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為什麼長跑卡在一個時間段

為什麼長跑卡在一個時間段

發布時間: 2023-06-12 08:45:35

Ⅰ 為什麼我長跑越練越慢

以下內容摘自「網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改進傳統的訓練方法
1、 把握項目的根本屬性和特點,現在的中長跑比賽已不再是耐力而且是速度的較量,運動員都是在高速中跑完全程。所以說現在中長跑已不是耐力項目。這就需要我們在訓練中把速度和耐力緊密結合起來,堅持高強度的訓練,把培養隊員保持速度的能力為訓練的根本目的,同時配合以行之有效的恢復手段讓隊員能系統的堅持和保持良好的運動狀態。 這一階段的訓練應根據間歇訓練和超負荷訓練進行大運動量的耐力、速度訓練。採用預計成績和平均速度進行各種距離的訓練。由短到長分段練習,從而准確的控制每一段落的速度,培養每一段落的速度感,建立階段性的速度動力定型。例如,不等距離等間歇時間的練習方法。如:200M+400M+800M+1000M 間歇時間分三分鍾,預計成績200米 28秒,400米60秒,800米2分20秒,1000米3分10秒。恢復方法採用放鬆式小步跑,間歇3分鍾後進行下一次快跑。 2、 中長跑是對體能要求較高的項目,研究中長跑訓練方法,首先要把握中長跑的供能特點,如800米跑一般是磷酸原系統供能佔30%,糖酵解系統佔65%,有氧代謝只佔5%;而3000米跑時,有氧化謝供能佔40%,糖酵解佔40%,磷酸原系統佔20%,5000米和10000米跑,有氧代謝達到70%-80%,訓練時應根據不同的項目選擇和供能系統相應的訓練方法。 3、 重視競技狀態的培養和戰術訓練,有時有些運動員成績不理想,這與競技狀態不佳有很大關系,因此在大周期訓練的同時應加強小周期的訓練。如何在短時間內培養出良好的競技狀態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制定戰術時應根據對手的情況制定出合理的分段跑時間,途中最好跟在第一集團,同時還要有良好的自我調整能力。 這一階段的訓練除了加強速度耐力的定型外,還要用高負荷強度彌補連續負荷的不足。訓練計劃的安排要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訓練時期及每天所要完成的訓練內容來確定運動員所要完成的負荷量和負荷強度,在這些基礎上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因人、因項、因運動水平來具體安排每次課的負荷量和負荷強度。
編輯本段改進和提高運動技術
運動員跑技術的經濟性的實效性對運動成績有很大影響。目前中長跑運動員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後蹬用力較大,大腿前擺較高,步幅較大,但頻率相對較慢;另一種是頻率較快,步幅相對較小,這樣後蹬力較小,騰起時間縮短,跑起來比較平穩,輕松省力,符合經濟性原理。所以現代採用第二種方法的較多。過去的訓練,比較重視後蹬用力,加大步幅而忽視了動作速率,由於過分的後蹬和高抬,每一步都消耗很大的能量。況且中長跑選手一般身材較低不提高步頻是沒有出路的。當然步頻和步長也不是絕對對立的,根據跑的距離不同要採用不同的步頻和步長比例。 另外,中動時身體的放鬆對整體技術動作也很重要,首先,面部肌肉放鬆,兩眼看著下方,這樣可使勁部肌肉放鬆,稍含胸,兩臂輕快有力的小幅度擺動,擺動時肘關節夾角一般90度最好,這樣加上良好的步頻整個動作就會輕快平穩,節奏感強。
編輯本段堅持以「速度為中心」的原則訓練
眾所周知,中長跑訓練的任務就是達到一個特定的距離內盡可能跑的快,即在一定的限定下發展最大的速度,因此,訓練方法和手段都要圍繞這個目的去考慮,使肌體不斷沖擊自身的生理極限,從而達到提高成績的目的。 例如在具體實踐教學中,教練員首先讓運動員用高速度去跑,看保持高速度距離的長短,當其在某一段落當現明顯下降時,即為該隊員在最高速度下保持的距離,在此距離以上就是該隊員的「障礙區」訓練的目的就是不斷突破就會有一個進步,同時又會形成一個新的障礙區,若要再進一步提高成績,就要再一次突破,循環再一次突破,循環往復才能使運動成績不斷提高。

熱點內容
喬布斯為什麼沒有蘋果 發布:2025-05-16 04:42:21 瀏覽:860
羅振宇為什麼找不到女朋友了 發布:2025-05-16 04:40:41 瀏覽:225
螃蟹殼煮好了為什麼兩種顏色 發布:2025-05-16 04:26:51 瀏覽:413
美團月付的還款時間為什麼是8號 發布:2025-05-16 04:26:46 瀏覽:692
孩子為什麼老愛哭 發布:2025-05-16 04:23:00 瀏覽:343
為什麼微信發視頻通話就閃退 發布:2025-05-16 04:16:56 瀏覽:370
為什麼打開軟體後黑屏 發布:2025-05-16 04:08:58 瀏覽:831
為什麼晚上不能吃雪梨 發布:2025-05-16 04:06:08 瀏覽:172
為什麼有些手機掃描不出5g網路 發布:2025-05-16 04:02:16 瀏覽:305
為什麼手機一直重啟才能開機 發布:2025-05-16 03:44:45 瀏覽:213