曰,雖得水,而旱田苗無所及也。

大抵此州春多雨,夏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時,即瀕湖千餘頃田無凶年矣。自錢唐至鹽官界應溉夾官河田,須放湖入河,從河入田。准鹽鐵使舊法,又須先量河水淺深,待溉田畢,卻還本水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築湖堤,高加數尺,水亦隨加,即不啻足矣;脫或不足,即更決臨平湖,添注官河,又有餘矣。

俗雲:「決放湖水,不利錢唐縣官。」縣官多假他詞以惑刺史。或雲「魚龍無所託」,或雲「茭菱先其利」。且魚龍與生民之命孰急,茭菱與稻粱之利孰多,斷可知矣。又雲「放湖即郭內六井無水」,亦妄也。且湖底高,井管低,湖中又有泉數十眼,湖耗則泉涌,雖盡竭湖水,而泉用有餘。況前後放湖,終不至竭,而雲「井無水」,謬矣。其郭中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於人,與湖相通,中有陰竇,往往堙塞,亦宜數察而通理之,則雖大旱而井水常足。

湖中有無稅田約十數頃,湖淺則田出,湖深則田沒。田戶多與所由計會,盜泄湖水以利私田。其石函南筧並諸小筧闥,非澆田時並須封閉築塞,數令巡檢,小有漏泄,罪責所由,即無盜泄之弊矣。又若霖雨三日已上,即往往堤決,須所由巡守預為之防。其筧之南舊有缺岸,若水暴漲,即於缺岸泄之。又不減,兼於石函南筧泄之,防堤潰也。

予在郡三年,仍歲逢旱,湖之利害,盡究其由。恐來者要知,故書於石;欲讀者易曉,故不文其言。長慶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記。

西湖七月半

張岱

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類看之。其一樓船簫鼓,峨冠盛筵,燈火優,聲光相亂,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樓,名娃閨秀,攜及童孌,笑啼雜之,還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聲歌,名妓閑僧,淺斟低唱,弱管輕絲,竹肉相發,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車,不衫不幘,酒醉飯飽,呼群三五,躋入人叢,昭慶、斷橋,呼嘈雜,裝假醉,唱無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輕幌,凈幾暖爐,茶鐺旋煮,素瓷靜遞,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樹下,或逃囂里湖,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歸,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隊爭出,多犒門軍酒錢,轎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斷橋,趕入勝會。以故二鼓以前,人聲鼓吹,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大船小船一齊湊岸,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舟觸舟,肩擦肩,面看面而已。少刻興盡,官府席散,皂隸喝道去,轎夫叫,船上人怖以關門,燈籠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擁而去。岸上人亦逐隊趕門,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吾輩始艤舟近岸,斷橋石磴始涼,席其上,呼客縱飲,此時月如鏡新磨,山復整妝,湖復面,向之淺斟低唱者出,匿影樹下者亦出,吾輩往通聲氣,拉與同坐,韻友來,名妓至,杯箸安,竹肉發。月色蒼涼,東方將白,客方散去。吾輩縱舟,酣睡於十里荷花之中,香氣拍人,清夢甚愜。

湖心泛月記

林紓

杭人佞佛,以六月十九日為佛誕。先一日,闔城士女皆夜出,進香於三竺諸寺。有司不能禁,留涌金門待之。

餘食既,同陳氏二生,霞軒、詒孫亦出城盪舟,為湖游。霞軒能洞簫,遂以簫從。

月上吳山,霧靄溟,截然劃湖之半。幽火明滅相間,約丈許者六七處,畫船也。洞簫於中流發聲,聲微細,受風若咽,而悄哀怨,湖山觸之,彷彿若中秋。氣霧消,月中湖水純碧,舟沿白堤止焉。余登錦帶橋,霞軒乃吹簫背月而行。入柳陰中,堤柳蓊鬱為黑影,柳斷處乃見月。霞軒著白袷衫,立月中。涼蟬觸簫,警而群噪。夜景澄澈,畫船經堤下者,咸止而聽,有歌而和者。詒孫顧余此赤壁之續也。

余讀東坡夜泛西湖五絕句,景物凄黯,憶南宋以前,湖面尚蕭寥,恨赤壁之簫弗集於此。然則今夜之游,余固未襲東坡耳。夫以湖山遭幽人蹤跡,往往而類。安知百餘年後,不有襲我者,寧能責之襲東坡也。

天明入城,二生趣余急為之記。

(以上散文選自《古代散文鑒賞辭典》,農村讀物出版社1987年版)

教學建議

一、本文用1課時完成。可以用10分鍾讓學生自讀和初步背誦課文,對課文有一個整體印象。用15分鍾和學生一起探討文章內容,重點在於理解,不要講解得過於瑣碎。用15分鍾處理練習題,突出文章的思想內容、寫作手法、語言風格。用5分鍾強化背誦。

二、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在深入理解寫景特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本文寫景的特點是使用白描手法,這是一種基本的寫作方法,可以寫景,也可以寫人,教師要結合課文中的描寫「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把這種手法的特徵講清楚,為了便於理解,還可以和「渲染」手法對比說明。

三、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系。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師可以對張岱的經歷作簡要介紹,這樣學生才能夠理解文中的淡淡哀愁,但不適宜講得過深過細,點到為止即可。敘事與寫景的關系也不宜講得過深,講清楚文中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襯就可以了。

四、課後第三題也可以作為預習內容,在講課之前先作交流,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有關資料

一、參考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凌晨後,我劃著一葉扁舟,穿著毛皮衣服、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彌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天與雲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到了亭子上,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了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緻)的人呢!」拉著我一同飲酒。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後(和他們)道別。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來時)下了船,船夫嘟噥道:「不要說相公您痴,還有像您一樣痴的人呢!」

二、詩的小品小品的詩——讀張岱《湖心亭看雪》(吳戰壘)

晚明小品在中國散文史上雖然不如先秦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樣引人注目,卻也佔有一席之地。它如開放在深山石隙間的一叢幽蘭,疏花續蕊,迎風吐馨,雖無灼灼之艷,卻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風韻。

張岱(1597—1689)繼公安三袁之後,以清淡天真之筆,寫國破家亡之痛,寓情於境,意趣深遠,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較高的「殿軍」。他的代表作是小品集《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

張岱出身於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優游的生活。明亡以後,他曾參加過抗清斗爭,後來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於他明亡入山以後。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在《陶庵夢憶·序》中說:「雞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餘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今當黍熟黃粱,車旅螳穴,當作如何消受?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於此可見其著書旨趣及以「夢」名書之由。我們讀《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在欣賞其雅潔優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時,常常感到有一層夢幻般的輕紗籠罩其上,使意境顯得深杳而朦朧。這是歷史投下的陰影,它反映了這位明末遺民作家的思想弱點,也賦予他的文風以特有的色彩。

張岱的小品可謂名副其實的小品,長者不過千把字,短者僅一二百字,筆墨精練,風神綽約,洋溢著詩的意趣。人們常說散文貴有詩意,這是很對的;如果拿詩來作比,我覺得張岱的小品頗似唐人絕句。它以雋永見長,寥寥幾筆,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嘆之致,無捉襟見肘之窘。取飲一勺,當能知味;我們不妨擇一短章——《湖心亭看雪》(見《陶庵夢憶》卷三),試作一點粗淺的品嘗。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開頭兩句點明時間、地點。集子中凡紀昔游之作,大多標明朝紀年,以示不忘故國。這里標「崇禎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當隆冬多雪之時,「余住西湖」,則點明所居鄰西湖。這開頭的閑閑兩句,卻從時、地兩個方面不著痕跡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緊承開頭,只此兩句,大雪封湖之狀就令人可想,讀來如覺寒氣逼人。作者妙在不從視覺寫大雪,而通過聽覺來寫,「湖中人鳥聲俱絕」,寫出大雪後一片靜寂,湖山封凍,人、鳥都瑟縮著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聲,連空氣也彷彿凍結了。一個「絕」字,傳出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森然寒意。這是高度的寫意手法,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受上畫出了大雪的威嚴。它使我們聯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這幅江天大雪圖是從視覺著眼的,江天茫茫,「人鳥無蹤」,獨有一個「釣雪」的漁翁。張岱筆下則是「人鳥無聲」,但這無聲卻正是人的聽覺感受,因而無聲中仍有人在。柳詩僅二十字,最後才點出一個「雪」字,可謂即果溯因。張岱則寫「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鳥聲俱絕」,可謂由因見果。兩者機杼不同,而同樣達到寫景傳神的藝術效果。如果說,《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為了渲染和襯托寒江獨釣的漁翁;那麼張岱則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後,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凌晨時分,寒氣倍增之時也。「擁毳衣爐火」一句,則以禦寒之物反襯寒氣砭骨。試想,在「人鳥聲俱絕」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門,「獨往湖心亭看雪」,這是一種何等迥絕流俗的孤懷雅興啊!「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獨」字,正不妨與「獨釣寒江雪」的「獨」字互參。在這里,作者那種獨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賞的情調,不是溢於言外了嗎?其所以要夜深獨往,大約是既不欲人見,也不欲見人;那麼,這種孤寂的情懷中,不也蘊含著避世的幽憤嗎?

請看作者以何等空靈之筆來寫湖中雪景: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圖!「霧凇沆碭」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氣,一片彌漫。「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迭用三個「與」字,生動地寫出天空、雲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作者先總寫一句,猶如攝取了一個「上下皆白」的全景,從看雪來說,很符合第一眼的總感覺、總印象。接著變換視角,化為一個個詩意盎然的特寫鏡頭:「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等等。這是簡約的畫,夢幻般的詩,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對數量詞的錘煉功夫,不得不使我們驚嘆。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狀其混茫難辨,使人惟覺其大;而「一痕」「一點」「一芥」之「一」字,則是狀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覺其小。此真可謂著「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時由「長堤一痕」到「湖心亭一點」,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兩三粒」,其鏡頭則是從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這「痕」「點」「芥」「粒」等量詞,一個小似一個,寫出視線的移動,景物的變化,使人覺得天造地設,生定在那兒,絲毫也撼動它不得。這一段是寫景,卻又不止於寫景;我們從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茫茫如「太倉米」的深沉感慨。

下面移步換形,又開出一個境界: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獨往湖心亭看雪」,卻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這意外之筆,寫出了作者意外的驚喜,也引起讀者意外的驚異。但作者並不說自己驚喜,反寫二客「見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為主,足見其用筆之夭矯善變。「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嘆雖發之於二客,實為作者的心聲。作者妙在不發一語,而「盡得風流」。二客「拉余同飲」,鼎足而三,頗有幸逢知己之樂,似乎給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裡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調。這有如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不過是一種虛幻的慰藉罷了。「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強飲三大白」,是為了酬謝知己。「強飲」者,本不能飲,但對此景,當此時,逢此人,卻不可不飲。飲罷相別,始「問其姓氏」,卻又妙在語焉不詳,只說:「是金陵人,客此。」可見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鄉遊子,言外有後約難期之慨。這一補敘之筆,透露出作者的無限悵惘:茫茫六合,知己難逢,人生如雪泥鴻爪,轉眼各復西東。言念及此,豈不愴神!文章做到這里,在我們看來,也算得神完意足、毫發無憾了。但作者意猶未盡,復筆寫了這樣幾句: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讀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絕!前人論詞,有點、染之說,這個尾聲,可謂融點、染於一體。借舟子之口,點出一個「痴」字;又以相公之「痴」與「痴似相公者」相比較、相浸染,把一個「痴」字寫透。所謂「痴似相公」,並非減損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調來映襯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語、大惑不解之狀,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這種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處和感慨處。文情盪漾,餘味無窮。

這一篇小品,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偶寫人物,亦口吻如生。淡淡寫來,情致深長,而全文連標點在內還不到二百字。光是這一點,就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當然,它所流露的孤高自賞和消極避世的情調,我們不應盲目欣賞,而必須批判地對待和歷史地分析。

E. 湖心亭看雪 的文言知識歸納

你好:
想一想我們都知道哪些詠雪的詩句,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等,以前我們學過一篇《詠雪》詩,謝道韞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成為詠雪的佳句,謝道韞因此被譽為「詠絮之才」。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明末清初人張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看看張岱是如何抓住視覺來「看」雪的。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
2、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3、學習白描寫作手法。
4、理解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知識匯總
1、關於作者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其家自曾祖以來,均為顯宦。他早年過著精舍駿馬,鮮衣美食,斗雞放鷹,彈琴吟詩的貴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曉音樂戲劇,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後,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從事著述。著有《石匱書》《史闕》《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快園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憶個人經歷的生活瑣事。同時也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俗的出色評述。其中表現出對鄉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中獨樹一幟。本文《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2、關於小品
「小品」,在文學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明代。這種文體並無定製,尺牘、日記、游記、序跋、短論,均可包涵,其特點大致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長;二是結構鬆散隨意;三是文筆輕松而富於情趣。廣義的小品文可以追溯到很遠,唐宋古文家也有不少這方面的佳作,尤其蘇軾,更被認為是晚明小品的不祧之祖。但是,晚明小品作為一種新的文學潮流出現,則是當代社會生活的產物。它的核心概括為「性靈」,與唐宋古文的核心概念「道統」,恰好是對立的,它對道統的背離,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

3、正字音
禎(zhēn) 毳(cuì) 凇(sōng) 沆(hàng)
碭(dàng) 芥(jiè) 氈(zhān) 喃(nán)

4、辨字形並組詞
禎(禎祥) 凇(霧凇) 氈(氈子) 痴(痴愛)
楨(楨木) 淞(淞江) 毯(毛毯) 病(患病)

5、明詞意
余:我
絕:消失
毳:鳥獸的細毛。
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
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
喃喃:低聲說話的樣子。

內容分析
1、文中哪些語句記敘了看雪的背景、時間、天氣,這樣寫有何作用?
本文開篇敘事,交代看雪的時間及背景,「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朴實的記敘,交代了一個不尋常的人、不一般的紀年方法、不一般的時間、不一般的天氣,都是突出「獨」字。「獨」,不僅強調數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寫出了作者,與眾不同的心態與情趣。

2、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並體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寫景使用了什麼手法?有什麼特點?
一切景語皆情語,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寫景有兩句,先從大處落筆。「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描寫雪後西湖全景,設造了靜寂、空曠、混沌的境界。接著,作者落筆眼前,寫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與曠遠莽蒼的大自然進行對比,渲染了「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一種人生情緒。
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雲天、高低近遠、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裡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3、文章後半部分近一半筆墨寫人,對此,你有何看法?最後用舟子的話作結,有何意義?
文章的標題是「湖心亭看雪」,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定勢思維:看雪就是寫雪景,但這篇文章卻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來寫人,寫奇遇,寫飲酒,抒感慨,豐富了文章內涵。繪景寫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為有了人的活動更具魅力。張岱的文章寫景,同時也寫觀賞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點睛之筆,往往在此。結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個「痴」字,似貶實褒,對作者到湖心亭賞雪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與贊賞,不僅如此,還包括了對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與贊賞。

4、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試舉例分析說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個字,篇幅短小。語言嚴整而富於變化,文字簡約,內涵豐厚。如「獨」、「大喜」、「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等。

參考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凌晨後,我劃著一葉扁舟,穿著毛皮衣服、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彌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天與雲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到了亭子上,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了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緻)的人呢!」拉著我一同飲酒。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後(和他們)道別。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來時)下了船,船夫嘟噥道:「不要說相公您痴,還有像您一樣痴的人呢!」

拓展閱讀——閱讀《不二齋》(張岱)
不二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牆西稍空,蠟梅補之,但有綠天,暑氣不到。後窗牆高於檻,方竹數竿,瀟瀟灑灑,鄭子昭「滿耳秋聲」橫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視之,晶沁如玻璃、雲母,坐者恆在清涼世界。圖書四壁,充棟連床;鼎彝尊暴,不移而具。余於左設石床竹幾帷之紗幕,以障蚊虹;綠暗侵紗,照面成碧。夏日,建蘭、茉莉,薌澤浸人,沁入衣裾。重陽前後,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層,高下列之,顏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則梧葉落,蠟梅開,暖日曬窗,紅爐毾氍。以崑山石種水仙,列階趾。春時,四壁下皆山蘭,檻前芍葯半畝,多有異本。余解衣盤礴,寒暑未嘗輕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夢憶》
評析:不二齋,思之如在隔世,卻又如此清晰地呈現於眼前,可見作者對它用情之深。作者懷念故國,思戀逝去的生活,卻隱而不表,只以清淡筆墨細致地敘寫書齋內外之景及四時之情趣,而恰在此字里行間,那種情緒隱隱流露。結尾處「思之如在隔世」,看似淡淡一筆,實如重錘一擊,作者的感傷情緒全於此噴發出來。尋夢,尋夢!過去的生活如夢中,如畫中,飄然而逝,現而有隱,作者只有靠「夢憶」來尋求心靈的慰藉,其情其景,令人感嘆不已。

F. 湖心亭看雪中的"更"是早上的意思還是晚上的意思啊~~!知道的告訴我吧,要有證據~~!

在過去的小說中,常有「起更」一說,是指開始「一更」,在過去沒有鍾表的情況下,是由打更人開始打更。也就是樓上所解釋的晚上七點到九點。
那麼,在本文中「更定」是指打更人夜裡的打更工作結束,也就是不再打更了、打更聲停了。那麼,就應指的是「五更結束」,即凌晨時間。而且這時雖太陽未出,但由於雪光的反射,天也會很亮。作者在此時看到天地皆白的情景就很合理了。

G. 《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到底是什麼時間

是晚上八點左右.
更定,是開始打更了,也就是一更時間.

至於半夜看雪,不奇怪呀.你如果在夜裡看過雪就明白,下雪天,尤其是地上鋪了一層雪後,天會被雪照亮的.微亮.
又,那些文人看雪的心情可比現在的年輕人看流星雨.可以理解.

H.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譯及閱讀答案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離不開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是由資深教育者參與擬訂的、對有關閱讀題所做的解答。什麼樣的閱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譯及閱讀答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湖心亭看雪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全都消失了。

這一天初更以後,我乘著一隻小船,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欣賞雪景。西湖雪夜霧氣彌漫,天與雲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見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蘇堤),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船上兩三個人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氈席,相對而坐,一個小書童正在燒酒,酒爐中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十分驚喜的說:「想不到在湖中還能遇見你這樣有(閑情雅緻)的人。」便拉著我一同喝酒。我痛飲了三大杯就告別。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痴,還有和您一樣痴的人啊!」

湖心亭看雪

崇禎五年

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

③矣,余拏

④一小船,擁毳衣爐火

⑤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

⑥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⑦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

⑧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飲。余強⑩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本文選自《陶庵夢憶》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時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琅嬛文集》《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白洋潮》等絕代文學名著。

2.(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崇禎,明思宗朱由檢年號(1628-1644)。

3.(是日更定)是:代詞,這。更定:指初更以後,晚上八點左右.更,古代夜間計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定,完了,結束。

4.(挐(ráo))即「橈」,撐(船)。

5.(擁毳〔cuì〕衣爐火)穿著皮毛衣,帶著火爐乘船。毳衣,用毛皮製成的衣服。毳,鳥獸的`細毛。

6.(霧凇沆碭)雪夜寒氣彌漫。霧凇,雲、水氣;霧,是從天空下罩湖面的雲氣,凇,是從湖面上蒸發的水汽,這時因為天寒,凝成冰花。曾鞏《冬夜即事》自註:「齊寒甚,夜氣如霧,凝於水上,旦視如雪,日出飄滿階庭,齊人謂之霧凇。」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沆,形容大水。

7.(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皚皚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8.(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一道痕跡。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築物。

9.(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焉得,哪能。更,還。

10.(強(qiǎng)飲)盡力地喝。強:痛快。強飲:痛快的喝。

11.(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這里指酒杯。

12.(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13.(舟子)船夫。

14.(喃)象聲詞。

15.(相公)舊時對士人的尊稱。

16.(更)還。

17.(痴)特有的感受,來展示他鍾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傻,本文為痴迷的意思。

湖心亭看雪》閱讀題及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

1.給下列字詞注音。

更( )定 擁毳( )衣 崇禎( ) 霧凇( )

碭沆( )( ) 與余舟一芥( ) 鋪氈( )對坐 強( )飲

{ɡēnɡ cuì zhēn sōnɡ hànɡ dànɡ jiè zhān qiánɡ}

2.解釋下列加粗字的含義。

①更定

②湖中人鳥聲俱絕

③余拿一小船

④擁毳衣爐火

⑤獨往湖心亭看雪

⑥霧凇沆碭

⑦焉得更有此人

⑧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⑨客此

⑩及下船

(①完了,結束 ②消失 ③撐,劃 ④鳥獸的毛發 ⑤獨自 ⑥水汽凝成的冰花 白汽彌漫的樣子 ⑦哪能 ⑧指酒杯 ⑨客居 ⑩等到)

3.填空。

本文選自《.陶庵夢憶 》,作者 張岱字 宗子,號陶庵 , 明末清初 山陰人,明亡後不仕。

4.用文中詞語填空。

(1)看雪的時間:凌晨

(2)看雪的地點:湖心亭

(3)看雪的人物:我及在湖心亭上碰到的兩人

(4)看雪的氛圍:寂靜、空曠、混沌、孤獨的氛圍

(5)看雪的方式:劃一小船獨往

(6)看到的雪景:白茫茫一片

二: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2分)

①余挐一小舟( ) ②霧凇沆碭 ( )

③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 ) ④客此 ( )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①上下一白 ②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B.①上下一白 ②及下船

C.①是日更定矣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①湖中人鳥聲俱絕 ②千山鳥飛絕

3.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①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②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高雅的情調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舟子就用「痴」字來形容作者,說說這個「痴」字有什麼深刻含義?(2分)

參考答案:

1.①通「橈」,撐(船)。②白氣彌漫的樣子。③盡力 ④客居

2. D

3.①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②不要說相公您痴,還有像您 一樣痴的人呢!

4.作者借舟子的一個「痴」字點明主題,突出了作者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雅情雅緻,表現了作者鍾情山水、淡泊孤獨、超凡脫俗的獨特個性。

三、閱讀

5.作者寫作此文時,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採用明朝的年號,你能說出其中有何深意嗎?.明思宗朱由檢 懷念故國的深情

6.「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一句寫出了什麼意境?此句在全文結構上有何作用?.路無行人,天無飛鳥,天寒地凍,萬籟俱寂的意境。作用:為下文「獨往湖心亭看雪」作鋪墊。

7「獨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獨」字有什麼表達作用?

映襯出環境的幽靜、空曠,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響),為下文作伏筆。

8「天與雲與山與水」連用三個「與」字寫出了什麼景象?

顯示了天空、雲層,山巒湖水混濛一片,舉目皆白的景象。

9.「強飲三大白而別」「拉余同飲」兩句中「強」和「拉」二字表現出人物什麼感情?.「強」表現作者的喜悅和豪爽心情;「拉」表現客人的喜悅心情。

10.文中引用舟子的話有何用意?

襯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驚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虛此行,深夜賞雪,收獲頗大,印象極深。

11.「痴」與課文第一段哪句話相呼應?寫出作者什麼心情?.與開頭「獨往湖心亭看雪」相呼應;寫出了作者超然脫俗的性格。

12.作者寫雪景,為什麼要著力去寫堤、亭、舟、人?這樣寫不但豐富了文章的內涵,而且繪景寫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為有了人的活動,更具生氣與魅力。

13.結合全文來看,本文在表達方式上有什麼特點?

以記敘開頭,以議論結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靜中有動,寂中有聲。

14.寫賞雪,卻寫到亭上金陵人飲酒的場面,多餘嗎?為什麼?不多餘。因為寫湖心亭上兩個金陵人對坐飲酒、「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為文章開出另一境界,給人以一種欣逢知己的驚喜。是「看雪」行動的延伸。能夠真實地體現作者喜極而悲的情緒變化。

I. 《湖心亭看雪》背景,時間,地點,作者簡介,賞析,表達的思想感情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遊人全無,連鳥聲也都聽不見了。這一天天剛剛亮,我劃著一隻小船,穿著皮袍,帶著火爐,一個人去湖心亭欣賞雪景。樹掛晶瑩,白氣彌漫,天、雲、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見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長堤一道淡淡的痕跡,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點,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葉,船上的人像兩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經有兩個人鋪著氈席,對坐在那兒,一個小僕人燒著酒爐,爐上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十分驚喜地說:「湖中哪能還有這樣賞雪的痴情人!」拉著我一同喝酒。我勉強喝了三大杯就告別。問他們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時候,替我駕船的人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先生痴,還有比你還痴的人。」

本文是張岱小品的傳世之作。作者通過追憶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經歷,表現了深摯的隱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戀和感傷的情懷。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靜之後,小舟獨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對酌,臨別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為痴,殊不知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點是文筆簡練,全文不足二百字,卻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體,尤其令人驚嘆的是作者對數量詞的錘煉功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一組合,竟將天長水遠的闊大境界,甚至萬籟無聲的寂靜氣氛,全都傳達出來,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善用對比手法,大與小、冷與熱、孤獨與知己,對比鮮明,有力地抒發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揮之不去的故國之思。

晚明小品在中國散文史上雖然不如先秦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樣引人注目,卻也佔有一席之地。它如開放在深山石隙間的一叢幽蘭,疏花續蕊,迎風吐馨,雖無灼灼之艷,卻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風韻。
張岱(1597—1689)繼公安三袁之後,以清淡天真之筆,寫國破家亡之痛,寓情於境,意趣深遠,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較高的「殿軍」。他的代表作是小品集《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
張岱出身於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優游的生活。明亡以後,他曾參加過抗清斗爭,後來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於他明亡入山以後。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在《陶庵夢憶·序》中說:「雞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餘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今當黍熟黃粱,車旅螳穴,當作如何消受?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於此可見其著書旨趣及以「夢」名書之由。我們讀《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在欣賞其雅潔優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時,常常感到有一層夢幻般的輕紗籠罩其上,使意境顯得深杳而朦朧。這是歷史投下的陰影,它反映了這位明末遺民作家的思想弱點,也賦予他的文風以特有的色彩。
張岱的小品可謂名副其實的小品,長者不過千把字,短者僅一二百字,筆墨精練,風神綽約,洋溢著詩的意趣。人們常說散文貴有詩意,這是很對的;如果拿詩來作比,我覺得張岱的小品頗似唐人絕句。它以雋永見長,寥寥幾筆,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嘆之致,無捉襟見肘之窘。取飲一勺,當能知味;我們不妨擇一短章──《湖心亭看雪》(見《陶庵夢憶》卷三),試作一點粗淺的品嘗。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開頭兩句點明時間、地點。集子中凡紀昔游之作,大多標明朝紀年,以示不忘故國。這里標「崇禎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當隆冬多雪之時,「余住西湖」,則點明所居鄰西湖。這開頭的閑閑兩句,卻從時、地兩個方面不著痕跡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緊承開頭,只此兩句,大雪封湖之狀就令人可想,讀來如覺寒氣逼人。作者妙在不從視覺寫大雪,而通過聽覺來寫,「湖中人鳥聲俱絕」,寫出大雪後一片靜寂,湖山封凍,人、鳥都瑟縮著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聲,連空氣也彷彿凍結了。一個「絕」字,傳出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森然寒意。這是高度的寫意手法,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受上畫出了大雪的威嚴。它使我們聯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這幅江天大雪圖是從視覺著眼的,江天茫茫,「人鳥無蹤」,獨有一個「釣雪」的漁翁。張岱筆下則是 「人鳥無聲」,但這無聲卻正是人的聽覺感受,因而無聲中仍有人在。柳詩僅二十字,最後才點出一個「雪」字,可謂即果溯因。張岱則寫「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鳥聲俱絕」,可謂由因見果。兩者機杼不同,而同樣達到寫景傳神的藝術效果。如果說,《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為了渲染和襯托寒江獨釣的漁翁;那麼張岱則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後,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凌晨時分,寒氣倍增之時也。「擁毳衣爐火」一句,則以禦寒之物反襯寒氣砭骨。試想,在「人鳥聲俱絕」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門,「獨往湖心亭看雪」,這是一種何等迥絕流俗的孤懷雅興啊! 「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獨」字,正不妨與「獨釣寒江雪」的「獨」字互參。在這里,作者那種獨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賞的情調,不是溢於言外了嗎?其所以要夜深獨往,大約是既不欲人見,也不欲見人;那麼,這種孤寂的情懷中,不也蘊含著避世的幽憤嗎?
請看作者以何等空靈之筆來寫湖中雪景: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圖!「霧凇沆碭」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氣,一片彌漫。「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迭用三個「與」字,生動地寫出天空、雲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作者先總寫一句,猶如攝取了一個「上下皆白」的全景,從看雪來說,很符合第一眼的總感覺、總印象。接著變換視角,化為一個個詩意盎然的特寫鏡頭:「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等等。這是簡約的畫,夢幻般的詩,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對數量詞的錘煉功夫,不得不使我們驚嘆。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狀其混茫難辨,使人惟覺其大;而「一痕」「一點」「一芥」之「一」字,則是狀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覺其小。此真可謂著「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時由「長堤一痕」到「湖心亭一點」,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兩三粒」,其鏡頭則是從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這「痕」「點」「芥」「粒」等量詞,一個小似一個,寫出視線的移動,景物的變化,使人覺得天造地設,生定在那兒,絲毫也撼動它不得。這一段是寫景,卻又不止於寫景;我們從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茫茫如「太倉米」的深沉感慨。
下面移步換形,又開出一個境界: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獨往湖心亭看雪」,卻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這意外之筆,寫出了作者意外的驚喜,也引起讀者意外的驚異。但作者並不說自己驚喜,反寫二客「見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為主,足見其用筆之夭矯善變。「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嘆雖發之於二客,實為作者的心聲。作者妙在不發一語,而「盡得風流」。二客「拉余同飲」,鼎足而三,頗有幸逢知己之樂,似乎給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裡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調。這有如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不過是一種虛幻的慰藉罷了。「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強飲三大白」,是為了酬謝知己。「強飲」者,本不能飲,但對此景,當此時,逢此人,卻不可不飲。飲罷相別,始「問其姓氏」,卻又妙在語焉不詳,只說:「是金陵人,客此。」可見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鄉遊子,言外有後約難期之慨。這一補敘之筆,透露出作者的無限悵惘:茫茫六合,知己難逢,人生如雪泥鴻爪,轉眼各復西東。言念及此,豈不愴神!文章做到這里,在我們看來,也算得神完意足、毫發無憾了。但作者意猶未盡,復筆寫了這樣幾句: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讀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絕!前人論詞,有點、染之說,這個尾聲,可謂融點、染於一體。借舟子之口,點出一個「痴」字;又以相公之「痴」與「痴似相公者」相比較、相浸染,把一個「痴」字寫透。所謂「痴似相公」,並非減損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調來映襯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語、大惑不解之狀,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這種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處和感慨處。文情盪漾,餘味無窮。
這一篇小品,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偶寫人物,亦口吻如生。淡淡寫來,情致深長,而全文連標點在內還不到二百字。光是這一點,就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當然,它所流露的孤高自賞和消極避世的情調,我們不應盲目欣賞,而必須批判地對待和歷史地分析。

熱點內容
鮮時光軟體為什麼電視上沒有圖像 發布:2024-03-29 15:40:00 瀏覽:346
激光列印標牌為什麼字顏色有深淺 發布:2024-03-29 15:39:57 瀏覽:964
為什麼晚上吃了米線後更餓 發布:2024-03-29 15:30:34 瀏覽:206
五官小的人為什麼找不到老婆 發布:2024-03-29 15:20:53 瀏覽:809
為什麼你u盤不能粘貼文件 發布:2024-03-29 15:15:07 瀏覽:429
人不算丑但為什麼找不到女朋友 發布:2024-03-29 14:48:57 瀏覽:927
為什麼早上做時間長 發布:2024-03-29 14:40:17 瀏覽:991
彩色雞蛋為什麼會變顏色 發布:2024-03-29 14:40:16 瀏覽:997
螞蟻森林人長大眼睛為什麼會變小 發布:2024-03-29 14:40:07 瀏覽:423
為什麼說兩邊牙齒都不一樣 發布:2024-03-29 14:39:35 瀏覽: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